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说现实有些残酷,有些残酷。
真正看到这部电影,13个小时,13年那么长的等待。
这才知道什么叫残酷,英雄无泪悲壮的残酷。
明明是超级大国,却无法跳过繁文缛节的拖拽;明明是最强的seals,却无法越过chief那文弱的决断;明明是最先进的夜视等装备,却无法看穿层层的围击;明明是最棒的F16,呼叫了百遍,却无法起飞……残酷。
这个以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男主一下飞机开始,就开始体验这个支离破碎的国家,半途被拦截,以天空飞着的无人机来骗得了通行。
保护CIA工作人员外出,却时时刻刻要注意人群中的双双邪恶的眼睛。
保护大使,告知安全隐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改变。
无法变成无力,最终大使馆被围攻,死了安保,失踪了大使。
Chief这次慌了,但慌了依然在等命令,丝毫没有注意到基地所有人的性命也深受威胁。
队员们最终用人性战胜了命令,冲出去救人,街头巷尾涌出的人让人难以分辨是敌是友,活力交锋的旁边确实当地人在看美式足球,真实矛盾,枪战过后最终就出了能救的人,大使馆安保人员已被吓傻。
撤回基地,准备镇守,越来越多人的围攻,越来越重的活力,越来越大的伤亡。
赶来支援的伙伴刚到就被迫击炮击中,同伴又被炸断了手,最后连6人小组的头都死掉了。
死亡就落在身边。
最终,又被几十辆重火力车围攻,快要放弃之际,最后的希望,一个友军的手势,终于找到了依靠,找到了依托,活命了。
全体大转移,得救了。
死神没有精力再收下剩下的人。
后来查了查,后来利比亚群众还集会对此事件进行了哀悼sorry for Americans,对伊斯兰国进行谴责。
可怜的国家。
最后,jack说出go home最终成了热血沸腾但冰冷的全篇中唯一一处暖心的场面。
全篇枪战很多,不过让我记忆最清的却是死亡落在身边的残酷和这13小时的漫长,真实感久久不散。
班加西事件官方调查报告严批国务院三名高官因此下台希拉里被指装病逃避国会质询记者王兴栋综合报道美国一份官方调查报告18日指出,美国驻利比亚城市班加西领事馆应对9月11日袭击时的安全措施非常不充分;国务院失误,致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等4名美国人丧生。
报告出台之后,共和党人猛烈抨击国务卿希拉里,一位共和党前高官甚至称希拉里最近“装病”以逃避国会将于当地时间本周四举行的相关听证会。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时期的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在接受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是外交意义上的生病,我的意思是说,我希望病情根本就不严重,但有关情况的披露一点都不透明。
”希拉里预计要在本周四出席美国国会有关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的听证会,但上周因为感冒而取消一系列公务活动,有消息称,她有轻微脑震荡,身体虚弱,因此也不会出席国会的听证会,而由两名副手代为出席。
这让共和党人相当不满,他们一直希望希拉里能够亲自出席。
针对“装病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表示,如此说法完全不符合事实。
“不幸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进行胡乱猜测,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纽兰说。
显然,班加西事件所引发的政治风暴到此还没有结束。
根据美国国务院官员透露的消息,因为上述调查报告的发布,三名高级官员已经因此而辞职。
其中包括国务院负责安全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埃里克·波斯维尔、波斯维尔的副手查琳·蓝布和美国国务院近东事务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官员。
不过,报告认为直接责任追究到助理国务卿这个层级就已足够,国务卿本人并没有直接责任,因为她在事发时对事情并不是特别了解。
班加西事件不仅让希拉里的职业生涯蒙上污点,同时也让奥巴马很受伤。
之前,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赖斯正因为在此事发生之后发言不当而遭到共和党人的穷追猛打,最后被迫放弃竞逐国务卿一职,而赖斯是奥巴马希望提名的国务卿人选。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12/20/20365451_0.shtml?_newshao123gj
不知道这个片有多少是艺术改编,几个觉得不符合逻辑的地方:1.临时外交据点没有大使馆的常备安全设施,大使就敢优哉游哉地度假一样在战乱国家呆上好几天?
2.放火之前国务院特工和大使在卫生间不会用明晃晃挂在墙上的毛巾堵堵门缝,捂住口鼻?
安全屋啥也没有,没有防毒面具,这也又回到问题1了。
3.后来开车没头苍蝇一样撞到敌军地盘的国务院特工不是专业的吗??
