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工坊海报上海电影节去看的这部编剧工坊,而且有幸买到了导演见面场。
这部电影如果不了解背景的话,可能会觉得枯燥和不知所谓。
电影结束后,导演的解释让我对电影的理解加深了一点,受制于对法国社会的背景知识有限,我并不能说自己理解很深,但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其实具有普世意义,法国人让一个具有无国界、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呈现的浪漫唯美,怅然若失。
根据导演劳伦冈泰的介绍,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现在的法国青年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生活空虚无聊,没有工作,看不到未来,于是对自己无法达到的彼岸——成功阶层产生了某种嫉妒和仇视,并对一些极端主义思想抱有幻想。
导演试图用编剧工坊这样一个模式,唤起这些彷徨无措的年轻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从令人失望的现实中找回自己的生活意义。
导演自己说:“也许你们觉得我理想主义。
”我想说,是的,又想说不是的。
我觉得导演理想主义,是因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在阶级固化的社会中找不到自身价值的问题,核心需要经济再度蓬勃大发展,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他们才能从被需要、获得劳动报酬和过上令人满意的物质生活中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只有社会重新找回前进的引擎,才能给更多年轻人这种最普通意义的幸福。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我绝对认同对文化和艺术抱有热爱会令人感到幸福,古往今来,有多少绝顶聪明的人,内心丰富又宏大,只从自己的头脑中便获得了常人无法领会的快乐。
但遗憾的是,这一礼物上帝并没有给予所有人。
如果上帝赐予了我,我会珍怀感恩。
风景优美的小镇,阳光沙滩海风别墅,曾经辉煌宏大的船厂,知名作家的指导,以出版为目标的群体智慧,所有的印象无不透露出一种浪漫和理想主义气息。
安托万是一个相当聪明、敏感和精力充沛的青年,却受困于一个乏味的小镇,没有工作,饿不死,日常与朋友打打游戏,开开趴体,却怎么也找不到未来的方向。
编剧工坊的女老师奥利维亚来自巴黎,功成名就,优雅自信,教课之余顺便度假写书。
奥利维亚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现对安托万构成了怎样的刺激,她以为安托万仅仅是个偏激孤僻的青年,试图以精英人士的优越感去开解甚至研究安托万,全然不知在这个美丽宁静的小镇之下,蕴藏的是社会阶层固化的死气沉沉。
安托万羡慕、嫉妒以致仇视奥利维亚,他曾难以抑制,想要伤害她,但他最终选择自己走出勇敢的一步。
安托万向月亮的射击,表明一种不信自己命该如此的信念,他将手枪扔进海里,则代表自己放弃了极端主义的想法。
安托万看上去与工坊中的其他青年格格不入,冲突频发,但安托万是聪明而有灵性的,他勇于表达自己,将“无聊的想要杀人”这种情绪当众宣读出来,听众们理不理解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踏出了第一步。
所以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希望的,甚至可以说,安托万是工坊中的青年当中,最有希望的一个。
2011年,我在瑞士参加一个学生论坛,当时有一个活动环节是一个辩论活动,主持人抛出题目,全体学生用站在主持人左手边还是右手边来表示自己支持正方还是反方,并进行公开辩论。
其中有个题目是:你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比自己过得好还是不好?
当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会比自己过得好”,我认为自己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将来更有机会(几乎必然)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过更富裕的生活,当然也能给我的孩子更好的生活。
然而在场却有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另一边,而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西方面孔(而跟我做同样选择的学生,则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会生活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以及环境污染也会更加严重。
7年过去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们的想法。
法国青年已经遭遇的问题,中国青年们如今也正在遭遇。
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空间里,无论是一个衰落的小城,还是一个勃发却充满竞争的都市,我们都有可能找不到自己最好的位置,隐忍着对现状的不满、艰辛生活,我们总以为总要先有物质富足,再去追求精神富足,然而如果真的执着如此,我们或许会在物质富足前便精神崩溃。
我真心相信,找到自己真正所爱的事物,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一个独立又丰富的世界体系,它是你的寄托,你的一生福祉有赖于此。
越早开始,越早幸福。
【第十五届法国电影展映🇫🇷编剧工坊(2017)】用一群非职业演员飙群戏,而且是12怒汉这种大段对白辩论暗流奔涌的戏码,导演的胆色真壮!
