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镰刀都休息

锤子镰刀都休息,The hammer and sickle are sleeping

主演:徐刚,张志勇,薛宝鹤,顾本彬,袁利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东北话年份:2013

 剧照

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3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4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5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6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7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8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19锤子镰刀都休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拧巴的美丽乡愁

锤子 镰刀 都休息,工业 农业 都不行,这可能是我拆字、猜字的第一反应。

这是第一次在电影中看我的家乡,亲切又陌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北当代电影的场景应该是《钢的琴》、《白日焰火》、不然就是成功商业化爱家乡的《缝纫机乐队》等等。

但是文艺片又独立性的东北元素电影恐怕大家想不出来几部。

很遗憾我现在才知道耿军导演,我们鹤岗国的电影King。

电影中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镜头了,那也是我最喜欢的雪景。

干枯的树枝、光滑的路面、北纬的阳光、空旷的鹤岗……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真实。

真实的台词也不能再现实的表达我们那里部分人的挣扎了。

每一个人都想去改变,可是到头来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的就是找不到那条出隧道的路。

倒是你看下了岗挺困难了,碰到日常劫道还是乖乖的像束手就擒。

遇到了发自内心的热情,终究也唤醒了麻痹的心。

没有什么是一罐儿啤酒解决不了的,不行就两罐儿,再不行就上小香槟。

所以这就是鹤岗人,一个非常内陆的东北城市。

去年在台湾出差生活了半年,才让我人生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差异”。

然而每一个台湾朋友也都会问,你是哪里人?

于是,每个问我这个问题的人,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Google。

然后他们都会惊呼,好远喔!

那你们那里能看到俄国人嘛?

我心想,拜托,哪里都能看到俄罗斯人啊!

所以金马最佳短片的授予也不难看出,其实台湾人对我们那片土地充满着好奇,而我对台湾也充满着第二故乡的感情。

近几年回家每次都会步行,去看看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改变没。

工厂搬远了、要建机场了、道路干净了、能用支付宝了、年轻人变少了、家人变老了……我经常不切实际的想,自己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为什么我回不来自己的家乡?

为什么每次回去上班都要像从翻出大凉山一样?

我的疑问太多了。

在电影里听不到二人转,听得到莫扎特。

在电影里看不到鹤岗的新面貌,看得到鹤岗台。

我以为只有美国有荒诞派戏剧,原来在我生活的那片土地也有人可以创造出让我百感交集的中国式荒诞电影。

谢谢你,耿大哥!

电影海报

 2 ) 当饥饿来临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有些黑色幽默味道却又能体会到其中的悲凉的短片。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鹤岗的农村,这个地区以矿业为主,曾经的经济都依托于煤矿的开采。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煤矿不再能支撑地方经济,大量员工下岗,民生凋敝,大量无业游民考验着地方治安,而留在这里的人,如同被社会抛弃一样,就像他们经常口里说的,都荒废了被荒废的,不仅仅是谋生的能力,还有人际关系,比如友情和亲情镰刀代表着农民,锤子代表着工人在被社会抛弃丢失了生存的来源之后,他们可以变成劫匪和骗子。

就如同片中的刚子,每天在荒凉的小路上打劫,并且记下收成,虽然收成看起来少得可怜,这简直就是最不专业的劫匪,因为连温饱都无法满足,残破的小屋子,需要一直坐在火炉边烤火。

打劫,行骗并不一定代表了这些人本质如何,在本片中,他们的本质偏偏带着很多软弱,和善良。

因为就算在抢劫当中也体现着人性,甚至明知被人欺骗,也要讲面子,给人台阶下。

地方环境如此,人的内心也会变得软弱,唯有宗教已让生命力旺盛,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必然这些人会比生活在稳定环境的人更加有心灵寄托的需求,回忆,期待,甚至宗教信仰只要信仰还在,人性的光芒就不会磨灭。

这些人,不正像是大灾难过后的野草,尽管愚昧,尽管懒惰,尽管心中有恶念,但仍然在生长着。

东北是一个讲人情的地方,在恶果中仍然能够找到人情的花比如刚子在打劫的时候也会心生怜悯,勇哥在被抢劫之后也能真诚地邀请刚子加入。

而刚子坚决不会突破自己的底线,伤人性命,在被邀请吃了一顿饭之后,就想着跟人一起过年。

再比如,被勇哥一拐杖没有打倒的汉子,在听说勇哥认识自己之后,就赶忙递烟,并且为自己想不来以前的朋友还略带羞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一个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人没有办法脱离历史的局限性,来回答这个问题且问,如果刚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以他的个性,会是一个拿着锤子到处抢钱的抢劫犯嘛?

