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独立运动无异于史上任何一次革命。
而谭嗣同早已用他的肝胆和昆仑证明了,自古革命都是要流血牺牲的。
阿斯特丽德的母亲自然明白这一点,但她实在太爱自己了,她爱自己出众的才智和美貌,这种对自己的爱胜过了对革命的爱,甚至是,超过了对女儿的爱。
所以她聪明的选择了“流他人的血,革自己的命”。
或许这种革命方法很聪明,但是不可避免的,这便有了投机取巧的嫌疑。
我们看看故事的结局便知道,片面的革命——如我们的女性独立革命——总是与妥协相伴。
影片中的母亲和女儿的谅解,实质上反映的是独立与交流的妥协。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当阿斯特丽德将女性独立运动上升为自我的封闭与个性的捍卫的时候,她便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我一直觉得,革命的正确必须符合动机的正确和方法的正确。
在我看来,这场革命的动机开始时正确,后来走入了偏执之谬;而方法则一直是错误的,表现为对女儿的专制。
所以,女权运动需要的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觉悟,更需要的是来源于社会层面的深层解放。
这也是本片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
1.如果看过Janet Fitch的小说,很多Ingrid对Astrid循循善诱的对话都是有关孤独的。
比如:“Loneliness is the human condition. Cultivate it. The way it tunnels into you allows your soul room to grow. Never expect to outgrow loneliness. Never hope to find people who will understand you, someone to fill that space. And intelligent, sensitive person is the exception, the very great exception. If you expect to find people who will understand you, you will grow murderous with disappointment. The best you'll ever do is to understand yourself,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want, and not let the cattle stand in your way.” 再有:“Don't attach yourself to anyone who shows you the least bit of attention because you're lonely. Lonliness is the human condition. No one is ever going to fill that space.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t know yourself... know what you want.” 做母亲的知道自己入狱后女儿必须独自长大,所以她教导女儿直面孤独学会与孤独相处因为她害怕女儿重蹈覆辙如她一般的因孤独而产生不应有的依赖最后因极大的失望而犯罪。
女儿一直在追问母亲是否对自己的罪行后悔过,她是如此赤诚坦白:“I regret nothing. No woman with any self-respect would have done less......Let me tell you a few things about regret...There is no end to it. You cannot find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in that brought us from there to here. Should you regret the whole chain, and the air in between, or each link separately as if you could uncouple them? Do you regret the beginning which ended so badly, or just the ending itself?” 同时她丝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并且明确地告诉女儿就是因为这些伤口使她成为今天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和母亲: “I know what you are learning to endur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 Make sure nothing is wasted. Take notes. Remember it all, every insult, every tear. Tattoo it on the inside of your mind. In life, knowledge of poisons is essential. I've told you, nobody becomes an artist unless they have to.” 最终,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并为此伤痕累累的女儿决定和男友一起迁去NY,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今的年轻艺术家,她明白了“You've got to let go of who you were, to become who you will be.” 她也明白是因为母亲lets her go,这样一个勇敢真实面对人生的母亲在deal is deal 谈话后明白了女儿已学会在孤独中成长,尽管她还是多次的警告女儿“Women always put men first. That's how everything got so screwed up.”2. 如果google或wiki所有条目都强调夹竹桃是剧毒植物,其叶皮根花均有毒。
如果细看条目分类又会发现它适应性极强,扦插繁殖极易,春夏秋三季都开花。
不难发现,夹竹桃的比喻是母女两人的结合,Ingrid是个优雅的艺术家兼单身母亲,对于男人的态度是'玩玩可以绝不认真'结果一不留神认真起来就有如剧毒的夹竹桃般置人于死地;Astrid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中流离,几乎所有矛盾源自于男人因为所有男人的女人们认为她有如毒物般在腐蚀着她们原有的家庭,千万般挣扎后年轻人又成为艺术家。
又似乎有女性主义的影子,Janet不断地在重复:女人啊,受伤不要紧,犯错也没关系,收拾收拾自己,不必遮掩旧疤,再上路出发记得别为了孤独而去投靠男人,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Janet还通过Astrid的角度看待那些女人们:“I hated labels anyway. People didn't fit in slots--prostitute, housewife, saint--like sorting the mail. We were so mutable, fluid with fear and desire, ideals and angles, changeable as water.” 是的,如果女人看待同性还像男人般的批判,那么还可以从哪里得到重生的力量?