女作家到法国“铁西区”办班开写作课,却因为鼓励学生捕捉现实题材扯出法国社会移民、暴恐、失业、衰退、极右等一地鸡毛,小镇的内忧外患早就安不下一张写作的书桌了。
最后,无论他们如何在政治上热论在文学上清谈,都无法消除像燠热的仲夏一样箍在小镇青年头顶的迷惘,无法消除他们日复一日腐坏的庸常,无法消除他们淤积堆叠、最终崩裂而出、向月亮射击的无因的反叛。
六月的傍晚很舒适,迎着风在黄坡南路骑车,把头疼都治好。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写作工作坊中,法国郊外的夏天,女作家老师和七个学生讨论交流写作与生活,彼此抒发见解。
把工作坊拍的这么美也是导演和摄像的功力所在。
夏天,几个人为写作聚在一起,白天讨论,晚上写东西看东西,这种输入输出的方式是比较喜欢的。
想起高二的暑假学艺考时也是这样吧。
不过,写作这种极需私人空间与个人感受的创作,讨论是最无效的,即使是两人之间的交谈,也只限于分享和纠正经验。
电影很好看。
靠对白和简单的情节来推动和呈现一种剑拔弩张的气氛,难以捉摸的人物行为,似是而非的猜测和结论,却又在每一步中体现地合理恰当。
对我们来说,法国南部小镇、阳光、大海、夏日组合在一起明明是奢侈又慵懒的度假氛围,然而剧里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青年却把它看作坟墓一样枯燥无趣令人窒息的地方。
看不到人生的方向,年纪不小了还在做一些可有可无的社会实习,拿着微薄的薪水,靠父母的支撑勉强度度日。
也许可以选择去看更大更丰富的世界,却因为终日郁郁寡欢、满腹牢骚、愤世嫉俗的态度,把一些极端、恶意的思想和行为当作理所当然,并沉浸在堕落之中。
自己没有错,都是世界的错?
不想评判是非对错,只是想思考如果换做你我,处于那样的情景之下,更偏向、或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前面就像白开水,直到学生们第一次吵架才开始变得有意思,不懂这里面的政治和历史,只是觉得前面有些拖沓,还以为就是单纯讲创作的故事。
为什么我觉得安托万才是最正常那一个,他很聪明,很敏感,看得太明白,所以与众人格格不入。
他对老师说,你写书时没有感情,你没有体会人物的感受。
他觉得这样的表达很虚伪,不纯粹。
老师对他而言,不只是成功阶级,老师是一个活得愉快富足自洽的人,是他想要的状态,他内心是有充沛的爱,情感,和欲望的,但他觉得现实环境无法满足他,没有人懂他。
无法释放的能量在他内心积累,变成了无声的愤怒和暴力。
他只是想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
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给写作限制一个底线,他们给自己限制了一个正确,把安托万视为异类,这就很可笑。
在她看来,安托万是有问题的,是不正确的,她一直说想帮助安托万,但是她并没有试图理解,而是想纠正,况且,她也真的无法理解安托万,这正是安托万觉得无聊和愤怒的原因,所有人都像那个女老师。
最后老师面对采访时冠冕堂皇地给写作加了那么多光环,在安托万看来,老师很虚假,他很愤怒。
在他看来,写作对老师来说是工具,对自己来说是表达生命本身。
他对老师说,你是吸血鬼,吸食别人的故事用来赚钱,因为老师一直在揣测,而没有共情,所以老师在第一次被怼之后,也有了反省,所以找安托万帮忙。
老师面对安托万的两次质疑,都采取回避的态度,她其实是很无力的,因为再探索下去,她就空了,她看不到安托万所说的更深的那一层,她感觉到自己很迷茫,在摇晃,所以她只能靠标榜自己的正确,来保持稳定。
最后安托万对大家读的那段话,其实很真诚的把自己袒露了出来,但是大家非常鄙夷和无语。
这情形像不像一个抑郁症患者,终于鼓起勇气与别人连接,倾诉自己的心理,但是大家只会说你别想那么多,你要快乐一点,你怎么还是不听我们的,我们对你很失望?
