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还有法国人!
伍迪艾伦在戛纳年年受礼遇,如果不是有法国人撑腰,他估计在好莱坞压根筹不到钱拍片,所以不表示一下真说不过去。
这部电影我觉得就是送给法国人的礼物,不过让伍迪艾伦赤裸裸的奉承人也不太可能,所以剧中安排了一个曾经才华滂湃不过暂时失明的导演盲导了一气拍出来了一件被法国人称作绝世佳作的电影。
马屁拍了,且没丢掉伍迪艾伦的个人尊严。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都是要找一个讽刺的靶子的,讽刺男人,讽刺女人,讽刺这个世界,要说他如何深刻的讽刺了好莱坞也谈不上,就是让他讽刺一杯他正在喝的白开水他也能做到,我们永远不用担心他这个碎嘴子没话可说。
所以暂放下批判好莱坞这个过于大的题目,先从电影标题入手来看看他真要说的是什么。
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女人的男人在电影结尾重新虏获美人芳心。
一个事业低潮期的导演在电影结尾得到了伟大的法国人的承认和赞誉。
事业+女人+巴黎=!!!
好莱坞式结局不永远是一个Happy Ending吗。
说他讽刺好莱坞,其实好莱坞的哲学恰恰是伍迪艾伦的人生观,一个是无条件的向市场(金钱)妥协,一个是永远与无常的现实人生合谋共处。
电影里的伍迪艾伦牢骚满腹抱怨不停,而现实里的他。
我觉得可能总是眯起小眼睛满意的坏笑。
不要太enjoy了!
怎么会把他们两者凑合到一块儿,这还得感谢昨天翻来覆去的失眠,在半梦半醒之间,似睡非睡之际,通常都是我灵感迸发,才思如泉涌的时刻,这时的我作曲肯定比爱因斯坦好,研究物理也强似贝多芬!
先说说我们不太熟悉的《好莱坞结局》。
2002年,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喜剧片——又在拿他那个提不起的电影圈说事儿了。
瓦克斯曼是个曾经问鼎过奥斯卡奖的大导演,然而如今时过境迁,他生活潦倒,每日只能靠拍摄除臭剂之类的广告和回忆当年的辉煌度日。
不论经济上抑或自我形象上,瓦克斯曼都急需一个机会改变。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妻艾丽与现任制片老板未婚夫耶戈尔恋爱了,并正准备筹拍一部新片。
艾丽努力说服未婚夫,让瓦克斯曼执导这部投资六千万的大制作。
为前妻的现任未婚夫工作,瓦克斯曼虽然在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但失节事小,饿死事大,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就在他要开始从事这份有望使他再次名声大振的工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电影开拍的前两天他的眼睛突然失明了。
虽然只是神经性盲症,还会复明,但是已经骑虎难下的瓦克斯曼在经纪人阿尔的建议下只能决定在不让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将影片拍完。
于是,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就这么开场了……真诚地说,这个人物瓦克斯曼,确实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
首先,他的形象不好,看看伍迪艾伦就知道了。
第二,他性格不好,文明点说是喋喋不休,俗点说就是碎嘴子,怪不得他前妻要跟他离婚。
整天对着这样个喷壶男,兴高采烈才做的漂亮发型,到家就兜头泼上一盆冷水,不走才怪呢。
第三,他自个儿也不是什么好鸟,就着选女演员的当儿,顺便搞搞小情况儿,发展发展女朋友的后备储存,有公器私用之嫌。
虽说又这么多的不可爱,可是一旦你看到:当人家请问他该怎么表演或者该选择什么道具的时候,他只能“这个,那个,就是那个”或者“你说得不错,就那么做吧”地含糊!
因为他以前风格就比较另类,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他的独特方式,居然谁都没察觉他看不见,即使他有一次不小心从片场搭建的模型上摔下来!
还有那位片中片的女主角,居然以为他那直勾勾的眼神是表明想和自己做爱,还穿三点式勾引了俺们的“瞎导”一番……不由得你不笑出来。
谁能想象一个瞎子能导演一部电影,那不正是“瞎导”么?
