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木的第三个患者,是一个被幻听困扰的DJ乐手。
下个月就有一场对前途来说非常重要的比赛,但他却被京胡的声音围困,无法休息,更无法安心创作。
于是他来求助夏木,咨询过程中,可以看见得出,DJ是个很有主见,也很执拗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也容易很封闭。
在夏木询问他从前的事情的时候,态度非常抗拒,甚至直接起身离去了。
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甚至可以说是治疗师跟来访者之间的拉锯战。
夏木在各个案例之间,与第二人格欧阳欣的纠结也越来越深。
随着剧情推进,欧阳欣的形象也越来越立体,她学识渊博,观点犀利,经常为迷惑中的夏木拨开愁云,但是又是个有点调皮的小妹妹的样子,还挺可爱的。
她和暮气沉沉的夏木完全不一样,她身上有着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对世间的新鲜事总想尝试一下。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第二集开头夏木去试了一下马卡龙,是完全适应不了的。
但到了这一集,他已经开始时不时拿个棒棒糖冰激凌啥的了,简直变成了一个对各种甜食毫无抵抗力的贪吃少女。
在酒吧了解DJ工作背景的时候,甚至还因为癫痫发作晕了过去。
医生检查确实就是癫痫发作,但是前妻南宫也说了夏木没有癫痫病史,那是欧阳欣的病。
从一开始的夏木的主人格对欧阳欣的抗拒疑惑到这一集里,第二人格已经完全拿下了对这具身体的控制权。
她可以借夏木的嘴说她想说的话,借夏木的身体吃她想吃的一切。
两人一身,已经融合得十分融洽。
这让我不禁会想,这样下去,第二人格会不会迟早有一天拿下这具身体的主导权,而让之前夏木的主人格退居其次呢?
人格虽然有两个,但身体终究只有一具,在多重人格的案例里面,不乏有身体主导权在各个不同人格之间的争抢,随着目前的剧情的发展,欧阳逐渐对夏木身体的熟悉来说,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夏木的咨询在DJ的抗拒之下,依然取得了进展。
痛苦不堪的DJ终于肯对他的咨询师说出一段童年的往事。
DJ生于梨园世家,小时候也曾经学过一段时间的京剧,后来因为变声期的原因放弃了家里对他寄予厚望的比赛。
那一次临战脱逃让他的家庭关系变得很僵,跟父亲不再对话,次年爷爷亡故,他和父亲心中都有了一个结。
而他更是在高中的时候选择了电子乐,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跟京剧扯上关系了。
少年时期那道没有跨过去的坎,他后来再也没能跨过去。
直到现在,又到了比赛前一个月,时间点都和那次一模一样,出现了不可预料的症状,上次是变声,这次是幻听。
欧阳欣说,也许是害怕不会赢,所以为自己找借口。
是的,DJ确实害怕。
上一次的失败,几乎毁掉了他的亲子关系。
这一次关系到前途,他也想借这一次的结果向他的父亲证明,离开了京剧,他也一样可以成功。
DJ是热爱音乐的,从小时候再京剧舞台上抚摸京鼓,到后来迷上电子乐,他一直都是热爱音乐的。
正如走进酒吧的时候,夏木问欧阳欣喜欢的音乐是从古典到这种,欧阳欣回答“其实都一样,除非,你只把注意力停留在表面。
”京剧也好,DJ也罢,本质上都是一种节奏的艺术,不同的只是形式。
DJ提起那段往事的时候,说的轻描淡写,但是夏木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在乎的人是永远不会说出我不在乎什么什么,因为这句话,根本就不会进入他们的脑海。
”他何止在乎,而且在乎到时刻会想起。
这道坎不跨过去,他的人生终归是很难有起色。
就跟很多人无数次重复的考试梦一样,那一次的失败也成了DJ的梦魇。
这个故事同样也映射到夏木身上,欧阳欣,会不会也是夏木没能跨过去的那道坎?
