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碎又混乱,不值一看。
曹保平、姜文 、管虎,几个60后导演,感觉集体进入了创作的更年期,好像突然就不会拍电影了。
新作品都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潮热和躁郁,用故作阳刚的亢奋掩盖表达的不举,用爹味十足的腔调隐藏思想的落伍。
了无新意的主题和苍白无神的故事,却刻意舞台化、符号化、寓言化和仪式化。
眼睛直勾勾盯着票房,又扭捏着艺术家的姿态,最后只能是荒腔走板、一地鸡毛,真正的“脱缰者”了。
这个名字如同预言,可以直接总结全片。
整部电影彻底失控,从表演到剧情,一泄到底。
很难想象这个时代,还有人会讲一个没那么坏的“混混”的故事。
这里的家庭,继承着导演最喜欢的“原生家庭之殇”和家人深沉又压抑的爱;这里的爱情,还是王朔那套空姐爱流氓的俗烂,没了只眼,但出个洋相就能立马和好;这里的幽默,还是滑稽、显眼、出丑,摔臭豆腐然后滑一跤的把戏。
像一堆糟朽、腐臭、破败的可再生资源,混乱地纠缠在一起。
实在受够了这几个60导演的自以为是,他们的电影里,总是满载着没来由的愤怒,没来由的激动,没来由的抒情,没来由的冲突,最后,再无比油腻地冲你来一个秀才式的wink。
看,叔我多风趣~除了“涉过愤怒的海”式的严肃,还能黑色幽默一把,你就说全面不全面吧?
这潜台词几乎穿透银幕而出,在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停刺挠着我,让我坐立难安。
曹保平曾经是懂黑色幽默的,比如《光荣的愤怒》。
《追凶者也》也还行,玩归玩闹归闹,但逻辑和动机都还有。
到这部《脱缰者也》,彻底飞了,天津就是中国的“佛罗里达”,逻辑不存在了,所有现实意义也都不存在了,一切都可以以口音的名义荒诞起来。
哪怕满屏天津话,它也是不接地气的,剧本像是服务神性寓言的强拧作文,费劲巴拉地把各种脚不踩地的角色捏在一起,煞有介事,不就为了凑个“西游记”嘛?
又是古庙,又是仓颉,又是垂直而落的照明弹,故作深刻又生怕观众看不出隐喻,一副“你知道吗”的口吻,和絮叨的北京出车司机师傅同种同源。
电影完全浪费了天津,里面除了口音和骂人根本没有任何“津味儿”,它就是把故事圈禁在几个有限的封闭场景中,一伙人用情景喜剧方式来表演,也不跟你讲道理讲逻辑。
你不知道导演到底想干嘛,那点基于房子的家庭矛盾,不管是尺度还是幽默感,都比北京和上海本地频道家庭矛盾调解节目差老远了。
最扯的是吵闹半天,这家其实根本没坏人,个个都刀子嘴豆腐心,看似最大恶人其实是忍辱负重,为弟计深远。
分明是个文明五好家庭,硬搭出离谱的黑色犯罪干嘛呢?
还不得横批个“温良恭俭让”,再补个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纸尿裤,绝不撒汤漏水。
大家结尾包饺子,感情还是个合家欢。
这部电影甚至不值得对表演或者故事做任何具体的讨论,它实在太不值得。
通篇都是对付和拼凑,“乐呵乐呵得了”。
它甚至找不到一个有价值的坏人,地头蛇带一窝穿工服的小弟,结果嘴炮没打完就挂了。
最后还得搞个莫名其妙天生犯罪人的变态来成就男主一把。
是,像《追凶者也》里的张译一样,还给人写了个小传,我仔细一看,好嘛,还是“原生家庭”的痛!
