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虹膜」当我们说到华语片时,总是很自然地只想到两岸三地,去年的《热带雨》则让我们看到了更大范围下的、新加坡背景的华语故事,而马来西亚为背景《夕雾花园》则由此拓宽了华语片的视野。
拍青春片起家的导演林书宇,大家更熟悉他的应该是诸如《九降风》《星空》这样的青春片。
近些年的他似乎也在往更加厚重的题材转向,比如让林嘉欣拿下影后的《百日告别》,就聚焦了失亲人群的创伤经历,这次的《夕雾花园》,则直接跨越到了厚重的历史题材中来,以一对姐妹的经历来体察马来西亚跨越几十年的战后伤痛史。
《夕雾花园》改编自马来西亚作家陈团英的同名小说,以三个相互嵌套的时空展开,张艾嘉和李心洁分别饰演老年和青年的张云林,随着老年张云林重返故地,回忆线也渐渐披露。
张艾嘉的老年张云林承担了整部电影中探寻个体过去和回看家国历史的基调,这是影片最「当下」的第一个时空。
在一切动荡都已经平息的时候,这种在时间上远离过往的状态,在带来一种间离感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以更为冷静的态度去审视那段历史。
第二个时空则设在二战结束之后,青年时代的张云林来到深山中还未建造完成的「夕雾花园」中,执意要跟居住在这里的日本园艺师中村有朋学习如何建造园林。
「夕雾」这个名字,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追求物哀式浪漫的《源氏物语》。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村有朋算是张云林的「敌人」。
曾被英国长期殖民的马来西亚在二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又恢复殖民,复杂权力转交带来政局动荡的同时,同样也给马来西亚人带来了伤痛的记忆。
而张云林要修建日本园林的夙愿,就和日占时期的伤痛有关,随着她跟着中村有朋的学习过程,那段战争期间的历史也慢慢浮出水面。
张云林和妹妹张云红在日占期间曾被抓去集中营,年轻些的妹妹被迫做了慰安妇,张云林则终日在矿井中劳作。
有意思的是,身处日本人带来的苦难中的云红,却对日本文化非常着迷,希望拥有一个自己的日式园林,想象这个园林的样子,是姐妹俩在这段艰难时日中的唯一希望。
日本投降那天,云红被烧死在集中营,侥幸逃出的云林为了完成妹妹的遗愿,便决定要为她修建一个梦想中的花园,同时也在努力寻找着当年集中营的位置,想要找到云红的「墓地」。
这段战时的回忆,多是通过云林与中村有朋的交流展开,是在回忆中嵌套的回忆。
影片也就由此建立起了埋得最深的第三个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还有很多蛛丝马迹的伏笔,在最终揭开真相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那种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勾连感,也就因此得以建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段战时史,不仅是云林最不愿意去触碰的个人伤痛史,也是作为她镜像的妹妹的屈辱史,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其管窥到整个二战时期慰安妇群体不可言说和失声的历史。
因为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不是在战争中去世了,就是在时间中变成了被湮没的个体。
在更广大的层面上,这也是整个马来西亚最不愿意去触碰的一段历史。
《夕雾花园》将影片的题眼建立在一个形似麦格芬的「日式园林」上,不管是妹妹梦想中的园林,还是姐姐想要为妹妹打造的花园,又或者是中村有朋在建造中的夕雾花园,乃至几十年后重返故地的云林所见到的残败景象,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的、完整的花园。
它就像那段既属于私人也属于马来西亚的历史,无法被探究透彻。
但某种程度上,这座花园却以另一种形式被完成了。
中村有朋最终离开了云林,留给她一副遮盖背部伤痕的日式园林刺青,而关于集中营位置的秘密,也被藏在这幅刺青里。
《夕雾花园》做得最贴合主题、也贴合文化的一点也在于对这部分「园林」元素的充分运用,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园林美学」。
这种园林美学被渗透到了影片的各处,借云林之口说出的「借景」,便是解读这部分园林美学的关键。
在教导云林如何打造日式园林时,中村有朋曾让云林从小屋的门扉观看园林的样子,门扉在这一刻成为了银幕中的银幕,云林意识到这种「借景」便是打造一个完美园林的关键。
中村有朋给出的解答则是,外部的世界总是在那里不会变的,它呈现为什么样子,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看待它。
我们也能在《夕雾花园》中看到很多这种建立在「银幕中的银幕」概念上的构图,中村有朋的日式小宅、集中营的棚屋、各处的窗棂门扉,都构成了一种影像上的「借景」。
而最核心的那层「借景」,则在影片高潮时揭露。
云林最终意识到,把关于妹妹的秘密藏在自己后背纹身里的中村有朋,是在「让时间成为借景」,以使自己能真正面对战争带给自己的伤痛后遗症。
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夕雾花园》中刻意设置的种种隐喻极其对应,落在妹妹身上的慰安妇强奸文化,转到姐姐身上变成了日本园艺师在其背部刻下的刺青花园。
这几乎成为了历史伤痛外化的明喻,也极其粗暴地简化了影片所涉及到的历史的厚重感,如果你期待一种宏大叙述,那你大抵会对《夕雾花园》感到失望。
或许是导演本身对处理情感更加熟悉,《夕雾花园》的大部分重点,都落在了描写这段禁忌情感上。
片中两人的关系几乎被处理成了一种言情化的双向施虐—受虐关系,从文化、艺术、哲思甚至身体层面,中村有朋都是云林的教导者和启蒙者。
那些对园林艺术精髓的冗长描述,建造园林时刻透支体力的劳作,很明显地指出了这种从属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日占期留给马来西亚的除却伤痛之外的文化遗产,但依旧是建立在情感权力关系上的景观式展现。
就像云林问中村有朋的那句话:你总是这样说话吗?
