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很少的时间会同你说话,偶尔说话的时候还是敷衍你,只是为了不让你打扰他们的工作。
你想要的衣服你妈妈不会给你买,却总是按照她的意愿打扮你自己。
你发现了奇妙的东西激动地告诉了他们,然而他们只是叫你晚上好好睡觉,不要再做梦了。
于是你失望了,你内心开始渴望有新的父母,给你好吃的好玩的,让你尽情的享乐,说不定还不用学习。
这样的好事还真的是被你碰上了。
你的另一个妈妈满足了你,你的另一个爸爸给你修建了美丽的花园。
可是有一天终于你发现了她可不是什么好的妈妈,她在对你好的外表下竟然想要吞噬你的生命,你终于想到自己的妈妈了。
是啊。
你妈妈再不好,她也会最后送你想要的手套。
她得把你的衣服洗了顺便给你做饭。
在饭桌上,她会给你的小表弟多夹些肉,却会呵斥你多吃点胡萝卜。
她会让你的表妹玩电脑玩到尽性,然而却只允许你玩一个小时。
她总是夸奖别的孩子,却当着别人的面说你是怎么的不听话。
你心里喊着凭什么呢。
凭什么这么对我。
客气、生分。
她对别的孩子都很客气,但是对你从来不客气。
每天絮絮叨叨的对你说话,因为和你不生分,所以可以不梳头不洗脸的对着你,甚至穿着你去年的短袖在家里和你聊天。
谁让你妈妈是心思简单的父母,她知道随时纠正你的错误,让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以总觉得别人的父母是最好的。
然而她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
在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会掩着嘴嗤嗤的笑,然后说着没有啦,哪有啊,还是你们家的孩子最好的。
最后心满意足的回家。
给你做饭洗衣服,等你回家。
你羡慕别人的父母光鲜亮丽,偶尔内心会有些愤愤不平的看着自己的父母。
然而当有一天要离开的时候还一样的会心痛,虽然在一起的时候嘴上叫嚷着,一定要离开,不要再让我看到你们。
“钱够不够花。
”“恩,恩。
够了够了。
“你嗓子怎么啦?
感冒啦?
” “没有啦。
上火了,有点哑,不要管我啦。
好啦好啦我去上课了,不说啦。
”“噢。
多喝点水,吃药啊……”你挂断了电话,可恶诶。
居然会在打电话的时候有想哭的冲动。
——好啦。
我承认啦。
我有点想你们了。
看很多電影都要忍受導演和編劇駕馭故事無能所帶來的各種令人不舒服的情緒,但《鬼媽媽》給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故事。
故事的節奏和情節、內涵完美結合,是嚴絲合縫的,並且導演懂得怎樣用好電影語言,這讓整部電影呈現一種一體的、結合的美感。
我一直都認為,一部電影想要講好一個故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影片自身的美學系統【包括服裝、燈光、道具、環境以及故事內在設定中情感、行動所包含的美學元素等】和故事系統【人物、情節、節奏等】完美結合。
當卡羅琳用因拿著毒橡木而起疹子的手抓起那隻玩偶,觀眾就被扯進故事裡去了。
合適的表現方式帶來魔力,這是不可否認的。
再後來這種氛圍沒有消失,看到另一個媽媽的紐扣眼睛,整個片子就完全不能被放下,其後一系列的故事就不僅是卡羅琳一個人完成的了,是每一個觀眾和她一起完成的。
從片頭開始就纏繞著的詭異氣氛終於完滿的散髮出來,不會讓人憋了一肚子的氣還吐不出來,脹得難受。
片中那些盛大的場面總讓人想起聊齋里熱鬧的鬼市,在表面的輝煌繁盛下,藏著來自深淵底部的黑色寒氣。
【隨便寫寫,作為看片后情緒澎湃的留念】
一只娃娃,拆开,重新缝合,缝上新的蓝色头发,换上新的衣服,缝上扣子当作眼睛......缝针的双手,细长瘦长,悄无声息......这样的片头散发着吸引力一下子就把好奇心挑了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两个世界,一个是永远忙忙碌碌的父母,敷衍了事的对话,从不认真倾听诉求;一个是笑容可掬的妈妈,有美味的晚餐,美丽的花园,可爱的邻居,唯一的要求是把扣子替代眼睛缝到脸上,你,选择哪一个?