Astrid正是有过这样真实又痛苦的经历才会彻悟,才能浴火重生。
最终“The phoenix must burn to emerge.”忘了,条目中明确提到夹竹桃虽有剧毒却是是有名的观赏花卉。
所以女人永远是矛盾的结合体。
愿做这样的夹竹桃:享受孤独,美丽怒放。
White Oleander,毒自美丽,美丽亦自毒。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味道,冷淡而疏离。
就像最开始的照片作品,一张张面孔,看似完整,其实却缺失了幸福,欲语还休的表情背后是无处诉说的寂寞。
寂寞的味道,就像夜开朝合的花,唯有梦短,才觉夜长。
Michelle Pfeiffer入木三分的表演,让我想起了亦舒的一部小说《阿修罗》。
阿修罗,男性丑陋异常,女性美丽魅惑,倾倒众生。
阿修罗性子执拗,刚烈,能力极大,凡与之接触,倘不蒙他喜悦,就必然遭殃。
而Michelle饰演的单身母亲似乎也是如此,和师太小说不同的是,这位美丽的阿修罗最后皈依,舍弃了她的毒,付出了她的爱。
无疑,这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Astrid和她的母亲,一个个领养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甚至连律师都是女性。
然而,这只是表象,和表面上男性只是作为配角点缀本片正好相反,本片的光影背后恰恰剖析了男性对女性生活深刻而隐秘的影响。
Astrid 对男性有一种深切的依赖。
在第一个领养家庭中,她自觉不自觉的追逐养母男友的脚步。
这段关系短暂而暧昧,一方面,Astrid把其看成是父亲般的年长男性,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小女孩青春悸动的一种吸引。
然而,同时,她又对男性有一种无名的排斥,因为男性总是能占据关心她的女性的心灵。
这种排斥很明显的表现在第二个领养家庭中,Astrid刻意的疏远着养母的丈夫,似乎害怕第一个阴暗的故事再次发生。
Astrid的母亲杀死情人而入狱;Astrid的首个养母因为嫉妒和猜疑枪击了Astrid;Astrid第二个养母因为丈夫的抛弃而自杀。
表面上看来,Astrid的母亲是一个成功坚强独立的艺术家,实际上,她却一直受男人的精神控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渐渐从男性的附属品中脱离出来,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好恶,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天地,似乎女人已经坚强到可以独立生活。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么?
导演便用这样一个故事委婉的给了我们答案。
寂寞是锥心刺骨的毒,因寂寞而生依赖。
然,有了依赖就等于有了枷锁。
并非说这样的锁就对男人不起作用,不过,毋庸置疑的是,这把锁更容易桎梏住女性。
或许和生理有关,或许和社会轨迹有关,但这的确是事实。
这不是什么弱女子鼓吹论,女性可以拥有独立的一切,精神上却依旧需要倚靠。
或许是我们修炼的还不够,但我却相信,女性拥有天赋的柔弱,适当的倚靠是美好而神圣的。
就像那棵她家门口的夹竹桃,毒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美丽外表下脆弱的心。
另:影片尚且如此细腻,可想见原著会多么动人。
深深期待原著……
大学毕业时移动硬盘里带走的四部影片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在母亲入狱后四处漂泊,期间又不断与母亲见面,在母亲的教导中被她的意识所影响,但最终决定坚持自我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女主角的金黄头发蓝眼睛,和精灵一样的脸庞,影片一开始穿着睡衣穿过房间的背影,美得像一个天使,但是十分钟后她就变得无依无靠,母亲突然被送进了监狱,那是一个有点神经质、控制欲强的女艺术家,女孩崇拜着她,看母亲的眼神在说:我知道,我们是彼此的唯一。
于是女主角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电影的光影很美,很有怀旧的感觉,当然如果不是因为女主角的颜值,我可能十分钟就关掉了播放器),第一个家庭,她尽量对所有人表现友好,甚至在房东的带领下开始尝试信教,然后她第一次去监狱探望母亲,夹竹桃女士告诉她宗教都是骗人的,人要独立思考,为人自私并没有罪(如果自私也是罪,那所有画家都有罪,这倒是没错),那些信教的人才是艺术家的敌人,女主一边反驳一边默默取下了脖上的十字架,回到寄养的家庭,房东叫来女主,不容分辨地断定她在和自己的男朋友搞暧昧,并扬言要把她送走,她请求房东像上帝一样再给她一次机会,房东吼道可是我不是上帝,看着判若两人的房东,她眼里最后的一点妥协褪去了,剩下的满是坚毅和无情,她决定做一个自私的人,最后发现男朋友出轨的房东朝她开了一枪,当她醒来的时候,房东和她男朋友早已双双离去,女主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刚刚尝试步入社会,刚刚尝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信仰,就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她开始变得没有安全感,成为一个在孤儿院里独来独往的人,直到一个和她同样喜欢画画的男孩慢慢卸下她的武装,这时候夹竹桃女士又出现了,教育她要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寂寞而去依附一个男人,女主也很理智地反驳了,然后默默打包,离开了孤儿院和漫画男,入住了一个中产家庭,这个时候觉得一脸mb,原来篇幅那么长那么走心的漫画男也是个打酱油的?