日本也好、马来也罢、华人后裔亦然,都只是《夕雾花园》中不同族群对彼此来说陌生而神秘的景观。
而在时局下占据了某种「道德制高点」的云林,则在情感关系中成为了那个控制/施虐者。
她对中村有朋说的那句「在知道你的国家都做了些什么之后,你怎么还会考虑要回去呢?
」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点明了这种立场与倾向。
把叙事重点过多地落到云林和中村有朋的情感关系上,是《夕雾花园》显得太过「戏剧化」而非「历史性」的单薄之处。
这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设置、典型战争式斯德哥尔摩的人物关系,对那段历史和身置那段历史中的人物,都进行了一种抹平。
影片结尾那个让人恍然回到青春片时代的对望,不仅是剧作上的偷懒,更是这样一部基于大历史语境的影片在美学上的陷落。
这是「禁忌爱情」对「复杂历史」的覆盖。
《夕雾花园》对过去的忠实更多体现在画面内部,其在「化妆和服装设计」上得到的肯定也是证明,但它对历史的体现也就止步于此。
理应缠绕着云林那种受到一种文化之恶的折磨,又不得不研读这种文化之美的对抗;中村有朋意识到个人无法与国家划清界限时,必定背负着的对忠诚与信仰的质疑;甚至对英国殖民者的刻画,都被这段所谓的「禁忌」爱情故事熨烫整齐,变成了层次单薄、意义扁平、毫无褶皱和肌理的伤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相互救赎。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用一段爱情故事来窥见过往,而是可惜,它是在以个体感情阅读历史,而非以群体情感书写历史。
在阿巴斯谈电影中,他这样说:“所有艺术的基础都是诗歌。
艺术是为了披露,为了提供新的信息。
同样,真正的诗歌把我们提升到崇高之境。
它帮助我们逃离习惯、熟悉、机械的常规,这是朝向发现和突破的第一步。
它暴露了一个隐藏于人类视域之外的世界。
它超越现实,深入真实的领域,使我们能够在一千英尺高空飞翔并俯视这个世界。
其他的一切都不是诗歌。
没有艺术,没有诗歌,贫瘠就会到来。
”艺术和战争是《夕雾花园》中两个并行不悖的重要主题。
几乎可以说是如影随形。
它既没有落入一般战争片的套路,把视线聚焦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特别强调战争的惨烈与黑暗,同时也没有用艺术来弱化个人身上饱含伤痛的战争记忆。
在《夕雾花园》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无论是从历史、爱情、推理还是其他,如果单从一个故事的层面或一种叙事技巧来推敲这个电影,未免可惜。
对我来说影片最深的魅力来源于渗透其中美学,哲学和诗意。
说到这里或许会有一个问题,如果艺术不能用来反映社会现实,艺术还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是否还需要诗?
以前我的答案或许是一种毫无疑问的肯定,但现在我想其实没有人可以真正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
因为它是一种个人而私密的体验。
有如一种信仰。
如果相信,它就是肯定的,而如果不相信,那它可以被理解为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问题,电影中的解答来自一个简单的情节。
当云林冒着生命危险,隔着战俘营的栅栏偷偷去看望妹妹。
云林发现,是往日一段她们共有的回忆还一直在支撑着妹妹彼时有如身处炼狱的生活。
战前他们一家人去日本京都旅行,让妹妹对彼时所见的日本庭园永生难忘,并从此在心中暗暗埋下了一个庭园情结。
云林问妹妹云红,日本人这样对待我们,为何你还喜欢他们的庭园?