前一个是现实,后一个是梦想。
然而,穿过那条通道,将眼睛替换成扣子,就可以永远拥有梦想吗?
还是放弃现实就可以拥抱梦想?
真的这么简单吗?
鬼妈妈这个故事告诉你:不是的。
轻易获取的梦想总是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僻如,永远不再见到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永远失去美丽清澈的眼睛,又或许,梦想其实并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那只是梦想美丽的外衣。
现实总有缺憾,但它是真实的。
回避,逃避现实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
而对花花世界的诱惑,你要懂得真正值得珍惜和拥有的应该是什么?
卡洛琳是勇敢也是幸运的,她像一个英雄般拯救爸爸妈妈,拯救飘零的灵魂,同时也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但是,现实生活并不都似这故事般每个人都能挽回差一点就失去的幸福。
有些人,有些事,失去了可能永远就回不来了。
动画片《卡洛琳》,改编自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同名作品《卡洛琳》,影片用布偶拍摄,一开始的小镇是一个雾气氤氲、终日不见阳光、处处神秘诡异、黑暗而颓废的世界,包括人物造型也以细长的四肢与硕大的脑袋形成强烈的对比来搭建出阴郁的感觉;通过第十四道门到达的另一个世界则以暖色光调营造出卡洛琳心目中的温馨情调,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
这使我在观看影片看到初初出现的虚幻世界时的妈妈、一桌丰盛美食及美丽花时都不由得感到温暖无比。
而那只鬼妈妈的手则是片中令人印象十分强烈所在,无论是片头的缝娃娃,还是影片快结束时与卡洛琳在井边的对抗都为这部片增添了无名的恐惧之感。
这是一部给孩子看,同时也给大人看的电影,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对现实与梦想都有各自的解读。
这应该算是我看过最深刻的动画片吧。
前面的部分只是普通的儿童奇幻冒险故事,没什么特别,但是当看到小女孩在猫的帮助下回家后,找不到爸妈,却在床底下找到了和他们长得一样的布娃娃时,我顿时震惊了,原来这个动画要讲的居然是人的欲望。
小女孩的欲望影片直接给出了,她想要妈妈做可口的饭菜,想要爸爸整理出美丽的花园,想要热情有趣的邻居,想要温馨整洁的房间,可是由于父母的忙碌,这些都无法实现。
所以当她去到那个一切都能如愿的世界后,自然被迷惑了,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被迷惑呢?
正如小女孩的父母一样,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或大或小的不满,作业太难,老师太鸡婆,忙忙碌碌却看不到希望,难过孤独却没有人理解,所以我们总是渴求更多,总是放大这些生活的瑕疵,而忽视已经拥有的幸福,就比如说作业难但是考试总是比较简单;老师难缠但总能找到同学帮你点名;在外面受伤难过回家总是能得到父母的抚慰。
总之,生活其实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但如果总想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更好的,不停的去抓取而忘记了珍惜,我们一定不会开心,一定容易迷惑,也一定很累。
但仔细想想,我们又挺容易掉入那个怪圈的。
当欲望无法满足,不管在别人看来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都不觉得快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刚来大学的时候,我总认为我的室友不够好,他们有的时候太自私,有的时候太奇怪,有的时候太闷,而我却非常希望和另外几个同学做室友,因为和他们更聊得来,和他们一起更开心。
于是某一次,我真的有机会和其中一个在一起住了一段时间。
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
虽然仍然和她聊得来,但是她也有闷的时候,她也有奇怪的时候,她也有我不适应的时候。
恍然大悟,我是多么愚蠢,不是别人不够好,是我总不满足。
我明明可以和我的室友开心的相互说笑玩乐,激烈的讨论社会话题,认真的探究学术作业,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快乐却总是忘记总是期望更多。
而换个角度说,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我们不可能活在一个什么都和我们想象中一样的环境。
别人有我所喜欢的方面,但是肯定也有我所不喜欢的方面,我没有权利要求其他人都按照我的思路来生活。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断的提醒自己,接受生活的瑕疵,学会珍惜,学会满足。
因为感觉到男性话语对女人的歪曲和弱化,所以我最近看电影都看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
但是这类电影还是由男性为主导演,所以本质上对女性还是有些弱化。
另外,附上一则说明:我去书店里找女性写的小说,比较有名的竟然是《理智与情感》,讨论“婚姻和爱”的,我觉得“婚姻和爱压根不是一回事”这种事实0202年了竟然还是不被发现,非常可笑。
我总感觉我是身在大清。
《鬼妈妈》这部电影让我很愤怒。
因为最后小女孩没有选择拯救鬼妈妈,而是选择了压抑这种欲望,把可以打开与鬼妈妈沟通的钥匙扔进了深井里,(值得注意的是鬼妈妈的手是一个男孩砸碎的)鬼妈妈是小女孩的一个心理人格。
这个人格认为要让人爱她就必须让所有人听她的话,同时她要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不能有任何的人格特征。
这是很典型的家庭主妇的人格写照,而且是很典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全能全部奉献自己且没脾气。
完全奉献自己却没有被尊重的可能,最后女性人格就会表现出鬼妈妈后来的样子——歇斯底里,通过控制别人来获得人家的注意。
但是鬼妈妈是需要被掩藏甚至毁灭的吗?