抹“万金油”上瘾了。
电影唯一值得肯定的,只有美术和摄影,导演的基本功还在,大量倾斜构图比较有意思。
选角有心,郭麒麟对父亲的追问,结合他自己的经历,会穿出剧情,与现实共振,额外多一分真实和触动。
但也就仅此而已,对于一部坍塌式的电影于事无补,它唯一的结果就是被忽略,被吐槽,最后被遗忘。
这样的电影注定要被市场和观众教育,它票房垮了,一点不冤。
有幸参与了《脱缰者也》这部电影的首映礼,这部电影就像在天津卫的烟火胡同里来了一场疯狂的摩托狂飙,全程又惊又喜,笑泪交织。
故事始于99年的天津,落魄不羁的马飞一出场就带着那股天津小混混的痞气与随性,操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句句都透着哏儿劲。
他本想在这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寻条出路,却被生活逼到死角,竟荒唐地“绑架”了外甥李嘉文,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的“逃亡”。
这场绑架,不是传统犯罪片里的紧张肃杀,而是充满了各种意外和笑料。
曹保平导演这次将黑色幽默玩到了极致,把犯罪元素与喜剧融合得妙趣横生。
马飞讨债时那无奈又搞笑的言辞,像“借钱时你管我叫爹,还钱时我管你叫祖宗”,瞬间就把生活中债务纠纷的无奈与荒诞展现出来。
电影对人性的挖掘也很深刻。
马飞表面玩世不恭,实则内心满是伤痕。
被父亲误会送进少管所的经历,让他对家庭充满怨恨,可心底又渴望亲情。
他和外甥相处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和解的旅程。
小嘉文天真倔强,在和舅舅的碰撞中,逐渐理解了这个看似不靠谱的大人,两人的情感转变自然又动人,从最初的陌生对立,到后来相互依赖,就像两颗孤独的星星在黑暗中找到了彼此的光。
影片中的天津,不只是故事的发生地,更是一个鲜活的角色。
方言、街道、小吃,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天津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
在这片土地上,荒诞的故事里包裹着最真实的生活和最质朴的情感。
《脱缰者也》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生活的荒诞与美好、人性的复杂与温暖。
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或许会让我们“脱缰”失控,但在这混乱背后,总有亲情、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像黑暗中的灯塔,引领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找到真实的自己。
曹保平的技法已經定型,從能力上來說他平庸得像是一枚乾癟的柿子,有味兒,難嚼,關鍵不嚼你也知道它是什麼味道,那幹嘛硬著頭皮嚼?
從情感表達來說,他濃烈,他憤怒,這是好的,但他駕馭不了,也許在文本層面它是好的,也許它應該停留在文本層面。
畢竟導演最難也最基本的是用畫面具象自己心中的滋味,並且說服觀眾,這是縈繞在你心中唯一的解法。
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承認,但你不能否定它,不能否定那個畫面,那個人物的舉措,那句用眼神說出來的台詞,光從哪裡來,人物該如何在再不能往前一步的困境中全身而退?
這都需要導演來解答,而曹保平做不到,他縷不順,太多東西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以至於人物是可以被情緒吃掉的,他有一種年輕的漫畫式的敘事嗅覺,這說明什麼?
廉頗老矣。
冲着郭麒麟去看的!
有一些期待,但是观看前看了一个影评后,就有点忐忑。
看完以后,我自己也有些割裂了!
有些难评,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不算好看。
但是我同场的观影人们都笑得挺开心,可能对于一些喜欢无厘头或是心思更灵动的人,可能会喜欢多一些吧。
于我个人而言,前面有些无聊,后面有些荒诞,最后问题的解决又似乎带着一些戏谑。
整个故事看似围绕着一件事:借钱还欠债。
底层下还有一件事是关于亲子关系——家庭中什么才是真的为孩子好。
郭麒麟扮演的二流子般的纨绔少爷,被关进少管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身为家长的父亲(记不大清了,好像也是姐姐)不相信他没做过坏事,硬是让他认错,导致他成了不服管教的典型,然后关进了少管所。
教育中断,后来出去闯荡做生意,遇到了不靠谱的合伙人,自己栽了,然后欠下了大笔的高利贷,也连累了女朋友为此被抠掉了一只眼。
电影从这里开始,一开场是郭麒麟的个人炫酷过场,但是没炫完一回,就被楼下等着抓他的「黑手」给揪走了。
原来是高利贷让他还钱!