云红说,我爱的是花园,而不是建造它的人。
那是我的花园,爱也是我的。
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它。
这个残酷而不乏温柔的情节,让我不禁联想到一个画面,就好比一个人被关在黑暗的囚牢之中,但她仍然需要从那扇狭小的囚窗去看到微弱的星光,以获得心灵的慰藉。
电影中,日本庭园不仅成为妹妹生命最后的支撑与安慰,同时也成为姐姐云林生命背后一股强大的驱动力,后来让她不顾一切去完成妹妹的遗愿。
日本庭园作为一种貌似与生死毫无关联,尤其在战争年代显得无用的艺术,并不意味着醉生梦死或纸醉金迷的生活的一种,它不是一种靡靡之音。
而是帮助人类实现了一种心灵层面的构建与维持。
而这个构建与维持的过程并不是目的的达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发生,一种自然。
如果说云林关于妹妹云红的一段回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影片的主旨,园艺师的出现则是对影片主旨一种狂澜式的深化与推进。
就好比前者是庭园中的一树或一石,而后者呈现出了庭园的全貌。
理解影片中日本宫廷园艺师中村有朋的世界观,是理解影片主旨的一个必要前提。
在彼时乱世背景下,从一开始有朋就是一个社会意识淡薄,游离于世界之外有如天人般的存在。
有朋的眼中,看待世界一切没有分别。
有的只是对自然和生命的尊崇。
在有朋的身上,体现出了道家的哲学。
而这种道家的哲学体现在日本传统美学中,呈现侘寂之美的庭园就是文化融合所结出的果实的一种。
他对俗世中的杀戮征战没有任何兴趣,而是隐居深山潜心造园。
乱世之中,他身处的仍然是一个纯净无垢并且超越的艺术世界。
那个艺术的世界来源于他静谧而诗意的内心构建,而这个艺术构建的外在体现,就是以从自然中借景作为表现形式的日本庭园艺术,同时也是影片的核心意象。
一方面,有朋的身份对云林来说是敌人。
他们国家的铁蹄踏入自己的家园,并且把亲人带向毁灭是事实;而另一方面,有朋又是辅助自己完成妹妹遗愿的老师,跟敌我无关,也是事实。
影片冲突在此时深化。
如果云林对园艺师产生了感情,那她是否就是对惨痛战争记忆的一种背叛?
而如果园艺师远离天皇至上的祖国,把国家机密透漏给殖民地的女人,并与其恋爱,是否同样也是一种背叛?
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二元对立的答案。
事实上,影片对这个答案的处理是暧昧的。
故事呈现了冲突但没有给出结果。
园艺师在隐逸密林中最终消失,他对云林的爱也因此被迫阻断,无法在当下就获得验证与确认。
而是被遥遥无期地悬置。
只有在经过足够漫长的时间淘洗以后,云林已经走出半生。
彼时的战火纷飞已经化为云烟,一切尘埃落定。
时机成熟,机缘巧合,云林才终于能够明白昔日那个男人的用心良苦。
他把对她的爱,用一种私密而几近残忍的方式,一针一针种在了她的身上。
那就是云林背上的刺青。
就像某一天他们在建造庭园休息的间隙,有朋让她讲出自己的历史。
云林说,你不需要为此负责。
有朋说,从遇见你的最初,你就让我负责了。
她背上的鞭痕历历在目,没有逃出他的眼睛。
刺青这段将故事推进到高潮的情节,可以说是《夕雾花园》中美学的又一次深化与推进。
如果了解谷崎润一郎,或许就会对这个被称为“恶魔主义者”,在文学中将唯美主义贯穿始终的作家,多年以后另一位马华作家又悄悄继承了他的遗风。
而花园的名字夕雾,又直接来源于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
《夕雾花园》是一个浸透了日本传统美学的故事,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审美。
但种种这些被《夕雾花园》悉数收入囊中的日本传统美学,在这里却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感官的愉悦,而是充当了一座战时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束将胸中坚冰融化的光。
它发挥出了更重要的用途。
有朋对云林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她立刻反驳他。
他说,生逢乱世,庭园的存在提醒我们,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而苦痛。
但我们,仍能觅得一丝宁静。
在一次采访中,影片导演林书宇说,有许多电影谈到战争与伤痛,但有时反而让观众的心里产生仇恨,这是我特别注意和避免的。
如果战争的结果没有让人意识到爱与和平的珍贵,却适得其反深化了人的仇恨与愤怒。
死于战场上的那些孤独的灵魂就是被辜负。
当然,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遗忘更不可能背叛自己国家的历史。
但或许在反复号召、命令、强迫,提醒的反面,人可以选择让灵魂升华的艺术去溶解冰冷与仇恨。
用爱去打破壁垒。
因为它会不停地提醒人们,这样的宁静来得如此不易,如此艰难。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拾粒)
看完了这部剧情电影:《夕雾花园》,一星都不想给,美化日本侵略战争,把台湾人被日本人殖民出感情的卑贱嫁接给马来西亚华人,简直可笑至极!
没有人有任何资格替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无辜中国同胞原谅日本侵略者,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过侵华战争,更不要说道歉和反思了,在这点上,日本不及德国的万分之一,也是这一点我一直对日本这个国家提不起任何好感!
影片中更加可笑的是表达了一种被武力侵略和摧残之后,再用文化渗透和入侵来感动,还谱写出了一曲跨越国家种族和民族大义的禁忌之恋,精日跪舔的姿势不要太难看!