且问,如果勇哥不是在受了工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会拿着拐杖到处抢劫而且还团伙作案嘛?

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没有处在这个环境下的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人的经历的人,即使发表了评论,意义又能有多大呢墙上的一个“饿”字,或许我们作为旁观者一辈子也写不出,等到写出了这个字,又有多少人能向他们一样继续思考自己做法对与不对呢刚子作为一个打劫的,内心可算是懦弱,恐怕不止他,这三个大老爷们,恐怕是一个比一个“胆小”吧。

尤其在被一个女人接连掀翻之后,躺在床上相互取暖,更可谓是内心疲劳到了极点。

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是身体的力量更强大,还是内心的力量更强大?

然而,我们这些评论的人,每一句评论是不是都显得很空虚呢,因为如果没有过这些体验,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内心会足够的强大呢?

最后,刚子还是勇敢地离开了,或者去谋一份生路,或者是去找他的哥哥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在这片寒天雪地中的人,就像野草一样,总会想办法,生存下去。

 3 ) 蛮荒中的艺术~~

又一部东北的风格大于内容的片子跟张猛的《钢的琴》有共同的地方,他们的东北比萧红的东北更有趣更荒凉更实在也更有艺术性快能成流派了吧?

可以叫它为黑色幽默,也可以叫别的蛮荒词儿,毕竟东北盛产幽默也盛产粗人动人的是东北人固有的无法无天和伦常崩坏行为下的淳朴逻辑,你可能很难抓住这个逻辑,但有了这个逻辑在,东北人就可以去抢去偷去骗去卖淫去劈腿去做主播裸聊赚钱养老公而仍旧能热血能召唤能守住这片荒原能让人流泪想念你也可以把它叫做文化,如果东北也可以有文化他毕竟曾经是那么红的地方,重工业那么倚重的国企聚集地,土改最早的试验田和革命信赖的大后方,这里的工厂墙上的旧标语和苏式尖塔性建筑与凋敝的大地一样充满着过时的落寞的骄傲,是那种穷到尿血也要死横到底的骄傲

 4 ) 两个耳光

由于金马奖,导致这种独立电影受到关注。

起反应的社会现实,起揭露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政府的宣传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又无比真实,各种影评媒体、独立评论人和普通观众对此片的反响十分赞同,无疑给政府扇了两个响亮的耳光,境外一个,境内一个。

在境外看了,除了此片颇有噱头的片名之外,反应了中国东北真实的情况,衰败与混乱的治安;在境内看来,东北这个陌生的地方又一次展示了其的落后。

在国家高喊“振兴东北”5年来,依旧还是那么破落。

 5 ) 鹤岗,都荒废了

二刷电影前,我特地吃了顿饺子,饺子永远是东北人心中最具家乡情怀的食物,之后再来看一遍这部我大鹤岗帝国的人才在我大鹤岗拍出的电影。

从来没有看过在我的家乡拍的电影,更别提我的老乡作导演拍出的获大奖的优秀作品了。

导演太了解我的家乡,片中每个镜头都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每一样事物都是那么东北,道具,服装,语言都无可挑剔。

可能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当做喜剧来看,我看的片源的视频网站甚至将这部电影归类在了幽默搞笑的板块,可我在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却没有几乎没有笑出来,我所看到的只是无尽的悲凉和无奈,因为那都是发生在我家乡的赤裸裸的现实,太沉重了。

1.电影的第一个场景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我的故乡,冬日里灰蒙蒙的天空,太阳都变得模糊了,树都是光秃秃的,这是我们鹤岗最常见的冬日景象,鹤岗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型城市,空气质量常年不佳,天空经常是灰蒙蒙的,电影里那样的场景是我们冬天最熟悉的景象。

