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雨滂沱之夜,母亲稻村小春开车撞死了丈夫。
稻村家的丈夫长期酗酒,动不动都对家里的孩子大打出手。
兄妹三人每天都被打的鼻青脸肿。
不堪重负的母亲选择用这样惨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孩子。
“再也不会有人打你们了, 以后你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 可以自由地活下去,可以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 母亲小春留下这样的话语,并跟孩子们约定, 等舆论平息、刑满释放以后,一定会再回来团聚的…… 而这一等,就是15年。
因为那一夜,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批判、舆论的诽谤和恶意的中伤。
这些犹如肆虐的风暴,席卷着三个被留下的孩子。
他们的人生没像期望的那样发展,也没像母亲坚信的那样得到幸福。
长子大树在家里的出租车公司任职。
因为口吃,所以不太擅长与人沟通。
虽然是兄妹三人里唯一有家室的,但这段感情也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因为怕妻子不能接受自己是杀人犯的儿子,所以将母亲的事全盘隐瞒。
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将妻子和孩子越推越远。
次子雄二, 虽然梦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可如今只能在一家成人杂志社做摄影记者。
因为事件的影响没办法在家乡找到相关的工作,只得只身一人前往东京打拼。
而对母亲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女儿园子从小就憧憬成为发型设计师。
却因为母亲,在美容学校受到同学的霸凌而退学。
虽然放弃了梦想在一家酒吧打工,但她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
在酒吧里听到有客人在背后议论母亲,会一个飞踢踹过去。
梦想没有实现,人生被困在那个黑夜。
就在兄妹三人陷在一团糟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时候,离开15年的母亲回来了。
看到妈妈的女儿眼里瞬间盈满了泪水,可手足无措的大儿子却一下把门关上了。
近乡情更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但万千的话语,最后都化进了一个半分钟的拥抱里。
妈妈终于回来了。
长子默默接受,小妹满心欢喜。
但跟兄妹俩的态度不同, 雄二却对母亲非常冷漠。
甚至还会用最扎心的话拷问她。
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当年没有电视媒体的报道。
但却因一篇杂志文章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稻村家的出租车公司也成了骚扰者攻击的对象, 车被喷漆、胎被扎爆、传单被贴得无孔不入。
而这篇披露内情的报道,就是雄二写的。
从东京回到家乡也不是为了母子团聚,而是要把之前那篇报道的后续完成。
以此为跳板,成为小说家。
做着恨母亲的事,说着憎母亲的话。
但手里始终拿着妈妈15年前送给他的礼物。
初一时的雄二青春懵懂,在生日那天偷拿便利店的成人杂志被老板抓住, 匆忙赶来的妈妈却将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你真是喜欢读书看杂志呀……” 母亲一边揶揄着儿子,一边拿出了给他准备的生日礼物—— 一只录音笔。
爸爸想让他以后也开出租车,但母亲却偷偷地鼓励他实现梦想。
我的人生变得乱七八糟,都是因为你…… 但这一切真的都是因为母亲么?
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没有一点点关系?
雄二心理也清楚。
孩子们一旦人生不如意,他们能怪谁呢?
只能是父母吧…… 其实,最依赖、最想念母亲的应该也是他吧。
15年前的那一夜,是雄二冲在最前头,开车载着兄妹,要把赶去自首的妈妈追回来。
而那一夜之后,母亲却不在身边了。
爱与恨不一定是单一对立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相伴相生的。
相爱的同时也在互相伤害。
明明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了一切, 可自己却没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没能对得起母亲的付出。
这种爱恨交加、内疚矛盾情感,某种程度上实则也藏着对母亲的爱。
所以雄二才会下定决心,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成功才行。
除了写那些报道,还能干什么?
在写之前他一定也矛盾和否定过,但那句他听了15年,母亲临走前被他录下的话给了他信念。
随心所欲,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那是她甚至不惜杀了老爸,给我们创造的自由。
” 雄二是不想辜负这一切。
而母亲当晚的举动也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孩子么?
可能也夹杂着从自身出发的动机吧…… 错了么?
小春一定在心里无数次的问自己。
那一夜似乎解决了当时的一切问题,可是之后却有千百个新的矛盾随之袭来。
我们也会不禁的假设,当初如果没有选择复仇,结果又会如何呢?
