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个人

Den 12. mann,不可能的逃亡(台),12th Man,The 12th Man,12-й человек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托马斯·古勒斯塔德,玛丽·布洛克胡斯,维加·霍尔,马丁·基弗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英语,挪威语,德语,萨米语年份:2017

 剧照

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2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3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4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5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6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3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4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5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6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7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8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19第十二个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通往北方之路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走到了最绝境处 你内心的那个孤胆英雄才能站起来!

 2 ) 零度之下的火焰

又是一部基本没有尿点的片子,片头就带入节奏,巧妙地将铺垫性情节放入影片后面主人公昏迷回忆之中,又能达到前后呼应。

整个影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开头就明确了结果,在不必刻意制造结论性悬疑的基础上,大胆去渲染过程的惨烈。

真实的事件,却可以在细节上处理得更引人入胜,如每次都与德国兵的近距离接触,河边,老妇屋边,甚至与军官的两次擦肩而过,汽车边和屋顶,包括最后边境马上就要被抓住的距离,追逐戏中的近,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紧张情绪。

另外,影片很到位地将每次身体受到摧残后意识流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游过极寒水面的视觉模糊,反应变慢,雪崩后的压迫感,之后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小屋中一次又一次梦魇,总也醒不来的感觉,石缝中又是真幻交织的感觉。

最精彩的是最终跨越边境线时,第一视角对穿越和远离木桩时心理释放的感觉,畅快淋漓。

另外,影片还对肉体的摧残细致刻画,显现出英雄的生猛,割脚趾的桥段让人头皮发麻,堪比关公了。

再深层剖析,看过影片后会对人生有所感悟。

当你觉得翻过一座山,就要到你想去的地方的时候,你发现眼前又是一条大河,当你好不容易游过这条河,河对面却又是一片森林,最后在一片白雪皑皑之中,没准自己也就会忘了究竟要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影片里主角开始的任务是要破坏敌方的一个战略据点,但是随着事态的变化,他的任务变成了顽强地生存下去,并能成功逃脱敌人的控制。

而一个人再生猛,也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当他的任务变为一个神话,并形成众人共同的理想时,任务本身的精神力量得到升华。

特别是影片中一位陌路老人对德国人关于化雪的交流,以及默默说出应快点把人送出去的桥段,让人充分感受到这种共同盼望奇迹出现的精神感染力。

从一个具体的敌后破坏任务,变成了一个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感染性任务,这与中国道的思想有共鸣之处,福兮祸所依。

 3 ) 我们都需要一个奇迹

听说是真实事件改变,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影片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向纳粹占领的挪威北部派出12名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当他们的船被德国人击沉后,11人被捕,唯一幸存的第12名小队成员为了对的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故事,其实情节本身不太复杂,难的是回去路上的追逐。

片子里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可气氛感十足,虽然一直在逃跑,但对战争的描写以小见大,男主独自向中立国瑞典前进的路途中被各种人帮助或保护过,他之所以能最后活着回去除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还有就是一路上大家对他的照顾一起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最后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更是大家的,因为大家在战争的漩涡中也都需要这样一份奇迹,当然他也是运气真的好,男主最后对新兵说的话我听到好感动,挺不错。

 4 ) 《第十二个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

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

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

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

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

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

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

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

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

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

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5 ) 戏剧张力略显不足

与其对标的就是《极地重生》,一个德国战俘从西伯利亚劳改营回家的故事。

故事相似,极地逃亡,背后有军人亡命追杀,最终主人公逃出生天。

本片在故事讲述上过于平缓,重点围绕主人公的超强求生欲、挪威群众和抵抗组织的热心帮助,似乎一切都是顺利完成,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表达的不是很突出。

绝境之下,恐惧、绝望、濒临崩溃……这些情绪基本不存在。

还有挪威群众,即使大家都同仇敌忾,挪威绝没有二鬼子汉奸,但是遇到主人公时,担心受牵连、惹祸、犹豫……这些情绪通通都没有,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帮助主人公,这不符合基本人性。

其次,为了让故事精彩,将观众带入剧情,开始应大致交代他的目标,如何到达瑞典?

中间的困难是啥?

结果观众一头雾水,看了很久都不知道他究竟要去哪里?

