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小孩叫瓦娃,他姐姐娜香每天都滑索上学。
瓦娃也很想滑索去上学,但他妈妈坚决要等瓦娃的爸爸回来再带他滑索去上学。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瓦娃还是背着妈妈去滑索来到了娜香上学的地方。
在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时,瓦娃碰到了从城市里新来的聂老师。
聂老师看到瓦娃时,瓦娃很快将就逃跑了。
再一次家访中,聂老师跟着娃娃的娜香来到了家中,在聊天时,聂老师一眼就认出了瓦娃。
瓦娃妈妈得知后非常生气,正要打他时,娜香突然决定只要瓦娃不独自去滑索,就把自己的新鞋子送给他。
但第二天早晨,瓦娃觉得大家都有新鞋子唯独自己的娜香没有,就鞋子还给了娜香。
娜香放学时聂老师送给了她一双鞋,让她回家后给瓦娃。
在滑索回家时,娜香一不小心把鞋掉进了江里。
正要捡鞋时,滑索的绳子突然断了,最后不幸身亡…… 后来,瓦娃也很少说话了,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建了一条桥,瓦娃可以安心地走去上学了,他也慢慢从自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
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
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
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
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在临近大一期末考时,思修课老师放了《走路上学》这部公益片。
一方面给我的感触是在大学里大家过得浑浑噩噩,玩手机的玩……而怒江州的孩子有着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他们在没有桥的时候上学是最艰难的,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却是我们所触手可及的。
还有就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会去选择支教。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去做过,但大家心里会或多或少对支教有过想法。
也是看过许多关于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小说,电影,故事里有的老师留下,也有点老师走了……现在的自己不敢下决心说什么一定要去支教,因为上大学以来一切都和自己想像的有差别,对未来一片茫然。
还有就是对山区这个现象的看法,有这样的情况还是正常,因为中国太大了,做到人人发展平均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希望未来会越来越好吧。
记得是在家某一次看新闻了解到彭臣这个人,知道《致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女孩》,知道他是一位温暖的父亲。
作为导演,《走路上学》好像是他唯一的作品,记得评价挺好,今天刚好有机会(同事组织的电影赏析活动),就看了。
电影艺术本身方面的中规中矩吧,摄影剪辑视觉效果什么的个人感觉一般,演员台词有点“作”不太自然。
不过姐弟俩的扮演者演技还是不错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讲得也都还不错,让人有所感触和思考。
最想说的是电影中处处充满着的爱吧。
最感人的当然是姐弟俩,那种童真的相护相亲相爱,以及姐姐遭遇不幸后弟弟的那种痛苦和怀念,催人泪下。
当然也不只姐弟俩之间,还有姐姐与妈妈,弟弟与妈妈,弟弟与奶奶,爸爸与弟弟,以及老师,书记,校长…许多个细节中体现着人与人那种淳朴的爱的关系。
其实电影开始并不觉得溜过铁锁有什么不安全,似乎因为我来自农村,也觉得那个挺好玩儿。
但当姐姐只是为抢救一双鞋而不小心放开手就让意外来得那么突然,真的觉得很不容易:只是为了去上学,便会有那样稍有不慎便失去生命的危险。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教室外边出门其实就有一个比较高的台阶,我觉得多危险啊,小孩子调皮很容易摔了出事故。
类似的还有弟弟看似很顺溜的从高高的梯子上爬上又滑下,都看的让人担心。
但其实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讲安全,我的工作中也有严格的安全防护规定和措施,比如安全带时刻都必须保持双保险。
但是,对电影中的他们来说,太奢侈。
当最基本的生活和学习都成问题,他们考虑不了那么多,他们不得不冒那些险。
是真的还有那么多需要改善的事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想当然的很多事情对他们来说也许都会是奢侈和幸福。
对比思考,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感恩。
除此之外,做自己能做的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吧,即使是小事。
因为我们的一点点付出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他们来说都很珍贵,比如省下一顿晚餐的钱会让他们拥有或许是生命中第一双最喜爱的鞋。
也就像电影中的老师所做的。
不去想能做到多少,能帮助多少人,能改善什么。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
”能做一分就多一分。
电影中父亲从城里打工最终回来,他对儿子(就是弟弟)说了一句话:“我回来了就不再出去了,但你要走出去!
