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茉莉人生(台),波斯波利斯

主演: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达尼埃尔·达里约,凯瑟琳·德纳芙,西蒙·阿布卡瑞安,加布里埃尔·洛普斯·贝尼茨,弗朗索瓦·杰罗斯梅,蒂莉·曼德布洛特,苏菲·艾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波斯语年份:2007

 剧照

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7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8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9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Marjane渐渐长大,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她14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 在奥地利,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此时的伊朗,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兄弟2盛夏她喜欢的是世界奇妙物语2018年春季特别篇妖马伍梅菲尔女巫第二季225漫游异境港湾第一季那时的你美人鱼村大力士麦当娜因性而别插翅难逃德州电锯杀人狂玛利亚狂热第二季魔女的法庭东方的承诺紧急呼救:孤星第五季让学生人生重生的学校乒乓一夜大肚乔迪尔特历险记海军罪案调查处第二季青春创世纪JOJO的奇妙冒险:不灭钻石第一章爱猫人星岛之恋圣母在上4万里归途玛丽学园

 长篇影评

 1 ) 政治盲的伪学术

我是一个很肤浅的人,看新闻只看娱乐新闻,报纸只翻娱乐版,告诉我今年国家出台了什么新政策国际发生了什么新问题不如告诉我今天猪肉价几许来的实在.机缘巧合的看了这部电影,感悟到战争很残酷,政治很铁血,故事很真实,越是如此,我们越要用轻松的心态来欣赏这部电影.很少看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动画,不仅仅是一部动画,动画只是形式,表现了一段很严肃的历史.从政治盲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总结出这么几点:一 人人都想当皇帝,只是缺个借口或者缺个条件.只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国家给一个借口,有实力的人攀着借口爬上去,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二 Communist曾经真的是一种信仰,Communist Party曾经真的是一类信仰至上的人,都流着执着的血液.(不能多说,怕被河蟹)三 所有国家的小孩对待反对者的方式都一样,至少Marjane跟潘冬子一样,扔石头,爆轮胎之类的.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所有的孩子在孩童时的思维方式都没有什么差别,那为什么当成年后,行为方式差这么多呢?所以环境和经历真重要.四 没有一个执政党愿意Communist Party做大,要不没有,要不渺小的没有力量,要不就是Communist Party一党专政,中间模式共存没有一个非Socialism的国家愿意容忍.五 只要当权者大部分是男性,女性就不可能真正解放.(我绝对不是女权主义,电影传递给我的)六 战争意味着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我们都有可能死去.七 PUNK IS NOT DEAD,PUNK是一种精神,破坏,彻底的破坏与彻底的重建.高呼一声"朋克未灭 摇滚万岁".八 自由人人渴望,越压迫越渴望.九 回忆永远是黑白没有色彩的,只有如此才真实.十 一个人的根很重要,走到哪里,这条根都会牵绊着你.十一 没有经历永远不知道,没有亲历战争永远不明白她的残酷.十二 活着就必须得有一个信仰.十三 小三时时可见,时时出现,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点.十四 一个宽容开明的家庭很重要.十五 原来茉莉花可以放在BRA里,熏香身体(最大的收获).以上都是基于我是个政治盲,看的人别较真,世上总有象我这么无知的人.

 2 ) 伊朗如何成为如今的样子

看完《我在伊朗长大》和《逃离德黑兰》,简单做了个梳理。

进入20世纪,伊朗和中国类似,从封建王朝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这个2500年来一直被称为波斯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王朝、西式改革、伊斯兰革命,最终从“亲美”政权变为美国最头疼的国家。

简而言之,如今的伊朗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产物,同时又带有革命前巴列维王朝及美苏争霸时代的遗产,加之伊朗什叶派和占中东大多数的逊尼派之间难以调和的积怨,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矛盾错综复杂而尖锐。