南宫说他是对欧阳欣欧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是仅仅是兴趣的话,还做不到把细节描绘到如此细致的地步。
欧阳欣畏光怕饿,爱吃甜食,甚至是一笑一颦,一吟一叹,都那么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想想也挺可怕的,她真的只是夏木杜撰出来的吗?
真的欧阳欣他也是见过的,他的第二人格和DJ的京胡声一样,是从自己的意识深处跑出来的,那会不会跟DJ的京胡声一样,曾经鲜活真实地存在过?
他抗拒那段过去,就像DJ抗拒京胡声一样。
DJ不抽烟不喝酒,性格安静孤独,认真而又执着,对界限的要求很高,这些特质都跟夏木是一样的。
DJ会遭遇的问题,夏木也很可能正在经历。
最后DJ乐起,水袖一扬,他终于成功接纳了当年的自己,就连名字也从DJ改成了Opera.夏木自作主张,唤了他的父母,坚强如他,也终于再一次流下了当年就该哭够的眼泪。
看到这里,绝大部分观众都已经明白,这剧跟他的宣传片定位不太一样,他虽然烧脑,但是更费心。
这是一部通过一个心理医生的案例来串联起来的故事,是一个治愈的故事,夏木每一次出诊,都是在修复现实世界里面一些崩溃的,疲累的灵魂。
这不是一部悬疑侦探剧,高枫作为警察也没多大用处。
甚至对于每一个案例,都是严格遵循了心理治疗的析因治疗,侧重点只在寻找发病原因,而没有过分纠结于结果。
可以理解很多观众并不习惯这种方式,弹幕里面不少人都在问后来的结果,问第一集那些小孩的结果,追问后面那些个案例的结果,只是结果跟具体怎么去做已经不是心理医生的任务了。
心理医生很少开药,也根本就没有什么药物可以根除心理问题。
这些都是题外话,回到故事本身来。
夏木的第二个来访者是一个看上去知书达理,家财万贯的成功女性。
她为了自己的孩子来求助。
她才几岁的小儿子查理,最近在家中行为怪异,好像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只猫。
她有一个很大的房子和很大的生意,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外在,走进她家能第一眼能看到的就是各种猫咪的照片,和怎么走也看不见一个人的空旷大房子。
母亲一层楼一层楼地找,最终在一个放满衣物的衣柜里面找到了他扮猫的儿子。
在整个咨询治疗的过程中,这孩子都没说过一句话。
他只是默默地爬来爬去,玩玩具掏猫砂。
他模仿得很像,可以想见的是,在父母不在的日子里,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也就是那只叫做米妮的猫。
猫是一种孤独而神秘的生物,对家有着特别的执念。
他们细腻敏感,亲近的时候对人的依赖和信任要求都很高。
他们独来独往,一双会发光的眸子总在暗中观察着一切。
就像查理一样,他对于这个家来说,太过渺小也太过孤独了,尽管他像猫咪一样对一切都不置一言,但是他什么都知道。
孩子们因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高,所以有着远比大人更加敏锐的感知觉。
就连大脑突触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比成人的大脑复杂的多,巅峰时候,甚至可以达到成人大脑的1.5倍。
这样的生理基础保障了孩子们非凡的模仿能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也注定他们要比成年的我们更加敏感脆弱。
夏木也去问了他的哥哥,哥哥对家的评价很差,他说十岁之前父母之间永远就是没完没了的争吵。
而十岁之后,或者他们累了,也或许是厌倦了,他们不再争吵,但家庭关系没有丝毫改善,他们选择了忽视。
忽视和压抑一样,都是正常人也会采用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家人已经把忽视发挥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地步。
父亲满身都是风流债,鲜少归家,母亲忙于工作,对孩子自然也没有多少时间来陪伴。
哥哥跟弟弟之间彼此年龄差异太大,也不怎么亲近。
房子又足够大,物质生活足够优越,以至于他们几个人可以在完全不需要彼此的情况下独自成活。
可是,人,终究是群体性动物,需要彼此的支持,尤其是还没有长成独立人格的小孩子。
自从查理装作猫的样子之后,他就成功得留住了妈妈。
他躲起来,反而会有人来找他了。
他的目的从某种程度来说就达成了。
很多观众反应这一集的背景配乐都很恐怖,可是这难道不是一种现实吗?