过程中还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是否要挖眼睛的戏码,还算有点恐吓威力吧,反正郭麒麟扮演的马飞是被吓到了,然后开始三天的「要钱」之「旅」。
这里开始进入故事的中心,在想办法还高利贷这件事情上,马飞想到绑架自己的亲侄子。
但是又不想动真格的,但是他的有点二的兄弟却动了真格的,请了一个更二但狠的真杀手小六,再加上马飞被废掉了一只眼睛,有点神经质的女朋友……几个人混在一起,和(huo)着马飞二姐马慧的关爱,有跟踪癖好、正在闹离婚的二姐夫,喜欢养鸽子、有点不着调的大姐夫等,上演了一出有些错乱又荒诞的闹剧。
前面铺垫的很多,可能是想塑造人物的个性,感觉不大成功,对于马飞的二货兄弟的几个槽点铺垫的还挺有意思,但是放到剧情里,就没有多少作用。
总之几个人物性格还是塑造出来了,事件进展有些慢。
直到后面杀手小六开始犯混才有了一些荒诞喜剧的味道。
个人最喜欢也最觉得尴尬的一段就是破庙里杀手小六在警察到了以后,还要挟马飞他们和警察谈判要钱、帽子和车。
喜欢的是困在小庙里的几个人之间的生命有危险时的人性张力。
小六是疯的,很注重自己的脑袋上头发被烧没了,不好看,非要一顶帽子;马飞是从不靠谱到靠谱的转变,为了保护自己的侄子挨刀子了,也要坚持;二货小兄弟也差不多,关键时刻还是不糊涂,知道和马飞一起保护孩子。
这一段戏剧张力很强,但是外面的警察缓缓不勘验和出击,看得让人捉急。
即使小朋友已经跑出破庙,警察们还在原地慢挪,让人觉得有些没用。
最后电影落脚到马飞与姐姐马慧等家人的和解上。
姐姐马慧并不是为了贪掉父亲留下的房子,而是想帮马飞留下钱,以便以后有更重要的事情上,再拿给他。
但是马飞最后看似傻了,女朋友也随他的家人一起去游玩,马飞还知道送小花花。
也许亲情是不计较的陪伴,普通平凡的日子里,一家人有说有笑地在一处,就是最好吧。
说回片名《脱缰者也》,顾名思义是指事态发展到没法控制的地步。
也可以指人像马一样脱缰了,没法管。
影片里人与事都有,最后警察来收场,马飞的「债」才解决,他这个不务正业的人也得以回归正轨。
我看到最后的时候想到一点,其实人生没有什么标准版本,总是会有一些事情超出自己的认知和处理范围。
但是生而为人,如果想要生活顺遂一些,还是要学会一些节制和基本的道德、常理认知。
像马飞之所以会背一身债,是因为没有好好考察现实中生意的做法,合伙人又都坑了他。
另一方面,他心中也有着一口想让家里人刮目相看的气,但是又不能靠自己的实力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最后一切事件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我一直觉得,生活里的事情,该认怂就认怂。
每个人其实都很独特!
当归于尘土以后,其实都一样了,也没必要折腾得自己强撑胖子,无法收拾。
我是 @茹金 喜欢看影视剧,唠唠想法的野生影评人。
如果你对我的内容感觉兴趣,请多支持!
感谢有你
莫名其妙就想笑。
虽然荒诞,但是天津话太有意思了,不管逻辑就被剧情带着走。
父爱的缺失导致大林子对父亲的理解是偏差的,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在写作文的时候,他应该成长了,也许父亲是爱他的。
结尾有点荒谬,一个照明弹烧了房子,这样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三个人全完了,结果又是复活场景,我的逻辑应该是警察攻进去。
这个时代出现枪是对的吗哈哈哈。
还有美女姐姐开车乱撞,很扯很搞笑
《脱缰者也》是曹保平水准之下的作品。
倒不是说拍得有多敷衍,导演的艺术风格确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刁钻的构图、戏剧性的变速镜头、饱和度冲击的配色和挑衅般的配乐,勾勒出一种灯红酒绿但精神荒芜的赛博天津的景象。
但是整个故事的地基都太不稳固了,致使镜头语言的风格化也成了一种自我重复的炫技。
它们试图强行给一个孱弱的故事注入张力或荒诞感,结果反而凸显了内在的虚无,观众被视听效果轰炸,却找不到与之匹配的情感或逻辑支点,从而产生疲惫和疏离感。
这是一个从前提到发展、收尾都囫囵混沌、难以成立的故事,所有主要角色想一出是一出,有一种被不明动机支配的梦游感。
因为家中老人去世,家庭三姐弟为了争夺拆迁款发生矛盾,无辜蹲了劳教所三年、刑满释放后拖欠高利贷的弟弟绑架了他的外甥,逼迫两个姐姐分钱,由此一家人展开了尔虞我诈的内斗,像一出鸡毛蒜皮的金牌调解室故事。
弟弟将外债压力转嫁给家人,却不一致对外,本身就不够顺理成章,还处处节外生枝,他的核心动机是讨债,行为却处处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不断引入新的更致命的变量,女友被刺瞎眼、雇佣亡命徒、杀死债主,使得问题无限复杂化,最终完全失控。