简单做了个梳理: 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17791921):首次定都德黑兰,英、俄半殖民地。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Marjane的外公是卡扎尔王朝第六代沙阿(Shah,波斯皇帝头衔)的孙子,女主属于有移民自由的阶层,因此有人说她是“大院子女的苦难”,无病呻吟,不懂下层人民疾苦。

我在伊朗长大 (2007)8.72007 / 法国 美国 / 剧情 动画 传记 / 文森特·帕兰德 玛嘉·莎塔琵 / 齐雅拉·马斯楚安尼 达尼埃尔·达里约 1921:巴列维王朝(Pahlavi dynasty19251979,历经两代沙阿,世俗化改革),出生底层的礼萨汗在英国的支持下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但与英国不同,巴列维王朝是实权君主,对外将“波斯”改称“伊朗”。

《我在伊朗长大》开头父亲告诉女主,礼萨汗自称“君权神授”,但他50年前本想学土耳其凯末尔建立共和国,却在英国的挑唆下登基为皇帝独揽大权。

他排除异己,逮捕女主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公。

父亲评价礼萨汗“是个独裁君主,但他把伊朗建成了现代化国家,他热爱他的国家”。

他进行西化改革,下令伊朗女性不戴面纱;在伊朗石油被英国掌控的背景下,礼萨汗引入德国平衡英国,二战中还拒绝反对纳粹德国,惹怒了英、美和苏联。

1941:英国、苏联、美国进驻伊朗,老巴列维被放逐南非,让位给儿子小巴列维。

小巴列维在位37年,用石油换英美援助,国家富裕开放。

但“皇帝合肥天下瘦”,他生活奢靡、腐败横行、贫富差距扩大,人民得不到石油的好处,危机不断,以摩萨台首相当选最为典型。

19511953:有民族主义思想的摩萨台当选首相,推行石油国有化,反对英美对石油的垄断,限制小巴列维。

为了维护石油方面的利益,艾森豪威尔同意CIA“阿贾克斯行动”,用英美的军事力量罢免摩萨台,小巴列维再次掌权。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追求民主的摩萨台是进步的,《逃离德黑兰》中也用“非宗教、民主主义者、把伊朗的石油归还给伊朗人民”来形容他。

1963:小巴列维社会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和保障工人收入、给予妇女选举权、城乡实行现代教育等措施。

但西化和土地政策触怒什叶派教会,经济失调得罪底层民众,取缔伊朗共产党得罪共产主义者,对国内用秘密警察镇压各个群体……《逃离德黑兰》中说“年轻的沙阿出了名的挥金如土,他的妻子用牛奶洗澡,他的午餐由协和式飞机从巴黎运来,但伊朗人民却在挨饿。

沙阿用萨瓦克控制人民,一个标志着酷刑和恐惧的时代就此来临”;《我在伊朗长大》说他“比老巴列维还糟10倍”。

1979年2月: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联合反国王势力推翻巴列维王朝,小巴列维流亡美国。

《我在伊朗长大》中被关了9年的共产主义者“面包天鹅”叔叔出狱。

1979年10月:伊斯兰学生冲进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人质444天,美伊关系从“亲密无间”变为“水火不容”,失去伊朗成为吉米·卡特最大的外交失败。

解救人质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此时“这个国家陷入萧条、敢死队和混乱之中”,CIA以拍电影为借口,救出藏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名人质。

霍梅尼趁混乱发起公投,通过伊斯兰共和国新的神权宪法,规定伊朗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霍梅尼以77岁高龄就职最高领袖。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共产主义者心存幻想,认为“任何革命都有一个转型的过程,只有民族主义和宗教信仰能号召国民”,但霍梅尼上台后清洗共产主义者和亲美势力,他也被处决。

逃离德黑兰 (2012)8.22012 / 美国 / 剧情 惊悚 历史 / 本·阿弗莱克 / 本·阿弗莱克 布莱恩·克兰斯顿 19801988:历来有边界争端的两伊发动战争,美国支持的伊拉克萨达姆和苏联支持的伊朗互相轰炸。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因为德黑兰轰炸,被家人送到奥地利读书。