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大家却彼此视而不见,虽是人间,却形同鬼域。
生活在在这个华丽城堡中的每个人都不沟通,彼此之间谁也看不见彼此的存在,听不见彼此的回应。
查理的家,连装修都是黑白色冷调为主,它庄严肃穆,精致完美,纤尘不染,就像欣欣说的那只是夫妻俩生意的大广告。
只是置身在这冰冷色调和坚硬金属家具之间,能感受到的,只有冷漠跟压抑。
尽管彼此双向出轨,感情早已不在,还是会因为利益捆绑而难分难解。
夏木说,人都是情绪动物,情绪是不能被锁在一间房子里的。
而这家人,每个人都试图把自己的情绪封锁起来,来伪造一个盛世太平,相亲相爱的假象。
大人们虽然自己也是一身的问题,但还是努力把孩子们保护起来,母亲一直在试图把查理放到一个隔绝的水晶宫中去。
为人父母的,总希望孩子可以无忧无虑。
只是,一个那样残破不堪的灵魂,根本无法为他支撑起一个无风无雨的世界。
于是,问题终于集中爆发。
查理,作为家庭中最弱小,也是最敏感的成员,成了整个家庭问题的替罪羔羊。
他放弃了自己,选择了另外一种猫咪的生活,试图取悦这个分崩离析的家庭,试图挽留他那根本看不见他的父母。
从某种程度来说,查理是成功了的。
至少母亲把关注点从公司转移到了家中。
当家庭成员中的一个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加强一家人之间的连接。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搞不好各位身边就有很多。
导演很聪明的把问题设置在查理身上,因为他还足够小,可以无辜,可以天真,可以让我们不忍心去苛责,而且转过身去反思父母身上的问题。
要是问题是出在查理哥哥的身上,可能一切就不一样了。
哥哥正在青春期的年纪,叛逆少年白眼狼的故事毕竟听得多了,人们更愿意去指责他们本身了。
毕竟这是一个孝道文化延续了几千年的国家,是一个一直到处都有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文化底蕴的国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指责父母,哪怕仅仅是动一下念头,就足够被称之为大逆不道了。
现实中说为了孩子不离婚,为了孩子才忍耐的父母太多了,哪怕事实上他们仅仅是在转移自己的无能和对现实的无力,但是年幼的孩子,总是会相信这样的谎言。
夏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浅尝辄止,好在最后查理的妈妈终究是哭着跟孩子道歉了。
现实中,还有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等到那句对不起。
我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父母,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们既不会因为成了父母就自动升级为圣贤,也不会因为成为了父母就变成了不会犯错的权威。
做父母也好,做孩子也好,都是新手,一起成长就好。
就在写这点感想的时候,正好随手翻到那篇目前开车把儿子落下的新闻。
母亲和舅舅还说在车上问了孩子很多事情,但是都没有发现孩子根本不在车上,可见他们平时也是一样,从不在乎孩子的反应和感受。
他不在那里,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能算是看到了孩子吗?
查理,父母双全,有着所谓的健全的家庭,他的目前不能说不爱他,更不能时候不负责任,她给了他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在爱他,比社会上那些虐待孩子,天天侮辱孩子的人要好太多。
只是,看不到这样的忽视,终究还是算得上一种冷暴力。
最后,用欧阳欣的那句话结尾。
“爱是以诚相待,让他们跟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而不是让他们活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里。
让他们默默质疑自己。
”
这俩演员长得真不像这种高精尖心理师的人才。
这不得不说中国演员普遍文化水平偏低。
长得就是一副傻白甜杰克苏的脸。
演什么科学家心理咨询分分钟就出戏呀。
跟王凯演嫌疑人x的献身一个德行。
看他那张懵蠢的脸说出各种专业名称时候我深深怀疑他们懂那是什么意思吗?
