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美的东西就会想测量下 这是生而为人的本能。
”【阿基米德大战】是【编舟记】与【起风了】的古怪又完美的组合。
一个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被山本五十六破格利用来揭穿对立方“大和号”战舰的预算“骗局”。
有着日本电影难得一见的精致特效 以及不输于一般剧集的对抗与反转情节。
数字难以抵抗战争 更难以抑制那无视与米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下的冒险与狂热冲动。
如果想看表演什么的,这部片子还赶不上肥皂剧:程式化乃至脸谱化,也基本上谈不到音乐、摄影等电影语言的运用,顶多是又一次感知了日本的二战片的套路:贬陆军夸海军,这类电影从《啊!
海军》以下看了太多,在各国的二战片中独树一帜,也许当年陆军的后人也深知日本陆军给日本民族带来的灾难,不好意思出来反驳吧?
当然,真相是我们这些外人不可能了解的。
这部海军片的特别之处是没有直接表现陆海军的对抗,谈判桌的两边都是海军,传统的战列舰派vs山本五十六所代表的航母派在争夺一笔造船经费,航母派任命了一位数学天才计算战列舰的实际造价以揭穿对方蒙蔽政府的阴谋,影片的主要时段都是他历尽艰辛的计算过程,海军部的最终决策会上他也确实不辱使命,影片到此本该结束:科学战胜了面子,但情节巧妙一转,战列舰派竟然承认了作假之后提出了“麻痹对手论”从而赢得了经费,突然,数学家提出他计算中发现的船舶设计方面的缺陷,竟然在会议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对手放弃经费而情节再次转折,还没完,电影尾声,战列舰派告诉天才,他的目的原本就不是造船,而是相信与英美的海战不可避免为了阻止日本亡国必须以一艘超级优雅能够代表日本精神的战舰被击沉来让日本人猛醒,天才恍然大悟,帮助他改进设计,这时,观众才明白片头沉没的就是这艘巨大的战列舰。
三次转折,次次出人意外,不变的是二战时日本海军的爱国且文明:海军内部无论新旧,都从心底反战。
造舰是为了她的沉没,这种日本式的美学足够震撼,而且,并非没有史实做依据,据说海军战神山本五十六就说过:“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
所谓会发生战争就是指和美国打战,和中国的就不是战争了。
之所以避免战争(与美国的),是因为知道这样必败无疑,对中国的侵略就无所谓了,对日本人来说那都不是战争。
作为中国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气愤!
所谓的反战是指反对与美国打战,根本不是反对侵略中国,更谈不上对侵略中国的惭悔!
对于侵略别国的罪恶,日本人完全无感,这是最无法原谅!
所谓的反思战争,只是反思不要以卵击石,而不是反思这对世界和平与他国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
对他国造成人间惨剧,这不是最需要反思的吗。
可这部电影从头到脚都是认为不可与美国发生战争,对中国的侵略则提都不提,不为所动。
也是,因为侵略、掠夺他国享受的是日本,根本不会对日本造成打击或影响国民生活水平,更何况可以掠夺财富和资源,对日本是件好事。
而进攻美国就不一样了,那会家破人亡,所以主人公极力反对开战。
对中国等侵略,因为对日本有利所以根本就不反对,哼,反对战争,真是讽刺。
在这里,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最该反思的不是自己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是不赞成发动战争的决策,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不偷袭美国,日本的结局说不定就不一样了。
说不定日本还在享受国上之国的待遇,日本人还能继续享受亚洲人上人的骄傲。
这也正是二战结束后大多日本人的想法,对他国的侵略和因此造成的灾难没有一点悔悟,这真是从二战结束至今日本人最大的悲哀。
另外,决定日本投降的不是大和号沉没,而是原子弹。
再另外,抛开这些价值观不谈,影片确实热血,也确实中二傻逼,一股满满动漫风。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不谈价值观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既觉得愚蠢,又觉得确实有些深度,好似硬币的两面,只能说好坏参半。
大和号战列舰前世今生的一种有趣假说,天才数学家想用数字来诠释真理正义,但最后还是向非理性的狂热妥协而选择了以毒攻毒的止损策略,积极地消极,主动地被动,乐观地悲观,绝望地希望,故事一波三折的很有看点……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古人的经验智慧能否给今天的中国人足够的警示呢
《我如何泡到财阀家的大小姐入学帝大空降成为少佐并在十天内设计出大和号》战列舰派和航母派的斗争只是军事理念的斗争,与好战/反战无关。
所以电影前期给人感觉过于儿戏:阻止建造超大型战列舰就能避免战争?
