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当鬼片看,因为喜欢看恐怖片。
今天突然想重温下香港老片子,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发现其实讲的是两个痴男怨女的故事--是滴,我认为June只是两人相识的契机,真正在谈感情的是Peter和小琴。
一直觉得Eason是个很不错的演员,可惜后来基本不演戏了,专攻唱歌了。
看完最后一幕配上那首歌特别感伤,难道是在怀念我逝去的青春,哈哈哈!
今天看片头发现是许鞍华导演还蛮惊讶,因为印象里许导是文艺片专业户,咋还导演过鬼片。
看完就知道还是文艺片。
另外,一直还挺喜欢李灿森,演技不错。
可是每次都是这种贱贱的角色,感觉他被外表拖累了,一直没有那个运气红起来,现在好像都没见到他的踪影了。
还有那个出租车桥段,真的太搞笑,三个人都太可爱!
这部电影很明显被低估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鬼片,而且处处透露着许鞍华对于普通百姓的悲悯之情,之所以很多人打低分,主要是因为没有看懂剧情,我也是看过两次才弄明白来龙去脉,下面我为大家把剧情梳理一下:15年前小女孩June偷渡来到香港西环,目睹了一场车祸,后来走丢。
长大后有阴阳眼的June(舒淇)认识了旺财,成为好朋友。
有一次去长洲游玩,回家后June被小琴鬼上身(区分June和小琴很简单,June有烟熏妆,涂黑嘴唇,而小琴很清纯,没有烟熏妆,涂的黑嘴唇),然后继续和旺财交往。
旺财的父亲(黄霑)15年前在西环把一个追债者(黄秋生)推到电车车底,造成追债者人头落地,追债者变成厉鬼,害死旺财的父亲,并继续纠缠旺财,后来June回想起当初的情形,告诉追债者原来旺财的父亲并非故意推倒追债者,而是有人弯腰捡硬币推他,他才不小心把追债者推到电车底下,酿成惨剧,真相大白后追债者才知道是误会一场,然后离去。
结尾处旺财去墓地祭拜父亲,看到小琴的墓碑,随后June又被小琴鬼上身,旺财才恍然大悟……总之,要分清小琴和June就能看懂剧情,一切自然迎刃而解,电影并不像以往鬼片那样一味的刻画鬼怪的恐怖造型,而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表现鬼上身的状态,特效也很逼真。
电影里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偷渡、自杀、二奶、高利贷、店铺倒闭等等,许鞍华真是一位有情怀的导演,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鬼片,很值得一看。
严格意义上来看,许鞍华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作者导演,这很可能是香港电影创作环境制约所致,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投资者只注重票房,投在类型片上的制作经费远超出在其他艺术电影上。
尽管八十年代初期新浪潮电影风起云涌,这批导演为香港电影带来不少清新脱俗的面貌,但是不少作品依然具有强烈的商业片色彩,徐克的《蝶变》,王家卫的《旺角卡门》,许鞍华的《疯劫》莫不如是。
往往是导演们拍出票房成功的作品后,得到机会拍摄影评人所推崇的“作者电影”。
这或许可以解释许鞍华作品类型芜杂的原因,似乎也能理解她为何在踏入千禧年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了灵异惊悚题材。
在此之前,她接连几部获奖的作品太过严肃沉重(《半生缘》和《千言万语》)而在票房上不见喜色。
没想到的是,相隔二十年后再次执导鬼片,她竟然重拾当年《撞到正》的新浪潮风格。
当年看这部《幽灵人间》的时候刚上大学不久,一心专注于惊悚恐怖情节大感失望,故事情节早已忘却不少,只记得掉脑袋的黄秋生和自缢的黄霑。
现在看过《撞到正》后再重温这部当年失败之作,才发现有不少极为有趣的现象。
80年代初许鞍华的《撞到正》堪称喜剧鬼片的开山之作,而这部《幽灵人间》同样延续这个港片传统类型,这次以爱情线索为主线更有“人”的味道,极力招揽当时的年轻观众进场。
《撞到正》由传统粤剧戏班里流传已久的撞鬼传说作为叙事主体,将粤剧表演与撞鬼情节有趣地融为一体,展现出惊悚喜剧的神髓。
而拍摄于2001年的这部鬼片,同样以一个不俗的创意——都市传说切入叙事,以发生在60年代西环马路上的离奇断头车祸拉开序幕。
