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L'amica geniale Season 2,那不勒斯故事(台),我的天才女友2:新名字的故事,My Brilliant Friend

主演:玛格丽塔·马祖可,盖娅·吉拉切,阿尔芭·罗尔瓦赫尔,弗朗西斯·塞尔皮科,乔万尼·阿穆拉,杰纳罗·德斯特凡诺,阿莱西奥·加洛,瓦伦蒂娜·阿卡,朵拉·罗马

类型:电视地区:意大利,美国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20

 剧照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2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4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5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6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4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5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6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7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8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19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晃眼多年过去,爱莲娜(玛格丽塔·马祖可 Margherita Mazzucco 饰)和莉拉(盖娅·吉拉切 Gaia Girace 饰)都长大成人。莉拉嫁给了斯特凡诺(乔万尼·阿穆拉 Giovanni Amura 饰)开始了并不幸福的婚后生活,而爱莲娜则进入大学,前往比萨继续深造。 在海边度假时,两个女孩同她们的童年玩伴尼诺(弗朗西斯·塞尔皮科 Francesco Serpico 饰)重逢了,爱莲娜依然无法抗拒尼诺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而尼诺似乎对莉拉更加的感兴趣。果不其然,尼诺和莉拉走到了一起。爱尼诺至深的莉拉决定离开斯特凡诺,和尼诺私奔,但眼前的这个男人,真的要比斯特凡诺更加优秀吗?当莉拉的腹中怀上了孩子后,尼诺选择了离开她,无家可归的莉拉不得不再次向斯特凡诺低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出埃及记我站在桥上看风景首席执行官汤姆·琼斯流星的启示无敌铁砂掌十五年等待候鸟死亡天使爱之证恐袭哥本哈根人肉农场清道夫第一季少女佳禾阴阳路17:监房有鬼假日达阵:酋长队爱情故事大坏狐狸的故事宝莱坞双雄之战小美国第二季6分钟到午夜大开眼界海盗慕容骑士杀手柔情刺杀游戏南极料理人武术之少年行惩戒营大名破产雪花那个飘特工总裁校花宠妻

 长篇影评

 1 ) 逐渐认清生活真相——“美的底色是残酷与恐惧”

看了《我的天才女友》更新的两集(E5-6),有甜,也有涩,更有无畏。

莉拉是个“敢性”的人,小时候迫于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辍学、跟厌恶的人结婚,直到遇到所爱——尼诺,不管尼诺是不是渣,莉拉一定不会后悔,有时候或许爱上一个人最不重要的恰恰是对方是什么样的,或者之后是什么样的,重要的是她体会到了“爱”的感觉,并有了力量与目标去离开自己一直深陷的泥沼,这种爱对她而言是激发勇气与指明方向的动力,这就足够了。

莱农或许看似呆板、唯诺,但她的内心是坚强的。

莉拉是火——热情与不羁从小就外显得明明白白,爱她的人多,也恰恰是被这种一眼就看得到的聪慧与光芒深深吸引,而莱农是水,她克制、文静,在莉拉的带动下,在自己的家人不那么明显的支持下,在她自己的天赋与刻苦下,一步步觉醒(变得更勇敢<莉拉的勇气与任性是过于懂事的莱农内心深处向往的>、学习更用功<莉拉聪明却从小辍学,还不断鼓励她学习,给她买新书,两人间的较量,莱农要读书上大学代她一起冲出那个看不见的牢笼>、尝试过与不羁的人恋爱<莉拉的恋爱>、在尼诺与莉拉的事发生后自由解放了自己的性行为、看到了自己出生地的渺小与女性那时的依附地位<也是莉拉的话与婚姻给了她启示>,直到与父母力争要去上大学,要为自己而活<莉拉决定与尼诺同居实际也是决定为自己而活>),并且通过知识的力量走出那个莉拉此后很长时间都无法踏出的县城。

莉拉与莱农确实互相依傍,莉拉说自己只在乎莱农,鼓励她学习,因为把莱农看成了那个能够继续读书的自己的影子,也深知知识可以怎样改变一个没有背景的人的未来,尽管都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但看看学校里那些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的生活,能继续读书一定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莉拉爱上文质彬彬的尼诺,与尼诺同居期间家里简陋但文艺的装饰,正反映了她自己内心深处渴望的那种生活)。

而莱农,一路受到莉拉的或影响、或刺激、或鼓励与支持,并从莉拉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受自己所控制的人生的样子,她的觉醒是循序渐进的,也是越来越有底气与力量的。

一个是一开始就看透很多事的天才,一个是逐渐认清生活真相的有天赋者,看这部剧的时候一直想要掉泪。

逐渐认清生活真相——“美的底色是残酷与恐惧”,但只要自己有一丝力量在,就能够用绚丽的色彩覆盖于底色之上。

 2 ) 埃莱娜&莉拉:人格双重性的自我纠葛

仅仅是想写点东西,只因为这部剧实在是太迷人了,片头曲「Whispers」响起的那一瞬间,伴随着那被颗粒充斥整个画面而胶片感十足的片头,我看到的分明是埃莱娜和莉拉的一生、是那不勒斯的那整整一个时代。

成年埃莱娜的旁白不时从画外传来,对应着画中那个脸上青春痘尚未褪去的埃莱娜,剧中不断地暗示着这是一个曾经的故事,似乎在无奈地说,这一切早已尘埃落定,而所谓的未来,其实也是无望的。

这所有的一切都被披上了一层淡淡感伤,而正是这份无望的绝望使得一切都显得格外迷人,这分明是一首史诗般辉宏的绝唱。

E01莉拉和埃莱娜之间那份似爱似恨的感情道出了多少人年少时心中的那份纠葛。

彼此是最好的朋友,可彼此间又暗暗较劲,不甘心被比下去。

那份纯真中带有一丝孩子气的好胜心,是多么稚嫩却又可贵。

她们并非在彼此竞争,她们不知道的是命运的大手早已把她们推向了不同的路,她们只是在和自己较劲,然后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埃莱娜坐在小汽车后座角落里沉默地听着伙伴们开着莉拉新婚夜洞房里的玩笑,她看着那个比自己聪明而又迷人的莉拉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而自己却是依旧在学校里念书,生活平淡无奇的女孩,“我算得了什么?

”她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生活,她想要一个巨大的改变,即使她不知道她自己想变成什么样。

她不甘心自己一下子被莉拉甩得这么远,轻易地便将自己的第一次给了那个她支支吾吾说不出一句爱,茫然而给不出承诺的安东尼奥,只为等莉拉蜜月归来时告诉她一句她也不是处女了。

她和窗台上那只黑猫对视着,那对无神的双眼里是无尽的迷茫。

而当埃莱娜再次见到莉拉时,那份较真显得那般无谓。

莉拉那句“知道你在就好”让埃莱娜感受到了自己在莉拉心中的重要,一切就够了。

哪里是竞争,分明是怕彼此离的太远而就此走散了。

当尼诺在埃莱娜唇边落下那个不经意的吻后她嘴角不自觉淡淡上扬的弧度,才是她少女心事真正的答案。

当她轻轻触碰着自己的嘴角而无限遐想的时候,她看见了尼诺亲吻着那个女孩的嘴唇中央——原来这才是属于爱情的吻。

她坚定地说她不喜欢尼诺了,哪里是不爱了,分明是爱而不得。

而她越是坚定地说她喜欢安东尼奥,便越是迷茫,她爱吗?

她不知道,她只能平淡地重复着这句话而说不出个一二三,似乎只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句话这个答案便确凿无疑。

而她还是个孩子,佯装着大人的样子做大人的事,一切都只是她认为所谓正确的事。

而当莉拉说到尼诺的不好时,她却又忍不住想要为其辩护,那份懵懂而又纯真美好的爱恋啊。

当充满书卷气的埃莱娜和有些痞气的安东尼奥并肩走在街上时,那两种毫不相衬的气质相互抵斥着,是什么让这两种人走在了一起?

噢,是出生。

埃莱娜一句“你为什么从来都不相信我”问出了他们之间致命的问题所在,他们终究已经是两个世界里的人了,阶层会在以后死死地搁在他们之间。

安东尼奥不是不知道,他多次问埃莱娜她还爱他吗,如果要分手了就分手吧。

他始终被她影响着,而她也始终给不了他一个答案。

你开始影响到我了,如果你不爱我,我想我得离开了。

(E02还没看,还更不更新也不知道,也不知道还有没有那么多废话的感慨可以讲)

 3 ) 9.5高分回归,蓝色仙女烧成了灰烬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已在几日前完结撒花,依然保质保量,评价极高。

此剧第一季于2018年年尾播出,第二季的播出却是在今年2月份了,等了足足一年多,虽然辛苦,却很值得。

当时看完第一季,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有观剧经验做铺垫,所读的文字就像落进了影像翻译机,以至于时不时会一下恍惚,再也分不清文字与影像的界限。

早在第一季,大家便惊叹于选角的准确,尤其是出演莱农和莉拉的两名小演员,完全符合书中气质。

犹记她们对彼此童年的见证,不停地比赛,还用从卡拉奇家勒索来的钱买了本《小妇人》坐在广场上一起诵读,她们不可避免的长大,就像我们一样。

这部剧不仅连接着莱农和莉拉,也把我和我的挚友连接在一起,我们一起读这套书,一起看剧,情节带来的共鸣让我们诚实地反观友谊、生活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莱农和莉拉在剧中互相牵引,扶持或妒忌,我和我的朋友也被她们牵引,辨识了许多不自觉的谎言。

《我的天才女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分栖息在豆瓣榜首,这让我想起另一部9.4分的意大利电影《灿烂人生》,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足够影响每一个观众的人生。

