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民为了给云芳买炸鸡腿,去了油漆车间。
云芳得知后,流着泪责怪他,骂他傻。
我很羡慕他,羡慕那个时代,就算有一天社会上没有一个人对他好了,还有个为他流泪的妻子。
据说刘恒在写剧本时,别写边哭,他妻子对他说:“既然写得这么难受咱不写了不行嘛?
”我也很羡慕他。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如果你有青梅竹马,一定要好好对待她,假如没有一个能够和你不离不弃的伴侣,那么你至少可以来去潇洒,无牵无挂。
但假如你即使去了油漆车间都买不起炸鸡腿,我想最好还是没有青梅竹马……
这部剧看地我五味杂陈,心里有种特别难受的感觉。
这部剧好就好在他把九十年代的城市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剧中的每个片段似乎都在现实中发生过,只不过可能现实中的人不叫这个人名,这就使得虽然我明知这些人物是虚构的,可是又总觉得他们就是现实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就在我的周围。
九十代是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新旧经济制度正发生激烈的碰撞,各种思想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反应到现实中去就是每个人的生活。
大民和云芳可能是剧中最“保守”的人吧。
他们勤勤恳恳工作,干活冲在前面,享乐退到后面。
大民各种工种都相当熟练,云芳没有算错过一笔账;大民涨工资从来没有问过他师傅,云芳去外地的旅游都推掉。
这样一对夫妻却在工作上都惨遭挫折,云芳被下放到车间当检验工,大民被直接下岗了。
这样的人现实中太多了,他们只是想保住他们的饭碗,在他们那个熟悉的单位工作。
那里有他们可能从小就认识的同事,可以互相之间随便开玩笑、耍贫嘴;那里有他们父辈奋斗过的痕迹,他们一家子的生活用品可能都来自那里(毛巾缝的裤子);那里有着他们无数的回忆,有着他们无尽的汗水。
所以大民在被下岗后,还是愿意回到保温瓶厂继续干,哪怕只是一个推销暖壶的。
那是一种现在所不能想象的工厂情结,所以大国是无法理解的。
云芳被下放是因为学历,大民和云芳在高考中都落榜了。
可是那会儿也并没有非要考上大学,因为就算是高中毕业也可以进工厂工作,走父母的老路。
可是几年之后就变了,到处都在卡学历,而那些已经工作结婚的人早就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也错过了学习的最好的机会。
云芳的自学考试四门挂了三门,不是因为她不努力,而是因为家庭生活和工作早已经耗费掉她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
云芳不管怎么对学习上心,也只能用边角料时间学习,还老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扰,所以这个结果是那个年代那批人中的绝大多数是无法避免掉的。
所以大民会把希望寄托在小树身上,他们是无法改变了,所以他们想让孩子能够改变。
大民给儿子买外国奶粉,想给儿子买雅马哈的琴,给孩子下大功夫,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就把大量的钱和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期盼着将来这个孩子有出息,这也是那个年代像大民这样的人最真实的写照。
大民和云芳又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处理着这个大家庭的纷繁复杂的麻烦,快成为“麻烦专家”了。
大民主管大的麻烦,云芳主管小的麻烦;大民主管家庭外的麻烦,云芳主管家庭里的麻烦。
大民有时忽略弟弟妹妹母亲的感受,信口开河,把家里的麻烦弄大了,云芳来弥补。
云芳为了缓解家里因为做饭带来的矛盾,下班赶公交回家做饭,甚至想骑个自行车回家。
她自己多交伙食费,却从来也不说什么。
最典型的一次是大民忘记了那天是父亲的忌日,不收自己母亲的钱而导致的家庭关于分伙吃饭的闹剧,结果还是云芳提醒了大家才及时制止了这场闹剧,才有了那句“云芳,我这个儿子就会贫,到了肯綮儿上,他哪儿如你呀!
