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下篇都标了,毕竟都是跑到影院看的,上篇也还是标一下。
本来打算写个短评记录一下观影那天,没想到越写越多只能放长评了。
电影本身的内容倒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剪辑。
唯一的新画面op部分还因为和老队友一起吃饭的时间太长而错过了。
说起来电影首映的那天还是自从乐队解散的这两年来我们六个人第一次聚那么齐。
其实事情的起因只是我想找个伴一起看孤独摇滚,想起上次去崂山校区的时候找键盘手约饭他没空,说我们下次再约。
就问了问他要不要一起去看。
没想到之前他没空那几天正好是他在澳洲做交换的女朋友——也就是我们主唱回国的日子。
而电影上映的第二天就是她要出国的日子。
在键盘手的张罗下问了这次每个人居然都有空。
于是本来打算的俩人看电影改成了乐队成员聚会。
我们上一次聚还是在去年年底我正好考完研,主唱也正好回国的时候,但是贝斯手有事没来所以那次只有五个人。
电影勾起了我很多回忆,现在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夏天是我玩乐队最快乐的时候,也可能是整个大学生涯最快乐的时候。
我们一起在livehouse演奏着翻转岩石,晨光洒落你身。
一起登上了鱼山校区的礼堂,一起在操场上参加了西海岸校区的第一次音乐节,演出结束后去吃对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的海底捞,在夜晚的烧烤店里告诉他们我是如何失恋的……那些鲜活的回忆构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所以尽管那段时间失了恋,身在荒僻无比的西海岸校区,却仍感觉每天都是那么充实,那些日子是如此熠熠生辉,以至于直到失去了才知道是多么的珍贵。
当那个学期结束,围绕队内谈恋爱产生的矛盾,乐队走向分崩离析时。
那时的我故作成熟,心想乐队换人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安慰自己将来总会找到更好的队友的,选择顺其自然没做任何事 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和他们联系。
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失去的是很重要的东西,尽管事后来看就算当时找他们说开了我们后续也可能只是再多玩一个学期就要面临学业的压力不得不停止乐队,就算乐队没有解散我们还是会面临和当初一样选歌难的问题,或许以当时自己的阅历事实上也无法做出比当时更好的选择,但是还是无数次会后悔为什么当初自己什么都没有做。
事到如今,我想我在这个乐队的经历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充满着美好与遗憾,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我会对一部名叫bangdream it'smygo的作品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那就是后话了。
那天晚上电影结束是八点半,不算早也不算晚,走出电影院我们再犹豫下一步是再做些什么,好像时间也不太够了。
还是直接回学校,但是仅仅是一顿饭加一部总集篇剧场版电影的时间又显得是那么不尽兴。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今年年初去找在上海的哥们一起看tmp的时候,演出结束后他说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是啊,相聚的时间实在太过短暂,我们试图通过多走这一站地铁的路来填补那些没能见面的日子。
于是我向老队友们提议,我们再走走吧,走到下一个地铁站。
从影院出来是以夜景著称的第三海水浴场,我们沿着海边向前走,想起我们好像还没有一起来过海边,再往前是我之前一个人来过很多次的湛山三路,夜晚总是很安静,一路上我们好像也并没有说什么话,只是走着,一直到下一个地铁站。
这两次相聚大家都是在聊彼此的现状,而很少提我们之前乐队的事情,或许我们本来就没有什么矛盾。
其实该说的话也差不多说完了,但是还是想再和大家一起多待一会儿,仅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总是断断续续,就像两年前我们彻夜长谈时绝不会想到如今几个人聚一次会这么难,但是至少今天,我想就算乐队解散了,我们还可以一直做朋友。
去年看tv版没有写影评,这里一并写了吧。
首先孤独摇滚!