中产家庭有个过气女演员和常年不在家的电视男,由于女演员没法生孩子选择了领养(一脸mb,为了培养感情不应该领养五岁以下的孩子吗,算了,也许是因为女主太美了),女演员是个善良无主见的傻傻双鱼座(作者很走心了,上升双鱼的我举手,双鱼就是这样的),给了女主所有她想要的,物质上的生活,精神上的陪伴,不同于母亲的专横和神秘,双鱼尊重她的意见,与她分享自己的一切,女主第一次感受到了慷慨无私的爱,在第三次探监时,虽然女主没有表达出任何的情感,从她的欲言又止和养尊处优的模样中夹竹桃女士感受到了不同于上两次的强烈危机感(女主很聪明,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母亲就是不想她和任何人好,只要她表示她和谁走得亲近,她就会想办法破坏,所以不想描述和女演员之间亲密的相处,只是母亲反而看出来她的用意,甚至绕过她亲自写信给女演员,只为有机会面对面“教导”和摧毁她的敌人),没错女演员家庭生活早就一团糟了,她原本是默默忍受丈夫的背叛,在和夹竹桃女士单独面对面谈心后,她决定揭竿而起,和老公开始了走心的谈话,然后演变为激烈的争吵,电视男直接承认自己有外遇了,如果是天蝎座,打包走掉或者离婚,自己还可以活得很好,可惜双鱼座无法忍受,直接选择了自杀。
于是,在女主眼中,这辈子对她最好的一个人被她的母亲谋杀了,她对母亲说,自己再也不会见她了,然后选择了跟着一个朋克女,卖二手衣服、吸烟、刺青,报复式地过上正常叛逆少女的生活。
最后夹竹桃女士重金请来律师邀请她女儿出庭作假证,女主熟练地点燃一支烟,要求母亲回答她人生的三个问题,为什么杀人,小时候女主记忆中的“保姆”是谁,父亲是谁,而母亲的回答又完美呈现了一个自私又不负责任的女艺术家形象,但是就像女主后来说的一样,母亲虽然让人觉得不堪,但至少她真实,不虚伪,夹竹桃一边回答一边祈求她原谅,而她说她只想要她放手。
当女主已经做好了准备出庭时,突然法庭散会了,女主穿过人流找到律师,律师告诉她,母亲决定不让她出庭,她彻底放开了女儿,用终身监禁换女儿一个自由,她回头看到女主,依然是一幅坚强骄傲的样子,母女就这样沉默着告别。
1,海报并未体现电影精髓2. 也想有个这样的女儿 3. 人生在世 罪与罚4. 还是美国式思维 5. 感动于残酷中6. 片名很美
其实整体下来感觉没怎么懂啊,这个电影的主题是啥。。。
后来看了影评,知道原来是想表达小女孩成长摆脱母亲的控制?
他母亲确实是毒药,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把她母亲说的也太那啥了吧。。
她母亲不是一点可取之处都没啊。
首先,她很坚强,虽然这坚强是来自于以前所受的伤害。
只是很遗憾地说,她在受到伤害以后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变成了一颗有毒的夹竹桃来进行自我防卫。
所以最后她毒死了离他而去的情人,锒铛入狱。
她最后对女儿说,巴里想杀她,她是自卫。
其实我们可以想见,巴里并不是想杀她,只是离开她,而那痛苦跟杀了她也差不多吧。
包括她对她女儿的占有与控制,其实都是一种自我防卫,因为人是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
其实她也是在传授给她女儿她自己活了半辈子的经验和教训吧,虽然她有些偏激,但是生活中不都是这样吗,我们的父母总是教我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免走弯路。
也许以后我们为人父母,其实也想这样的。
比如她教她女儿要独立,思考,坚强,不要因为那个人对你好,你就跟着他,你得知道你自己需要什么,我觉得这些就是好事情。
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来说,难道我们不需要吗?