”但其实这里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家里因为伙食费的不均就已经产生分伙吃饭的闹剧,还是因为搬出了逝者的亡灵才及时止住,未来因为利益的不均以及各种矛盾造成的分裂将更多,分家过日子已是注定的结局。
大民虽然在家里贫嘴经常导致冲突升级,尤其是和大雨,老戳她的痛点。
可是他却是在大雨挨打受了委屈后,第一个出来要为大雨鸣不平的人,要和勺子上法院。
之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又尽心尽力的帮助勺子看病,解决了大雨的家庭危机。
不光如此,大民陪大国考上了大学,为大军找古三儿出气,为大雪的婚事忙前忙后,为找到母亲殚精竭虑,为大雪的病也是想尽了办法,等等还有很多事。
家里出了什么大事他都得冲在前面挑大头,这在剧的后半部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也是个好女婿,虽然云芳家里的事不多,但是云芳的父母闹了矛盾他去调和,陪李大爷谈心差点误了云芳生孩子。
彩芳和孩子闹矛盾,他去带头找小冷。
他为这个家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可结果却不遂他愿。
大军懦弱,烂泥扶不上墙,还老不管家里的事。
大国瞧不起他,不和他好好说话。
最后大民下岗,在社会上也到处遭别人的冷眼,自己生活条件又与徐万君相差甚远,让云芳受苦。
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充满的是悲情的色彩,而他所谓的幸福生活只不过是苦中作乐,靠着自己的贫嘴受点小苦小难,开开玩笑就过去了。
可是真到了生老病死等大的苦难来临时,却只能借酒消愁。
这才是现实社会中小人物不变的悲剧底色。
正所谓“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大民和云芳这样的做事做人的态度似乎也使得他们的温情比剧中的其他人所要更多一些。
云芳为了不耽误大民帮大国高考而自己小产,大民给云芳做着小车送云芳上下班,云芳陪着被古三儿拍伤的大民看医生,大民为了多挣点钱调到油漆车间给云芳买炸鸡等等。
这些温情脉脉的场景,大多是两人在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的相濡以沫,是希望自个儿扛着让另一半少一些担心的理解,看得令人心酸、动容。
这些温情如同苦水中的一滴蜜糖,正因为很苦才使得这一点甜味弥足珍贵。
大军和沙沙是下海经商的典型。
尤其是沙沙,在放开市场后,她就觉得这是赚钱的最好的机会,甚至说傻子都能看出来。
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做服装店的生意。
可是,做生意是需要本钱的,那会儿又有多少人能有那么多钱呀!
大多数没钱人想的都像老太太所说“有钱,亏了也不心疼,愿意租就租;没钱,也别看着人家眼热,东凑西凑的,小心自己给自己惹麻烦”。
但是沙沙胆子大,心气高,在服装店赚了点小钱后,又开了个皮鞋城。
结果租上皮鞋城就开始走背字,旧本折进去了,还问大雨借了两万多块钱,服装店还叫人家收了回去。
最后搞美容店被人家骗了,又搞开鲜花店。
他们折腾来折腾去,吃了不少苦头,被人家追着要房租,被大雨追着要钱,大军吃泡面度日等等。
可是他们始终是小打小闹,没挣着钱。
大民看不惯沙沙,说她“道越黑越窄她越往里头钻”,“马路上压死的都是胆儿大的”。
是呀,下海经商的也不少,可是又有多少能真正赚上钱的,大部分人还不是跌的头破血流。
自由竞争似乎都给大家机会了,可是事实上能胜出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各种条件不具备、信息不对称,在竞争中注定是炮灰。
所以沙沙的悲剧,可能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但由于剧中没有过多的展示,所以也不好说。
反观古三儿,或多或少可以看出他确实门路多,人有股狠劲儿,也突破了旧的道德体系的束缚,确实是捞的着钱的。
而大军无非就是想让沙沙瞧得起他才出来干,可他确实是一个没那么大心劲儿的人。
他懦弱,盖小房时被古三儿吓得不敢去帮他大哥,一个劲儿在屋里躲;被古三儿绿了结果也就找大民哭了一场,之后又和个没事人一样。
他爱占点家里人的小便宜,吃饭的时候捡好的吃,加伙食费时满口抱怨,给大军掏5块钱的生活费时又一脸不情愿,总是抱怨老太太偏心。
这点上,沙沙比他大气,搬家时的电扇被沙沙留下,大雪的钱沙沙也不要。
他说自己是个俗人,没事的时候喜欢打麻将、看电视,确实是大雪口中的“混日子”。
他对大家庭里的事不闻不问,老太太丢了也不着急,找到了也不想管。
可他似乎也没那么坏,云芳生孩子时,他积极帮忙,大民一家煤气中毒时他也叫人。