看到1/3,我还以为他要继续进城搞侦查或者救战友,后来才知道,就是要去瑞典。

最后,主人公的对手戏也不够精彩,要让影片悬疑和精彩,一个冷酷无情、聪明干练的党卫军军官是必须的。

对手的戏要与主人公并行,剪辑要交错,齐头并进。

主人公逃亡过程中,敌人要与他斗智斗勇,判断主人公去向,分析下一步意图,布下天罗地网,围追堵截。

结果,敌人的计划一次次失败,这样才更加好看。

 6 ) 抓不住的“北极光”

看这部电影之前,二战的挪威给你留下的印象有什么?

我先说说自己,重水之战和布吕歇尔号。

重水之战是现代特种作战发展历程中的著名战役,虽说有挪威籍的情报人员参与,但大多数功劳都归于英军,挪威更多的是在担当背景。

布吕歇尔号则是一艘德国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战争初期被挪威的岸防炮击沉。

击沉布吕歇尔号对挪威一开战就一败涂地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且,除了在军事爱好者和我这种深受舰娘游戏毒害的玩家中间,布吕歇尔号的知名度并不高。

作为最早的一批“败者”,二战的挪威,似乎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

比如《第十二个人》中的“红色马丁”行动,从军事上来说,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挪威电影《第十二个人》基于真实事件,十二名在英国接受训练的挪威人回到被占领的祖国执行破坏任务,在任务的第一步就因行踪暴露被德军拦截,除主角扬·巴斯路德外的队员被俘后遭处决。

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后,历尽艰辛,经由瑞典逃回了英国。

虽然豆瓣的简介上写了,主角带着机密文件逃回英国,但看过电影就知道,主角在挪威逃跑时身上并没有带什么文件,主角小队的文件,包括所有队员的证件,一开始就被德军捞起来了。

片头主角怀中印有“绝密”的文件是事后的行动报告。

也就是说,主角并没有背负着“将机密文件带回英国”的任务。

巴斯路德是单纯的逃生。

同样是逃生,《荒野猎人》主角的动力是“复仇”,为了保住性命找到杀害儿子的凶手;《启示》主角的动力是“拯救”,为了在雨水淹没藏身地前就救出家人。

巴斯路德逃生的动力更像生存的本能。

他没有像孤胆英雄一样继续执行任务,这很真实,不是人人都是战狼。

影片开头,巴斯路德就目睹一位队员被德军轻描淡写地射杀,队友被抓走前对他说“别让我白白牺牲”,故事推进不久主角也得知被俘的战友们全部遇害。

主角滞留在“萨伏酒店”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梦境的剪辑,反应了高压之下主角的心理,他在竭力抵抗死亡,他知道如果被捕,也难逃死亡的下场。

很多人把本片评价为“二战版《荒野猎人》”,十分贴切。

两部电影的环境基调十分相近。

《荒野猎人》中主角求生最大的危险不是会割头皮的印第安人,而是寒冷和饥饿。

《第十二个人》虽然是二战时期,但纳粹军队的威胁远远比不上严苛的大自然。

渺小的人类这部影片透露着刺骨的冰冷,甚至可能观众打起寒颤。

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主角游过零度以下的峡湾,割掉得了坏疽的脚趾,靠雪水存活四天……他身上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被冻住的枪械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荒野猎人》里小李子活不到找出仇人的那一天,同样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巴斯路德也无法幸存下来。

《荒野猎人》中帮助主角的独行印第安人被主角的经历所感染,他们是陌生人的同时同病相怜。

而巴斯路德逃生的过程中得到形形色色人的帮助,大家是陌生人的同时,更是同胞。

他们从巴斯路德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个没有坐以待毙的年轻战士虽然无法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单单是幸存下来、逃出生天,就是对侵略者的一种示威和挫败,想尽办法让这名战士活下来,是手无寸铁的居民们反抗的方式,是他们让自身民族精神之火不会熄灭的材薪。

片中几次提到了“北极光”,强调“无法占领”。

虽然我没有专门的研究,极光在极圈附近的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必定有着重要的含义。

“北极光”一词从反抗军战士到八岁的小女孩,都有被提及,这里象征了抗争的希望之外,更是挪威民族独立的符号,即使国土被占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信仰北极光的人也还没有丢掉民族认同和自豪。

巴斯路德为生存而做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北极光”的具象化,纳粹没有占领北极光,也就没有征服挪威人。

《第十二个人》是一部十分值得我国学习的作品,今天我们的银幕上不乏横刀立马的将领、骁勇无畏的士兵、帅哥靓女的特工,但民族精神局限于偶像,而不是体现于人民身上,便只不过是“看戏”。

其实,和遥远的挪威相比,我们的故事不是更多吗?