因为战争,伊朗更加右倾,扯起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大旗,开放的生活状态不再,宗教警察随时会抓捕行为不端的年轻人。

两部电影没有表现出的是伊朗核武器发展历程,从巴列维时代至今,伊朗都在美俄支持下发展核武器,作为建立强大国家的立足点,才会出现如今顶尖核物理学家被暗杀的事情。

有篇文章形容甚为贴切:伊朗国内政治精英、有识之士渴望伊朗"迈入"现代社会,教士集团垄断的权力核心拒绝"融入"现代文明;伊朗温和派政客在国际上主张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教士集团及其保守派却到处宣扬要将以色列、美国从地球上抹去;伊朗民众极度渴望将石油矿产资源用于改善物质生活,宣扬"清心寡欲"的教士集团却垄断石油收益将金钱投入所谓的"伊斯兰革命输出";历史塑造了伊朗民族特有反抗集权暴政的精神传统,在民族主义的掌声里树立起一个新的精神枷锁的偶像。

 3 ) 自由与生活在其他的地方

La vie est ailleurs.1978年的玛赞,在伊朗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中,会举拳头用稚嫩的声音高喊"打倒沙赫";会不忘以夸张的口吻对小伙伴们说哈明尔的秘密警察父亲杀害了一百万人,然后在一片惊愕中,带着伙伴们用铁钉围追骑自行车的同学哈明尔以伸张正义,不过结果还是被母亲斥责一番;会为那个亲手送她天鹅的叔叔被关进牢狱而哭泣...战争爆发,国家内部大批革命者又被执行枪决. 在短短两年内,一个更为残暴的政治机构粉墨登场:女人们失去了地位,被迫戴上头巾以坚守可怕的宗教制度;欣赏任何外国流行音乐也成了一种罪恶;开派对有罪、喝酒也有罪...在这如同囚犯一般的生活中,少年玛赞一身叛逆,身着PUNK服装上街,偷偷购买铁娘子的音乐专辑,肆无忌惮地在小房间里伴着音乐高声嘶喉...尽管教会那些恪守纯洁的修女们会扭动着蛇身对所有人提出警告:这些都是西方堕落文化的体现.随后是大规模的征兵,作为政治人物手下的棋子,每一个战士都得到了一把所谓的钥匙.政府用一把玩具钥匙来欺骗公众:如果他们参加战争并有幸为国捐躯了,他们就能用这把钥匙来打开天堂之门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簇拥无数的美女佳人...人们一生都笃信不移的宗教---还有对生活所抱有的美好幻想,此刻都变成了血淋淋的残酷事实向他们扑来.这就是伊朗,从天堂渐渐沦为地狱.为了追寻自由,玛赞离开自己的祖国,只身前往奥地利.在那里,做为一个外国人,玛赞目睹了两国文化的碰撞,并饱尝背井离乡的艰辛苦楚.她被房东赶出公寓,经历了数次无果的恋爱,四处流浪后又终于回到故土伊朗,回到温暖的家.之后,还有很多故事,玛赞消沉的生活、随后又一段失败的婚姻、离开伊朗.它们太漫长,它们太忧伤. 生的真谛就是,离开与进入,周而复始地离开与进入......在信仰里徘徊不定,在奔赴自由的途中遍体磷伤.茉莉不开在欧洲,只开在故国的土壤上.不论你身在何处,你的根都在自己的国家即使那里战火纷飞,即使关于那里的回忆苍白可怕.可是,玛赞,一个自由的卫士,却注定要离开这里,坐上列车飞机,扎根在法国巴黎,为饱寒悲情的人生变换另一种姿态.法国诗人兰波曾说:La vie est ailleurs. (生活在别处) -人们应该诗意的栖居.而在一片柔和的光芒中,共同呼吸着里海的空气奶奶对玛赞说:自由与生活在其他的地方.