电影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日本人的园艺纪念是征服“control”自然,而不是顺应“conform”自然,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日本文化里面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和消失过,这也是当下更加值得警惕的事情,军国主义,纳粹主义随时可能会死灰复燃!
电影以上世纪1950和1980年代的双时间轴呈现,故事以张云林(张艾嘉饰)为核心开始,观众将看到以倒叙手法回忆1950年代年轻的张云林(李心洁饰)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
妹妹张云红(林宣妤饰)的过世使张云林陷入罪恶感之中,此时,她也遇见了日本籍园艺师中村有朋(阿部宽饰),协助她打造纪念花园,并开启一段禁忌的爱情故事。
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馬來西亞經歷了二次大戰的洗禮迎來的是共產政權和殖民統治的對抗女主的妹妹在日軍離去的那天被燒死與花園主人的相遇,然後一起建造這花園完成女主妹妹的願望他們相知相愛,卻又失之交臂,繾綣半生卻由背上的那幅刺青道出真相。
120分鐘,把你我都帶進了充滿回憶又感人的過去。
今天要推荐的影片,由著名导演林书宇执导,两位金马奖影后李心洁、张艾嘉以及日本影帝阿部宽主演。
这部国际合拍片的阵容强大,在去年的金马奖上,更是横扫了9项大奖提名,令人期待。
《夕雾花园》
剧作改编自马来西亚作家陈团英的同名小说,该小说还曾入围了国际文学大奖“布克奖(The Booker Prize)”。
故事从女性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文化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大部分二战电影都是跟西方战场的激烈对抗相关,东方战场则更多是描绘中韩两国慰安妇幸存者的经历,以及她们这些年来追寻正义之路,很少人会提及同样被日本侵占的马来西亚。
然而,电影虽然在讲述马来西亚上世纪的的悲剧,但真正关于战争的场景并不多,反而建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温柔、恬静中带着感动与唏嘘。
二战中,一对马来西亚姐妹被困在“金百合”俘虏营中,姐姐张云林(李心洁 饰)和妹妹张云红(林宣妤 饰)靠着想象心中的日式花园,熬过惨痛的日与夜。
虽然她们憎恨日本人,但心中却无比向往日式花园的宁静、质朴与美好。
就在日军投降当天,姐妹俩想要趁机逃脱,姐姐云林逃离了,但妹妹云红却留在了战俘营里,被活活烧死,这件事令云林一直十分自责。
在二战结束后,云林协助日军审判工作。
她自己私底下不断与即将接受死刑的日军谈判,想要知道当初关押她们姐妹俩的“金百合”战俘营的具体位置,希望把妹妹云红“带回家”。
但没有一个日军知道战俘营的实际位置,云林继而想到,可以给逝去的妹妹打造一座她最爱的日式庭院,以弥补过去的遗憾。
于是,云林拜访神秘的日本宫廷园艺师中村有朋(阿部宽 饰),请对方一同建造花园,可有朋起初拒绝了。
但后来有朋突然回心转意,邀约云林到他正在打造的“夕雾花园“工作,直言等到花园完成后,云林也就会懂得如何打造妹妹心中的那座日式庭院了。
在共同建造花园的过程中,云林和有朋之间逐渐产生了爱恋之情。
日军的种种暴行,云林是亲身感受过的,也永远铭刻在心中,但她却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一个日本人,而且对方的身份很神秘,令这段感情注定充满矛盾。
这样的情感关系充满张力,如何令他们自然地堕入爱河是观众是否能投入剧情的关键。
导演在前期刻画云林的性格上非常成功,让观众深知,云林不是柔弱天真的小女孩,她坚韧、有主见,也清楚自己的情感。
所以当她主动靠近有朋时,一切来得很自然,她一边接受有朋,一边痛恨自己爱上日本人,复杂的情绪令观众也感受得到戏剧的冲突。
这段感情之所以特别感人,是因为情爱与家仇国恨无法同日而语。
即使云林冲破了心理枷锁,承认自己对有朋的爱,她仍然痛恨日本人,加上妹妹的悲惨遭遇,让她的这份爱充满罪恶感。
有朋的身份令他不能同时忠于国家与自己深爱的人,他最后选择消失变成了必然。
如果《夕雾花园》只有以上这条爱情线,它仍会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但未必令人难忘,毕竟经典的爱情电影数不胜数。
《夕雾花园》更好看的地方在于,除了爱情外,它也谈园艺,再透过园艺看生活的艺术和哲学。
有朋的生活离不开园艺,连日常聊天也是三句不离本行。
他第一个提到的园艺理论是“借景”——借助外界景色完满花园的景色。
外在世界不变,变的只是你怎样去看待它,而这个理论也成了有朋最后留下的谜底。