顺便介绍一下我家乡的背景吧,鹤岗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与俄罗斯接壤,是中国地级市中最后面的一个级别的城市,好像都没有线,至少四线都算不上,城区人口几十万吧。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城市的郊区部分,我小时候就完全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大概到五六岁吧,而且我爷爷奶奶家一直住那边,我也会经常去看他们,环境与影片稍有区别的是几年前爷爷奶奶在住的时候人还是很多的,有成片的胡同,不过后来爷爷去世,奶奶也就搬出来了。

我也好久没有去到过那样的城郊部分,不过片中的景象仍是记忆犹新的。

在东北应该有很多像鹤岗一样的资源型的小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或是资源的枯竭,或是体制的落后,都像鹤岗一样发生了巨大的衰落,就像电影里说的都荒废了,片中的鹤岗也也代表了很多东北类似鹤岗的城市,片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东北人的性格,但是以下都是用鹤岗人来说吧。

背景就到这,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吧。

2.可能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中总会遇到几个“傻子”,他们或是天生智商低,或是生病导致的。

而小二就是这样的一个“傻子”,一个热心朴实忠厚的人,透着些许呆萌。

傻子在片中是个过度情节的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是个基督教徒,在教会中做义工,对于一个智商较低,话都说不清的人是一份好的差事了。

我想说的也就是基督教在鹤岗的发展,我的感觉是近年来信徒越来越多了,每个教会的聚会都有几百人之众,为什么呢?

据我这样一个无神论者的分析,有两种人比较容易产生信仰,一类就是内心比较软弱,经历磨难中的人,另一类是衣食无忧的人,而在中国就有穷信教,富信佛的说法。

穷人代表了第一类人,他们历经苦难,内心软弱,容易被教义吸引,找到心灵的依靠和寄托,而每周的集体活动也有归属感,我的大姑就是内心非常软弱的人,最近也信教了。

至于穷人多信教,是因为基督教强调人人平等,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会互帮互助,全世界的教会也会互相支援,对于穷人会有扶持,也会做发放食物之类的事情,这也是我对于基督教很有好感的地方,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红十字会的义务。

而富人信佛则是生活上无欲无求了,找个信仰寄托一下,至于信佛可能比较随他们喜好吧。

在鹤岗,随着经济的严重衰退,人们生活倍加艰辛,心灵需要慰藉,这时信教就成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很多人也从教会中得到了帮助,这也是件好事。

小二在教会做义工,也体现了教会慈爱的一面,帮助了这个有些缺陷的人的生活。

3.刚子是故事的主人公,刚子虽然是个劫匪,但片中的处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他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首先给到的就是墙上记着他所打劫到的东西,有钱,有物品,他都一一记下来,鹤岗人最好面子,借人家东西都算觉得是欠了人家好大的人情,何况是打劫呢?

谁要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谁愿意出去抢劫和骗钱呢?

刚子每次回到家里看的墙上的字眼,一定内心充满了愧疚,把这些打劫到的物品都记下来,想的一定是以后有钱了把这些都回馈出去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刚子在片中第一次出去打劫,被打劫的人一句话说出了影片的背景,可能很多其他地方的人都理解不出其中的内涵。

“矿里一直压资,好几个月没开了”。

对于鹤岗这个能源城市,煤炭就是经济命脉,而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鹤岗的煤都卖不出去,而且生产水平也不高,煤的质量不高,像上海这种沿海城市宁愿买澳洲的进口煤也不会买我们那的。

城市有一半的人都在相关行业工作,我父亲工作的煤矿是国企,每月只能开出基本工资,没有奖金,而他们企业每年亏损多达几个亿,却依旧维持运营,这就是维稳,如果这么多人都失业的话,那鹤岗这座城市也就崩溃了,而像被打劫这种工作在小煤矿的普通工人(从场景背后的煤矿设施看出来),往往冒着生命危险去矿井下工作,却开不出工资,然后辞职后不但工资要不到了,也很有可能彻底没有了工作,曾几何时,鹤岗也是因为这种小煤矿出了很多土豪,里面的工人生活也比较滋润,可是现在都荒废了,煤卖不出去,发不出工人的工资,工人们无路可走,只能去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这也是鹤岗近年来治安越来越差的原因,都是被逼的啊,谁愿意去干违法的事呢?