除此之外,导演更不遗余力地翻炒《撞到正》时用过的手法:长洲岛、各类鬼上身,以及模糊不清的人鬼界限,而最后这一点也有不少突破,“鬼”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粤剧戏班和长洲岛上,而是如影随形地跟踪着角色走遍九龙和港岛。
前后几场男主角被鬼上身后刷红油漆的情节带出扰乱视线的悬疑效果,而两只恶鬼争夺躯壳的一幕兼具惊悚与喜剧效果,惠英红在这一场的人格分裂表演堪称影后水准。
另外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准确捕捉到千禧年的流行文化色彩,从美术布景到服装设计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在当年看来并没有特别感受,而在当下重温就相当明显了。
室内设计、漫画书、杀马特发型、夸张的眼影和服饰,带有浓郁的港日混搭风味。
而这一点也体现在演员阵容上,许鞍华独具慧眼找来当时如日中天的流行男歌手陈奕迅、在《香港制造》里一鸣惊人的新人王李灿森,以及演技日益增长的舒淇,这几位都是千禧年初期最有代表性的流行偶像,令这个强大的阵容成功拉拢到年轻观众。
一人分饰两角的舒淇有几场戏像是从侯孝贤《千禧曼波》的片场穿越而来。
不过,这个演员阵容里唯独欠缺像萧芳芳当年在《撞到正》里这种疯癫的喜剧演员,令影片的喜剧水准大不如前。
尽管这部明显不是作者电影,但是许鞍华依然见缝插针地夹带私货,比如开头女孩和父亲乘船偷渡来香港的一幕遥相呼应早期作品《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里的越南难民情节,尽管这个并不是影片的重点。
而纠缠惠英红的女鬼,原是从大陆来港的二奶,这个港人与大陆人结婚的细节早在《天水围的夜与雾》前就已有所触及。
从这两处细节足可看出导演在处理商业类型题材时,仍饱含对现实的关注,不论是政治还是民生话题,这应该算是许鞍华作品里的作者性一面。
最终,这部作品的票房算不上太成功,尽管之后又搞了一部续集,不过导演换人了,估计制片方也暗地里认为许导演不适合拍摄这个题材。
这个剧本的缺陷在于太过马虎和偷懒,不少关键场景没有写透,草率交代就转到下一场,令高潮的一场(无头人的复仇动机)灵气尽失只剩下蹩脚的冷幽默。
而爱情戏明显盖过了惊悚情节的分量,沦为温情脉脉的痴男怨女故事。
至于那个海报上坐地铁的小凤仙似乎也成为一种噱头,完全与内容没有关系。
eflysky其实本身对鬼怪一类的电影没太大的兴趣。
但这次,有舒淇,有陈奕迅,有许鞍华。
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竟然还有黄霑,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能在电影里头看到,那绝对不应该错过。
故事起源于一起多年前的意外。
黄秋生捞了个出场,然后就送了人头。
当时目击的,是一位小女孩。
镜头一转,给到了陈奕迅。
当时的年青少年,虽然有点Tony的手艺,但主要还是一个“混”字。
忽然有一天,黄霑就找上门来了。
此时的黄霑,已经神叨叨了。
作为大哥的黎耀祥,对于老爸古怪的举动,也摸不着什么头脑。
但是,感觉这哥俩,总是有些疏离。
在整个故事里头,黄霑总是在提醒陈奕迅,要“好好做人”。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整个故事也是相当的游离,让人有些搞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整个故事,一直到最后,才彻底解开谜底。
然而,这从头到尾的纠葛,黄霑应该是完全不知情的。
所以,黄霑的言论,大概只能理解为老人对孩子的“人生经验”。
在一个“鬼故事”里头,许鞍华“强行植入”了这样的桥段,实在非常有意思。
算了吧,这些问题,许鞍华大概有自己的考虑。
看完了黄霑,还可以看舒淇。
而舒淇和黄霑比起来,更加的神叨叨了。
把陈奕迅弄得神魂颠倒不说,更加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
甚至,还带陈奕迅“亲临”过闹鬼现场。
当年的香港,大概有太多的“二奶”。
这个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如今,这股风是越刮越邪门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甚至是可以“法律保护”。