《夕雾花园》另一个理论是要多学习一门艺术,扩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它去掌握第一门艺术的精要。
有朋除了精通园艺,也精于刺青,在片中他给云林做了刺青。
刺青的痛给了云林希望,仿佛这种痛能带走她心里一部分的愧疚与悲伤。
而有朋则透过刺青,给云林留下了最深的爱。
直到多年后,云林才明白背后刺青真正的含义,也令这份感情唯美得动人。
《夕雾花园》格局宽广,抽丝剥茧解开多年谜题,片中每一幕都绝美无比,云林与妹妹云红隔着竹栏聊天,谈着战争结束后的未来,突然日军闯入,镜头拉远我们才惊骇地发现这是一间俘虏营。
一首萧邦献给心上人的钢琴协奏曲贯穿全片,电影里有人因萧邦结缘,而真实世界的萧邦与爱人却因现实问题无法结合,隐喻了云林与中村的爱情结局。
二战中的爱情,本来是一个可以挥洒激烈情绪的题材,电影却点到为止,留给观众无尽想象,层层堆迭就足够令人潸然泪下,这是导演林书宇的功力。
但有一个演员,必须一提,那就是张艾嘉。
张艾嘉在片中饰演的是中年云林,戏份并不多,与饰演青年云林的李心洁始终没有同场,但从她俩身上,观众能感受到“时间”带给人的改变。
而且中年云林才是电影的点睛人物,整个故事便是从中年云林开始叙说的。
由她打开这段尘封的记忆,追寻那段情感的真相。
当结尾真相揭晓时,张艾嘉抱着故人又哭又笑,那一幕道尽了多年来的辛酸。
她终于能放下疑问,明白自己是被爱的,甚至是被爱得更多的一方。
在这种领悟中带着悔恨与难过,又夹杂着喜悦,才让她仍不住笑着落泪。
张艾嘉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演绎得太精彩,若不是她想要留给后辈机会,决定不报名参加去年的金马奖,相信她入围与得奖的几率都相当高。
很多人说爱并非一生一世,也许怨恨和伤痛亦然。
人生的“借景”,就是学懂爱与恨。
当然,这过程就如同造园一样,都需要时间漫长的洗礼。
之前看电影梗概说是战后受害者以日式庭院来治愈的情节,总是怀疑这是个什么阳春白雪不接地气奔着拿奖去的文艺片,所以一直跳过这部没看。
今天看完之后呆坐了很久。
抛开电影里时不时让我想吐槽的一些关于庭院文化历史溯源问题,总觉得电影里是在以枯山水的波纹来隐喻一切发生的已发生,且印记永恒。
但花园里的每样元素都有自己的时间,不变的也会慢慢被多变的改变风貌。
整部电影的地域和时代背景让无数的文化审美元素被安置在一个框架下,就好像庭院设计,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浮空且炫目的感觉,就好像在梦境中总是不能完全睁开眼睛看清楚,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里面的不同故事线,不同的人物,都如同庭院元素一般,在自己的时间里各自精彩。
在一起却绘制成了一幅南洋背景的浮世绘。
关于感情,有几个点真的太戳中我了。
一是纹身的时候妹妹擦去李心洁的眼泪,后面阿部宽也说,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痛苦的时候,只有肉体上的疼痛才能带来解脱感和赎罪感,“only pain feels right”。
再来就是关于借时间这个概念。
我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刚在一起的时候我简直是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
但是他总是跟我说慢慢来,慢慢来。
以后的时间还长,我们还什么事情都没一起经历过呢。
曾经我以为我懂了。
电影里李心洁和张艾嘉两次与阿部宽对望,我忽然感觉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了一点。
对于某一种人,他们所追求的爱情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五分的好电影。
台湾citylink看的快要下架的最后几场之一。
怀着仰慕阿部宽的心情去看,却被李心洁吸引。
坐出租车回去的路上,在想:林书宇还是太年轻了啊。
“给世界一点希望”,凡是未曾经触底就轻易这样想的创作者,总难免因为自身经历的厚度不够支撑幻想世界的“希望”,而流于矫情。
还好,李心洁,关键是张艾嘉的演技,挽救了悬崖边上欲坠的矫情,使得阿部宽的“伟大”和感情线的水浅,显得没那么一坠到底。
林书宇因为厚度不够,切割世界的方式还是太简单了,比如:好人终归还是好人,哪怕他不小心走错了路。
阿部宽的角色参与日皇军,为他们寻找黄金,知道comfort camp而隐瞒不说等的罪行,被设定为“好人不小心走错了路”。
他自己也说:忠诚是我们日本人最高要求(大意)。
仿佛一个“愚忠” 就已经是他对自己命运全部的思考和体悟。
他给了女主角时间,是为了帮助她战胜PTSD,那么他给了自己什么?
无休止的造夕雾花园算吗?
哪里看得出来他对夕雾花园苛刻的艺术追求,同他经验自己大恶大善的复杂人生之间的关联?
一句只为了追求balance?
这觉悟跟下了班挤地铁去参加什么灵修班、插画班、茶道班等追求balance 的苦逼办公族有什么不同吗?
