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配乐,以及画面设计值得称赞,特别是影片一开场草丛中的女主拿着摄影机拍远处的飓风这个情景。
但是剧本实在过于一般,好几次都出现了BGM切换突兀的情况,刚缓和下来的环境又瞬间紧张起来,只能说节奏设计有一定问题。
女主似乎也设定成圣母人格。
好在男女主足够养眼,没出现特别正确的配角。
在我看来这一版的故事更像是带了些商业元素的童话。
国内台风登录的频率相比美国还是少很多的,这也是国内很少人能够共鸣的原因吧。
灾难电影《龙卷风》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女主,喜欢灾难电影,更对龙卷风感兴趣的话,那么…此片无脑追就行了!
不得不说,龙卷风确实是很可怕的存在!
它虽然范围不大,但真的破坏力极强!
此片剧情上还行,讲述了女主从一开始的失落,到最后成功的战胜了龙卷风!
人物的成长历程挺不错的,男主是一个龙卷风追逐者…最后也跟着女主一起战胜了龙卷风!
作为一部灾难电影,龙卷风的特效和破坏力呈现方面也做的不错,但我还是觉得没看过瘾就是了!
总之,此片剧情尚可,特效给力,女主靓眼!
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话说,美国真的很多发多龙卷风啊!
而龙卷风追逐者真的是…很疯狂啊!
(看此片,有好几处,我真的认为他俩会吻上了!
可惜了!
还好最后的结局不错!
哈哈)个人主观评分7分
把给某刊写的影评搬过来存一下在今年暑期档一众玩起新花样的电影里,灾难片《龙卷风》略显陈旧和格格不入,它从“追风者”视角展现了龙卷风的可怕。
而要讨论这部新片,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1996年上映的同名经典电影。
96版《龙卷风》是能和《独立日》竞争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热门对手,原定导演斯皮尔伯格后来忙于筹备《侏罗纪公园2》转为监制,由《生死时速》导演扬·德·邦特负责拍摄,并且采用了《星球大战》特效团队工业光魔,在如此豪华阵容的联手打造下,第一次将CG特效运用到灾难片画面中,其逼真的破坏力和生动配乐树立了当时的行业标杆,成为当年票房亚军。
2017年男主演去世时,全美追风者们为了纪念他对这个行业的贡献,还自发组织用GPS定位在地图上拼出了他的名字首字母。
相比之下2024这版无论阵容还是票房成绩都显得普通了些,尽管特效部分较之原版明显进步很多,也还是陷入了和《阿凡达2》同样的困境:一边是观众见多识广品味有所提升,一边是电影特效技术陷入瓶颈难有重大突破,再想仅凭特效画面就让大众感到惊艳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更多的还是得看剧情本身。
新《龙卷风》对96版的致敬不少,最明显的就是最后一场特大龙卷风来袭时人们都躲进了电影院,慌乱的人群、世界末日般的现实与银幕里的画面形成互文。
有趣的是,这个设计在当年看只有戏剧化的巧思,如今重现却多了一分与当下现实呼应的悲情,电影行业似乎也正经历着这样一场龙卷风,刮乱了规则和秩序,也刮走了从业者的信心。
或许是因为爱情和龙卷风一样突如其来又摧毁力巨大,两部《龙卷风》都掺杂了爱情元素,并且都把直面龙卷风当成了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式,遭遇过的痛苦如龙卷风席卷一切只余狼藉,走出阴影的唯一路径是勇敢面对。
新版保留了原版为龙卷风设计的这两重隐喻,但真正亮眼的反而是那些大刀阔斧改编后的部分。
对比两部剧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女主的塑造。
96版虽然也是女主为一番,却还是落入了以男主为叙事核心的窠臼,它的爱情线是男主有了新欢,催女主签字离婚,好让他能快点进入下一段婚姻,女主说着两人缘分已尽,行动却一再拖延,而男主新欢作为被隐形雌竞的对象也没有任何主动行为,只在男主想提分手时替他先说了那句话。