但小春的答案从未改变,
“我不能后悔,不然我的孩子就更困惑了” 通往自由的道路上背负得是15年的时光,孩子们饱受的非议,和四个人支离破碎的人生。
而这早已不只是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
家人的关系简单又复杂。
而那脆弱却坚韧的羁绊也是永远都无法割舍的。
影片在最后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通过一场跟15年前影像交叠的追车戏,将之前的冷静压抑彻底宣泄,也实现了一家人最后的和解。
导演将家庭暴力的阴影、舆论暴力的冲击和原生家庭的伤痛等问题交织融合在一起,用强设定来推动剧情,内外矛盾都完全依靠片头那一夜的故事不断凸显、激化。
虽然也描绘了很多支线,但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没做过多探究,人物心理过程的转变也没有更细致地展开。
舞台剧的基因决定本片将重点放在了表演的部分。
靠着一众卡司的精湛演技来展现冲突,国宝级戏骨田中裕子的表现更是大大提升了本片的可看性。
母亲形象的强化,更凸显出父亲这一符号的缺失。
除了一场家暴戏,本片对父亲这个角色没有任何交代。
刻意模糊了施暴的原因,而为什么施暴其实不重要,这种事情在动手的那一刻就注定是错的。
本片的片名也是一个双关。
既是“一夜”,又是“人啊、人生”。
就像小春说的那样, 这一夜可能只对自己而言是特别的,对于别人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晚上,但只要对自己重要不就足够了吗。
雄二删掉了原打算要写的报道。
大树开始挽回已经分居的妻子。
园子也拿出了当年收起来的工具给母亲理发。
无数个平平无奇的夜晚还在继续…而重要的是,一家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醉后一夜,来放肆的谈一次纯洁的恋爱吧 看完电影归来,虽然某些童鞋把我遗弃在了电影院门口,自己去吃饭了,不过事出有因我还是宽宏大量的原谅你吧,随便熬夜完成了影评哦,要求奖励啊 在看《醉后一夜》前,只简单的看了看那些所谓的剧照,并没有去看那些故事梗概简介神马的,不想剧透,也不想因为外界的一些因素造成对故事本身的一些主观上的偏执看法,好像这已经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了。。。
故事主题很简单吧,总结下来有两条线,讨论的就是父母需要对子女的人生负责嘛?
子女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是父母的责任嘛?
最后也得不出准确的答案。
开出租车行的一家五口,父亲家暴孩子,母亲关爱孩子,在一个雨夜倒车杀死父亲,告诉孩子以后可以自由的生活,去过想要的人生。
但事实是孩子的人生此刻被摧毁了,背负着母亲杀死父亲的包袱生活茫然无措。
老大口吃,结婚也没告知妻子家庭情况,小妹美容师梦破裂,老二靠写文章当记者,还想当小说家,事实上也不理想,是最冷血的一个。
在母亲十五年后回来后,任然坚持是受父母影响自己的理想才无法实现的。
母亲这个角色到最终也是坚持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对的,看的过程中其实跟老二一样想不通母亲这么做到底考虑过后果没有,反正是不太理解这个母亲,回来的很突然很理直气壮。
还有另外一条线讲浪子回头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吸毒后彻底崩溃,儿子把责任都推到父亲身上,父亲委屈酗酒发泄,扭转了这家的母子关系,说出了让母子互相理解的话,意思就是父母需要对子女的人生负责嘛?
父母来说肯定认为不负责任,但电影里面的孩子受父母行为的影响,父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考虑后果。
当孩子,当父母都不容易,做好一个人,还有做好每一个角色,这是人生啊。
除了一家人主线的剧情之外,还有两条有关家庭的支线剧情。
一条是出租车公司女职员筒井和她认知症的母亲的剧情。
全剧没有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筒井转述,电话,葬礼等方式刻画出来。
选择看护老人还是拥抱自由,这个难题以筒井母亲去世终结。
然而正确答案是什么应该只有筒井本人知道吧。
另一条与主线最终收束在一起的支线,是新开的金盆洗手的"三好"司机堂下与儿子的线。
离婚多年后,儿子主动过来找他,他便预支了工资,带着儿子吃烤肉,打棒球。
儿子 临走时,他把所有的工资都给了他。
那一夜他像极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好父亲。
可后来儿子的所做所为,让他意识到了他儿子并不在乎他是否已经洗心革面,他们的父子关系,成了他的原罪。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从的士上下来的人,一边抱怨着天气一边叫嚣着没有酒怎么行。
的士猛地往后一退,暴戾的声音消失。
镜头切换到室内,大哥在摆弄计算机、二哥用录音机装扮成记者、三妹在给布娃娃理发,咋一看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但兄妹三人身上的累累伤痕似乎又在暗示着这个家庭的不同寻常。
老大冲老二发话:你写小说没问题,但别把家里的事写进去。
老二回嘴:有什么关系,反正每天都要挨揍,当个素材用也好。
这时门边突然有响动,兄妹仨都一个激灵紧张起来,看到进来的是母亲,三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雨中归来的母亲尽管有些狼狈,但镇定地给孩子们拿了吃的。
镜头跟随母亲的目光给了一家五口的全家福合照一个特写,之后她一边啃咬饭团一边平静地说,“大家听好,妈妈有话要说。
刚刚我把你们的爸爸杀了,我开车把他撞死了。
这其实是不对的,所以我等到你们爷爷奶奶死后,谁也不会为此难过的时候才下手。
因为爸爸他伤害了你们,所以妈妈杀了他。
所以接下来妈妈要去警察局自首了。
你们上学、日常生活、还有公司的事情,我已经拜托丸井舅舅关照了,所以不用担心……不知道我会在监狱呆多久,刑满之后大概也不能马上回来吧,等到舆论不再讨论这事的时候,要10年?