就像她寄宿的那些家庭,斯达怕她抢走了男人而开枪杀她,mac学校的女生打她因为她看了她的男朋友,包括后面的克莱尔,为了一个不爱他的男人选择自杀等等,每一个女人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为了占有这些男人,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如果那个男人走了会怎样?
是的,我们承认我们爱,我们怕失去,我们难过,我们悲伤,但这不是我们占有和依赖的借口,更不会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一个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当一个男人移情别恋的时候,我们可以悲伤和痛苦,但不要因为占有和嫉妒去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坚强一点,然后潇洒地去过自己想过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实现的生活,去做自己想做却因为这个男人没有做成的事情。
就像电影里的母亲,去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而不是歇斯底里,甚至自杀。
像题目问的那样,你的夹竹桃是为谁开?
这不是一个自私命题,而是一个独立命题。
你没完没了的依赖和占有,对别人而言从来就不是无私的表现。
所以,女人要独立。
其次,我们得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我承认,人是社会群居动物,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安全感。
但也不要盲目接受或者索取。
就像女主,她一直在等待,直到她遇见了克莱尔,知道被爱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女主每在一个家庭,受到别人的影响总是很大,至少从穿着打扮上会有明显的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她太小的缘故。
母亲说“知道27种眼泪的叫法并不能让你得到什么”虽然这是有些问题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自己得衡量哪些东西对我们是有益的,帮助成长的,哪些事应该摒弃的。
就像女主最后的自甘堕落其实是一种极端。
如果我们接受上一辈的结论,也许少走弯路,但却如傀儡一般,如果想独立,总是要摔几个跟头。
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些坚持无关乎形式,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力量。
而这些东西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女主在成长的最重要时期,经历了四个家庭阶段,应该说,和克莱尔相处的日子对她价值观的影响是最大的。
可以想象,如果母亲没有入狱,那么女孩长大后,会是个了不起的画家,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生活,但也一定像极了她的母亲,虽美丽,却危险。
最后,女孩为了摆脱母亲的控制,让母亲放她走,她成功了,她自由了,换来的却是母亲永远的监狱生活。
这个代价大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起我同学说的一句话是:一切只是因为我们太愚笨,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一定会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白色夹竹桃,听起来是多么美丽的名字。
我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苦涩。
夹竹桃是什么花,以前没有见过,而在影片的最开始,女孩就说风暴来袭其他的植物都死了,只有夹竹桃活了下来。
她母亲很喜欢这种花,一是因为它有毒,二是因为它的坚强,第2点女孩也很认同,而且这种花成为了她母亲在她心中的象征,美丽、危险。
这位妈妈有些自私、有很强的控制欲、她坚持认为女儿离开不会幸福,以至于她也从来不想女儿幸福。
这部影片值得看两遍以上,电影的最开始女孩在制作一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的顺序是从右往左,她是从最后开始,因为她需要很久才能整理出和妈妈复杂的感情。
5个手提箱,是她生活的4个部分。
她与妈妈幸福的生活,但这种幸福是外在的,实际上潜伏着各种不安。
她妈妈是位独立的女性,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她固执、骄傲、偏激。
妈妈因杀人入狱后,女孩被别人收养。
这是第2个手提箱。
俗气的假基督徒,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领养的黑人孩子,一个帅气的情人。
孤独善良的女孩很快就和家里人融洽起来,她也受洗成为了基督徒。
可她妈妈却认为,这家人不配拥有她,让她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记住自己是谁。