当年的李灿森,还怀抱着美好的愿望。
而当下,爱情和事业,一个都不会来。
在那个“鬼”的世界,竟然还有希望。
而在这个“人”的世界,竟然没有了希望。
可是,事实上,那个在地铁里头吓人的,压根就不是鬼。
真正的“鬼”,你大概从来都没察觉到,他就悄咪咪的潜伏在你的左右了。
等到你恍然大悟,发觉一切都来不及。
故事的最后,舒淇想起了那段缺失的记忆,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意外。
然而,在这个意外里头,太多的无辜被牵连。
那,究竟谁需要认错,谁需要挨打立正呢。
算了吧,许鞍华把一个鬼故事拍成了文艺片,夹带太多的私货,实在太杂糅。
我们,还是数数星星,然后洗洗睡。
我知道许导你是以文艺片居多,但似乎用在鬼片怎么就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故事是分为两条主线讲述(1是无头鬼回来复仇,2是为情自杀的女鬼),而最终合并。
但明显能感觉很多地方说不通,杂乱无章的叙述着故事,就是很随意,想到一出是一出,我试着很努力的拼凑各个环节来想通故事用意,但还是没懂很多疑问。
比如陈奕迅的失忆、舒淇和黄霑互视的几分钟。
特别是惠英红的挣扎,那个小孩是谁?
也是她儿子吗?
以及最后她去拜祭她的女儿,是琴,难道她是无头鬼的女儿?
这等等的等等,都是起了头却无尾。
香港鬼片的最大特点区别于欧美的就是意识形态上。
它能让你后怕,不敢细想。
而老美大多都是通过声画介质直接输入你的感官让你恐惧,但却不能长久..许导你是渗透了精华的,但可惜故事上似乎有点难圆其说,当然也不知道是你确实没讲好这故事,还是我实在功力太浅没能参透。
待下次重温再研究研究🤔..
看起来好像是拍了很多个桥段,有点阴阳路那种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意思,但是,没有一个故事好好讲的,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硬凑剧情罢了。
最重要的是,完全没和主剧情产生联系比如陈奕迅和他爸的父子情,看起来有点反应了老人的孤独,父亲初次出场,送回医院,借别人的嘴告诉我们他很久没和父亲以及家人联系了,但是,起什么作用了么?
在医院照顾父亲,父子聊了聊,又不管不顾,只顾着度假,泡妞把妹了,工作也不用心,理发师能把小孩剪的满脸血也是牛逼。
直到父亲临死(包括后来那次),鬼魂还在劝导他好好做人,他是流泪了,但是一转眼,又笑嘻嘻地去把妹了,工作还是不上进,找不到工作,就知道泡妞,丝毫就没看到父亲这一段对他起了怎样的影响。
惠英红那段鬼上身,一样的道理,看似反应一点偷渡,二奶,闲言碎语之类事,结果呢?
还不是在2个鬼魂抢着对陈奕迅下手的内讧中不了了之?
这段又有什么影响??
和黎耀祥又拍一段兄弟情,黎耀祥开始批评陈奕迅,实际上黎耀祥自己家就有问题,他女儿就不孝,等着吃爷爷的头七饭呢。
包括那什么高僧,对剧情也是毫无推动作用,除了告诉观众舒淇在断头车祸案那晚失忆,被他捡回去养大,什么也没告诉大家。
实际上陈奕迅通过看新闻照片,已经告诉大家开头那个小女孩就是舒淇,舒淇也说了自己不记得小时候的事,管她是谁养大,反正当晚的事,还是没有任何解释。
就是多了一段高僧被鬼上身胡闹的追逐戏,连音乐都是喜感的。
真正的主剧情卖了半天关子,搞了半天,就是个一句话就能讲完的冷笑话,黄秋生误以为被陈奕迅的爸爸推出马路撞死,所以逼疯了他,再找陈奕迅报仇。
最后发现是误会,他死就是意外。
——而且恨了15年,却这么轻信舒淇的一面之词。
唯一有那么点联系的故事就是一起度假时,肥妹被他们说的鬼故事里那个自杀女鬼上身,被陈奕迅牺牲一个吻救下。
而那个女鬼又上了舒淇身,所以舒淇相当于2个人,所以不同的性格和妆容,算是埋下一个玄机,到最后再解密。
要不是为这点,我就打1星了。
参考其他类似电影,主剧情上穿插其他因素,那也得和主剧情扣上关系。
比如说主角父亲,你要表达父子情,你可以拍成老头是怎么为了救被鬼缠身的儿子而死的,兄弟情,可以拍成多年不来往的兄弟,不孝的孙女,是怎么因为父亲的死而联系到一起,怎么在危难时刻,展现出了“我们毕竟是兄弟”的。
拍陈奕迅和舒淇的爱情,他们这相识,酒吧里猎艳的烂手艺理发师,借陌生人摆脱前男友,当天就上床的渣女,这种根本就不牢靠的感情下,能怎么编故事,中间陈奕迅自己都说了句“我对你了解多少??