怎么这么不堪大任呢?!
左右不分也就罢了,对方让他们靠边停车下来盘问的时候,形势已经如此明显,居然还在车里墨迹,搁谁都知道不废话最大油门冲过去啊!
4.不管是临时外交据点还是CIA所谓的"秘密"基地,咱就是说,是不是托儿大了?
这么大面积,这么开阔的庭院,里面全部都是金发碧眼,当利比亚人民都是瞎子吗?
要托儿大你就有足够的武装来做保卫工作啊,又没有!
5.位于战乱国家里的特殊据点和情报机关没有被袭击的预案?
没有紧急响应机制?
我可不信。
6.站长从开始哪怕偷船也要撤离到最后说我要一个人留下来工作???
这种无厘头台词我以为只会出现在国产网剧里。
总之,看完只觉得活该啊。
另外,最后空姐在舷梯上垫个毛巾啥意思??
片头是卡扎菲像一条狗一样被从水泥管道里拖出来,一颗子弹结束了他生不如死的逃亡旅程,也结束了利比亚四十几年的独裁统治。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
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
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
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
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
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
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
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
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
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
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
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
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
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
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
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
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
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
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
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
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
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
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
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
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
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
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
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
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
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这我就看不懂了。
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
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
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
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
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
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
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
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內斂卻毫不做作,煽情絕不過火,這种精雕細琢的平淡卻直達真實,在這种充滿詩意的節奏裡兄弟敵我各种關系無不用最簡單的呈現直指真實,比如攜手扶持共度生死,就是兄弟,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其他一切皆是多余。
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讀小說,同一個眼神在不同的場景都能給你五味雜陳的浮想聯翩。
高手就是能把普通的一招用出不平凡。
這就是一流電影。
ps:許多人拿黑鷹墜落來貶低這部電影實在讓人好笑。
黑鷹最多只能算優秀電影,跟一流電影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責任,榮譽,國家”語出西點軍校,但在2012年9月的利比亞,這句話對於美國政府和军队而言可謂是莫大的諷刺。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在2012年9月的班加西,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遭遇當地武裝分子襲擊,導致包括美國大使在內的四名美國人慘遭不幸。
但或許我們並不知道,在距離大使館數公里之外的美CIA秘密基地的保安人員當得知美國大使館遇到麻煩後,自願去營救自己的同胞,但卻被基地的主管拒絕,理由僅僅是擔心自己的保安人員外出營救期間,自己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然而在保安隊長Marron的堅持下,最後主管得以妥協。
然而,因為時間上的拖延,致使大使館早已陷落,大使則命喪九泉。
這些堅持要去營救自己同胞的保安都是原美軍成員,從海豹,遊騎兵以及海軍陸戰隊退役後,迫於生計。
與CIA簽訂合同成為CIA海外基地保安人員,CIA之所以不願請軍方派出現役人員,也是因為不同的體制及隸屬關係,在進行管理時比較麻煩而又要看軍方的眼色。
索性和本土保安公司簽訂合同,雇傭一些老兵。
而正因為這種合同式的雇傭關係,保安在CIA體系內是十分不受待見的,從影片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在CIA所謂哈弗耶魯們的眼裏,保安們就像主管口中的“animal”只是一群沒知識沒文化的武夫。
而正是這群武夫,在大使館遭遇襲擊需要援救但近在咫尺的CIA覺得事不關己時,自願去參加營救。
在大使館陷落後,班加西的當地武裝開始了對CIA基地的圍剿,影片中有一個很特別的細節,就是在CIA職工向臨近的美空軍基地懇求派一架F-16對敵人來一次空中打擊時,卻被言辭拒絕。
想到CIA對於美國大使的毫不關心,在這一刻我無緣由的想到所謂“責任 榮譽 國家”這句話,在美國人之間的冷漠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分崩離析。
因為CIA的秘密性,遠在天邊的華府不敢大張旗鼓的展開營救,只是低效率的派出兩名三角洲並聯系當地的親美武裝一共前往解圍,當他們好不容易到達目的地時,CIA保安人員已經精疲力盡,Rone也僅僅在不久前的反圍剿中被流彈擊中犧牲了。
片中有很多閃回的鏡頭給了保安人員的家人,寄託著他們的思念,他們會想“我真不願讓自己的孩子看到我他媽死在一個我不應該死的地方,不應該死在毫無意義的戰鬥中”;他們會想“我真想再看看自己的家人,哪怕一眼都好”。
而他們正是整部影片中名副其實的英雄,也許Rone遺體上不會蓋著美國國旗,也不會被埋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
或許CIA主管會因為及時銷毀骯髒的資料被授予勳章,或許三角洲部隊會因為“及時”參加救援也會被授予勳章,但這都已無所謂,因為國家和榮譽在事實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而那些堅守著道德底線的人,那些默默無聞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稱讚。
而我們所應該稱道的他們,只是迫於生計到海外打工的普通公民;只是奮力想救出自己同胞的保安人員;也只是想回家,然後給家人一個擁抱的男人.....