安托万在对牛弹琴。
其实安托万才是内心最有爱的那一个,只是他的爱太充沛了,不是别人想要的。
不可否认安托万是有点偏激,但他不是一个坏孩子。
他冲着月亮开了三枪,没有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当他只是表达,而不再在意别人是否要听,是否听懂的时候,他就放下了,不再寻找别人的认同,也就不再对别人充满期待,不期待就不失望,不失望就不会愤怒。
他找到了自己的出口,他乘上了远行的船,而不再去和限制他的环境较劲。
世界那么大,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精彩,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的,他的心里还是充满爱和希望。
这部影片的制作者们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情感隐忍却又充满张力的故事。
发生在小小的写作workshop 中的对话看似随意却充满对深刻问题的探讨,关于国家身份,种族冲突,政治与艺术,关于绝望,恐惧,关怀。
男主角对于杀戮和暴力的看法让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塑造的角色。
庆幸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选角,角色都是又拍摄地当地的非专业演员扮演。
演出有一些进步的空间,比如男主角微妙的心理变化刻画的可以更细致,不过这个角色难度确实很大,已经非常出色了。
影片涉及到了穆斯林、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社会议题,但真正的指向是那些无望且多少次幻想对整个大厦决绝彻底抛弃的底层青年。
底层分很多种,大部分尽管边缘,但其实是容易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说服的。
这些底层属于妄图僭越阶层而不得的群体,而片中的男主则不属于这类。
他和女作家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代表中产精英对底层问题的自说自话、圣母救世主心态、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任何社会问题,中产精英总试图找到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逻辑,而并非一定符合客观真相,这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智识上的错觉和爽感;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底层无形中对资本主义的愤怒,有着侵犯和破坏企图,其中也包含不可避免的窥视意淫。
杀掉女作家等同于颠覆资本主义,但男主选择了开枪打向月亮,告别理想主义。
男主最后的发言中,明确了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对人异化的排斥,对其构建的工作伦理、主流人生观的厌恶。
他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似乎从老一代工人身上找到了脱离异化的简单快乐。
文:金恒立 对割席分坐这件事,我一直觉得犹疑。
也许更潇洒、或更端方一些的人都可以率然说出“子非吾友”,但当我想这么说的时候,总至少会自疑只是一时口快,或出于某种恐惧。
上周三,做了一场放映,是法国导演劳伦·冈泰(Laurent Cantet)入围第70届戛纳“一种关注”首奖的作品《编剧工坊》(L'Atelier)。
冈泰不能算是一个创作力旺盛且持续的导演。
他最好的作品《课室风云》(Entre les murs,又译《墙壁之间》)是他才华的巅峰,但金棕榈加身之后的十年内,他前后三部作品都在现实主义与悬疑惊悚元素两种常常互搏的创作取向之间兜转,也一直都在三大主竞赛的门外徘徊。
《编剧工坊》使他重返戛纳,也让他的创作重新回到了法国。
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课室风云》中那兼具空间感与细腻度的群戏调度。
在十名角色之间以一种自然流畅的节奏剪切镜头,精准表达微妙冲突的同时不带动多余的情绪,能做到这一点的导演并不太多,冈泰是其中的一个。
捕捉在表演边界上的,稍纵即逝的温柔、羞愤、恐惧和遗憾,这样的才华对于敏感人情变化的观者是会一直有吸引力的,其可深入的田野其实也极其丰富广大,并且并不必然与课堂上孩子们的肤色、出生地、阶级地位或性别相关。
冈泰前作《课室风云》海报 当然,选取不同背景的非职业演员,创作明显带有群体指涉的角色确实是冈泰的意图。
无论是住在巴黎20区的白人女孩与前座华人男孩的互动(美丽城?
),还是阿拉伯裔青年与来自巴黎的女作家达成的有限默契,或是安托万这样的白人小镇青年事实上与其他人更深的隔阂,也的确征示出某种当下真实的社会、甚至是国家地缘政治的状况。
这样看的话,回到法国的冈泰呈现的图景令人悲观:如果说九年前,时间还能为不同群体保证彼此终究可以达到某种微妙平衡,在九年后,向月亮开枪的少年只能在其他人的敌意中远赴海洋,而冲突也从一个语词阴错阳差的误会,升级成了在具体历史中,由前代积累至今的敌意。
然而,大而无当的感伤依然只是一个陷阱,“国家象征”与“国民性”的命题,同样,只是不该出现在艺术评论中的意识形态幻影。
放映时我不太愿意用符号式的套路去拆解作品,而会更相信直面人与人的亲近和疏离,会更接近谈论“政治”的本心。
模糊性背后总是一片虚无,而虚无总是紧随着一种较庸俗的诗意而来。
种族歧视,极右倾向,对奥利维亚的情欲。
安托万的疏离是渐进的。
大家在路上聊天时,他脱离了队伍,原因是他对作家奥利维亚的仰慕。
第一场讨论戏的第一个镜头中他看向对面的眼神,以及之后他在两人之间几次过肩镜头中呈现的状态,都做出了暗示。
相比之下,种族歧视问题最初的出现像是一个玩笑,直到安托万对阿拉伯裔女孩玛莉卡的挑衅将气氛变得紧张了些。
他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吗?
还是说,他的挑衅只是(孩子气地)出于之前没能吸引到作家注意的恼火,以及对玛莉卡被夸奖(倾听)的妒忌呢?
似乎,他身上的愤愤不平更多来自孤独?