”舒淇除了是目击者,她和这事情其实也毫不相干。
所以这片子说白了,就是其他桥段根本没做到和主剧情产生联系。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婊婊们,派爷鬼片里最怕的场景有三个。
一是厕所,二是电梯,三是无人的办公室。
理由都是一样的——密闭空间。
这种想逃又无处逃脱的环境让人崩溃。
但是看完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害怕的又多了一样。
那就是,E森的表情——幽灵人间
片子有点年头,很多脸熟名也熟的港星都还在打酱油。
黄秋生演的一出场没了头。
黄霑演的一出场就被鬼吓傻了。
李灿森演的不知所云。
E森的表情,可以说是相当敬业了。
但是给爷留下深刻印象只有两个:一个是演什么都好美好性感的舒淇。
另一个是老戏骨惠英红。
二鬼抢身体那段简直算是神级表演。
十五年前,一个满头大汗的大汉匆忙的在街上奔跑。
他突然跌到地上,被一辆货车撞到身首异处。
无头人竟霍然弹起,狂奔跑了好一段方才倒下。
一个小女孩去捡掉落的苹果。
结果看到车底下的头颅,还瞪大了眼睛在盯着她。
十五年后,发型师Peter(陈奕迅饰)和June(舒淇饰)发生了一夜情。
June自称有单边阴阳眼,可以看见鬼。
自从认识了她之后,奇怪的事却接二连三出现。
他们在长洲休假,目睹了朋友被鬼上身。
女鬼当年恋情失败,所以选择了自杀。
他向Peter索要了深情一吻后悄然离开。
继而Peter的父亲(黄沾饰,简称老P)于风雨夜突然从老人院跑出。
他告诉Peter自己不是老年痴呆,而是被鬼迷。
后来Peter遇到一个小男孩。
他替其母驱走缠身厉鬼之后,才发现原来小孩已死。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这个女人还有一个死去的女儿,而且和June有八九分相似。
对鬼神半信半疑的Peter一再撞鬼,让他非常混乱。
他坚信一切事件其实和June有关。
而此刻June告诉Peter——那只近一段时间经常出现的无头鬼,其实是冲着Peter而来。
当年就是老P把他害死的,他要他的儿子一起陪葬。
其实这部片子里面一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条,是老P和无头鬼之间的纠葛。
其实这场惨剧,并不是因为老P。
而是当年有人在后面捡钱,撞到了他,他才不小心推了无头鬼。
讽刺的是,无头鬼生前是个放高利贷的。
而他的死,是因为钱。
第二条,是惠英红演的可怜女人。
她丈夫出轨、婚姻不幸福。
一双儿女小琴和小松也相继离世。
而且她平日里缺少口德,不怎么善待他人。
但是许鞍华借着老P之口说的话,令人深思:旺財,我常常說做人要行得正站得直。
有錯要承認,被打要站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有些时候是我们把自己推向了糟糕的境地。
第三条,是Peter和June的感情线。
婊婊们应该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舒淇在片中像人格分裂一样,有两个状态。
一个浓妆艳抹,一个清丽脱俗。
因为自从长洲一吻后,小琴就跟着Peter回来了。
原来和他一起吃火锅的是小琴。
跟他一起放风筝的是小琴。
送戒指时是小琴
一起经历误解又谅解的也是小琴。
影片的最后,舒淇举着手上的戒指问他——你想我吗?
浓妆的June,忧郁的小琴。
连派爷也只能觉得一脸懵逼。
绝大多数恐怖片都喜欢说「因果轮回」。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鬼?
