有时候,人就像一只筛子,想要是筛出最迷人的生命宝石,但忘了生命是水,悄然流走,无人可触;有时候,人像流浪者,四处徘徊,总以为幸福在目力可及的远方,殊不知,一开始,生命之树已在背后枝繁叶茂。
你是如何削苹果的?
削皮器,无一例外是这个答案。
杠杆式的物理原理,轻松省力;两个刀片对峙而立,留下一条长长空隙,让苹果皮自投罗网。
三下五除二,你就可以享用了。
可万一,你只有一把木制小刀呢?
我很少使用小刀来削皮,不仅自以为不便捷,削皮技术也不敢恭维。
苹果抵在刀口面上,拇指在刀口轻轻用力,一阵刀光剑影,纽扣大小的果皮形只影单地落下,赢得哄笑满堂。
父辈们的削皮技术是卓越的,随时随地,拿起一个果子,就剥起皮来,似乎只要有一把刀子,就走遍天下无敌手了。
到了春天荸荠上市的日子,街头菜贩子的摊子上会隆起一座座褐色的小丘,贩子们一边吆喝一边操起一把刀,刨了皮,扔进路人的嘴里,白乎乎,甜滋滋的。
妇女们则坐在院子里,削削萝卜,捡捡芹菜,黄昏也就磨过去了。
至于在弄堂里偷西瓜的少年,举着刀,眼睛是贼贼亮的。
祖母很不喜欢刨刀,认为那是糟蹋了水果。
我说,祖母你真是一个老古董,祖母反斥道,你这个懒人,真是什么都图闲。
她那时为一大家子烧饭,光削皮捡菜就忙了一下午,弯弯的驼背像镰刀。
祖母忙里偷闲,用刀雕些花样哄我开心。
挨骂了,我气鼓鼓地翻到祖母膝上,一声不响地发闷气。
她轻轻地在我面前放了只大苹果,用小刀在瓜蒂处一挑,来拉一拉。
小手刚一拉,果皮仿佛有了生命,一圈一圈地,像马达飞机,螺旋般地升上了天,我呆了,不哭了,最后笑了。
我一直认为那次苹果皮是活了的。
祖母常常说,当你把果蔬当人看,它们就会活过来,把最好的味道送给你,我一直把它当作笑话来听,现在才发觉其中深意。
这是祖母的哲学,一种对同等生命的尊重。
她顺着水果的纹路用小刀轻轻地剖开,刀尖的每一次前行,是在倾听大自然的故事,是在答谢生命存在与奉献,是在感受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命奇迹!
有时候,我们不像外表那么坚强,穿梭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心却是真空在外的。
我们是一个个的流浪者,四处徘徊,寻找幸福的大门。
其实,生命来自黄土,来自那些最原始的起点,终有一天,你会听见它深情呼唤。
那是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温柔梦乡——家园!
