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忘却!
这样赤裸裸揭露人性丑恶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必须给个大写的赞!
虽然觉得恩京的嫁接略显生硬,但通灵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
第一次发现原来阿里郎这首山歌这么好听,影片开头的山野美景实在让人心醉,可惜由于知道影片内容,所以欣赏画面之余不免因对女主可预见之命运的忧心而分神。
好在,影片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一句“回来啦”和“吃饭吧”,是我最爱的台词!
很诧异,原来老奶奶不是女主,反转在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
河边招魂,哭得呼天抢地,悲恸欲绝,让我的泪腺也饱和到必须宣泄一下的地步。
那是隐忍了半个世纪的血与泪啊!
从我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战争不是泯灭人性而且唤醒了人体中潜伏着的野兽征服欲。
很可怕。
纵然同是日本军人,自相残杀也理直气壮,人回到了原始的临界点。
女主很美,美得自然而然;女主很勇敢,像个真正的战士,很可惜这么美丽且勇敢的生命却年华早逝……祈望世界真正和平
在看完电影公众号的推之后看的电影,但是看完之后我又回去看了一下电影推,因为我看完了都不知道最后活下来的人叫什么,我也是在看到中间,看到现在的女孩频繁看见的画面才最终确定,到底是谁活了下来。
本来,这样一部靠众筹才能完成的电影,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看的过程让我觉得有点冗长,我从头到尾都在找谁是谁。
看完之后感觉不是很好,我也只想说一个最让我震撼的片段。
贞敏被强行带走,母亲痛哭交代着女儿,这个时候,日本兵的一句催促突然闯了进来,看到这里的时候被吓了一跳,因为突然出现的日本兵的声音“干什么呢快点出来”,这句突然闯入的催促,像是来自地狱。
这部片子被营销化了,感觉看上去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好,从拍摄手法,情节,还是什么的,总之是看不到什么亮点的,甚至往深里说,故事的某些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评分依然不低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电影所包含的意义远大于其他的一切,首先影片是从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从真实性来说更容易让人去抛开外围的东西,其次就是,当我们身处其境的去考虑作为一名慰安妇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之后,在人们都已经忘记那段作为她们到死都无法忘却的屈辱经历之后,再次重提时,她们作为受害者,屈辱的受害者,站在众人的目光下去诉说当年的那段历史时,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什么拍摄手法,什么情节,那都是些可以忽略的东西(尽管我认为那依然很重要,因为电影目的就是让人在现有的状态下去感受曾经发生过,可以能以后会发生或者永远都不会再发生的事情,身临其境很重要。
)当老奶奶情绪激动的冲着工作人员大喊:我就是那个疯女人的时候,我产生了明显的触动感,这个情节就仿佛是集结号里,从煤矿里刨出战士钢盔的谷子地一般,但是在表现手法上,远不如集结号容易说服人,更容易让人跟着主人公的情绪波动。
倒是那位神神叨叨的神婆让人觉得挺上心的,其一这是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或许只有在韩国的某些地区才能看到这种招魂仪式,很神圣,很虔诚。
其二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是不是真的存在?
不迷信,但网络的发达让我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无法排除他们的是否存在,那就姑且认为他们或许真的存在,通灵这样一种状态如果真的开通了,不知道到底是灾难,还是幸福?