是一部我极喜欢的动画。
它是我看过的所有文艺作品中对青少年社恐描绘得最鲜活,最得体的一部。
它把小孤独的胆怯,寂寞,勇敢,得意,多思,孤芳自赏等等心理戏份演绎得极为精彩。
更可贵得是,在这种诙谐的演绎中,作者既没有把小孤独当做纯粹的笑料,也没有把她当做病人来同情,只是一个有点点奇怪的朋友,这很难得。
后藤孤独总体来说一个幸福的姑娘,她有爱她的亲人和朋友,有小康的家庭,有拿得出的特长爱好。
所以她不必沉重,作品也不能沉重,沉重就矫情了。
我不知道那些觉得作品既不孤独也不摇滚的观众,到底在期待一个怎样沉重的命运。
她们只是因为各种理由而聚在一起演奏唱歌的女高中生啊。
幸福是本篇的底色,她们遭遇的困难,是青春之路上值得怀念的精彩。
但是幸福就不能孤独,就不够摇滚了吗?
混账逻辑。
所谓加上一抹奇幻色彩,结束乐队四人的相遇就是这个奇幻色彩。
往后她们面对的经济压力,进路抉择等等,都有相应的描写,有一定写实元素,别再指责她不够硬核,这只是一部萌番啊。
说回剧场版。
明显是缺乏诚意的。
过快的节奏使得对人物内心的描绘不够细腻,这也是我觉得本作最大的看点。
缺少高质量的重绘画面。
感觉画面和tv版没差耶。
新加入的两首歌还不错?
但够不上加分项。
总体来说缺乏诚意,圈钱收割的样子有点赤裸裸了。
在《孤独摇滚(上)》的影像世界里,导演用充满颗粒感的画面和躁动的吉他riff构建了一个关于青春、迷失与自我救赎的寓言。
这部看似讲述地下摇滚乐队成长史的电影,实则是对当代年轻人存在困境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意义感在消费主义的狂欢中不断蒸发,当孤独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集体症候,那些失落的灵魂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节奏?
电影主角小森的形象令人难忘——一个在校园里格格不入的"透明人",只有在拿起吉他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设定精准击中了现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在高度标准化的社会机器中,个体差异被不断抹平,年轻人被迫在升学、就业的单一轨道上竞速,而那些无法适应这套游戏规则的人,则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小森选择摇滚,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因为这是唯一能让他确认"我还活着"的方式。
导演通过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当主流价值体系无法为个体提供意义容器时,亚文化往往成为最后的避难所。
影片中乐队的排练场景具有强烈的隐喻色彩。
那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既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理状态的投射。
四位成员各自带着伤痕聚集于此——家庭暴力的阴影、校园霸凌的创伤、性别认同的困惑、存在意义的虚无。
他们起初甚至无法合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这种音乐上的不协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沟通的困境: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手段,却失去了真正理解彼此的能力。
而当他们终于找到共同的节奏时,那种爆发力不仅震撼了观众的耳膜,更直击心灵——它证明了即使在最孤独的灵魂之间,也可能产生深刻的共鸣。
电影对音乐的处理极具匠心。
导演没有将摇滚神化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而是如实展现了它的两面性——既是宣泄的出口,也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加速器。
小森在台上撕裂般的演唱,既是对痛苦的释放,也是对痛苦的沉溺。
这种矛盾性使影片避免了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呈现出青春残酷的真实质地。
当贝斯手美嘉说出"我们不是因为快乐才玩音乐,是因为不玩音乐会死"时,电影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它源于生命内部的不可承受之重,是将痛苦转化为美的炼金术。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城市空镜头——霓虹灯下的天桥、凌晨的便利店、拥挤的电车——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异化图景。
在这些场景中,人物总是显得渺小而孤独,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
这种视觉语言暗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批判:在后工业时代的齿轮中,个体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声音。
而摇滚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抵抗姿态,是对同质化生活的拒绝,哪怕这种拒绝注定是悲壮的。
电影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成长浪漫化为一条直线向上的曲线。
乐队经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迅速分崩离析,成员们各自陷入更深的困境。
这种叙事选择体现了导演对青春本质的深刻理解——成长不是克服问题,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存;成熟不是找到答案,而是接受没有终极答案的事实。
当片尾小森独自站在河边,将乐队合照撕碎撒入水中时,这个动作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臣服。
在一个人人都在表演幸福的时代,《孤独摇滚(上)》敢于展示伤口的勇气本身就具有革命性。
它告诉我们:也许摇滚不能解决孤独,但至少能让孤独发出自己的声音;也许音乐不能带来救赎,但能在虚无中刻下存在的痕迹。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曲震撼人心的摇滚——不完美,但真实得令人心痛。
这不是一部关于成功的励志片,而是一曲献给所有在虚无中寻找意义的失败者的安魂曲。
当小林在台上将孤独转化为暴烈的音符时,我们突然明白:真正的摇滚精神不是反叛的姿态,而是将内心伤口公开展示的勇气。
那些被社会视为"问题"的孤独者,或许恰恰是唯一清醒的人。
而电影也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孤独成为我们的武器,我们是否就真的找到了出路?