不。
人的人格是自然生成的,因为环境生成的。
鬼妈妈的人格很明显就是小女孩在当时的男权环境下对她那个疲惫的母亲生出来的幻想。
那是她的一部分。
如果她毁掉了鬼妈妈,也是毁掉了这部分的自己。
那个需要人爱的女孩就这样被她自己砸碎在了那扇小门里,被压抑。
值得注意的是,打碎和压抑是男权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面对。
女性对于问题更容易选择理解和尊重。
但是对于女人“软弱”的引导让很多女人丧失了这项能力。
我对这部电影愤怒的另一个点就是,这部电影承认了如果你的父母对你忽视,你要忍受,因为现实比幻想好。
那些对你好的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鬼妈妈”,都是想要控制你的。
但是其实,这个逻辑很扯淡。
首先,一个妈妈对孩子好,完全可以因为孩子本身就值得被好好对待。
卡洛琳在电影想要的并不过分,一双不太贵的手套,和父母在园子里修剪花草。
吃到像样的晚饭。
这三件事并不难做。
但是在电影里却被夸大成了比登天还难的事。
我不得不怀疑这又是男权普遍的“恐惧,软弱”心理在作祟。
男权恐爱,这又一次证明了。
一个孩子没有被好好对待,她应该要求她可以被好好对待。
她有这个权利。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别要求“敝帚自珍”。
也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仅不应该去解决问题,你还应该爱上麻烦本身。
不用说,这又是软弱的男权在给人下蛊。
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我如坐针毡。
女孩的勇敢的确表现出来了。
但是每次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她的都是男性,这让我更感觉到了一种被威胁的险恶。
更别说他们教会她的就是欺骗,怀疑和掩埋。
人的力量一点点被软弱侵蚀,我感觉到不好受。
翻开人的力量的,我比较欣赏《海洋奇缘》,《冰雪奇缘》里再讲到姐妹情深的时候,男性的侵蚀还是无处不在。
那只石头做的老鼠让人觉得神神叨叨。
我总结一下,男性崇拜一种他们无法抵抗的力量,而且喜欢用这种力量压制人。
女性力量是本来就有的,是渐渐被发现的生命的力量,是不被压制就可以生长出来的。
这片子非常诡异。
明明是动画,看完却浑身发冷好像是恐怖片。
首先这大宅子就很不对劲。
典型的闹鬼的房子,那走廊,那楼梯,典型的《灵异孤儿院》的翻版,当时我就在想,如果这房子也有地下室,那问题就大了。
结果这房子有着比地下室更恐怖的地方。
从女主角做梦来到另一个世界的那一刻,我就开始想:完了!
这不是《零》么?
后面肯定得打鬼了。。。
果然。
只不过照相机变成了其他探测工具。
我怎么就这么有经验呢?