可艾伦最终笑料百出的做到了,影片还被法国佬评为“美国佬50年以来拍得最棒的电影!
”而艾伦同学也得尝所愿,不仅复明,还和前妻重归于好,幸福地前往法国执导新片,完成有一个好来坞大团圆式的结局。
伍迪艾伦素来以“坏孩子”闻名,他独特的讽刺风格在这部片子里暴露无遗。
不过最厉害的还是他的先见之明。
他怎么知道在3年后的中国,这一幕会真实上演呢?
丈夫和妻子,导演和制片,怎么这么眼熟?
可见夫妻档在国内国外都是流行的啊!
制作班底来讲,这个来自中日韩,五湖四海,《好莱坞结局》中,瓦克斯曼也坚持要用一个中国摄影师,可见艺术片导演的国际化思维就是强,只是对于这个中国摄影师,瓦克斯曼不仅瞎而且聋,整一个迷迷糊糊。
这点还是陈导演强,至少他教会了这些洋鬼子(别管西洋还是东洋)们都操着带口音的汉话招呼了那么几句。
至于最主要的“瞎”问题,那要看结果了。
瓦克斯曼后来复明,看到自己的作品,用了一句“真是糟透了”来形容,国内的批评声也是一片,幸好“上帝创造了法国”(瓦克斯曼语)。
作品好不好,导演最清楚,这一点上,瓦克斯曼又是可爱的,虽然面对恶评怒气冲冲,得到好评又沾沾自喜,至少他对自己还是老实的。
伍迪艾伦年纪大了,还是改不掉调皮捣蛋的脾性,前些年和丑得可爱的韩国裔养女结婚就闹得沸沸扬扬 了,现在又拿好莱坞看涮,不过好莱坞也不是吓大的,大人有大量,宽容接待之。
据说这部电影还真是得到了法国佬的喜欢,嘎纳电影节就曾经用这部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同样是在嘎纳电影节上,还小范围试映了一部来自中国影片。
据传回国内的评论,国外同行盛赞此片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突破”,不想这部突破之作,在中国反而水土不服起来,引来骂声无数不说,还落入一胡姓白案师傅的魔爪,炮制出馒头若干。
我想,如果陈导演足够聪明,足够洒脱,何必纠缠于这些俗事儿之间,不如电影中说的那样,戴上漂亮的妻子幸福前往光明的某某国,逍遥自在呢?
古话说得好,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
极限境遇+笑料抖包袱+好莱坞式的光明尾巴,又一次妥妥再现老头儿的电影工艺。
一个关于眼盲的火花点子冒出,顺势添上几把触动笑点的柴火,再淋上几滴老头儿喜剧经验和戏剧才华的汽油,一团吸睛的影片之火便如其所愿地熊熊燃烧起来。
这是老伍迪的魅力所在,看似自然而然的简单,却能自成一格的吸引观众,老老实实地呆在屏幕前,自愿被牵着鼻子走。
刨去影片中部老头一贯的絮叨(落魄导演眼盲时喜剧笑料的部分稍显沉闷冗长),观罢全片,当导演和前妻沐浴着明媚的阳光,钻进早已等候的小汽车,哒哒哒启程前往理想巴黎之际,恍然生出一分《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觉。
这狡黠的老头儿,硬生生在表面的讽刺里注入现实的荒诞因子。
作为影片的两个核心人物,导演沃夫和前妻埃莉,两人都处于非此即彼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境地。
对于因拍片压力导致心理性失明的沃夫而言,直言坦白将永久失去导演事业翻身的机会,于是只好硬着头皮选择盲拍;而对埃莉来说,一面是拥有财富的影片投资方现任,一面是拥有才华却陷入心理性失明的前夫,起初说不清究竟是因为爱抑或同情,总之埃莉心中的天平已然偏向于前夫,选择隐瞒并暗中帮助前夫继续隐瞒。
围绕沃夫眼盲事件核心,影片笑料倍出,同时戏剧矛盾冲突也自然向前推进,且不断升级。
于是看电影的人儿会不时一颗心吊在嗓子眼,专等这颗从一开始便埋好的冲突炸弹会在何时爆炸,且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爆炸。
在调动观众情绪和口味上,老头儿确是功力十足。
这个机敏的家伙,实在太知道观众想要的是什么,当然,影评人想要的是什么,老头儿亦是了如指掌。
于是在这个好莱坞式的结尾中,伍迪老头儿尽情地戏耍了一番。
一部盲目导演下的电影,在好莱坞被影评人批成一坨千疮百孔糟糕透顶的shit,而在遥远的法国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之作。
