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的最好,要算炎樱。
奶茶还是,怎么样都漂亮不起来,演的还是不是张爱。
胡兰成演的好,也许他是对的,爱不是占有,是世间万物的道理。
在酷夏发现这部电视剧,让我苟延残喘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有了砍杀时间的利器。
编剧是王惠玲,她将零星散落于张、胡文章中的事迹针脚细密的编织成了流动的影像,细节皆有出处,并非胡诌,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对白细腻,演员表演也算到位,只是由赵文瑄来演胡兰成有美化之嫌。
赵文瑄人既英俊,称得上是美男子,气质又儒雅,简直可以算完美。
他的“胡兰成”,明明始乱终弃,却好像还得着一点理,还带点天真,“我以为我喜欢的,爱玲一定会喜欢”,仿佛天经地义,却让人不怎么讨厌得起来。
看来以貌取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以前看到胡兰成的一张相,已经年近花甲,鸡皮鹤发,我又听了很多评价(不外乎骂他),看了《今生今世》,只觉得这人油嘴滑舌,面目可憎。
看这部电视剧,又觉得胡兰成本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仪表非凡,却必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行止见识也一定是极为舒服妥帖的,是人见人爱型。
若是你我见了他,多半对他心存好感。
你别骂,如果是你我看得出他的面目可憎,张爱玲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她的眼光何等挑剔!
她是你我觉得平常的人她都觉得猥琐荒唐可笑的。
况且他这一路这么多女人,小周尚可以说年轻无知,范秀美难道也眼浅?
更何况见惯世面的佘爱珍。
她们可都是知道胡已有妻室的(包括张爱玲)。
也可以说这男人手段高明。
不过骗人的最高境界是先骗得自己相信。
胡兰成是坚信他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的。
你觉得可笑荒唐,却也有几分真实。
不过多情却是无情。
胡兰成形容张爱玲是与世间万物都撇得干干净净的无情的人,像神仙一样的存在,却唯独对他动了凡心。
张爱玲抱定决心做像她母亲姑姑那样精神与物质皆独立的女子,而她又那样聪明,鹤立鸡群。
凡夫俗子庸情俗爱皆不入她法眼。
她得学会忍受寂寞。
不过毕竟她年轻,一时遇上个有能力欣赏她,精神上与她交流的,就深陷迷途了。
初相识,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分手时,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突然觉得张爱玲爱胡兰成实在不浅,所以既是不幸也是幸。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极快乐的。
人生无常,欢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沉寂与荒凉才是常态。
张爱玲写《十八春》的时候与写《传奇》的时候笔触已经不同。
先前她是冷眼看世事,自己全然不沾衣,无欢喜亦无悲哀,无同情也并不憎恨,顶多取笑两下。
《十八春》里,她写道,“星期六是最好的,到了星期天,却已经是夕阳无限好了”,“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开始喟叹人生。
我想,她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结局悲凉,快乐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
毕竟,他曾让她“开出花来”,让她曾经盛放。
电视剧对于时间表现的不够充分,半生的岁月变迁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毕竟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有限,无法做到像《甜蜜蜜》那样,所以我也不怎么伤感。
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必替张爱玲跳脚骂胡兰成,因为我们未必了解。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点喜欢赵文瑄,如果,胡兰成是这样的儒雅中年男子,如果,我是情窦初生的黄毛丫头,我会喜欢这样的男人的。
小时候,因为爱着张爱玲的缘故,一直很排斥胡兰成,但是大了,看事情的角度渐渐变得多元起来。
现在觉得张之爱胡,不见得是因为被人懂了,所以爱了,而是因为胡是情场高手,而张是情场幼稚园的孩子,被人一花就花进了。
而胡之不爱张,也有张的不近人情,不通世故吧。
张是伴着我青春岁月长大的人,却很奇怪一直没太多关注过她的身世,只是,爱看她的文章。
直至看到此剧,才恍然为何她的文字多是阴暗。
不过,赵文瑄,真实的人,那天看对他的访谈,觉得有点傻有点呆,不是我的style啦。
【刘若英】对奶茶的初印象在小学,一首《很爱很爱你》在班上流传,西南小县城,没想到少年情窦初开的年纪那么小,甚至不及十岁。
彩色电视刚普及的那些年代,信息的普及规律不太能掌握,至今不知为什么是这样一首歌,在那个几乎不制造任何新闻的偏僻小城,在那个模仿影视爱情的浅薄年龄层。
不像周杰伦的横空出世,也不像she、孙燕姿、萧亚轩等专辑连连,MV中刘若英短发的样貌甚至像位幼儿园老师般的商务与柔和混合不太吸睛。
她是谁?