大军的生活代表了另一类底层人物的生活,虽然大家庭家里面的麻烦事不用操心,甚至还是麻烦的制造者,可是却在外面过的如此艰难,被外人随随便便欺负,连自己的老婆都守不住。
反过来正因为外面占不到别人的便宜,才会在家里想的多占点便宜。
他们有自己的可恨之处,也有自己的可悲之处。
他们是撼动大家庭稳定的蛀虫 ,却又同时也是现实社会重压下的蝼蚁。
他们是现实的、是真切存在的。
大国可能很好代表了那个年代从城市底层诞生的知识分子的心境,考大学为了摆脱蚂蚁窝,看着家里各种磕磕绊绊心里麻烦,想脱离这个狭小逼仄的环境。
刚开始在他的内心中还有个所谓崇高的理想,去西藏去种青稞、苜蓿等。
等到上了大学,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最后还是走上了仕途之路。
他相信命运,可这种命运又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
他觉得人有三六九等之分的,整个家是个鸡窝,而他自己是只鹰,他的命运就比家里人高一等,他是有出息的,他和大民没有共同语言。
他不愿意浪费时间在鸡窝上,隔着几站地也不经常回家,因为自己工作的事还把老太太丢下。
老太太最疼他,最疼有出息的,可是有出息的却不愿意花费时间来维护这层关系,反而把他归咎于命运。
他考出去了,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可是这也使得他加深了他对原有世界的厌恶,他期望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向上爬,来进行人生赌博。
这个更广阔的世界对于他而言可能指的是仕途,命运等级和官阶似乎成正相关,正如他想把大雪介绍给五十多岁的司长,似乎认为他俩的命运般配吧。
为了向上爬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他评价报纸上对于大民先进的介绍一样,“为了荣誉可以理解”。
可是他似乎又有一些知识分子身上的迂腐的气息,在和小同相拥时却嘴里说着“我是个高尚的人”,这使得他的仕途之路更加扑朔。
他似乎忘本,忘记了自己考上大学是因为大民陪了他好几天,忘记了他上大学的生活费是家里面的人鼎力相助,忘记了老母亲对他的疼爱“老五,吃不吃烧茄子”。
可他似乎又是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之后必然成为的样子,他是家中唯一个上过大学的人,虽然剧中没有再多展示他个人的生活,可是他所经历看到的世界也是大民所不理解的。
正如大国对大民所说“我跟你没有共同语言”,虽然是一家人,却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剧中的每个人物是复杂而又丰满的,如何生活和选择又是基于自己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他们互相之间可以影响却又不能替代彼此,正因为如此这部剧才是如此的精彩真实,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这部剧中所体现出的真实之处,还在于金钱物质所对于道德观的解体,人已经开始被物化。
大雪之死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姑,你会死吗?
”,“你说呢?
”,“姑不会死。
”,“为什么?
”,“姑是好人”,“好人就不死了吗?
”,“好人都不死。
”,“说得对,好人永远活着。
”。
这是多么朴素的一种道德观,希望对别人好、时时刻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好人永远长久,可是现实中确实这样的人因为什么事都自己扛而积劳成疾提前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冲突和割裂。
而大雪留下的遗产似乎也变成了她来过这个世上唯一的证明,而如何处理这笔钱却又产生冲突。
是应该按所谓符合现代气息一样,平均分吗?
要是这样,那么大雪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留下的证明也没有了,要是在按照后来的三居室改成两居室,那么就好像是大雪生时挤占了别人的生存空间、占据了别人的资源,死时就应该给别人让位,那么她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这样一个好人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生者对于逝者的态度,也是对于生者的态度。
如果都按这样办事,那么现实世界不就是一个弱肉强食为规则的游戏世界,死了就活该,要主动退出游戏,那么这样的生存哪儿还有人情味?