迷信的人会告诉你——含冤而死的人往往会化为厉鬼,遵着因求果报。
是要向活着的人「讨债」。
而不信鬼神的人会说——世上凡是罪恶,都必须昧着良心。
而昧了良心,心就会不安,会恐惧。
鬼神只存在于「人心」。
而许鞍华则不走寻常路。
在浓厚敬鬼习俗,鬼上身这些老桥段的表面下,做出了一些颠覆。
无头冤鬼最后发现他的死亡本身只是一场意外。
所有的报复其实都「没有理由」。
充满了命运无常的感
1979-1983年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短暂的激情年代。
许多年轻导演都尝试拍摄风格新颖的电影。
当然,恐怖片也是那时候新浪潮的一条分支。
徐克的《蝶变》。
谭家明的《名剑》。
甚至余允抗的《凶榜》一度被奉为其中的代表作品。
许鞍华的恐怖片,没有太多血腥和一惊一乍的惊悚。
而是用她独有的方式,在细节上描摹人性。
抛开那些香港灵异片的浮夸、悬疑、搞笑、恶趣味...她讲的还是「人间真情」。
放不下的亲情,放不下的爱情,放不下对生的渴望。
我们常常对恨极的人说——我就算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但爷一直觉得,为什么鬼就一定是凶狠的形象。
有时恨会让人「不得超生」。
但对爱的执念也可以使人弥留人间。
然而不管怎么样,人对生死的分别总是感到恐惧的。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你独自在床上反复回味……
小时候多少人下床尿尿都要用跑的。
不过爷还是希冀世间有「轮回」一说。
不是因为迷信,而是敬畏。
也许这样,我们才会「克己」一点。
没有漏洞和捷径可钻,人就活得更加耿直坦荡。
毕竟,你做了什么,“我”都知道。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微信搜索:电影派
一直很纳闷,记得小时候看到过的幽灵人间里面经常有个白脸女鬼坐地铁,画着一个死人脸,穿着一身黑,拿着一把油纸伞的女人经常表情木讷的坐在上面。
一直到后来eason忍无可忍跑到女鬼跟前大声质问,于是便产生如下的无厘头式对话“你究竟是人是鬼”“你神经病啊,我当然是人”“骂我是神经病,那好你就是人,你是人干嘛画着个死人装,跟个鬼一样”“人家练完舞来不及换啊,你才是满身是血,自己害怕还来骂人家,55555”可是时隔多年,我再看时,这个片段却离奇失踪了。
无论是港版DVD,还是各个论坛压制的资源,又或者是优酷,爱奇艺,统统没有这一片段。
后来查了下,据说当时的海报被宣传张贴在地铁,因为太过恐怖,被地铁封杀。
而谷祖琳客串的戏份更被遭到一刀切,所以到后来的庆功宴,谷祖琳都没来现场所以,导演许鞍华才在第二部里面邀请谷祖琳参加当女主,继续以小凤仙装女鬼造型和大家见面,算是弥补不足吧。
才有了后来的幽灵人间之鬼味人间,而海报宣传被张贴在巴士站。
明显两部的海报背景不同,第一部是在地铁上。
第二部是在巴士上面。
所以当年有幸看的是VCD版本,这一桥段并没被阉割。
而后来发行的港版DVD都不会有这一片段。
此图为谷祖琳在幽1的删减片段画面:
小凤仙装女鬼在地铁上的造型此图为谷祖琳在幽2预告片造型:
小凤仙装女鬼在巴士上的造型所以这也就能解释在地铁上众人神态各异排在一起坐,中间最显眼的白脸女鬼在片中无故失踪了。
一个主线数个支线 主线:15年前的无头人车祸案 无头人一直以为是Peter父亲推了自己才死 所以一直缠着Peter父亲 (而后June恢复记忆后说了其实我因为后面有人蹲下去捡钱撞到了Peter父亲才推了无头人) Peter被附身后对自己家里涂红漆 还有Peter父亲一直被鬼缠 都是围绕这条线展开支线:孤岛上的小琴割脉自杀 因为Peter开解了小琴(附身在胖妞身上) 所以小琴跟着他们回来 时而附身在June身上跟Peter约会 从Peter知道June跟他父亲在疗养院对望了很久 然后去问她 (那时候是小琴附身状态) 小琴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有小琴跟小松玩得很好 其实是她弟弟 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没有画眼影的舒淇就是小琴 有画眼影的是June本人没有被附身 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支线比如小松的母亲被隔壁二奶附身,因为小松母亲碎言碎语说了隔壁二奶的坏话惹她生气 小松哭着说自己妈妈怪怪的时候 其实被附身后的妈妈扔下楼 已经死了 是在求助比如Peter一开始在地铁上一直会看到的那个小凤仙造型的 以为是鬼其实是人
过去的香港电影人真的把自己的城市利用得太好,是充分的完全的,无论是市井烟火,无厘头笑话,美食,梦想,时髦,功夫片,港女精神,赌神,警察,各种传说故事,狮子山下精神,…非常有风格的电影,舒淇好美好嫩,穿着棒球服气垫鞋渔网袜谁都会爱上她吧!