除了名字一无所知,想贴标签也不稳,直到《粉红女郎》的龅牙与笨拙,才在结婚狂粗糙的性格中固化了形象,一直到唱着《原来你也在这里》的她频繁出现,才一改过去印象,更新上“文艺”标签。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于千万年之间,时间无涯荒野,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见面也只能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我是喜欢这种偏宿命论的天时地利迷信,大概是从小气血不足衍生的懒散,千言万语只能无语,懂的自然懂,与其说是等待“缘分”,不如说是对自己被动等待的“自洽”,当对生活自圆其说“随性而为”,遇上千万年之间的“刚好赶上”,这种中彩票的事,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就恰到好处,倒也迎合当下的“推拉”原理,不欣喜过头,不无动于衷,礼貌渐近的节奏自然舒适。
【他从海上来】《上海往事》别名《她从海上来》,但我觉得从海上来的是“他”——胡兰成,而她更像是经历海啸的人,家庭的暗涌,爱情的狂风,掀起她作品的浪花,“你从海上来,浪声满袖”,杨牧这句诗歌尤为匹配。
我理解张对“他”的痴迷,曾躺在山顶闭眼聆听风的旋律,一阵一阵入耳,那拍击岩石的海浪,想要一声一声敲开我的心门,不紧不慢,如倾如诉,我也慢慢在时间流逝中放下戒备,打开了心与胸腔,让每一毛孔自然张开,接受这最天然的访问。
风时不时吹拂刘海,像爱人抚摸我的脸,撩拨过头发,我也不觉浮躁,会心把乱发别耳后,继续聆听。
赵文瑄扮演的胡兰成,正是这般如风越海而来,拂过张内心的孤岛,当其它存在尚且被阻隔岛外,甚至连阳光都照不进的茂密深林,他却能见缝插针不分昼夜穿林而过,越抵达雨林深处,越轻柔细腻。
但张和他始终是不同的,张是遗世独立的,也是渴望安稳的,被时代摧枯拉朽的日子越深刻,便越急迫归于静好岁月。
以前嫌《半生缘》剧情太惨,疑惑作者为何让天真烂漫的曼帧爱而不得还不够,还要承受关小黑屋被强暴的崩溃,这不亚于一部克苏鲁式恐怖片的冲击,在那个被“善恶有报”洗脑的年纪,直到看到张被后妈冤枉被亲爹禁足才瞬间明白答案,中途共情的我反复出现“不如一死”的念头,看到张最后坚持活下来,开始佩服其勇气,这般涅槃下,其它的痛又算的了什么呢?
而他的天性便是穿梭,也有着撩拨万物的本质,把博爱当做感恩表达的他,停驻便也失去活力,他的心注定要游走啊。
那些“我们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的日子,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这空旷的世间,竟有人能懂自己的抽象与深刻,这不是海上送来的惊喜?