这跟皇道派和建制派的争斗一样。
无论哪派得势,都无法改变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前进的势头。
无非是对外扩张的方针,战争的时机的区别而已。
所以最后的两次反转算是把故事给圆上了:航母派“阻止战争”的口号只是开给主角的空头支票。
而大和号设计师平山中将的真实想法才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核心:建造一艘能象征日本的巨舰,代替日本沉入大海,唤醒失去理智的国民。
这个理念给人感觉蛮拧把的,谁能get到谁get不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影片本身三星吧,看在难得有一部反战不反战败的电影,给个四星。
不过这部影片的反战,说到底是以列强争霸的视角:日美国力相差悬殊,战则必败,因此反战。
相比之前以受害者的视角反战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还是希望后面能出现一部能真正站在加害者视角的现代反战电影。
当然了,毕竟是架空的漫改故事,理念先行,各种起承转合戏剧性过强,导致故事整体还是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刚刚在家看完这部电影。
题材很棒,角度也很新颖。
日本人对于二战的反思,有很多方面,当然,可能不是《环球时报》要的那些方面。
不讨论政治,只是谈论电影,感觉可看性很高。
我老婆对二战一点都不了解,但是仍然是饶有兴致的跟我一起看完了,而且,看懂了。
对于太平洋战争比较感兴趣也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的死宅如我,这部电影更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当年日本海军内部航空派和舰队派的斗争。
同时,作为一个造船专业毕业的人,我对这部片更有格外关注的理由。
就是觉得男主角用一个晚上搞定了我大学学了4年的课程,实在有点……反正用一个公式就算出战舰造价这种事情,我大学老师看了肯定会骂娘的。
但是这种槽点,非专业人士不用理会就是了。
嘿嘿。
不太多剧透了,推荐这段大家在家闲着的时间,都去看看这部电影。
说点有趣的。
剧中的主要人物都是IJN海军军官的身份。
有趣的是,片中出现的海军军事军官,都是真实名字,大角岑,岛田繁太郎,永野修身,山本五十六。
读过老冰的《浩瀚的大洋是赌场》的朋友应该对这些名字在那些年的IJN中的作用都有一些了解。
有趣的是两位优秀的舰船设计师,用了化名。
在片中名为“平山”的大和号设计师,就是当年舰政本部造船部的部长平贺让。
有意思的是这次演员的选取,也十分形似:真实的平贺让:
平贺让剧中的平山忠道(不知道为什么要用陆军将军栗林忠道的名字)
平山忠道是不是还挺像的?
另外永野修身和山本五十六那边的造舰将军叫藤刚喜男,这个人应该就是历史上平贺让的前任造舰大臣,藤本喜久雄。
这个人和平贺让是死对头,片里戏份不多,但是立场还是没错的,反正跟平贺让对着干就是了。。。。。。。。
影片最后,借平山(平贺让)的口,说了一大段拔高立意的话,算是这部电影的初心吧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但日本人不懂得认输,很可能战至一兵一卒,亡国灭种。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
平山认为,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让他们期待,让他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就叫它“大和”。。。。。。。。。。。。。
我当然不会相信这会是真实的历史中发生的对话。
不过把它当做如今日本人,或者说是编剧和导演,对80年前的社会思潮的一种反思,就可以理解了。
曾经屹立在世界民族的东方,迎来大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日本,毁灭了。
日本的毁灭,同时波及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导致了东亚、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数亿军民的惨剧,几百万日本军人的生命,还有一亿日本老百姓的苦难,以及广岛、长崎人民的鬼魂,还有战后日本两代人的艰辛……等等等等。
当年的人,也未曾想数十年的时间之后,日本又有了毁灭之后的重生。
没有一个数学家能算出这中间的得失,留给后人的,只有自己脑海中的思考罢了。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矛盾。
这部电影说好真的不错,在电影中有很大的冲击感和思想的反思。
整部剧的感觉落差很大。
刚开始看简介介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觉得这只是一个反战片。
整个电影作用战争的前提来讲政治,在电影最后的反转给人有一定反思,以及想法。
整个的电影结构很不错。
说这部电影不好,是因为里面的部分情节很难理解,或许是文化差异,也或许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去理解相关情节。
总之这部剧推荐看毕竟每个人想法不同
《阿基米德大战》,原本是以为是历史剧的演绎,或者至少是对战争的反思,但其实还是简单地将复杂的二战日本海军简化为战列舰派和航母派。
山本五十六当然是正面形象,但是居然会相信一个偶然情况下在风月场所认识的一位所谓数学天才。
而这位数学天才,也非常中二的表示可以在短短两星期内算出大和号的实际预算。
这位天才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所谓的决定造航母还是造战列舰的讨论也显得过于小儿科。
而结尾造出大和号是为了看着它覆灭的中二设定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想出来。
这已经不是简单戏说,简直有些胡说了。
原本是3星最多了,但是半星送给开场华丽的大和吃炸弹覆灭的场景,以及片中附送长门号全景的画面,其他的情节和场面,就不值一提了,充满了日式中二的桥段。
觉得有必要写一段评论。
并不是因为电影好看。
而是明明是被扭曲的观点但是让人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叙述形式让我很难接受。
电影一开始的故事背景介绍角度就很迷。
