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隔着很厚的两个皮囊,如果把自我定义为精神上的、抽象的一个个体的话,那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识”就变成了貌似很容易实质上几乎不可能的一个任务了。
两个人之间,最多的距离,而不是连接。
两个人即使贴在一起,脸对脸,嘴对嘴,十指相握,还是不可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即使身体离得再近再贴,两个人中间有的最多的还是空隙 -- 自己或无意或有意造成不同程度的假象,沟通中的误差,对方自己的臆想和设定。
偶尔传送成功的真实,少之再少。
但每个人总是最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对我们的爸妈配偶和密友都了如指掌。
觉得我们既然知道他们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知道他们最喜欢的颜色和最大的梦想,知道他们的生日和长相,我们久明白了他们的一切。
其实这些认知又有多可靠?
极端一点来讲,连环凶手的父母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因为连环杀人案而臭名展昭。
我们一般都很坚定,认为我们“认识”的人就是我们想想的那样。
所以当Sean明白Lauren并不喜欢他,当Lauren发现Sean并没有守约还睡了她的室友而且Victor根本不认识她,当Paul终于懂得Sean和他根本不是一个取向,他们脸上全是惊恐。
原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的。
不管是别人的伪装还是自己看走了眼,经常都是累积都让人无法承受的重量是我们才太迟的发现。
因为其实我们宁愿看到更美丽的谎言,而不是布满缺陷的事实。
电影里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极度自我麻痹的典范,一个个的活在自己的泡泡里。
但肥皂泡是很脆弱的,经不住真实的触碰。
=====================================================The Rules of Attraction 的摄影操作和后期剪辑挺帅气的,看得出来Avary确实是个挺用心的电影人。
不过Avary的缺点也在于太爱耍小技巧。
比如电影里面用了很多的倒放,引人注目,因为是个比较少见的操作。
好玩的是他把音轨也同时倒放了,gibberish听着挺好玩,然后有一段古典音乐的配乐居然倒着听也很棒。
一开始看以为就是加进去好玩,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幕,发现其实就是开始的那一幕时,又挺惊喜的。
不过就是技巧用的有点太放纵了,每个片段都太长(没有剪辑,所以好几分钟的倒放,而且一幕看了三四遍),让人有点不耐烦。
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是Lauren和Sean初次说话的那一幕。
忘了专业名词是什么了,反正是分开拍的,然后后期用split-screen拼在一起。
妙就妙在最后把两个人连到一个镜头里的时候,两个人是180度,正好面对面。
前两天去了Avary的一个Q&A,听他讲,大部分音乐是他写剧本时就想好的,歌词都和戏有关联。
感觉音乐确实选的还不错,歌词和剧情发展咬合的很紧密。
而且有好几首音乐还和那一幕的主人公有些气质上的一致。
比如Lauren起床时放的音乐感觉就很Lauren。
构图也能看出来都是有些讲究的,会用道具和背景勾出一些框框架架的去突出重点,或暗示一些东西。
颜色搭配虽然不算太精致,但整体来说还是有考虑到的。
视觉上最纯粹最精致的是暗恋Sean的女生自杀那一幕,构图和颜色都美极了。
整体来说算是有点别致的一个带点讽刺气质的小品。
现在看来除了器材什么的看着比较专业,看主题看拍摄手法其实都是个中规中矩(不是说俗套,虽然也有一点点俗套)的小indie片儿。
当初却被投资商大力宣传为一个teen movie,怪不得反响那么大 -- Avary说当时首映是在Orange County,很保守的一地儿,看到Paul和Richard(或者Dick,哈哈哈 ╮(╯▽╰)╭)在床上跳舞,好多男生当场站起来吼着"fag movie!!