这两部作品用诚恳的、敏锐的、宽容的视角去看待一切,而当我们将自己代入这样的作品,无形中也释放了心中的海洋。

顺延着第一季,所有角色步入青年,他们面临的是婚姻、学业、金钱还有对未来的选择,各自不幸的童年掖藏起来,阶级差距锤醒了所有幻想,彼时纯洁的关系也在倒塌崩坏。

“成长带来的告别”是最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东西。

这一季的莉拉和莱农告别了太多次,“陌生、冷漠、逐渐无关……”,这是每一个成年人都会逐渐习得的东西,莉拉和莱农投入到了两个世界,她们不再像童年那样形影不离。

第一季终结于莉拉战场般的婚礼,第二季开始于两般模样的孤独,莉拉本以为能掌控自己的婚姻,却发现被欺骗了;莱农在失去莉拉之后,失去了学习的欲望,她开始厌学并投入到对尼诺的爱情幻想。

对于婚姻,莉拉反抗家暴和控制对她的侵蚀,而对于学业,莱农则用尽全力去坚持。

都很艰辛,却又别无他法。

为了反抗婚姻,莉拉用损害自己身体的方法拒绝怀上孩子,她争夺鞋店和肉食店的管理权,想通过掌控金钱来实现“有限的自由”(比如帮助那不勒斯的穷人)。

她遇到尼诺后,对自己的婚姻毫无留恋,直接消失;当她发现了斯特凡诺的出轨,便把自己的一切留给了情妇艾达,带着儿子离家出走,靠在工厂打工艰难地供养。

莉拉不掩饰自己的才华,她保持着蔑视一切的态度,毫不顾忌自己卑微的身份地位,单刀直入。

所以她的才华会让莱农和尼诺不舒服,她的朋友和恋人,会因为她的锋芒交替着靠近和远离。

只是莉拉一旦发现她的才华与能力即将为人所用,便选择什么都不做,宁可抛弃自己的一切,也拒绝同流合污。

而莱农,她在一个既有的体系里攀爬,不仅陷入对尼诺的单恋漩涡,还被尼诺的父亲引诱性侵。

莱农对自己的概述足够清晰,一种“差不多”,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致,只是随波逐流尽量不去辜负别人在她身上的投入。

相较于莉拉,莱农的生活并不激烈,她长久地身处于一种混沌与迟疑,莱农经历着与那不勒斯脱离的撕裂,而她的头颅与生活方式却在城市里艰难地重生。

但莱农并不软弱,正相反,她也是莉拉的“天才女友”,课业出色,异常坚韧,总能被莉拉影响并唤醒,她的感性与细腻是确切存在的,所以她能面对“自卑”,并通过习得的知识剖析自己、解放自己。

莉拉与莱农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刻,透过她们我能看见,一名女性在任何时代想要保持“激情”,都是那么的艰难。

那不勒斯有莉拉原生的、野性的激情,那是一种“不服输”的气焰,而莱农则需在一个迷雾般的知识分子体系里寻找激情,她在校园里获得的知识,因为过于脱离现实而变得索然无味。

莱农的经历类似于我们,在茫茫学途中缺乏目的性,其实抵御这样的迷茫并不比莉拉要轻松很多。

我喜欢观看她们之间的交换,莉拉帮莱农买全新的教材,提供一个房间让她专心学习,莉拉还要求莱农必须拿到好成绩,还提醒她不要忽视那不勒斯正在发生的悲剧。

反之,莱农带她参加舞会,让莉拉得见一个满是书籍的中产家庭,莉拉由此重燃了学习的欲望。

这季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莱农帮助莉拉改造婚纱照,她们用近乎艺术的形式进行反叛。

这个过程让她们学会了真正独立地感受与表达。

所以尽管她们早已身处两个世界,却从未真正形同陌路,莱农把莉拉交由其保管的日记本扔进河里,莉拉也把莱农交还给她的《蓝色仙女》丢进火焰之中。

“决绝”销毁了重要的纪念品,但她们的记忆却借此移居到对方体内,永远无法磨灭。

其实第二季最大的亮点还是人物间的情感纠葛,“身体、抹去、吻、背叛、愤怒、幻影……”这些出现在每集片头的关键词概括得简洁而完美。

而且第二季里被讨论最多的就是男性角色“全员皆渣”,很多观众会认为这些男性角色是被原著作者利用的“符号化男性”,他们越丑陋,女性越高尚。

但事实上,《我的天才女友》里的男性都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男性角色,因为他们的脆弱都很真实,你能看见父辈对他们的影响,他们既对父辈失望,又没办法从那样的惯性中挣脱。

尼诺的虚荣和自负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当莉拉告诉斯特凡诺自己出轨的事实,暴虐的斯特凡诺反倒用充耳不闻的平和掩饰了恐惧,他选择用谎言欺骗自己,而这正是软弱的极致象征。

米凯莱·索拉拉放长线钓大鱼,像条毒蛇一样窥探着莉拉的一切,他行事不择手段,一切利益至上;安东尼奥极速衰弱的神经和肉体让他成了一个无用的人;帕斯卡莱把愤怒和理智用在了划清界限,真正的热血和正义离他远去。

而最终,当年那个朝莉拉扔石子并早早辍学的恩佐,却忠实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孤独而坚强,而且勤奋好学;莱农的大学男友弗朗科·马里像一团热火,他投入革命,站在个人利益的对立面,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所享受的富足;而艾罗塔一家的男子理智且平和,他们真正地探讨问题,却不为此争执反目。

这一季的4、5集其实可以单拿出来作为一部电影去看,大海、爱情、出轨、妒忌、摇摆、挫败、自我欺骗……莱农想象着自己追逐尼诺的目光,也亲眼目睹尼诺和莉拉拼命地游向海洋彼端。

这两集拍得梦幻清爽,又充满了结实的欲望。

莉拉在情感上勇敢,而后被背叛;莱农不做声响,暗流涌动,提防着情感的决堤。

他们和谐地躺在沙滩上,头颅贴近暗恋的人的腹部,让我想起了一种忧郁的浪漫,以及去年的一部影片《你的鸟儿会唱歌》。

除此之外,这部剧也没有抛掉原著里对其它人物的精彩描述。

我一直特别喜欢莉拉与奥利维耶罗老师间的情节。

这位小学老师不仅欣赏莉拉,也因为无法帮助这个天才般的学生而自责。

莉拉始终非常在乎奥利维耶罗老师对她的评价,尽管她不表现出来,却最害怕奥利维耶罗老师对她失望。

奥利维耶罗老师的严厉与她对莉拉和莱农的关注,其实无意中改变了她们一生的命运,而这位老师的一生,也正是完全独立的一生。

莱农的母亲是另一个非常精彩的女性角色,她跛脚、暴力、势利眼……极度好强,这样的好强甚至让她嫉妒自己的女儿。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无私的母爱,每一个母亲也不会绝对完美。

莱农的母亲一直在打击莱农,却还是会供她上学,而当她看见莉拉送的全新教材,却痛哭着自责,她在“对自己的不满”和“对女儿的爱”这两者中挣扎,当她独自一人来到比萨照顾生病中的莱农,这些反差都让我心痛。

对于第二季的《我的天才女友》,除了符合人物年龄的情感与成长,它还涉及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年轻人理想主义的灵魂。

他们读报、读书、辩论,与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深刻相关。

他们辩证地在脑子里翻腾着对世界的看法,还拥有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热情,他们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被剥削和对他人的剥削,他们自我教育,想要看清世界的骨架,并试图改变些什么。

《我的天才女友》就是这样一部给人以激情的作品,它说服你,并展示给你生命经过奋斗之后能够抵达的样子。

尽管这部剧非常忠诚于原著,但如果你真的喜欢,一定要再读一读”那不勒斯四部曲“,绝对会更享受,更有收获。

 4 ) 女性的成长就是走出一个又一个的泥淖

昨晚刚看完美剧《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结尾处,我最喜欢的男性角色尼诺出现在女主莱农的售书会上,为第三季埋下了精彩的伏笔。

是怎样绝望的人生,才需要靠渣男来拯救?

在豆瓣标记了看过之后,友邻纷纷留言说不喜欢尼诺这种浅薄又功利的渣男。

但或许因为与莱农共情太深,我被尼诺这个狡猾、懦弱、滥情又懂得投机的知识分子形象深深吸引。

如果我年轻时遇到一个像尼诺这样的男人,八成也看不到他的本质,而是被其英俊潇洒的外表、不同俗流的谈吐,以及独行特立的举止所吸引。

尼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本名乔万尼·萨拉托雷,是铁路工人兼诗人的儿子,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爸妈离开了女主莱农和莉拉居住的贫民区。

尼诺是莱农的初恋,一个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未完成的初恋。

看原著小说就会发现,尼诺从小就倾慕莱农的天才好友莉拉(自从知识竞赛输给莉拉之后),但却在离开贫民区的前夕跑去和莱农告白,让莱农“一见尼诺误终身”。

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把这部剧推荐给我爸,他没看一会儿就说“看不下去,太灰暗了,里面的人怎么都过得这么惨”。

这部美剧是在意大利拍的,语言也是意大利语。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贫民区,整个色调都是灰暗的,灰暗的单元楼,灰暗的学校,灰暗的生活。

在第一季中,门房的女儿莱农和鞋匠的女儿莉拉是班上最优秀的两个学生。

小学一年级,当老师表扬莱农字母写得工整时,莉拉已经会拼单词了——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她全都是自学的。

后来她又自学拉丁语,自学希腊语,自学物理化学,10岁的时候就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本童话书。

莱农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帮助一步一个脚印离开了那不勒斯的贫民区,而天才的莉拉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作为那不勒斯贫民区最美的少女,莉拉的前半生一直深陷在男人的欲望中,被开面包店、放高利贷的索拉拉兄弟觊觎,又被开肉食店、放高利贷的卡拉奇家大儿子斯蒂凡诺欺骗。

嫁给斯蒂凡诺之后,她很快就发现这场婚姻是个骗局——父兄早就与丈夫合谋,把她作为交换的筹码,用以扩展自己的生意,丈夫又与索拉拉兄弟合谋,获取他们的投资和人脉支持。

为了逃避索拉拉家儿子的纠缠而选择斯蒂凡诺的莉拉曾以为自己遇见了幸福,后来发现那不过是男人的欲望。

不甘于屈从命运的莉拉从来都是倔强的,因此婚后的生活充满了殴打和强暴。

二战后的意大利贫民区,青少年辍学、丈夫殴打妻子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女性的命运尤其凄惨,甚至于她们毫无光亮的人生需要靠渣男来拯救。