同理不是说这俩男女主演技不好。
其实已经吊打很多白痴流量啦:例如什么安吉拉宝贝儿啦。
陈学冬。
吴亦凡。
唐嫣啦。
可惜。
拍这种剧真的用不了他们。
分分钟出戏。
台词也是狠尴尬呀😅
是为了男主的颜和演技去看的,没想到却被剧情深深吸引,悬疑,心理,治愈。
每一个故事也很有社会意义。
ø-你为什么要绑架那些孩子?
-我只是,想见见你。
ø一个把自己当成演过角色的演员ø一个时时刻刻模仿猫的男孩ø一个深夜约车寻找醉鬼的人,他所认为的都是对的吗?
ø一个幻听的DJ又有什么特殊的经历ø“从小到大我都觉得有背后一个人在看我”ø培养出自闭症钢琴家的妈妈,是因为爱,还是因为利?
ø一个躲在英雄面具后面的宅男ø而治愈他们的心理医生身上又有什么隐藏的秘密……《心理师》只有18集,讲了很多故事,很紧凑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花了4天终于看完了心理师,只能说确实没让人失望,而且还很惊喜,尤其是结局最后一幕,当夏木说出以往欧阳欣最喜欢说的那句“你好啊,小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智商完全不够用了,反正我的脑子里只剩下“夏木是真的精神分裂了还是他意识中的那个被催眠后被种下的欧阳欣又醒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部值得多看几遍的好剧。
看到评论中,有人把心理师和心理罪放在一起比较,我并不同意。
心理师其实更像是一部心理治愈剧而不是破案剧,所以对于剧中的一些案例,心理师对于结果的呈现并不注重,他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案例去反映国人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京剧和只有带上面具才敢和人沟通的宅男的拿两个故事。
在我个人的理解上,京剧对于DJ是从小被植入的深入骨髓的东西,但由于对比赛胜负欲的过于强烈以及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他选择将京剧从自己身上剥离,所以他成了不完整的个体,最后在比赛的时候,他将DJ和京剧做了完美的融合,其实也体现了他自身已经变得完整,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宅男在因为自己的懦弱而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时,他选择了躲进英雄的面具中去麻痹自己,而现实中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在通过各种方式逃避失败。
心理师帮病患找到自己的症结,面对自己心理的伤痛而后去治愈他们,而且剧中帮助警方破案并没有占据很大的篇幅,也不是全局主题的重点。
最后,表白乔振宇和唐艺昕,两人在剧中老干部和古灵精怪美少女的人设不要太甜 。
乔振宇真的好帅呀,以前就曾经被我们的欧阳少恭帅到,这次更是感受到了来自男主帅帅的颜,男女主演技都很棒,这是很好的阵容了,也是觉得很好看了,每一集都有很多的内容,不仔细看就觉得有点乱,不过细细的看还是能get到很多的东西的,很喜欢这个题材,以前从来没看过,很新颖,也好玩的一部电视剧。
会一直支持帅帅的乔大大的。
年轻的摄影师涂芮说她能看见鬼,并且这个鬼是从小就跟着她一直躲在她背后观察她的,只是她就从来没看清过她的样子。
夏木问她想看清吗?
涂芮说她想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世间众人都活的安宁,独她一人被鬼魅缠身?
故事里涂芮已经拍了结婚照,她的父母匆匆赶来,质问她为什么连结婚这么大的事情都不肯告知。
中国素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涂芮这不告而婚的做法,没有一点做后人该有的样子。
跟这成语的起源如出一辙,可以算得上相当不孝了。
子女不孝,固然不幸,可我们总该记得,这些孩子就是这些父母自己亲手带出来的。
总归有哪里是出了问题的,才会有这样的结局。
她面对父母的时候倒是比谁都激动,追问着父母自己究竟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两边各执一词,都有委屈,看来有个挺大的误会。
涂芮说自己的父母从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眼神仿佛在看另一个人,看不见她本身。
多年的委屈积攒下来,她一心只想着要跟自己的父母恩义两绝,互不来往。
她受够了那种来自最亲近的人的无止境的否定和忽视了,干脆不要了吧。
她的父母,从来都不会站在她这边,无论对错如何。
这种事其实咱们遇到的多了,毕竟很多中国家长在外人面前都爱面子,有什么事都是先怪自己家小孩也很正常。
试问小时候谁没被几个别人家孩子打压过,觉得之一无是处呢?