后来,远道而来捎带的满袖“浪声”,还以为为自己风尘仆仆,结果全是他的“她们”的消息,卑微到尘埃开出花,也没在《今生今世》多出更偏爱的着墨。
还好她及时止损,在一年多后选择另一片海阔天空,知道未来这被风崔嵬的林子,将越发参差不复原貌,但看得痛快。
【独】很多不深研的人,可能以为张一生都陷入尘埃,烙上“我兰成”的咒语,又或者为三十万与逝去的青春可惜,尤其在晚年频繁搬家的折腾,以及殒命数日才被外人发现的命运对比中感慨凄凉。
可在我看来却不觉得那么苦,作为一个慎独的群体,对独立空间尤为重视,比起别人的陪伴与帮助的照应,那份相互羁绊的不便更像不能承受之轻,隔应的感觉就如张所言,像皎洁月色下,蝴蝶停在带着的手套上,稍显多余,精神洁癖者眼中的灰尘,唯有等待落定才能更舒心。
两次有伴的婚姻都如此吃力,与其说收获温暖的慰藉,不如说是时间精力进出的零和游戏,多少需要有所牺牲,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增加了生活素材和灵感吧,作家不可或缺的东西,而故事碎裂后的“独”更是珍贵,那可是优秀作品诞生的“沃土”,成其伟大的必经领地。
心意丰富,孤独不苦,相信张更享受一生难得的清净。
上海,一座张爱玲离不开但终究还是离开了的城市。
打小,中式的父亲和西化的母亲就格格不入,父母离异,就给小瑛心中埋下了阴影,这也大抵是她孤僻冷傲的根源了。
父亲吸食鸦片、纳小妾、偏执的怪罪母亲、偏护后母、把她关在黑屋子里,一关大半年。
母亲又在她的幼年出国留学,离异后就远赴国外,追求所谓的“自由”,为了自由不惜割舍一切,包括子女。
小瑛天资聪颖过人,老顽固的父亲坚决反对她接受西式教育,骂过、打过,还关过。
母亲倒是支持她,上大学、出国留学。
天真的小瑛就以为她跟母亲亲,仙女下凡般的母亲是爱她的,是懂她的。
其实她不明白,她母亲打从离开张家大门那天起,就已经彻头彻尾的不是黄素琼了,她只是逸梵,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逸梵。
从小,小瑛就有自己的理想和骨气,她不愿意也不可能待在张家做她那个虚有名分的张家大小姐。
在被父亲关在黑屋子里的那半年,她每一天都绞尽了脑汁想着如何逃离逃离张家这个毫无人情味的魔窟。
说小瑛是须有其名的张家大小姐,自然有其缘故。
虽说是落败的家族,但毕竟也曾煊赫一时。
瘦死的骆驼比马肥,在深户大宅的张家,张父竟然会忘给小瑛零用,竟然会任凭后母将自己那些穿剩的花里胡哨的袍子给还在教会学校读中学的女儿穿,竟然会让下人伺候小姐吃剩菜剩饭,竟然会在战乱时候带着后母搬迁躲避灾祸,只上车前草草交代句“看好小姐”。
而张家的少爷、独子,还不是一样须有其名。
张子静从小就活在姐姐天资的阴影下,父不疼,母不爱,姐不亲,姑不理。
相比之下,小瑛倒算得上是幸福的了。
至少她还有在上海陪了她、照顾了她几十年的姑姑。
这个甚至代替了她母亲的姑姑,给她足够自由空间的姑姑, 当然也是孤身一辈子的姑姑。
小瑛的姑姑倒是和她母亲逸梵一拍即合,亲如姐妹。
留洋回国后沾惹的一身“洋骚狐媚”,自然是被中国旧式思想的所张父嗤之以鼻的。
既然小瑛的父母是为此离的婚,那么,父亲与他的亲妹妹,她的姑姑断绝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她姑姑是个独立自强能干有本事的女人,不管当时的局势怎样动荡不安,她都能找到一份稳妥的工作,在战火纷飞的上海,给因战乱香港大学辍学在家的爱玲一个居住之所,容身之处,直到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离开兰成。
少年时期的爱玲就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她写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念。
她坐在位子上,倒也不听,不得意不自豪,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她的手天生就是用来握笔的,好像她的好文章就是浑然天成的。
夸耀、赞赏那些,都是些跟汉赋一样浮华的东西。
她和兰成,也是因着文字相遇了。
兰成读了爱玲的文章,被她细腻的笔法深深动容,好不容易向苏青索着了爱玲的住址,几次登门拜访,未果。
生性孤僻的爱玲是不见客的。
终于,她被兰成的真诚打动,她穿一件曾外祖母(李鸿章嫡亲女儿)的床单改制的一件旗袍,又讨姑姑借了套裘皮大衣,还穿上了不轻易穿的玻璃丝袜,赴了胡先生之约。
爱玲爱打扮,可她是不轻易打扮成这副妆容的。
她以为,凡是政治人物总讲究排场,因此那日,她穿的如此讲究又庄重。
见了之后,没想到,胡先生着一身长袍,竟是这样儒雅的男子。
谈话、品茶、烤白果,他们竟忘了时间,一个下午哪够这两个这般契合的人儿说的。
循着后几日,胡兰成每日登门,因为张爱玲总是忙着赶稿,都无暇陪胡先生说话。
可是哪怕说不上话,兰成只是坐在张爱玲房间,读读书,陪着她,他也乐此不疲。
他的原因和简单,却足以让张爱玲这等敏感的水晶心肝玻璃人儿爱上他。
他说,这房间有一股钟灵毓秀之气,有你的味道。
爱玲停了手中疾驰的钢笔,怔怔地望着他:“你让我生苦恼。
”胡先生还是每日每日的来。
一次,谈及爱玲的祖母写给其夫张佩纶的诗“豸冠寂寞犀渠尽,功罪千秋付史评”时,胡先生读罢,道了声:“夺诗更胜画眉之乐。
”彼时,四目相对,深情难掩。
爱情,就在此时悄悄来临了。
可是兰成是有家室的人啊!
