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推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的前因后果全都有说到了,而且捡重点的部分,把有趣的情节突出了出来,跟完整的看一遍纪录片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些战争过程中发生了点相重合。
能够。
简明扼要的把战争的重要节点呈现出来。
如果说这部剧叫跨过鸭绿将的话,我觉得他更适合叫。
彭德怀抗美援朝战争回忆录。
嗯。
回忆录的感觉非常的明显。
刚看半个小时,觉得这部剧有点没意思,没有什么知识含量。
如果要是烘托战士们为国牺牲爱国热情好像也不够到位,战争的细节也不够到位,可是整部剧看下来之后,确实是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讲,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的一个很好的电影。
段朝断桥。
断桥。
也不是什么偶然,更不是缘分。
也不是。
机缘巧合之后的相似。
只不过是因为。
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再加上又在同一个公司。
没有办法。
是一定会相遇到的场景
喜欢看描写中国军人统帅和战士的军事题材片,抗美援朝,是自解放战争中我军大规模作战又一案例,人数之众,条件之艰苦,敌人之强大,都是史无前例的,影片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统帅和士兵的史命与担当,勇气与豪迈。
一声令下,昌着强大美军的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雄心壮志跨过鸭绿江,刻画入骨三分,他们是不朽的,应为人们永远敬仰!
单位倡议观看,我作为尽职尽责的支部委员,自然也倡议了本支部的同志。
尽管没有硬性要求,但大家还是自己掏钱看了。
从电影的水平来说,打一星都嫌多,就是同名电视剧辅以其他影视作品和真实影像的拼盘菜,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丰满的人物,没有考究的战争场面,大量运用非电影的手法,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情景模拟型的纪录片,真是粗劣不堪。
但从回顾历史的角度讲,这部片子又很有意义。
它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怎么打的,从彭德怀的视角回顾了战争的全过程和关键节点,简单而直观地讲解了中美双方的主要战略部署,非常简单但正确地道出了志愿军胜利的原因。
近年,因为党史学习教育、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中美关系等缘故,抗美援朝的话题重新热了起来,但以《金刚川》《长津湖》为代表的电影不仅没有完成讲述历史、还原真实的任务,反而令观众迷失在特效加持下的选择性叙事和夸大、虚构的情节中,反而加深了观众对历史真实的迷惑和误解。
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历史是层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战争的主题越来越为人所淡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只有那些热血澎湃的片段,但如果不及时点题、不重新确认这场战争的主题和主线,人们对这场战争的集体记忆将是貌似连续实则完全不同质的。
对战争代价浓墨重彩的渲染反而让人进一步疑惑甚至质疑这场战争的意义,对战士们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展现反而让人将胜利简单归结为不计代价的血肉堆砌甚至敌人的仁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电影、这样的电影,是有必要存在的。
电影爱好者尽可以对其嗤之以鼻,但作为党员干部,抱着学习历史的态度,应该认真看看。
最近,电影版的《跨过鸭绿江》,大家看了没呢?
这部电影,我强烈建议大家先去看电视剧版,因为这部电影版本阉割了不少的剧情线,使得整部电影看起来不是那么完善,不过,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部电影本身的事情,剧中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大幅度压缩了剧情,使得我们看不出来,事实上,在原版的剧情里面,就更加能体现当时志愿军打得有多艰难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敌人美帝国主义,可不是什么弱鸡对手,更不可能是印度的阿三,而是标准的美式机械化部队,装备先进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当年美军是相当难对付的。
我们从电影里面就可以看出来了,当时的志愿军几乎没有任何的制空权,美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志愿军的后方可以用融入无人之境来形容,美军的战斗机甚至飞得特别低,美军对志愿军的后勤供应造成了特别大的压力,美军无时无刻各种狂轰滥炸,导致前线的志愿军本就脆弱的补给线,更加雪上加霜了。
不仅在志愿军后方猛攻,在攻击志愿军阵地时,也是利用了空军先行轰炸,而且,轰炸完了,大炮接着轰,最后,才派遣地面部队开始攻击,地面部队在攻击时,还有坦克开路,他们的部队只要乖乖躲在坦克后面,就可以对志愿军展开攻势了,足以看出来那会的美军有多难对付了。
而且他们的火炮可以用不计成本来形容,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就发明过一个战术,叫做范佛力特弹药量,利用不计其数的炮灰准备,对志愿军的阵地倾斜炮弹,所以,我们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是怎么来的,相信不用我多说了,以至于因为过于消耗炮弹的原因,发明这项战术的范佛力特还因此去了国会接受质询。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美军当时的装备几乎碾压志愿军,我们的志愿军,除了苏联的空军在鸭绿江附近支援外,进入朝鲜的部队没有任何空中力量,部队手里面的反坦克武器更是少得可怜,只能靠美军“送给”我们,甚至火炮更是连美军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即便这样了,美帝国主义的军队却还是被我们平推回了三八线,这或许才是志愿军强大的原因所在。
电影《跨过鸭绿江》日前已定档于12月17日上映,口碑持续走高。
作为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始终在业内外保持高度关注度,讨论热度亦不俗,这其中的挑战和开拓性不言而喻。
剧作的精雕细琢、拍摄的精益求精、主演的实力加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史诗巨献......“震撼人心”“良心之作”“史诗级巨作”等各方好评不断,《跨过鸭绿江》被媒体和影迷封为“必看国产大片”。
1、首度“全景史诗气质” 真实展现战事全貌,观众“破防”,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血军魂”致敬!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献,《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走向、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和相关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创作原则,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类似体量的历史重大题材的电影创作,是十分鲜见的。
对很多人而言,抗美援朝是爷爷奶奶口中曾唱过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谣,也是课本上讲述的那群最可爱的人”,现在《跨过鸭绿江》以“史诗气质”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细节和进程:新中国是在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下开展抗美援朝的?