”来自农村的我,现在也正在一步步的走出来。
但我也要明白,一步步的走到现在,应该感恩什么,责任是什么,是为了追求什么。
总之也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吧,也还要加油。
(第一次关于电影在豆瓣写了点什么,虽然只表达了一部分。
Mark一下)
改编自云南山区的真实故事,姐姐在悬挂链锁横穿大江的上学路上不幸落水身亡,背上姐姐书包的弟弟,依然每天都要重复姐姐的上学路,幸运的是,他等到了来自政府的桥梁建设,终于可以安全的“走路上学”。
升华一下我们突然来到这个世界,无法选择出生,也无法揣测命运,迎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生。
因为穷,因为落后,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危险 因为没有桥,我们只能悬挂链锁横穿过河因为没有路,我们选择翻山越岭踏过崎岖因为没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我们用一个个教训来完善对真相和谎言的辨别能力因为没有先进的医药医疗,我们在苦痛煎熬中直面生物进化论的基因筛选和淘汰因为没有一流的科技研发,我们一边被压制和剥削一边用低廉重复的劳动力换取生产资料我们似乎总是望其项背,总是在追赶着但是,我们依然在各自那些或大或小的领域中,默默的付出着。
先辈们献身抗战 ,父母在耕作中度过一生,而我们也扎身于日复一日的工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和阶层付出着青春和生命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每个人都在这条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摸索前行每个生命都在为这片孕育自己的土地上,添砖加瓦眼见的繁荣和振兴,是属于每个人的功劳和收获,是每个默默奉献的人献给后辈们的礼物引用著名禅师、佛学著名学者延参法师的话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人生是如此的辉煌”
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扮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充斥在整部电影之中,温暖而隽永。
影片的风格平缓克制,注意细节的真实细腻,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姿态来展露导演的感情,镜头简单扼要,但是震撼的效果却丝毫没有打折扣,细微之处也处理得细腻而有味道。
[4]影片以原汁原味的构思、独特的儿童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
刚看完影片的我,眼角微微略酸。
娜香溜索上的绳子脱落的那一刻,仿佛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她没有等到大桥建起的那一刻,没能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去上学。
看到孩子落到水中,拍摄的画面太真实了,她真的掉到湍流不息的河水中了。
河水那样的清澈,峡谷中的风景那么迷人。
我甚至向往生活在这样的大山之中,可是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知道当时的贫困,那样美的自然条件却挡住了儿童上学的路。
对于那些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中的孩子来说,以幼小的身躯,在湍急的大江上来去如飞,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瓦娃看着姐姐上学,他也渴望像姐姐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这就是孩子最纯真的梦想。
曾经的我如他们一样在大山之中寻找着知识,一步步探索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我可以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被书本包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走路上学 (2009)8.32009 / 中国大陆 / 剧情 儿童 / 彭家煌 彭臣 / 丁嘉力 阿娜木龄特别好看的一部电影,十分感动。
力荐。
在云南福贡县马吉乡,对400名7到13岁的小学生而言,“走路上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直以来,他们每天都靠一根尼龙绳、一个自制的滑轮,从200米的钢索上滑过日夜奔腾的怒江,去对面的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
《走路上学》着力渲染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艰难生存环境下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没有悲情、苦难的噱头,《走路上学》以平实而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画面,令人们透过镜头,洞见幕后导演兄弟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诚恳而不失惊喜的创作智慧。
首先说一下标题。
娜香双手捧着新鞋子回头一笑,是本片中最美的情节。
几秒后,因为鞋子掉下江中,瞬间将美好打破。
沉浸在甜美的微笑中,突然画风一转,来的很突然。
电影很棒,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剧情,演员的演技都很丰满。
唯一不足支之处在于,娜香商店买鞋后出门,娜香就做到了椅子上,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一样。
不免让人产生穿帮的嫌疑。
再来说说电影反应的事情与情感。
山里的孩子物质生活很苦,同样精神生活更苦。
瓦娃对上学理想的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了滑索这一情节。
对滑索的不恐惧,不胆怯的跑去江对面,仅仅只是为了站在课堂外面。
娜香对弟弟的关爱,同样更令人感动(娜香掉下去的一瞬间我忍住了,当瓦娃跑向在江中的红鞋子的时候,我哭了)。
我们应该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我们的些许关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同事让我帮忙找这部电影,找到视频后,顺便观看起来。
这是一部特别让人共情的电影,关注山区的发展、边缘人的教育、儿童的心理,节奏张驰有度,前期有小欢乐,夹杂着心酸,后期非常煽情,一条索、一座学校、一双鞋、一座桥……承载着太多太多,国家当下除了发达地区经济的追求,也不能忘了那些后进地区的需求,他们也有追求进步的渴望与权利。
里面的亲情也很感人,姐弟间的深挚感情让人动容,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真实,其中丝丝缕缕,使我不由得想到与自家弟弟的成长画面,真是难以忘怀。
乐极生悲老师替姐姐给弟弟买鞋子——姐姐欣喜若狂——溜索过桥是鞋子掉了——想捞鞋子结果失去重心——姐姐卒后来桥建好了弟弟终于去上学了
希望所有美好在生命消逝前到来。
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尤鸡鸡遇到了旧凉拖,它们之间发生了缠绵悱恻的感情。好吧我终于认清了自己跟‘学者’之间的差距。三颗半为丁嘉力。
“学校里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小演员真棒
废话少说,三个字,比较感人,少了1星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拍下去,让剧中的人物丰满起来,少交代了太多东西。
从小学都高中一直走路上下学 ,从两三里路到三十里路,无论刮风下雨都是走路,直到外地上学才做火车和轮船上下学,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其实剧情很符号化啊
本来蛮欢乐的,可以非要安排姐姐掉江中。真没意思了。一切太刻意,感觉不真实。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电影,为啥呢?
逻辑是这样的:在命运的打击下产生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下一代。最后政府出面充当救世主完美结局。灰长的主旋律。
很不错,很真实,又宣传了公益
陪小表弟看的,走路上学居然这么难
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导演在自我感动,没拍到背后的原因。
好像是獲獎的影片?真實故事改編。主題不錯,景好,演員(我指小朋友)難得也這麼好,可惜整體的功利和說教性太強。曹曦文完全臨時演員的水準,和小朋友差遠了。片尾赤裸裸的希望工程宣傳片直接把片子質量拉低好多,浪費了小朋友真實純樸的表演啊。
有些地方故事不完整,不严谨。中规中矩,电影语言还不错
看哭了。。。
补
7
两个小演员太有灵气了,调皮聪明的弟弟,善良懂事的姐姐,生动自然得完全是本色出演。弟弟机灵的眼神和姐姐羞涩纯真的笑,是电影里最美的画面。
唉…
感觉跟《小鞋子》的内容高度相似,但是远没有《小鞋子》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