他们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孩子,每个穷人家里都有好几个孩子,孩子很早就辍学,长大了继续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

疯女人梅丽莎死了丈夫不久之后,在单元楼里和尼诺的母亲大打出手,尼诺的父亲唐纳德·萨拉托雷不得以带着全家搬出了贫民区——他就是梅丽莎的姘头。

爱学习的左翼知识分子尼诺一辈子鄙视自己滥情的父亲,并逐步逃离了自己出生的阶层,然而却变得和父亲越来越像。

命运是如此沉重,整个《那不勒斯四部曲》,讲的都是与命运的抗争。

两个女人与一个尼诺尼诺是莱农的初恋,实际上也是莉拉的初恋,虽然爱上尼诺的时候,莉拉已经嫁给了斯蒂凡诺。

和性格较为温和的莱农相比,莉拉更能看穿事物的本质,然而她还是爱上了虚荣、软弱又多情的尼诺。

也不难理解,小时候,她们周围的男性大都是粗野、专横的。

第二季中莱农、莉拉、莉拉的母亲,以及莉拉的嫂子皮诺奇娅(也是斯蒂凡诺的妹妹)一起去伊势卡岛度假,莱农爱上了尼诺,皮诺奇娅爱上了尼诺的朋友布鲁诺,这两个披着绅士外衣,受过教育的男人,其实本质上也很渣——见到女人就要摸一把,对女人极尽利用与欺骗。

但是她们当时被自身所处环境所困,没有更好的选择。

皮诺奇娅嫁给莉拉的哥哥里诺是因为未婚先孕,而里诺早已从那个一心保护妹妹,为妹妹的梦想而努力的哥哥变成了一个粗野又蛮横的男人。

在更有钱的布鲁诺身上,已经怀孕的皮诺奇娅体会到了男人的温柔和(表面上)对女性的尊重,然而她已经结婚了,只能选择中断度假,回到丈夫身边。

莉拉则不然。

她原本不屑于尼诺,然而在海滩的相处中却爱上了他的与众不同。

陷于无望婚姻的莉拉太需要一个出口,尼诺就成了他的出口。

他们疯狂地相爱了。

与此同时,一直默默深爱着尼诺的莱农彻底心碎,在一个失魂落魄的夜里,她绝望地坐在海边的沙滩上,将自己委身于前来寻找她的尼诺之父,那个一直觊觎着她,一年前曾在她打工的民宿里骚扰她的老渣男,唐纳德·萨拉托雷。

穿上裙子之后,莱农与他彻底了断。

绝望的莱农用一场近乎于性侵犯的初夜告别了少女时代,告别了自己卑微的单恋,而莉拉的爱情开始了——她先是在自己经营的鞋店里和尼诺偷情,随后又离家出走,搬出去和尼诺同居。

可惜两人只同居了20多天,尼诺就后悔了,意识到不该为了一个女人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

和莉拉吵架之后,他打算离开,半路上又想折回去,不料刚好赶上索拉拉兄弟派来的“打手”安东尼奥(莱农的前男友)在蹲点,安东尼奥把尼诺胖揍了一顿,威胁他必须离开莉拉。

手无缚鸡之力的尼诺照做了。

有朋友说第二部太狗血了。

这剧情确实听起来挺狗血的,然而作者和导演都把细节刻画地那样生动真实,让人欲哭无泪。

莉拉和莱农,一个以不合作的态度勇于冲破一切父权制社会的枷锁,却因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在原地打转,一个努力走出贫困落后的社区,把自己变成一个知识分子,然而遇到爱情,她们还是迷失了。

爱情可以改变命运吗很多女孩年轻时都曾希望靠爱情来改变命运,希望遇到一个白马王子,把自己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究其原因,或许还是因为太多年轻女性是自卑的,她们生活中的压抑太多,而转机则太渺茫。

年轻男性也会自卑,多是因为学历不高,或者没有钱。

女性的自卑则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莱农,除了贫穷,她还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莉拉有魅力,前途也不甚明朗,随时有可能失学。

她只有拼命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第二季的末尾,她成了社区中唯一一个大学毕业的人。

尼诺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莱农的命运,给了她成为知识分子的憧憬,但对她影响最大的人是莉拉。

最初,是莉拉鼓励她走出了泥淖。

小学时代,莉拉带着她买了《小妇人》。

中学时代,莉拉帮她改文章,送给她一套新的课本(在这之前莱农一直买不起新课本)。

莉拉说“如果你和我赌输了,你所有的功课都要得八分”。

在和莉拉的竞争与互相激励中,莱农成了作家,在第一本书出版前,她发现自己写作的核心秘密来自莉拉十岁时写的那本《蓝色仙女》。

而当莱农把写着《蓝色仙女》的笔记本拿给离家出走,在布鲁诺的猪肉场打工的莉拉时,莉拉早已忘了这件事。

在四部曲的第二部中,莱农努力改变命运,莉拉浪费自己的天赋。

幸好有童年小伙伴恩佐一直默默爱着莉拉,带她离开了一地鸡毛的婚姻。

莉拉一边在猪肉场打工,一边和恩佐学习编程。

而莱农又遇到了尼诺。

即便被最优秀的男人们爱着,莱农也没有完全摆脱那份从小就有的自卑。

莱农的三个男人,真的改变了她的命运。

他们分别是诗人的儿子尼诺、富二代革命青年弗兰斯科,和出身于学者世家的彼得罗——莱农后来的丈夫。

在大学时代,改变莱农命运的不是爱情,而是她所选伴侣的社会阶层。

小说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里面提到,和弗兰斯科交往以后,他为她买了新的眼镜和衣服,让她从受人嘲笑的灰姑娘变得被人尊敬。

弗兰斯科因为醉心社会运动、挂科太多被学校开除后,莱农又变回了灰姑娘,直到在舞会上遇见彼得罗(电视剧改为在街头被彼得罗追上)。

在第三部中,莱农和彼得罗的婚姻很快出现了问题,最终因为尼诺的插足而破裂。

而从来没有和自己妻子断掉的尼诺也展露出了滥情与不可托付的本性。

在莱农和莉拉的人生中,爱情曾一度是希望之光,带她们暂时离开了生活的庸常,但始终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即,爱情的伟大经常是因为它和追求自由的进步思想(比如革命、反父权、反封建的使命)相结合,但其本身不能成为人生的意义。

女性如果将一切寄托于婚姻和爱情,终究还是会幻灭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的天才女友》无疑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几乎所有的男女爱情最终都成了梦幻泡影,因为莱农和莉拉都不甘于一份安定。

没有男人能解决女人的问题,女人在和男人交手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权制社会无孔不入的压迫。

因此她们互相竞争,互相嫉妒,最终互相鼓励,互为镜像。

除了两位女主的故事,剧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也非常感人,比如莱农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一个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的家庭妇女,一瘸一拐地从那不勒斯到了比萨,只为给发烧的女儿送一锅汤。

比如她们的小学女老师,一直在鼓励莱农读书,也非常欣赏莉拉,为她早早嫁人、中断学业而痛惜,一直到去世都保留着莉拉十岁时写的《蓝色仙子》。

当她得了重病,步履蹒跚地在路上邂逅被困于无望婚姻的莉拉时,仍旧对她说:你注定要做大事。

那时候,推着婴儿车,心如死灰的莉拉哭着跑开了。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部作品,如此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女性的友谊和成长。

它不仅写出了女性友谊的伟大,也写出了女性友谊的微妙。

它不仅仅描绘了女性的挣扎,也写了男性,社会,阶层和革命。

很多人看完这部作品,感慨自己没有像莉拉和莱农那样的友情。

其实,少一点对父权制社会的盲从(包括为争夺男人而引发的争斗),把人生目标放得更大一些,我们是可以像她们那样一辈子完善自己,追求事业(后来莱农成了作家,莉拉开了自己的公司),拥有更广阔、更包容的友情的。

只是那背后的代价,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身处男权社会,有时候走出泥淖,便是新的泥淖,越是勇敢的女性,越不一定会有世俗意义上更幸福的生活等着你。

可我们还是要走。

如鲁迅所说,路原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图文版详见微信公众号冬惊

 5 ) 驱逐丑陋的嫉妒只有一个方法

全剧我生了一次气,是莉拉和莱农从老师家回来的路上,莉拉抚摸着斯特凡诺的头发大肆嘲笑莱农。

最后她没有和莱农告别,叫嚣着坐在跑车里绝尘而去,不如下车为莱农开门并道歉的斯特凡诺文雅。

那一瞬间我在莉拉身上看到了城镇那些妇女的影子,粗俗且善妒。

全剧我打心底敬佩莉拉的一次,是分别多年后,订婚并毕业的莱农来到香肠厂找她,我以为她会冷漠应对,可是她却紧紧拥抱了莱农,认真询问了莱农的现状,并真诚的祝福她。

说起自己,也是平淡中带着兴冲冲的劲头,全程没有尖酸刻薄一句。

嫉妒莱农时,她穿着昂贵的衣服,画着精致的妆容,镜头把她拍的狰狞而丑陋。

工厂见面时,她穿着工装,素颜的脸冻得发红,却格外美丽。

是生活的重锤让莉拉变柔和了吗?