接下来,女主角进入了第十四道门。
有多少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小门进不得啊进不得,想想《万能钥匙》里的小姑娘下场多惨。
还有《潘神的迷宫》里的小孩,虽然活着回来,但是眼睁睁的看着小精灵的脑袋被怪物咬掉。
当然,coraline第一次进去是好奇,后来就是主动的了。
再看看,另一个世界的人是玩偶做的,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联想到《圣诞夜惊魂》,我想到的确是伊藤润二的《布做的老师》。
玩偶,太诡异了的种族了。
后来那些可爱的糖果,花园,小动物,好像是《胡桃夹子》+《爱丽丝漫游仙境》,这两部童话都相当诡异,不可深究。
还有白天的某个场景,雾太大了,当时我想到的到不是《寂静岭》,而是《迷雾》,好在巫婆控制不了这个世界,不过,到底不是个好兆头。
好吧,最要命的,我拼命等着影片最后能给我一个解释,解释为什么变态老女巫要把那些小朋友掉包然后吃掉。
常理来讲,变态boss都会有个伤心地过去,这样就可以等着主角来感化策反啊结果直到最后她妹妹出场也没说清楚,拿个照片了事。
那些小朋友可是真真正正死掉了啊可怕!
比《厉鬼将映》里面的挖眼睛x婆还狠,难道是传说中的天生的变态。。
影片最后太巫婆的手被封印在枯井中,确定已经完全净化?
确定不会变成第二个贞子或者伽椰子?
本来一开始只有那个小门有问题,现在连枯井也不可靠近了,真是个危险的地方。。。
此片,表边看起来算是个哥特风格的小女孩的冒险片,实则恐怖电影杂烩,想象力丰富者慎入。
小时候是不是有家伙故意念错你名字(尤其是你名字的谐音比较有喜感),无论你怎么纠正他都不改口——还更讨人厌地大声喊出来,Coraline与Caroline也是一个道理。
你拼命想证明一个名字的背后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能由别人的叫唤随便处之。
■入评理由:精彩原著与强大想象力的结合,201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有力争夺者。
■片名:《鬼妈妈》 ■导演:亨利•塞利克 ■上映日期:2009年2月6日(美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小女孩遭遇成长困惑,另一个世界被打开。
由美好落至恐怖,中间险象环生。
这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动画片摆放在了观众面前,2D的宫崎骏和押井守、3D的皮克斯、欧陆风格的《我在伊朗长大》和《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倒称得上种类繁多,各有所长。
现在《鬼妈妈》延续了定格动画的生命活力,继续将《圣诞夜惊魂》、《僵尸新娘》的路数发扬光大,一时间票房、好评双收,成绩引人瞩目。
定格动画并非什么生僻的专有名词,以前中国的《阿凡提》和《神笔马良》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因此《鬼妈妈》的风格和类型定会让部分人感到亲切和熟悉。
故事跟《潘神的迷宫》的设定有相似之处,小女孩Coraline跟父母搬到一处偏远的旧公寓,他们楼上住着一个变魔术的怪大叔,楼下住有一对欢喜冤家的老交际花。
Coraline跟父母关系冷淡,母亲总是对她板着脸,父亲更是忙于工作。
Coraline的生活乏味(踩地毯等无聊小细节展示得非常有趣),她遇见了戴铁面罩的“机车骑士”韦伯,这名歪脑袋男孩和他的黑猫看上去都有些不大正常。
Coraline在房间墙角上发现了一道小门,穿过通道前往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有她梦想的好妈妈和好爸爸、美丽的屋子和花园,周围一切是如此的美妙好玩,让Coraline感到新奇刺激,流连忘返。
Coraline打开的门背后是一条布满皱褶的神秘通道,散发着幽蓝和暗红色的光芒。
我很惊讶那居然不是一道魔幻故事里常见的传送门,通道的形状很容易被代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联系到女性的生殖器官。
《鬼妈妈》的主题就变得有些明显了,Coraline的成长受到了母亲的压制,她极力想摆脱咽不下口的食物和墙壁破裂的屋子,远离那些灰色系的衣物,逃避母亲的约束和管制。
因此好妈妈对Coraline百依百顺,看上去她满足了小女孩的所有要求和幻想。
然而成长与叛逆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Coraline开始明白了纽扣眼睛有何来历,影片转向了它的惊悚一面。