太精彩了!!
班加西版黑鹰坠落,我差点就给了五星!
爆炸贝奉献了一出世界现代战争电影史的经典!
本来想给满分,被老爸吐槽了两个点 让我有点出戏。
1个是美军交战规则并没有电影描述得那么的仁慈道德理想主义,在伊拉克射杀平民丑闻已经是街知巷闻的,2是关于推倒卡扎菲所谓的暴君政府,美国人并没有给利比亚人民带来一个和平繁荣的未来,直到今天都还是乱糟糟的。
所以通俗来讲还是逃脱不了美帝意淫主旋律大片,所以扣分了。
不过抛开综上所述,只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第一次看到爆炸贝竟然拍这种政治惊悚搭配战争元素的电影结合得这么好,战争场面镜头剪辑行云流水,头盔视觉,瞄准镜视觉,满屏幕的弹孔 火光充斥着整个工作站的上空,子弹偏地,爆炸贝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枪林弹雨!
相当刺激,紧张到我都替这群美国人的命运都吊到嗓子眼去了。
气氛满分!
敌友难辨,通过各种诡异的眼神和身影,给人一种浓郁的恐怖感,那种敌人步步为营,死神在不断无声接近的恐惧。
在没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ac130空中炮艇等各种空中支援制空权的他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又绝望,恐惧得跟小绵羊似的。
通过一夜厮杀,一群fight for their life,只想活着回家的美国人。
原本以为卖拷贝的扑街作品,没想到观感如此的棒,看得惊心动魄!
8.0分!
经典!
Oz这个选角,拿着16倍光学配的HK416太帅了!
还有一条印象很深刻的台词和桥段 就在开头 让我记这片记了很久Ron跟Silver一行人被一群地方民兵围堵检查,在首领迎面而来逼迫停车检查时,不慌不忙地用手指了指天空“抬头,继续抬头,看到无人机了吗”“没看见?
没关系,它看到你了,看到你脸了”“我们知道你是谁”“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的家,你的人家,boom,全没了”这一段罗恩靠吓对方头领,把对方给震慑住然后强行过检查,那种海豹突击队出来的世界顶级特种部队的心理素质 看得让人抓了抓了一把汗·心理素质太强了!
回头跟silver这段对话"We got air support?
"罗恩淡然地说了一句"We don't have any fucking support."这个桥段不得不说 爆炸贝真的很会抓住观众的神经,看得超级紧张的!
优秀!
危机13小时 不是美国主旋律 迈克尔·贝 对于拍摄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算是很勇敢的行为,因为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他们美国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美国对外作战的 那些国家的人民 都是欢迎美国人的。
而迈克尔·贝 敢在电影里用了这么一句台词“利比亚不欢迎我们” 影片周末只入账1900万美元,也说民美国人不想看到他们解放的利比亚人不欢迎他们。
北美票房不高情理之中《危机13小时》还好没有无聊的像《伦敦陷落》那样无耻的歌颂美国对外战阵如何如何正义 美国的对外战争从来不会伤及无辜 如何如何完美等等《危机13小时》至少介绍了 利比亚被美国和北约推翻后 没有迎来美好的春天 只是留下灾难不止的内战 然后美国拍拍手离去。
本文共计1400字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2012年9月11日晚,班加西美国领馆外发生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
随后使馆遭到武装分子重火力袭击。
直到12日凌晨2时利比亚安全部队赶到控制局面,袭击共持续了4个小时之久。
这次事件导致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的死亡,这是自1979年以来美国驻外大使第一次死于武装袭击。
《危机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就是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而拍摄的影片。
不过影片不是在讲述大使如何死亡而是讲述六个安全小组的士兵如何面对武装分子向死而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由擅长拍大场面,搞爆破的既拍过经典得不能太经典的《勇闯夺命岛》,也是《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导演迈克尔·贝执导。
幸运的是,这位“暴力”导演并没有从开始就一“爆”到底,有亲情,有反思,还有一点情怀。
整个影片基本由面上的大全景、俯拍班加西全貌和点上的夜晚突击队员们在敌我难辨中前进相互穿插,相得益彰,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看是平静的世界,其实暗流涌动!