看完四本书的人知道不是的。

是,嫉妒莱农时的莉拉,看似拥有一切,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一无所。

她不爱她的丈夫,她不在乎精致的房子和漂亮的衣服,她没有学识,听不懂莱农他们在说什么。

她每天困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无从下手,混沌生活。

工厂工作的莉拉,靠自己赚钱,因为在冷冻室能多赚10里拉而高兴。

有喜欢的人,因为和他一起生活而高兴。

在学习,因为自己在进步而高兴。

她内心满意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其他工人讨厌她,不在乎工作辛苦,不在乎趁机吃豆腐的流氓,并对取得优异成就的好友说,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

唯一能驱逐嫉妒的,是对自己满意。

当我们真的满意自己,满意自己的生活时,内心是柔软的。

遇到看不惯的行为,想想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也就过去了。

我们疯狂嫉妒,浑身是刺,只是在借着批判别人的行为发泄着对自己的不满,掩盖对自己生活的无力。

看似莉拉面对自己狼藉的婚姻时略有踌躇,但她做的那些事情放在那个年代,是无比的勇敢和先锋。

而现在有的女孩,却连离开不爱自己的男生的勇气都没有,却连辞去一份不合适的工作的勇气都没有,却连爱一个人的体会都不曾有。

又怎么会对自己满意呢。

 6 ) 细说天才女友S02E08:蓝色仙女

不要忘记“莉拉”。

01、进退毕业在即,莱农要为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早作打算。

多年苦学,品学兼优,就为了此刻面对校长时的踌躇满志,然而校长三言两语便如冷枪寒箭,眨眼间令莱农跌回谷底。

莱农希望自己能留校任教,而校长对她的“期盼”不过是小学任教。

或许校长劝告她一步一个脚印并没有错,但校长的话中显然藏有潜台词,而这潜台词代表的又是顽固却畅行于世的阶级意识。

校长说,每个人都是几代人精益求精的结果,质的跨越是很难的。

这暗示着家庭出身、家族背景的重要性,阶级鸿沟的冷酷现状一语露出。

而莱农残留的方言口音只是无法在大学任教的借口而非理由,因为残余的方言口音并不至于影响教学能力的发挥,因此这是一种歧视。

方言指涉地域,方言歧视就是地域歧视,地域歧视仍然是阶级鸿沟的体现。

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因为城里人和北方人自视上流。

长沙方言中有一句刻毒的歧视用语“乡里鳖”,指一个人没见过世面。

倒也没错,乡里人是不如城中人见识的世面大。

但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自有鄙视链,地区与地区之间又有鄙视链,东方与西方之间还有鄙视链,一环套一环,无穷无休,可笑可悲。

所谓阶级鸿沟有时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鸿沟,倒并不一定歧视者就真的居于上流,而被歧视者就一定居于下层。

也就是说,有的人,只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觉得”,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有的人还真就靠这两个字撑活一生。

颜与财均难比肩黄教主,但我可以将我幻化为黄教主,因为我只需要我觉得。

校长的势利话语即可见当时意大利的社会风气与社会心理,社会关注的不是你自身怎么样,而是你出身怎么样。

不论校长还是同学,他们自我定位为大城市的知识阶层,而莱农只是一个出身南方落后城市的土妞。

你何德何能,轻易就要实现阶级跃升,成为我者中的一员?

如果你轻而易举实现阶级跃升,那么我者的心理优越感将焉附?

没有他者何来我者?

正因为有了你的粗鄙,才对照形成了我的高贵,因此阶级界线越明确越于我有利。

社会不公平往往于上层阶级有利,所谓社会不公平即上层阶级相对下层阶级或主观或客观——但最终一定被主观认可——形成的规则不等。

在不公平的社会中,上层阶级要么是规则的制定者,要么是规则的维护者。

而这一规则因为必然对他们更有利,所以是不公平规则,这一规则发出的是上层阶级的声音,而不是下层阶级的声音。

上层阶级通过这一规则向下层阶级做出约束、统治、裁决。

当然,上层的上层有更上层,下层的下层有更下层。

上层下层,本身就是俄罗斯套娃,并非一刀切为两分,这是阶级社会更值深悲之处。

晋身规则是这套算法中的一份重要脚本。

上层阶级身为利益阶级,共同瓜分从不公平规则中溢出的利益。

而不论利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只要有更多人参与瓜分,单位利益理论上就会变得更少。

因此保证利益阶级人数的有限,是利益阶级永远的选择。

利益阶级内部通过婚姻、生育新增的利益人员都是相对容易被接纳的,因为这些新增人员与原有利益阶级之间有紧密相关的血缘纽带。

血缘是家族基因延续的线索,基因延续才能保证自身利益的永续,因此这样的利益人数增加对本利益阶级的每个家族都有利,也因此这样的利益人员增加方式会被轻易地接纳。

但阶级跃升——更下层阶级成为更上层阶级的成员——就很难被轻易接纳了。

道理简单之极,因为对利益阶层来说,你与我毫无瓜葛,却要从我的利益拼盘中分走一杯羹,我凭什么乐意?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利益阶层的溢出利益,就来自于维护阶级鸿沟,他们当然要紧守住这条鸿沟,令它不可弥合。

因此,下层阶级想要跻身上层阶级的努力定会受到上层阶级的强力排斥。

当然,这里谈的是通识与主流,因此不求说理的万全无漏。

事实上,无论你高低贵贱,一旦你对所谓阶级的概念不屑一顾,阶级理论对你已经失效,它不再能将你囊括在内,因为你不再是它的样本,你已经处在这套观念体系之外。

看似矛盾却辩证的是,阶级社会既是事实层面的阶级社会,也是心理层面的阶级社会,个人想要突破之就不应该继续循这条轨道前行。

但莱农还没有想过要从自身超越它的可能,因此观念革命将会继续践行。

走在这条阶级轨道中的莱农,一如满心准备怒放却被一场寒霜当头痛打的花苞。

她的心灰了,便觉得身上衣服的光彩也褪了。

而那烙印着阶级和出身的语音成为她更深的禁忌。

这比因为自卑而沉默寡言更可怕,因为她回避的已是语言本身。

她怕的不仅是他人的眼光,还有那些滋养她、归属她的事物。

语言、乡土,是我们的根和血脉,它们定义我们、哺育我们,让我们不论漂浮多远只要一回头就能看到那永恒的坐标,这坐标令我们永远不会因失去方向、失去身份而迷惑。

因此,语言和乡土已经内化为我们身体珍贵而稀有的一部分。

而莱农在否定甚至憎恶自己的语言和乡土,亦即她在否定和憎恶自己。

自我否定的话,还怎么可能自我建立?

走在校外街头的莱农与自己的同学之间发生了一阵对视,看对视的戏码看的就是目光。

目光是有趣的东西,目光中可以发射出蘸裹着傲慢、轻视与嘲弄的上流气味(同学),目光中可以流露出卑微、胆怯的弱者气味(莱农),目光中还可以喷涌着愤慨、正直的仁者气味(彼得罗)。

彼得罗虽然像一只笨拙的鸭子,却是不可貌相的世家子弟。

但独处的彼得罗与那些华而不实的同学不同,他能看见莱农内在的学问和天才,当然还包括莱农外在的美貌,因而他爱她,这爱甚至带着崇拜。

普遍存在的阶级意识,在他身上并不存在。

彼得罗为自己未能捍卫莱农的名誉而道歉,但卑弱者自身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值得捍卫的名誉。

这就是上头强调过的,因为莱农自己就走在这条阶级轨道之中,她还没有反思过这套规则和规则背后的潜意识。

从彼得罗这里,莱农初次了解出版这件事,成为后续莱农出版小说的引子。

两人还聊了一下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这是莱农毕业论文的主题。

从莱农一路所学来看,莱农的专业是西方古典文学,这样的专业客观上便会奠定她的文学功底,因此她后来偶成的文学作品并非那么偶然,也并非只得益于莉拉的启发。

说到底,莱农还是太过妄自菲薄了些,她看不到自己的出色,才会一直卑微而敏感地活着。

老年莱农的画外音频频在暗示我们她多么平庸,实则我们不要被她骗了,那只是懵懂未醒的青年莱农对自己错误的定位。

复活节假期,莱农无法静心写论文,因为更大的现实如同一床十九世纪的旧被褥,闷住了她:为了逃离那死水般的乡土社会,她如履薄冰,好歹越走越远。

可是现在,她面临的命运是所有努力被一掌拍散,她必须买一张返程的火车票,重回那不勒斯,做一个小学教员,重履奥利维耶罗的命运轨迹。

她忆起弗朗科对她的鼓励,他曾是她生命中的主心骨,而现在她只是一团软绵绵的肉体,她感到丧失之后的悲伤。

但转眼之间她又开始怀疑,和弗朗科在一起的日子真有那么美好吗?

是不是存在自我美化?

那些屈辱、厌恶、痛苦、强迫可曾稍减?

为什么会自我美化?

是不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学会独立自主?

是不是连最幸福的时刻也经不起仔细推敲?

她发觉了其间的矛盾和辩证。

一股书写的冲动驱使她坐到书桌前,将自己思想的冲突诉诸笔端。

此时我要问一个有趣的问题,莱农的新识新知是自发自生的吗?

请注意,莱农的思想触及的还是一个关于美的思辨。

美就是美吗?

美有没有外在与内在之分?

若有,美的外在之下会不会隐藏丑的内在?

海岛星夜之下,众人沉醉于良辰美景之时,只有莉拉好似漫不经意地说:“我看到的只是在一潭沥青中闪烁的碎玻璃片,我感到害怕。

”这触发了莱农对美的重新审视与定义。

对美的真伪、表里的思辨延续到莱农与多纳托发生关系的夜晚,在毕业答辩时由莱农总结陈辞。

此刻,莱农将这个问题与自己的人生、追求、价值观都结合起来,发出更深刻的追问:什么是幸福?

我幸福吗?

幸福是活在他人眼中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

幸福是完成父母的期望还是完成自己的梦想?

幸福是遵照社会准则活着还是遵从内心而活?

幸福由他人定性还是自己定义?

发问即思考的开始,当一个人开始对自己发问,思考开始了,新的生命亦从旧的躯壳开始萌发。

不只是莱农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对自身发动认知革命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美?

美会不会发生变异?

美会不会为人利用,经人曲解?

美与丑会不会孪生抑或媾和?

美既为美,又为何会为丑玷污?