这是标准的白月光与朱砂痣情节,完全围绕男主展开的三角关系,剧情推动要靠男主幡然醒悟决定走向,两个女性角色沦为了供他挑选的情感附庸,她们之间甚至没有一场独立对话,连贝克德尔测试都无法通过。
另一个偏离女主核心的细节是男主被其他追风者嘲讽,同时台词暗示了他有心理问题,新欢可能就是他的心理医生。
如果要聚焦女主视角,应该让龙卷风的阴影隐喻只属于女主,她在童年时亲眼目睹了父亲被龙卷风卷走,从此立下探索龙卷风的目标,征服龙卷风是对父亲的告慰,也是对自身童年创伤的治疗。
但现在追风多了一层体现男主价值的意义,女主重要性再次被削弱了。
而新版《龙卷风》就很好地锚定在了女主视角,男性角色成了陪衬,爱情不是剧情重心,科技与人性才是矛盾主体。
女主的心理阴影发生于大学时期,那时她还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为了筹集项目资金她和朋友们一起去追风收集数据,不料他们以为最多EF-2级别的普通龙卷风实际上是EF-5的强龙卷风,除了留下调试机器的一人安全外,其他追风的同学中只有女主活了下来,她的男友在保护她时被吹走,从此每到夜晚她就像回到了男友护住她的怀抱难以入眠。
她依旧研究龙卷风数据,却再也不敢去实地追风。
直到被当初幸存的同学鼓舞,坚定地告诉她“你可以的,这就是你擅长的事”才逐步找回当初的自己。
很喜欢的一点是新版非常注重刻画女主专业能力的优秀,第一场工作戏就是同事请她分析数据,她一眼就能看出风向会如何变化,后续追风过程中团队也一直听从她的判断。
比如,面临多漩涡龙卷风需要抉择究竟追逐哪一边,如果追错了方向,次级涡旋会在几分钟后消失,也来不及再调转去追主涡旋,这次追风就会失败,新版剧情是女主发现路边麦浪波动方向变化,选了其他人都不看好的一道卷,还安排了另一队竞争者笑话她经验不足,结果女主的判断才是对的。
而96版类似的情节却是女主开车一路追逐错误方向,男主察觉不对紧急改道才免于白忙一场。
这些改动虽然细节,却也让女主人设更加鲜明。
28年过去,原先那个被挑选的、困于情爱的、能力不足的女主,以现在的眼光回看已经不再是一个符合观众期待的独立大女主。
同理,如果翻拍只是把一个没有新意的故事再讲一遍,或许也无法满足当下观众审美。
灾难片以其特有的宏大场面刺激视觉创下过辉煌历史,如今却日渐式微,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新的女性形象,也需要探索类型片更先锋领域的“追风者”。
《龙卷风》2024版-超越第一部的视觉大片-追自己想追的风!!
《龙卷风》2024版作为1996年经典灾难片的续集,不仅在视觉效果上更上一层楼,更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上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
首先,相较于第一部,这次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男主“追风人”泰勒·欧文斯(由格伦·鲍威尔饰演)带领的团队,不为任何人工作,只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是为了自己的粉丝,展现出的高超专业、为博流量做出的夸张的、潇洒作风,专业程度完全不输给任何国家级别的专业团队。
但是“活出真我” -是这个团队的精神所在。
这也让我想起了“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他的星链计划、火星计划、火箭发射和火箭再利用等等成就,远远超越了国家所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
2024版本《龙卷风》 传达的核心精神是:“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追自己想追的风!