我小时候的家乡是个可以夜不闭户的城市,邻里乡亲们都热情友好,可是如今,世道变了啊。

这样的故事在东北不会止发生在我的家乡一个地方的。

4.刚子在片中的第一次打劫就遇到了一位煤矿工人,也展现了他并非是个冷血的人,他打劫到的物品很少,其中有个玩具手枪是给孩子的就还给了被打劫者,而后又掏出个橘子给了那个人,意思很明显,用我们那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孩子的,我们鹤岗人对于孩子的关爱绝对是极好的,家里最好的一定是给孩子的。

而后遇到片子“大婶”宝鹤,他有掏出了两个橘子给了他,这就是鹤岗人,哪怕自己也会挨饿受冻,也会去帮助比自己更加穷困的对象,看不得别人受苦,把自己仅有的也会去分他人一杯羹,哪怕是不认识的,这就是我们鹤岗人的热心,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了这种热心肠的特质。

即使第二次宝鹤又去骗刚子,刚子犹豫了一下,还是给了他一颗白菜。

5.电影中第一个戏剧化情节是勇哥拿拐杖砸一个胖子没砸倒,然后与人家装认识,人家还递了跟烟。

这段我也笑了,鹤岗人爱交朋友,交了朋友就爱称兄道弟,尤其在喝酒的时候。

可是没准后来就可能忘记了,记得之前有个段子,就是说东北人凶狠的问你你瞅啥的时候,最好的回答不就是瞅你眼熟吗?

看你像我个朋友,没准你俩完全不认识,真的成为了朋友呢。

6.第二个戏剧化的情节就是刚子去勇哥家打劫,反而被小二碰上,被热情的小二留下来吃饭,最后刚子和勇哥成了朋友。

在鹤岗人眼中,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就是自己的亲戚,外人来到家里都客气的挽留做客,而往往吃顿饭就能成为好朋友,刚子受到人家的恩惠,再就不好意思拿走人家的钱,反而三人成了个组合,变成了好兄弟。

在鹤岗用真心一定能换回别人的真心,你对我一点好,我会用百倍来报答你的,鹤岗是个人情社会,虽然对于工作来说这不好,但是生活中会觉得这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

最后刚子把钱还给勇哥,但是勇哥让刚子拿着那一定是真心的,理由之前讲过了。

这个情节我很受感动,最后的握手表示交下了这个朋友。

过年的时候勇哥还带着鞭炮和白菜去找勇哥过年了。

7.中间勇哥讲述裁缝店的姑娘,他因为腿不灵便想见不敢见,只能空留美好的回忆,这也是极为悲凉的一件事。

勇哥的腿坏了,在鹤岗很有可能是因为在煤矿工作引起的工伤,我们这里很多人从事危险的工作而没有医疗保险保障,基本只是赔了一笔钱了事而已,哎……8.第三个戏剧化的情节是三个男人组成的团队抢劫一个壮硕的女汉子,却反被那个女人制服,在东北,男人是绝对不打女人的,这是东北孩子从小被灌输到大的真理,三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制服,只能是因为他们怂了,对男人,刚子都下不去手,何况是女人呢,甚至刚子没反应就被女人夺走了锤子。

人性本善,谁愿意去伤害其他人呢?

所以三个大老爷们才会被一个女人制服。

9.最后,刚子讲述自己的家人的故事。

刚子只有两个亲人,他哥哥和侄子,他们生活在暖和的南方。

这里才是鹤岗真正荒废的根本吧。

鹤岗人都走了,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往外面闯的都出去了,没人留下,留下也没什么好的工作机会,好的工作都需要家里的各种关系,黑龙江每年的出生率低的可怜,我严重怀疑最近两年的黑龙江的人口是负增长的,青壮年的大量损失才是鹤岗荒废的真正原因吧。

鹤岗人注重教育,对于孩子的培养花再大的代价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就是养子成龙养女成凤,离开家乡去大地方发展,因为他们同样不看好家乡的发展。