在初作亦是绝笔《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出版后,林奕含在镜头前做过一次透彻的自我陈述。

这段十几分钟的自我陈述逻辑密度与力度相当之大,她对语言,对美作出层层发问,层层作答,其深刻足以令人深省。

我想将这段视频资料分享给同在发问,同在作答的朋友。

(林奕含自我陈述)02、爱恋二十天后,莱农的自传体小说完成。

但她并不能判断这部作品的价值,她只感到一种舒喟的畅快。

彼得罗邀请莱农与自己的家人共餐,餐桌之上,彼得罗一家人展开热辩,彼此观念有别,却始终风度谨然。

为免露怯,莱农选择默然不语。

比萨学院的校长出现在侧,对彼得罗的父母恭敬有加,却有意无意忽视了莱农的存在,也许他真的没有注意到莱农,因为他不会相信莱农会坐上这家人的餐桌。

相比较而言,他“只配”站在一旁,弓腰哈背,而对方并不为其谄媚所动。

这就是阶级意识的讽刺之处,也是为什么我说,阶级社会也是心理层面的阶级社会。

希望获得认可的心理短暂消灭了自卑导致的沉默,莱农终于张口批判了二战中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核子轰炸。

这一观点应该与她阅读罗伯特·杨科的《广岛第二天》有关,这是一本她带到伊斯基亚岛上的书。

但莱农的观点仍然停留于模仿,她一直以来的人生就是持续不断的模仿,模仿莉拉,模仿尼诺,模仿玛利亚·罗莎,模仿到自己仿佛成为他人的赝品。

当彼得罗的父亲提出愿给予帮助时,莱农似乎是希望得到帮助的,但彼得罗认为她不需要,替她挡了回去。

彼得罗对莱农的爱是毋庸赘述的,值得琢磨的是莱农主动对彼得罗的亲吻。

莱农爱彼得罗吗?

如果爱,这爱与对弗朗科的爱有没有区别?

要知道,莱农对弗朗科的爱解释为依恋更为合适。

莱农在同弗朗科分别后的心理语言有这样一句:“我从未觉得他是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仿佛当初成为恋人时,她就清醒地知道自己对弗朗科的感情并非只是爱情这么简单。

此时莱农对彼得罗的感情又岂会简单?

但这里只会分析心理,不会附会阴谋论。

莱农不至于用卑鄙的手腕,企图借力彼得罗家的高枝,纵然她希望得到帮助也只是人人皆有的正常心态。

应该留意的是,莱农是否在拿彼得罗替代弗朗科,也就是说,她是否在重新寻求一根值得托付和依恋的主心骨。

这本无可非议,所谓爱情或多或少有此成分,无论古人今人。

爱情的不可解释,不在于它不可解释。

它不是太过单纯浓烈以至于不可进一步分解,而是它太过复杂多义以至于任何解释都是一种偏义。

莱农和彼得罗的感情应该在第三部还有更多展现,目前说到这个地步我想已经足够。

莱农以满分成绩完成学业之后,她与彼得罗的约会也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彼得罗询问莱农如何定义他们的关系,莱农是恍惚的,她说不知道。

她没有说谎,正因她对爱情没有清晰的定义,正因她将爱恨离合的权利都交付他人手中,所以她对此没有主见。

简而言之,莱农自己还不是自己的主宰。

边界感的未健全源于她自我的未健全,她并非不负责任,而是将权利完全让渡给了对方。

没有权利,何来责任?

交换礼物时,彼得罗送给莱农戒指,莱农送给彼得罗小说手稿。

也只有当心中不可企及的男性如此明确示好,自卑的莱农才敢明确了这份恋情。

但名门俊杰彼得罗即将奔赴都灵的大学,而失意的莱农只能回到无法逃离的那不勒斯。

莱农对这份爱情不敢寄予更多奢望,但彼得罗坚定给了她力量。

比萨斜塔下的吻,宛在暗示这份爱情,看似失衡,实则平稳。

03、作品重回那不勒斯的火车上,莱农眼前的风貌先行暗淡下去。

这里有的是抽烟与酗酒的男人,耗尽精神的女人与她成双成对的孩子。

人们衣衫陈陋,言语粗鲁,满面苦楚。

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不想面对的一切,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情。

但那不勒斯一直在起变化,贫民区也终于起了变化。

绿茵茵的公共汽车开入拱桥,车轮下是敞阔的柏油马路,巨型丝袜广告屹立在前,更远处脚手架与塔吊林立。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重要的经济区位因素。

而女性广告吹来的是开放的新风气。

被父亲带着满大街遛的当头,莱农再次瞧见了旧乡亲的现状。

莱农和莉拉的父亲费尔南多远远打了个照面,费尔南多胸前系挂着脏兮兮的袍子,看见学成归来的莱农,羞耻地低下头去。

索拉拉已经将鞋转移到工厂生产,费尔南多可能已经失去城区的工作,回到贫民区来重操小作坊了。

人们纷纷望向本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生,眼中赞赏、玩味、审视、漠然、迷惑,无所不有。

然后莱农看到了肉食店门口的斯特凡诺和艾达,艾达手上还抱着一个孩子。

莉拉呢?

莱农瞪大双眼,自知剧变已生。

回到家中,莱农听母亲转述的八卦,而母亲听来的八卦又早经旁人几道转手,事实已经变成段子。

对莱农的婚姻父母并不懂得多少,但既然女儿已经自立,她的事便不再多管,欣然于她给家庭带来的荣耀就好了。

奥利维耶罗老师离世,老师临终前托人寄来的包裹中,有莱农小时候的成绩单,还有那本《蓝色仙女》。

老师将它寄给了莱农,但老师是寄给莉拉的。

手绘封面用色与造型均似梵高风格,这不太可信。

自发地像梵高这样画星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背后是观看与呈现观念的双双改变,但不必提它。

那篇小故事的字行间,满是老师赞叹的朱批,原来老师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的。

更令莱农蓦然惊觉的是,是莉拉启发了她的写作。

小时候,莉拉的大脑就异常活跃,现实的素材在她脑中勾连、想象、变形,成为攫人心神的故事。

比如莉拉故意讲阿齐勒吃人的故事恫吓莱农,比如莉拉用她敏锐的眼睛捕捉到现实中索拉拉与卡拉奇的明争暗斗,还原出阿齐勒被杀的情景。

后来的《蓝色仙女》又很有可能是莉拉阅读《小妇人》之后的浪漫想象。

再后来,莉拉的写作并未中止,那些笔记本记载了她辍学以至婚后的经历与成长。

如果莉拉是那个说故事的人,那么莱农无疑就是那个听故事的人。

莉拉对莱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莉拉的经验与思想,想象与能量,好似脉脉静流,汇积、容蓄在莱农的心池。

当莱农的经验与情感也累累厚积,内心与现实的矛盾疯狂对撞,终于心池堤决,开始汩汩冒腾、滚滚流淌。

于是莱农的自传体初作下笔成书。

莱农认为莉拉那几页文字是她整部小说的秘密核心。

岂止呢,莉拉的生命也是莱农生命的秘密核心。

彼得罗来信,莱农的小说受到他母亲的青睐,打算将之出版,莱农喜悦不已。

彼得罗只是认为其中有些部分“有点过火”,委婉建议删去。

打完电话之后,喜悦被复杂的情绪取代,她不可避免地想起给予自己最多灵思的好友。

凝立,远眺,时光仿佛回到童年。

破败的大楼,灰尘的大街,两个小女孩依偎在石椅上,多么用心地阅读,那本《小妇人》已经翻烂了。

然而汽车穿行,商店招牌簇新,整个环境其实早非昔时。

忽然,女孩们起身,奔入人群、巷弄,一闪,不见。

莱农知道,自己必须找到莉拉,因为莉拉对她的生命是多么重要。

莉拉是她的源泉,莉拉是她的动力,莉拉是她的勇气,莉拉是她的导师。

04、新人莱农找到清楚莉拉下落的艾达,现在她是新的卡拉奇女主人。

她也开始做和莉拉在这个家的时候相同的事,请莱农喝咖啡。

这样的雷同仿佛在将无数家庭女性碾平在一张纸上,失去面目,失去性格,成为同一个人。

艾达似是相当自得于自己能将莉拉取而代之的,大谈自己的英勇往事。

在艾达甚至其他女人眼中,莉拉自然是贫民区最出挑的女人,虽然吉耀拉嫁给了索拉拉,但莉拉可以无法无天,吉耀拉却要看店,而且男人们关注的都是莉拉。

从艾达的角度而言,取代莉拉自然值得自负,但她不会理解,其实莉拉根本不想跟她争。

艾达将自己上位豪夺之事视为勇敢、新潮、真爱之举,但她也不会理解,莉拉对爱与自由的追求。

莉拉用怜悯的目光看着艾达,她能感到艾达对斯特凡诺的爱远超自己,因此她选择避让。

但斯特凡诺暴打了艾达一顿,这时艾达才对莉拉生出同病相怜之苦,两人坐在一起喝甘菊茶。

如果艾达能够理解莉拉,就不会夸小里诺长得像斯特凡诺。

莉拉离家之事是不可能瞒过谣言的耳目与唇舌的,外界一定在传莉拉婚内偷情,带回来一个野种。

因此艾达强调小里诺是斯特凡诺的孩子,的确是在恭维莉拉。

但人们都不知道,顾及颜面的只是斯特凡诺,莉拉根本不想隐瞒这一事实。

艾达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怀孕的事说了出来,她不期待莉拉的宽容,却不曾料想会得到莉拉的谅解。

莉拉知道单身女人养育孩子的不易,她抱着巨大的同情心,和对人生、婚姻更通达的理解,友善地对待艾达。

斯特凡诺得知艾达怀孕之后,瘫坐在沙发上,望着艾达隆起的肚腹,这不是他想面对的一切。

他想拥有的是受自己支配的女人与婚姻,一个不行,就找另一个,但婚姻的表象必须维持住。

法律上没有离婚的条文,因为离婚是一种耻辱。

但现在,他连表象也无法维持住了。

莉拉带着孩子,一文不取,干干净净,离开了这所房产,莉拉实在是思想与行动高度统一的女人,她始终践行她自己。

艾达将莉拉的地址交给了莱农,她还特意嘱托莱农告诉莉拉:自己并没有拦着斯特凡诺去看孩子;索拉拉很危险。

艾达的善良、可悲、可怜,都在这里了。

这时,孩子醒了,艾达叫她“玛利亚”,这是斯特凡诺母亲的名字,斯特凡诺找到了一个顺从自己的女人。

艾达苦涩地一笑,起身去照顾孩子,她并不快乐,她只是另一个牺牲者。

05、蓝色莱农寻往莉拉的住处,一个比原来的街区更贫陋的地方。

如果你敏感一点,一定能发现这一集的莱农与之前的她在气质上悄然变化。

不单在于她开始更为成熟的装束——短发、大衣、提包、高跟鞋,更在于她挺胸健步,在于她高声怒斥下流的乘客和这座“死性不改”的城市。

这是莱农自身的质变,但也是为了使莱农与莉拉之间产生戏剧性的对比。

莉拉当然不会马上就出现,这是蓄势的文法,但莱农先看到了莉拉的生活环境,我们对莉拉如今的处境已产生不安的预感。

穷街陋巷,断壁残垣,灰暗的屋顶。

滞留街边的孩群,工厂区的废烟上接云层。

那不勒斯改变了吗?