"走掉了。
最后Lauren和Paul在大雪中的一幕Lauren说,lots of people like him,lots of people like us,doesn't matter anyway整个电影在回环往复中展开世界末日party,get screwed party几个主角混在一群人中,眼神迷茫paul爱sean,sean爱Lauren,Lauren等着在欧洲游历的victor,victor根本忘了Lauren是谁My old boyfriend victor,Lauren 这么告诉sean在门口忐忑的Lauren却等来一句,you really smell good但是不好意思,我一点也不记得你是谁那又有什么所谓,还是会有很多人爱他,也有很多人爱我们有人在他信箱里放紫色的情书也有人在浴缸里默默死去,那个她注视的人却不知道她是谁sean说, he really likes youLauren只淡淡答一句,That's great是的,爱又如何,阴错阳差又如何如果没有那个室友捣乱l会和s在一起吗?
如果那天没有被老妈叫回家,p会得手吗?
但是结局又会有什么不一样?
sean说,I just wanna know youLauren说,nobody knows anybodySo, 所有人都没有得到想要的,那又如何?
总还有人喜欢某人,某人又喜欢你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那种high却是过一天算一天的谁的意义不是意义在世界边缘聚会上点燃那个巨大的柴火搭成的人时我觉得这种生活无比美好所有的主角配角连毒贩都无比可爱每个人也都无比纯洁天真那样的青春是值得缅怀一世的
现实和幻想的交织,有时,幻想的太多反而会分不清现实是什么样子,那时现实生活将会乱成一团,随着幻想的幻灭,现实的骨架也会离解,正常的生活受到扰乱,人的精神也随之分崩离析。
青春是什么?
毒品、暴力、性、糜烂,或许还带着那么点淡淡的忧伤。
错综复杂的性关系和感情关系中,你会发现没有一对是真的既有性又有感情的,这不啻为对现在美国青少年生活的最大的讽刺。
当我们还在幻想着拥有一段美好的感情时,却发现如此的困难。
青春本该美好,但又难免忧伤。
大学里的学生,自由又疯狂的青春性时代。
在派对上随意的寻找自己的性对象,然后疯狂的做爱。
只是相似的性行为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兰暗恋维克多,为他守着处女之身,直到看不到这份感情的希望,罗兰在昏醉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己的处女之身。
保罗喜欢肖恩,主动制造两个人在一起的机会,直到肖恩告诉他不可能,保罗用大麻引诱另一个同学,被其愤怒的打出门外。
肖恩有一份感情寄托,是暗恋他的人偷偷放在他信箱里的情书。
只是他不知道是谁写的。
他对罗兰有了好感,以为情书是她写的,他想和罗兰恋爱。
直到罗兰告诉他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了解另一个人,肖恩又开始在派对上寻找性对象,以至于记不起上一次清醒的做爱是什么时候。
看到肖恩和罗兰的室友做爱之后,暗恋肖恩的女孩自杀了,罗兰甩门而去,然后是心碎的哭泣。
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环境里,纯洁的爱死了,只剩下躁动的躯体,于是,灵魂麻木了,只剩下迷茫的眼神,和被欲望操控的自我。
影片开头多处的倒放明显带有反思的意味,而通过罗兰的叙述我们也知道这是一段回忆。
也许,这只是人生的一个无聊的片段,灵魂依然会活过来,时光会让一切叛逆变得可笑。
在罗兰被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吐的满身污秽的时候,她再也不必去翻看与性病有关的书去禁欲,不用利用自己的纯净的嘴来解决导师的欲望和自己的学分,青春从此戛然而止……某大学里,一个party接着一个party,一次一夜情接着另一次一夜情。
可能是我看的电影不多所以觉得这部里面Roger Avary的拍摄手法很独特,电影开始用了大量长镜头闪回把故事拉到这个学校的夏天,大树下以贩毒为生的穷学生肖恩被餐馆的女侍应生深深的爱着,女孩儿时常把自己情书放在他的信箱里。
而肖恩以为这些倾诉衷肠的信都是罗兰写的。