 7 ) 背后的第十二人

当我在回味这部精彩紧张的佳片时,一种国家荣耀的情绪慢慢充满了我的心肺。

当十一个挪威同伴在破坏德国战略设施失败被杀后,最后一位勇士克服万难,奇迹般的逃脱追杀。

不得不佩服这位战士的意志和勇气,但慢慢的,我发现了站在他身后的那群不顾危险营救的挪威人,到底谁是第十二人?

我想起了自己的国家。

想起了国家的精神,想起了很多。

你可以征服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自由,我们的言论,但你征服不了我们的意志和精神。

 8 ) 《第十二人》:二战最惊人的奇迹之一

在电影中寻找曾经迷失的自我、忘却的美好和更广阔的世界.....欢迎关注!

R君说的确这部电影像极了莱昂纳多的《荒野猎人》。

如果说莱昂纳多在那部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奖影片中主要的对手是大自然的话,那么这一次,这部电影的主角杨.巴斯路德要面对的,可是整个挪威的盖世太保组织,一个相当强大的德国纳粹精英领袖,和同样冰天雪地严酷的生存环境......整整63天,生死存亡,最后能在重重封锁围剿下,从挪威逃到了瑞典,最后回到了英国.....

重点是,这整个奇迹般的事情的确是件真事,而电影中涉及的情节、桥段和人物也都是真实的........这更让人惊异于,人的潜能、意志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实际上总能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这也算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拍摄的风格的确写实,带有北欧电影明显的慢节奏,不过由于过程跌宕起伏,面对的对手又实在非常强大,所以还是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豆瓣的7.8分也说明,大多数中国影迷还是认可了本片的质量。

2战中挪威、瑞典和德国的恩怨情仇

挪威,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面大部分国境和瑞典接壤(所以也是主人公首选的逃跑路线),东北面则是芬兰和俄国。

整个挪威的海岸线长达2.1万公里,因为正处北大西洋暖流的路线上,所以大多数挪威海港都是天然的优良的不冻港,非常适合作为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的基地(用来对付英国),也是俄罗斯军舰出摩尔曼斯克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欧洲战略地位。

德国在2战中每年需要消耗大约1500万顿铁矿砂,其中1100万吨都来自瑞典,而这1100万吨铁矿砂,又都是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的港口装船,再送往德国,而这一路都在挪威的水域中发生.......此外,在那个时代,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提供重水提炼的工厂,而重水则是研究原子弹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1940年德国进行了核分裂的实验之后,每年向这家挪威工厂订购的重水从300磅增加到1万磅。

(后来英国为了阻止纳粹拥有核武器,还组织了一只突击队特别去破坏重水工厂。

这一段历史1965年被拍成了电影《特拉马九壮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由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主演(中国曾经引进,并且改名叫《雪地英雄》,其中柯克在船头用杆子拨开水雷的一段情节也算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之一。

因为挪威的地位如此重要,起初希特勒希望让挪威保持中立,这样可以不影响大量的原料供应。

(事实上,2战中2个欧洲中立国,瑞典和瑞士,多多少少都偏向了德国,各自都能满足德国迫切的需求。

比如瑞典供给德国铁矿砂,瑞士则帮纳粹德国洗了不少钱。

如果占领这些国家,先不谈这2个国家军事也不弱,而且山地国家对装甲部队来说本来就不好打,即使打下来也要花很多军队占领; 此外,即使占领了,他们就也无法用中立地位帮德国做一些只有中立身份才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占领不比占领更有意义,当然希特勒不是傻瓜,不会非要去占领他们。

)但是挪威却不太一样,因为挪威的战略位置,所以英法也不断对挪威的中立施加压力。

1939年9月19日,英国内阁就通过了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的提案,在挪威领海中布雷,以切断纳粹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运输线。

1940年2月5日,英法在巴黎的最高军事会议就拟定准备派遣一只远征军,在挪威登陆后,再占领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一系列情报都让希特勒觉得,挪威成为他必须要拿下的一个战略要地,否则枕边埋伏着刺客一般让他寝食难安.......1940年2月16日发生的阿尔特马克号事件,改变了纳粹德国的立场。