电影,真的是最具有直面力量的一门艺术。
现实、历史,没有什么是韩国人不敢拍的。
让人震撼的是片尾的这份75000人鸣谢名单,声势浩大。
众筹、零片酬……不谈艺术,且看这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就令人动容。
时空交错,亦鬼亦人,招魂归乡。
同样慰安妇题材,不像金陵过于压抑沉重直接贩卖民族苦难,而是反其道,而是用平缓含蓄的方式重新正视历史,控诉暴行,告慰亡灵。
有人指责过于小清新以及鬼魂等超现实手法削弱现实力度。
而其实电影中的人物都在15岁左右正值花季,她们在遭遇这一切不幸之后,不应该只有如教科书般的痛苦和绝望,还有在逃脱困难后对生活和命运寄予的全部希望,因此乐观的贞敏在临死前也不忘安慰英熙回家就好,这种与以往人设的反差其实更能触动人愤怒敏感的神经,激发同情与惋惜,更重要的是导演想表现尊重,尊重那些"幸运"活下来的人。
历史不能给的,电影做到了。
慰安妇题材,其实是很难拍出彩的,过犹不及,浅了又有隔靴搔痒之感。
关于那场战争中韩日反思了六七十年,也彼此憎恨反对了六七十年。
可惜,我们太纠结于历史的宏观纬度,却忽视了承受历史重负下的个人。
这种忽视不是采访、倾听当事者的故事,流下同情和愤怒的泪水可以代替的。
这只是后人在“消费”历史,“消费”历史当事人的方式。
电影有没有艺术水准,这是留给影评家讨论的事情。
作为普通观众,能够被感动就够了。
《鬼乡》让人感动的,不是电影人物的苦难和悲惨,而是“归乡”主题。
斯人已逝,所有的痛苦对于个人来说已经戛然而止。
后人再多的眼泪,再多的反思,再多的控诉对这个人来说也已经没有意义。
归乡,让灵魂回家,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纪念。
电影里两大主线之一的招魂,就是一种对历史态度的表达——后人做再多的事情都是给后人看的,没有人真正知道对于逝者应该如何理解。
那场战争注定会成为中日韩的死结,也许永远也解不开。
历史的伤疤如果不断地揭开,不仅会流血,而且伤口也会越来越深;如果不去揭开它,又怕后来的人遗忘它。
可是,历史本来就是用来铭记的呀!
方方在《软埋》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有时候是为了活下去”。
忘记还是铭记,历史画了一个圈,人们永远走不出去。
下午上大课前看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身心疲惫,但是想想影片中的少女们正是豆蔻年华,没得书 念没得好生活过,还要被一个个粗制大汉胡子拉碴的日本鬼子祸害蹂躏,自己心里还暗暗庆幸生在一个起码和平的年代(就算是偷人也不像那个年代明目张胆的)。
人是被时代所召唤的,女人也是。
就在二战的那个年代,被召唤的正是那帮“慰安妇”们。
姜奶奶在影片最后,痛苦的泣不成声,好像又回到到死前最后看见贞敏的场景。
让我想起被催眠的人,他们正是从某件事对自己造成很痛苦的打击中唤醒,虽然在脑中这些打击已呈空白状。
小女孩的“附身”也催眠了姜姜奶奶的“伤疤”。
彻底的痛哭包含对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的伤痛以及对贞敏的悼念和在获救之后没能一起回乡的复杂痛楚。
影片中虽然能看出成本并不高,但是强烈对比的手法还是能让人心头一紧的。
其中无处不见家乡的清新田园,花蝶飞舞,溪流潺潺,但是衣衫褴褛的“慰安妇”们在丛中行走实在是太不应景了。
首位呼应,贞敏三口之家一片祥和的景象,影片开头父亲和她的笑声响彻乡间,母亲虽更加严厉一些但是夜间边抚摸贞敏被自己打坏的伤口,一边祈祷自己心爱的女儿可以健康顺利成长,可是却遭遇凌辱甚至到最后的枪杀。
在被日本人拉上车的女孩们眼睛中的懵懂和轻灵和后来遭禁数次后的她们低着头,眼中充满着惶恐和惊吓,让人看了真的想上前抱一抱她们,虽然我们时代国籍并不同。
影片中让人视野对比震惊的两个“坑”,第一个是一个小水坑,一帮朝鲜来的“慰安妇”围在水坑边嬉戏,游玩。
第二个坑是中间部分,一些不守规矩的“慰安妇”和军人被枪杀,都被遗弃在这个大坑里面,也让人不得不想到南京大屠杀的场景,最后这些人都被焦油烧死。
场面虽不宏大,却让人感到痛惜。
一个个正直豆蔻年华的女孩儿们,正是成长的最好的年华,却被人性最底端的丑恶所扼杀。
处在21世纪的我们是远远感受不到20世纪“慰安妇”所感受的,虽然在那个年纪的我们正在接触战争时期的历史,但是我们终究不会感同身受,她们的恐惧,惊慌失措,真的是没有明天。
但是我们真的要相信,那正是先人所经历的血雨腥风,日本人对她们的蹂躏,凌辱,迫害还有对她们的定义“为皇军而活的母狗”,所以铭记历史是我们对先人最后的尊重和悼念,那一片片血腥的场面,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变态日本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想最应该感谢的是提供真实历史事件的经历者,她们经受着还要被二次伤害和被人用有色眼镜所看的痛苦心情来还原历史,揭露不堪的过去,我想这正是我们应该对她们的敬畏和感谢。
感谢上苍给这个时代的安稳和尊严。
影片结束后一直在回味的是敏贞和父亲一起唱的那首民歌。
阿里郎,阿里郎呦。
阿里郎,我的郎君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你真无情啊,把我扔下。
出了门不到十里路你会想家。