再爱玲之前,已经娶过三任妻子了,外面的相好、情人更是不胜枚举。
爱玲也知道,她是这般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人,怎么会接受这样情丝纠葛不清的兰成。
她那时想,我知道他心里有我,而我只是爱着他就好。
爱玲的卧室也是书房,连着阳台,有着敞亮敞亮的落地窗,挂着一层又一层窗帘,纱的、绸的、缎的、开着素净的花,像是爱玲最爱的旗袍。
她爱站在阳台上,有时是空气安净,听得见鸟叫的清晨,更多的时候是暮色可以映到脸上来的黄昏。
在阳台上,只发呆,或是和兰成说话。
“想过自己的婚姻没有?
”“不怎么想这个。
”“恋爱呢?
”“也不怎么想”“那……有人追求你怎么办?
”“还没有呢!
要真有也不喜欢。
”这样算什么,明明是两个情款互通的男女,竟还是这样口是心非地搭腔。
或许是,他们都期待着从对方口中说出自己想要的话,可是谁也没有等到。
爱玲还不敢爱他,兰成是爱不起。
爱玲和兰成终归是无名无份,情意再深,也差了那一纸婚书。
这样的爱情,总是见不得光的。
事情被兰成的妻子英娣知道了,英娣选择了离开,由此,兰成与伊离异。
兰成总归算是清白了,至少,爱玲可以名正言顺的做她的张太太了。
其实,她是不看重这个名分的,她看重的是,她在他心里,是不是唯一。
他们之间,连仪式都没有。
在爱玲好友炎樱的见证下,一直婚书,算是成了亲。
兰成在婚书上一笔一划,认真写下“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正是爱玲追求的爱情与生活,她期待着兰成在婚书上履行他的诺言,只是,他还是食言了。
兰成要去武汉办《大楚报》,分离,在眼前。
爱玲说过,她不怕寂寞,就怕分离。
不分开倒好,这一分开,问题就来了。
何况还是任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才子只身在外,红颜知己哪里少得了。
医院年轻的看护周迅德就这样不可救药的坠入了兰成的情网,用胡兰成自己的话说就是“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他还这样不识份,信里地当面地,三番五次地向着爱玲提到这个“照顾我饮食起居小周”,爱玲还能听着,他讲得甚至眉飞色舞起来。
直到他在逃亡前一夕说“小周已经是我的人”,爱玲痛心地哭了,撕心裂肺。
她恨他,自己的爱,只有一份,她全交给了他,他怎么能将它作践到如斯地步。
这是恨,却也绵绵还是爱。
兰成逃亡来到了浙江温州乡下,离他老家嵊县很近的一个水乡。
爱玲迢迢千里寻他于此。
兰成落难,打扮成渔翁模样,爱玲循迹至此,素了不少,粉黛也不施。
他们在水边闲谈,像足了对农事夫妻,与世无争。
我真希望如此,兰成是蕊生(母亲取其名),爱玲不是爱玲,更不能是小瑛,她也不能是谁。
也许这样,他们才能长久。
比肩走,不亲近不远疏,只秋波那一回一转,都是抽不断的绿水幽幽。
撑着油纸伞,他们俩走在寂寥的雨巷。
“斯先生说小周被抓了……你这样为她,命也要舍……那么我请你在我和她之间做个选择。
”“天地之间只能惜忍,没有拣选。
”“在我这里,你是绝对的,你是唯一的,我若是有一条命是给你,就不会也不能再给另一个人,我爱你就只能是这样……”“我不能选择……”兰成到底是不肯给爱玲现世安稳。
雨天,爱玲登船,离开。
她的心到底是放不下,回到上海后,想“我兰成”落难至此,是怎么也不能坐视不理的,她省吃检用想着法儿地接济他,先是三万元的汇票,接着是兰成爱抽的香烟,还有进口的胡须刀片。
尽管她知道,兰成把她的钱拿去营救身陷缧绁的小周,这是她的恨啊。
他怎么能当着她说喜欢另一个女人,又信誓旦旦说这世间上,只爱爱玲一个。
爱玲说过,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她说到做到。
在她心里,尤其是在爱情纯洁的现世里,自己是受不得半点委屈的。
再喜欢,也可以不要。
最后一次写信给兰成,爱玲附上了叁十万元整的汇票一张。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惟彼时小吉(劫的隐字)故,……你不要来寻我,即便是你写信来,我也是不看的了。
爱玲”爱玲搬迁了,像是雁过无痕,没有给兰成留下一点痕迹。
爱美的她重新剪了一头清汤挂面式的短发,就像学生时代的她,只是眼神不再清澈无邪,脸上也写满了幽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她以为,剪短了头发,就剪断了牵挂?