不,15年,15年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再也不会有人打你们了,以后你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可以自由地活下去了,可以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了,所以,妈妈现在感到十分骄傲。
”这是日本电影《一夜》的开头,港版将片名意译为《那一夜母亲是杀人犯》。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当然没能get到以上所有信息。
重看片头才了解这位母亲的周全与隐忍。
丈夫酗酒,日日家暴子女,这对她而言,大概比自己受伤害更加难以忍受。
但她还是选择了忍,忍到公婆去世,免得公婆难过。
她几乎可以称得上冷静沉着,连自己的服刑时间,服刑期间子女的养育,回归家庭的时间都有明确的布局与计划,可见谋杀亲夫不是冲动之举,而是“蓄谋已久”。
酗酒家暴,不算罕见的现实题材。
在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今时今日也还有很多类似的悲剧在上演。
说不定你我身边就有人来自这样的家庭。
有调查显示,女人奋起反击的理由往往不是不堪忍受家暴,而是不能接受自己想保护的人受伤害。
我好奇的是在这个个案里,为什么一家之主只殴打子女,而没对妻子动手,父母在的时候呢?
开始我在想,人总是欺软怕硬的,兄弟两人也不小了,能不能暴揍父亲一顿让他长点记性?
后来我想到他们不还手的原因,可能与打得过打不过无关,是心理层面受到的压迫已经使他们麻木了,也习惯了。
习惯了害怕,习惯了自己只有挨打的分。
就像小时候被栓住脚的象,长大后也不会逃跑。
电影把最大的篇幅放在探讨15年后母亲重新回归家庭的可能。
15年过去了,大哥大树已婚并育有一女,但婚姻生活似乎不太圆满,妻子一见面就提及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
二哥雄二离开小地方去了东京当记者,但镜头呈现给我们的他的职业生涯也不理想,领导使唤他干杂事,否定他写的文章。
三妹园子呢,在酒馆工作,前男友是个不错的家伙,打人从来不打脸,只要抬手挡住脸,拳头就能刚好落在肚子上……看来,大家都过得不太如意。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童年的心理阴影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个孩子都不顺利,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把账算在人渣的父亲身上,杀人的母亲身上,自己是否就能获赔清白理想的人生呢?
答案冷酷而坚定,不。
责怪、怨恨,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终究是有限的。
被狗咬一口,你不可能也去咬回一口,再生气,也得算了。
兄妹三人在父亲的墓前表现实诚。
大哥规规矩矩地扫墓,但对于三妹的不敬言行,并不真觉得不妥,只是在意旁人的目光。
三妹泼水洗墓碑配的台词是:既然死了,就死透吧!
又讽刺大哥竟然能一本正经地扫墓。
二哥呢,把鞋底沾上的泥在墓碑上刮干净了。
可见对于父亲都没有留恋。
那对于替天行道,用自己十几年自由去换取子女自由的母亲,为什么他们好像也没那么容易接受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有舆论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的委屈与怨恨吧!