正如云芳所说“咱么这个家,谁跟谁都免不了磕磕碰碰的,只有一个人大伙都说好,就是大雪。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旁边看着,她对自己舍不得吃也舍不得花,对家里人,对咱妈,对孩子,花起钱来比谁都大方,好容易攒了点钱,打算结婚使得,也没使上。
照理说这钱不改动,可是,家里人万一谁有了点儿难处,拿这点儿钱救救急,就是大雪知道了,肯定会高兴。
”,也如大雨所说“这钱比什么钱都来得干净,你们的生意不顺,使了这些钱就顺了。
我妹妹啊,她在保佑咱们呢。
”,这些钱寄托了一个好人的灵魂,可是在现实中钱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这种巨大的割裂感看着让人难受不已、无可奈何。
死了的好人是这样,活着的好人何尝不是这样。
大民就是典型的一个代表,勺子说他人好嘴好,大国说他是个好人,他对家里的人都好,虽然有时候耍贫嘴造成不太好的结果。
可是大民活得怎么样?
和自己的师傅要套房子都如此的艰难,为了多挣几个钱去了喷漆车间,干活时受苦受累冲到前头,家里乱七八糟的事都得扛着,因为请假次数多被人家下岗,给以前的徒弟当下属并且还在厕所里干活,最后到大街上吃白眼给人家推销暖壶。
他承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可是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和家人依旧耍耍贫嘴而笑过。
看着大民下了岗后,在大街上晃晃悠悠的身影,心里是真的不是滋味。
原来会的那些工种没有一个招工,他怎么去再就业啊?
后来被郑主席两句轻巧话给略过,让人看得更加伤感。
大民也不是没有其他想法,他说过“反正,甭管有用没有的,你让我看几本书,让我多学点东西,这我倒能试巴试巴。
你要是让我当个文化人,让我走到哪儿,都让人家抬着脑袋看我,十有八九是来不及了。
我早就把自己看透了,我呀,就干活的命,碎嘴子的命,再怎么挣巴,也没什么大出息。
”最后,他还是回到了保温瓶厂,哪怕只是个推销员,他和大国说“自打接了爸的班,我就一直在这儿干,我不是对这个厂子有感情吗?
你刚二十多岁,我跟你说这你也不明白。
”。
可是徐万君的打击,让他第一次有点摸不准了,“云芳,我在雨地里头看你们吃饭,我就想我自己的事儿。
以前觉着,惨到什么份儿上,我自己也能想办法再站起来,可今天我有点儿吃不准了。
三十六拜都拜了,最后这一哆嗦也哆嗦了,我一件像样的事也没办出来,我算什么男人。
你看人家,人家整天都干什么。
我呢,卖暖壶,吃完了白眼吃骂,四处给人家卖暖壶。
云芳,你嫁给我这么些年,挣巴来挣巴去,日子过成这样,你跟孩子没有对不住我的地方,是我对不住你们。
”。
是呀,自己活得惨也就算了,可是老婆孩子也活得这么不体面,这对于个好人张大民来说,又怎么能承受的住?
他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可是还是这样,这样的结果到底怪谁?