反观女主凯特·卡特(由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所在的团队,他们非常专业,专业的设备,国家级别人才的背书, 而被天真的被无良地产开发商利用。
在普通大众在应对灾难时保险的缺失的情况下,收割老百姓的韭菜。
而泰勒的团队积极投入救灾,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也是电影中要表达的团队中的巨大差异。
爱情戏自然是这部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俊男美女的组合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黛西·埃德加-琼斯饰演的凯特·卡特和格伦·鲍威尔饰演的泰勒·欧文斯,两位主演不仅颜值在线,演技也十分出色,为影片增色不少。
特技方面,《龙卷风》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视觉效果震撼人心,远远超过了1996年上映的第一部《龙卷风》。
无论是龙卷风的逼真效果,还是灾难场景的细腻刻画,都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另外影片中的科技与狠活儿1. 气象雷达:影片中,追风团队使用的最得力工具之一就是气象雷达。
在许多追风场景中,团队依靠电脑或平板中的雷达回波图来分析龙卷风的发生和发展。
2. 粒子系统:为了创造逼真的龙卷风效果,特效团队采用了粒子系统。
这种技术生成并控制大量微小的粒子,根据设定的规则和环境变化进行运动,从而模拟出逼真的龙卷风效果¹。
3. 照明技术:为了让龙卷风看起来更加真实,特效团队在光线效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需要确保光线从一侧照射过来时,不会显得像是纯粹的CG,而是看起来非常自然。
4. 追风系统:女主凯特·卡特在影片中测试了一套突破性的全新追风系统,这套系统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追踪和研究龙卷风。
总的来说,新版《龙卷风》不仅在视觉效果上令人惊叹,更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有了显著提升,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灾难大片。
注释:第一部《龙卷风》于1996年5月10日上映。
注释:第一部《龙卷风》于1996年5月10日上映。
看完电影,第一个印象,女主角的鼻子好高啊,鼻尖好挺拔。
好看。
第二个记忆就是女主妈妈跟女主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两个人从外表看起来就不像母女,从电影的交互,对手戏的情绪来看,也完全没有母女的感觉。
第三个印象,男主角太油腻了。
长得也不好看。
演技也一般般。
在电影里的整体表现还不如那个男二呢。
感觉他就是最开始演哪个up出场时最自然。
后面的文戏就很差。
这个电影里的特效还是不错的。
在大荧幕上看,挺让人沉浸其中的。
我个人来说,很喜欢电影里民谣风格的插曲。
设置在一场龙卷风与另一场龙卷风的间隙里,让观众和主角一起感受追风的刺激,以及兴奋之后的贤者时间。
但是,作为中国的观众,或许对美国文化存在着一些隔阂。
所以有些困惑导致无法感知点映的真实感。
比如,这个电影的主线故事里,政府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是缺席的的。
每一次都只是在灾难之后闪着警灯出现。
反而是一个男主代表的互联网up主和男二代表的资本方一直活跃在灾难频发的区域。
喔,还有一个中年记者,也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在拼命。
难道各级政府就只会在灾难后才出现嘛?
女主是气象专家,但也是请假之后才出现在现场。
气象局不会派人到现场嘛?
女主、男主和男二用民科的思维和方式企图控制龙卷风,而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完全没有出现。
对美国的管理方式委实不了解,但是面对自然灾害企图用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方法处理,这很难成功的啊。
再比如,在这些龙卷风的高发区域里,当地居民没有自救的经验嘛?
电影里多次出现,虽然警报响了,但是当地居民不当回事。
以及,两次出现龙卷风来了,竟然没有设置地下避难所。
只能靠女主去临时判断如何避难。
虽然美国政府比较抽象,但是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应该就是日子人吧?
怎么会不设置避难所,不把警报当回事呢?