那不勒斯改变了,但更多的是不变。

令人略觉欣慰的是莉拉的小家经营得齐整、温馨。

恩佐睡在外边,莉拉母子睡在里间卧室,更重要的是小里诺健康活泼。

房东老太太对索卡沃家的点评又是横绝一笔,令人后怕。

若莱农与布鲁诺相处时没有尼诺和莉拉在场,会发生什么?

索卡沃灌肠厂,脏乱、血腥、粗放的所在,待宰的猪只,冒犯的门卫,笨重的活计。

门卫说莉拉在剔骨间,剔骨的工人告诉莱农莉拉在搅拌室,要么也可能在灌肠间。

换来调去,莉拉在工厂也还是无法与人和睦相处。

剧中莱农感受到的时间跟我们一样漫长难捱,这细细塞掖进冗长时间的细节不断铺垫莉拉令人忧虑的现状。

然后她看见了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吃力地将肉块搬进推车。

那一刻,莱农的心收紧。

而莉拉憔悴的脸上旋即绽出真挚的笑容,朝莱农走来。

莱农马上告诉莉拉自己的小说将要出版的事,莉拉低头缓慢地亲吻了莱农的手,并祝福她。

莱农的眼中流露出倾诉的欲望,但她没有将小说的内容说出来,也没有将心中的秘密说出来——是你驱动了我的书写。

布鲁诺的品行从莉拉口中再次得以印证。

莱农告知莉拉奥利维耶罗的死,莉拉只是转头快步走开,以冷漠封闭真实的内心。

当莱农提及《蓝色仙女》时,莉拉已经忘记了这篇作品。

她佝着背,双腿跨坐着,双手绞叉着,用拳头承接肺中的咳嗽。

莱农将《蓝色仙女》拿出来,肯定莉拉的天才,并终于将自己创作的秘密核心向好友道出。

但莉拉已经不承认自己的天才,她将自己降格在平庸的泥沼,看起来真已认命。

但即便平庸的莉拉身上也会不经意露出希望的裂缝,有如云翳的金边,有如面前这盆在她蓝色工装之上跳跃的熠熠火光。

恩佐在学计算机语言,而莉拉在陪他学,这是一件走在时代前沿的举动。

但莉拉对恩佐没有强烈的情愫,她说的是“喜欢”,但不是“爱”。

她还记挂着过去的情爱吗?

临别,莉拉用力地抱住莱农,紧闭的双眼渐渐苦涩,火光隐没在她糙粝的面容。

莱农的双眼也闭着,整洁的头发,精致的妆容令她显得祥和,火光平静地在她脸上敷匀。

此刻的情谊再次凝固,她们谁也不想离开谁。

但含情的目送饱含再多深情,也无力扭转背道相去的事实。

你身登云梯,我身陷泥涂。

就像小时候那次同读《小妇人》之后的分别一样,命运在此早已背转,我当时将这组正反切摄命名为“命运的分裂”。

虽然我们不相信宿命,但是我们也相信宿命。

Where We Belong - Max Richter 莉拉随意翻过几下,将《蓝色仙女》投入火堆,大步离去。

一个天才的文学家,永远地死了。

蓝色仙女,杀死了蓝色仙女自己。

当莉拉的《蓝色仙女》烧成灰烬,莱农的著作诞生,一死一生,死中孕生,画面的承接道出两者间的息息相关。

神色紧张的莱农坐发布会上,对自己的作品并无自信,尽管主持人卖力地宣讲这部书有多么出色。

在座有学者对莱农的作品提出负面批评,认为其题材老套,不过是诉苦文学而已,更将她书中对性事的直述归结为商业化的淫秽笔调。

根据他的评语,我们也从侧面得知了莱农书中写了什么,彼得罗顾虑的是什么,而且我们确证这部小说是自传体裁。

刚入行的莱农被贬损得几乎哭出来,却无力为自己辩驳。

此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挺身而出的是留了一部切·格瓦拉式髭髯的尼诺·萨拉托雷。

他痛骂那名学者身上守旧的教会习气,对着莱农高唱赞歌。

视点在两人之间绵密切换,彼此在对方眼中愈加迫近,“八只眼睛”脉脉含情。

噗嗤一声,莱农抑不住内心的春声。

黑场,片尾画幕进,颜色是莉拉身上饱满的工装蓝。

而这种蓝,实则就是高贵的宝蓝。

即便堕入灰尘和泥淖,莉拉永远是作者慷慨讴歌的蓝色仙女。

蓝色,是本剧贯穿使用的一种服饰颜色,莱农与莉拉均穿过,但风格对照强烈。

大多数时候,穿着蓝色的是莱农,总体而言,她穿蓝色时是静谧、娴雅,富于希望的,这正是莱农的人生道路呈现给人的感觉。

而莉拉在人生的两度转折时期也离不开蓝色。

在辍学后与结婚前一段前途无着的苦日子里,她穿着一身灰蓝;在离家出走,沦落在苦力工厂后,又是一身代表工人无产阶级的工装蓝。

但如前所说,这也是高贵的宝蓝。

莉拉灰扑扑的蓝色,实则是深藏在灰烬里,从冷焰中升腾的希望。

(对蓝色的解读,诸位也可以看看“lilypear”在豆瓣的一篇剧评《尾声中的颜色 | 谁会成为蓝色仙女》)莉拉的人生是一路辛酸一路挫磨,看上去总在往地狱深处降堕。

但从历史的高度来看,莉拉的人生有着如琥珀般珍贵的价值。

女性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写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奋进凯歌的“埃莱娜·格雷科”,一个是奋争败亡的“拉法埃拉·赛鲁诺”。

这两个名字合起来,才是一部完整的近现代女性史,缺一不可。

让我们简单粗暴地说,没有莉拉,何来莱农?

没有倒在黎明前的血泊中的莉拉,何来冲破黑暗走向现代的莱农?

用一个象征性的修辞句,莉拉之后的女性,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莱农。

是的,你也是。

终有一日,纯净、明亮的蓝色旗帜将飘遍全球,那时候,请别遗忘,那是一身灰蓝的莉拉从灰烬中升起的。

I Will Not Forget You - Max Richte附感谢尽心译制的弯弯字幕组,感谢用心阅读的读者。

请继续关注我对其他作品的点评,让我们将“细说”进行到底。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7 ) 从《小妇人》到《尤利西斯》

记下影片中出现的书和暗示:从儿时的《小妇人》开始拥有了女性独立的启蒙,然后到《奥勃洛摩夫》“多余的人”的自卑与伤害,再到女性个体命运及全社会的《战争与和平》,还有Lila没有去领取的陀式大作,也许暗示了她被侮辱和伤害的一生。

再到暗示未来突破重围的《埃涅阿斯纪》,还有第二季第2集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终于到了卢梭和法国大革命了,探索的一生,越来越接近真理,可卢梭给法国人画了个饼,乌托邦并不存在。

S2E7 《尤利西斯》,老师问是不是《奥德赛》那部分,lila说不是。

究竟谁才是那个十年离家再归乡的奥德赛?

lila给出了答案。

第三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29839/

 8 ) 《我的天才女友》: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像水溶于水

“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终结篇《消失的孩子》封面上的这句话,足以概括莉拉的一生。

2018年上映的美剧《我的天才女友》,根据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同名小说改编。

故事简单来讲,就是围绕生活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两个女孩,莱农和莉拉,两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展开。

电视剧高度还原了原著细腻的情感表达,前两季豆瓣评分分别是9.3和9.5,一上映就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关于女性主义、阶级跃升、政治斗争、成长、教育、婚姻等,无论是剧还是小说,都进行了很细腻深刻的表达。

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故事,之所以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在于它的真实。

真正好的故事,是能打破文化的壁垒,引起人们共鸣的。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女性身份,友谊,成长,单挑出哪一个话题,似乎都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作者很巧妙的让两个女孩彼此互为镜像,又互为一体,相互拉扯,通过莱农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们一生的经历的愤怒与挫折,抗争与成长。

莉拉的“逃离”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而英剧《伦敦生活》中的一段独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人生来就内置了各种痛苦,这是我们生理上的宿命。

姨妈痛、涨奶痛、生产痛,所有那些,伴随着我们一生。

男人则没有,他们的痛都需要自己去寻找。

所以他们编了上帝啊地狱啊的那一套,让自己能自苦,能身心有所痛楚,而我们女人在这件事上丝毫不逊,还自给自足。

他们想出打仗这一招,就为了能让彼此间感受苦痛。

没仗可打的时候他们就去玩橄榄球。

而我们的痛苦一直都在,周期性的、年复一年地痛。

等到你终于可以接受这些痛的时候,终于来了,绝经期来了,绝经期终于来了……它他妈的是这世界上最棒的一件事!