影片采用了中心转折点的编剧手法,好妈妈拿出了一盒礼物要送给Coraline,里面有摆放好的纽扣和针线。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具有决定性的微小动作,影片开始进入了高度戏剧化的冲突——Coraline要逃出这个世界,好妈妈露出了真面目。
后面引入了传统的正邪交战,小女孩勇斗黑巫婆的结局是钥匙被丢进了秘密井的深处,以阻止另一个世界的门不会再被打开。
另一边,《鬼妈妈》的故事是这样的。
Coraline被忙于工作生活的父母忽视,被韦伯等一些人叫成了“Caroline”,她的生活孤单寂寞,她的倾诉不被理睬,似乎失去了自我的真实身份。
另一个世界满足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想要的美食、衣服,别人为她献上的华丽演出,所有一切以她为轴心在转动运作。
好妈妈提出的交换条件就是Coraline要被缝上纽扣眼睛,然后她就可以永远留在完美世界里,不用回到那个破破烂烂、冷漠不已的现实世界。
如果把Coraline与好妈妈(黑巫婆)的较量看做一段思想成熟的过程,那Coraline通过几次往返和出逃,明白了现实与梦想的差异。
另一个世界的应有尽有、不需要去追求与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纠正的不完美,相反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却是可以改变的。
就像结尾众人种花,只需要人的努力,不好的都可以纠正,《鬼妈妈》提倡的正是人本主义思想。
《鬼妈妈》的人物设置很简洁,每一个人和对应的“另一个我”包括阿猫阿狗还有老鼠都没被错过。
开头的机械手和布娃娃,中间《奥德修斯和海妖》等画作,结尾灵魂升天时梵高的《星空》背景,融汇在剧情中的阴冷哥特风格,《鬼妈妈》有太多的小地方能让有心观众去慢慢回味。
片中还出现了很多重复的剪接技巧,Coraline在餐桌边坐着,叹气后仰,下一个画面是她躺到了床上,另外一些圆接圆、方接方的匹配剪辑也让电影变得更加流畅。
这个表面上属于小女孩视角的异想世界,实在不简单。
【北青报】
刚才妈妈打电话来,问我晚上吃什么,我说“不知道,那你说呢?
”,她貌似股票又跌了吧。
很没好气的说,“我怎么知道,我在问你,你问我干什么,!
”哎,我是真的不知道吃什么,只是想她建议一下。
给我些提议,我好选择下。。。。。。
妈妈就是妈妈。
因为她并不知道,房间里另一个门的背后,还会有另一个妈妈,蓄势待发的去做他们孩子的妈妈。
如果知道了,请问,说话还能这个口吻吗?
她们不想做饭就不做,或者是想草率的解决晚饭,就象coraline的妈妈,当然也包括刚才在电话里给我摆了臭脾气的妈妈,那OK的,因为你不想做,还是有位妈妈在房间的那一端准备了上好的烤鸡,急于的想表现给你们的孩子看,然后着急的想往她们的脸上盯纽扣,占为己有。
很巧合的是前一天晚上看了文字小说,然后今天就找到了电影版,,上来写之前,看了些评论,似乎这部动画变成了教育片,父母给的爱,骄惯孩子的,孩子们多余的要求,被定义为是错误的,有人要娇惯你,那就是陷阱。
最后,大家在大彻大悟,还是自己的妈妈好啊。
妈妈只有一个啊。
我到是有了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不对孩子,不对妈妈。
只针对人,为什么妈妈会不陪小卡罗兰游戏,?
为什么只是叫她烦怪邻居,?
为什么只在乎自己的事,不关心孩子的想法。?
为什么只想着学校的灰外套,而忽略绿手套,?
为什么当小卡兴奋的说着那扇门遇到的事,做的梦,妈妈是不屑的给予她嗤之以鼻。
为什么小卡一开始只是自己玩耍,孤单的去数门数窗子,为什么小卡知道有另个妈妈的存在的时候开始觉得另一个妈妈更好,为什么小卡知道了另个妈妈后,就开始想尽办法要去找那一个妈妈,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还有妈妈,都认定了,因为只有那么一个,不管是好是坏,只有那么一个。
妈妈认为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孩子说怎么着我也是你的孩子。
妈妈对待孩子,是耐心还是不耐烦。
情绪好还是坏,无所谓,因为孩子只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只有我这一个妈妈,没的选择。
不担心她会去找她别的妈妈,孩子也是,只有一个妈妈的时候,小卡很无奈吧,只能自己找乐子,当她知道那道门里有个为她做烤鸡,为她做梦幻花园的妈妈。
她是不是兴奋了,想着法的去投奔另个妈妈的怀抱里,当她妈妈不给她买绿手套的时候,小家伙怎么愤恨的说的?