尤其是这种龙卷风高发区域。
如果主线剧情是发生在纽约这种龙卷风低发区域,居民没经验,出现各种问题,可以理解。
但是,高发区域的居民应该有自己的龙卷风存活方式的。
这是基本的人性啊。
总之,电影可以去看看,在大荧幕上看还是比较刺激的。
不过,如果扣细节的观众会有点纠结。
说实话,大概是一开始就没有抱着期待去看,反而我觉得还不错,灾难场面比较大,凸显了灾难的强势、可怕和人类的渺小,虽然剧情老套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产生的抉择、牺牲,在看的那一刻还是很感人。
追风灭风小分队,听起来还蛮青春的,故事也确实是从大学开始,但这个灭风的方式虽然看上次很科学还是多次改良其中还遭遇了重大人员损失的打击,但还是很儿戏。
并且面对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全是平民组织自救期间还要对抗资本的力量,这就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可能这也确实是美国的实情。
不带太多脑子,只看画面特效之类的还是挺不错的哈哈哈看之后和别人讨论,人说这一部新片远没有老片好看,但我之后去搜了那个老片,说实话我个人感觉除了都是龙卷风的背景,两个片子好像没有太多相同之处,而且大概是我不喜欢那个画风总之没看完。
要素过多, 年度佳片, 一开始因为其评价没有去看, 看了才发现远超出预期。
可能是近年来观众的口味都养刁了, 觉得放在几年前, 多少是8.0+评分的影片。
好看元素:·西部牛仔, 金发美妞, 爱了爱了.·科学探索, 龙卷风成谜路线!·集齐爱情,探险,赛车,友情,灾难元素, 还有谁?·口头禅一语双关:if u feel it, chase it.标准的好莱坞上乘之作, 带有些许治愈疗效。
不过和传统剧情一样, 经历苦难之后的男女终成眷属。
By the way, 女主真的很好看, 近年来的清一色好莱坞黑人女演中, 这部金发白女有点清流意味在里头。
ps:冲击波在看电影时说不好看不好看,真的很烦。
不是说不能看,是太套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套路。
故事、桥段、甚至台词都能预计的到,看着这段知道下一段,看着开头就知道结尾会是什么2,毫无悬念,毫无波澜。
在北美这么多发龙卷风的地方,监测研究龙卷风问题政府没人干,没有专业机构干,就靠几个玩票的街头二流子,还玩成了,那美丽国那么多技术类诺贝尔奖都是谁拿走了?!
明明世界霸主明里暗里把世界玩弄于掌股、国家政府强的一批,但灾难却回回要靠街头玩票的混混来拯救,荒诞不?!
男主瞪着一幅天下我最帅世界我最酷的二五八欠抽脸,但就是最吸引女主,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几十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个套路?!
以前看好莱唬电影还有个文戏不够特效来凑,这么多年看来看去看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逐渐唬不住人了。
剧情还是二十年前的剧情,桥段还是二十年前的桥段,但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极具下沉的今天,这些老掉牙的套路桥段已经没法打动见多识广的万物互联的新人类啦。
以当代惯常的思维方式而言,《龙卷风》是一部语境有些奇怪的“老派”灾难片,而它对老主题的诠释展开方式又比那些真正旧时代的灾难片更丰富,同时又保持了老作品对“类型”化本身的优先倾向。
它给出了比较标准的结构,针对女主角对自然、世界生活的态度。
自然是灾难片的永恒核心,人类角色的塑造让位于它,更接近“被其摧毁”的功能性定位,性格塑造的作用是被自然摧毁的具体形式,如“自大白痴”死于愚蠢,“友情”则以“自然面前无足轻重”的悲剧呈现。