影片中的六位队员都是前海豹突击队、前游骑兵等特种部队退役士兵组成。
他们是受雇于中情局,在班加西的一个秘密据点负责安保工作。
严格地说,他们不是好战分子,而是都是有家庭、孩子的人。
为什么要去?
去的人都会把结婚戒指取下?
这是为了了无牵挂。
更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家庭过得更好,因为这种安保虽然危险但是时间不算长,而且薪水高。
当得知和他们据点只有一英里的美国大使馆被数十名武装分子袭击,并燃起熊熊大火时,这六位士兵决定前往营救大使和使馆工作人员时,一般美国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官僚兼疑似坏人中情局班加西情报站站长出现了。
这位站长承接了美国官僚的一贯作风。
他明确警告这六位士兵,他们不是中情局正式工作人员,只是雇佣人员!
他们没有在叙利亚行动的权利!
如果要去,那么雇佣合同无效,他们就拿到不到钱!
其实这种别人都要被打死了,他还在和你一本正经谈规矩、讲原则的官僚在全世界到处都是。
但是,这六位士兵最终还是抛弃合同和金钱,在黑夜中摸索前行,面对敌我难辨,一步一危险的局面,冲进美国大使馆,发现大使和不少工作人员被打死。
同时,他们意识到,大使馆被袭不是偶发事件,下一个被袭击目标就是中情局据点。
于是,他们又驾车冲破层层武装分子的设卡和围追堵截,回到据点,马上布置防守。
可见,美军的军事素质和战术素养,那不是一般的强。
没有意外,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就是他们守卫的据点!
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没有援军到来和空中支援下,面对近100名武装分子坚持到了天亮!
不幸的是,他们的队长被打死。
天亮了。
据点外面的尸体横七竖八,很多武装分子的母亲和孩子来找他们的亲人,大哭不止。
而这一边剩下的美国士兵将大使及战友的尸体运到机场起运回国。
战争哪有赢家啊!
最后一位加入安全小组的一名士兵拨通妻子电话,哽咽地说,我回家了,再也不离开了。
人只有经历生死,才能感悟人生的不易。
人只有经历生死,才能更能珍惜爱情、亲情与友情!
抛开意识形态。
这六位士兵的行为,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好青年。
国家的抉择,必须由他们来完成。
国家的错误,也得由他们来承担。
他们只是为了生活的一群普通美国青年!
面临绝境,向死而生!
很少人很难做到!
刘著民,媒体人。
评论员。
更多原创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民言民语(ID:liuzm8888_2014)
《危机13小时》★★★★ 昨日阅毕,简单几句 说Michael Bay只懂狂轰滥炸的,应该去看看这片。
说来挺有趣,只要他不拍变形金刚,导演的其它片子都挺有趣。
我当然不是指变形金刚就是烂片。
也许是他的直男审美加一身肾上腺素无从发泄,钱一多,就玩脱了。
对故事不管不顾,专心致志玩爆炸。
若是拍中等投资的片子,钱少,好吧,那就讲讲故事咯 不算变5,13小时是他的最新作品。
不变的是爆炸贝版高饱和色调,色彩呈现甚抓眼球。
少不了的还有精雕细琢的慢镜头,爆炸,尘土飞扬,火花四溅,甚是过瘾。
尤其几场夜战片段,鸟瞰,全景,特写,第一人称来回剪接,子弹光束+爆炸火光与黑夜相互映衬。
声效出众,枪战场面细节考究,追车片段显出导演精准场面调度。
声音,画面剪辑一气呵成。
过瘾!
惨烈!
扎心了!
我滴贝老铁!