这些“作死”行为,如果是为了塑造一个愚蠢或疯狂的悲剧人物或许可以成立,但电影似乎又想让他保有某种令人同情的底色,这就造成了角色的分裂和观众理解的困难。
而结局,在魔童闹完全家之后,姐姐一句“这笔钱本来就是想留给他的”彻底解构了之前所有的冲突,让故事沦为一场无意义的折腾。
影片前半段似乎对底层的生存困境、家庭伦理的崩坏有所讽喻,但沉重的议题却被一个轻飘飘的、温情的反转消解了。
它仿佛在说,之前所有的撕扯、伤害、犯罪都是误会一场,我们其实是一家人。
这种处理方式削弱了电影可能具有的批判力度,使其变得轻佻而空洞。
最后弟弟仍然可笑地包揽了全部好处,潜在信息是只要他的初衷是“可怜的”,他最终就能得到救赎和奖赏,致使电影的道德观变得含混不清。
曹保平很擅长讲荒诞的故事,之前代表作的荒诞色彩是扎根于具体的、可信的社会土壤和人性逻辑之上的。
而《脱缰者也》中,几乎所有角色都处于一种极端且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他们的选择常常是剧情需要而非角色需要。
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为了荒诞而荒诞,失去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探究,使得故事像一场闹剧而非悲剧。
《脱缰者也》电影,演员们一口天津话,以荒诞的津味喜剧外壳,包裹着深刻的人性探讨与原生家庭之殇。
郭麒麟饰演的马飞,在“绑架”外甥小屁子的闹剧中,完成了从叛逆到救赎的成长,好在结局是好的。
整部影片通过幽默解构现实困境,人生不容易,让人在笑声中感触于那份挣脱束缚、传递温暖的勇气。
(六哥其实也是个可怜人)
要不是群友线报优惠力度巨大,我都不知曹保平又有新片上。
感觉是毫无宣传悄无声息就上映了呢。
曹保平的风格没变。
也有被一些黑色幽默的部分笑到。
可这个故事,真的是,太假了。
整体倒也说不上特别难看,但确实不能说好。
只是因为捡了一块表,(不管犯罪证据的嘛?
),就要被关进少管所三年?
这个故事的起因就有点经不起推敲。
而九十年代的普通人用20万买鸽子,还是过于抽象了(就算是为了倒腾繁殖赚钱,这金额也很离谱)。
以及1995年天津的房子拆迁就能到80万吗?
郭麒麟虽然努力,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不过这个人物在形象设定上就很欠缺。
前空中小姐死心塌地爱上江湖小混混,为他失去一只眼还要为他生孩子,就郭麒麟的形象,信服力完全不够啊。
小六这个角色就更刻意,为了荒诞而荒诞,毫无逻辑和动机,总体就是两个字虚假。
整部剧最好的演员是齐溪,表演很到位。
郭麒麟和齐溪在《边水往事》里是一对毫无cp感的姐弟恋,怎么看怎么不般配,在这里成真姐弟就顺眼多了。
故事虽然设定在天津城区,然而后半部分的车店,荒野,破庙,燃烧,却又是那么浓郁的西部风味。
从《狗十三》到《涉过愤怒海》再到《脱缰者也》,曹保平是和原生家庭杠上了,却一部不如一部。
一有事就扯原生家庭的痛,其实也挺烦,这世上就你有童年伤痛吗?
童年伤痛了就可以杀人放火不讲理吗?
我还是喜欢曹保平的早期作品,没有那么多刻意。
《烈日灼心》可能也是导演自身再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去年《涉过愤怒的海》就不是那么喜欢,今年还要更进进一步探讨原生家庭的痛,哎,难评。
如果故事本身站不住脚,就算充斥方言喜感和各种噱头,依然流于虚假悬浮。
想起前不久饶晓志的《无名之辈2》,同样想问一句:导演你知道自己拍的是什么嘛?
一句话总结:全剧没一个正常人,全是神经病。
——2025.08.23成都红牌楼万达影城(P.S.万达红牌楼真的是太太太破了,尤其卫生间)
还是愿意在影院里笑一笑哈哈哈。
这部电影和曹导以往的风格略有不同,他是黑色幽默加一点犯罪的故事,不像以前曹导的那些“犯死罪”的犯罪悬疑。
马飞为了还债劫持侄子,事态一步一步的升级,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在积累,剧情在意料之中,但你依然会为里面的人物紧张捏一把汗,屏住呼吸。
看完后我可以理解宝瓶导演为什么一直要强调“津味”黑色幽默,不仅仅台词是天津话,剧情节奏和态度都非常的天津。
仍然有曹导喜欢讲的亲子问题,但不像狗13和涉海当做主题,而是通过演员们的台词表演来感染观众。
郭麒麟演技很有突破,虽然还是觉得他“不像演的”,但马飞和郭麒麟本人反差太大了,其实我想问问郭麒麟下辈子愿不愿意成为马飞活一次,可惜提问环节没选中我。
今天抢到的位置比较偏,等上映后挑个好位置再看一遍!