本片试图把自然本身延伸出世界和生活的层面,由此让他们在自然面前的“受灾”过程,不同形态的“被摧毁与反击”变化,本身就构成对其内心的塑造。
序幕中,女主角的起点初心是“战胜自然”,消灭龙卷风,这意味着对自己世界的保护,也是人生的意义,却被龙卷风摧毁,序幕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着多重的毁灭,她站在废墟里,生活中重要的友情和爱情伙伴死亡,而“战胜龙卷风”的生活意义也不复存在,保护的个人与客观世界都毁灭了。
第一阶段中的她开始“逃避自然”,镜头给到环境从自然到纽约城市的变化,她挣扎在旧日的生活毁灭记忆中,想要离开原有的环境和人生,前往都市,离开自然带有的“原生活之毁灭”。
第二阶段带来了转变,旧日伙伴号召她重拾“保护世界”的生活意义,也回到自然环境之中,直面人生的种种,她也从开始的“逃开龙卷风”逐渐直视、进入,完成数据收集。
而她的竞争者则引出了第三阶段,对“过往损伤”的真正直面与改变,第二阶段中的伙伴是她的“过往象征”,似乎脱离了阴影,扎根自然生活,实际上同样在心中“都市化”了,其接触龙卷风的目的不再是保护自然环境对应的“小镇”,反而是都市的资本利益,为了他们而榨取当地的受灾者保险。
第二阶段中,女主角面临竞争者与伙伴的选择,她倾向于后者,意味着对过往的内在受制仍存,也同样作用在伙伴的身上,形成了“完全回避逃开”之上的深度迷惑,由她对伙伴公司的调查而象征性地破除。
竞争者与她的“真正初心状态”存在高度对等,都用摄像机拍摄接触龙卷风的全过程,在正面的状态中靠近、战胜自然,他降伏公牛,也和女主角一样用不同形式战胜龙卷风。
他也向女主角展示了真正值得保护的西部牛仔世界,是当地的原始小镇与普通人,与城市和资本家对立。
在第三阶段的高潮中,她成功了序幕中失败的灭风实验,挽回了丢失的友情,也在失去爱情的新圆满中直面新的龙卷风,甚至在细节上都扭转了“狂按故障的发射按钮”的后续结果。
可以看到,作品始终用女主角面对龙卷风的状态进行人物塑造,而其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摇摆选择,对伙伴“似乎直面实则回避过往”、与之相反的男友的逐步认知(同步于反躬自省),则在灾难片中混合了爱情的类型化元素。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由于龙卷风要“量大管饱”,作品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正面塑造人物,但到了“回到家乡、找回亲情记忆与初心”的关键节点(直入最大的龙卷风去消灭它),却不得不承接此前不算扎实的线索,只带来了女主角一段非常老套的归家。
此前,女主角更多地与龙卷风互动,与小镇缓慢互动,而对伙伴和男友的真实内心与接触龙卷风目的,则呈现得比较迅速。
特别是与男友的心灵共通,更多依靠的是DV与直播摄像头、探测小飞机和无人机、“向龙卷风中心发射”等细节层面的“应对龙卷风”之共性,确实围绕着龙卷风,但形式却过于间接。
更重要的是,作品展现了两个男人的不同,作为女方“堕入大城市生活”与“回避自然原生活”的内在表现,女方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正、负印象中厘清真相,也意味着看到并遵循自己的真相。
而伙伴潜在于“研究”表象下的“无奈图财”,男友“网红”表面中的“战胜自然”,逐渐显露出来。
这是影片在具体剧情层面的重要推进部分,关于她的内心侧面,也完成男性角色的独立塑造。
但是,这却是影片最弱的部分,是一次龙卷风之后的“直接告知”(男友)。
大资本如何剥削灾民,男友靠龙卷风做网红的大城市物质化的背后是什么合理动机(救助灾民),都由那场灾难直接完成了。
