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间与生俱来的爱固然让所有观众飙泪,但是片中让我更感动的是温迪对瑞普那份不离不弃的爱情。
7年前,温迪在家暴下,忍无可忍拨打报警电话。
当瑞普被警察按倒在地,温迪不断流着眼泪。
她的眼神是在说“对不起,原谅我”,而丝毫没有一丝仇恨或者获得拯救的轻松。
7年后,温迪身着整洁的服装去监狱迎接瑞普,给了他唯一的、最温暖的拥抱。
她摸着瑞普的头发,给出的赞美仿佛初恋。
当她告诉瑞普自己送走孩子的时候,她满是自责。
她后悔送走了他们爱情的结晶,她甚至乞求瑞普的原谅。
当乔伊回到温迪身边,她重拾了做母亲的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瑞普在杰克的激怒之下,又开始酗酒、家暴,而这个时候温迪决定延长孩子交接的时间。
这个决定只是为了孩子?
我不认为,因为她也需要时间,去帮助瑞普调正好心态,她要帮助瑞普做一个好爸爸。
不争气的瑞普又一次伤害了温迪的心。
温迪最终做出了决定。
这个决定让我吃惊,不是离开这个男人,而是放弃她的孩子。
温迪对瑞普说:“你的内心是一个好人,可能甚至是连你自己也没有发现。
” 在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家暴、甚至面对失去孩子时,温迪再一次选择相信他所爱的男人值得他爱,她放弃了孩子,来完成对丈夫的救赎。
在机场,当温迪摘下挂在脖颈的项链交给乔伊时,她告诉她的孩子他的父母曾经并至今相爱。
我想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终有一天这会让乔伊明白,他是带着爱来到这个世界的。
这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吧,富裕的杰克夫妇得到了用再多金钱也换不回的亲情;可爱的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得到了两个家庭的爱;贫穷的瑞普在坚定的爱情的支撑下,必然能打开明天新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温迪呢?
我相信当瑞普醒悟的那刻,她的幸福也不远了。
一个生母,一个养母,都对Joey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不是亲生经历,应该完全无法体会到Wendy心中的伟大。
本来是很不理解Wendy和rip的爱情,家暴果然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历史总会重演,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Wendy真的太过善良了,他总能看到别人善良的一面,选择原谅过错,这是多大的忍耐力啊。
Wendy就是那个蒲公英,自己的孩子飘向远方,自己却没有办法给他一个家,放飞美好的愿望,三种完全不同的爱都令人揪心,令人感动,看完之后感到满满的温情。
希望自己以后会是个好父母吧,给他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自由的成长。
“我希望未来你可以让乔伊知道他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如此爱他以致于不能让他离开,另一个母亲亦如此爱他以致于必须让他离开”,当作为母亲的温蒂毅然决然说出这番话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大爱的驱动。
当我们评判原生家庭优于再入家庭时,我们会认为原生家庭血浓于水,情感是自然充沛的,但是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陪伴,“有奶便是娘”其实更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母乳的“奶”才是真正的“血”,而这“奶”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陪伴,儿童早期的陪伴是代际间情感交融的基石,一旦孩童长大,与父母的那份亲情就很难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讲,请每一位家长不论多忙都尽量不要错过孩童期的陪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最后把孩子划归给“后爸后妈”,因为毕竟他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奶”。
选择让孩子在贫穷的原生家庭长大,还是在富有的更具亲情的家庭长大,这是影片留给我们深思的地方。
仅从功利角度讲,选择让孩子在富人家庭中将更有利于其成长,但谁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太难剔除个体的情感经验。
而最后做出决策的却是乔伊的原生母亲温蒂,当她可以把孩子收回己有时却做了让步,这是一种大爱,小爱满足自我,大爱洒满人间,最终这份爱的降临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舒服至极。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曾有一段描述蒲公英——“蒲公英,飞到哪,哪就是我的家”,的确,当内心贮存了一份爱时,不论身在何处,所在之处就是你的家。
或许这就是影片名的深意。
“相信我,rip非常爱他,他只是还没做好做父亲的准备。
”“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不一定是钱什么的。
”“有一个忙你能帮我,请你告诉他,他有两个母亲,一个如此爱他而舍不得放他走,一个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
”看到这里,我泪飙了话说人的感情真微妙,往往爱的更深更切的人,却是先放手的人........