 4 ) 一次心灵的成长

本来最近发誓要戒掉电影,好好看书学习,可是中毒太深,戒掉她也实属痴人说梦,暂且算了吧。

今儿看的电影叫《我在伊朗长大》,我特别喜欢的动画不多,这算其中一个。

片中的宗教或是政治暂且隔开不讲,只想说说主人公,玛琪,她的感情,她的成长。

迫于国家动乱,无奈之下,父母将小女儿玛琪送往国外--音乐之都维也纳。

在那里她尽遭白眼,甚至一度忘记了奶奶的教诲,撒谎说自己是法国人,忘记了了自己的国家。

三年过后,她终于习惯了这边的生活,找到了适合的朋友,甚至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白马王子。

我本以为这样她便能有幸福的收稍了,没想到天意弄人,转日那男子却来道谢说,感谢玛琪让他认识到自己原来是同性恋。

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终于看到了明朗的未来。

但是,她呢……初恋的悲剧过后,她遇到了她的第二个白马王子,金发碧眼(黑白电影,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挺帅的小白脸儿),温情多才。

她在这样的幸福中沉醉得看不见尽头。

然而,一日,她却发现心爱男人的怀抱里却有了别的女人!

他追着她大喊"Je t'aime",但那又有何用,一句简单的"Je t'aime"难道就能挽救一切,让女人忘记眼前触目的背叛吗!

玛琪从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甚而得了重病。

她想回国了,也许此时家的温暖正可以融化一切悲伤。

可是,回到家中的她,依然觉得陌生,医生说她得了抑郁症。

这部片子中,我最喜欢奶奶这个角色,只会有正派,总会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

在她的鼓励下,玛琪考入了大学,继而认识了她的第三个白马王子。

两个人从各方面看都是那么的班配。

21岁那年,他们决定结婚。

如果是童话故事的话,结局就会是“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其实童话也并没有骗人,因为童话并没有讲王子与公主的婚后生活。

玛琪他们二人结婚后并没有像想象中的美好。

吵架,彼此厌烦,无奈,各种不合拍。

玛琪向奶奶哭诉着自己不再爱他了,甚至要面临着离婚。

二奶奶却说:“你伤心是因为你选错了人,人们承认自己错误时总是困难的。

”说完,拍拍玛琪的头。

不久,玛琪离婚了,又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这次出国,奶奶哭了,发展不好家人不许他回来。

这是最后一次与奶奶相见。

“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

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

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正直,不要忘记你是谁和你的国家。

”这是玛琪第一次出国时,奶奶对她说的话。

玛琪搭上异国的计程车,走向未知,车上,司机问她:“你是哪国人。

”玛琪不再犹豫:“伊朗人。

”前方的路很黑暗,只有街灯发着橙色的光,但是她的内心却很明亮。

她不会再为承认自己是伊朗人而自卑,不会再为爱情而迷失。

当一个人有了坚强坚定的灵魂时,那她一定是最美的,也最有权掌握自己的人生。

 5 ) 只记住了奶奶的话

咳咳。

关于政治,自由和民主的话,暂且不说。

任何事情,一旦被冠上政治和权力的名头,就很难说得清楚。

只是,奶奶的话,却让我觉得很安静。

她说,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可怜你,你就挺直了脊梁回击他们,这是你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

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的了。

你要自尊,要表里如一。

她说,你以为这个理由就可以让你否认自己的根吗?

她说,你当然有选择,所有人都有选择。

她说,不要忘了,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孩子,你是个有心的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她说,我以为你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勇敢面对。

...好好听我说,我55年前就离婚了,而且我敢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提及离婚。

我敢说我一个人生活,远比跟一个混蛋生活要幸福。

让我来告诉你,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的演习,你下一次婚姻的时候就会更完整。

你哭是因为你很丧气,年轻人是可以犯错的。

自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希望自己也能做个,勇敢的,表里如一的人。

 6 ) 我在法国变老

初听这个名字,我原以为是一部伊朗出品的原汁原味的中东电影。

后知由伊朗作品法国改编制作多少还是有点失望。

不知法国人眼中是否能真实客观还原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很高级的一部动画长片,击败料理鼠王 和冲浪企鹅荣膺07年最佳 动画是毋庸置疑的,思想深度甩开几条街也是so easy的事情。