=====加个边水向无剧透联动repo=====沈星有复仇,觉辛吞你变了,还是当姐姐更好,哈哈哈
《脱缰者也》,片名脱缰,主角马飞,片如其名,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一个人似一匹马脱缰飞驰的故事,随着主角面临的艰难情境一步步逐渐升级恶化,由开局一切还算在控制范围以内,最终走向了脱缰失控。
要说当下看完这部电影的首要感受,一句话总结的话,它依然是非常明确,且在个人水准之上的曹保平导演作品。
同时,电影在喜剧/犯罪两大类型标签下,独属于曹导个人标签的黑色幽默风格也很突出。
这一风格化的创作最早可追溯至曹导早期的作品《光荣的愤怒》(2006),上一部同样入围上影节的《追凶者也》(2016),则是确立了“者也系列”方言+黑色喜剧的独有曹氏电影配方。
有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当然在新作里也会有变奏。
相对于上部《追凶者也》的两位主角刘烨、张译的云南方言,以及荒蛮西部的粗野张狂,《脱缰者也》主角郭麒麟和一众角色的天津方言,地域自带的市井味道,让这部新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荒诞与喜剧气质。
加之林雪的加盟出演,绝对堪称这个项目选角工作的绝妙一笔。
从杜琪峰电影里的香港黑社会,转身一变成了天津娱乐城里的收债大哥,本身就是天津人,操着一口流利天津话的林雪,让身份切换过程表现的十分丝滑。
而作为喜欢曹保平和香港黑帮片的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双厨狂喜。
可以这样说,整个《脱缰者也》正好是沿着曹保平导演个人的黑色幽默风格,在“者也”系列品牌的基础上,玩起了一些之前未曾见过的喜剧元素融合,将天津话和这座城市的市井气与喜剧/犯罪的黑色幽默类型片做了类型融合,成就了一套全新津味儿喜剧的独门配方。
而这样的创新和融合,也是这部电影在观感上给到我最大新鲜感与最多观影乐趣的地方。
同样,对于当下低迷的国产电影市场而言,也需要更多导演像曹保平这样敢于突破性的大胆尝试,才能给观众持续带来观影新意。
也是十分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而入围上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恰恰说明影展的选片部门也意识到《脱缰》在类型创新上展现出来的可贵之处。
回到故事性上,电影主要依托于曹保平的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剧情通过因果律不断展开深入,故事沿着“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没解决)出现更大问题”的叙事脉络不断滚雪球,逐渐“脱缰”失控。
场景在城内马家、娱乐城、郊外修车厂三地来回切换,虽然是喜剧,但作为犯罪类型片环环相扣,有着很强的叙事逻辑。
作为电影核心的“笨贼三人组”,郭麒麟、甘昀宸和张本煜饰演的三个角色个性迥异,角色的价值立场摇摆不定,不断在正邪之间转换,正所谓“一念神魔”,加之电影对破庙、断头佛陀的符号隐喻,令角色的命运走向又充满了一种宿命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此外,作为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犯罪类型电影,要求演员在一部戏里既演喜剧,又演正剧,对他们的演技要求极高。
但无论是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游走于家人、黑帮、兄弟、女友之间,还是三个笨贼之间的互动,都拍得热闹、生动有趣、同时又紧张、扣人心弦,展现了几位演员对角色的塑造能力。
当然,曹保平导演对演员的调教、控制能力一直很有名,相信这也为几位演员的角色塑造带来了很大帮助。
非典型印度电影,是一部女性力量的传记电影。吸引我的并不是婉转悠扬的歌曲,而是这个地区这个年代的文化背景。
改编自克什米尔第一位女歌手Raj Begum的真实人生经历。技术上相当平铺直叙的一部传记电影,但却让我大受感动,多次流泪。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剧情:Azad和作曲人指出Noor唱情歌时少了几分感情,Noor最终是通过研究自然、历史、艺术和信仰之美,找到了灵感,而不是流于俗套地以身入局去谈恋爱。这段拍得太美了!Azad和Noor的感情线真得甜到我尖叫!!!(当然,这么美好的感情故事肯定不是真的。从报纸曝光开始就严重偏离真实历史。Raj Begum嫁的是克什米尔警察头子,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