就像我的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终于,把我送到了暖和的上海读书,送到了更暖和的广州工作,如果我在这里安居落户,幸福的生活,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人才,但是举几个大概的数字吧,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我的家乡读的,而且学校是越来越好,我的小学同学中多数留在了家乡,出来的不到十个人,我的初中同学几乎一半人都在外地,我的高中班级是实验班,现在回到家乡的人数是零,是尴尬的零,这些同学都是各个985高校毕业的,而我所认识的所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还从没听说有谁回到了我的家乡,甚至这些人中,回到哈尔滨的也不到三分之一。

这才是荒废的根本吧,我无力解决这样的局面,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最沉重的一点,我思考了很多,但我也没办法,这种无力感令我失眠了好久。

我爱我的家乡——鹤岗,爱她有雪的冬天,爱在那里生活的乡亲,爱她的这片土地,但是我不会回去,因为都荒废了,都荒废了,都荒废了……总结一下电影吧,这是我看过最东北的电影,可以看出导演真是鹤岗长大的,每个细节都味道十足,穿的工装服,用的锤子镰刀,火炕,炉子,没钱也要喝着啤酒抽着烟,太东北了,我太喜欢了。

台词很有深度,电影中悠扬的古典乐与片中的悲凉形成的鲜明对比也很耐人寻味。

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有关东北的电影,导演,家乡人为你骄傲!

你是鹤岗的骄傲!

吹毛求疵两个地方,希望导演不要介意,都荒废了这句话太不口语,但是我又想不出合适的口语词表达出荒废的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刚子的文化水平肯定不高,如果更鹤岗化一点的就是把鸡蛋写成鸡旦,橘子写成桔子,很多商店门口都这么写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欢迎大家来鹤岗玩,没有片中的城郊那么不堪,治安也不是大问题,是一座很小很安静的城市而已,有很多好吃的,尤其冬天还是很美的。

 6 ) 如果增加个女主角弄成90分钟,一定会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一

红色歌曲被一本正经恶搞,比起《一剪梅》等被被拿来造成反差搞笑,本片无疑更勇敢。

太喜欢“大婶”了,想起都好笑。

想起了以前被强卖花的小女孩抱大腿的那一幕幕。

装大婶唱歌强行乞讨,讽刺十足。

以前满街都是瘦子。

现在满街都是胖子,我恨他们。

笑死了。

三个蠢货。

哈哈,后面又看了法拉利兄弟的《三个臭皮匠》,连着笑坏我了。

导演应该拍拍当下的东北农村,那些快手的蠢货现实而又可悲可笑。

 7 ) 我们都是包布的锤子

“我的周围环境荒凉了,身边的故事荒诞了,我们的人生也同时走向荒唐了。

“”荒诞的建立会走向何处....""荒凉,荒诞,荒废,荒唐 ” ——耿军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就是一片白雪覆盖的荒芜,唯寥寥几棵被扒去外衣的灰白大树空茫地向同样荒芜的天空伸出细密的枝条,拥抱呼啸而去的风。

一同伸出双手的还有那个虔诚地唱着圣歌的信徒。

他两手空空就那样举着,他口齿不清就那样唱着,坚定不渝。

他是里面唯一可以这样做的人,因为内心饱满,才可以这样赤手空拳,单薄地去面对这片荒芜,才可以这样简单而赤诚。

而另外三个人的手里总是会握着一些东西:锤子或是镰刀。

这是他们维生的工具,通过恐吓威胁别人获取物质。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往往是复杂的,使复杂的人生简单化除了暴力就别无他法。

然而传统的道德底线和本能的恐惧让他们想出在锤子外裹上一层布的做法,这无疑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欺欺人。

就如同一个强盗抢劫时拿刀都会发抖的可笑至可怜。

这和太宰治那渴望爱却不具备爱人能力的悲哀其实何其相似。

诗人魏尔伦说,上帝选民的恍惚与不安俱存于吾身。

据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刻意制造了缺陷,因为上帝需要人们去信仰它。

不然夏娃也不会被撒旦诱惑误食禁果,而夏娃便是亚当的弱点。

我们都软弱而无能为力,像那片荒落废弃的土地般失落无力。

导演看似荒唐的设定却折射出隐淡的悲伤。

软弱源于恐惧,而恐惧源于未知与死亡,源于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宿命。

影片中小勇喜欢一姑娘,却因为自己的腿不想耽误人家,而躲了八年。

在现实面前,像个败者般的收起自己的爱落荒而躲。

太宰治说,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我们太喜欢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各种各样的饰物,剧中人则选择了锤子镰刀来伪饰成盗贼的样子,可悲的是,他们并不具备与之相配的勇气与残酷,只一块软绵绵的布便撕毁了他们所有的自以为是。