这份生硬是因为导演非要塑造一个“本质善良伟大高尚”,不过是“不小心”/“不知情”犯了错,并用自我放逐和解救他人(包括解放女主)为赎价的这么一个光明到不行的人物,仿佛不这样的话,就不能够被人爱上似的。
导演甚至说,找阿部宽来演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种魔力,连讨厌的角色他都能演得让人喜爱(大意)。
这段话正透露了导演切割世界的方式:好人才能被喜爱。
男主已经伟光正成这样了,他居然还担心男主因为战争罪行(或其他什么他觉得的原因)而被“讨厌”,要找来阿部宽做保障,争取无论如何“让人喜欢”才可以合理化剧情。
导演无法爱上一个罪人。
他也不懂什么是罪人的悔改。
我猜他多半没看过[处女泉]这类老片儿。
所以他的这部关于战争,罪行和PTSD, 罪人和罪人(女主也自认为是罪人)之间的互相救赎的电影,注定不可能更深入了,最多只能“给世界带来一点希望”。
是一点,而且是喂给的希望。
不是思考,以及个体思考之后的真正觉悟。
另一厢,根本不相信幸福的李沧东,在他的[密阳]里只描述绝望(连赎罪都是压迫和剥夺),最后的镜头在阴暗残破庭院那一缕鲜活的阳光,是观众经历过电影洗礼之后,站在切割世界的分叉路口,自己那逐渐明确的眼光。
电影只是延长和放大你的人生。
你对你自己的绝望和希望负责。
因为男主不够立体,李心洁的优秀就显得有些孤独。
再进一步,张艾嘉的暮年依然对男主的执着,就更像是OCD,而不是爱。
从PTSD过渡或者说沉淀为OCD,女主其实到底是找到balance 没有?
难道最后那一幕领悟到妹妹的下落,寄出战犯的家信,知道纹身的含义,一夜之间就能将一个六十几岁老人几十年的PTSD + OCD 轻轻抹去了?
导演啊,图样图森破。
然而以上种种,我还是打了四颗星。
一颗星给李心洁和张艾嘉。
三颗星给导演寻找切割世界方法的人文主义的努力。
显然,他也意识到(或是原本小说如此?
) 不应该让民族主义走在人性之前。
以简单粗糙的意识形态来切割世界,是最偷懒和肤浅的做法。
他努力避开这个,甚至柔和地对此提出批判:所以我们在影片里看到,任何人(男主,女主,阿昌,战犯,游击队。。。
) 都会在某个时候“犯错” 甚至“犯罪”,而在其他时候却又温情脉脉。
似乎导演想要阐明:人在特定情况下会做出不像人的不可理喻的举动,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接受自己,然而这是人的共性,正如同温情和爱是人的共性一样。
这个世界充满太多苦难,罪恶,痛苦,创伤,人都是 sin and sinned-against 的复杂个体,又在 sin and sinned-against的网络里存活。
“一切向钱看 (什么果价什么道理,都是为了钱)”,“小三就一律该死”,“政治正确高于一切”。。。
用单一标准简单粗暴切割世界的人,迟早会被世界收割,因为他们的厚度无法参透世界的痛苦,他们的小船无法航行世界的深渊。
一旦不得不同痛苦和深渊对视,只能身不由己被吞噬。
这部电影里,好彩,似乎没有这样被吞噬的角色。
既是电影的败笔,也是它的贡献--为了那一点儿希望。
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日本侵略战争苦难史的记忆,伏笔得当,后劲十足。
也真不愧拿了金马最佳造型设计奖,意境美得如梦似幻,又听闻片中连服饰布料都与那个年代流行款式丝毫不差,便不得不佩服其精细程度。
(阿部宽书桌上貌似还摆着一本《茶经》)最初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演员阵容,李心洁、张艾嘉、阿部宽,哪个都好吸睛啊!
不得不说,他们确实演得好。
李心洁和杨雁雁的角逐让人有种死亡般的纠结……阿部宽角色台词设计得着实巧妙。
我初听和李心洁反应一样,以为是装腔作势的土味情话,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解迷后才明晰其深意。
云林,don't forget it. 花园里的一切都有时间,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So , you need time. 那么这部影片的探讨焦点或许可以理解为人们该如何面对苦难。
战争从来没有输赢可言,一方的苦难是所有参与者的“对倒”。
分别归属侵略方和被侵略方的有朋和云林都徘徊在爱情(宽恕)与家国(仇恨)之间。
云林重返花园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失踪的中村有朋。
她说,“我也不清楚我和有朋之间到底是怎么结束的”,她的“重返现场”,一方面是在追寻自己戛然而止不知所踪的爱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求证自己的爱情是否合乎正义。
云林一直怀疑有朋的不告而别是弃她回国,那么这便暗示了有朋的非正义性,而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云林竟然爱上了归属施暴者那一方的有朋,这便令她产生了背叛国家、背叛妹妹的罪恶感,但殊不知真正的“背叛者”是中村有朋。
有朋这个角色的本质类似《南京!
南京!