最后,云芳说“日子还长着呢,泄什么气呀。
你干不成的,还有儿子呢。
”。
是呀,大民这一代人无论再怎么挣扎,也无力改变,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这也是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动力和希望。
剧集虽然到大民他们搬到新家、老太太过七十大寿就结束了,可是我们总是会想未来会怎样。
虽然剧的结尾是以温馨的过生日场景结束,但是那些被掩盖掉的矛盾是否会爆发,大军沙沙欠大雨的钱是否能还上,大国的仕途之路是否顺利,这个家的联系是否变得疏远,小树会不会以后因为被管得太紧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会不会像小冷一样离家出走,大民和云芳会不会因为小树的教育而再出现分歧等等。
这些事情剧里是不会给我们答案的,可是站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些事情可能已经有了答案。
在高度原子化的今天,剧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可能已经只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爱操各家闲心的古大妈,爱出去下棋的李大爷,爱扭秧歌的李大妈,爱解决各家疑难杂症的居委会刘大爷。
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却也少了大杂院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那个时代旧的观念想法已经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新生的一代人似乎逐渐已经不能理解那种大杂院、大家庭的生活。
像剧中大民云芳这样的人也似乎越来越少,新生的一代已经很多不再像他们,能够那样的活着,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这部剧看得更多的是回忆,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语,勾起了自己的关于那个时代的记忆。
虽然剧中有些东西和现在还是有相似性,可大多都还是变了。
寥寥数千字,无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表达完,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部能引起共鸣的好剧。
在我心中,我共和国电视剧史上有三大璀璨夺目的明珠:1.大明王朝1566(以下简称“明剧”)2.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下简称“张剧”)3.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剧)前者讲透了帝王将相中者讲透了百姓生活后者在一个侧面讲透了民族精神这三大明珠互相照耀顾盼生辉,三者中我最爱张剧,张剧篇幅最短(20集),但缺无一字废台词,没有一个废情节,没有一个人物不出彩,前后剧情严丝合缝,铺垫之深、破绽之少实属罕见。
但张剧却未能得到明剧团剧一般多的拥趸,我想原因有三:一是我国观众热爱宏大宏大叙事,对家长里短总觉得不上档次。
二是张剧虽经多次重播,但央视重播时资源非高清,画面昏暗朦胧,劝退了部分观众。
三是该剧时间线离我们较近,有些内容现在人总觉有不合时宜之感。
但三剧之中,我最爱的就是张剧,我想做一个系列长篇,对它进行解析,分为故事线和人物志,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希望我能坚持下来~首先,我们要知道,有三个张大民:一是刘恒老师的原著小说(原著过于压抑,如果您不是乐天派性格建议千万别读)二是冯巩老师电影版《没事偷着乐》,电影较原著做了柔和化处理,冯老师表演颇有独到之处,然我窃以为未得人物之最精髓,距离梁冠华老师的张大民尚有距离。
三是我们的主角:梁冠华老师主演,沈好放导演,原著刘恒老师编剧的20集电视剧版,该剧在90年代拍摄2000年上映。
本版较之电影版又柔和了些,在梁冠华老师为代表的一众人艺大腕的超神演技加持下,本剧不仅超越电影版,而且超越了原著!
本系列的分析(尤其是剧情部分)不考虑原著、不考虑电影版,只立足于本剧,因为本剧的艺术水平是超越原著的。
今天为本解析系列开一个头,我找了一个有意思的小主题来试试水,那就是我们都主角张大民,究竟多大年龄?
我们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我开始自己的分析:本剧17集有一个明确坐标:大民的徒弟贺小同请大民吃饭,大民想把弟弟大国介绍给她,询问小同的年龄,小同回答:71年的。
图片大国比小同大,但大几岁不得而知。
本剧14集我们知道大民比大国大11岁(14集里有徐秀林老师震天撼地的演技我们日后细说)图片本剧第一集我们知道大国已经复读了一年图片姑且认为第一集大国19岁,那么第一集开始时:大国19小同18大民30第一集小同18岁那就说明第一集故事开篇是在1989年。
最后一集大民有说过这都90年代末了,那就说明最后一集是99年左右(有两个佐证:一是小同和大民用来传递暗号的音乐是95年发行,98年登上春晚的大中国,二是小树已经明显上了小学)那么基本确定最后一集是99年,老太太70大寿,大民40。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民子是1959年生人,今年,他已经63岁了~图片文章已于2022/02/28修改
曾经听过一句话: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当大雨来临时,我可以为自己撑起一把伞,足够幸运的话,还可以再容纳几个人。
初次看到这个电视剧是竹顶针(博主)发的一条微博,列在清单里,迟迟不曾下定决心,后来还是找到了时间。
这电视剧于我,像是种种生活化片段的浮现。
,1998年的电视剧,却充满了这种亲切感。
剧情从剧名可以一窥,可是看完了我也没有找到“幸福”两个字。
讲述的是张大民这一个生活在北京四合院中的小市井的生活,家里5个兄弟姐妹和母亲生活在一个逼仄的二居室里,由此展开的故事。
为什么动情?