片子唯一的问题,是时长。
144分钟的长度,要我说应能精剪成两小时。
爆炸贝总不舍得剪去自己片子的镜头,恨不得一个不落下都给我们看见。
确实,每个镜头都拍得不错,但也却是影响节奏了。
战争最无解的,不是因何而战,因为战争任意一方都有自己的理由。
最无解的,是那些战死的士兵,将死或临死前心里的不忿: "我是为了什么而死去?" 爆炸贝还是有才华的,看完13小时,对《变形金刚5》添多些许期待。
言必称《黑鹰坠落》并不是观众瞎联系,《13小时》的大体结构以及作战的环境、样式确实跟《黑鹰坠落》如出一辙,个别镜头甚至就像直接从黑鹰原片里剪过来的。影片的战斗场面其实是可以的,至少喜欢《红海行动》的朋友肯定会觉得迈克尔贝重回巅峰了,但问题在于,卖拷贝虽然仍不失为一位出色的烟火师傅,但调度和剪辑从来不是他的强项,大量的手持和快剪给一部硬派军事片注入了伯恩式的晃和碎,可遇上卖拷贝有限的驾驭能力,大段的战斗场面在火爆之余就呈现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混乱和破碎,难道因为真实事件是一场混战,电影就得往乱了拍?几处升格镜头明显不太协调,士兵的心理刻画潦草而刻板,毕竟对于卖拷贝而言那只是战斗段落间的填充物而已。最后,奔驰给这片子投了多少钱啊?
长是长了点 主要人家导演过瘾就好 技术上真的没什么刺挑 为这一次拷贝不知是东木头还是斯通附体的政治诉求鼓掌 不是一味的宣扬爱国主义 而是见缝插针地讽刺官僚机构的臃肿和不作为 希望祖国繁荣富强到把拷贝招安在正月十五为我们放烟花
叙利亚人民打跑美帝侵略者,死伤惨重。使馆陷落,街道脱困,围城狙杀。场面不错,虽然麦克贝用John Krasinski来反战反高潮挺正能量的,但依然把中情局和黑水系保全公司洗得太白了,不舒服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真实的故事重现在大荧幕。政治立场的微妙,舍生忘死的战斗,对同胞的仗义相救,对尴尬处境的无奈与抵抗。一个不该死的地方,一场不理解的战斗。不知道美国群众对此片作何感想?
比黑鹰坠落还懵逼的一仗,政府从头到尾装死
不要提反思。如真有反思,黑鹰坠落之后就不会发生班加西的故事。还是就事论事。影片的结构不错,利用大使馆在前半程制造一场跌势,之后的据点保卫战由触底反弹,力道才会更加猛烈。枪战爆炸场面逼真刺激,卖拷贝浪费太多生命在变形。角色强硬但缺乏层次感,一水的爱岗敬业思乡厌战连鬓络腮男。三星半。
看给人家空姐妹妹吓的
爆炸和枪战很爽,卖拷贝从来不介意故事
"我在打一場我根本不知道原因的戰爭" 死那麼多人為了什麼? 這些美國士兵不懂, 那些敘利亞人恐怕也不懂 ~而這個"沒有人懂"正是最讓人震撼的T_T
爆炸贝的水准之作,除去标准的运镜和炸药包之外,并没有额外的炫技,本分的还原了一段故事,其实真实事件是因为一部侮辱穆斯林的电影而起,电影没有展示,有很明确的政治意图,抛开这些,场面戏和角色方面还是非常值得一看,但本片估计是脸盲症的噩梦,所有角色一水儿的大胡子
脸盲的噩梦
讲了半集好故事,前一个小时铺垫看得昏昏欲睡。在我这超过两个小时的电影都想扣一星。后半部分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对于恐惧与等待的感觉很真实,很有压迫感。双方各有死伤,痛悼死去的人,可是似乎都不懂为了什么去牺牲。看完发现是我喜欢的迈克尔贝。
卖拷贝最有匠气的电影,但还是烂得叫人不忍直视,《变形金刚》起码够爽啊——分不清队伍的真人CS打13个小时(这部电影真的没有13个小时吗),节奏、调度都毫无可取之处,同类型之间最烂。稍微慢下来的文戏都刻意到无语,美式价值观看到我一整个大翻白眼,美国红脖子的思想真的很贫乏,这么可怕的经历都总结不出来一点有独特启发性的句子吗…
实在是太难看了,杂乱无章的故事,好似烟花表演的战争戏。贝爷还是那个贝爷,老毛病依旧。至于主题,老美就是根搅屎棍。
那些武装分子死后,家人前来纷纷认领尸体,掩面而泣的这一段视角很少见。
单调乏味
前面的叙述太凌乱了
作为电影,这部片子稀烂~~也就场景还将就
确实称得上黑鹰坠落之后最精彩的军事题材电影,比孤独的幸存者、刺杀本拉登等等都好看
卖狗贝山寨的黑鹰计划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