最典型的弱点环节是,在第二阶段的前半段,男友反而是对龙卷风更商业、功利、轻浮的存在,冲入龙卷风之中放烟花。
这一点其实是影片刻意模糊带过的人物矛盾点。
男友不仅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想要从自然之中榨取流量,事实上还对生命缺乏尊重之心,他“冲入龙卷风”是其“战胜龙卷风之公牛”的行为,在后半部中对应了女主角“战胜龙卷风”的目标,是二者的内心契合点。
但从本质上看,这却是对后者的“反对”,因为后者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小镇、生活、珍视的一切,在序幕中因“不曾认知到生命之于自然灾难的脆弱、生活的易碎”(对冲入龙卷风而欢呼雀跃)而失败,在结尾则变成了“保护一切”的觉悟基础,也可以构成女主角之于“过往”不仅重返直面、更是超脱成长的表达方式,也引出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在与男友竞争的对立阶段,男友等人对龙卷风表现出的恰恰是女主角失败的“过往状态”。
到了后半部,电影试图简练地为男友做出“证明澄清”,让他用赚到的钱去救助灾民,但这显然太过于表面了,他应该在对待龙卷风的更直观层面上展示出改变,作为灾难片来说,这才是契合“人物进入灾难并被摧毁”情境的人物塑造,足够直观,也利于男友本身成长曲线的构建。
但电影却模糊了这个点的表现,只是略作潦草的“真实面展现”之后,就直接回到了对女主角的表现部分,显然没有很重视男友的角色,但这就导致了女主角对他的选择变得表意不清了起来。
而在旧日伙伴的身上,这一点体现的同样明显,他从“回避过往人生、当下丧失过往初心”的负面转变,到再转向正面的二度变化,都因戏份更少而更加单薄,也无助于他对接的“城市大资本”环境,而这同样是女主角“纽约之当下”的侧面表现途径。
这其实很可惜,因为女主角本身其实有挖掘空间,曾经的她出现在dv里,带有对大自然的雀跃,这是缺乏灾害严肃态度的表现,到正片则延伸到了男友的直播画面。
此时,她的过往带上了“失去敬畏”的内在缺陷,需要被她自己弥补,是“直面大自然与过往外部伤害”之后的“认知更深度缺陷”,是获得新生的重要阶段。
影片没有交代这个点,直接忽略了对男友网红直播“消费灾难”的动因解释,让女主角的几个阶段变得单薄、无说服力,也没有了“敬畏大自然”的灾难片恒定主题。
这正是《绝命海拔》等片会做的事情,用人类试图压服自然景观的特写与宏观视角下的远景渺小来提供反差,并契合灾难片的壮阔与毁灭,再用开头和结尾中“进出山路径”的对比来表达主题:去时的人认为征服自然是人生意义,实际上这无法实现,承认自己渺小之后的“渺小人类之间的温暖感情”才是意义。
进一步地说,本片在呈现模式上同样比较传统。
在如今的灾难电影之中,环境与人物内心塑造的直观作用性会更加扎实、彻底。
例如,一些做得很极致的灾难片,会采取大部分时间--甚至从头到尾---的第一人称视角,由此将所有灾难景象都转化为对人物的直接冲击,而视角的转移、动态,乃至于色彩和清晰度等状态,都会成为人物眼睛引出的“心灵窗户”式内容。
即使在最浅层的环节上讲,它也能强化人物和观众的共情能力,从而让哪怕最迟钝的观众都至少能把握到人物的情绪基调,最典型的便是马特里夫斯拍摄的《科洛弗档案》。
至于一些更“普通”的灾难片,也会给出相对封闭的客观环境,由此强化环境本身在灾难破坏之下的主观反映能力,甚至用一些幻象式的画面将“破坏”拉升到更极致,同时也作为人物内心的直接投影,最近的案例便是国内上映的《坠落》。
以《龙卷风》来说,它在开头给出DV的手持摄影视角,而人物因野外实验而经常处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之中,具备了向上述两个更极端思路的发展可能性,但终究回到了传统标准的创作模式。