卡夫卡说,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境况,与罪恶无关。

那个北方小镇由于城市化的进程,构造一点点破坏掉,人际关系和环境一点点被抛弃掉。

他们如同一下子被放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就像他们所说,我们需要30个朋友,可是只有一个朋友当30个来用。

如今现代化的发展造成更多边缘地区的荒废,而人心的荒芜才更显苍凉。

这也是导演以他的关怀所能做的无奈的控诉吧。

导演以一种荒诞喜剧的方式来呈现,在对比的落差下无疑更显力度。

固定机位拍摄,人物特写,拍的冷峻而克制。

古典音乐的轻快搭配人物的表演一下子将荒诞喜感表现出来。

在那片荒废的地方,锤子镰刀也被荒废。

黑色幽默下除了变化的无力,人无可摆脱的软弱,还有最后温热的人文关怀,如同雪地上的冬日阳光,不够明亮,却足以带来些许温暖。

 8 )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大约七八年前,第一次听说这个片子入围了金马,当时我可比耿军还激动,这种高纬度冷幽默喜剧,可太符合我时而冷淡,时而疯癫的胃口了。

金马还是偏爱耿军的,当年这部52分钟短片,入围并且获得最佳,再到《轻松+愉快》,以及今年中年同题材的《漂亮朋友》多项入围,不得不说,金马还是偏爱耿军,他俨然已经是金马嫡系了。

窃以为,耿军这么多作品,锤子还是我的心头好,是我心目中最棒的耿军,之前以为这部有什么政治隐喻,其实我想多了,遥想这部,当年的金马实至名归,在冰天雪地,人们荒诞混乱且无趣的生活着,无意义的,降智的,虚无的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即使坑蒙拐骗,亦是盗亦有道,是有人情味的。

本片的摄影非常有电影胶片质感,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尤其是后面镜头对鹤岗空间的展现,营造出了一种冰天雪地的荒诞质感,室内场景的呈现,也是非常有质感的。

摄影王维华后来和耿军长期合作,并且风格愈加成熟。

谁承想,鹤岗在近年来以另外一种形式出圈,人去楼空的白菜价居民楼,让人心动,甚至长期占据热搜榜单,于是跟随很多UP主,我们看到了一个日常且熟悉的中国东北小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都荒废之后人们的生存状态,原住民中的青年人逃离了这里,新来的买房客,买了房,又卖房,留下的只有那些搞短视频或者房产中介,或者搞电商的。

某种程度上,东北的荒废是领先于全国的,作为共和国长子,它甚至寓言了未来的中国社会样貌和发展趋势,只是我们以前没看懂,以后会有更多的城市东北化,比如我的老家宝鸡,这几年也早已是人口负增长,包括我们县,虽然撤县设区,但十年过去,已经又十万人逃离了老家,远走他乡,只是我们县城的房价这么多年好像没怎么变化过。

从社会发展角度切入,再回到耿军的文本,我们似乎能嗅到熟悉和陌生的意味。

耿军是更加高度凝练和抽象,他是正在的抽象大师,可能在他们鹤岗人眼中是日常,但是放到全国其他语境,这就很抽象,非常抽象主义,环视左右,现在身边这种人就蛮多的,随着经济下行,身边的流浪汉,社会新闻之中的坑蒙拐骗事件越来越多,所以某种程度上,耿军这部短片是有预言作用的,我们之前的看不懂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经历落后于东北的社会发展阶段。

看懂了《锤子》,才能真正看懂当下和未来的中国社会。

 9 ) 没了一产二产,他们沦为“好汉”

如果你对于《东北虎》这部影片有想法的话,一定要了解一下耿军导演之前的作品,《东北虎》相比较而言,因为要在院线上映,所以有了修饰,而耿军之前的作品因为没有在院线上映的压力,所以会更加“原生态”,换个词语来说就是莽撞,丝毫不顾忌,非常具有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之下,我们作为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地域的衰落。

