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本不是一把琴的问题,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他的爱人再也回不来了,那那是一把琴这么简单的?
艺术家?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远远比任何事任何物任何时来得重要。
阿里的精神世界,无非是一见钟情的爱情,爱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爱情让他的艺术有了灵魂,爱情的期盼让他的精神世界一直支撑不崩塌,一切的不如意就是他的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爱,他不明白。
绝妙不凡的爱情叙事 8天的时间 一生的经历 这是我看过的最凄美的爱情电影 没有海誓山盟 没甜言蜜语 质朴 深厚 浓烈 纯粹 荒诞喜剧的人生背后原来是如此炽烈如此伤心欲绝的爱情和痛苦至极的人生
2024观影|10|电影现在越来越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传播思想、政治、文化的载体,一个是赚钱的工具,或者说就是同一个方向,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而不再去继续研究发展“电影”这个事物本身。
《梅子鸡之味》里却能看出导演在探寻电影的边界,和与其他影视、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关联。
《梅》的故事很丰满,以男主角死前七天的走马灯来串联他的一生的故事设计很有意思。
尤其是死前第六天男主躺在床上,看着担心他的妻子、来看病的医生这个视角真的非常有趣。
不过整部电影的各种镜头设计更为吸引人。
|探索电影的包容度| 全片用了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各个阶段的故事讲述,我看出来的有,绘本、剪纸动画、定格动画、情景剧。
导演似乎在测试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兼容性。
如果说大部分电影像故事性很强的小说,那《梅》更像是一篇散文或是一首长诗,不用刻意的去铺垫讲述,就能把男主的一生完整的用100分钟展现出来。
|转场| 全片设计了非常多有趣的转场,从男主带着儿子去买小提琴,天花板落下来的金色亮片,到父女俩吐出的烟…都是既好看又不突兀的转场。
不过弟弟去看望生病的男主,一路回忆着两人的童年,经过一扇窗户,用窗户打破来转达两个童年的画面。
这个设计真的非常的惊艳!
是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转场设计。
|灯光| 还是男主和弟弟的童年时期的回忆画面,被老师夸奖的弟弟和羞辱的男主,导演设计的场景里,老师脸上是没有光的。
这样既表现了压抑的环境,也体现出男主在这一生中大概一直都是和弟弟这么被比较来的,不是一个老师,和他们在求学阶段遇到的所有上位置的代指。
在男主妻子的回忆里,男主唯一开心的时候就是吃到她做的梅子鸡。
法兰姬记忆里的丈夫画面,有柔和的背光,宛如天使。
在这个画面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灰蒙蒙的暗色调。
总得来说,整个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极美,是导演精心设计布局的精致。
故事饱满,画面精致以及一些黑色幽默,是一部值得反复推敲咀嚼,有必要时可以详细拉片分析的电影。
对于视频、艺术类从业者来说是提高审美,获取灵感的好片。
形式大于内容分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
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
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
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
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
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
「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
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
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
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
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
《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
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
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
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
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
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
与死神的相遇。
提琴师傅的指点。
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
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看。
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
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
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
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
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
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
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
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
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
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
(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
)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
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
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
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
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
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
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
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
似乎向观众说。
看吧。
这人心意已决。
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
“不,是太迟了。
”死神回答。
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
这是人间。