爱玲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她和姑姑约定“不哭、不通信”,“我不挂记你,你也别挂记我”。
至此,上海成了爱玲的往事。
她没有再回来过。
美国,加州,洛杉矶。
她嫁给了一个大她二十多岁的老头子——瑞荷。
她曾说过,若是不能爱兰成,她还不至于去寻短见,但是也万万不能再爱其他人,不能爱,也就只有萎谢了。
看着爱玲心不在焉地爱着瑞荷,看着她为金钱斤斤计较,为生活琐屑锱铢必较,看着瑞荷辞世后爱玲老态龙钟、孤苦无依的样子,这还是上海那个生活极其讲究,高傲到云头上的爱玲吗?
不能爱别人,她终究还是萎谢了。
当她银丝尚不能满头时,戴着老花镜,翻着往日的相册簿子,年轻的父亲、母亲、姑姑,一页页的划过,当然还有年轻的自己,涌上心头的是怎样的一种思绪呢?
暮年时,你说,身外之物还是丢的不够彻底。
在美国一所廉价公寓里,在你狭小凌乱的房间,躺在那张摆在地上的小床铺,你闭眼,耳边回响起儿时在父亲跟前没有背下来的《陋室铭》,随即是兰成温柔地唤你的名:“爱玲——爱玲”,你睁开眼睛,悲伤地转了个身,是母亲唤的两声“小瑛”。
最终,你缓缓地闭上了眼,沉睡过去了,永远的。
身外之物,还是丢得不够彻底。
因为是父亲,所以不能恨;因为是母亲,所以也不能恨;因为是“我兰成”,爱放不下心头。
你都无力再去回忆。
上海,恍如隔世。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此蔡君谟《梦中》诗也。
仆在钱塘,一日谒陈述(古),邀余饮堂前小合中。
壁上小书一绝,君谟真迹也。
“绰约新娇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
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又有人和云:“长垂玉筋残妆脸,肯为金钗露指尖。
万斛闲愁何日尽,一分真态更难添。
”二诗皆可观,后诗不知谁作也。
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斗,胜之。
韶又知作诗。
子容过杭,述古饮之,韶泣求落籍。
子容曰:“可作一绝,”韶援笔立成、曰:“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
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韶时有服,衣白,一坐嗟叹。
遂落籍。
同辈皆有诗送之,二人者最善。
胡楚云:“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
应笑西园旧桃李,强匀颜色待东风。
”龙靓云:“桃花流水本无尘,一落人间几度春。
解佩暂酬交甫意,濯缨还作武陵人。
”
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张爱玲传奇》,人生有很多选择,最后的决定都是单行道。
在所有的路里她挑了最难的一条走。
她写作写到眼睛流血,炎瑛离开后,她没有一个朋友。
在一个人的城市里,和远在美国的瑞荷通信。
那成为她唯一的安慰。
瑞荷去世后,她一个人在美国生活。
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次日才被人发现。
这部电视剧我买了有3年了,一直都没法完整地看下去。
今天终于看完了。
很多事真实的面目常没有一个华丽的收场。
她找到深入事件内部的方法,她选择了一条独立、自尊的道路,生活的窘迫却如影随行,她的一生是一个让世人感叹的传奇。
还是比较喜欢用炎樱的叫法称呼,因为爱玲这两字确实太俗了。
刘若英实在不适合扮演张爱玲,女学生时期,总爱天真的瞪着眼睛,一股傻气冲冲直冒,总让我想起《粉红女郎》里的结婚狂。
青年时期,180cm的赵文宣(扮演胡兰成)对160的刘若英忧伤的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 这话与画面也太不和谐了。
张爱玲实际170,是比胡高的。
后来的演技是越发矫情,直至老年时期看得舒服点。
也许是因为张爱玲是无人能演的吧。