根据畅销“哭泣小说”《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的电影,注定是一枚重磅催泪弹。
我对催泪大戏本不感冒,觉得那些煽情段落大多不脱矫情,何况年纪渐长,唯恐被情绪负累。
看罢《东京塔》心里却颇为温暖,煽情固然是有,但都静静躺在生活化的故事之下。
要知道感人至深的,永远不是光怪陆离的新奇事,恰恰是真实与平常。
东京塔这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道具从《三丁目的夕阳》里一路借过来,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望望这座沉默的建筑,也许会提醒人们“时间”对生活做了怎样的增删。
故事很通俗,病榻前的男人回忆着关于母亲的点滴,乍看上去有点“浪子回头”的意味,讲的道理也很浅近:岁月教我们懂得自己的儿女身。
故事主角雅也的原型即是原著小说作者,今已事业有成的他年轻时有过一段游手好闲的时光,片中也着重描写。
无所事事,拿着母亲提供的生活费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想必会令许多人心有戚戚。
儿女难免有犯糊涂的时候,不懂珍惜身边无私的爱,所以之后才会试图成倍成倍地报答。
分饰老、青年母亲的树木希林和内田也哉子是一对母女,故而扮相酷肖,眼角眉梢都流露着相似的殷殷母爱。
她们塑造的或许是一个理想化的母亲,然而理想化的母亲形象里岂不就有着“母亲”最基本的品格——温柔、包容、善解人意。
绝口不提自己难处,只是不断激励儿子的母亲,即使儿子不务正业、“啃老”度日,也只是温柔地责备;而儿子的一切成就与喜悦,在母亲则都当作最大的财富与快乐。
贴着母亲长大的孩子只有在离开母亲之后,才会觉察这条亲子血脉之深之坚韧。
对年轻的雅也而言,母亲是最有力、最可信赖的庇护者;然而年迈体弱的母亲在长大成人的雅也面前,却显得如此柔弱、需要照顾。
片中母亲患病一节也许难逃剧情模式化之嫌,但不妨视为人生变故的借代,这些变故会使浑茫无知的人惊醒而成熟起来,就像感觉到被母亲需要的雅也忽然挣脱了以往的颓废懒散,开始努力工作、赡养母亲。
人不是因为被爱而变强大,而是因为爱人。
同样,很多时候心灵的满足来自于付出而非索取。
日文中有“亲子之绊”一词,芥川龙之介也有名言道:“亲子关系一旦确定,便也拉开了人生悲剧的序幕。
”割不断的亲缘虽然是种束缚,是人生许多哀苦的序幕,但也可以是甜蜜的束缚与高贵的悲伤。
就像这部电影中对母亲的追忆无法不令人动容,然而泪中也有欢笑和释然,悲伤中亦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片中父亲的形象着墨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不太懂事但不乏可爱的父亲倒像是迟熟版的雅也,表达爱意的方式始终粗糙而笨拙。
面对这个曾令自己伤心失望的男人,母亲依然选择了理解与宽容。
我想这也正是这部电影令人觉得舒服的原因:真实、坦然、流照着积极明亮的亲情之光。
老妈去世后才能打开的盒子里,除了给儿子和像女儿一样的惠子的信外,还有春卷的食谱、儿子的脐带与母亲年轻时抱着儿子的合影。
还有父亲在那年暑假为儿子雕刻但没有完成上色的大船,儿子一直不明白只需要再涂一下就可以完成,为什么父亲却中止了上色。
结合儿子最后同父亲要佛像的画时,父亲说的“等我画完就给你”,我想当时的父亲是有小心思在的:通过这留白的部分,是否可以有借口去母亲家帮忙完成最后的上色呢?
也喜欢其中的一句台词:这时的幸福的时光,就像铃铛慢慢滚下坡时,留下的快速而短暂的声响。
不像在看一部电影,而是在看另一个时空的我,人生在世,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吧。
“东京铁塔”一部母子之间的故事。
很多人会把这个和黑木瞳主演的那部爱情剧混在一起,不不不,完全不搭界。
这部片子的全名该叫做“东京铁塔,妈妈和我,有时还有爸爸”,好长的名字啊!