乔·戈恩制作这部影片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对后悔的父母,想从养父母那里要回自己的孩子,而两个家庭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是很明显的。
由此产生了一个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的故事,并想通过这个故事,好好地探索和阐述一下为人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是一个没办法明确地辨别孰是孰非的法律诉求,却延伸出了一条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情感之路。
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一个名叫乔伊·坎贝尔(麦克斯韦·佩里·科顿饰)的小男孩展开的,他与他的养父母杰克(科尔·豪瑟饰)和莫莉·坎贝尔(凯特·利弗林饰)一起居住在佛罗里达州的海边小镇,过着犹如田园般的美好生活。
本来,乔伊将会度过的是一个有着怡人的风景和满满的爱意的快乐童年,直到有一天,坎贝尔夫妇收到了一通令他们感到无比恐慌和烦乱的电话——乔伊的亲生父母利普(巴里·佩珀饰)和温迪·波特(米拉·索维诺饰)想把孩子要回去。
对于即将到来的判决书,乔伊同样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恐惧,因为法官的决定很可能会让他离开这个从他懂事起就了解的惟一一个温暖的家庭……坎贝尔夫妇决定想尽一切办法留下他们视如己出的乔伊;波特夫妇则想着要回儿子然后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拥有一个他们一直梦寐以求的真正的家庭。
而在此之前,波特和温莎是一对贫穷的年轻夫妻,但是波特有酒瘾,每天都喝得烂醉,然后失手打了温莎,被邻居报了警,温莎真是个好女人,七年后,波特出狱了,温莎一直等着他,但是也因为此失去了对亲生儿子的监护权。
乔伊的未来也随之变得愈加地不确定且悬而未决起来,尤其是在这场抚养权争夺战上升到了社会阶级的冲突的时候,所有亲子关系的问题也全部浮出了水面。
毕竟不像波特和温莎的简陋生活,养父母杰克他们的生活优越,并且极其爱这个孩子。
即使波特一家极力讨好孩子,养父母一家也会为了留住孩子想出各种办法。
有钱的养父来宣战,贫富差距太大,马上显现出来。
当孩子不想留在这个家的时候,波特又失控了。
他打了温莎,但是却又很内疚,而温莎再一次原谅了他。
另一边,养父母宁可放弃所有的工作和产业,准备带着孩子逃走......这是很文艺,也很温馨的一部电影,简单的故事,却不像国产剧一样,不停的撕逼。
摒弃了歇斯底里,彻底的来谈谈这件事到底怎么做,才更合理,换做是你,你该怎么选?
在影片的最后,你会为一个母亲而感动的,因为她非常想要这个孩子,但是她还是放弃了。
因为她的丈夫情绪不稳定,而另一个家庭能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给她。
所以她不得不做出一生中最大胆、最勇敢的决定,要知道,有的时候,放手也是一种伟大的爱。
但是,她最后有一个请求,她希望对方告诉孩子:他有两个妈妈,一个妈妈因为太爱他,而无法放他走;而他另一个妈妈因为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真的是很感动!
也许全世界只有父母的爱是完全无私的、纯洁的、透明的、没有瑕疵的、神圣的、并且无价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或许很多看过影片的人都已经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他们都对这样的转变感到非常地惊讶。
乔·戈恩说:"我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说法了,很多人找到我,一脸的惊奇,因为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他们会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将情感的天平慢慢地偏向那边,这也成了《蒲公英的灰尘》让他们感到如此美好的原因之一。
"我想说的是,观众的反应,正是我制作这部影片的初衷。
这真的是非常棒的一部片子, 很简单的情节,朴素有致但又充满母爱,让人忍不住流泪,这是一个理解,包容和爱的故事。
没做父母的年轻人或许很难体会到剧中刻画的两位母亲的宽广胸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温迪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妻子都是非常优秀的,对丈夫的包容、对儿子的大爱,都让人为之动容,让人充分领略到了人性的光辉!
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感动,拍得也很好,电影以蒲公英为线索串联两个家庭和一个孩子,蒲公英的花为球冠状,由许多冠毛,准确的说是它的种子,也就是我们形容的小降落伞组成,为了繁殖,蒲公英的种子搭乘小降落伞随风飘荡,寻找生命开始的地方,而joey就像这些小降落伞,他是两个家庭的孩子,也就是蒲公英的种子,那么他该何去何从?
是随风飘逝还是留在一开始就在的地方?
而小降落伞的根是松动的,随时可能被风带走,小joey的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在他回到俄亥俄州的家中时,wendy教joey吹蒲公英,说要闭上眼睛许个愿,然后吹走它,我猜想当时小家伙就许愿快点回到佛罗里达的家,早点见到领养他的爸爸妈妈,而随风而去的小降落伞也暗示着wendy注定失去她的孩子。
由此观之,片名叫 Like Dandelion Dust是非常妥当的,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国内要翻译成蒲公英的灰尘,第一眼看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蒲公英和灰尘有什么联系?
虽然dust有灰尘的意思,但是译者不假思索的这样直译真的有待商榷,由于作品是美国的,笔者特意翻阅韦氏词典,其中有关dust的解释为:dust,fine particles of matter(as of earth),dust,物体的细小颗粒(如泥土的小颗粒),可见dust明明不是专指灰尘,若是按照原意蒲公英的小颗粒不就是它的种子吗?