影片对侵略中国只字未提,却完美的阐述了背景。
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日本为了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软的国力'。
这句完美的阐述了其实日本是世界恐慌大背景下的受害者。
而这位受害者极力想回到应该有的国力。
第二句'1932年宣布建立满洲国'。
这句话也没毛病,人家恢复国力嘛,所以就建立满洲国喽。
合情合理呀。
再来看看第三句'(日本)与同样打算进攻中国的欧美的对立加强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欧美也是要进攻中国的。
日本先打入了中国,所以欧美眼馋不爽,于是与日本对立加剧。
做后一句'日本退出联合国,陷入被孤立状态'。
只要留意这段叙述,就能发现电影叙事观点及角度。
首先电影没有对战争有歉意。
电影的观点是,中国弱该被打,我(日本)不打你,欧美也会打你。
我打你有完全正当的理由。
在国际动荡的时代,我要维护国力,保证国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选择扩张。
明明很不合理,但是你又挑不出毛病。
之后blah blah 讲述一个数学家如何被感化并加入制造命中注定悲剧的大和战列舰的故事。
但事实是,1.日本最早知道航母的优势,但奈何日本海军高层还一直迷恋大炮巨舰的时代(日俄海战残存的优老旧观念)。
2.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日本是想通过偷袭,短时间获得压倒性优势以此来弥补长期生产力较弱的劣势。
3.大和在战时并不是象征日本海军魂的船。
日本因为保密根本没有对外宣传任何与大和有关的消息。
而大和在海军内部是被叫做大和旅店的。
大和魂完完全全是战后塑造的。
看看电影叙事角度。
1大和设计师早就知道日本会输 2日本人不认输(这点符合历史)3设计让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大和目的是,在其被击沉时,能唤醒不认输的日本人,从而拯救日本。
冲突点:1日本战前是否知道会输。
2大和是否是用来警醒后来日本人的。
观点;日本战前不知道自己会输,日本知道美国是最大威胁,自己可能不会赢得很轻松。
电影一直说实力悬殊,可是开战前日本海军实力完全碾压美军。
至于航母下饺子完全胜负局已定之后的事。
大和完完全全是落后思想的产物。
保密做的这么好大和被击沉后人民才知道。
请问事前不宣传,事后真的能警醒人民吗?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我倒觉得那两颗原子弹对人民的警醒度更高一些。
愿祖国永远强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昨晚看完了一部日本电影阿基米德之战。
片子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军部内部对于主战还是主和,海军武装往航空母舰还是豪华军舰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商界军界政界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争论不休,暗流涌动。
一位年轻的天才数学家抱着数学能改变世界,避免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沼的憧憬,用了七天时间通过实地测绘,自学造船知识绘制出了本应是机密的军舰的设计图,并在东京市场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对造船用铁量的有限信息创造出了用于计算军舰制造费用的完美函数。
同时,找出了之前军舰图纸的设计漏洞,并给出了平衡性能和安全度的最优解决方案。
他的计算证明了此前预算被人为压低,并希望以此能否决建造华而不实的军舰的方案。
而最后事情的真相是,当说希望能阻止战争的山本其实早已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当军官政客和商人从庞大的海军造船项目中争相牟利的时候,看似迂腐的长者实际有更深邃的考量:他故意压低造船费用是为了不引起欧美国家对于日本参战意图的注意从而提早防范。
尽管如此,他却坚信若日本和美国交战,日本必败无疑。
所以,他要造一艘豪华而绚丽的超级战舰来代替日本国沉没,他要让日本人见证这艘代表着日本荣耀的战舰悲壮毁灭的结局,他要毁灭日本人心中对不败帝国的虚幻构想。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使人清醒,清澈,让人认清这个世界以及人生的现实,从而负重前行。
兒戲一般
以反战名义为军国主义洗白,美化战争
好无聊…
我国有算盘算核弹 日本有数学算海军大船。 主和主战也掉个 真是战争的极致是和平。
日本历史题材为什么调色都怪怪的。对白痴天才的展现刻板到极点,无趣。
惨不忍睹
我觉得很好看
满篇的架空荒诞故事,光大钱去殉葬,打得最凶也是洗的最狠的
原来是漫画改编,难怪动漫感这么强,日漫中常见的天才少年热血少年形象。镜头语言上有不少新意,最后一幕中的情节也算是一波三折。不过讲道理开场戏的特效虽然壮观却实在有点假,好强的CG感。
剧本可以。
小日本敢发动战争还是有底气的!看一半越来越扯了…噗~哈哈!卧槽了,这会开的,小老婆都抖出来了,山本这家伙真他么够可以的!!这预想也太遥远了!大和号!!悬浮公式的拍摄有点像福尔姆斯…
美波的戏太少了
战即非战
看完前6分钟就可以删除了。
202003
服化道还是挺有二战烟火气的,可一惊一乍的电视剧演法太雷人,苏打说实话驾驭不了历史人物,一干老戏骨倒是都很养眼。最后的包袱有点雷人,把战争行为艺术化了。看完感叹,玩政治固然是各国通病,可这种尊重数据和资料的作风,大概才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差距所在。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电影的故事情节当故事看倒还将就。但是要当历史看,也未免太过于美化侵略战争了。
洗太白了
看得我差點以為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 蘇打量來量去絕對本色出演啊 腦補了他做衣服的畫面 數學好的人自帶光環 嗯 數學不會撒謊 不會背叛 不會就是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