 7 ) 文明的阵痛

文明的阵痛——《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宗教绝无强迫。

——《古兰经》(第二章第256小节)浓郁的波斯细密画美感、舒缓的中东音乐,黑白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讲述一个伊朗女孩的成长史。

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成长经历,推翻巴列维王朝的人民起义、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由此这部玛赞·莎塔碧的自传体漫画电影承担起它几乎无法承受的文明阵痛。

这是一部政治片或文艺片,轻松的漫画形式已盛不住那沉重的内核,以致作者不得不在影片中穿插这样一些话来鼓舞起观众的勇气:“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观看这部外国影片,我竟丝毫不能让自己置身事外,片中那些只有十四五岁的年轻纠察队员查禁酒的粗暴行为让人联想起中国文革时代红卫兵的打砸抢,二者都以革命之名,不过,一个是无产阶级大革命,一个是伊斯兰革命。

据说片中的画面是玛赞一笔笔手工画出来的,在电脑时代,这让人惊奇。

更有意思的是,画家当属伊朗人中的异议分子,笔下的画面却那么传统,让明眼人一眼看穿她对细密画这样一种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伊朗乃至整个中西亚绘画传统的钟情。

细密画受到伊斯兰教苏菲派“人主合一”学说的深刻影响,但玛赞却敢在片中对宗教采取一种审视甚至调侃的态度,这会让那些原教旨主义者十分的不满。

其实,即使是对苏菲学说,某些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也是无法做到宽容以待的,这是多灾多难的穆斯林的悲哀。

但画面中只有黑白二色,却是对鲜艳亮丽的细密画的背叛,在细密画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的幻想世界,那些信仰虔诚的细密画家们毕其一生执着地绘制真主眼中的世界,土耳其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畅销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很生动地描写了这群细密画家,玛赞与他们同又不同。

黑白二元对立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背景色,也是作者玛赞的性格特点,沐浴过西方文化的她将复古视为倒退,对此感到出离的愤怒。

她是在利用细密画的抽象化特征使自己的故事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魔力,她对发展与民主的思考也足以引发所有人的遐思。

别怪那个叫玛赞的伊朗女人偏激,她见证与经受了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几乎被逼疯。

我是为之动容了,也许因为我本就是一个软弱的书生。

看到影片里那些身处地下、躲避专制迫害的伊朗共产党人时,我不免生出一种旧日的悲情,毕竟我是一个接受了正统红色教育的人,那是我无法摆脱的烙印。

当女共产党员卢法站在绞刑架下时,我心一颤;当年幼的玛赞在课堂上勇气十足地站起来质问宗教老师:“我的叔叔在沙赫(注:国王)统治下被关进了监狱,但是却是这个新政权绞死了他……”,我同样发问了。

小玛赞的共产党叔叔鲁戈什被绞死了,需要出国治病的戴勒叔叔也死了。

杀死他的凶手除了身体的病症之外,还有拒绝发放签证的官僚体制和革命难以避免的异化。

革命的到来是为了拯救人间的苦难,却在激进狂热的催眠下变得冷漠、无情与麻木,所有抛弃了人道主义的革命最终将身败名裂,这种屡见不鲜的教训应该为世人吸取了。

有一段对话让小玛赞铭记终生,那时伊朗正经受着两伊战争的蹂躏,国内的政治清洗又让人们人人自危,德黑兰的街头白雪皑皑、寒冷萧条。

玛赞与奶奶关于战争的话题被一个卖小吃的老头听到,老头无奈地说了一句话:“愿主阻止那些野蛮的行径。

”“愿主听到你刚才的话。

”奶奶回答他。

有心人是可以听出话音中的暗讽的。

作为抚慰心伤的宗教不应包打天下,不应承担过多与之无关的内容,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只有如此,高贵、纯洁的精神信仰才能免受污名化。