男同性恋保罗在被另一个男孩儿拒绝之后把视线转向肖恩,他希望得到肖恩像肖恩希望得到罗兰一样,欲望主宰着这一切,而罗兰爱的只是她以前的男朋友维克多,并且坚持为维克多保守自己的处女身,以至于每次party之前都要看很多性病图片来让自己禁欲。
谁知道呢,谁知道罗兰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保罗还是为了肖恩,总之在她发现肖恩和他的女室友在她们的房间里做爱之后,她很难过,然后不停的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书禁欲。
另一方面肖恩被罗兰捉奸在床之后,他真的下决心自杀,把自己用电话线吊在天花板的挂钩上之后又摔下来,他放弃死的念头把假血沫在脖子上吓唬罗兰,罗兰知道他装死之后更加失望,继续看她的图片禁欲。
肖恩装死没什么不能原谅的,但是误会永远无法被原谅,餐馆女孩儿在《世界末日前夜的party》上看见肖恩和罗兰的女室友携手离去,绝望至极把自己杀死在洗手间的浴缸里,而这一幕正被罗兰目睹。
一瞬间闪过好多女孩儿暗恋肖恩的画面。
这是观众才知道每天给肖恩写信的,不是罗兰,而是那个餐馆女孩儿,然而剧中人是永远不会知道这些的。
肖恩只是在女孩儿死之前收到一封信说这是最后一封,再也没有以后了。
巧合的是,罗兰和餐馆女孩儿一样,在肖恩和女室友上床的时候看见了这一幕,罗兰从此中断和肖恩的关系,不愿意在见他,于是肖恩更坚定了那些是罗兰的手笔的信念,于是更难过失去罗兰。
他再去信箱的时候,已然没有了新的信。
在罗兰对肖恩大失所望的时候,她一直爱着的前男友维克多回来了,而这之前他只出现在罗兰床前摆着的照片上。
电影用很多闪烁的片断流水叙述了维克多糜烂的欧洲之行。
在罗兰得到消息之后满怀希望去找维克多的时候,他已经不再认识罗兰了。
罗兰万念俱灰,在《世界末日的party》上决定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一个陌生的电影系的男生,谁知道男生却出卖了她,她醒来的时候发现在自己身后交媾的却是另外一个陌生的校外学生,男人到达高潮的时候,把很多呕吐物吐在罗兰身上。。。
而肖恩此时也在party上把他收到的所有的紫罗兰颜色的信撕掉扔进垃圾桶。。。
这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罗兰在party外面遇见同性恋保罗,她们并肩走在雪地上,聊起肖恩,保罗说肖恩是真心爱罗兰的,再看了罗兰写的那些信之后,而罗兰却不知道是什么信,因为她从没写过。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
而此时肖恩骑着摩托车出现在她们面前,随后消失在漫天雪花中。
三个年轻人心中数不清的爱和痛苦,都不过是几场诱惑和误会。
青春在这些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冲动和诱惑里转瞬即逝。
一场大雪之后,罗兰的青春戛然而止。
我喜欢那个女孩,大多数时候镜头里的她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这一次她光芒四射了。
先得到海报,再看电影。
在对影片内容完全没有了解的情况下,我得到了一部好片子。
其实年轻的我们对感情并没有局限,我们毫无顾忌,我们肆意大喊,奋斗没有意义,在青年时代愤怒过,失败过,一团糟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是蒙太奇手法吸引着看下去的。。。
内容嘛,,,青春充满忧伤,还是那句,“你只看到了我的迷乱,却没注意到我的忧伤。
”
《残酷的诱惑》 The Rule of Attraction,Roger Avary这样译可能是为了和那个“吸引力法则”区分吧。
Roger Avary是《落水狗》和《低俗小说》的编剧之一,此片也体现了他所说的“低俗小说+毕业生版的美国派”风格。
在反映青春与性的电影中,同美国派、欧洲性旅行和色即是空相比,这部是相当出色的。
非线性叙事,大量的做爱时身体晃动的镜头及人物内心的独白使这部影片加入了一些思考性的元素:性与机械运动有关,爱情与伤痕与自杀有关。
非线性叙事:影片的前五分钟的对话中就提到了昆汀,到第十钟左右时,你会马上意识到这是一部青春版的低俗小说。