带一点老头自嘲的现实况味,可世人或者有一小撮会认为,这大概是所谓的天才式戏谑。
嗯,就是这样。
这世界有千百张谜之面孔。
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在选择,选择自己想从中得以窥见的那一张。
一个曾经有过辉煌时刻的导演,因前妻的举荐,而得以去参与一部大制作的电影,然而却患上了心理性失明。
经纪人不希望拍电影的事情因此作罢,鼓励沃尔假装是一个正常人,继续拍电影。
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有名气的中国摄影师一直不明白导演要什么风格,很捉急;随行记录记者认为导演很神秘,让人难以捉摸,有想法,非常人也;演员们貌似都有了自信,无论怎么演,导演都说好好好非常好;当前妻艾丽发现沃尔失明后,帮他掩饰,甚至为了即将到来的与投资人的单独见面而排练。
男主也是很有意思。
他一直对前妻念念不忘,刚失明的时候特别手足无措惶惶不安;后来前妻帮助他时,便乐在其中,还借机光明正大的亲前妻。
终于,经过这一系列神操作,男主和前妻复合了,也打破了与儿子的僵局,重新建立起父子关系。
更好玩的是,胡乱拍的电影没有得到美国电影界的认可,却意外收获了法国电影界的青睐。
电影本身是讲拍好莱坞电影,故事的结局也是好莱坞式的happy ending。
有时候,人就是被自己限制了发展。
身边的爱人、孩子,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以理解,试着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之处。
主人公也是在失去亲人、失去光明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前妻穿西服的飒爽、儿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之物。
老头子的前妻嫁给了好莱坞影视大亨,在为一部新剧本寻找合适的导演时,她不顾众人反对力荐老头子,一方面是对他才华的认可,一方面也为了帮他摆脱当下不为人赏识的困境。
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老头子突然神经性失明,他的经纪人为了帮他保住这份工作,隐瞒电影公司老板和投资人,坚持让老头子完成了导演的工作。
电影没有意外的获得美国影评界的一致差评,却意外的在巴黎获得好评。
而老头子也重新抱的美人归,和前妻和好如初,共赴巴黎开始他们的新事业。
伍迪艾伦,总是这么好玩儿。
好玩的不仅仅是他导演的作品,他电影里的每一项构成都值得单拿出来玩味。
几乎在每一部有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电影,他演的都是神神叨叨的变态,离过婚,有才华,讨人厌,话密,不是一般的密,永远都在到处寻找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到底是干嘛使的?
对美国人来说,是不是相当于板蓝根藿香正气水啥的?
睡不着要吃阿司匹林,慌乱的时候也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来镇静。
在电影里,伍迪艾伦扮演的导演,瞎了。
他居然以全盲的状态导演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盲!
而因为导演本人本来也举止奇怪,所以居然得以蒙混过关。
而这部瞎导的电影在法国被奉为天才之作,一如无数欧亨利的结尾。
但我最爱的还是电影里随处可见的戏谑。
如果伍迪艾伦不说,外人永远不会知道他在电影里反讽了谁,或许也不是单个人,完完全全是一种现象吧,但以伍迪的资历、地位,完全由他高兴就好,在电影里随便讲他大半辈子的所见所感、个人经历——主动想被导演潜规则的女演员,忙碌的“精英”商人,瞎jb拍的导演,里面还小小讨论了艺术跟商业怎么平衡的问题,制作人大喊,别他妈瞎话钱了,导演说,那不行我他妈就得花,这是艺术!