英国的驱逐舰“哥萨克”号上的军队,在海军上校菲利普.维安的带领下,强行登上了在挪威水域的德国战舰“阿尔特马克”号,解救了被关押在船上的290名英国战俘,并打死了4名德国水兵。

而在整个突击过程中,旁边的2艘挪威战舰则完全只做壁上观。

事后,挪威政府也仅仅对英国做了抗议。

这一事件,让希特勒觉得挪威对英国的行为不仅是纵容,甚至带有鼓励的性质,有偏向英国的嫌疑,因此下了决心要解决挪威。

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纳粹德国于1940年的4月9日,发起了“威瑟堡演习”行动,同时对丹麦和挪威发起了攻击。

而这期间,英国舰队因为被德国迷惑而觉得德国要入侵英国,徒劳无功的在北大西洋扑了个空......不同于丹麦几乎没有抵抗,4个小时就俯首称臣,挪威却表示要抗争到底,而且抵抗的相当顽强。

一度德军还不得不退出占领的纳尔维克港。

但是挪威自己的纳粹党吉斯林自己的“第5纵队”还是起到了作用,1940年5月,德军再次展开大规模攻势,而到了6月因为法国自己已经危在旦夕,英国也应接不暇,因此英法联军于6月7日把自己的军队全都撤出了挪威。

孤军奋战的挪威一共在开战前只有6个缺编的步兵师,当然挡不住德国21集团军(下辖7个整师)和大量海空军支持的德国军队。

终于于6月10日,德军成功占领挪威全境。

挪威政府和国王流亡到英国。

挪威纳粹党吉斯林成立了傀儡政府,挪威正式陷落。

挪威战役大概是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3栖作战的战争。

德国在这场战争中一共伤亡了5700人,英法和挪威一共伤亡了5000人(可见抵抗相当的猛烈)。

但是德国海军付出了10艘驱逐舰,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潜艇的巨大代价。

对应则是英国沉没了1艘航空母舰(“光荣”号),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法国损失了1艘驱逐舰。

但是,挪威战役彻底改变了北欧的格局,瑞典彻底倒向纳粹德国,德国保障了自己的铁矿砂供应和重水供应,控制了波罗的海进入北大西洋的入海口,同时拥有了诸多对英国的海军战略据点。

勇敢的挪威人却从来没有真正投降过。

他们在英国组成了自己的抵抗组织和军队,积极参加了大西洋海战和不列颠空战,牵制了相当多的德国军队。

1945年5月德国正式投降时,不到400万人口的挪威,有40万德国军队在这里最终投降,可想如果这40万德军如果投入苏德战场和西部战线,又会对盟军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本片所叙述的挪威军队和人民对德国的抵抗,正是反映了当时挪威的情况。

希望,才是真正普世价值观

很多人都觉得,胜利才是英雄的前提。

但是,这完全不是普世价值观。

就像诺兰在《敦克尔克》中表现的那样,在绝境中,“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因为,这些看似失败的生存,带来的是希望。

而希望才是真正最珍贵的东西。

杨.巴斯路德的整个挪威突击队所执行的“红色马丁”计划,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他们本来需要对挪威的战略目标做破坏,但是因为原定在挪威的联系人已经失踪,他们的船只还没有来得及真正靠岸部署,就被告发并被德国人发现。

一场海上激战后,11个人都被活捉,只有杨勉强逃脱.......有人说,杨是为了把机密文件带回英国。

其实哪有什么机密文件,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逃亡行动。

脚趾被打掉的杨,一心只想逃到中立国瑞典,然后再回英国。

而当地的纳粹盖世太保头目,武装党卫军少校库尔特(Kurt),是个相当厉害也尽责的角色,一心要把这漏网的第12位挪威反抗军抓住。

而所有碰上杨的挪威人,都努力在帮助他逃避盖世太保的追杀,保护他的生命,并且想尽了办法要把他送到瑞典。

这就是一场冰天雪地之下的猎杀游戏。

杨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生存意愿,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完成了很多几乎不可能的历程。