同样,我们可以大概称之为“极右”倾向的东西,在安托万身上是伴随着他独自入水的画面展现的。
这当然不意味着他对极右宣教的关注是参与工坊讨论之后起的,但可以说,导演在突出这和他的孤独之间的联系。
又及,我们很难不注意到赤裸上身的安托万俯视电脑屏幕时画面中的情色意味,只是我们分不清楚情色是指向屏幕中的女作家,还是女作家在谈论的暴力,或者其实并不能将两者分开。
因为极端政治倾向往往不是人理智选择的结果,而是情欲的宣泄。
于是就下一次讨论中,安托万的宣泄失去了控制,他的攻击性遭遇了真正的敌意。
他的确越界,也因此真正与群体疏离了。
于是他被推向了与奥利维亚之间的联系。
后者似乎也被他身上的攻击性吸引了。
只是在树下的又一次讨论中,安托万口不择言,粗野又惊人坦诚地将这种攻击性指向了奥利维亚。
很难说是不是他的坦诚彻底激怒了奥利维亚,或者,是因为,与他攻击性中的情色意味相对,奥利维亚对安托万的好奇(恐惧)与她的创作焦虑相关,并不是情色的。
但更明确和重要的是,其实无论是创作者对小说人物的道德焦虑,还是恶意(比如谋杀者)的动机问题,或者是安托万身上的唯我、激愤与道德感的缺失,这种种危险,在法国文学传统中都并不新鲜。
纪德和加缪之后,太多的法语作者沉陷其中,“奥利维亚”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这绝不是因为软弱或者智识的缺陷,虽然旁观的我们很容易下这样的结论。
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导演冈泰与联合编剧罗宾·坎皮略(Robin Campillo)的创作往往会与非职业演员的选拔和培训同时进行。
这样的创作方式与片中“工坊”的集体创作有类似性。
奥利维亚的焦虑和恐惧会是导演的投射吗?
导演在采访中说,影片故事的原型是1999年的一次真实的工作坊,当时他就创作了一份剧本大纲,那么18年后,吸引他回到这个故事的,除了现实政治的变化,会不会还有同样的焦虑和恐惧呢?
这当然是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了,就像奥利维亚的存在感也消失在了月夜中。
影片的最后十分钟变成了安托万的独角戏。
影片的后半段有些拖沓,导演甚至还自作聪明地跟观众开了一个“对镜说话”的拙劣玩笑。
但幸而,关键的,在奥利维亚居所的对话戏保持了水准。
我们能在两位演员的脸上找到几乎每一次情感变化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立场依然只是水面的波纹而已。
真正在水下发生的,是奥利维亚的恐惧,随着她越来越清晰的看到安托万精神陷入的困境,生长,盖过了创作焦虑、道德关怀与某种情感期待。
或许可以这样说,安托万的一切困境都生自孤独,而他的孤独来自他可能的敏慧,或仅仅是来自他的性格、肤色加上一点点某事某地情绪的巧合,或者说,来自另一些人对孤独的恐惧。
相对地,安托万的故事结束于彻底的疏离。
他最后的目光指向他的过去,而非未来。
这是放逐还是新生呢?
或许还可以这样说,从孤独到疏离,像一个循环,而《编剧工坊》最重要的表达,便是为这个循环的节点提供了又一次细腻生动的解说。
而解说这个循环,或许就是我们克服这个循环的开始,无论你是安托万,还是奥利维亚。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大部分电影,都希望在片尾给人指出方向,通过主人公的顿悟,以及选择之后的结果,让观众看到导演所希望表达的主题,所倡导的价值,所追求的精神。
但有的电影,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它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相当尖锐,往往无解,一时半会儿,仅靠个人的智慧无法得出结论。
比如法国著名导演劳伦·冈泰 (Laurent Cantet)的新作——《编剧工坊》。
劳伦·冈泰在2008年时,配借《课室风云》,以黑马姿态拿下金棕榈奖。
这是法国籍导演,于20年之后,再度拿下金棕榈,可谓意义重大。
但在拿奖之后,劳伦·冈泰陷入了创作低谷。
这次的《编剧工坊》在形式上其实有《课室风云》的影子。
两部影片都利用大段的台词制造了文学文本和现实行为的双重空间,一边是人物围绕文学性的讨论,一边是这群人现实的具体行为,
一开始,看似是角色自身的现实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性表达,而最终,我们发现,是文学性的建构反过来影响了人物的最终行为。
这有点弗朗索瓦·欧容《登堂入室》的感觉,读者和作者,虚拟和现实的相互侵占,改变了存在的最终形态。
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就《编剧工坊》来说,到底是先有故事,还是先有角色,男主角的杀人动机到底是因为编造的故事而成,还是他原本就有动机,而写成了带有杀人动机的故事。