充满了搞笑幽默,无论是西蒙这个朋友还是地铁上的女鬼演员,最后无头鬼伤心的觉得自己死得好无聊,耿耿于心的复仇也好可笑,不难看懂无头人,舒淇小时候和长大后,皮特和父亲关系,叙事清楚,风格独特,市井和恐怖迷离交错的氛围,搞笑和恐怖一张一弛的把握,编剧+导演无敌,我说的“利用”可能可以参考林心如的华灯初上后的采访吧,她说韩剧很注重宣传他们的美食和旅游,什么时候外国人看了中国故事也会好想吃中国的火锅等等。
比如《爱情神话》《乔家的儿女》,故事充满了当地地方肌理,
那时候的舒淇很好看啊
很独特的鬼片,说不上多好,不过很多地方都很有许鞍华那种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调调。舒淇很灵,两种状态把握得都很到位,惠英红、黄秋生也很抢戏。
其实就是被鬼附身,讲冤死的人的不幸,然后不给结果又貌似给了结果的结束
多加一颗星给那首歌《你会不会》
4星,鬼故事虽然有些俗套, 也不太吓人,但这部影片有两条主线,人物剧情还是非常巧妙的,细看的话可以感受到其匠心之处,可以细细品味。
如果没有EASON,3星都嫌多~ 好老好破的港产所谓恐怖片!2.5
开头以为是小成本普通鬼片,中间发现这居然是个有完整连贯情节的悬疑片,结尾这3分钟又变成了混乱的家庭片…
补标:许导不适合恐怖题材
故弄玄虚
许鞍华导演 拍文艺鬼片也不要这么逻辑不清好么
一个傻逼鬼找脑袋瓜子的破事儿
没想到许鞍华可以把恐怖片拍得这么难看。故事就像最后无头男尸悻悻离去一样,努力了半天最后只是一场无厘头。恐怖和喜剧部分都非常疲软,唯有惠英红一场鬼上身的戏拉出了些张力。舒淇在这里没什么鬼气,演的也不算用心。
Visible Secret 2001 GBR BluRay 1080p AVC DTS-HD MA 5.1-FFansDIY@至尊宝
用妆容来提示两人格(一人一鬼)很诺兰呀23333 当然这点也是最精彩的一部分了 陈奕迅演得很无聊 中间有几段戏也很无聊
这片被评这样的低分真是让人无奈,或许更多的人是冲着恐怖刺激的心情去看的吧,这完全是一部有条不紊的文艺片,在香港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能这么从容地控制电影的,真是极少数极少数。导演运用了很多由远拉近的恐怖片惯用伎俩,但是却“意外”地无一出鬼吓人,这点我认为很不错,否则就真的很俗了,另外
舒淇演不了这种有点诡异和神秘的女子
才发现导演居然是许鞍华...
主线是简单明晰的断头案,中间夹杂着诸如出轨、高利贷、偷渡等社会问题,交代干净的同时也和主线脱离开来。其中云里雾里的当属结尾回头一问,所以小琴&June,上身的意义在?难道和偷渡客身份有关?
不吓人,有点困。逻辑有硬伤,结尾很套路。舒淇妆太浓。陈奕迅很有意思,随便躺床上说个“旺财”呀“卢旺达”呀的段子,一下就有清新文艺feel,我错以为进了《十二夜》的片场了。
居然跟我爸一起看的,还被他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