战前出兵的决策我们是如何定下来的?
阵地战时期坑道工事和“零敲牛皮糖”战术又是怎样实践的?
很多观众分享观看电影预告片的感受:“难以想象当年志愿军战士是以怎样的意志和战斗力,击退了武器装备和技战术素养全面超越我方的敌军!
”“这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大片,并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民族情感的共振!
”“全程都为人民志愿军揪着心,全程看片都热泪盈眶,这才是史诗级的电影作品,看完觉得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这才是中国该有的战争大片,看完之后对祖国的英雄儿女更加肃然起敬!
”“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无坚不摧、顽强不屈的铁血军魂!
”2、倾力打造,真切感受伟大的家国情怀观众盛赞“场面震撼”“高燃炸裂”“名副其实的史诗巨制”!
电影是精炼的艺术,需在真实与创作之间达到微妙平衡——《跨过鸭绿江》就获得了观众的赞赏:“《跨过鸭绿江》不仅真实再现抗美援朝的全过程,还拍出了那个年代的战斗精神,导演和演员们真的都用心了!
”
据悉,影片的不少重要战争场面是在黑龙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实地拍摄的,另外,剧组也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里姆林宫、白宫等重要地标场景;此外还有4架道具飞机,9辆坦克装甲车,1000余支各类道具枪械……2个半小时的电影,400多个场景,500多人的美术置景团队,4万多名群演,子弹打掉了8万余发——如此精益求精的创作及制作过程,只为将极致的观影体验奉献给观众。
影片力邀了丁勇岱、唐国强、孙维民、王志飞、刘之冰、赵波、韩栋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加盟,为影片贡献了极为精湛的演技;“不愧是总台出品,选角也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老戏骨!
”此外,史诗级的大片质感也获得观众盛赞,特效制作亦交出满意答卷,电影获得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最佳视觉效果。
《跨过鸭绿江》作为一部战争史诗电影,对抗美援朝战争做了全新的创造性的影像处理,具有全、高、特三个特点,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画卷,丰富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像表达:“特效很用心,战争场面很好看、有冲击力,特别有沉浸感和真实感。
”“燃炸了!
”“太震撼了!
”不少网友盛赞这是“必看的国产大片”!
3、“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以史为鉴,守护当下幸福生活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展现中央领导战略思维的同时,还深情致敬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既有激烈恢弘的战争宏观叙事,也有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地戳中无数观众的心。
“希望能够用影片的方式留住那段令人动容的岁月,我们真的不能忘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致敬最可爱的人,这样的题材真的好热血。
”“当年义无反顾保家卫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居然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没有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有一说一,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很难得,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才换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
”
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是饱含澎湃激情与真挚情感的精品力作,是一部体现“总台担当”的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抗美援朝大片。
如此这般的“良心之作”,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走近这段历史,让我们一起将那份铁骨铮铮的家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
电影《跨过鸭绿江》,大家都看完了没?