我想是真实。
一家人围着桌子,讲的是家长里短。
张大民,身边的老好人,嘴碎,大到国家事,小到邻家事,都会关心。
身为大哥,从小失怙,和母亲一起把家里的弟弟妹妹带大。
记得片中母亲有点痴呆,在寿宴上说:“老大,你爸在暖瓶厂被烫死了,我们去看看他,以后弟弟妹妹多看着点。
”每天笑呵呵的他突然哭了出来。
二姐突然也哭着说:“哥,我们都知道,从小就是你带着我和大军(老三)去上学。
张大民活了一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
为他妈妈,为他弟弟妹妹,为他老婆孩子。
就像大部分的人,在承上启下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 有天晚上, 张大民对他妻子说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刚开始听会觉得有点刺耳,可是这不是足够真实么?
只是真实之下不免唏嘘,大时代下,人们被洪流所裹挟,身不由己的地向前走着。
1998年,我不曾经历。
剧中,国企工人,屈指可数的大学生,下岗潮,再就业。
那个时代的记忆是那样的陌生。
与许多的作者笔下的无奈无二,人在时代中的渺小在每个时代都存在着。
人们常说:“20年为一代。
”到了现在的时代突然间我们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是不一样的,自我。
时代变了,时代变了。
人与时代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李少安和田润叶终究不能左右自我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卢文笙在大家族中看见了人情世故,家族兴衰。
(《北鸢》)陈蝶衣面对红卫兵,也曾呐喊:“我也揭发,揭发姹紫嫣红,揭发断壁颓垣。
”(《霸王别姬》)于是,在时代的洪流里,张大民就这样,成为了自己,也成为大众。
我们被巨大的不幸加诸于身,挣扎和拼搏的都显得无力。
来不及拍干净身上的灰,就继续在尘土中打滚。
这是洪流。
痛苦和绝望的流但我们还被拉着。
剧中的温情时刻大抵如此。
这故事中没有讲出的,是现实中的我们还要花费时间翻过去的。
曾经听过一句话:我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当大雨来临时,我可以为自己撑起一把伞,足够幸运的话,还可以再容纳几个人。
对我来说真实的是那些所看到的事物并为之动情的瞬间。
这个电视剧在很多时刻给了我这样的瞬间。
我害怕再拖下去,我会遗忘。
写下了一些感想
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只记得有一个电视剧,男主角胖胖的话很多,家里床中间有棵树,其他什么都不记得,只留下一个喜剧好玩的模糊印象。
所以五一在家随意b站搜出准备下饭,谁知道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追完,看完以后怅然若失。
这明明就是我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啊,一样的树一样的胖子,那为什么我记得这是喜剧,现在却看的是泪流满面?
这电视剧叫幸福生活,我怎么看着揪心憋屈难受的慌呢?
可能因为这就是生活?
可能因为我长大了?
可能因为我长大了终于明白这就是生活吧。
胸无大志庸庸碌碌拮据窘迫贫嘴贫舌,一点都算不上有本事有吸引力,但是就跟我们身边的叔伯亲戚一样亲切自然。
没本事也要努力过,穷也要努力过,被看不起笑一笑也得继续努力过,还能怎么着?
难不成真的去死么?
咬着牙往前走吧,一日一夜的熬着,一睡一醒的捱着,生活就这么一转一转的滚着前进,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就滚老了,孩子就滚大了,有些至亲就突然离世了,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了,人这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
一样熟悉的童年记忆,但是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天真,总是守着过去不放开是不行的,事会变,人也会变,而且人得变啊,你不乐意变,生活也会来教会你变,不管过去多甜蜜多悲伤,不管曾经多美好多留恋,人总得往前看往前走啊,日子还得过啊,日子推着你走啊。
别总想着轰轰烈烈挥斥方遒,真正的生活其实是细细碎碎庸庸碌碌;别以为能多童话美好故事浪漫,真正的生活是七零八碎柴米油盐。
没那么多激烈也没那么多戏剧性,没那么多惊喜也没可后悔的机会。
这就是生活,别多想,就往前走吧。
这是一部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剧。
小时候爱吃冰大姨说我像张大民他妈。
而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反抗意识的人,从来没有反抗过他们说我像一个老太太。
直到今年,我才有意识的做了一次发问,“张大民到底是谁?