我们姑且就叫“东京铁塔”吧。
这是一个穷孩子,在母亲的守护下成长的故事。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的老妈, 从来不会叫我念书的老妈, 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什么意见的老妈, 几乎不会责骂我的老妈, 总是帮我买东西,从来不帮自己买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出十几万现金买机车给我的老妈, 一直到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拚命地用快不能动的嘴唇,不放弃地想在最后留一点什么给我, 怕死后还要麻烦别人,预先为了自己的葬礼每月存3000块钱的老妈……”一部以儿子的视角对离去的母亲做最后告白的电影。
影片有点儿让我想起斯琴高娃那部“最爱我的人走了”,而且是更加温暖和真实。
电影版中,出演儿子的,是大名鼎鼎的小田切让,连我这一向后知后觉且名字永远和人对不上号的影像白痴都知道的人物。
小田切让一向被日本电影界作为中生代最值得期待的演员。
之前看过了他的“彩虹老人院”和“非梦”,虽然很好,但却没能引发欣赏的感觉。
可能一向不喜欢金基德那种用以极端扭曲的叙事却仍然褪不了韩国爱情电影内核的片子;而那部被画画的好友称作经典的“彩虹老人院”更多的是因为对同性恋自然人性的处理而引人注目,其中小田切让虽然帅的很,但些许紧张以至于不那么自如。
另外一部“天堂失格”又有点儿另类过了头,太过放浪多少有些雕琢意味。
对我而言,小田切让不过一个日本明星而已,明星很多也不难当,虽然他和一般明星有所不同。
直到这部“东京铁塔”终于看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小田切让。
在某个瞬间、某个角度甚至恍惚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张国荣。
其实小田切让的五官原本也并非俊朗,细看下偶尔还会有些不和谐的地方,相比较帅气的形象,小田切让更适合邋遢、吊儿郎当的角色,把他骨子里点点儿叛逆气质表露无疑。
“东京铁塔”和后面拍的那部“转转”就是这样适合小田切让色彩的影片。
只不过,较之多少有点儿奇怪的“转转”,这部“东京铁塔”更真诚和朴实。
于是,片中的小田切让也由最初的不务正业的“伸手党”变成一个对绝症的母亲饱含情意的普通男人。
虽然依然穿着又粉红又紫的靓衫,但这部片子里的小田切让已经不是那个最具时尚气质的日本明星了,而是真实表现了日本普通人的内心。
不过,个人以为这部片子卖点虽然是小田切让,也确实可以作为小田切让演技的突破性作品,但若论表演饰演父母的那对老演员更让人印象深刻。
姜到底还是老辣啊。
资深女演树木希林,把电影中这位温柔坚强又不失幽默的日本母亲表现得淋漓尽致,自不用说。
而片中演父亲的小林熏出场虽然有限,但最后几场医院看望母亲的戏把一个虽然没那么有责任感却依然对妻子充满感情的失意老人展示的丝丝入扣。
尤其,最后出殡的戏,小林熏细腻的面部表情和隐藏的情绪连一旁的小田切让都被掩盖住了。
看来,日本奥斯卡没有把影帝的奖项给小田切让,却给了小林熏最佳男配角,的确是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认为日本是一个最不会表露情绪的民族,看过的日本电影也大多不明快,但这部“东京铁塔”却展现了日本普通人对家庭、亲情的甚至比中国人更“传统”的情感世界。
这种温暖、关怀的片子在中国这几年几乎从未出现过,即时是那部“最爱我的人”,主角也是定位在成功的知识阶层。
国内电影界对城市平民的关注甚至还不如电视剧,或者中国的电影人太热衷于拿奖或者自恋,不屑低下头看看芸芸众生了。
或者,目前的中国社会脚步太过迅速也太功利,没有机会停顿一下,回过身来看看国民的内心世界。
于是,国内的男演员也多是所谓有激情的、善于表现“深刻”角色的,其实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朴实角色的演员才真的是需要更多的内力,毕竟偏激的角色大家见得不多而平头百姓到处都是。
这种缺失也许要等到中国社会真正成熟才有弥补的机会。
厚厚的一本小说,压成了一部电影,其实流失掉了很多的细节。
记得当年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图书馆无一间看到了这本小说,本来LILY FRANKY这个人我是不认识的,以为是美国人 结果借来一看,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母亲去世的时候终于是泪如泉涌。
这是我第一次看小说流眼泪了。
小说里最打动人的就是“细节”。