电影故事起自成年后的玛赞在法国机场上的回忆,她想回家了,却没有签证,不得不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一根根的吸着纸烟,吞云吐雾中往事也如烟浮过脑海。

最终她没能登上飞机,落寞地搭出租车离开……这样的结局让人想起伊朗著名诗人导演阿巴斯一部影片富有诗意的片名《何处是我家》。

流亡在外的和待在国内的艺术家都在思考同一个人类难题,却都没留下答案,这当然不只是他们个人的困局。

从历史上看,每个文明体都面临过命运的抉择,是进行勇敢的转型,还是抱残守缺、继续沉沦,考验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古老文明。

转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而阵痛中的批判和反思恰是一个民族具备强劲生命力的表现!

因此,我不觉得这部电影是对伊朗的反动,我觉得无论作者目前的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影响她作品的伊朗文化属性。

就像当年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曾饱受国人的非议,现在却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了。

就像影片所说,国内情况在90年代已有很大改观,伊朗人拥有了更大自由度。

进入新世纪,玛赞这部注定要在伊朗引发争议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她更不敢回国了,但事实是伊朗政府并没有为难她那些留在伊朗国内的亲戚。

安然 2008-2-20

 8 ) 看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说法语又变成电影剪了好多原来漫画中的情节。

而故事中说的那些伊朗的生活和主人公作为伊朗人的内心焦灼,还不是这类异国文学一贯的么。

没什么特别,只是说出外界一直以为并愿意看到和相信的“真相”,封闭、无自由、男女分隔不平等。

感觉这个主人公真是不讨人喜欢。

自私、自以为是,满嘴自由民主,逃往国外,遇事就跑回家,全靠有钱又有门路的老爸。

她没一个守得住的朋友,跟所有人都不亲(因为是伊朗人么),好像对所有人也都不好,确实,对欧洲人来说她是伊朗人,对伊朗人来说她是外国人。

可这种人缘。。。

也要从自己性格上找原因吧。。。

对她来说,感情的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女主人公的悲剧主题怎么都这样。

看过之后,全办公室的人都只想知道,她爸从事什么工作,是个什么人(她爷爷是王子)。

太法国了,以致难过不足以伤感,温情也不够暖人心。。。

 9 ) 一部好动画

我对伊朗和伊朗人民都缺乏了解,印象中除了艾哈默德内贾德穿着笔挺的西装,用深埋在浓须中的嘴巴,挥舞着手中的拳头,"审判"美国政府的情景外,就是伊朗男人一席白长褂,头载缠巾,伊朗女人蒙面匆匆而行的印象。

暂且不提影片可能存在的“政 治”宣传和误导,至少,我知道伊朗人民的非印象中一面。

这是一部涉正字题材的黑白电影,对于正字题材的电影,我向来是趋之若鹜,念之不及的,这并不表示我是一位狂热的正字膜拜者,而是表示我对正字说辞的好奇心,我一直想了解人有多少的聪明才智,可以让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打转,可以左右人的思想。

你会发现,两个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往往会充满戏剧性的矛盾,特别是这个被评价的人善于睁着眼睛说瞎话时,那好戏就开场了。

《Persepolis》是一部黑白动画电影,这种风格一直都是我所不愿去尝试阅读的。

但它不是因为科学技术没有发展到可以制作彩色电影而制作黑白色,而是因为作者想要它成为黑白色;关于动画式的表述,因为自小一直深受CCTV儿童动画的影响,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将动画和幼稚牵连在一起,直到我有蒙味的自我意识,我才发觉自己的肤浅,动画只是电影,与年龄无关,君不见日本的Adult动画都是制作给成年人看的嘛。

可见人的意识真的是很无趣,它能够浪费一代人的记忆。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我们中国明教的圣火令就是来自这个神秘的国度。

1963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

该革命依照美国的蓝图来进行伊朗的农业与工业改革。

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府被推翻。

霍梅尼回国后举行公民投票,废除立宪君主制度,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当年10月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德黑兰穆斯林群众愤而占领美国使馆,扣留使馆人员,史称伊朗人质危机,自此美国与伊朗交恶。