”。
没想到就这样发现了一部好剧。
初中的时候喜欢老舍霍达,喜欢他们笔下北京胡同里的人间万象,鲜活苦涩。
高中时第一次走进南锣鼓巷,一切都如同我当时对于那些文字的想象,平凡韵味。
还记得傍晚走在南锣鼓巷,突然一个胡同大爷上前搭话,他踏拉着拖鞋穿这一件大白背心,九十年代打扮,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贫’。
现在想想他的出场还有点写意。
这样的写意一点点拼凑起来就是“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里,苦涩心酸是清爽爽的,甜言蜜语是文绉绉的,最暖的人间真情是平凡相守,最好的人生信条就是“好好活着”。
“炳文好,炳文优秀,炳文是天山上的一棵松。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大民,给妈拿块冰。
”我,也想吃烧茄子了。
最近又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依旧是心里暖暖的,小人物的家长里短,酸甜苦辣,看起来特别亲切。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才刚上初中,大概是99、2000年的时候。
这些年,读了高中大学研究生毕业工作,到现在,工作都已经快2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
如果剧中人活到现在,小树也该跟我们差不多大了,大民和云芳也快50了吧,大民妈妈那辈人也差不多作古了。
生活就是如此真实,就像大民的名字,这部剧生动揭示了中国最广大平民的奋斗挣扎,贫苦却美滋滋的小日子。
就像最后的时候,大民一家3口在屋顶,小树问大民,人活着没意思怎么办,大民说没意思也别找死,除非有人拿枪枪毙你你再死,否则就好好活着。
极其朴素的观点,却正是中国亿万普通民众的真实价值观。
最后一幕剧,张大民妈妈过七十大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然后大民妈抓住小树的手,把他当成大民小时候说“大民,大民。
你都12了。
厂里的锅炉爆炸了,你爸爸让开水烫死了。
你跟着妈,看看爸爸去。
弟弟妹妹小,不让他们去了啊。
记着,别哭!
……妈站不住了,你扶着妈。
大民,往后,妈走到哪儿,你跟到哪儿,你给妈当拐棍儿使……” 大民突然转身出去痛哭。
看到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了。
再以后的十几年,看了很多电视剧,可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感动了。。。。
2017年8月,第一次看这部剧。
很早就听说,本来是一部充满口水段子的喜剧,没什么兴趣。
这次从北京出差回来,想找一部反映北京平民生活的片子看看,网上有人推荐了这部剧,才开始看。
熟悉的胡同,熟悉的北京人咬着后槽牙说话的口音,更熟悉的是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九零后,仿佛又跟着这部剧重新长大了一遍。
剧中似乎和题目十分对应——张大民靠贫嘴拥有了李云芳,他很幸福。
但随着我逐渐走入张大民一家的生活, 不禁要问一句,张大民幸福吗?
张大民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七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不得不用上下铺才勉强睡开;大雨总是排挤云芳;大军结婚后把大民一家挤到屋外,不得不围着棵树盖了间小房子;大雪和未婚夫又先后去世;大国毕业回家却自私自利,瞧不起家人;随后大民又下岗;老母亲老年痴呆……这是部悲剧!
张大民的生活并不幸福!
但张大民又是幸福的,他用一张贫嘴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他是长子,他是母亲的拐棍,他是大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别人倒下了,他不能倒,别人问“怎么办”,他得说“这么办”,别人哭,他得笑。
一张贫嘴背后是北京小市民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是跌倒了爬起来的刚强意志。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放到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贫嘴的张大民又把七零八碎的生活粘起来了,张大民很幸福!
第一次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只看故事情节,就记得整个故事情节百转千回,最虐心的就是大雪和赵炳文这对。
最近又翻出来看才发现,那时候的编剧在塑造人物上真的用心良苦。
我不懂长镜头以及一些表现手法,只想说最近看的一处细节;情节是大雨被一个临时工骗了,被骗到堕胎,心情不好在饭桌上说莎莎(大军的老婆)是骚货,第一次说的时候莎莎不在,大军没有过多和大雨计较。
过了一会莎莎也回来吃饭了,大雨当着莎莎的面说她是骚货,这时候大军忍无可忍了,说了句:妈,她怎么又这样?