女孩开始勾引那位情人,并且得手。
小弟弟一直和她说,别把事情搞砸了。
而她自己也很抱歉,因此在被枪击后,没有向警察说出是谁开的枪。
第3个手提箱是孤儿院,里面都是些问题少年,因为过分美丽她被别人欺负,剪掉长发的她决定变得冷酷。
一个男孩子打开了她的心,她开始快乐,但母亲再次阻止她享受快乐。
第4个手提箱是富有的演员家。
这对于她来说是个很好的归宿,女主人对她很好,她们很谈得来,当她开始快乐,母亲再次阻挠。
她的一番话间接导致女主人最终自杀。
女孩再次无家可归,当她回到孤儿院时她拒绝了男孩,因为她害怕她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不幸。
她没有选择正常的家庭,而选择被一个装扮像妓女的人收养。
这是第5个手提箱,她们去富人街区的垃圾箱捡别人的衣服然后拿去卖,她也变得很朋克,或者说很像廉价的妓女。
一直以来女孩总是画同一个女人,她猜她叫安妮。
当母亲让她去帮忙做伪证时,她的交换条件是要知道真相。
原来,她母亲被父亲抛弃,而她曾经想不负责任的离开,把孩子寄养给了邻居安妮。
这就是她成长的真相,在知道这一切后,她只想母亲放了自己。
而最后,她母亲也做到了。
看到母亲重新做进囚车,她知道自己是爱她的。
这就足够了。
我的影评从没来没有太多对电影的分析,更多的是对自己看电影时某种感觉的记录。
几天前无意中,回看之前在豆瓣上写过的几篇影评,很多电影给我带来的瞬间感觉都已经消失在忙碌的生活中。
所以,我坚持认为影评必须写,但内容可以很随意,只要能够把这部电影带给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就行了,一年后或几年后,都能回忆起当时某种情绪就够了。
这个女孩真的很漂亮,她犹豫的眼神是那么迷人,她金色的头发时而半扎着,时而散开,连她妈妈都说她是成年男人的杀手。
她有些像邓斯特,也有些像暮色的女主角,但都远胜于她们。
《白色夹竹桃》,抑郁、另类的青春片。
剧中大小四个女主角一色的淡金色头发,影片的宣传海报拍出来很漂亮。
就象萦绕整部电影的主线“白色夹竹桃”,看起来很美,却有毒可以致命。
米雪尔.菲佛有一双冰蓝色眼睛,她的形象非常适合剧中的角色,美丽而才华横溢,冷酷又极度自私,对她来说,爱就是占有,不论是对男友还是女儿都是一样,如果不能百分之百地控制并占有,那亲手毁掉也不可惜。
对于和母亲一样漂亮而充满艺术天分的女儿来说,没有过与其他孩子一样天真无邪的童年,母亲与她相处的方式是完全成人化的,因为母亲是所谓的ARTIST。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充满崇拜的,甚至在母亲杀人入狱之后仍然如影随形地控制着她的思想和生活,直到她与善良纯真的第二任养母共同生活之后,她才慢慢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
小女孩的素描功夫真是了得,铅笔线条勾勒出的人物形神兼备,令人惊叹,这么大好的画家坯子最后竟然成了后现代的装置艺术家,真是可惜。
与她同病相怜的那个小男孩是前些日子看的《几乎成名》ALMOST FAMOUS的小男主角,绝对算不上英俊,目光却温暖羞涩,善良的心地和一样不幸的遭遇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看了这电影,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挣扎和成长的疼痛。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不论贫穷还是荣华,都是要承担一段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生命。
每一步都拼成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我们从一堆一堆的伤害中脱逃,从一片一片的幸福中经过。
那些经历并不能灼伤我们的皮肤,却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
让我们认识到来自这世界的个人的终极孤独,以及需要穿上盔甲、张开双臂、敏感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作为女人,当你认识到世界上除了父母真的没有任何人或物是可以永远依赖的安定,当你在重重虚幻的美好中逐渐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不受伤害的与这个世界磨合。
英格丽德就是在历经各种不确定和伤害之后变成一朵有毒的花朵。
没有人天生就是武器。
没有攻击也就不需要武器和盾牌。
一切伤害源于最初的被伤害。
所有的不美好都是有原因的。
而作为女人,被认为是弱者的女人,在泪水和悲戚得到唾弃的时候,在柔弱不能换来幸福之后,只有选择变强大。
变成武器或者盾牌,坚硬、固执和冷酷无情。
又有什么办法,世界原本赋予我们温柔和甜美,设定这是我们的力量。
后来世界改变了,世界不再需要灰姑娘,灰姑娘只能变成另外的样子。
好在大多数的我们,孤独并不是彻底的。
因为我们都有生命的罗盘,都能找到有内心永远存在的温暖和托付。
比如父母、比如信仰、比如梦想。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这部电影是小说的浓缩,导演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