伊朗是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伊斯兰共和制国家。

伊斯兰教在伊朗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则。

伊朗的建国领袖即明确拒绝西方民主体制,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体中,国家权力应该由阿訇执掌,议会仅有有限的权力。

[伊朗的穆斯林激进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本国归入“意识形态指导型”国家同苏联并列,一个极权国度。

本片的作者,瑪嘉莎塔碧,出生于伊朗拉什特,父母都受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她母亲是伊朗前国王(1848年-1896年)Nasser-al-Din Shah的曾孙女。

莎塔碧在童年经历了伊朗政局的变化和两伊战争。

14岁时,她父母为了让莎塔碧能够脱离伊朗的环境,将她送到奥地利维也纳继续学业,后又回到伊朗继续上大学。

大学期间,莎塔碧曾经历了一场短暂的婚姻,一年后离婚。

她在德黑兰Azad大学获得视觉交流的硕士学位。

此后,她移居法国斯特拉斯堡,成为一名插图画家和儿童书籍作家。

[来自维基]影片的主人公Marjane,就生长在伊斯兰共和国。

它听说或目睹了这一跌跌撞撞的历史,从小崇拜李小龙,顽皮时学着Bruce Lee的架势欺负同龄;还把上帝和马克思一起梦进自己的梦境里;以红卫兵的姿态误导小朋友,企图带领大家把某政治人物的儿子用图钉进行毁容;在课堂上公然挑战老师的权威,指责妇女要佩戴面纱的虚伪性;疯狂地迷恋“资本主义坠落标志”的迈克尔杰克逊;在黑市花积蓄买疯狂的爵士乐磁带,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羽毛球拍甩头发。

Marjane出国来到维也纳后,结识了一些朋友,开始疯狂地购物,酒吧,生活,也开始了爱情,虽然结果证实男人是不可靠的。

什么样的国度才适合人生存,没有战争?

没有恐惧?

不用忍饥挨饿,不用察人脸色?

如果你想开个酒吧聚会,你还要偷偷摸摸,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界限,我其实也说不清,就像《Fight Club》里,大家聚在地下互殴场里,彼此把对方打得满脸鲜血,毕了还真诚的互相拥抱,感谢对方的慷慨拳击,这样的人性满足是不是可以被允许?

法律的界限,道德的界限又何存,法律可以禁止人出卖自己的身体疼痛吗?

道德可以苛责人们群斗后露出的“变态”愉悦吗?

这种对抗社会苛责的力量到底能不能促进人的进步。

我不知道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起码,他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恐惧,没有道德审判者、思想控制者来束缚他们,他们不是懦夫。

正如影片中所言: "永远不要忘记,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

至少,我在Marjane身上看不到太多的恐惧,她总是敢于“大逆不道”,对抗大家都认为神圣不已的社会价值取向。

当欢快的背景音乐响起,Marjane开始了前所未有超市购物的喜悦,她觉得“自己解放了”。

我也曾努力地试图学习M,但我发现,当一个社会的人都认为社会价值取向没有问题时,当人们习惯于被奴役时,要说服整个社会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我连我BABAMAMA都说服不了。

作者说,“我也不希望人们忘记那些为了捍卫自由而在狱中失去生命、在两伊战争中丧生、在各种暴政统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离开亲人和祖国的伊朗人。

人可以原谅,但绝不应该忘记。

 10 ) 讨厌

说实话,从电影的角度看很不错,但是讲真这个片是从这个伊朗女作者的角度拍出来的,所代表的也只是她个人的看法,而美国索尼公司却把她的插画中个人家庭的观点拍成了整个伊朗民众的观点,作者家中不信仰伊斯兰教,而实际上革命前的政府是亲美政府,把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当做礼物一样送给美国,再加上伊朗国内92%的百姓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革命后的政府实际上是真的代表了大部分民众的意愿,而电影却抓住女性头巾来大做文章,意思很明显,来攻击伊朗没有民权,可能么?