是啊,虽然骨盆的确会塌下来,但你自由了,不再是奴隶,不再是生育机器。

你终于可以做一个性别不再重要的庸庸路人。

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很神奇。

期待吧。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女性要服从男性的权威,不能突破“界限”,否则就会失去魅力,是逾矩、堕落和疾病。

莉拉一直在为摆脱一辈又一辈“传承”下来的命运,勇敢地去挑战当时那个男权和教会统治的社会,带着一股近乎“自毁”的方式,用血肉之躯去反抗和争取。

在这条路上,莉拉走得异常艰辛。

为了要回自己的洋娃娃,和“魔鬼”堂·阿奇勒当面对峙;为争取上学的机会,被父亲从窗户扔下楼;她严词拒绝了当地黑势力马尔切洛的狂热追求,在没有受到教育的情况下坚持读书,还设计出了新潮的鞋子,她拒绝丈夫的无理要求,哪怕被家暴。

她没有一刻选择退缩,她活得决绝、自我,她说:“我情愿生活在我们狗屎一样的现实中,我自己头破血流。

”正的女性独立,绝不是一句“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也不是信即得永生,是那些奋起反抗的女性先驱,知道前路荆棘丛生,哪怕遍体鳞伤,也依然选择前往的勇气。

女孩们的友谊“每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中,都沉积着嫌恶和敌意的感情。

”世纪上没有任何一种情感是纯粹而单一的,更何况这段跨越五十多年的友谊。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在回答《名利场》专访中曾说:“完全的信任和强烈的情感会导致忿恨、诡计和背叛。

在小说历史上,女性友谊是一片未知的区域,没有固定的规则。

任何、一切都可能会发生。

在小说中,对这种女性友谊的探索,非常艰巨,这是一场赌博,一种艰苦而激烈的承担。

每走一步,你都要面临那种风险:即故事的诚实会被好心、伪善的算计,和那种令人作呕的拔高女性友谊的一是形态所蒙蔽。

”作者仿佛走进了女孩们的内心世界,把女性之间的友谊写得如此复杂而真实:理解、支持、陪伴、嫉妒、猜疑、争执、竞争……两个女孩生活的街区,是穷人的聚居地,破败的街道、整天争吵的邻居、一眼望见底的贫穷生活……满眼所见,鸡零狗碎。

她们一生都在试图逃离从小生活的街区,逃离那不勒斯。

两个女孩一直在暗自互相较劲。

莱农继续读中学,莉拉就自己偷偷自学希腊语;莉拉得到了婚姻,莱农便也迫不及待地开始一段恋情。

莉拉个性强烈,莱农则性格温和,一直是个乖乖女,在莱农看来,成长过程中,自己一直生活在莉拉的影子下,但同时,她也在这种从属关系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才智。

他们互为彼此的天才女友,在看似模糊不清的情感中,两个女孩的友谊也在野蛮生长。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相对剥夺感,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

所以,会有一次又一次莉拉对莱农让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知道莱农可以继续上高中而自己无法接受教育时,莉拉有意疏远;在参加莱农的同学聚会上,莱农侃侃而谈,而莉拉忍受不了中途离开,还对莱农冷嘲热讽。

作者毫不粉饰地揭开这段友情,真实、尖锐,每个人,都能从莱农和莉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第一季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来自老师奥利维耶罗老师,她问埃莱娜,“你知道什么庶民吗?

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他的孩子、孙子都会命若草芥,不值一提。

”于是莉拉的一生,都在为无法掌控的大环境所吞噬而抗争,而莱农,一生都在为摆脱莉拉所带来的光明与阴影中,慢慢找回了自己,为自己而活。

总的来说,无论是剧还是小说,都有很多非常细腻而复杂的情感表述,正如《泰晤士文学增刊》所评价的,“《我的天才女友》是一部单声道(而非双声道)的成长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通过莱农的述说,我们也在尝试去凝视自己,捕捉生命的力量。

 9 ) 弗朗科·马里——第二季中最完美的男人

我的天才女友两季看完,心里有太多想表达的了,在这两季中,最最让我喜爱的人,是仅出现在第二季第七集,戏份只有10分钟的弗朗科·马里,我太爱他了!

他出身上层,却心系底层穷苦人民,甚至发出革命的声音,并且他也确实投身其中。

他爱埃莱娜,是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尊重的,不是带着征服占有的目的,更不是为了体现男性自尊的欲望,他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都与那不勒斯的男人们有所区别,他坦然接受来自贫民窟的埃莱娜,并且在同伴嘲笑埃莱娜的方言口音时,大动肝火,要同伴尊重埃莱娜,同时告诉埃莱娜,她自己必须打沉默,让别人去尊重她,他送埃莱娜衣服,不是嫌弃埃莱娜的穿着,而是认为这是她值得拥有的,当店员问到埃莱娜时,他自豪又幸福的说这是我的妻子,丝毫不觉得害羞或者丢人,他拉起埃莱娜的手,奔跑在比萨的街头,埃莱娜紧紧跟随他,脸上充满阳光充满笑容,我想,此时的埃莱娜是最幸福也是最自由的!

对于分手,他理性又现实的告诉埃莱娜,他必须离开的原因,他无法承诺什么的原因,他不欺骗,不虚假,他把埃莱娜当作独立的人体,而不是男权的附庸品,短短10分钟,就把他的理想他的价值观他的爱情观展现给观众,然而这还不是全部的他,通过埃莱娜的三两句旁白,我们又了解到,他教会,带给埃莱娜的远远不止十分钟里展示的,他使埃莱娜在陌生的比萨城中能够生存下去!

虽然他只是个过客,但他的出现,无疑推进了埃莱娜前进的步伐,而且是很大的一步。

 10 ) 關於《那不勒斯往事》意大利社會背景討論的整合

意大利漫長的1968;熱秋、社會主義思潮;Avanguardia Operaia、Potere Operaio、mao主義,甚至是極右翼法西斯,社會工廠化……都是這部作品的底色與大時代背景,這是一部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群像,那是一個極其偉大的時代,整個歐洲,南美洲,美國,中國,日本都在發生思想大革命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其背後的時代底色與歷史脈絡。

二戰以後,義大利的統治階級,在馬歇爾計畫的援助下,開始資本主義經濟的重建,並取得了包括共產主義者在內左派黨的合作。

為了政府中一個席位,反法西斯主義工人的革命理想被出賣。

在整個國內,那些自從抵抗時期就武裝好並準備好與美國戰鬥的反法西斯組織也被說服並放下了他們的武器。

一旦武裝暴動威脅失去掌控,資產階級就迅速肅清政府中的共產主義分子,並製定壓制工人組織的計畫。

工會,特別是菲亞特公司激進的金屬製造工人工會(FIOM),被解體。

在這種成熟的條件下,義大利工業從1948年到1962年經歷了一個罕見的發展時期。

我們的主人公利拉和埃琳娜于1944年出生,也就是說,她們從童年到成人這段時期趕上了意大利的戰後復興。

在這期間,在國家的大規模財政資助下,大量的投資湧入以工業和自動化生產為基礎的商品出口中。

工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最現代化的生產科技引入到工廠。

這種發展由工人的低薪和差勁的工作條件買單,遠遠沒有給工人帶來實際利益,因為新的工業自動化,並沒有迅速的產生工作機會,失業率仍然很高,這就導致了之後的工人運動。

小說中的埃琳娜是在1963--1967年間在比薩學習深造,而意大利的學生運動最早在1967年1月就分別於比薩,博洛尼亞,卡利亞里和卡麥利諾發生,在同年二月,激進運動擴散到都靈和那不勒斯。

隨著1967年11月新學期的開始,運動擴散到整個意大利大學系統。

也就是說,1967年即將畢業的埃琳娜正處於風暴中心!

弗朗科,埃琳娜的大學密友,大學時曾帶著萊農參加法國的政治聚會(該處沒有影視化)書裏對於歷史的面向不可能面面俱到。

歷史是,當時意大利學生們所反對的是阿爾都塞所說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受壓迫最深但又最受忽視的,恰恰就是是工廠。

因此,在其後的抗爭過程中學生們認識到了這個問題。

他們不僅從外部接觸工人,對工人進行政治的動員,而且也和工人一道,參與到對工廠內部勞動過程的介入和組織中。

在這一點上,學生們無疑受到了中國1958年以來的工廠管理模式的啓發。

這種模式反對物質刺激,通過工人主動參與對工廠的組織管理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從而削弱工廠內管理者和機器理性的權威(這種所謂客觀的權威被馬克思稱為工廠專制主義),讓他們認識到對工廠的另類組織是可能的。

學生們進而認識到,工廠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經濟單位,而且也應該成為工人學習寫作、拓展技能的場所。

他們不再將工人視為螺絲釘,而是認為應該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從而結束前者受制於後者的不合理制度。

這在後來的罷工運動中表現為對勞動過程的掌控,如放慢工作節奏,改善惡劣的工作環境等。

在這方面他們不再將自己視為未來的統治者,而是致力於服務工人,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工人階級才能真正鬧革命,而自己只能是工人階級的游擊隊力量。