赵文瑄把胡兰成美化了,刚出场时,温润如玉的气质,是会让所有的女子为之倾心的吧。
也自然觉得他的多情是理所当然的。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我很喜欢的,很可惜,演员五官秀气,没有表现出她欧式的立体之美。
但她的几句话非常受用。
1. 给你钱,是教你怎么花。
栽培你,是教你怎么赚。
2. 我能力有限,你要是羡慕你那几个表姐,也愿意早早嫁人,那就不要考虑读书了,拿学费来好好装扮自己,速速找人嫁了。
如果要读书,那就没有余钱再兼顾到衣服上,你要想好自己的路。
3. 姑姑舅舅,虽然两边都是亲人,可往哪边靠,也都是寄人篱下。
人家关心和照顾,心里感激不算,嘴上还要经常挂着,起码要让人觉得,对你好是值得的(送给不会说话的姑娘)。
4. 也不能老在人面前掉眼泪,换人家两句同情,解决不了自己问题。
别以为示弱能得到好处,错了,那只能徒然损自己骨气,招别人反感。
5. 要世故点,懂得做人的道理,别让人口里疼,心里嫌。
《上海往事》筹拍的时候我大约还在念中学,当时报纸上讲刘若英要参与拍摄张爱玲的传记电视剧《她从海上来》。
到了二〇〇三年,刘若英《我的失败与伟大》专辑中为该剧创作的主题曲《原来你也在这里》都在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还是没动静。
我对张爱玲的爱可以从中学持续到现在,但对其周边却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于是,此后就没再留意电视剧的进展了。
事实上也没时间关注,因为总有别的事情要忙。
多年后,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这部剧。
只不过没想到它后来用了这么不合适的一个名字。
主创团队是认真研究过张爱玲的作品的,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对话都有据可查;视觉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张爱玲与胡兰成在阳台上、在飞絮中、在温州的小巷里,拍得都很美;配乐也不错,恰到好处。
导演丁亚民和编剧王惠玲在此之前合作过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只不过《上海往事》没能像前者那样成为爆款。
首先,这部剧中的主角张爱玲和胡兰成没有徐志摩和林徽因那样高的国民度,那时候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也没有那么稳固。
即使在今天,相对于整个人口基数来说,张爱玲依然“小众”。
其次,这部剧对普通观众也不那么友好。
除了少数地点作了标注外,其他人物都是来去匆匆。
比如,化名迅雨在《万象》杂志上发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傅雷,剧中相关场景(傅雷家)甚至还搭配了傅聪的钢琴背景音,不可谓不用心。
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没有人物注释,大多数观众可能理解不了。
最后,灵魂人物张爱玲的饰演者刘若英有文艺气质,但是缺少张的自信与傲骨,在上海发表中篇小说时期的春风得意也没有很好的呈现。
虽有主创团队的用心,但各种因素叠加,注定了这部剧的“小众”。
更何况,它对周佛海、胡兰成的态度还那么暧昧。
从未想过,张爱玲的晚年,会是如此。
独自在美国,从一个汽车旅馆搬到另一个汽车旅馆,在不隔音的狭小空间中伴随着隔壁让人“挑眉”的呼吸和呻吟,面无表情的日常生活、写作。
避开人群,只是很简单的维持生活,不麻烦别人,不发出声音,最后,换上白色棉质拖鞋,把最后一双皮鞋丢入垃圾筒,在回忆里生活。
1992年因汽车旅馆房东打扫卫生粗心,遗失身份证和税务证明。
警察问:你丢掉了什么。
答:我丢掉了一个纸袋子,里面有我的公民身份证税务证,以及我这几年的所有工作。
警察:什么样的工作。
答得很缓慢:那是一部中国小说的翻译稿,这是我这几年的工作。
警察:有多少页。
答:我也不清楚,很多年了,是从1967年开始的。
警察问:里面有钱吗?