姜文也爱讽刺影评人。
不仅是若干个公开场合,说自己的电影是“包饺子给猪吃”,《邪不压正》甚至请来了史航扮演影评人,在里面史航没看过电影、也不会写字,但却对电影指指点点。
天才都挺狂的。
说一个让我开怀大笑的情节:伍迪复明以后,看到陪伴在侧的前妻,大叫“你太美了!
”前妻说,怎么,我以前不美吗?
伍迪说,不不,你本来就很美,但以前是pretty,现在是beautiful!
每个丈夫都应该失明一段时间。
美女艾丽显然是这个电影最大的悬念。
作为前著名导演的前妻,她推荐这个业已落魄的人来拍一部六千万美元投资的电影。
我们对这个女人的感情产生了好奇。
瘦弱而且愁眉苦脸的伍迪艾伦得过两次奥斯卡奖。
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这是第二个悬念。
那个俊朗的中产阶级新男友到底是不是个保守的娘们?
他还有什么令人讽刺的行为?
第三个。
只要不把这三点散发出来的光芒搞砸,那么片子就成了。
这三个个悬念实际上是三个哲学问题。
无论如何导演要给出答案,或者化解这三个问题。
给不出正确答案,那就给一个“好莱坞式答案”吧。
总之,命题是吸引人的,电影(艺术化的动作)是失败的。
那就不谈电影,谈问题。
这么一个古怪的导演获得了去巴黎的机会,他亲吻艾丽的时候,我感到艾丽脸上充满了愚蠢。
而且,沃尔的同居女友也是个粗俗不堪的女人。
似乎女人一旦爱上这种激进派的高级知识分子,就会天然地变成傻逼的、“许广平式”的老妈子女人。
而艾丽和那个制片公司老板在一起的时候,是多么自然和惬意。
如果伍迪艾伦在讽刺的话,我相信讽刺的是古怪的艺术家和严肃的法国。
【3.5星】2023-04-281、演得有点假,就算眼睛看不见,但是耳朵还是好的吧?
双耳效应有的吧?
怎么会离得这么近,却不知道别人是坐在哪儿的呢?
那个海报也离谱,如果是一张纸还说得过去,都有相框了,凹的那一面才会是正面,怎么可能搞错呢?
这电影纯粹就是为了制造喜剧和紧张😰,让男主故意没有脑子🧠,这都不知道2、整体来说还行,至少剧情比较新鲜,男主因为家庭和事业的原因,在导演电影时失明,最后的结果也完全符合观众预期:嘲弄了法国电影评论界,一个盲人导演出来的电影却被认为非常有创意3、这电影应该是冲着女主来的,这女主御姐型,很好看,而且她是真能忍男主的碎嘴子,我真是服了,前面男主没眼瞎的时候,那嘴巴真是不带停的,而且时不时就把话题绕回女主背叛他,他生气地表达,看起来真累。。
4、一般略偏上,可看可不看
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讽刺,大大的讽刺,不愧是伍迪艾伦。
我们很多时候不相信自己的眼和心灵,只迷信于权威。
只要权威人士说一样东西好,那它肯定是好的。
但你有一颗心,我有一颗心,虽然都是血肉构成,但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却不可能完全相同,也不应该完全相同。
艺术,这两个高冷的字眼把多少人拒之门外,因为有些真正的艺术作品确实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但这不意味着所有荒诞的都是艺术。
人们被告知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品,但往往却搞不明白它们伟大在哪里。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即看不懂的才是真正的艺术,特立独行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但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吗?伍迪艾伦的电影素来以无厘头、荒诞闻名,这部《好莱坞式结局》也是如此。
在这部电影里,他本色出演,也是一个导演。
再拍一部电影的过程中突然失明,一路靠别人的“帮助”拍完了电影。
电影拍完了,他的视力也恢复了,他本人认为这一定是一部超级垃圾的片子,其他人也这样认为。
但电影试映后,却受到了法国影评届的高度赞美,说他的这部电影是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还邀请他去法国拍电影。
如此反转的结局,正是伍迪艾伦的用心所在。