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
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
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
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
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
他失去了。
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
失去了。
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
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
哪里还有什么意思。
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
好几年前。
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
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
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
那么你们能理解吗。
理解阿里那20年。
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
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
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
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
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
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
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
生命是一场叹息。
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
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做了心中的选择。
PS:看的字幕版本有很多地方翻译错误,很多台词被翻译得实在不通,乱来。
幸亏语句不难,能听懂原意。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漫画式的叙事风格色调真是直戳我心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情已逝,琴亦死故事虽不如前一部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说回来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第七第八天是精髓,这里才开始是正叙:男主一开始练小提琴但不得其道,(白发老头的对话中体现)那段时间他邂逅了自己的初恋就是开头街上偶遇的妇女,见过家长后女主的父亲不认可男主,并且强行安排了女儿的婚姻。
在极度失意之后男主的悲愤化为了音乐方面的才华,这时候白发老人满意地点头,将自己的珍藏小提琴赠给男主。
因为男主的才华横溢他的仰慕者(妻子)成为了他的妻子,并对他照顾备至,一切家务活一切生活上的事务都是妻子在扛。
然而妻子发现丈夫从来就不曾真正感激过自己的付出从来不曾真正接纳过自己的爱,她最仰慕丈夫的提琴技艺最终竟然是丈夫对初恋从未断绝的思念,恼怒成羞受到极大挫败的妻子摔碎了丈夫的提琴(对应片头换琴,但永远找不回曾经的琴音了到最后故事把男主自杀的原因如数串联起来了:始终摆脱不去对初恋的思念+对现有的家庭丝毫没有温暖和爱的感觉+自己的精神寄托提琴已碎+母亲离世+长时间的积郁成疾…… 原本其实男主离自杀还差一步,因为儿子的祈祷,也因为他始终不忍就这么抛弃年幼的子女但当街头重逢被那个妇女拒认之后,男主的最后一丝求生欲望已经彻底断了。
特别悲的一个故事,那个妇女其实心里也还记着男主。
不是不爱,而是爱到无法面对彼此。
昨天刚看完这部片,以上是和友人聊天时我自己的看法。
先贴上来占个坑,放假了补上影评嗯!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
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
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
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
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
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
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
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 =。。。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
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
T T。。。。
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
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
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
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
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
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
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
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
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
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
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
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
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
扯回来=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
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
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
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
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
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
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
多好的事儿阿。
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
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
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
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
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