我大概一辈子忘不了结束乐队了写在前面,总集篇看之前就知道没有新剧情了,主要是为了电影院的音响听歌来的。
但是还是要给五星,虽然已经看过一次了,剧情还是感动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的少女乐队。
可惜没有彩蛋,多放几首歌吧,哦内该😭周围环境很好,都是同好也没有人吵吵闹闹。
就如同用取景器拍照片一样,黑暗的环境沉浸感巨好。
专门找的有特典的电影院来的,毛到了番外漫画,这不就新剧情吗(雾)可惜没有胶片和海边了,虹夏呜呜呜😭在预想的地方断开了,并没有断章的难受(或许是好事?)如果能再插入一个《花之塔》就更劲了,梦回2022了😭那就《孤独摇滚下》再见啦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后藤独是一个极度内向阴沉的女生,因向往乐团活动而开始练习吉他。
某天,后藤独在路上被鼓手伊地知虹夏邀请去自己组织的女高中生乐队补缺,于是初相识的后藤、伊地知和山田正式以“纽带乐队”之名开始活动。
其后,阳光女生喜多也加入团队,个性鲜明的四个女孩各司其职,乐队准备步入正轨。
被大家推举为乐队的原创作品作词的后藤独,渐渐发现难以调和词作中的“乐队风格”与个人风格,为此苦恼不已。
经过一番自我探索与朋友的鼓励,原创曲目终于创作完成,后藤独也在意外结识的广井菊里的帮助下再度实现突破,初出茅庐的“纽带乐队”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
没想到演出当日受到台风的影响,直到开场前也只有零散的几位观众到场。
在这样沉重的氛围下,纽带乐队开始了他们第一场演出。
这个真的好看!!
不同的人为了梦想走到一起好看爱看多看可以去看番,番更好看的虽然第一次演出结果不太理想,可大家一直慢慢努力,最后获得成功,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好看呀好看呀好看呀大家都去补番!!
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补番!!!