《编剧工坊》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栋海边小屋,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奥利维亚作为指导者,教授一群暂时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学习编剧写作。
这个编剧工坊有点像政府出面组织的再就业机构。
参加这次编剧培训的年轻人来自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和政治倾向,性格各异,目的不同。
其中,有极右政治观点倾向的男孩安托万最为引人瞩目,故事也以他为“视角”而缓缓展开。
作家带着学徒,一开始就把这次的故事定向了凶杀和惊悚,他们认为这样的故事较为有可读性,不至于过度枯燥。
大部分学徒认为,凶杀是来自过去的,有着清晰的动机,是邪恶的化身;而安托万却对此大为不认同,
他首先提出,凶杀很可能是种族主义者;然后他认为,结合当地的港口特色,他认为凶案的关键和动机是那群因港口而富裕起来的上层人士;最后,他更为大胆的提出,凶杀干脆就是一位没有杀人动机的人。
为此,他用极为夸张,暴力崇拜的方式写出了故事的开头,一场令人震惊的掠杀经过,这场杀人,毫无动机,只为快感。
很多同伴对此深恶痛绝,认为他是为了炫耀写作技巧,而且触碰了道德的底线。
不过,细腻的笔触打动了奥利维亚,她希望安托万能成为她新小说的创意点,于是两人越走越近。
安托万对来⾃更上层社会的奥利维亚的迷恋与窥视欲逐渐失去控制,这种爱、欲、憎、崇拜交加的复杂情绪,最终难以预料的转变为了没有来由的仇恨,导致影⽚的后半段突然转调,打上了悬疑惊悚的类型元素。
观众也分不清,安托万采用暴力的真正缘由到底是什么,是否杀人,真的可以无动机,或者,动机,仅仅是为了去证明无动机。
影片发力的地方来自,大家编剧的故事越来越血腥,暴力,因此对现实照成了影响,通过剪辑和场景调度的处理,有时候观众甚至无法看出究竟画面是来自现实还是编剧故事的幻想。
的确,《编剧工坊》有着和《课室风云》非常相似的剧情结构,不过《编剧工坊》所触碰的现实范围更加广阔,且更贴近欧洲社会当下的情况。
比如移民问题带来的种族、宗教问题。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黑人移民和伊斯兰教移民常常成为讨论的中心,编剧故事中被杀害的弱势群体,
或者整好相反,是暴力的施加者,暴力的来源。
对此,双方争执激烈,甚至不惜大动干戈。
不光是移民问题带来的文化冲突,还有社会阶层固化带来的迷茫无措。
问题一开始看似很小,来参加编剧工坊的年轻人有的只是为了在这里混时间,有的知道自己不会成为 一个作家,还有的人甚至对作家奥利维亚培训他们的目的产生质疑,认为那是上层白人的一种傲慢。
安托万对此看得更加透彻,他阅读了奥利维亚的小说作品,因为家人的缘故,和极右实力保持着关系,并且思想上深受其影响。
但令观众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常常独处的他,独自坐在岸边发呆,总是喜欢一个人走在后面跟着大队伍,他表现出的疏离感让我们看到了欧洲青年的一种空乏症候。
上升通道已经关闭的欧洲社会⾥,安于现状可能就是这群失去⽅向的年轻⼈最好的归宿。
劳伦·冈泰提到他拍摄《编剧⼯坊》的初衷:我试图用这部电影展示当代法国⻘年对于未来的迷茫,对多元社会的⽆所适从,与他们悲观的⽣活态度。
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导致极右思潮能够被轻易地植⼊他们的思想。
影片中,安托万和奥利维亚,安托万与同伴之间,还有奥利维亚和学徒们的关系,其实是劳伦·冈泰⽤男⼥间性与爱的占有欲,以及人物不同阶层的差距来影射殖⺠者⼼态和对“⼊侵”⾏为的态度,
历史就这样无声的隐藏在电影背后,为人物内心的真实动机背书,产生引力。
本来是以当地的造船⼯⼚为舞台进行集体创作,结果最终讨论却引发了工人罢工、贫富差距、种族暴动,欧洲移民、极右思潮、经济衰退等社会痛点,犯罪小说是拙劣廉价的以瓢画葫,但社会问题却一个比一个尖锐,最终引发了主角人物不可预料的恐怖行径。
的确如劳伦·冈泰所说,“我的电影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表现复杂的世界中个人的处境和感受,探究个体如何看待真实的世界。
”
最终,我们看到了欧洲年轻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暴力频发,极端思潮在年轻人中地位举足轻重,也许就是因为阶层板状化,导致了年轻人的无所事事,毫无希望。
片尾,我们看到安托万依然投身了当地少有的职业之一,出海捕鱼,他看上去重获新生,但影片最后几秒他眼神中的空洞,依然让人看到了潜在的危机所在。
更可怕的是,似乎没有人给这些迷茫的青年人指出方向,指点迷津。
人人忙于自保,却忘了“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也许会想,法国政府花钱雇佣一位作家,来给几个年轻人上课,而且并不是什么文学系的大学生,而是社会青年(其中一个说到是“青年就业中心”强迫他来上课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措施?