只是年幼的涂芮并不理解这些,她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痛苦过,委屈过,最终选择了回避父母。
这个情况愈演愈烈,她开始敏感得知道父母看自己的眼神不太对劲,似乎是希望看到另一个人,而不是她这个孩子。
所以她在怀疑父母不爱自己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出了一个结论,她可能不是父母亲生的,她的父母一直就希望在她身上看到他们亲生的孩子。
她知道的,她的背后,时常有一双眼睛,在默默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如影随形,昼夜不息。
她给了那双眼睛一个模糊的形象,许多年都没有看到她的脸。
最后在镜子里面显出来的是涂芮的母亲。
在夏木的咨询室里,凃母终于承认了常年在涂芮背后暗中观察的眼睛确实是她。
凃父告诉了孩子真相,她说当年因为涂芮的无心之失,导致母亲肚子里六个月大的男孩流产,他们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儿子。
涂芮的感觉并没有错,她的父母虽然当时并没有责怪她,但也一直没有放下死去的弟弟。
尤其是母亲,一直试图在涂芮身上寻找儿子的影子。
她惦记憧憬着失去的孩子,偏执到魔怔的地步。
那个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误会突然揭开,涂芮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父母确实是很爱自己的,哪怕非常含蓄,非常隐晦,但事实终究不是她自己想的那样残酷不堪。
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有过跟涂芮差不多的想法,因为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认定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人爱我。
涂芮的履历很漂亮,可见她一贯优秀,这优秀里何尝没有要取悦父母,想得到父母认可的努力呢?
只是时间长了,她累了,就放弃了。
其实他们只是不会表达吧。
最终他们一家人终于和解,那个小男孩也从姐姐面前永远消失了,他们一家人都放下他了,从此后活在当下的日子里才是最重要的。
涂芮是幸运的,及时得到了夏木的帮助和开解,当他们一家人都坐在咨询室里那一刻,也就代表着他们终于肯因为女儿的痛苦,而愿意坐下来平心静气地一起面对那些过往的伤痕了。
解开了那些膈应的事情,一家人之间反而变得更加团结了。
许多人没有涂芮那么严重的症状,自然也就不会去求助。
有些误会,就那么耽搁了一辈子。
欧阳欣说:他是科学家,我是精神病人,我们之间的相似度是68.26%。
68.26%是正态分布曲线正负一个标准差下的面积。
一般在正负三个标准差之间的存在都是默认算是正常的,而他们之前只差两个标准差,可以说是一个很细微的差距了。
这也说明,正常人跟精神病人之间仅有一步之遥。
我想,这大概才是这部剧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不易,人心脆弱,取悦自己,安然到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总会在某个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陷入恐慌迷乱,开始逃避退缩,身体或者是大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有可能陷入疯狂。
它不过是在告诉我们,你需要帮助,不要一个人硬撑。
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耻,更不丢人。
既然身体上的痛痒可以去看生理医生,那心理上的不适自然也可以坦然求助于心理医生。
中华民族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民族,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可以求助的神明都没有,对于心理健康一向不是很重视,尽管现代心理学的起步没有比西方晚太多,然而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依然非常薄弱。
很多人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总觉得羞于启齿,仿佛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自己就不正常了一样,最常见的应对方式就是各种回避拖延,一个人死撑。
可是人心里的事情,如影随形,哪里能躲的掉,逃得了呢?