“另一个妈妈一定为我准备的”接着,她的真妈妈怎么说的,“那你就去找你另个妈妈买啊”因为她认定小卡没有另个妈妈,只有她一个,我不就给你这孩子买了,杂了,你还真能跟我急了,去认别人当妈?
于是矛盾出现了。
电影的高潮起伏才出现了,如果小卡和妈妈是亲相相爱,母女二人同游花园探险。
其乐融融,另个妈妈也没得手的机会,也诱惑不了小卡去找她!
这就是我们的唯一感。
相当于说,在家庭中,我们缺乏竞争,没有对比,失去比较后。
无法去衡量好和坏。
导致我们的爱有所欠缺,有些随意。
有些无所顾及,不及后果了。
(多个孩子的家庭。
孩子对父母的唯一感就少很多,所以说孩子多了,孩子就需要对父母表现,争父母更爱谁,因为父母不是只有唯一你一个孩子了。
你变坏变的让父母讨厌了,父母不是说不要你,但是可以不去更疼爱你了)这样的观点,还可以隐射到多少地方,比如更多的人际关系中去。
特别是恋爱和婚姻关系。
所以,不要把自己想成对方的唯一,如果当我不在是唯一了,要去和另个妈妈,另个爸爸,另个朋友,另个爱人,另个孩子去竞争,去表现,去表达爱的时候,看你是不是还那么无所谓。
假使你因工作,家事,情感困惑,生理期,更年期``````而不关心自己的孩子,那么自会有人来"替你"担负起责任和义务,代价就是--那个孩子不再是你的孩子.有一天,你看着他/她,奇怪怎么那么不顺眼,忍不住说一句"怎么变这样?"他/她一句话就可以丢瘪你:"在我成长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关心过,那么在我成形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说三道四!"陪着孩子长大从来不是额外的自我牺牲,那也是你自我成长的一部分;要想自我快活,忽视孩子,籍口俯首可拾.父母自省必看影片。
一直很喜欢这部电影,反复看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发现,写下来让没注意的人看看。
1.开头是在拆怀比奶奶的妹妹玩偶,来做Coraline玩偶、 2. 搬家之后妈妈在办公时桌上的水杯是赠品,说明Coraline家庭条件其实不是很好。
3.鬼妈妈世界里与现实对比小细节: 现实 Coraline看到墙上的油画中的小男孩冰淇淋掉到了地上,在伤心地哭泣。
另一个世界 油画上的小男孩在开心地舔着冰淇淋 4.鬼妈妈的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扣子眼睛,甚至连小小的跳鼠都有小小的黑色纽扣眼。
5.另一个爸爸为Coraline唱的歌中有伏笔 有一句Our eyes will be ‘on’Coraline原意是:我们的眼睛都会看着Coraline 但还有一 重意思指我们的(纽扣)眼睛会安在Coraline身上。
6.其实女演员占卜之后给的建议听起来没头没脑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叫Coraline不要穿绿色的衣服是因为她第三次去鬼妈妈家那天穿的是绿衣服。
7.Coraline去花园看到盛开的各色花朵是之前她要种的摆在窗台上的花卉种子。
8.第二次Coraline去鬼妈妈那里时,睡觉的时候妈妈搬着凳子坐在床边看着Coraline,然后Coraline醒来的时候,影片用了渐变的手法,妈妈消失,坐在凳子上的是小Coraline娃娃。
9.Coraline第二次醒过来的时候兴奋地跑下去想打开小门,但是发现门锁了,说明Coraline的妈妈还是听进去了她的话,虽然工作出了问题没时间陪Coraline,但是还是很关心她的。
10.Coraline去女演员家看表演,开始她们还没有脱下那身肥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有眼睛,但仔细看眼睛也是纽扣做的,只不过涂上了颜色。
11.女演员表演的时候说的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
(《哈姆雷特》第二幕 第二场 城堡中的一室) 12.Coraline第三次来到鬼妈妈的世界是在白天,前两次是在梦中来到所以睡觉就回去了,但这一次是身体也来了所以睡一觉回不去。
13.鬼妈妈是靠小孩的眼珠来维持魔力,在Coraline寻找眼珠的过程中,女巫的魔法也在不断地削弱,她创造的世界不断地崩坏。
14.鬼妈妈本体是个蜘蛛,另一个爸爸本体是南瓜,波宾斯基先生本体是老鼠。
15.关于爪子的伏笔 ①.鬼妈妈提出玩雨中躲猫猫游戏的时候窗外一声惊雷,划过的闪电是爪子形状的。
②.Coraline算命时喝的茶,茶渣是爪子的形状。
③.最后脱险时,拨云见月,乌云是两只爪子。
16.最后看那口井,和秘密通道的质地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最后鬼妈妈的右手和秘密通道的钥匙都被还给了另一个世界 (此条by豆友绿色阳光
儿童恐怖片,完全不吓人,有点冒险的感觉
scared the hell out of me...确定这不是鬼片?!!!结局莫名……蜘蛛巫婆不干掉真的没关系吗?