这部片里,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有担当,更果敢。
撞死父亲之外,从雄二偷小黄书被抓的回忆,我们可以窥见,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还是颇有心得的。
从片头大树摆弄的计算机、雄二手中的录音机,园子理发的洋娃娃可知,尽管父亲想让他们都当计程车司机,母亲还是默默守护他们心里的小火苗,支持着他们的梦想。
按照一般励志片的展开,有这样的母亲,孩子很大概率是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如果没有那样的父亲。
而妹妹也是兄妹三人中最勇敢的,虽然她也因为被贴上“杀人犯女儿”的标签而无法继续学业,人生破败不堪,夜夜酗酒。
但她从始至终坚定地相信母亲没有错。
她为母亲刑满释放那天,自己没能及时接到母亲而懊悔不已。
大树见到母亲回来的第一反应是关上门,可见是逃避的性格。
他倒也不是不爱母亲,毕竟他说他的理想是跟像母亲那样的人结婚。
只是,他到底也没办法对自己15年来的遭遇一笑而过,那一瞬间,他这15年来的委屈与怨念还是占了上风。
雄二最过分,他以母亲杀死父亲为题材写作文章,准备以此为契机开始写小说。
他是不是就道德缺失冷酷无情?
好像也不是,毕竟跟真正的恶比起来,他这顶多算卑鄙。
后来我们知道,雄二阴阳怪气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气自己,气母亲用了自己人生十来年的自由为自己争取来了那么宝贵的人生自由,而自己却依然没能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我喜欢编剧在复杂人性上的探索。
片尾呼应片头的全家福,他们又拍了一张家庭合照。
这一次,相片里不再有家暴的父亲。
一家人血浓于水,有爱,能重新走到一起,关系就有修复的可能。
至于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丧过之后,还请一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65岁的田中裕子因在《苍穹之昴》饰演慈溪太后,被国内观众熟知,历数慈溪扮演者,唯有田中裕子版本的慈溪广受好评,她把慈溪脆弱、狡诈又坚强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慈溪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
如今这位小老太太在家庭故事电影“一夜”中挑战母亲一角,把母亲对抗暴力父亲的无奈和保护孩子的误解表现的惟妙惟肖,把人带入到她的两难境地。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到底又要怎么做?
在一个漆黑的暴风雨夜晚,绝望的母亲用车撞死了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长期家暴她和三个孩子。
在向警察局自首前,她给孩子做了最后一次饭团,然后跟孩子说爸爸已经被她杀死,其实她早想这么做,一直忍耐到爷爷奶奶去世,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爸爸打他们,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此刻妈妈内心是自豪的。
三位孩子并没有活成她们梦想的样子。
老大大树是一位电工,继承老爸家暴的劣性,正在跟自己的妻子闹离婚;老二生日的时候偷了一本色情杂志,虽然梦想当一名小说家,长大后在东京成了一名描写色情的记者。
园子从美容学院退学在酒吧打工,自己儿时的美发师梦也没有实现。
丈夫的被杀,并没有把一家从家暴的阴影中解救,反而一家人被禁锢在了那个雨夜。
三个孩子从小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孩子,大树的小孩美代也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孙女;老二离家出走到东京打拼,女儿因为在学校被嘲笑被退学。
看似应该一切向好的一家,实际上陷入另外一个困境,也就是世俗的伦理规则对一家人的压迫。
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家庭中的事件会在社会环境中持续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三位孩子的成长。
当母亲归来的时候,三位孩子不是欣喜,而是迷茫,他们没有准备好接受她,或者说她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母亲的生活。
母亲的到来反而让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困境是母亲的行为造成的。
影片讲了三个困局,一个是家暴爸爸被母亲撞死,也就是田中裕子饰演的母亲一家;第二个员工小弓,用车撞死了自己的婆婆,因为婆婆年纪大了,经常走丢,她需要不停的找她,已经不堪其扰,最终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个是黑社会堂上,他隐姓埋名想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自己的儿子却走上了他运毒的老路。
影片用一种喜剧化的方式处理这种冲突,当初儿子偷了一本社情杂志,现在母亲又去偷了相同版本的再版书;同样的场景,让人回忆当初母亲保护孩子的良苦用心;当母亲被乘车去自首,开车去追的三兄妹,再次去追被醉酒驾驶带上的绝望母亲,15年前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次他们及时拦下了堂上的汽车,把妈妈解救出来。
故事的最后,老二删除了自己笔记本上关于母亲杀人犯的故事,园子妹妹给妈妈剪了头发,老大答应和妻子好好谈一谈。
看似重新和好的一家人,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第二天的太阳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一夜》,侵删。
)
一句话剧透:本片讲述了一位遭遇家暴的母亲为了孩子杀死父亲后,间隔了15年回归家庭后,两代人终于消弥隔阂,互相理解的故事。
影片第一幕从暴雨之夜开车杀死家暴丈夫暴雨之夜开始,虽然前期故事的情节交代不够,但是相信面对一个长期家暴的丈夫,妻子如果不是没有选择,一定不会在忍无可忍之下开车从他身上碾过。
以暴制暴从来不会是最佳选择。
如果孩子们有选择的话,他们也许不会愿意母亲杀死父亲。
但是,看到孩子们满身是伤的母亲真的有选择吗?