对于生活中的我和母亲在一起,处理各种琐碎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爸爸、妈妈和我三人间偶尔有无的情感波动,这些电影里面都没有表现,或者都有了删节,个人认为,小说的文字堆砌,通过对细节的整合,已经把一个十分完整和饱满的母亲的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感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
强烈推荐小说
“生活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还有那些和自己有交集的人。
”很喜欢网友的这句影评。
自己有时候确实是太自私了。
想到平日各种和爸爸妈妈相处的不融洽,都太不值得,还是要为长远的健康考虑啊,开开心心生活最重要了。
还想到自己曾经没有兑现去妈妈工作的地方一起吃午饭这个约定,竟然只是因为睡了懒觉,想到这就觉得自己实在是好过分,好不懂得珍惜。
况且最令人懊悔的是,之后妈妈要换工作地点了,所以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看看妈妈之前工作的地方了。
所以啊,以后一定一定要多珍惜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多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多去了解她,她的工作、她在想的事。
求求你了,耐心一些。
虽然平时也有过这种反思,但总是很难在行动上做出改变,尤其发现很难向妈妈传达自己的情感,很难完全打开心门进行沟通。
可能是自小学以后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尤其是高中时期,几乎三年都和爸爸住一起,仔细想那三年好像都没有和妈妈有关的记忆,想到这心里更难过了,怎么会这样…但人还是要往前看啊,以前错过的要在之后弥补回来。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会给儿子写信,留给儿子的遗物里也有信。
记得最后写到的是她一直以来祈祷儿子保持健康,然后是事业有成(也是奢望),还特别叮嘱要注意交通安全。
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
同时也很喜欢这种真切、郑重地传达情感的方式。
很难表达自己的话可以先从写下来开始。
无论是什么形式,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对方。
最后,也要像中川一样,带妈妈去她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去她想去的地方。
看到电影里的母亲的一生浓缩在这两小时里,觉得人的一生真的是好短暂,时间每过去一秒,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时间就减少一秒。
请抓住现在吧,不要等以后再去后悔怎么没有多陪陪他们。
能活到现在多亏有妈妈在,以后请好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含蓄而又饱含温馨的母子亲情,在《东京塔》这个以单亲母亲的日常生活琐碎为展开的故事中,东京塔成为了一个承载时代变迁的背景,关乎情感的酝酿犹如涓涓细流,在平实舒缓的节奏中,不经意间以将何为母爱赋予了仿若触手可及的实态,使那亲情的羁绊直入人心。
虽然画质不好时间又长 可是我依旧看完了。
其实一开始像是有些无聊的剧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男主的人生好多人也会有。
平淡的叙述却触动着每一个人。
看似平淡的生活 一点一点积蓄下来的是无限多的爱。
最后妈妈化疗真的泪目的不行。
敢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本片根据中川雅也原著《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改编,从时代变迁、时光流逝的角度切入,将一家人的分散聚合、悲欣交集娓娓道来。
叙事不疾不徐,影像静水流深,是高级且标准配方的日本风味电影。
影片从“我”的第一视角,自小时候回忆倒序开始。
父亲离家出走,“我”与妈妈相依为命。
妈妈没有再婚,艰难地抚育“我”长大。
“我”向往东京的生活,15岁赴东京学校学习,但很快迷失自我,意志消沉,欠着高利贷,教着美术,潦倒度日。
母亲最大的骄傲是儿子大学毕业,她把毕业证书高挂厅堂,时时抚摸。
每当“我”打电话给妈妈诉苦时,妈妈总给“我”打气。