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
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
什么叫感情?
什么又叫没感情?
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
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
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
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
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
其余的都是炮灰。
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
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
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
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
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
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
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
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
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
结尾大亮。
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
得苦逼。
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
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
何况男主的娃。
这点很真实阿~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
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
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来自伊朗的漫画家玛嘉•莎塔琵,4年前因将自己的家事,联合导演法国导演文森特•帕兰德从漫画绘本拍成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而备受文青们关注。
此次又搬出自己那位可爱的音乐家伯父的故事,进行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制作出新片《梅子鸡之味》。
出于对主体角色极其丰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考虑,再次合作的两位艺术家,放弃了彻底动画的形式,而选择让愁眉苦脸的马修•阿马立克扮演作家那位追求纯粹艺术的伯父。
电影本身是一个以倒计时奔向死亡的秒表,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阿里.汉在遍寻不到一把如意的小提琴后,决定自杀。
这样诡异的行为让电影开头的很长时间都充斥着某种没心没肺的法式黑色幽默,以及为增强这种幽默而特别设置的绚丽魔幻场景。
巫婆店般的古董商有着绝世的小提琴,并表示“由于你是我最敬仰的音乐家,我不能将提琴卖给你,而只能送给你”,但是等等,“800块吧,毕竟我买琴也花了820呢”。
阿里.汉置身一个吵吵嚷嚷的普通家庭,儿子永远抑制不住唱歌的欲望,妻子总唠叨着家务活都自己一个人干。
音乐家再也找不到音质能与被暴躁妻子摔碎那把琴媲美的家伙,于是决定自杀。
恶趣味和游戏感充值着这一大段关于怎样去死的设想:卧轨而死吧,死相太难看太痛苦;上吊而死吧,不够尊重死亡本身;俄罗斯经典轮盘赌式自蹦吧,麻烦别人清理卫生。
最终音乐家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尊严的死法——绝食,并成为给唠叨妻子留下的最后脸色。
阿里.汉只有8天可活了,随着倒计时改变着的,是对古怪慢性自杀行为步步为营的深度解密。
肤浅的那一层,关于艺术家的自私,似乎只有彻底活在自我世界中,对自己的创作专制,容不得他人干涉,才有可能达致绝世佳作;深刻的那一层,其实又简单到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爱情之心,而且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那种无可替代的热爱。
作者玛嘉•莎塔琵阐释:“在浪漫的情怀之下,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让人毛骨悚然的构想,通过对阿里.汉生活的闪回,角色的性格渐渐明晰,我们逐渐明白那些让他陷入绝望的缘由,在这里,死亡成为了探讨生命的跳板。
”原来,音乐家决定背负着自私自利的罪名孤独死去,而将内心深处最澎湃的秘密,永远的埋藏下去。
这个关于爱情的秘密,也和那把被摔碎的小提琴一样,体现着艺术家不加解释的执著。
为音乐家爱情秘密逐渐揭开进行伴奏的,是导演苦心造诣的连贯往事,悠扬绵长的小提琴协奏曲裹挟着一颗颗深度代入角色的忧伤内心,随着最后呼出的微弱气息,一帧帧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也就成为了一捧捧埋葬爱情重伤者的终去尘土。
影院里相当数量的女观众已经被影片结尾这不可遏制的煽情弄得稀里哗啦,可泪点不尽相同的男观众或许就反映迟钝些。
于是,这番感天动地的眷恋,对于我这个能把《我们天上见》刻薄为“看得让人犯困到想去天上人间”的无耻之徒,也就激不起一丝涟漪。
记得电影《西雅图夜未眠》中,家宴中的男女各自讲述着自己最感动的场面,让女性几乎相拥啜泣的是爱情电影《金玉兰》,而让男性一抹鼻涕眼泪的是战争片《十二金刚》,“看着上尉跳伞下来摔断了腿,我眼泪夺眶而出啊”。
无可否认,《梅子鸡之味》有着极强的情绪制造手段和节奏把握得当的叙事极强,是一部向着最佳导演方向靠齐的佳作。
但作为直男观众,在儿女情长的“梅子鸡”和带些许家国情仇的“伊朗长大”中,应该还是会倾向于有着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宏大历史的《我在伊朗长大》,即便《梅子鸡之味》中让音乐家念念不忘的女子,也叫Iran(伊朗)。
#《梅子鸡之味》所谓艺术家,大概就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毕生能得到的所有幸福作为代价,来换取观众片刻掌声的人吧。
贫穷让他的挚爱可望可不即,但也在此时终于的顿悟了老师的真言,抓住了音乐中的那声叹息。
几十年过去,两个人毕生都念念不忘对方,而这些年的心心念念最终化作偶遇时的一句:抱歉,我真的不认识你。
老师传下来的古琴被愤怒的妻子毁坏,音乐中的那声叹息也随着那次偶遇消散。
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已经没有意义了,生命成为了最无法承受的东西。
于是绝食八天,翩然离去。
妻子精心做的梅子鸡,他没有尝。
这寡淡生活之味,他无力品尝。
这就是代价吧。
从电影的角度,我愿意打4.5分,这是部很棒的电影,结构精巧,配乐出色,故事完整。
从故事人物的角度,我只能说,男主真的无可救药,毁了妻子的一生。
这部电影中三个主要角色,我认为法兰姬是最勇敢的,她愿意为了自己的爱付出等待,抛弃羞涩,勇敢追寻。
依兰不那么勇敢,但懂得责任,为了父亲放弃爱情,也在婚后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任自己的爱情伤害家庭。
而男主,无疑既没有勇气又不负责任。
他爱依兰,但从未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放弃后遇到他不爱的法兰姬,也没有勇气与母亲抗衡坚定不与法兰姬结婚。
婚前他没有告诉法兰姬他永远不会爱她、不会承担家庭责任,让法兰姬自以为嫁给了爱情。
婚后,他享受着法兰姬的照顾,却以“艺术”或者“传统观念”的名义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再者说,即使男主和依兰结婚了又能怎样,他能提供依兰优越的生活吗?