不就是小降落伞吗?
当然导演取dust一词而不是seed一词是出于文学修饰的需要,因为dust有多层含义,可以指尘芥,如此对种子进行比喻,可渲染一种伤感的气氛,随风飘逝后无影无踪,英语像汉语一样有很多关联词,但是此处用英语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双关语,或者就是比喻,因为片名肿本来就有like一词,但是如何在汉语里体现出来呢?
是直接翻译为灰尘吗?
这样看上去好像读不通啊,所以还不如改直译为意译,既不翻译为蒲公英的灰尘,也不翻译为蒲公英的种子,可以翻译为《蒲公英的决定》《归来吧,我的宝贝》或者《何处是我家》,以上为笔者拙见,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2014-01-15 10:45:00Wd__ 发布的影评 6.0关于签名:亲生父亲的签名虽然是伪造的,但亲生母亲的签名却是真的,那至少这个母亲是没有权力要回孩子的,我觉得。
另外母亲私地下说那个签名是自己的母亲伪造的,但在法官面前却说不知道是监狱里的哪个人签写的,这样作伪证没有任何后果么?
不是说外国人都很讲究诚信么?
法官还说伪造签名的人应该去坐牢,那为什么没人去追查到底是谁伪造的签名?
关于中间人制度:这个人怎么能刚一照面就把孩子独自接走呢?
然后又转手把孩子交给对孩子来讲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呢?
太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了,这制度是怎么定的?
至少应该让孩子和中间人熟悉一段时间再做这些事情啊,而且送到亲生父母后,中间人至少要陪孩子一段时间啊,一方面是让孩子有个过渡,另一方也能观察到父母的表现是否合适。
影片里的孩子被弄伤了,中间人竟完全不知情,这应该是严重失职啊,怎么还能理直气壮的说:“情况不太好,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对相关法规不熟悉,不太了解为啥法官连养父母的面都没见就把孩子判给了亲生父母,而且最后的结局是亲生父母主动放弃抚养权,这就证明了当初法官的判定是错误的,法官不应该对此负一些责任么?
最后一句话,面对告发自己潜逃的姐妹,以后还怎么相处下去?
当亲生父母准备要回自己7年前放弃的孩子,养父母极力不愿意将视如己出的孩子再还回去的时候。
我就一直在想两家为什么不可以一起养这个可爱的孩子。
一直纠结到,最后,亲生母亲对养母有一个请求:请求养母让孩子知道——他有两个母亲,一个如此爱他,不能放他走。
一个如此爱他,不得不放他走。
才让我的纠结狠狠的缓和了一番,想让每个人欢乐,不可能那么简单,如果可以那么简单,世界早就共和了。
理解别人,为他人着想真是个让我无奈又着迷的东西。
无奈于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很难做到,自己总是会像那个养父一样,需要别人的理解,需要别人去体会自己的痛苦。
这样真的很自私。
着迷于理解别人、别人理解你,让自己不那么痛苦、让自己可以心胸宽宏一些。
着迷于温蒂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她很美丽,可她也真的很苦……
爱的表达是日积月累的,越能做到细微越强大。
片中4个大人都有缺陷缺点或曾有缺陷,只有孩子是比较好或无辜的。
结局维护了这份好。
所以还比较欢喜,要不然就又多一个悲剧……...……爱的表达是日积月累的,越能做到细微越强大。
爱的表达是日积月累的,越能做到细微越强大。
爱的表达是日积月累的,越能做到细微越强大。
爱的表达是日积月累的,越能做到细微越强大。
亲生父亲逼迫孩子洗澡,无意弄伤了孩子。仅此不足以证明他没有做好抚养孩子的准备。最后亲生母亲交给养母一段,还算稍微有点感人。
好剧本,好的诉说。非常推荐。
温迪的那句话戳到了泪点……赶上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尾巴呀……
凯特·勒维宁将一名陷入两难境地的女性,既要面对多年前被自己遗弃的孩子,充满了负罪感,还要面对脾气暴躁的丈夫,充满了无奈和恐惧刻画得入木三分。
好故事!好演员!
爱到宁愿舍弃
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主题太好!电影一般
一般般~~结果还溜了下眼泪。。。
love you so much that have to go away
关于收养家庭和宽容的感人故事
亲情片里的佳作~真心喜欢wendy。
小盆友很可爱
因为爱你,所以离开你……虽然像一句流行歌的歌词,却动人得多……
老段子能讲成这样不容易
美国对儿童的监护还是管挺细的
我臆想的结局是Joey回到了养父母那,wendy又怀孕了,然后happy ending大结局!怎料Rip如此不给力!!
jiabao永远改不了真的
催泪,小男孩演得很自然.另外天朝<今日说法>确实播过类似案件.
放手,也是爱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