》里的角川,他最终选择“背叛”国家来完成自我爱情的升华与自我内心的忏悔救赎。
而于云林来说, “不要忘记”和“宽恕”并行不悖,对信件态度的细节刻画最能直观地显现出她与世界的和解,另一处则是在她确认自己的爱情合乎正义后,欣然地决定了争取法官席位。
有朋说,个体能选择的,是自我如何看待外景。
人生也需要借个景啊!
花园的雾散去,有朋走了,年迈的云林吻了吻岁月,世间依然阳光普照。
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很少,豆瓣上最開始竟然連片長多少分鐘都查不到,而知乎上也沒有相關的提問和回答。
於是我查了一下IMDb,結論是:我真的很有幸,畢竟可能是兩岸三地裡,最早一批接觸到這部電影的觀眾之一了。
那麼,中央已經決定了,當即就讓我來寫兩句影評吧。
這部電影改編自馬來西亞人陳團英的同名小說,而由台灣導演林書宇執導。
豆瓣上,關於原著小說只有一條一星書評,說陳團英是「香蕉人」,寫作的立場是西方對於東方獵奇的東方主義。
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但根據觀影後導演自己的敘述,電影最大的改編僅僅在於結局更積極,融合了導演本人相對樂觀的人生態度。
所以,我認為如果以同樣的態度去評價電影,就或許有些偏激了。
這有種民族主義的無名怒火,甚至有些陷入了種族主義。
我們在評價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時,用得最重也最合適的詞應該是「反人類」,這個詞的出發點是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畢竟,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黃種人和中國人。
因而,我也想從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去談電影《夕霧花園》。
本片最最讓我著迷的地方,不在於多個時間線之間跳切閃回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也不在於殘暴的戰爭和細膩的情感之間的強烈反差,而在於那些苦難與創傷何以崇高,何以化為藝術上的某種絕美——蕭邦的處女作是絕美,借景的日式園林是絕美,疤痕上的日式紋身,那朵櫻花,也真的更是絕美。
而成就這樣絕美的,應當是人們自己,本片講述就是這些個人的故事。
這也會讓人聯想到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戰爭帶來和留下的苦痛實在是太大了,它真的能砸碎你所擁有的和享受的一切,並在戰後的歲月里逼迫著幸存的你,繼續日復一日地直面死亡。
回歸到《夕霧花園》,李心潔和張艾嘉二人共飾不同時空的同一角色,即女主,二人的演技可以說是神乎其神,給我帶來的直接觀感是她們分享著同一個靈魂,只是後者歷經了更多歲月風霜而更顯蒼老。
這樣確保了平行蒙太奇的敘事手法得以順利進行,也更突出了女主的人物弧光,有了張力;本片的美術團隊對於藝術,尤其是東方藝術應該有著很深的造詣,方能以剛剛提到的園林和紋身,將抽象的絕美具象化;導演林書宇一改往日的小清新題材,直面戰爭的苦難,這種轉變意味著成長。
而且他還帶領了一支泛亞洲的團隊,讓我看完以後第一句就說,這電影真的「很亞洲」。
導演的積極化改編在我看來也真的很不錯,沒有強灌雞湯的不適和反胃,反而卻真的能給如今紛亂嘈雜的世界「帶來一點hope」(導演原話)但是,本片也有一個地方讓我難以理解:為何發生在馬來西亞的故事,電影的主要人物卻沒有馬來人,對白主要是英語,夾雜著一點粵語和日語。
這給我一種空中樓閣的不真實感。
雖然說,根據距離我幾排的影友反映,原著小說也是如此。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樣的處理或許會招致民族主義者不滿。
總
《夕雾花园》更优胜之处是除了爱情外,它也谈园艺,再透过园艺谈艺术中的哲学。
有朋的生活离不开园艺,连日常聊天也是三句不离本行,云林也取笑他,「你一定要这样说话吗?
」他第一个提到的园艺理论是「借景」,借助外界景色完满花园的景色。
外在世界不变,变的只是你怎样去看它。
这个理论最后原来是解谜的另一关键,而且他借的那个景非常出人意表。
刺青和情欲的部分其实都是可以映射日本侵略的行为和痕迹的,但是巨作还是将仇恨误解化解为个人之间的爱意。为什么是一千次,因为时间未到,很玄学很宿命。其实年轻气盛不认输,完全可以讲清楚的,但故事为了留遗憾就这么编了,最后才能借用花园借景对比地图找到有朋指出的妹妹的安葬点。
首先自愧不如的是,对那段历史并不了解。但对于故事感受却没有丝毫影响。电影手法用的有点多,平行世界、重叠方式。这前世今生每个人都有遗憾,只不过对于大背景下的爱情,就显的更加轰烈些,却又不得不收敛、压抑!我们都是花园的园丁,无论用来抚平战争的创伤,还是爱情的慌张……我只有温暖给你,一如纯白色!