包括影片对配角的使用、转变节点的设置,都非常标准而传统,它带来了女主角的两个“同行竞争者”,科学家方面的白人男、男友,他们都与女主角竞争对风暴的科学判断,也自己拥有对立的立场,最开始观众和女主角一样倾向于前者,后续转为男友,而前者则单纯地变成了“讨人厌”的看板,仅仅带来了“负面的资本家武器”的符号作用,甚至没有普通灾难片里类似角色提供的”死亡”功能,而是干脆地消失了,被女主角的伙伴抛弃,完成了女主角对过去友情的挽回、伙伴自身在二者之间的“友谊大于金钱”---同样非常传统,在本片中是“城市与自然,回避过往之改变与直面过往之坦然”的基底---选择的工具。
同时,女主角转变的节点也是老套的“回归家庭港湾”,在本片中同样是过往原初生活环境与人生的基底,但也依旧以最老套的“亲情”方式表现出来。
最后要提及的是,影片其实设立了记者作为“都市人”视角,他似乎代表着更广阔“社会”对两种人的选择,自身受到自然的破坏(恐惧、呕吐),一方面是对“从直面、解决自然灾难之中保护美好生活”之必要性的持续强化(在片中更多靠母女等路人角色的死亡),也给出灾难片必备的破坏性情节,更由记录和拍照强化着“视角”的概念。
而两派人对他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各自的真实世界观,如追求资本之人会追捧讨好他,真正聚焦“保护生活”的人则不会在意他,作为对两派人本质的展现,并相应地影响到他对两派人的判断,落到“社会有希望”的更宏观积极调性。
但是,角色却在后半部缺乏存在感,沦为了男女主角深陷龙卷风的让出舞台者,只是在最终风暴即将到来之时,最后一次作为独立的“记者”属性出现,给出了社会最终的正确选择,认可了女主角,随后便是“受灾与救灾的路人”之一了。
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新式借鉴,但其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以传统为基础,无法真正地“新”。
在本片里,它其实有几个节点有这样的发展可能性,男友可以成为愚蠢的人类,在灾难里提供不断的自大与受挫,作为女主角从“回避曾经到回归直视曾经之后,逐渐认知曾经缺失敬畏自然之心,进而完成对曾经的补完与成长(而非单纯回归直面,这是本片停留的程度)”的过程。
而在序幕的三人死亡后,本以为作品会进入彻底的单人求生情节,连续的龙卷风、彻底的环境大范围损毁,让全片都围绕着她的单次逃生过程,在持续的绝境中不断改变序幕里的“征服”认知,而灾难在高度封闭环境中的“主观化”也可以带来各种或明或暗的幻觉景象,直接或暗喻性地投射人物内心,实际上是本片“灾难本身即塑造人物”思路的升级,让灾难与人物的交互成为了内心的展示。
这需要作品相对软“学术”,架空的超级连续龙卷风与社会状态(无外部支援,政府能力弱于现实),但显然是更极致的灾难片,同时也能完成主题性叙事。
但本片似乎更加“正统”,对龙卷风和消灭机制进行了科学介绍,反映的现实甚至具体到了俄克拉荷马,对接现实里的飓风灾害地,是很“规矩”的现实世界呈现。
而作为电影创作的逻辑也很“规矩”,多人物、主配角分明、灾难与幽默爱情的元素、生活态度与缺憾挽回,却被化作了“战胜大自然(自己的生活)”。
这让它似乎更靠近了“有当代创作逻辑”的传统灾难电影的世界观,却也没有做到完美的平衡,“灾难主角化”被不得不归于传统流的人物塑造所冲淡,人物塑造又必然地在灾难片中有所局限,而当代的“灾难本身成为人物内心展示途径”思路更是在”规矩”的拍法中难以实现。
我看过的第1567部电影,《龙卷风》我给8.3分。
观众想看奇观!!!
灾难类型电影是呈现奇观的最好方式之一!
1996年版《龙卷风》是影史灾难类型电影的标杆!
2024年版《龙卷风》票房口碑又一次获得双收,印证了我开头写下的那句话——观众想看奇观!!!
胶片摄影机拍摄使得这部《龙卷风》在IMAX银幕上,充满了迷人的复古气息!
激光IMAX影厅12声道音响对龙卷风破坏力音效的展现,渗透身心!!!
当龙卷风靠近之际,必须跑进电影院避险!