她即使身患癌症,依然日夜操劳。
“我”重新振作起来,开专栏,做DJ,出书,画漫画,直到还清债务,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也有了知心善良的女友。
“我”将母亲接到东京,度过了最快乐的日子,每天有各种美食,家里总是聚满朋友,有时母亲还会表演滑稽剧给大家看。
随着妈妈的住院,化疗,她痛苦万分,但从不放弃、从不认命。
她的一生是坚强的一生。
去世后,我让朋友们继续聚会欢笑,以此来告慰母上的一生。
片末,我和已分手的前女友在东京塔上相会,读着妈妈的信,完成她未了的心愿。
影片淡淡叙来,朴实无华,不刻意煽情,但处处透露着浓浓的母子情。
这位母亲坚强的意志,随和的心境,充满希望的生活理念,深深感动着观众。
树木希林在本片中又一次奉献精湛的演绎。
小田切让很帅,在片中的造型凸出,内心独白戏也相当精到。
前年底的时候就听说这部电影是催泪弹,实力派演员表演到位等。
刚抱着让自己落泪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2个小时完了,我甚至没有想哭的冲动。
很平淡的就那么结束了。
我现在努力回想那些能令我感动的场景,其实有的时候,手牵手过马路,打开盒子,葬礼上小田的哭泣和爸爸的表现。
每到这些场景的时候我似乎都在期待什么,然而就这么结束了。
唯一的惊喜是荒川良良和宫崎葵的出现。
较之打亲情牌的《东京物语》,和同样以东京塔紧密联系的《夕阳三丁目》,这两部片子煽得我流了不少眼泪,不知道是没读懂片子还是本身迟钝所致
我只看过这一版本的《东京塔》,而且动机不纯——海报里很有型的小田切让。
看了简短的介绍认为是关于亲情的,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我发现这里面不仅仅是儿子和母亲的牵绊,更多的却是普通人生活的缩影。
由于专业原因我接触了一些关于拍片子的事,所以对于导演如何拍摄影片很在意。
他用穿插的手法叙述了现在与过去的交织,每一个时间转换都是在巧妙安排下完成的,例如过去的画面瞬间定格成现在儿子手中相机的“咔嚓”声,这样的转换其实很泛滥,但用的恰当就会很好。
影片最开始回到了1966年的日本。
小雅的父亲是个艺术家,但长期酗酒让无法忍受的母亲最终带着儿子离开了他,回到乡下煤矿的娘家。
在小雅小的时候就对父亲的画很感兴趣,后来也考上了美术高中,那个时候的小雅终于离开了家,逃离了他不想再回的地方,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高考时小雅决定去东京,用父亲的话说那是一个什么都有的地方,在东京上大学期间他继续着颓废的日子,就这么恍恍惚惚过了四年,大学毕业他在给母亲的电话中内疚的说道其实自己四年来什么都没做。
小雅欠了高利贷,还不起钱只好向母亲求助,得知母亲因长期辛苦工作患上了甲状腺癌,虽然母亲电话里说的很轻松,但是那一刻小雅似乎一瞬间长大,他断绝了过去一无是处无业游民的自己,担负起了身上的责任,在插画与广播等兼职的日子里努力工作奋斗着,终于,他靠自己还清了债。
母亲已经老了,他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东京一起生活,他要补偿自己未尽的孝道,可是母亲还是在癌症的侵蚀下离开了人世,小雅无法言语的痛苦就如同那长久不能言说的爱一样将他吞没。
影片最后小雅带着母亲的灵牌登上了已经建完的东京塔,他知道无论自己在哪里,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母亲永远在身边守护着他…东京塔可以说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在儿子幼年时看着照片里父亲身后未完成的东京塔,那时的他对塔充满了好奇,而父亲的一句“东京是个什么都有的地方”又让儿子更加急切的想去那里,于是他来到了东京,在经历了许多后儿子成长了起来,而那座塔也终于完成了。
母亲的病房可以看见东京塔,父亲来到病房透过百叶窗看到了塔,沉默了许久。
儿子承诺有一天会带母亲去爬一爬塔,最后却带着母亲的灵牌登上了东京塔。
东京塔在影片里是一个象征,对儿子对父亲而言是梦想的地方,对母亲而言那里是儿子存在的地方,它在东京市中心,在世界上繁华地区里矗立着,也许它的建造和完成也标志着一代人又一代人追逐梦想的过程。