严重的像是夏木跟DJ,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轻一点的就像是谢易,陷在自己错误认知里走不出来。
谢易一走进咨询室就开始给夏木讲课,为了讲课他甚至还自己带了全套的设备。
开始的几次咨询都是在重复这样的过程,带着偏执和强迫的意味不断去讲述他的理论。
夏木听的一脸懵逼,身为一个文科出身的我自然也什么都不懂。
不过好在这些都不重要。
就是白瞎了夏木去上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深奥课程了。
夏木,身为一个称职也可能是比较闲的心理咨询师,本着负责的态度去谢易的学校走访了解,遇到了他的女友欧阳萱。
谢易和欧阳萱都是高材生,谈恋爱的方式我们吃瓜群众也不太懂,她告诉夏木谢易的症状起始于一次参加国际量子通信学术交流大会的落榜。
在咨询过程中,夏木逐渐了解到谢易坚持认为欧阳萱之所以能得到名额是因为使用了不正当手段,而他空有满腹才华无人赏识。
所有他才见人就开始讲课,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俗话说的好,解铃还须系铃人。
夏木没有做任何对错的评判,只是建议谢易多走一步,往前了解一下欧阳宣跟主任的真正关系。
谢易在偷听到欧阳萱是主任的外甥女之后,心中症结豁然开朗。
他不在乎女友实力比自己强,只担心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现在一切都解开了,症状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
谢易的情况比较简单,症状轻,病识感强,案例也比较普遍。
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两个想当然的误会就毁掉了一段关系,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这回夏木没有带谢易走出他的错误认知,他和欧阳宣的关系必然难以修复,对社会的信心也会大受打击。
要说谢易会因此断送掉全部的前程,也未可知。
尘缘易了,扛不住几次误会。
人生易老,经不起多少浪费。
就那么小小的一个坎,与其自己一个人苦苦挣扎,在死胡同里反复做无用功,倒不如直接承认自己已经无能为力,学会适当向人求助也是一种能力。
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是因为它和别的心理题材的影片不同,它抛却了心理影片纯粹的犯罪题材,以全面剖析中国人心理疾病为主要核心。
影片里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表面亮丽风光的明星却在自己隐藏的生活中挣扎,因害怕无力掌控现实而把自己沉浸在戏中无法自拔。
心理师夏木在经过沟通和查证后解开了他的心结让其回归现实与家人团聚。
也有明星因此得抑郁症的,这样的案例我们在生活中时有听到,也有人因此轻生。
如果他们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有个正确的认识,或者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及时排解心结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查理是一个在冰冷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家庭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没有安全感。
在孩子最要好的“朋友”猫咪死后他开始了“猫的生活”,将自己隐藏在“猫的面具”之下,进行着精神层面的逃避。
在得到真实情况后,心理师与孩子的母亲进行谈话:父母的不和谐看在孩子眼里,落在孩子心里,他们不比成人知道的少,爱是以诚相待,要让孩子和父母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孩子的母亲听后才明白原因是在自己身上。
是的,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和谐美满才能培养出健康阳光向上的孩子。
但有很多父母他们并不知道、或者说他们并不想去这么做,他们只喜欢按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家庭的热吵、冷战,在孩子面前的高高在上,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孩子,现在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愈发的明显,动不动伤人,动不动害己,吸毒的、卖淫的,层出不穷。
很多人会把这些归于社会问题,从而显示自己的无辜和圣母,实际上呢,他们才是伤害孩子的始作俑者、刽子手。
——说好的爱呢?
这是一位从小深受京剧影响在一次关键的比赛上放弃而后改行做DJ的年轻人。
虽然做了DJ但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特别是那场没有完成的比赛,根本无法让他安心现在的事业。
但他不承认是自身的问题,把责任推到了“邻居大爷”身上,殊不知那所谓的大爷就是内在的自己。
在心理师几经开导下DJ霍然醒悟,京剧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或者说他一直渴望能够继续完成上次未完成的比赛,让自己没有遗憾。
)人在幼年经历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一生的心结,讲一个和这个事件远一点的故事:我有一位朋友她是个女孩子,从她出生开始耳朵里就是这样的声音:XX真丑啊!
怎么那么丑啊!