他一个人在冰冻的海洋中游过了海峡,几乎在雪崩中死掉,自己亲手切掉了自己的坏疽脚趾(这还真有“关羽刮骨疗伤”的风格),在雪山中不能动弹的饿了10天,最后还依靠驯鹿奇迹般的回头在枪林弹雨中冲过了边界......真的让人感叹,人的潜能实在是无穷的。

电影中特别描绘了库尔特少校亲自在冰海中尝试一个人可以在这么冰冷的海水中坚持多久的实验。

不仅说明这个对手可怕的认真,更说明了杨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历程。

而所有冒死帮助杨的那些挪威人,甚至包括杨那些被最终酷刑折磨致死的战友,坚持不说杨的可能去处,他们拼命都要把杨救出去,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这样成功的从盖世太保手上救出这样一位挪威军人,这就是一场奇迹。

而挪威人民,需要这样的奇迹,来鼓舞所有人的勇气和抗争的精神。

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最后杨混在一群驯鹿中冲过挪威瑞典边境。

意外的雪橇失去控制,驯鹿在关键时刻又回到身边,杨自己依靠自己突出重围,一波三折的过程绝对让人过目难忘。

最后,杨对训练的新兵说的一句话也相当令人感慨:“听好了,不要害怕,我们必须阻止这种疯狂。

让R君也想到了《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中,当莱娅公主收到了侠盗一号最后拼死找到的死星设计图时,军士们问到:“公主,这是什么?” 莱娅说:“ 希望!

”信念和希望,才是一切未来的根本。

多大的艰难和委屈都认了,为什么要放弃希望,放弃自己过去那么多年最好的岁月和一切的付出?

否定希望和信念,也就是否定了自己。

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看这部电影的核心原因。

R君,2018年6月10日,于上海·END·

 9 ) 这是奇迹,因众人传递而得以延续。

危机瞬间恍如隔世,却不能松手放走希望。

二战我们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

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多少让人眼前一亮。

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再瘦都快瘦成蒂姆.罗斯了。

死里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趣,不得不佩服,上帝怎么忍心让你这样的开心果死。

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像逢生,绅士之石下10天仍活,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罗威人民不畏强权不惧危险不怕牺牲的接力才能活下来了。

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

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地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党卫军头子的勋章掉了,草草看了看草堆便去捡勋章了。

这个勋章来头可不小,影片开始没多久就跟另一个军官炫耀过。

Have you seen this? ambition is rewarded…这人胸前的勋章就是纳粹金质党员勋章,上图先。

纯金制造纳粹党制造了一万枚这样的勋章, 一开始只有参加过啤酒馆暴动的纳粹元老才能佩带,后来才扩大了佩带人。

下面这枚背面刻有1字号的,便佩戴在希特勒胸前。

希特勒佩戴的NO.1纳粹第一党员勋章可想而知,这个纳粹武装党卫军军官手上沾了多少鲜血才能得到这样的勋章。

影片中该军官已经把男主当做自己戎装生涯中辉煌履历的败笔,无论如何都要抹去。

偏偏这枚被他视为珍宝的勋章让他错失了良机,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片中我一直有个疑惑,这位军官的右领领章一直是空的,

右领章一直空着……照理说他的军衔是武装党卫军的少校,右领章应该有双s标志才对,但影片中一直是空的。

实际的装束如下图。

右领章有党卫军的ss领章。

这身行头属于武装党卫军少校级别。

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穿帮,麻烦了解的朋友告诉一声。

谢谢。

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便是男主被搁置在绅士之石下10天,Gudrun(翻译为古娟)听闻他还或者时松了一口气,弟弟还代他向姐姐问好,之后内心的喜悦包裹着眼泪涌出来的那一刻着实让我心悸了一把。

真是又心疼又开心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不知道你日后还能回来吗,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

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攥紧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

也许正是为了这点东西才紧抓着希望不放,哪怕北极光被占领,哪怕铁蹄踏过,哪怕不知吉凶……这才是奇迹的原动力。

最后的怒吼,告诉你什么是奇迹。

THE END

 10 ) 延续

真是故事的改编。

男主演绎了一部受难曲,私立逃生中还能出口就是打去,不得不佩服。

二战貌似了解挺多,无外乎是纳粹,希特勒,盟军等舞台中央的形形色色,该片聚焦二战时的罗威。

多少让人眼前一亮。

电影开场就是基站,杨为了摆脱德军的追捕,把敌人引向远处的森林。

北极冰海逃生雪崩险象横生身世知识下十天仍我洞穴17天不死,如果前面几次都是命大侥幸,后来就不得不靠挪威人民不畏强权,不畏危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才能活下来了。

如果有人掉链子,很可能使这个奇迹终止。

面对恐怖的党卫军,执着的搜查,电影安排了一个小桥段让男主躲过一劫。

战争中谁也承诺不了谁爱慕也只能藏在心中,希望你明天还能活着吗?