难道她没有遭受暴力吗?
她应该继续犹豫吗?
15年之后,孩子们依然会给父亲上坟。
随意的泼水,一并奉上鞋底污泥。
仿的父亲形象如何,应该更接近这被留在墓碑上的污泥吧。
一切不言自明。
15年之后,母亲终于如他所言,回归了这个家庭。
舅舅努力照管下的出租车公司,也屡屡遭到迫害。
当年在父亲发怒时瑟瑟发抖的三个孩子,如今已成为了各自奔命的成年人,残破的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不堪婆婆因老年痴呆症反复出走而苦恼的同事弓家曾经问母亲,这不是气魄那又是什么呢?
母亲沉默却没有回答。
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努力在维护家庭和保护孩子之间无法权衡的母亲,万般无奈之下做出的不得之选。
停下车,母亲从车上下来确认丈夫没有鼻吸后回到屋里,他和孩子们说了弑夫之举,虽然杀死了丈夫,但是她成功的保护了孩子。
这一刻,母亲是真的很自豪。
昨天看了阿尔莫多瓦19年的电影《茱丽叶塔》。
就算是最体贴的孩子,在拥有自己的孩子之前,怕也很难理解父母的付出吧。
15年来,孩子们和母亲缺乏沟通,他们忘记了15年前的那一夜,却把自己现状的不如意归于父母一代的纠葛。
他们忘记了母亲曾经在醉酒的父亲发怒前保护自己,却记得自己因为有了杀人犯母亲所遭受的欺凌。
除了母亲之外,孩子们更习惯首先考虑自己。
虽然很感慨,但这就是人性吧。
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归结于原生家庭是最容易找到的借口。
对于父母的纠葛或过错,我们可以选择怨恨。
让自己一辈子活在自怨自艾中。
我们也可以向前看,可以选择理解或原谅。
所以这家人终于在另一个开车狂奔之夜,在回忆中又想起那个暴雨之夜。
在即将坠入大海的堤岸上重聚时,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得以消弭。
一个结局圆满的故事。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幼小的狮子常常被施群里的雄狮杀死吃掉。
这是自然界的残酷,却不是这个家庭的父亲可以随意施暴的理由。
不是每个母亲都有这样的勇气,慢慢的长夜里也有很多母亲无力保护自己的幼崽,只能坐等天亮。
没有选择,没有帮助,只能弑夫的妻子,唯一有的大概就是气魄了。
逻辑上跟《冰冷热带鱼》类似,反常态。
每个角色都在跟自己背道而驰:不想离婚的每天追着自己老公签离婚协议;爱老婆女儿的总是不待见她们;爱妈妈的儿子登报纸批判妈妈是杀人犯...松冈茉优算是走上了不寻常路,每个角色都那么一言难尽,也是一个演员得到高度肯定才能有的特权吧!