之前的耿军导演有一部作品叫做《轻松愉快》,当然,那部作品本身并不愉快,也不轻松,如果你看过那部作品的话,今天来看看本片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反之,本片就会显突兀,虽然是顺序,但更多的是对于这个创作者的这种戏谑手法表现出来的惊喜。

本片就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顾名思义,工业跟农业全部凋敝之后,还剩下什么?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是东北的一个小镇下的一个小村,因为所有的产业凋敝,这个小村便失去了正常的村落该有的活力,没有活力的小村自然是没有了任何的“生命体”,于是,民众们浑浑噩噩的活着,他们活着不知道为何,更不知道为何活着。

两个骗子继续着自己的诈骗途径,但每一次都生效甚微,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试图理解这一切,但看上去更像是另一种戏谑。

走投无路的劫匪走进了两个骗子的家却发现家徒四壁,最终他们结成了好友。

看似是一种“强强联合”,但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的结合又有什么用?

如果对于本片稍微的深挖一下,观众们就会知道本片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当然,这就是鹤岗,一个曾经的国家工业能源之城,最终却在发展的大潮之下失去了活力。

这是对于鹤岗的一种写照,当然,你可以称之为真实写照,但对于任何一个衰败的城市而言,这样的写照都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方面。

网络上盛传的“鹤岗买房”就是对于本片的高度浓缩总结。

《锤子镰刀都休息》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在所有的产业全部衰败之后,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们的生活的有一种写照,这种写照自然是片面的,但也是一种反馈。

当一个城市衰败,当一个城市失去了产业支撑之后,它还能剩下什么?

答案是零。

不论是那两个小偷,还是最后加入进来的劫匪,他们都是零,唯一一个不是零的就是那个虔诚得懂基督徒,他不是零的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信仰,至于说这种信仰会给他加分多少,这是一个问题,但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因为在破败的土地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任何事情也都有可能,信仰亦或者是别的东西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它不具有决定性。

因此,基督徒的信仰在“观众”看来不过是一种娱乐,他并不能通过信仰感动其他人,从始至终,他只能通过信仰感动自己,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而对于其他三个人来说,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很简单,那就是吃点东西。

他们太需要吃点东西了,在漫漫的长冬来临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吃点东西才能活下去,但如何吃东西?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在意这些人如何吃东西,就如同没有人在意这些人的存在是一样的,破败的地方是不会有人关心的,更不会有人在乎破败之后,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人对于流动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消耗殆尽了,这种消耗更多的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三个小贼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改变现状,但碍于安土重迁的心理,他们更不愿意通过离开来获得求生的机会,工业基本上消耗殆尽,农业也无法在凛冬中生长,对于他们来说,就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第三产业”之上了,然而这种“第三产业”不过是自己自欺欺人罢了。

他们有梦想吗?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了,因为梦想的实现是需要不断地激励反馈的,当所有的努力尝试都在告诉他们,梦想终归是梦想,实现的希望基本渺茫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而他们又不能像基督徒那样去借用某一个方式来完成某一种形式,以此来欺骗自己,进而活下去。

因此,失败就是意料之中了。

很多观众都很喜欢将这几个人叫做“笨贼”,但观众们忘记了他们的本质并不是贼,而是亡命徒,之所以被归结于“笨”,主要原因在于 他们不敢杀人,一个不敢杀人的贼并不是因为没有杀人的念头,只不过是杀人带来的收益远小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已,而造成这些人落草为寇的主要原因在于凋敝。

耿军很好的抓住了这种凋敝带来的副作用,且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它展示给观众,当之前赖以生存的产业全都不在,究竟什么会袭来,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相信这个问题会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你好,再见

 10 ) 可惜生命啊,他苦涩如歌

其实你是在讨论信仰。

骂人没词,打人没胆,装X没本,耍帅没钱。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耿军拍的很讲究。

一个让人歪想到某旗帜、忍不住去解构的片名,其实片中锤子是乡村二流子抢劫的武器,镰刀也许是农具也许是凶器。

相对很多独立导演镜头运动随意,形式感极差,耿军对这方面很讲究。

冰天雪地的东北人式幽默语感,傻愣愣的基督教徒圣歌,加上古典音乐凝重或轻快的配乐,片子流露出的荒诞与悲凉自然而真实。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

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

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国之大,民之众,情之烈,欲之杂。

纵横万里,大有可为!