然后看完了,我们知道,这样的举措很好,其实不仅是作家,其他职业的代表人、成功者都可以。
政府出钱雇佣他们来当老师,然后由社会青年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
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其实很能为年轻人提供帮助。
影片中因为是个作家,所以突出的是文学的功用。
影片一开始就是讨论教学,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地让学生开始创作。
一开始大家不知道如何开始,老师就鼓励大家。
于是乎,这些叛逆的大孩子就想到了“谋杀”。
尽管大家有分歧,有学识、性别、种族、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很明显老师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仅适时地进行一些文学专业技能的教学,还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给予引导。
功用一:一门技术活。
在写作技术方面,她教了学生很多:一、信息处理:这正是文学的优势所在,你不必把所有信息都告诉读者,完全可以描述谋杀的场景,却不揭露凶手的面目……二、主观镜头:我们有时一无所知,有时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睛来看。
三、虚实相生:开这个工坊就是为了让你们讲述此时此地的生活,但小说是虚构的,要靠想象力。
你不必原样写自己的事,正是要调动想象力,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冒险。
冒险不一定要在别处,不一定是远方。
四、周边写作:我建议别再纠结死者和凶手的身份,也别管过去现在,动笔写吧,直截了当。
写什么随你们就写你们觉得最容易的,可以是对某个地方或人物的描述或是幻想一个场景,也可以是你们亲身经历的事,可能跟故事建立起关联的,想写什么都行,你们要完全自由地写作,不用管情节发展。
五、建构思想:在虚构作品里,我们完全可以重建某种思想,不必认同它,却可以揭露它,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力量。
六、素材搜集:谈论生活也可以是讲述自己城市的历史,你们的家人、祖辈、父辈经历过的事。
(学生:他们不跟我聊造船厂)那你也肯定也听人说过,即使是在无意中。
因为素材搜集,其中一个玛莉卡的姑娘,问了自己的父亲(当时也只是个小孩子,作为观众看了那个时代一些震撼而又难忘的场面)很快就写出了这样一段话:那一天,有几千人去看油轮入海,船还在干船坞里。
数百工人正忙着放出这头钢铁巨兽,突然传来一阵嘎吱声,巨大的黑色船体开始缓缓滑入轨道,像用慢动作一样驶向大海。
甲板上,有工人挥舞着旗帜,港口里所有的船都鸣起了汽笛。
入水的时候,油轮在港口激起巨浪,直冲岸边,离岸最近的年轻人们被溅了一身水,但都在大笑。
全城欢腾,不知他们是在为巨轮,还是为工人的辛勤劳动而欢呼,工人们感到无比自豪,凝视着巨轮,互相拥抱。
首先,这是真实的,所以当初能够震撼人,今天也很够震撼人。
其次,即便现在无法震撼人了,那么背后的变化,就是一个能够感染人的悲伤事实:欧洲,法国的没落。
就像中国的超级巨轮驶入欧洲海港一样,让欧洲人民都感到失落。
最后,这是一个具体的场面,看起来朴实自然,但其实可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就是成功的文字。
功用二:表达自己,融入社会。
当然,更重要的作家利用自己作为一名成年人一个过来人,一个成功人士(至少而言是能够融入社会,并且在社会规则中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对青少年的引导。
当然,这也是“文学”潜移默化的功能。
正如片中通过学生们的言论(看起来都有“头脑”,其实都是来自于他们狭隘的渠道和简单的加工),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经开始被网络开放式的各种各样信息影响,不管孩子们是否有主观意愿去接触这一切。
但“伊斯兰国在割人头”“两岁小女孩跳电臀舞”之类“火爆”的视频信息让人想要躲避也难。
而且出于当代欧洲的处境(文明从走下辉煌的神坛),所感到到的莫名失落和彷徨:问题并不在于外国人,问题也不在于开放边境,不,真正的问题在于欧盟高层竟作出了这项开放边境的决策,这不仅让欧盟各国主权受损,而且剥夺了它们的国家豁免权,一个失去了主权豁免的国家,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身份、自身的根源、独有的文化(对于欧洲的衰落,肯定会有很多解释。
所有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问题是答案如果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疗救民族,那么压根就没有意义)。