日本电影的美术组,有种真实感,他们会把场景弄得真像有人住着的样子,有点怀疑就是找真实的人家做片场。
https://mp.weixin.qq.com/s/QTFYxdX_AKdpTS5aVViIUA 剧里,还出现了一个场景,时空交错的场景,就是儿时的三兄妹和成年的三兄妹,他们行驶在平行的两条公路上,都在驶向自己的母亲,儿时的园子正趴在窗户看向对面,成人后的三兄妹正好看着车经过,她似乎在期待着,他们可以追上自己的母亲。
这一次,绝对不能再后悔了。
熬夜把《一夜》看完了,想看这部片是因为演员基本上都是我好感的,砂糖、mayu、铃木亮平、田中裕子……全片看下来果然演技全员在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过于平缓和逻辑不足。
听说导演是舞台剧导演出身,电影里果然常常能感觉到舞台剧的画面感,在一些一家人起冲突的情节中,几个人的站位、画面布局都很有舞台张力。
当然,舞台剧感带来的弊端就是,很多时候完全没有日常感,在极其日常的场景里,人物们却在用大开大合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语言进行表演,这种割裂感大大降低了电影的观看体验。
尤其是最后部分的追车戏,本来应该是很紧张的戏码,却总让我有一种看舞台剧的错觉,而撞车逼停之后,二哥跟司机的打架戏份,肢体语言和拉扯来回都太像舞台剧了……这里并不能说有浓重舞台剧感不好,倒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特色。
剧本对不起演员
因为贪图欢愉错过了走丢的阿嫲,会怪责是自己杀了她。因为过去污点错过了教育的儿子,会怪责是自己害了他。母亲撞死父亲的同时也撞死了家,她像圣母般受难拯救的儿女,却被流言推入新的地狱。以前只需要忍受暴力,此后却要忍受像枷锁般沉重的自由。这自由是徒留空壳换来的,爱却只能在车内无线里说出。
【6分】讨论原生家庭悲剧的遗传,再加上日本耻感文化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可惜太平、太浅,似乎试图消解母性牺牲的神圣性又因为文本陈旧而词不达意,倒是因为最近的事件,对于孩子人生的失败是否应该归咎于父母一辈这个议题有点兴趣,可惜也在突如其来的和解中语焉不详,只有田中裕子老师说的那一句:“那一夜本就是个平凡的夜晚,但只要自己觉得特别也就够了。”亲情的付出原不必是圣坛上的待献祭的羔羊
剧情和节奏都让人迷惑,在飞机上看的,环境也糟心。但是砂糖确实很帅,女主角小姐姐也很美。(居然刚刚发现女主角小姐姐是小森林里面的!!!)
看这片以前我写了四个字“感觉不妙”。看完以后借用非常陈腐的批评语汇那是“很有诚意”。一星给田中。但我依然无法figure out为何霓虹电影陷入一个困境,就是要在一种真空世界中展现受伤害和互相伤害/权衡在于主人公无止境地度量互相(应不应该)给予哪种伤害,在观众的眼泪中得到升华。(我没哭
“结果你也是恨她的”“我不恨她的,因为母亲就是母亲啊”你以为自己有多恨她,其实就有多爱她,反之亦然——这就是亲情。
探讨的家族亲缘议题很深,奈何导演呈现出的情感层次和人文内核太浅,几乎所有人物的心态转变、行为动机都要靠极强的戏剧冲突来完成,剧作层面的捉襟见肘完全没能撑起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节奏把控失当以及支线叙述过乱。三兄妹两个夜晚追车的互文,母亲偷窃小黄书时的心照不宣,横亘于两代人间挥之不去的心结,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那些萦绕心头的爱与恨,就通通交由时间慢慢消解。
属于那种围绕着一个点反复拧巴、干打闷雷不下雨点的电影,效率比一集电视剧还低。
为了演而演的一部戏
家庭伦理/犯罪这类电影导演是屡拍屡烂,还是多拍拍色情屎尿屁吧
妈妈演得真好。剧情还蛮有劲的,起码比最近两三年的日本均分高了一些。佐藤健港真演什么好像改变都不太大哈哈,当然剑心最好。
不知道为了看什么,但是佐藤健有韩英惠高么?
制止了家暴,迎来了语言暴力。前后呼应的剧情设计,虽然有些桥段有点刻意但我还是很喜欢,因为有田中裕子奶奶!
「ただの夜ですよ。自分にとって特別なだけで。他の人からしたら何でもない夜なんですよ。でも自分にとって特別なら、それでいいじゃない?」
杀人案+亲情,两个时空的相遇和转场过渡是一个小亮点。以爱之名的杀戮到底是拯救还是负担,家庭暴力这些元素本身是有一定讨论价值的,但是剧情浮于表面,过度煽情和反转,不自然,强行“那一夜”点题,让人看完后有些不知所云。每个演员本身演技都不错,但内核深度不够导致他们的努力都有些苍白。
家族的宿命很难逃脱,但还是要努力去改变些什么。
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3.5。1.家庭羁绊的主题交给是枝裕和来拍或许更好。2.母亲为了我们杀死父亲,可是我们依然没有达成自由实现理想,这是小雄最大的痛苦。3.结尾的追车戏照着类型片去看,实在太多余。4.松冈茉优加分。
2019TGHFF- 導演調度功力厲害… 每個人過得都很不容易… 但Ending(飆車戲之後)可以再斟酌一下… 覺得目前後半段的處理 情感面沒有做到期待中的[昇華]… 父母帶小孩都很不容易 但除了[控訴]孩子不懂事/不成熟 然後呢…? 從每個人的角度 或許都有他/她的憤懣和無可奈何… 通過一些細節 還有氛圍 營造情緒 這個點讚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