看到东京塔会让人想起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美国对许多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寻梦的国家,不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有大批的人渴望着去那里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于是美国梦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它似乎成为了财富、身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人是从美国回来,而他又是在美国比较出名的地区,那么他的身价就变得与众不同了,尽管他可能只是在那边的饭店里打工,可能他的日子混的还不如国内的工薪族,但是大家相信他是从美国回来的,那么他就是与众不同的,这种想法看似可笑可实际上却是很多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我的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忙着考试出国,我也不例外在准备明年的GRE,我一个即将考雅思的同学说她不准备考完就申请出国,而是工作一年后再说,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样把握比较大些,不过对于我们这个专业而言这样确实是明智之举。
毕业出国或者工作一阵后出国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是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出国,我们出去后是否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一定说得清,想和做毕竟是两码事。
电影里的母亲是典型的日本女人的形象,她勤劳、善良、坚韧,同时又有着独立自主的性格,而且颇为时尚,性格开朗的母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用幽默的话一带而过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
母亲在癌症治疗期间顶着巨大的痛苦,顽强的想要活下去,她从来不会向家人抱怨,无论是年轻时经受失败的婚姻不得不独自抚养儿子长大,中年时为儿子生活操心,还是老年后忍受病痛的折磨,母亲永远是儿子的避风港,是他坚强温柔的守护者。
电影塑造的母亲是普通的,她长相一般,似乎也没有高学历,家庭背景也不太好,唯有靠她自己不停的辛勤工作才能养活一家人,供儿子读书,所以在母亲来到东京后,她跟儿子说,自己一生的积蓄都花在了这个上——儿子大学毕业证书。
母亲深爱着儿子,在已经拮据的条件下寄给儿子生活费,希望他过的好,但是她不宠溺儿子,她明白儿子是那种心地很善良但是自制力差的人,所以她在每一次给儿子的信中都督促儿子要上进不能荒废人生,在自己生病住院看到儿子在身边认真工作时,母亲感到很欣慰很满足。
这就是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是很多人身边开心的源泉,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更是儿子心里做柔软最触碰不得的地方,所以母亲的逝去带走了生活里一部分的欢乐,也带走了儿子的心——那里现在空荡荡的。
母亲和父亲不是正式的分开,名义上依然是夫妻,母亲很爱父亲,但是她不说,她在意父亲的每一件事,可是她不表示出来,母亲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不能忍受父亲的无礼与落魄,她选择了离开可她的心还在父亲那里,母亲记得与父亲初次见面的场景,那一刻仿佛昨天一样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次很浪漫的邂逅。
即使父亲对母亲不忠,对母亲不那么在乎,母亲还是爱着他的,在年老后,当听说父亲要来东京看她时竟然慌了起来,怕自己形象不好,而当父亲来了后,母亲尽管病痛但依然打扮入时端坐在病床上,她要自己看起来很好,要自己以一个很美的形象出现在父亲面前,这是一个女人的自尊,这是一个女人的爱。
我想起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山林里那一抹奔跑着的红色,那一低头的娇羞,那一次又一次的翘首等候,还有那一生的相依相伴。
我们的父亲母亲都是平凡人,他们一生都在为家为儿女付出,看到儿女开心就是自己的开心,儿女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舍不得给自己买几件衣服却拿大把的钱给儿女添这添那,还笑着说“爸妈挣钱干什么呢,不就是给你们用嘛”。