就这一个细节我就对编剧非常佩服,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设?
窝囊,软弱,有自己的小心思,甚至有点妈宝。
如果,大军直接挺起脊梁对大雨说“姐,不许你这么说莎莎。
”那恐怕是不符合大军的性格的,大军自己也并没有那个胆子。
来看看编剧是如何刻画的?
先跟妈妈求救,他知道妈希望家和万事兴,这回大雨又不占理,妈肯定会数落大雨的不是。
真正好的编剧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务必力求的,就是尽量让自己塑造的人物能够说出他该说出的话,让自己变成那个人物,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件事。
编剧的生长环境,三观和塑造的人物可能完全不一样,这需要编剧去实地调查,观察人物说了什么话,有哪些细微的行为,观察的越细化,人物越丰满。
整个剧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个人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大雨这个角色,她是一个有着双面性的人,她心地善良,可是嘴却不饶人。
有太多不公平的事发生在她身上,如果有机会下次说吧。
今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部剧,他一边吃饭一边说“中国的老百姓过得很辛苦,这部剧给拍出来了,张大民从小丧父又下岗又养孩子和得病的老母,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真正的老百姓生活了,动不动就是什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的,而且剧情都很套路。
”我就想起了看到的关于这部剧的一句评价“该剧充满了平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是悲喜剧。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看评论区不少人说唤起了他们的平民情结,唤起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起初很纳闷,什么叫“平民情结”?
难道你我不都是平民百姓吗?
怎么把自己当成大人们了?
后面才发现,原来大家是代入视角了,很多时候,尤其是看剧看书,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成主角。
而这些年的影视剧和小说,主角都是长相出众、才华横溢、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的那种人,他们自然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底层贫民。
而这部剧一大经典之处就在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
整部剧没有一句官话,没有任何歌功颂德,没有一点虚假生活,只有对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皇城根下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反应。
当张大民被下岗后回家跟妻子说自己升职了的时候;当张大民背着暖水壶到处推销的时候,当张大国哭着说毕业以后要去新疆去西藏种青稞,再也不想在这个满是床腿的小屋子憋屈下去的时候;当张大雪病重时抓着大哥的手含泪微笑的时候,当张大民的母亲被医生说多唱唱喜欢的歌她张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当张大民对妻子李云芳说“在我和儿子心中,你及格了”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哗哗流,怎么止也止不住。
张大民,工人阶级出身,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精英阶级,他们不会审时度势、预判未来、他们不能用权力or金钱,去买到自由、资源和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为,他们光是糟糕地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更不用说什么改变现状了。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还是更多了?
这里想用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至于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马恩列斯毛五大导师的著作中,答案就在井冈风雪、延安灯火、西柏坡油灯、那10年中祂的每一句话中。
我对我的朋友说,“只要你愿意低下头,去走近他们,看一看现实你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想起大结局的最后张大民、李云芳和小树一家三口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张大民看看天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幸福吗?
——嗯嗯,平民张大嘴的生活很信福。
看上瘾过
7
张大民特像我一同学,但是抱歉,我不能这么过日子的。
太事儿了。
小时候的记忆,挺好玩的~
就记得片尾曲了
初中时看~大民下岗了,每天去有空调吹的大商场吃臭豆腐
云芳一人顶五个子女 七分
北京胡同里平民的点滴生活
没有看完。
童年的记忆不多,但这部却也难忘,原来梁冠华也就是狄仁杰是当年的张大民啊
真实,不侨情,国产电视剧难得啊。。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瞬息万变,没用一丝造假
和爸妈一起看的
“只要你不找死 就憋不死你” “我觉得活着挺来劲儿的 不说别的 一天这3顿饭就越来劲儿”
一分是为潘老师和霍思燕的颜值打的。
记得有霍思燕
我居然看过。。。
报意思,他贫嘴的每句话都让我无语😓,一部分是时代的局限性,一部分是我个人原因,这种人在我身边我会神经衰弱。
只是乐观,没有美化,丝毫不掩盖生活的悲伤底色,
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