这不是一个痛哭流涕的故事,这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敏贞被迫离家的前一刻,母亲抓着她的手臂,哭着叮嘱她,千万不要忘记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还有自己的家乡。
所以在最苦最痛的日子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亲眼目睹姐妹惨死,经历马上被枪决的生死边缘,她始终相信母亲的话,只要不慌神,就能回家。
然而在灾难中最后活下来的人,可能并不是勇敢的人。
活下来的人,只是幸运的人。
一开始不是十分喜欢有通灵人的设定,毕竟这些残酷的故事是活生生的,血淋淋的,不需要特殊的中介也能讲好。
但是后来发现,对亲身经历的受害者来说,这些都是逃避甚至强迫自己遗忘的伤疤。
一个人活下来的英淑一辈子没有给自己照过一张照片,有什么东西是不愿再想起的,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遗忘的。
最后亡者的魂魄被召回,穿越山川河流回到家乡,父母仍是当年的模样,严厉的母亲眼中含泪,却只轻轻嗔怪了一句,怎么现在才回来。
想起《美国田园下的罪恶》里良心发现的里克最后帮助西维利亚逃跑,她在马戏团终于和父母团聚。
然而残忍的是这些都是梦一场,是灵魂逝去之际的痴妄。
影片没有赤裸裸地渲染暴行,也没有宣泄愤怒,片尾的煽情也点到为止,却让人悲从中来。
招魂不是因为那些客死他乡的怨恨只能通过鬼神之力才能消散,而是因为历史活在过去,无法磨灭的伤害我们无能为力,唯愿逝者安息。
多亏了你的护身符,我才可以活下来。
我最亲爱的朋友,原谅我把你一个人留在鬼乡冰冷的土地上。
那些苦痛的日子我不愿再想起,但是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你。
我已经老了,而你还是少女的模样。
回家吧,我相依为命的姐妹。
山水一程,这里才是你的故乡。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乱的,但整个基调就是特别惨。
日本啊
<图片3><图片4><图片14>剧中除了气愤心疼外还有这么几个泪点当代寻求当年的慰安妇以铭记日本恶行,地方有个男的说:“没有业绩也正常,谁会将这种丢人的事情说出来,”年老的奶奶说<图片5><图片6>招魂后女主干干净净回家,妈妈说
爸爸说 快来吃饭
又和着刚开始那种和谐的画面和歌曲
<图片12>
泪奔到不行,不过勿忘恶行的同行,应该理性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
《鬼乡》是由赵廷来执导,姜荷娜、崔莉主演的历史电影,于2016年2月24日在韩国上映。
该片以日本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为原型,讲述了1943年日本侵占朝鲜时期,14岁少女正敏以及一群女孩们被日军强行带走后成为慰安妇的悲惨故事。
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我每次看到这样的片子心情都会很沉重,但是我们无法忘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它曾真实地存在过。
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惨痛中吸取教训,期待这样的事情不再上演。
影片中故事发生在1943年,日军的屡屡侵犯打破了朝鲜国民的宁静生活。
居昌郡的一个小小村落里,十四岁天真烂漫的花季少女正敏,被掠走送上了开往日本的火车。
车上一堆和她差不多岁数的懵懂少女包括一个身穿旗袍的中国女孩,她们不知道等待她们的是兽欲大发的日本军官。
看着一个个花季少女被蹂躏被虐待被屠杀真的很绝望。
坚强的正敏和同伴英熙正要逃离魔鬼的恶爪之时,正敏却为了救英熙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幸存的英熙一直身怀内疚,终于在几十年之后通过一个有阴阳眼的少女,然后把四处飘荡的正敏的灵魂接回了家。
这也就是片名《鬼乡》的由来。
思念成殇,魂归故里。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更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性奴隶”。
二战结束时,日军为了掩盖其罪行,大量屠杀慰安妇,加之社会舆论对于慰安妇的压力,现今世界上能以发声的慰安妇已经寥寥无几。
幸存下来的慰安妇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留给她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故事开始于朝鲜土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天真的少女们在烂漫田野间自由自在的成长着,女孩与父亲的歌谣声在乡间久久回荡。
日本军人的到来,撕裂了这份宁静。
少女们与日本军人的第一次对视,瞳孔里充满着好奇。
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站着的并不是同类,而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每一位少女都被硬生生地从父母的怀里夺走,哭泣着,颤栗着,坐上了驶向地狱的列车。