华谊兄弟,兄弟华裔!

振兴东北,东北整型啊!

荒废里的荒唐,荒诞,你的荒凉。

打劫的打劫打劫的,打劫的和被打的搭伙一起打劫。

挺悲凉的,最后一首《再别康桥》感觉在告别整个世界的荒芜。

残阳下倒下的三个男人,都荒废了。

 短评

听别人说我是文青,我不开心,但是转念一想,居然会为了看这部电影,特地跑到岛外一咖啡馆参加小型观影会,而且还真觉得棒棒哒,多少也是有点文青吧。。

6分钟前
  • ↘清角↗
  • 推荐

8分钟前
  • 马里奥
  • 较差

好不容易找到的片源,but欣赏不来

10分钟前
  • Vinson
  • 很差

四年前金马的最佳短片,气质十分古怪,在一部讲述当代东北的电影里,看到傻逼、残疾人、二人转、白雪寒冬、破败凋敝的房屋是理所应当的,但诡异的是与它们相伴而生的是灵歌和赞美诗,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种极有可能师法自荒诞派戏剧的寓言式表达让它在本就少得可怜的

14分钟前
  • deus
  • 推荐

好冷➕1,最后煽情减分

18分钟前
  • 波西米亚人
  • 还行

因为是独立电影,所以打分高了些。内容够了,腔调不足,表现的相当生硬,电影需要一气呵成,无论你是独立创作还是面向大众,这一点都很重要。

22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7.0分。乡土流民的荒诞喜剧,老工业区衰败的纪实性影像背景。三个荒废流氓凑一块依旧是荒废流氓,而他们始终不能被我称为可爱的人,只因他们的流氓气与时代无关。两段被影片创作阶段就考虑进去的纪录片素材成了本片最有意思的闲笔。

23分钟前
  • XEcstasy
  • 还行

以为会有惊喜,发现实属一般。元素非常多:东北话、长镜头、交响乐、基督教;意图很可疑:题材擦边球、幽默黑又白、意义无批判。总之,总觉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唯一我觉得动容的,是片尾那段《再别康桥》的朗诵,一言以蔽之:东北话自有风流。

28分钟前
  • danyboy
  • 还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惹谁都不要惹东北女人。

2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真实的场景 真实的时代背景 真实的演员 真实的精神状态 半死不活的三人组 但其实略显沉闷和冗长

32分钟前
  • 朝雾净
  • 较差

很遗憾不能给负分

33分钟前
  • 被解救的三哥
  • 很差

有点意思,但是有点点虎头蛇尾。

36分钟前
  • 奔赴山海
  • 推荐

隐的太狠了

37分钟前
  • 低俗小说家
  • 较差

蛮成熟的作品 “荒废”二字的影像诠释 录音调色和镜头都特别舒服 剧情有些拖沓 剪成20-30分钟或许更精彩 可那样也许就没有那个味道了 荒诞现实的好作品 但觉得金马获奖可能还是偏爱影片背景的政治解读吧

39分钟前
  • TTse7en
  • 还行

一部观影人赋予的评论远比电影有内涵的多 的 电影…整片毫无笑点 丑陋的演员 笨拙的台词完全是靠导演的拍摄镜头 和对于国外电影的一些刻意模仿拍摄而成

44分钟前
  • T-yony
  • 很差

花钱爱奇艺看的 实在不知道啥玩意

46分钟前
  • 愁容骑士7
  • 较差

最后的《再别康桥》挺独特的。

51分钟前
  • 孤独的夜行侠
  • 还行

挺逗的,但是我感觉一般吧。

54分钟前
  • Reiko
  • 还行

三十个朋友,内裤印子,这两段台词真好

56分钟前
  • 吃盆折耳根
  • 推荐

难看,这样都嫌太长!就记得这首歌了:美美观观的岭啊 美美观观的川 美美观观的白杨绿 美美观观的葵花鲜哪 美美观观的牛羊壮啊 滴溜溜地圆哪 美美观观的好少年 你说美观不美观 美观美观 真呀真美观 美观美观 真呀真美观..

60分钟前
  • zitsunar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