他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与依兰的爱情悲剧,他们结合后,他还能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吗?
他可以保证与依兰结婚后,爱情不会在生活中磨灭吗?
本片全程男性视角,可悲的是评论也有很多如此,希望大家记住,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
爱比恨更难
都是因为爱情,失去一生挚爱,换来音乐的灵魂,彻底对爱情死心,任什么乐器都再也演奏不出灵魂,他安然的选择了自杀,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看点是那些漫画式多种多样的叙事风格。一个虚构的城市,一场唯美却不沉重的爱情,这就像一部真人版的卡通片,一段浪漫的成人童话。★★★☆
为啥我只想说 渣男
“我在我的世界里永远爱你 但你已经不再属于我”,私以为他的自杀,不过是艺术家那种矫情的追求却得不到而导致 但其背后的爱而不得 以及对妻子那出于人道的守护 竟如此汹涌。电影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他被她父亲拒绝之后的20年巡演时 “每一个音符都那么悲伤 每一个音符里都有她” 所以琴摔坏了后 不是别的琴无法发出同样声调 而是回忆那一部分的感觉 已经消失殆尽。让他死吧 让他解脱吧 她在说“不记得了”的时候 已经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孤芳自赏才情小提琴家自策自杀计划,在生命最后的八天。喜欢第五天,死神一直没来找他原来是因为小儿子晚晚睡觉前为爸爸祈祷,可爱!也喜欢儿子由伊朗逃亡美国后对他"美国式生活"恶搞那段。如果你喜欢《我在伊朗长大》那你也会喜欢这片。
太平庸了吧所以不爱干嘛结婚干嘛生儿育女呢无法爱上别人就孤独终老不好吗
因为你们从未结婚,所以你们始终相爱。
花了三天看完 前两天是因為睡著了 第三天差點又睡著了。唯美、古典、天馬行空的想像 不難看出是一部從繪本改編而來的電影。浪漫過度而沒有重點 真是法語片的通病啊。
法国电影万岁!!!
一晚上两部片子落差太大 让人目不暇接 真美的故事 Iran和小提琴家的雨夜的最后一吻 真是看得我心都碎了 晚场电影 整间放映厅只有我和一对情侣 他们就坐在我前面 牵着手 笑着 播到伤心处依偎在一起 我只好坐在后面 看着这个how i lost the love of my life的故事 无话可说
201211月17
輕挑得難以入心。
非常特别的片子,有着独特的调调,看完了很伤感… 移民美国和小动画那段都太可爱了!! 看生肉严重影响观感啊,感觉好多地方都没理解透… 都怪我法语听力不够好… ~~~~(>_<)~~~~
不是很对我胃口
看来范冰冰在伊朗也吃得开
果然一如《我在伊朗长大》,我也没有很喜欢这一部。绘本式的呈现显然不适合电影叙事,旁白太过于儿童向了,荒诞和诙谐也并没有消解故事不合理的部分。吸引我的是海报和片名,片中布景和色调确实很好看,片名好像只是主人公不想留恋的一瞬烟火罢了。
法国式的招牌喜剧,顺带嘲笑了一下美国的快餐文化,连死神都是那么萌,烟雾在整部片子运用的非常多,烘托了主人公的心情。
很巧几年前看过这本漫画,正在我最低落的时候。原作故事简单,能改编得如此丰富已属不易。一脉相承的风格让人不免与「我在伊朗长大」比较,本片则显得深度欠奉。但仍不失为非常成功的真人+动画尝试。ps:讽刺美国人生活的那段太逗了,充分表现了法国人对美国人的一贯看法。
舞台劇一樣,主題略顯單薄,表演誇張,失望•••
L’idée est de flatter un public conventionnel avec cette compilation chamarrée de contes, de fable ou de tranches de vie mais qui s’avère finalement que de belles coquilles vides malgré son illustration stylisée bien étalonné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