这部电影是从电视剧版本里面剪辑过来的,我个人是比较建议大家先去看一下电视剧版本的,因为那个版本里面的剧情比较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电影里面提到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便是沃克中将翻车事件,可以说,他绝对是朝鲜战争中最倒霉的美军将军了。
首先,就是他阵亡的原因,很奇葩,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清川江战役,遭到了志愿军的猛攻,他只能被迫后撤,于是,人家便坐着汽车准备去三八线进行重整,可能是因为跑得太快了点,在撤退的过程中,车辆出现了故障,翻车直接把他给摔死了,就这样领盒饭了,他可以说是相当倒霉的。
当然,这还不是他最倒霉的地方,最倒霉的是他死后的抚恤金,因为美国阵亡士兵的抚恤金是非常夸张的,甚至高到足够让家属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别是像沃克这样一个中将军衔的将军,那抚恤金更是一笔非常大的巨款,可问题是沃克中将并不是阵亡死的,而是因为车祸事故死亡的。
因为沃克中将死亡的原因是车祸导致的,所以,在美军中,不能将其定义为阵亡将士,只能算是意外事故死亡,并不属于阵亡士兵的范畴,因此,沃克的家属是拿不到阵亡将士的巨额抚恤金的,只能拿到意外死亡的待遇,所以,不管怎么看,沃克中将都是一个满悲催的存在。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们的沃克中将要车祸嗝屁之前,当时的杜鲁门刚刚向国会打算提拔人家成为四星上将,结果,一个没留意神,人家嗝屁了,还是翻车死的,杜鲁门估计都傻眼了,更伤感的是他死后,杜鲁门考虑到问题,给了人家一个上将的军衔,让他以上将的牌子安葬在了阿灵顿国家公墓里面。
当然,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一件事情,当时,攻击沃克所在部队的志愿军,居然就是在电影《长津湖》里面出现的七连所在的部队,这就更有意思了,不过,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沃克的车祸,对于志愿军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新来的将军,志愿军需要花很长时间熟悉他的战法和战术思维。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也是反复权衡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之前在某网站写了一篇影评,说某部大片让我大失所望,然后被人扣帽子说我不爱国,说我精美。
其实我只是想,能不能有人把那段历史不要夹带私货不要搞什么审美寓意就认认真真的讲出来。
那些先烈英雄们的事,只要能好好的拍出来,就足够了。
还好,我等到了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当然会有瑕疵,会有一些缺点,会有显得比较出戏的地方。
我不是不能接受这些,我不能接受的是自以为是的夹带和乱改。
还好,这部佳作没有。
而且,还有一些欣喜,让我看到了还是有一些艺术创作者,是怀着对他们的敬意在用心的制作。
首先,这是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完整的史诗故事线,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细节太多,所以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一笔带过,比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都只是一个镜头片段,包括长津湖的冰雕连,也都是几个镜头。
但是这不是某片那种突兀加入的镜头,而是有语境有前后承接的,所以,即使一闪而过,我也会瞬间被催泪。
很简单,每个英雄的故事,都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的讲述,就足够让人动容。
杨根思给战士发土豆,让战士穿好衣服,然后到后来叫这位战士收起唯一能用的机枪撤下阵地,几处交代之后,再看他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选择之后,就只能是眼含热泪的满腔敬意。
这就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基层军官,这样的人带兵,怎么可能有败仗。
就好像我一直说《功勋》里讲的李延年老人的事迹,让人动容,让人信服,让人相信,这样的基层领袖,是这支部队的铮铮铁骨。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国内的抗美援朝作品提到了因为作战指挥失误而陷入重重包围被俘的180师,我们不再对这支部队讳莫如深,他们同样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同样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能提到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我们的战士也是人,也会有正常的选择。
这是一次失误,但并不是耻辱。
还有,这是难得的把对手放在了一个实事求是的位置上做展现的作品。
马修*李奇微将军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优秀指挥官,作为军人,他是一个值得尊重和重视的对手,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这部电影里,李奇微的笔墨颇多,这在其他作品里并不常见。
事实上,正视和反应敌人和对手的强大,才会让我们的胜利具有应该享有的历史价值。
即使是李奇微这样的优秀军人,战争艺术堪称顶级,仍然没有在兵员和武备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可想而知,我们的部队指战员是多么的优秀。
他们面对的可是在装备上领先不止一个级别的对手,他们的战斗素养和指挥艺术,抹平了这个差距,而且取得了胜利,这才让我们这些后辈真的相信,我们的指战员的素养,远远超过对手。
当然,事实本就如此。
至于我每次都会含泪看完的,早已熟悉的那些经典,在这部电影里也做了清楚完整的再现,不是多大的场面,而是清楚的故事交代。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113师要长途奔袭跑赢了美国人的汽车,提前了5分钟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的截住了美军撤退的路线,又为什么凭借血肉之躯扛住了松骨峰的狂轰滥炸和近身肉搏,这是梁兴初军长带领的38军能被称为万岁军的立威之战;我们知道了曾经被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博主点名写过的那支神一样的部队,他们在国民党治下连战连败,最后起义。
同样的一批兵员被带入朝鲜后,接到断后的任务,硬生生的扛在追击的美军之前完成了阻击,更神的是,超额完成任务后,50军仍然有章有法的顺利撤出战场。
曾泽生军长的部队,完美的诠释了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战斗力的保证;我们知道了是在什么样的危急情况下,傅崇碧军长的63军临危受命打的铁原阻击,又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才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后撤;我们也知道了秦基伟军长的15军是在什么大局下打的著名的上甘岭,这一仗对一贯对优势装备和超强火力自信满满的美国人,又是什么样的信心打击。
和友人聊天的时候我总说,如果没有长津湖和上甘岭,我们的军队不会有“火力不足恐惧症”,这是我们的国防事业的原动力。
每次听到那句“保证完成任务”,每次听到那几首脍炙人口让人热血冲冠的旋律,我都会想流泪。
我心疼那些先辈,他们也是人,也会疼也会怕,可是他们还是做了那样的选择。
同样,我也很为自己是他们的后辈而自豪,这是一支前没有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的部队,这是这个地球上浩瀚的人类历史里,绝无仅有的轻步兵之王。
这是最能打的队伍,没有之一。
2021年,一部《长津湖》赚足了观众们的喝彩和眼泪,宏大的战斗场面,细腻的故事情节,以及不畏强敌的精神,将爱党爱国爱志愿军的热情推向了一个高潮。
不少生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观众,也由此对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段峥嵘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还有哪些代表性战役和战斗?