利拉作為一個香腸廠女工時,對學生煽動性文章的內心獨白。

似乎從側面說明了學生的不成熟性。

如此一來,工人與學生的聯合就顯得必不可少(法國就始終未實現這種聯合)學生幫助工人建立真正的基層代表組織。

正是通過這些實踐,學生極大地動員了工人,在意大利實現了學生與工人的大聯合。

而這種聯合在1969年的「熱秋」(autunno caldo)罷工運動達到頂點。

如前所述,意大利共產黨和社會黨脫離群眾運動,因此傳統政黨和工會都沒有對工人形成有效的組織,但是意大利的學生-工人運動卻自主地爆發了。

就工作日的損失來說,「熱秋」罷工成為僅次於1968年法國總罷工和1926年英國總罷工的第三大罷工運動;但就學生與工人的結合程度來說,法國的總罷工就遜色多了。

在意大利,學生在工廠中與工人組成學生-工人代表大會。

菲亞特工廠例如,在菲亞特位於都靈的米拉菲奧里(Mirafiori)工廠內,學生與工人組成的代表大會會在都靈大學的教室內展開討論。

在意大利的這場罷工中,捲入其中的共有550萬工人,超過全體工人的四分之一。

另外因為意大利罷工持續時間久、波及範圍廣,也被稱為「緩慢的五月」(Maggio strisciante)。

意大利的工人積極進行自我組織,對工廠內部的工作節奏和運作流程進行自主規劃。

正如「繼續鬥爭」組織所說,意大利的各個層面都展開了「文化革命」,尤其是,「工人逐步解放自己。

在工廠內,他們摧毀了一切權威,摧毀了老闆用來控制和分化工人的工具,他們打破了讓他們成為奴隸的禁忌。

」這個時期的工人在精神上可謂改頭換面,真正體會到了集體行動和政治運動所帶來的愉悅。

關於60年代女性運動,當時意大利有一種社會思潮認為做家務也是資本主義的幫兇。

因為她們為資本家再生產了勞動力,同時也為國家和資本家培養了下一代勞動力,因此國家必須向家庭婦女支付報酬。

社會主義思潮一般認為,婦女必須通過社會勞動才能獲得解放,而提倡Wages for house work的意大利“工人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應該拒絕社會勞動。

民主的家庭關係纔是利拉所一直追求的。

這樣,男女雙方都擁有更多的時間參與自主的社會活動。

又譯為“丹尼爾 科恩 邦迪”法國68學運領袖之一(節選自《那不勒斯往事》第三部)

當時23歲的學生領袖丹尼爾·科恩-邦迪在2018年5月10日(68五十週年)《紐約書評》的一篇對科恩-邦迪的採訪中,政治學家、記者克勞斯·萊格維評估說,這張照片蘊含了五月風暴中所有對立的元素:上位者與下位者,陳腐的體制與充滿朝氣的青年,惡人與英雄,權力與反權力,秩序與無政府主義。

這張照片讓丹尼爾·科恩-邦迪成為五月風暴最廣為人知的青年領袖之一。

不過,他最初進入媒體視野,卻是在更早以前。

1968年1月,法國青年與體育部部長來到南泰爾大學(NanterreUniversity)參加新泳池的落成儀式,當時還是學校社會學系學生的科恩-邦迪打斷了他的致辭,質疑他所在部門的白皮書為何對青年學生的“性生活”問題隻字不提(科恩-邦迪意指當時廣受詬病的男女分宿問題)。

若是脫離當時法國的脉络,這樣的質疑或許會顯得可笑,也沒有人會把這樣看似瑣碎的校園管理問題與後來的大規模遊行、全國性工人罷工聯系起來。

但事實上,如果仔細追溯導向“五月風暴”的一系列事件,就會發現文化和思想在其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以至於很多人在回顧這一年時,認為它最重要的作用在於觀念上——而非政治上——的變革。

對法國六八一代而言,他們的啟蒙讀物是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和魯爾·範內格姆(Raoul Vaneigem)的《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兩位作者的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認為資本主義腐蝕了人們對於生活的認知,將一切複雜而豐富的現實削减成商品與利益的附庸。

劇中呈現的最先發生在比薩的工人運動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曾說:“下一個世紀的人們會像我們認識1848那樣認識1968。

”此時“下一個世紀”已經來到了20年代,關於1968,我們記住了什麼呢?

我們應該感謝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帶我們觸摸和回味那個火熱的年代!

敬《我的天才女友》!

(期待第三季意大利政治圖景的影像化表現,那將是歷史性的再現!

)文章參考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30779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library/introduction-revolutionary-left-italy-jim-kaplan&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history/italian-background-ernest-dowson&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library/italy-1973-workers-struggles-capitalist-crisis-potere-operaio&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library/organizing-workers-power-adriano-sofri&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history/against-state-boss-autonomous-assembly-alfa-romeo&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http://googleweblight.com/i?u=http://libcom.org/library/take-over-city-italy-1972-lotta-continua&hl=zh-Hans-NL&f=1&tk=16650600708854517337&rqid=ol9gXtrjB8jEhQGpqqOAAg再次聲明,本文僅為歷史背景的整合,歷史學非本人研究方向,僅作為興趣,若讀者想要深入瞭解,可登錄以上網站或閱讀相關書籍。

(再次強調,此文非嚴肅論文,亦沒有過任何牟利,僅作為興趣,為大家打開思路)

 短评

人物没有第一季让人信服了。

7分钟前
  • 摸摸
  • 还行

一对会作死的姑娘。妒忌使人做出冲动选择,长期妒忌长期坚持冲动。埃莱娜这波操作也是可以了,好心疼她爸妈这么宠她……这镇上男人脑袋里都有坑吧!我感觉斯特凡诺会欣然接受头顶这片草地………虽然很多细节会让人带入,感触良深,但这特么到底讲什么呢?

12分钟前
  • Jothea
  • 还行

拍的质感和配乐都很好,很美!剧情是真狗血。全世界男人都喜欢利拉,不管利拉怎么作都没事。又当又立这么婊,也不影响所有男人都爱她。关键编剧你能铺垫明白也行,你也没铺垫啊。(别跟我提原著。既然拍成剧了就说剧。剧没拍明白就让看原著,那还拍个jb剧,直接看小说不就得了?)

17分钟前
  • Seddie
  • 较差

其实拍得挺不错的,就是觉得无聊,看的时候只想快进。

19分钟前
  • 世纪症候群
  • 还行

每一次看都太多感叹和震撼了,无法言说。但我实名反对热评观点:我并不认为作者是想要通过莉娜和莱农的命运的差异在表达读书改变命运的事情。我仍旧觉得命运就是薛定谔的命运,读书还是留在家乡,每一个选择都是自由的。莉娜和莱农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抗和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更让我感动的。

20分钟前
  • 男孩像你
  • 力荐

不好意思 莉拉我真的喜欢不起来

23分钟前
  • 想飞的鸵鸟
  • 还行

这狗血剧情看不下去了

27分钟前
  • Her_cules
  • 还行

利拉真的是越来越讨厌了,渣男渣女,看完第7集,弃了

29分钟前
  • 墨夜
  • 较差

在看第一季的时候我想,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样的书这样的剧,我可能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时光,我可能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第二季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女人之间的友情的复杂以及维持它真的太难太难了。两个女人要成为朋友起码得势均力敌,然后她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对手也是依靠,她们会时常恨对方,但又担心对方。对于多数男人来说,夺兄弟妻是绝对禁忌。但对于女人来说,闺蜜的男友往往具有强大吸引力。她们常常爱上同一个人然后理解竞争。很多人都会觉得莱农太漂亮太宽容了。如果换了任何人早就和莉拉绝交一百次。但是,正是有了莉拉,才成就了莱农。她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支撑她追赶莉拉,但她始终只会模仿没有自己的智慧。最令我难过的是,她把莉拉的心血推进水底。

32分钟前
  • 布卤
  • 力荐

如果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有反抗勇气是指用着丈夫的钱创业、做阔太太的同时婚内出轨的话,我也不知道该作何评价了,比第一季更难以下咽…

34分钟前
  • Bubble
  • 很差

目前还是讨厌不起来马尔切洛,他看向莉拉的既深情又带有攻击性和占有欲的眼神甚得俺心!

36分钟前
  • 吐司面包车
  • 力荐

质量太高了,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油画一般,剧情有生活甜蜜与苦涩夹杂其中,令人回味无穷,10分剧

37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两种人对待生活与命运的不同处理方式,埃莱娜飞入高处,莉拉原地搏击, 一个风和日丽,平静蓄势,一个暴风骤雨,孤勇壮美。

40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评分高得离谱。减一星。只评论情节,不讲拍摄手法叙事手法的好坏,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没什么亮点。女主角利拉用她所有的执着勇气和小聪明试图去扳回婚姻的败局——她的人生一开始就输了,只因为她在挑选结婚对象的时候是赌气的盲目的。埃莱娜的软弱和骄傲如此矛盾地汇聚于她一身,让她注定在旁观他人的生活里迷失了自己。这样的生活是愚蠢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让现代女性激赏赞美的地方。(另外这两个人选男人的眼光真的差到爆炸

43分钟前
  • 桔梗
  • 较差

最后一集太动人了。当年对莉拉寄予厚望的老师对她失望至极,莉拉说:我做成了一些事,比如结婚、生子。老师说:那些普通人都会做。莉拉说:我就是普通人。老师:你错了。莉拉:是你错了。原来啊,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

46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另一个人的阴影下 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 Q:所有角色中 到底有几个人喜欢lila / 我真是有看人的眼光 stefano呵呵 / 一直觉得这是部情感超越剧情的剧 仅限第一集 / 第一集lila平静地告诉lenu发生了什么事情 lila面无表情 lenu哭了 第六集 帕斯卡莱说的真是太好了 安东尼奥真的asshole 第七集 对lenu路转黑

51分钟前
  • k
  • 还行

第三集舞会结束后,莉拉取笑莱农,也不全是嫉妒。生活在哪都是泥潭,想走出市侩粗俗的底层,却走进了斯文败类的“上流社会”。

54分钟前
  • DUO💦
  • 力荐

一地鸡毛一滩狗血,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艺女们,白做十几年人,脑子还停留在十岁左右,好像以前看星座书,看风就是雨,喜欢对号入座,“啊,写得真好,跟我以前一样。”说得好听是单纯,说的难听是弱智。

59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很差

隔了很久才开始重新看的 虽然可能是一部女性向的剧 但是实际上拳师味道没有那么重 整体上说的是坚忍,聪敏和理解 虽然略微夸大了她们二人世界以外的偏执和顽固 但是加上旧时滤镜 不会很影响观感

1小时前
  • 巧乐滋夜游
  • 还行

女一女二的友情带有虚伪,雌竞。这样的高分,不太理解

1小时前
  • 天天天真蓝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