一种儿童规训——无论你父母如何忽略你,你要知足。真恶心。
看睡着了,醒来继续,发现后半段还不错。
not my type
焦点动画辉煌出击,展示了他们对比皮克斯和梦工厂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是索尼动画和福克斯动画不具备的
的确鬼里鬼气,看完才知道是圣诞惊魂夜导演的新作,难怪这么眼熟
看名字以为是温暖治愈系列,结果越来越阴暗,恐怖加悲剧。是鬼,和妈妈毫无关系。孤独的孩子好不容易找到温暖,却又眼睁睁看着虚幻美好的世界一步步被摧毁,不知道整部电影表达的什么。两星给猫和孩子的勇敢。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这是个赤裸裸的恐怖故事啊,就像小时候大人们给小孩讲的那些吃人的X姑婆的故事,专门吓小孩,让小孩不要乱跑的。片中的小女孩可真够猛的,现实里的小孩碰到这种事估计早给吓尿了。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爸爸妈妈总是忽视你,不在乎你的感受,就喜欢那种事事都顺着你,满足你的需求的人,可是尝到一定甜头后却发现都是陷阱。在你家外面的世界,多数情况对你百依百顺的人,都是另有所图,拐卖、诈骗,都是这样的套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则榨干你的一切。更多时候反而事身边那些经常会批评你、反对你、打击你的亲人,在关键时刻能给你最大的安全感。
3.5 哥特风的励志停格动画。今年奥斯卡,两个停格,一个传统2D,一个风格2d,一个3D。玛丽和马克思入了可就是3个停格了。我看过的几个都不输给up呀。扣子抓人,想想这个其实是3D停格,3D和停格的搭配是比较符合视觉效果的吧。。。
蓝头发和蓝指甲油配上黄色雨衣和黄色雨靴,很好看
从没有这样讨厌过一个动画片的人物,这个小女孩太令人厌恶了,还有苟延残喘的片尾曲,不知所云的故事。
只能给3星, 比僵尸新娘差远了
过年回家电视上方的,魔幻少女寻宝冒险故事;大团圆+成长的正统结局。①人物造型(纽扣眼、螳螂腿、扭曲头…)各种变形态十分新奇;②音乐设计惊悚紧张。片子很精致,情节稍单调~
Pink Palace Apartment——孩子们纯真的梦幻童话。那些other爸妈制造出来的影像确实也萌到我了 哈哈 SO CUTE~~另外也有点动画片少有的小恐怖~以后不会给我小孩看哒 会发噩梦~
他是不是拍過聖誕夜驚魂。詭異頹廢啊好歡喜。
我觉得这部片从情节到设定都比较平庸,完全没有脱离以往题材的套路,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部分人物有些做作,感觉他们的特色突出的比较牵强,缺乏浑然天成的感觉(比如猫和俄罗斯人),和千寻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家长带小朋友看也许不错,我大概就不是受众群了…另外虫子有点多,稍嫌恶心…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哥特味儿不错;Susan的配音不错
拒绝诱惑、迷失后的自我拯救与自我寻找,主题是成长。类似《千与千寻》,却明显逊于后者。当女主人公看出墙后浮华世界的真正面目后,费劲心力百般周折回到现实中,这其实是从一种深切的恐惧和失望回到早已习以为常的刻板生活。爱的缺失和生活的平淡与冷漠似乎无路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