黛西·埃德加-琼斯在这部大制作商业电影中的表演,不输给“刽子手”格伦·鲍威尔。
《龙卷风》年度IMAX必看佳作!!!
想着应该是个灾难片,但是拍出来是个冒险项目。挺好的,情感线都砍掉的话。
喜欢。基本上当废话刚开始讲的时候,潜藏在平静之下的狂风骤雨已经初见端倪,所以这节奏就还算得上紧实,也没给太多说废话的机会,这风真就是一个接着一个来(毕竟这帮人就是在没事找事,但跟单纯的作死相比还是有点理想主义的),而这女主也算是跟一个心理强大的人站在一起克服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心理创伤,瓦解了最后的龙卷风也算是完成了毕生夙愿。我不知道原版有没有电影院,但这一版能把电影院变成庇护所的想法真的是绝了,当屏幕被吹走的那一刻,真就是弗兰克斯坦秒变山河故人,这可比魏书均高明太多了。
整体观感挺顺畅的。加了很多新时代的元素。最后的英雄壮举是女主一个人完成的
意外地很好看!我也想去追龙卷风!冲啊!!!
乡村摇滚乐,辽阔的美壤田原,无畏之人敬畏自然,Glen Powell和Daisy Edgar-Jones的化学反应多次溢出屏幕;Twisters像是1998年拍出来但特效超前20年的续集。
特效非常好 全程龙卷风 无尿点 BTW还得是我们女人拯救世界❤️🔥
原版的海伦.亨特简直帅呆了,翻拍也是女性冲在驭风的最前线。爱科学的女勇者拯救世界。还是要看大银幕,才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力啊。
看chasing戏时的心跳还不及我中间一路跑出去上卫生间时心跳快
超级油腻的两个主演 不知道谁带坏的谁
Fear's the reason you do it. You don't face your fears, you ride 'em.
如果龙卷风能把油叽叽卷走,那这片的票房肯定还会加一亿。
灾难片没拍出劫后重生的感觉就是不及格。看过男主,对油腻又有了新一层的认识,之前还不觉得。女主是真好看。
虽然不喜欢男主角的长相,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很扎实的一部灾难片。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不做作、不刻意拔高价值的作品了,还是挺清爽的。
没有在电影院感受其中的场面多少还是对观影体验有所折损的吧,但是也确实看的人蛮无聊的,尤其是塞了一些男女主之间的戏份
我不理解女主她妈人在家里钥匙却放在门口花盆下的迷惑行为。
其实电影挺好看的,但是性缘脑编剧受不了,非要撮合男女主在一起的烂俗套路,还要给女主安排一个万年备胎,从前任到现任都是女主忠实的备胎。。。。我嘞个老天,我们大女主真的不需要这些好嘛!就写个独美的女主会S???!!!
4DX加分,女主复古人设加分,游泳池影院场景加分(一直觉得定点吹比追车好看),斗嘴小加;其余部分都太保守啦,尤其两派斗嘴,有点玩闹属性了,最终战女主没飞差评
看完之后专门去翻了Nature相关分析的文章来看,总体来说此片游走在科学和幻想之间:电影展现了最新的相控阵雷达、大数据建模分析技术,也准确地反映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龙卷风频率增加的现象;但是携带着一车吸水物质往里冲远不如提前投催雨弹(尽管电影里女主最后也投了)来得安全和现实。片子结构之工整在近两年好莱坞大片中难得一见,三个主角的性格刻画、心境和立场转换显然也经过了仔细打磨,一路看下来很难找到槽点。硬要说的话,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和车库实验室还是太老套了。灾难场面特效保持着不错的水准,电影院银幕被撕裂使得众人暴露在飓风之下的一幕真是紧张感拉满。
伟大坚强的女性在与龙卷风的斗争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最大的看点是女主的颜 简直是艾玛斯通的完美平替(修复了她的所有缺陷)干练简约的美 完美到多加一星(是的我是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