每一站都有少女被拉下车,恐惧又绝望。
年仅14岁的少女正敏被选中献给日本军官,她被选中的原因真是她的年龄。
这些连初潮都还未到来的少女们,被残忍粗暴地夺去了贞洁。
每一位少女都被殴打得遍体鳞伤,经历了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
比经历噩梦更可怕的是,她们必须每天都经历一样的噩梦。
少女们从一开始惨烈的叫喊,到后来的鸦雀无声,日本军人在她们身上犯下的罪行好似被鲜血溅染的夜空。
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长期的性虐待,很多少女都感染上了疾病。
日本军官以就医为由,将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少女们骗离营地,逼迫她们跪在同伴的尸体上,残忍地实施了枪决。
当二战走向终结,战败的日本军官将泄愤的枪口指向了这群奄奄一息的少女们,企图消灭他们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这场人类主导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少女寥寥无几,但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真相是无法被遮盖的。
尽管它是那么的丑恶,只要世上多一个人记得这段历史,就多一个人记得无数客死异乡的无辜少女们。
请记得,她们与我们无异,只是被人性的恶夺去了宝贵的尊严与生命。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DING(DING0612_),谢绝转载】
作为历史影片,社会性大于艺术性,题材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就够了。
一篇慰安妇招魂曲,没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影片所涉及的题材很让人痛心,但整体来说有点拖沓
忠诚无脑的韩影黑
政治正确的两星
借助人鬼感应为死者招魂,不仅没有体现战争的创伤、心灵的沉重,反而消解了悲剧的意义。蝴蝶这个意象用得出色。
超现实的结局轻抚人心~ 可历史中真实的她们 残忍地死去后留在了冰冷的异乡~ 这时候好希望所谓的灵魂是真的 “魂归故里” 是个美好的词儿~ 因为是女孩 所以看得格外痛心~
抛开所有需要考虑的历史背景和感性因素,我是真的没太明白这电影是要干嘛....
历史事件很容易吸引大家眼球,穿插了一些招魂片段也是为了让历史和现实能够衔接上。其实慰安妇的历史大家多少都知道,所以影片更多展示的是同情的一面,角度能够更多元一点就好了
跟2015那部《雪路》在框架上高度同质,不过本作比前者整体要好很多。典型的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
不容忽视的却又敏感的题材,靠着众筹才能拍出来的电影。让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复仇,只是希望不要再有相同的悲剧发生。悲伤却不压抑,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对生命的渴望。现代过去穿插的拍摄手法感觉把我们都带回去那个残忍的年代。铭记历史。
太沉重
crucifying and painful memory,bestial Japanese soldier ,shocking.though china has not make such movie to address the history problem.
我们从来都没有资格,代替所有被杀戮、被强暴、被侮辱、被毁灭、被迫害的遇难者和受害者,来宽恕或者原谅暴行和仇恨。所谓原谅、谅解或者宽恕和放下,那只能是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事情,或者说是在加害者用尽全力忏悔之后上帝/佛祖/安拉与他们之间的事情。我们唯有牢记这段历史,记住这段仇恨,绝不忘却。
中规中矩,全是类型片框架。但是题材特殊。展现慰安妇问题是拍这样的类型片好,还是二十二那样的纪录片好呢?
另类的逻辑描述了一段正在被抛弃的历史,其中的痛点,不但要以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表现的一刀见血。导演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艺术性强烈且震撼。
社会性大于艺术性 诚意大于质量
主题性无法评价,毕竟是民族历史的共同伤痛(片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确实应该一看。但作为剧情片来说,怪力乱神的故事、演员们青涩的演技和略显刻意的执导,完成度上还是差很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催泪。不过,准备了14年的导演和幕后团队以及慷慨众筹的7万多人,都令人尊敬。更推荐同题材《雪路》
"我就是那个疯女人!"一秒飙泪〒_〒
影片的存在比影片的艺术价值更具意义。每到触动处都在提醒自己,真正的历史比这要残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