当然情节是比较俗套的那种A爱B,B爱C,C爱D的模式,但想想大家周围的生活,不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式吗。
做爱镜头:如同那种摇摇晃晃的幸福生活一样,性的快感靠晃动来实现,同时性的快感来源于“不思考”。
但被一个校外男人压在身下被迫晃动的罗拉和压在罗拉的室友上面主动晃动的肖恩显然是有违做爱原则的,那只能是“把身体还给身体,把爱情还给幻想”。
内心独白:有内心独白的电影往往能触及思考,这似乎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独白往往被粗暴的事件打断,如同你呆在房间里思考时外面有人敲门一样。
暴力事件的穿插不仅仅意味着内心叙事的硬性中止,也同时意味着所有感情事件的难以企及。
)最经典的独白莫过于维克特的“欧洲之旅”,仅仅不过五分钟的叙述,在你面前展现的,绝对是一个令你瞠目结舌的世界。
相比之下,《欧洲性旅行》又是小儿科了。
“你看到的是淫乱,你没看到的是我眼里的忧伤!
”淫乱和忧伤,两个格格不入的字眼,在《诱惑法则》里得到了统一。
但看那无休止的派对和性爱场面,你会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派》,然而它不是。
与《美国派》中那些优越而轻狂的黄毛小子们不同,《诱惑法则》里的这些家伙是一些知道生活和真实的人。
因此表面上同样的淫乱,在前者中只算是一种享乐,在后者中则是逃避,以及无法逃避之后的玩世不恭。
影片最后一幕是一场雪,此时应该是肖恩、罗兰和保罗三位主人公卸下面具,坦露心灵的时刻。
当喧嚣的笙歌寂去,在一场大雪之中,每个人才敢正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当然的,此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已经是伤痕累累。
但电影本身却在此处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我常想,当这些人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是否最终也会回归主流,变得衣冠楚楚道貌岸然?
抑或,对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未来可言?
导演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暗示。
并且,电影作为一种暗中的谎言,也是拒绝着陆和延伸的。
在一部与本片没有多少关联的《地下》中,聪明的Kusturica用一段寓言来化解影片人物人物纠结的爱和仇恨。
在这部《诱惑法则》中,则只是一场雪。
雪很快就会化掉,之后会怎么样?
答案在时间中,在每个人的心中。
但没有人会真的知道。
最后,我想模仿《地下》结尾的一句话来描述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曾经,有一段岁月叫青春。
宁愿在床上躺着傻睁着眼啥也不干,都不该看这片。
除了Ian很帥以外,劇情亂而且無聊
是谁推荐我这部电影的?对自杀的那女孩有感,什么时候改得了不自觉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心态。。
为什么会浪费2小时看这种电影……
没劲
Faye Dunaway在这也打过酱油。。。。。
混乱
反正我不喜欢><
太没劲了。一群傻逼乱搞。女主角长那么丑。
……两小时
也就只能给大一新生看看吧。。
挺好的呀
什么鬼
Nobody knows anyone else,ever. You will never,ever know me.
好像不吸点毒搞搞基就不算年轻过似的
看上去还不错。
当年轻人清楚的被肮脏、虚伪和残酷的人事伤害之前,其实早就糊涂的卷入同样的漩涡,让他们正好遇见,执着一点或早早放弃。[The Rules of Attraction]是时光倒流的的镜子,释放出彼此交缠衍生的线索,在清醒和醉态之间来回
Ian那会好嫩
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没有好的字幕,本来就一般的电影~~
乱舞青春,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