肯定是会有一些删减的,所以还是补番比较好吧
看《孤独摇滚》流泪了。
四个女孩怀着不同的梦想却同样对音乐的热爱走到一起,从此有了纽带乐队。
内向、社恐、自卑的小波奇,从一开始只敢默默在网络上传自己的弹奏视频,到第一次登上live的舞台;从只敢在舞台上闭着眼睛演奏,到完全享受舞台。
这样的成长是令人惊喜感动的,只有无数背后的默默付出和黑暗中的摸索碰撞,才能有那一段精彩的solo。
这也是为什么波奇坚持让喜多留下来加入乐队的原因,她表面上什么也没有说,但努力过的痕迹不会消失。
喜多同学的指尖,可以摸到厚厚的茧,那是经常练习吉他的人才会有的。
在某个瞬间进入了影片的语境,开始自怜,那种对舞台自卑又向往的情绪如潮水般涌来。
印象中第一次正式的舞台,是高中的英文歌比赛,小孙说始终忘不掉我紧张地两只手死死捏着话筒的样子,那时候唱的歌也是这辈子不敢再听第二次。
高考完的暑假重新捡回了六年没弹的钢琴,一开始连五线谱都忘记怎么认了,总是需要先把每个音都标出唱名才能开始练。
就这样练了一暑假,我慢慢有点找回了之前的感觉,刚入学就去学校的艺术团面试,但当场被学长指出了缺点,并在之后得知了落选的消息。
还是会很遗憾,六年时间真的会让人遗忘许多东西,当身边的朋友对我会弹钢琴表示钦慕时,只有我自己知道现在的水平已经配不上大家的青睐了。
从那之后我不敢在公共的空间弹琴,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风之诗二楼的小房间,泡上一下午或一晚上。
有时弹到尽兴时就直接唱出声来,虽然杂乱无章,却是让我快乐的旋律。
那时并没有提升演奏水平这样的追求,挑选的都是一些影视剧的op或ed,“喜欢”是坚持我这么做的最大原因。
但是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一个人呆在琴房自娱自乐了,我真的很渴望和大家共同演绎一个舞台的那份羁绊。
于是大一下我鼓起勇气联系了部长,希望再争取一次面试的机会。
很幸运部长接纳了我。
虽然晚了一学期加入,但大家都很友善,也很照顾我。
一起四手联弹的小伙伴把曲目的选择权交给我,并把难的部分留给自己。
包括后来又加入了声乐部,姐姐们也总是根据我的音域把最适合我的part让出来,真的很感动,大家都好温柔,帮助我慢慢融入这个集体。
其实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下课就溜去了琴房。
大大小小的作业任务堆积成山,我边焦虑边任性,把大把时光挥霍在那里。
虽然偷偷练习了好多遍,但是每次磨合因为我的问题而陷入瓶颈时,还是会很愧疚。
艺术团专场那天,一早来彩排却发现大家都在了。
一整个下午,社员们全神贯注地完成最后一次联练,最后一次调整灯光和走位。
直到傍晚,所有社员都在林杏琴做前期准备,工作人员们紧张地布置场地,帮忙化妆。
所有人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
演出很顺利,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四手联弹舞台。
感觉自己还是不够勇敢,看到台下人群时平时的嚣张气焰被瞬间浇灭,双手止不住的颤抖。
不过还好自己有了能够站上台的勇气,大方自然或者紧张害怕都没关系,这一年来的舞台经历还是带给我了成长。
我站在追光灯处,看到大家在舞台上专注的模样,也算是圆了我的梦。
台上的人演绎疯狂,台下的人尽情欢畅。
灯光与音乐,欢呼与人群,都很乘兴,都不枉此行。
这是一场最奇妙梦幻的旅行。
很感谢风华为我带来的这一切。
有了这第一次勇敢的突破,后来的四年里我不断尝试以各种不同身份,一次次回到我最喜欢的舞台。
该说自己好奇心重吧,什么都想试试。
虽然都是半吊子,但nbu真的给我很多空间。
从最早的社团小专场,到合唱比赛,新show,十佳海选,晚会的热场,话剧社大戏,我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林杏琴大会堂、锦绣小剧场、忻元甫、大草坪、云创路演棚,哪里都是回忆,“这间小小的礼堂,就是我们的武道馆。
”我珍惜每一次舞台,小心翼翼地收藏着每一张与我有关的节目单。
昨天和trace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文化馆演出,久违地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这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上次是什么时候呢?