不知道你日后还会回来吗?

不知道你还愿意回来吗面对恐怖生命的脆弱一览无遗,却有那很想赚钱又触及不到的情感,显得弥足珍贵又动人心弦。

 短评

哥们命太大了,游过冬天的北极圈海峡没挂,飞机机枪扫射,雪崩没挂,自己把坏死的脚指头切了没挂,因为接头地点搞错,被扔在雪山里的石头下躺了四天也没挂...

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人家也没有拼命的喊口号啊,但是看到最后,一种莫名的民族情绪油然而生,让你感动

10分钟前
  • 井口之蛙
  • 推荐

一部从头到尾揪住人心的电影,虽然没有大场面,投资估计也不大,但整个情节非常紧凑,让人欲罢不能。主演有点像蒂姆-罗斯,尤其是眼神,给人印象深刻。

13分钟前
  • 天D行者
  • 力荐

挪威人是懂神剧的。

18分钟前
  • 笑红尘
  • 较差

2个小时紧张的情绪一直被调动着,也就是小女孩那段比较安宁!正片2个小时,也没感觉无聊,导演把控能力还是很强的!逃生主线: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最后居然是只驯鹿救他过境!团结线:所有挪威人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全部接力的救助男主。如果不是运气那就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活下去!最残忍的一幕自己割掉坏死的脚趾头!比起小李子的《荒野猎人》,此男主更应该获得最佳男猪脚!太能演和受罪了!对了,建议中国演员协会组织一下演员同意观看学习+观后感!

21分钟前
  • xiangkaiad
  • 力荐

7.5 2022.5.21

22分钟前
  • 柳蛮蛮
  • 还行

都五月了,还是一片冰天雪地,北欧人真是冻大的。顽强的战士,挚诚的人民,另外,德军竟然没有杀抓获的帮助男主角逃脱的百姓,这在日占区是不可能发生的。

25分钟前
  • luiluibi
  • 推荐

看在它制作精良男主角又酷似消瘦长脸版伊美的份上手松一点。本质上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而注定电影本身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弘扬本国人民聪明勇敢坚韧不屈团结友爱的抗敌精神,刻画纳粹头目险恶愚蠢狼子野心,某种程度上主人公的苦难和危机的时刻被浪漫化和戏剧化了,逃亡的过程也使得勤劳勇敢的人民都成为了英雄,最终又回到一切为了挪威的爱国主义口号上来。

28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荒野求生的升级版极地求生,不光是恶劣的天气,还有杀人不眨眼的纳粹~~

33分钟前
  • 深蓝色幽默
  • 还行

如果看過SOE、OSS或SAS的逃生紀錄資料就不會對楊的逃亡艱辛感到扯淡或不解,更別提東歐森林兄弟某人在森林藏匿三十年。重水破壞組和楊一樣也經歷了斷糧以及拖著病體求生的相似戰鬥歷程。挪威人證明了自己也是勇士之後,不僅在總體戰上,也在SOE行動史上譜下屬於自己的一篇。

34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好久没看到这么拍电影的了,基本是按照一个惊悚片的套路折腾主角,一路折腾到片尾,中段我甚至都想起受难记和猎头游戏了

36分钟前
  • 少侠兄
  • 推荐

瑟瑟发抖.

41分钟前
  • Akwan
  • 还行

扣人心弦,这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

44分钟前
  • mayu2862
  • 力荐

我们

46分钟前
  • 荧光粉2010
  • 较差

三星给风景 剩下的一切扣一星

50分钟前
  • 蒲苇韧如丝
  • 很差

顽强。

53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德国电影

58分钟前
  • Rosemary
  • 推荐

Northern lights

60分钟前
  • 塞尔吉奥
  • 推荐

小制作,小故事,小人物

1小时前
  • 老羊
  • 还行

4.5

1小时前
  • 管他冬夏与春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