可以说是根本没有了解伊朗的实际情况!

所以我给了差评,不攻击电影,而是讨厌它所宣传的对别人国家的错误攻击性思想!

 短评

不管是优越感还是自恋,导演要自知。

7分钟前
  • Aloysha
  • 还行

还算不错,老太太依然是电影的灵魂人物

10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超级无感的片子,看了一小半就觉得忍不了开始快进,女主角真让人鄙视

12分钟前
  • 水脉
  • 很差

世界上只能有西方一个声音—这就是东方主义与自我殖民化

15分钟前
  • 阅微草堂
  • 较差

一生当中,你会碰到许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诚实廉正。

20分钟前
  • 卯兔子
  • 力荐

典型的美国动画 尤其是节奏 我不是歆童实在难以理解对动画的爱 不过动画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更强这个是确实的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面关于死亡教育这块做的实在不怎么样

22分钟前
  • 螃蟹蟹
  • 还行

不是很喜欢此种风格。僵硬的画风。

24分钟前
  • 念一
  • 较差

我真的很不明白 女主从小就有坚定清晰的信仰 受到系统而又优质的教育 经历过数次革命 战争 亲眼看到过生命的消逝家族正直诚实善禀 叔叔和爷爷甚至爸爸妈妈都是为了正义自由独立甘愿付出一切的先进人士 并且一直有意识培养女主为什么女主后期却为了爱情一而再再而三放弃一切,完全堕落? 给奶奶满分

27分钟前
  • 睡觉大师
  • 较差

是非对错很难说,只不过彼此站的立场不同而已,当然影片是西方视角的观点。某本电影杂志说这部影片是为祖国辩护,为其在本国被禁抱不平,是编辑记错了还是我理解错了?

32分钟前
  • 十字伤痕
  • 较差

有智慧的老人是上天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33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过了这么多年 当年没打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讨厌这部片 第一视角很真实 显示出女主那个家庭环境下她只能关心那些个话题 看完让我对经历伊朗宗教改革后生活在伊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很感兴趣 因为这个女主的经历实在太不具代表性 且很明显在讨好西方价值观 你来自伊朗 可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国家

37分钟前
  • annie
  • 很差

即使是黑白的2D动画片 也看的我眼眶湿了一次又一次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也许我们都该更多的学会去珍惜

39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雖然電視壞了,螢幕花白,兼且在電視台看、間隔廣告,仍感動得不可交加。

44分钟前
  • 野毛
  • 力荐

可小姑娘其实又不是伊朗的普通人家... 很喜欢老奶奶,是Danielle Darrieux配音的

46分钟前
  • 好奇心
  • 推荐

看了书的就不要去看电影了。刻薄点说,看没看书的都不要去看了。

48分钟前
  • y
  • 较差

还记得最初看此书时的惊喜和愉悦,用一种普通不哗众的眼神看伊朗的新奇。黑白画风运用极佳。老奶奶是整片灵魂,她说:一,每天早上要在胸罩里放茉莉;二,一生中你会碰到许多浑蛋,如果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的愚蠢,不要对他们的恶行有所回应,因为没有比怨恨和报复更糟糕的了。

51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搞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意思,哭哭啼啼,以一个小姑娘的视角反映伊朗政治历史,包括人物塑造、动画风格都太粗糙了,无聊~~~

55分钟前
  • 隐遁
  • 很差

把異鄉人的身份認同的迷惘感表達得非常形象化,同時折射社會運動對於個人與家庭的巨大影響。淡淡憂傷。

57分钟前
  • Tilda Li
  • 推荐

07年法国票房前十、观众评价前十、媒体评价前十的电影。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感情完美结合之作。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依旧击中心灵,并非为了远方的战火,而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你从哪来?”—“伊朗”。

5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最让我恶心的一部电影,无病呻吟。

60分钟前
  • 小橘爷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