我也是服了,本来是很好的题材,值得4-5星,前半段挺吸引人的,也有很高的立意,后来就拍的磨磨唧唧,既不是台湾风格也不是日本风格,就是磨磨唧唧不知所云。搞得我以为是悬疑片要反转呢。什么乱七八糟的
如果说多年前的《海角七号》日治时期日本男老师与台湾女学生暗生情愫是桃红色暧昧的挑逗,那这一部日军受害者与日军顾问爱得水深火热就是胆大妄为了。#这其实是一部跨国合作的马来西亚电影#
关于园林的部分很有趣
文学性很强的家国奇幻史诗故事,大背景变迁之下个体命运的波折,影片主要角色互相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华人、日本人和英国人在特定历史期间政治冲突争斗的艺术化提炼,或者用片中专业术语就是前者和后者互为“借景”。除了整体故事框架以外,细节上也有不少借景,比如片中的弗雷德里克和肖邦同名,情感经历也类似。林书宇已经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做到非常好了,实话说他的小清新气魄很难驾驭这样一个大格局的剧本。去年台湾电影佳作真不少。
所以日本人还是坏,不论坏人还是好人,都要折磨你。
10月6日 16点
极有趣,百转千回肝肠寸断全为那一份深沉无悔的精日。须知所谓“亚洲”不仅是西方之东方主义的发明,亦是日本人的发明,而今日亚洲民族发明家们仍相当程度上仰赖于80年前皇军们留下的种子,于此片中可见一斑。阿部宽成为神秘的东方哲/男人,从古典思想与身体两方面对李心洁进行教导、诱惑和改造,身为马华的后者跟个白痴一样连“借景”都全然不识,等待着前者的东方/亚洲启蒙。同时阿部也必须成为间谍,唯他当年有罪,我们今日才能原谅/怀念他。地图炮乱飞,黑了白男、白男们的东方太太和马共(全是土鳖至极的张献忠式人物)。太有趣了,打算追林书宇其他片。@电影中心
一般很少从意识形态角度评判电影,因为大多数时候这都是场外因素,但这片的思想根基也太低级了,反马共、媚日、追忆殖民主义,导致最重要的一点:李心洁在经历了集中营之后,居然还能说爱上就爱上一个日本园艺师,完全说不通
阿部演建築景觀師都是一等一的 同類題材裡不多的細膩作品了 主線故事略有一點薄弱 不過考慮到要為主角們角色刻劃及談戀愛創造機會 可以理解 四星送給辛苦的花園設計師和工匠們(話說如今有metoo這種戀愛關係估計夠嗆)
各方面都别扭着,都不对。
一个受日军伤害如此之深的女人,竟能和日本人产生如此深厚的爱情,这是爱情高于一切还是世界大同呢。但张艾嘉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
绵绵密密的暖、挣扎、痛和暧昧
林书宇不简单啊,敢拍这种轻历史题材的片子了,故事略有点牵强,不太能理解两姐妹受尽日本人折磨,还执迷于日本园林造景?李心洁还爱上了日本人?
一直擅长执导青春题材的台湾导演林书宇此次突破不小,转向历史悬疑题材。影片有三段不同时空,先用倒叙方式引出故事,然后在女主角的回忆视角里再衍生出更早的时间线索。由于涉及二战日本侵略的背景,其中有部分段落跟大陆的抗日题材有相似之处,比如日军对马来西亚人民残酷的剥削与血腥的杀害。然而,最核心的部分却是乱世之下的爱情,男女主角来自敌对的国度(日本和马来西亚),彼此挣扎于国家大义与个人感情之间的艰难抉择。女主角由对男主角的怀疑,再到揭露隐藏数十年的秘密,抽丝剥茧的悬念与丝丝入扣的感情变化刻画得真实感人。李心洁和阿部宽的演绎都很精彩,但是张艾嘉却没能获得金马奖提名有点遗憾。
导演远不足以驾驭这种历史题材,想要用一种文艺和质感的方式去弥补拍摄手法的不足只能让我觉得本末倒置。故事是好的,但真的拍的过于拖沓和零散辜负了好剧本。当李心洁趴着被阿部宽纹身的时候,我就觉得真的太莫名其妙了,这个前因后果的人物情感走向太匪夷所思了,整部电影好多处觉得莫名其妙。先把故事讲好然后再追求美感,这又不是在拍情歌的MV。
实在是有点言之无物
完整版。
宛如會被微博罵的戰爭題材乙女遊戲。缺點還是中村太輕鬆就愛上雲林了,當他說出“你是我的責任”這種話之前,根本看不出有多少如人物塑造般深沉的鋪陳。雲林的堅韌在李心潔的演繹下讓人十分動容,那場紋身後的浴缸戲碼,用力打着對方的臉,愛恨交雜一瞬間,那種難以抉擇的情感用一場戲的釋放就完全表達了出來。最後的結局也是有趣的,當更專注於個人價值實現之後,才發現原來時代中的國家只不過是一個浮沉的集體,而集體中的人並不代表他們所屬的集體。拋下國別仇恨,在時間的利刃之下,只有愛長久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