不要戴帽子了太丑了!
各种说她丑的话语,随着年龄的成长在她心里她就是世上最丑的人!
后来她走出了那个村子,遇到的人都会在各方面夸她:身材好,个高,气质好,漂亮等等,走在路上回头率也相当高,走到哪里都能成为焦点。
但她认为这些都是假的、假的。
如果你说她不明白吧,她也明白,她说她就是走不出去。
她什么都好,就是在长相上自卑到了极点,因为这个她生生错过了好姻缘,嫁给了一个又丑又矮没有本事的男人,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找到一点点信心。
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批评和反讽可以激励孩子,其实它只会让孩子更自卑。
一个研究生因为同是研究生的女朋友挤掉了他的名额而认为女友和系主任有不正当关系。
心理师经过双方交流认为事情另有缘由,并拿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希望研究生能够去直面真相而不要一味的在那臆想。
心理师的话让研究生的“臆想”动摇了,决定打开那个“盒子”一探究竟,是的,结果让他很开心。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碰到类似的事情,有人会去探个究竟、问个明白,但也有人就只会坐在那胡思乱想,最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所谓话是开心药,该说的时候不要闭嘴,该看时候不要闭眼。
在这中间还穿插了一个由警署高队长破获的一起案子。
李杰是一个非分裂性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在一次醉酒后伤害了秦清,而他却幻想出是有其他歹徒。
对这样的疯子秦清避之不及。
李杰对她死缠烂打最终导致秦清头部摔伤不治而亡。
故事的最后李杰后悔不已:如果他们拥有的是一个美丽的邂逅,一场浪漫的爱情那该多好——PS:拒绝变态的爱情!
他是一个买卖二手车的商贩,得了个无法说谎的病,他很痛苦来到了心理师这里。
心理师对他进行了催眠,梦境中他回到了小时候与同伴在水库中玩耍,在他的意识里,同伴溺水了而他逃避了告知大人的责任让其出了事故,为此他一直带着深深的歉疚和自责。
这个故事的针对性非常大,因为每年因溺水死亡的儿童特别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太过忽略。
故事中的主角因为害怕大人的责怪选择逃避,这种情况和平时家教分不开的,平日里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就没头没脑的狠批一顿,而不是去帮孩子梳理造成后果的原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在错事前惧怕的心理反应,撒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行为。
因为不小心推倒了母亲导致母亲流产,没想到这竟成了多年恐怖的阴影。
母亲因为流产失去了儿子而想在女儿身上找到其影子,总在女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身后凝视,每当女儿转身看的时候又赶紧悄然离开。
时间久了让女儿产生了幻觉:一个鬼影从小到大一直追随着自己却又看不清面孔。
后来父母讲清了事情的始末,女儿虽然不再产生幻觉但却背负了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愧疚。
其父母口口声声说为女儿好,但行为却深深伤害了女儿。
曾经有一位朋友跟我提起一件关于她自己的事情:在她快出生的时候,她七岁的姐姐在母亲面前掉进了水里,由于他们在船上、船又在航行,而母亲又在船楼上错过了最佳时间使其溺水身亡,这件事让她母亲痛不欲生。
但她不知道这件事,父母从来没提过,对她也非常的好。
直到她20来岁的时候听目睹此事的村里人说才知道自己曾经还有个姐姐。
知道了这事她再也无法平静,每每想起都泪流满面,她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伤害了姐姐,如果不是因为怀着她母亲会以最快的速度跳下河救上姐姐,她没敢在父母面前提起这事,因为不管过多久在父母的心里永远都是个痛。
但她的父母懂得什么是爱,他们很清醒即便把这事说出来他们的女儿也不可能回来,那又何必伤害陪在身边的孩子呢!