私以为他是在批判一种普遍的认知,即观众对一部电影好坏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专业影评人的评价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专业人士说一部电影好,观众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也跟着认为它好,尽管到最后也不知道好在哪里。
伍迪艾伦想表达的可能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应该受到别人观点的裹挟。
你看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评判的标准只在于你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感受。
好想把他嘴堵上…
这…真是三层滤镜都碎一地…这什么屌丝走上人生巅峰的诡吊剧本
伍迪老爷子一边赞美巴黎一边讽刺法国电影评论,不过也只是捎带着揶揄了下,从头到尾还是在嘲笑好莱坞赞美大纽约,顺便用一个不怎么说得通的戏剧包袱再次拯救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次还多解决了个父子关系问题,虽然有点多余。然后真得就跑去欧洲一圈当”独一无二的美国艺术家“了。
Every husband should go blind for a little while.
he never stopped being sarcastic 2020.11.10 every husband should be blind for a while
如果我死了,告诉埃莉我对她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我爱她,如果我没死,告诉她她和那个人在一起,她就是一个荡妇。如果你永远失明了,那我会在加州的游泳池,而你要去学习盲文,带一只狗,在地铁乞讨。
没法及格 太墨迹了 也没什么亮点
伍迪艾伦自己出演毁了这部电影
出现了两个中国人(一摄影师一翻译),还有调侃李安的说辞,不难推测,它应该和《卧虎藏龙》当时在北美遭热捧有关。另一种可能,则还可以联想到赵非,此前三部伍迪作品都是由他掌镜,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这种揶揄很难说清是讽刺还是致谢,就好比影片对好莱坞和法国的嘲讽,其实也可看成自嘲。
看完这部电影,法国导演们气得眼瞎了。
哈哈哈哈哈哈中国摄影师和法国影评界躺枪(赵非一脸黑线。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电影我本来还说太长太贫太不可理喻,结果到最后彻底讽刺了法国人,我表示喜闻乐见+幸灾乐祸,马上推荐给了我的法国沙发客,哈哈哈哈哈,让我笑会儿!
一部导演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导出来的电影被好莱坞骂得狗血零头却得到了法国电影界大师级的赞赏 小老头是想用这个故事调侃好莱坞呢还是调侃法国电影界呢
一个过气艺术导演为了东山再起,接受了前妻现未婚夫制片人的工作邀约,没想到开拍在即却患上了心理性失明,拍摄过程简直就是灾难。拍摄完后他与儿子和解打开心结重获视力,但电影却在美国好莱坞商业体系里收获观众的一致差评,出人意料的是,电影却在法国收获影评人的一致好评,最终他获得了去法国拍戏的机会,也与前妻重修旧好,实现了过去去巴黎生活的愿望。老头儿真是电影界段子手,失明导演导戏这个都想得出来,这应该就是从“这拍的什么烂片,他瞎了吗?”这种吐槽的话中提炼出的创意,笑死了。剧本遵循了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很完整,只是中段拍摄过程的灾难,瞎几把拍的过程拍的太像闹剧了,他又话痨blablalba,挺无聊的,娱乐性不强。但结尾够劲,反讽式的笑话。能感受到他一年一部电影平时都在不断地写故事创意。真得学习
没想到就是一个歪打正着福祸相依的故事。最后结局略感奇幻幼稚——但整体絮絮叨叨还是蛮有趣。哈哈。老婆真的很美。发飙的中国摄影师📹很搞笑。“感谢上帝法国存在!~”哈哈哈哈
心情抑郁的时候看看伍迪·艾伦是很好的选择。
最后是在讽刺法国人......
......
他演了他自己。。
director's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