我军开赴朝鲜前,面临着怎样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
战前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有多悬殊?
一线战场到底惨烈到何种程度?
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凭借的是什么?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到底指什么?
别急,首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跨过鸭绿江》正在院线热映中,上面提到的问题,都会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可以说,本片是一部珍贵的抗美援朝影像文本。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跨过鸭绿江》兼具史实性、艺术性、思想性,从国际视野出发,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历史,全方位呈现出我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的钢铁意志和顽强品格。
影片刚刚登陆院线,便收获了无数盛赞。
对于影片的真实性,观众表示沉浸感十足,战场还原逼真,战场上的压迫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艺术性和史诗感,战争场面恢弘、人物诠释饱满,观众犹如亲历一线战场领略历史;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大批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血染他乡的大无畏精神也感染着新一代的观众。
让不少看过影片的观众,无不动情拭泪,了解了历史,升华了灵魂。
时代已变,精神未改。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了71年,但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淬火成钢锻造出的精神,依然是新时代奋斗路上的精神灯塔,值得我们每个当代人学习。
正值这几个特殊的日子附近,单位组织看了这部跨过鸭绿江。
这几个日子可不是指圣诞节,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教员诞辰。
开演前我就知道这是电视剧剪的,但是正好工作忙没空看电视剧,补一补历史很不错。
电影里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这场战争。
普通战士,国家领导人、美军各级指挥、美国苏联背后的博弈。
也许很多年轻一点的孩子,并不了解这场战争背后的事。
这在当时相当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手。
先是朝鲜人民军摧枯拉朽的打爆了李承晚的反动政府,李承晚逃到釜山准备下海。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出兵登陆釜山,不但要消灭朝鲜人民军,还威胁东北,轰炸我国边境。
不过其它国家军队基本都是拖美国后腿的,菜的一批。
咱们也是反复权衡才有了那句名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电影里歌颂了我们战士的英勇,战略的正确。
但对美帝评价也很客观,美帝前期战略误判,轻敌,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李奇微上任后的礼拜攻势,以及发现我们攻坚能力不足后的顽强防守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后期不愿引发世界大战的苏联发现我们这么能打,给了我们除直接出兵以外的一切援助,我们也能喀秋莎洗地了,才打的有来有回。
当前局势也是中美的直接对抗,我们也没什么妥协的可能。
中国人民赞成和平,但也不怕战争。
正值苏联解体三十周年。
b站up主小约翰可汗与新华社联合投了个投稿。
下面一条评论深得我心:“也许苏联的路走错了,但我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它一定会实现,哪怕花上一千年。
”乔治·布莱克的这句话,确实就是我们对老大哥结局所能做的最好总结。
他和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都正如其代号一般,都是真正意义上永远璀璨的不灭钻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们从落后的新中国发展成为正式和美国一较高下的世界第二,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没有错,共产主义是行得通的。
疫情期间美国暴露了各种问题,但我们也要客观的认识到我们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共同富裕上做的努力,我们是时候正视一些改革中带来的问题了。
这不是翻旧账,而是为了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我们的共产主义终极理想。
老大哥解体那天依然有着世界第二的武力和经济,外部压力压不垮苏联,反而是内部问题带来了致命打击。
想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战略设计,但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艰苦奋斗。
虽然我不是个电影里那样的战士,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