妈妈是典型的自恋型心理障碍,她美丽,坚强,高智商,既漠视众生又能强烈地争取他想得到的,无视规则,在她的心里规则是别人的,与她无关,所以在她杀死自己的情人,女儿质疑时,她说,我没有错,仿佛是在说,我的规则就是这样。
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她的心里其实没有女儿,女儿是她自我延展的一个工具,她在顶楼吹风,那个地方有危险,女儿害怕,她一把拉过去,她看不到女儿,也就谈不到照顾,他教导女儿,希望女儿与她紧紧的相连,像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相连中,只能是他的情绪,他的意志,女儿并不存在,看似与女儿紧紧相连,是母爱,实则并没有爱的能力,她需要的是来自女儿的认可,照顾,追随,在关系中,她是单向索取者,一旦女儿想摆脱,她宁可毁掉她,所以她妒嫉女儿找到的那个演员妈妈,跟女儿说我宁可你下地狱你也不要和他在一起,她关在监狱里,其实她也不希望女儿快乐,她说,你跟我一样,把我们好的一面隐藏起来,女儿才会用技巧留在他寄养的家庭,去勾引雷,然后女儿被枪击。
女儿跟妈妈说,你教导我不是让我独立思考,是按照你的想法思考,这是第一回合,女儿说,你看不得我好,这是第二回合,女儿说,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你才是我的敌人,you and me,这是第三回合,女儿说,我让你看看,我跟你在一起的代价是什么,你只想到你自己,你把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丢给邻居,去海滩度假,你杀死你的情人,我十二岁怎么生活你不考虑,你毁了我的寄养人,那个让我感到爱的人,只是因为你觉得我跟她亲密,你妒嫉,你为了我做伪证对我撒谎,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的利益。
至于最后,他没有让女儿出庭,也可能高智商的妈妈觉得女儿出庭也可能让他出丑,这个风险她不赌,所以她才是那样看女儿的眼神,而女儿说,她放了我,这个放掉有可能是被动的,妈妈已经没法控制她了。
女儿的形象从温柔,依赖,到独立,坚强,影片的颜色从梦幻般的蔚蓝转到黑色,这其中承受了多少痛苦,恐怕外人不能理解。
女儿的几个寄养家庭,第一个家庭,自己的孩子都会选择离家出走,那个妈妈善良自我幼稚,其实也看不到孩子的存在,演员的家庭,有爱,但她脆弱依赖,第三个家庭,是女儿自己选的,DEAL是这个家庭生存法则,影片的最后,女儿说,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一定不能留在他身边,他就是那个白色夹竹桃,美丽,骄傲,聪明,强大,但是他充满侵略性,时时在发起战争,她有毒。
善良是把双刃剑,它能带你收获善意和友谊,也可能让你被利用被操控。母亲强烈的控制欲或许来自于对于这个世界恶的了解和恐惧,也因此害怕女儿会受伤害。当然,最深的恐惧是女儿会像爱母亲那样爱另一个女人,因为母爱是排他性的:接近全能护住幼崽,但是孩子只能是自己的唯一。。。提防被利用和操控并没有错,这一定是她阅人无数才明白的道理,只是她还只是个渴求爱和保护的小孩。
片名
小女孩真美,长大怎么就那样了。。。米歇尔非弗一如既往的气质
这类小说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我看Lohman的第一部片,看了四遍左右~~很喜欢那头假发,剪发的那段也很爱~~ashley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想要的,那么俺呢……
我们说磨难是上天赐予的财富,然而财富并不一定是个褒义词。
这戏真的是没看懂。白费了这些大明星。
夹竹桃是有毒的。喜欢它另外一个名字《毒自美丽》
一个青春期天蝎座在情绪化中成长的故事~~
不要别人给了你一点点注意 就把自己和他扯上关系
母女关系
谈起女性电影,以前值得说的也就是时时刻刻和末路狂花,现在有第三部可以推荐了。Alison Lohman出演的都是好片啊,我就说她的脸好熟,怎么如此的不出名?各方面都秒杀Natalie Portman啊。
深夜一人观影 印象模糊 只记得米歇尔非佛真有气质。。。
美国的社会制度完善到一个现实失去被监护权的孩子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缝衔接这种程度?
Alison Lohman!
齐薇格和怀特甘打酱油,洛曼还是在《大鱼》里美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由母女关系延伸出的女性群像 有这样和那样的母亲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女儿 即便在同样的性别位置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处境使人有所敌对 比起他人 考虑自我更为容易//不追究不评判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 确实是说 女儿是母亲最严苛的审判者也是继承母亲血脉受她抚育或受她影响最深的承载者//重新开始的勇气总是不可多得
宗教总是在人最低谷的时候趁虚而入,所以哪有什么邪恶能教会人们明辨是非,无非都是血和泪教训的积累。(女主真的是又漂亮又忧郁)现在看母亲的台词真句句在理…
我一度很讨厌那个妈妈,她毁掉了她女儿的生活,但是最后母性还是在的吧,所以伟大的还是大自然赋予女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