在发展中,在盛世,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在衰落中,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还会连锁效应,产生更多的问题。
比如片中的青少年。
当他们一方面看不到出路(经济衰退,他们如何谋生的现实问题。
就像片中所展示的,再也没有那种大工业时代,创造那么多就业机会,大家都有工作有事业了),另一方面又接触到种种复杂的信息(包括暴力、色情,以及对政治的质疑和否定,对传统道德的背叛,如上所述)。
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值得被歌颂的“多种族融合(白人、黑人平等共存)”“无国界人道主义(敞开国门救助难民)”“欧洲共同体”,都成为了相互推诿、相互谴责的内讧、分裂根源(大家生存难了,都觉得是别人抢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白人认为黑人抢了工作,黑人认为白人不给自己工作,其实本质是工作少了;难民觉得没有得到帮助,国民觉得难民是祸害,其实本质是经济差了)。
所以来学写作的青少年,他们要么积极适应,努力学习东西,寻找自己的兴趣,去创造人生;要么就是作出反社会的行为,在特殊的时代,青少年都有戾气,所以他们想到的创作,首先就是谋杀,就是血腥。
比如片中的一个小伙子,弄到了一把枪,甚至试图把写作老师也给杀了。
当然,恰好是老师的之前的写作教育,给了他别的想法,让他悬崖勒马。
正如这个少年最后交的功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敏感的少年,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内心的世界:一个人可以因为无聊去杀人,就是想试试;他可以仅仅因为无聊开枪,仅仅为了找点事情做。
他本可以告诉警察,他开枪是因为那人是阿拉伯人、或者犹太人,或者同性恋,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解释。
而对他来说,被害人是谁一点也不重要,他甚至可能一枪打爆自己的头。
这样人们也能明白,他们会说他没有未来、没有朋友。
但他两者都有没做。
他太怯懦了,他什么也没做,所以他百无聊赖地等待着,但在等什么?
他在城里闲逛,什么也不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就像人们说的“杀时间”,但事实上是这座城镇在杀他。
总是同样的路线,有时候,为了消遣无聊,他会绕很远的路,但这也没有用,他熟悉所有的大街小巷。
他曾独自走过无数次,总是一个人,总是同样的风景,总是无法避开那个造船厂,那吊车被保护得像博物馆里的一件艺术品,甚至像座教堂,那种怀旧并不属于他,他根本不在乎那个造船厂、那些工人、那些多年前建造的超大型油轮,这些都不是他的故事。
有时候他会遇见认识的人,然后假装开心,可他认识这镇上所有的居民,一心只想避开他们,他感觉周围所有人都在对他笑,那些人都宣称爱他,要帮助他,跟他说话像对待一只小动物,一只需要被驯服的小动物。
最后他必须明白,即使无聊,即使朋友对他来说犹如陌生人,即使没有未来,没有朋友,没有工作,他也要感到幸福。
当然,文学的功用,也起到了作用:进行感情的宣泄,就像心理治疗一样,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别人分享,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
仅仅需要别人一句:写得好,写出了我们的内心。
或者说:其实我也有这样的念头,哥们。
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功用三:反省个体与社会,追求幸福。
当然,文学的功用,还在于批判现实,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反省。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是在走上坡路,但是没落的欧洲,没落的日本、美国的现状,不仅值得我们分析探讨,也值得我们思考警惕:正如当初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放下了田园乡土,进入了机械时代,那时候也讲人性的扭曲,人性的异化;现在进入智能化、网络化时代,制造业所需劳动力的减少以及新一代年轻人对于体力劳动的厌恶(如曹德旺刚对《美国工厂》评论提到的,美国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还有发达国家不均衡战略(发展高科技,将高能耗、重劳动力的制造业转移出去,其结果和前苏联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一样)。
放在我们勤奋的中国人面前,也有很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而选择去开网约车,去送快递外卖,因为只有更自由,收入也不错,但是这些年轻人能够干多久?