答:没有。
-不得已的情况下麻烦了熟人,住进了罗切斯特公寓。
此时,简短了头发,穿着灰色的套头长褂,白色拖鞋,像个囚犯,脸上绝少有表情。
夕阳从唯一的窗户渗进来,狭小凌乱的屋子,只有一张靠墙的低矮单人弹簧床,堆着很多纸袋子,一个铝制的简易梯子,防着杂物与电话机,窗边的大纸箱上堆着书和纸,她蹒跚的走过来,费力的蹲坐下来,拿起廉价的圆珠笔,端正的从右边开始竖行写字。
这些场景,让人心酸。
一个电话,因唯一的联系人要回上海,上海两个字,让她恍若隔世。
午夜,蹒跚起身,翻出旧相册,儿时的荣华富贵,往日的风华绝伦,那一段倾城之恋,像记忆深处的风铃草。
似乎,应了张爱玲自己说的那句话:离开你后,我是萎谢了。
在寂寞中等待,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不怕死皮厚
第三者 旁观者的冷 | 其实很钦佩姑姑和妈妈
这部剧看的实在累,若是不事先对张爱玲对生平有所了解,大概率是看不懂的。天赋是一种盲盒,有的人就是神,写下的文字可以翩翩起舞,叫人欲罢不能。赵文瑄太美了,他不该演胡兰成,颠覆了我对渣男的印象。
他好像只是简短地,爱了她一下。
后半段太一般
垃圾电影拍的垃圾人
刘若英演的太柔了 没有张爱玲的那种英气和果敢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刘若英的气质不适合诠释张爱玲,看下去渐渐发现,或许是曾经对张爱玲的理解有误吧,真实的张爱玲想必就是这个样子。赵文瑄扮演胡兰成过于帅气了,胡兰成这个男人太可怕。非常文艺的一部剧,三宝的音乐很棒。
从2007年第一次看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重看一次,任何一个女演员来演绎这个角色都不太讨好的,喜欢张、胡二人的所有对白。
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说张爱玲晚年凄凉吗? 也许 但真正凄凉的难道不是她弟弟张子静吗?爹不疼娘不爱姐不亲 姑不理 最后孤独终老
节奏太慢辣,刘若英怎么看也不像张爱玲,剧情倒是非常符合实际。
看得心里一波三折的,唏嘘不已;最爱姑姑张茂渊,独立勇敢,给予了爱玲最大的保护;自己有尊严的52年等待,终等到了爱情花开,可惜堪称文学天才的爱玲没有学到姑姑的精髓;压抑的成长经历让人理解了她作品中暗藏的尖锐感,缺爱的她遇到了这种情话都说得文采斐然的鼻祖级渣男时,只能说就是一场宿命; 幸而纽约的日子虽然拮据,但她和赖雅感情甚笃, 拥有了彼此就觉得拥有了天堂,不懂为什么总把她的晚年说得那么凄凉,老去对每个人都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被赵文瑄的经典演绎惊到;奶茶演绎成年部分气质合适,若前期的委屈隐忍和后期的内在孤傲感能再呈现出一些,整个感觉就更好了,王惠玲写的台词千转百折,原名《她从海上来》更有气韵;
对于我来说,这是悲惨的一生,如果要我用这种生活去换更为显著的成绩,我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有点张爱玲的味道
李安御用编剧王蕙玲的深厚文本做引;继张幼仪之后,刘若英从林忆莲、秦海璐、徐静蕾等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诠释张氏传奇;加之赵文瑄击败陈道明、孙红雷、陈宝国、王志文而出演胡兰成;张艾嘉也赠献外婆的一件绣金线旗袍;奶茶塑造哀怨柔和版的张爱玲,虽少了冷漠孤高,亦是相对还原史实的佳作。
一流班底,除了胡兰成太帅,张爱玲少了点傲气和不屑。
胡兰成是我见过最会撩女人的大师没有之一。我还没看到有哪个离开过他的女人跟非但不跟她撕过,还敬他念他的!
刘若英面相和造型还挺成功挺接近的 就是憨傻了点…张阿姨估计是要笑的;胡兰成看到赵文瑄 应该死也瞑目了 哈哈哈 基调很带感 蛮好看的哇
看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一点张爱玲的味道都没有,压根演的就不是她,是刘若英吧。就算拍的再好,也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