他们把所有伤痛都放在自己心里,在她的印象中父母是老师、也是朋友。
她的成长中充满着阳光和彩虹。
在关于房子这个小故事中,虽然铺设了很多伏笔,在我的理解中它想要表达的是最后一幕。
现在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顾孩子的感受拼命的报各种课外班,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
故事中的孩子也许是承受不了这个压力在睡梦中祈求解脱,也有可能借用爸爸对爷爷的敬爱故弄玄虚希望父母了解他内心的想法。
活在音乐中的自闭症孩子,同样是对父母的宣言。
孩子的亲生母亲为了自己的未来疏于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产生了自闭症,最后还把孩子送给了别人。
由于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使孩子后来很多年即使生活在呵护备至的家庭中也无法恢复。
现在有些人生了孩子就扔在了医院门口,希望能够警醒那些生下孩子却不负责任的父母,既然生了他就要对他负责。
藏在面具下的英雄,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其实是最为常见的,我们很多人不都是喜欢带着面具说话、带着面具生活吗?
为了隐藏我们那脆弱不堪的内心,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跟各种各样的人打着交道。
剧的最后是心理师夏木心灵自愈的故事,也是整部剧的主线。
人在重大压力下不是轻生就是产生麻痹,意志力强的人就会自我催眠主动选择遗忘。
夏木十年前因为自己的一个病人伤害自己的导师陷入极度自责和悲伤中,无意识下把自己催眠忘记了与导师所有有关的那段历史。
他虽然忘掉了那段时光,但有人不会忘,夏木曾经的恋人欧阳欣为了唤醒他的记忆几经找到他并多次暗示但夏木一点反应都没有。
欧阳的哥哥K经过周密的计划,最终与夏木进行了正面交锋,夏木被K催眠带进了曾经的过往中,回忆起过去的夏木几近崩溃欲以死谢罪。
好在有人帮助让他重新振作并想起了当年的真相,也让K明白了事情的始末。
——我们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去,这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正视它、接受它、化解它才是真正的解脱。
《心理师》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以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去体会、去了解它。
影视剧最大的好处就是覆盖广、受众多,希望心理师继续播出第二季、第三季,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科普给观众。
心理学是一门广袤的学科,它看似与我们很遥远,却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能对心理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作者不懂心理学,连边也沾不上,此文是作者根据所看所听所写的所感所想,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非常喜欢看这种心理扭曲的故事。
因为我感觉自己就心理有点问题。
就特别喜欢看这种刺激的。
本人自己会越看越聪明一样。
这部影片感觉演技都可以。
感觉中国的这种心理类的电影电视剧里面,往往是这种主人公一类的都会慢慢的在剧情中把自己渗入故事。
犯罪的要么是正一号,要么是反面一号。
这种故事总是有曲折的。
相对于心理罪而言的话,我感觉这部影片还是更生活化了一点,虽然离我的生活还是挺远的。
但看来说不定周围的人都有心理问题。
我也就只看过这么一遍,也不好写什么剧评了。
我感觉看的还行吧。
有点意思但是不够
剧情挺好,但演员的演技就弱了一些,给我的感觉就是故意拉低音装酷。
題材值一顆星
乔振宇是真帅
剧情很吸引人,开头的悬念设置得不错。很喜欢这种悬疑剧,只是感觉叙事线有点乱,主客观镜头交代得不是很清楚。
剧情有点瞎
这种题材是很不错的,希望以后多一些。现在的电视剧市场重复的太多。
看简介题材很好,吸引人,可是,呵呵
剧情挺吸引人的
难得的好剧
确实莫名其妙的烂剧,主线故弄玄虚,中间支线潦草心灵鸡汤,主演全部演技浮夸,就是烂啊……
开头震惊了满怀期待的我。。
题材很好,但是拍的这是什么啊,三集弃。
很好看呀!乔振宇还是那么帅,唐艺昕那么灵。每个故事有铺垫,承上启下,挺有看点。
一点不悬疑,没有一个人设能立住,全靠批发价的音效撑
还不错的题材,只是里面的患者案例没有很独特,比心理罪差一些。
拍的真不好
在悬疑外衣下的治愈人心的好剧
中规中矩,和一般的拖沓国产剧相比还是不错的
我去!!!题材我超喜欢的好么,一看剧拍的那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