这些工作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物质经济时代,不论如何,始终都是以耗费资源为推动,甚至这个年代要从根本上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都困难(因为节约了,消费就萎缩了,经济如何发展;为了能够消费更多,生产更多,企业甚至会制造“更短寿命”的产品)。
因为从根本上讲,地球的运转,人类社会的维持,需要稳定。
通俗点讲,就是周星驰在《鹿鼎记》中有句名言:人人有钱赚,人人有书念。
庄重准确地说,就是《大同礼运篇》中所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那么社会才会稳定。
回归田园,反思人生幸福感的《小森林》,其实展示的就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因为付出劳动而收获粮食,既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平等交易,这让人心安理得,而且内心满足(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仿佛是为了给我们的行为注入新的活力,控制运动的驱动结构与奖赏中心和大脑皮层密切相连——前者使我们获得快乐,后者则控制着更高级的思维过程。
由于控制运动、情绪和思维的脑区相互连接,要完成涉及这些内容的活动就需要“努力—驱动—奖赏”环路全程参与……两位本科生凯利·图(Kelly Tu)和阿什利·埃弗里特(Ashley Everette)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我的推测……试验中,“工作鼠”必须努力寻找藏起来的谷物,因此也易于坚持,这有助于它们应对新的挑战;与之相反,“安逸鼠”则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得到谷物,在面临新的任务时,它们更容易放弃。
——《舒适的现代生活 让人类越来越抑郁》2019年09月10日 作者: Kelly Lambert 来源: 环球科学)。
当然,21世纪,要让绝大多数人回归田园,是一件困难的事。
但是21世纪,不管体力劳动是否要退出人类的生活,人类始终要靠固有的心理机制获得幸福感。
换言之,创造就业,让青壮年有工作,有寄托,是幸福的根本!
19.9.16 I
海边写作补习班,种族主义叨逼叨,这个招人烦小哥倒是很写实的法国郊区青年了。
没有未来,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百无聊赖下生出的欲望和愤怒。
#2018法国电影展#气质上是我最喜欢的一类电影。玩gta的时候,除了机枪扫射人群,我最喜欢的就是对着月亮开枪,月亮会变大。漫无目的,害怕熟人,无处消解的青春苦闷,小镇青年的孤独,太熟悉了。
一意孤行~
非常老练成熟的编剧,把青少年犯罪倾向、种族主义、心理学与行为意识投射的桥段融合成一出嘴炮剧本打磨+悬疑惊悚题材的青少年成长剧情片。结尾写的那段故事直接说出了孤僻少年的心声。那些极端话语和危险行为不是没由来的。那些嘲笑他的青少年与利用他的小说家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种族主义者。
9.5分。依然是一群非专业演员,多角色辩论。加了悬疑成分。知性作家和暴躁安东之间紧绷着危机与性感。作者可以反对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吗?而安东就是一个享受暴力本身的原生态。人们常常需要一个理由,接受不了平白无故的他杀与自杀。无关种族或性取向,他被虚无吞噬而又庆幸存在。存在即幸运。06/26/18
无论他们如何在政治问题上高谈阔论,都无法消解我们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的忧愁。太难过了,在黑暗的影院里哭了10分钟
我不太方便对里面的讨论展开陈述了,但是从社会学和文学角度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片子。近几年来的疯狂标签化和万事万物虚构作品都要“三观正确”的操作,无论打着怎样开明先进的旗号,只怕反而让人和人、社会和社会更加分裂和愤怒,更狭隘和充满桎梏,左右两边推向极端最后崩盘
有点像个学生作业,想要拍电影剧本的诞生,冲突、观点、种族(地域)以此来以小见大。刚开始会觉得是个好点子,但到后面群像戏变成男主个人怀才不遇 无聊至极。不如和宗教挂钩。
高开低走 落脚点甚是空洞
人物塑造不好,学生和老师都不好,立不起来,探讨的话题再多终究还是被人忘记#SIFF#
男孩只是因为“无聊”而发泄;女教师不理解,正如她“所有的文学都有目的”一样、她的每个词语都有目的,可男孩只是无聊、空虚。最后那句台词就好像马拉特所说的的一样“我要感到幸福。”
把社会和种族问题一股脑撒在workshop里让大家吵吵,结果后半段聚焦在虚得不行的男主身上,沉浸在那种杂糅感里的我还以为是个又想圣战又想极右的男同性恋
几乎是欧洲衰落工业小镇白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精准写照?
画面,不美,台词,不美,故事,莫名其妙。
就最后有点意思
多个臭皮匠,还比不上一个臭皮匠。讨厌开会,整个会议八个人能有两个人保持对中心问题的持续性关注就已经不错了,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讨论自己,要不就乱做发散性思考。但仔细想想,背后体现的是各种不健全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是迫不得已要过的,导致视野短浅,思考不开放,心里越加贫瘠。顺便,我觉得男主的意见都很偏颇,但唯独批判女主的时候特别在点上,这个作家教写作条条是道,自己写的不咋地。
以针对创作的圆桌讨论展开,卷入法国社会和法国青年所要面对的现状和纷繁的思绪。也是局外人的一次悟道经历,只是无从知晓内心的矛盾纠葛到底是怎么找到出口的。
青春时写作总是激荡着荷尔蒙
“开这个工坊就是为了让你们讲述此时此地的生活”调动想象力 把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冒险你疯了吧?有谁会因为想杀人而杀人?像恶魔般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