我知道,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很是贪玩,喜欢新鲜的东西,有点爱慕虚荣,有点奢侈浪费,但是我们的本质都是好的,所以对于按照年龄把我们分类的那些说法我很是不屑,但是又很无奈,只能告诫自己认真生活,努力工作,挣钱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学会珍惜身边爱你的每一个人。
儿子在小时候就想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真正到了外面又迷失了方向,也许这就是每个人都要必经的道路吧,经过一些磨难有过悔恨的人才明白珍惜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电影里当成人的儿子握住年迈母亲的手过行人道时,导演用了慢镜头,将那几秒钟的时间放大了很久,仿佛那一条人行道已经不是交通符号而是母亲和儿子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的缩影,当年是母亲领着小时候的儿子行走在乡间的路上,现在则反了过来,儿子终于学会了珍惜,学会了好好去守候母亲,只是时间已经不能倒退,很多事已不能重来。
小雅大学到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颓废的人生就是我们现在的写照,怀有梦想却总是感到无能为力,真正想做的事没有几件,做得好的事更是少之又少,心虽然好但是自制力就是差,因而我们浪费了很多时间做无聊的事然后发牢骚说自己的人生荒废了,验证了一个事实——我们不缺想法缺的是行动。
就像电影里的父亲,充满着艺术气息却过着糜烂的生活,干过许多职业却始终不能以自己的最爱去谋生,一副佛像画了许多年都没有画完,一只木船就差一点也还是不能完成,不知道是父亲要求太完美,还是他不敢去碰触在乎的东西,在乎的人。
身为大三的学生我看到小雅的生活就像是在对着镜子看自己,回头想想,高中的时候每天都在题海中度过,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憧憬着被灌输的观念——大学是天堂,却发现这个天堂是要门票的,你有资格才能进去没有就只能在天堂外面流着哈喇子往里面看,看别人过得五光十色前途一片光明,自己却无所事事前途一片黯淡。
过了几年经历了一些事,我现在很清楚自己的状况,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能力,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本事,随大流混日子,对未来有着无与伦比的蓝图,却没有绘制蓝图的笔,没有本事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吧,偏偏还向往着比小资还小资的生活,你说这样的是什么,不就是人人口中的傻逼吗。
好,终于认清现实看到自己啥也不是了,电影里的小雅至少还是美院毕业,还能靠着插画和出色的幽默感谋生,自己如果再不找点事做,再不学样技能就只能喝西北风去了,不仅丢人更会死人。
《东京塔》很长,但是我看得并不累,从头到尾很完整的看完两个多小时的片子,很喜欢里面的怀旧气息,充满阳光的车站,秋季很有质感的大衣,还有鞋子踩在地上发出的声音。
看过很多日本电影,对于里面创造的意境或者说是画面比较喜欢,是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
记得前一阵子采访一个民谣酒吧的老板,他在大学时是搞金属摇滚的,过了十几年慢慢的喜欢上了民谣,一把吉他,一个人的自弹自唱,也许,繁华过后真的是一切归于平静了。
这个片子我没有哭,也没有想流泪的感觉,但是对于里面的母亲,父亲,儿子以及儿子那位梦想与现实相分离的朋友我都会有感触,这是一种慢慢渗入内心的感触,不剧烈,不煽情,但是会让我变得和以前有些不一样,我想这样就够了。
超级无聊
感动
不知为何,觉得小田让切一直游离在剧情之外。
伟大的母亲
我看这部片的时候,翻译叫做《我和妈妈有时候还有爸爸》~~
真的浪费阵容
内田也哉子好有味道啊
怎么说呢。再看一遍好了
有中文字幕了,不自觉的,成为小田切的支持者……
直说了吧,我觉得很无聊。可能不是这部映画的问题,只是我对任何亲情剧、家族爱之类的有天然的抵抗力。我从心里某处讨厌这种··怎么讲,“做作”的作品。这么多年就是CL AS深入我心,大概也是唯一一部了。
感人死了
看的下半部,实在不感冒了,家庭温情剧。
great~
小田切是这世上最适合粉(桃)色系衣物的男人!!!!
7
作为一部亲情片,毫无瑕疵。
无聊,矫揉造作。
感动死了 混蛋
里面妈妈的诠释不太完美 有点疯疯癫癫的 不太理解
记得看过小说版本,觉得这电影有点漫长,然后是目睹了一大堆的大牌酱油穿插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