虽然已经入社一个多学期,先前总觉得和大家有些疏离,昨天第一次真的感觉到被包容和接纳。
大家都好可爱,泪目。
这样的羁绊在哪里都不会有了吧。
我会记得演出前的反复磨合,演出时的不安与享受,记得台下观众们的笑容,朋友们的远程应援。
我知道,不完美的我,永远有你们的支持。
那就继续在自己热爱的世界里努力发光吧,唱你喜欢的歌,弹你喜欢的曲子,虽然受众可能很少,但应该能深深感染到一部分的人吧。
再渺小的同频,都是爱啊。
得不到就毁掉,厌女犯罪低龄化,英剧还是那么先锋敢拍| 混沌少年时 拉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开辟了漫威电影宇宙辉煌篇章。
托尼·斯塔克,天才、亿万富翁、花花公子,开场便是纸醉金迷却傲慢不羁的形象。
意外被囚山洞,生死绝境反而激发他的创造力,用简陋材料打造初代战甲,初次试飞燃爆荧幕,金属光泽与强大火力,科技感拉满。
战甲不断升级,背后是托尼自我救赎与成长。
他嘴炮不断,幽默化解危机,却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小罗伯特·唐尼完美演绎,赋予角色鲜活魅力。
影片高潮,他携战甲直面反派,火光四溅中尽显无畏,这不仅是科技与武力碰撞,更是凡人蜕变英雄之旅,让观众坚信智慧与勇气能冲破一切枷锁。
番剧未看,剧场先行。
在一部院线时长90min 的影片中,刻板的人物性格井喷式溢出、模式化的热血剧情行云流水般倍速推进,它像整部番剧的解说打样,剧场版观后已经让我失去回看原剧的动力。
孤僻与社交隔离并不是种怪异的性格,我时常因它感到舒适甚至是以此为区分自己与群体不同的固执傲慢佐证,尽管也会在观察到人群中行动自如自洽的个体而心生艳羡。
后藤独的机遇与困境、行动与西西弗斯在剧场版中的展现被精确计算到了每一个幕起幕落,同时却也失去了让观众顾影自怜的能量,我无法在已知精美结局的进化论中感受人与生命命题间互动的张力。
唯有那句「知晓自己的敌人在何处」依旧醍醐灌顶,这是青春乃至人生中都重要无疑的预言,因为误判而对着风车拔剑四顾的茫然已消耗人太多岁月,若我人生中有教诲如此,能否幡然醒悟得早一些?
还是任何经验都只能从真实的历险中以血泪换得,无从得知。
时间关系 只能选这部电影 小女生的心思 again 现在的我看觉得太无聊了😰
日常萌萌番,既不孤独也不摇滚。听看了TV版的人说总结篇实际上是精简了很多TV的水时长桥段加上更多的音乐演出环节才让本片观感那么好。确实看几个女孩子日常卖卖萌+在一个很小的格局内简简单单做个乐队的剧情比隔壁都到了武道馆还一坨稀烂好得多
很日常很悬浮的宛如真空环境里发生的故事,拧巴的情绪倒也能引起不少共鸣,高潮段落处有一瞬间有Whiplash的同样高潮处的情绪表达。不过全片没有一个男性主要角色好评。
总集篇圈钱
很没有必要的感觉
睡着了 适合学生有些简单 不如你的颜色
社恐的人设和冷笑话太多了,看得好烦
真的好看吗,开场半个小时了还在看颠婆女主跟个抖M一样社恐
结束乐队。
太久没看动漫 现在的番都这么简单剧情的吗
好看
套路,音乐方面也完全不专业,萌妹子刷吉他总有人看的吧。唯一觉得好玩点的就是孤独的内心戏,但也没有什么特色。
她们好有元气,死人微活的我只觉得吵闹。
这种几把片居然8分,看来2025年了非主流鬼火青年还是不少啊
这啥啊
在电影院看导演剪辑版的番剧吗?有点意思。
无论是摇滚本身还是片子的画风都很复古。很温暖的动画片。2025年了,摇滚依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真好。三星半。
很欢乐哈
剧情和人物性格非常不喜欢社恐人设非常令人不适没看过番剧很难进入剧情
只能说价值大于一般的解说吧,适合想要粗浅了解这部番的朋友,深入了解的话还得去看原作。其实就角色塑造来说我并没有觉得多好,都是日漫里会有的模样。比较喜欢伊地知姐妹。考核场跟第一次登台都挺感动的。希望这个IP能带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音乐甚至玩音乐,宛若《足球小将》《灌篮高手》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