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的每部电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过度解读的影评。
但是这部“白虎”,怎么解读都不会过度。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一定要说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两个民族生存斗争“大战略”的战争片。
它是一个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飞舞,甚至赤裸裸的宣传说教直接扔在观众脸上。
虽然遗传了俄国电影传统的闷,却又搭上了现代欧洲“作者电影”的车,导演兴之所致,爱扯啥就扯啥,结构叙事什么的都滚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专注。
镜头语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二战迷宅男的闷骚,还需要懂得一点德意志和俄罗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白虎在少校(情报军官)的视角下第一次出场。
东欧春日静谧的树林,小睡醒来正在恍惚,洪荒巨兽无声出现,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犹如过度发达的龟头直指T34的菊花。
接着瓦格纳的宏大音乐响起。
这一幕噩梦的感觉营造得相当成功。
白虎是什么,到这里不言自明:德国人的武力,德国人的征服欲望,德意志民族强迫症一样的不安全感,俄国人永恒的噩梦。
瓦格纳已经够明白了,前面安排那个被俘的党卫军用大白话说“白虎是我们德国人的战斗精神”,简直是大败笔,你要玩作者电影,就不能去照顾小白的接受度。
导演这个错误后面还会一再地犯。
现在先跳到最后说说元首的镜头。
有人说那是一间“豪华的别墅”,有人说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战没死,导演听了会吐血。
那不是什么豪华的别墅,那是“瓦尔哈拉”,日耳曼神话中战士死后灵魂永恒居住的圣殿。
屏风上的裸女,是神话中在瓦尔哈拉群集侍奉战士英灵的女武神。
背后的巨幅壁画,战象云集,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战争场面,欧洲“优越文化”征服东方的终极楷模。
元首的客人是个犹太人,西服头发眼镜的造型犹太得不能在犹太,而且元首也明说了。
这一段的政治说教,直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希特勒为了拉帮结伙对付俄国,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犹太套近乎(还“其实我爱犹太人”),说俄国是最大的邪恶,已经不是欧洲人(德国向来宣传俄国受中亚蒙古影响太大,已经成了半野蛮民族)。
嘀咕了一阵民族优越,超人哲学之后,影片的结尾犹太人眼镜反光,渐隐于迷雾之中,很拙劣的表现“阴谋”的手法。
俄国人仇恨犹太人的程度,并不下于德国人仇恨犹太人,或者俄国人仇恨德国人,或者德国人仇恨俄国人。
历史上的反犹排犹,俄国的劣迹比德国深远得多,只是比不过二战德国的大爆发。
甚至二战后犹太人翻身,德国人装孙子的时候,苏联还在继续排犹。
电影结尾在导演民族主义的高潮迷梦中,两个死敌尽弃前嫌,勾结在一起,准备再给俄罗斯挖坑。
这也过于幼稚和迫害狂了一点,跟全片玩深沉的调调极不和谐。
导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来说教,就是给自己挖坑。
这样调戏元首,也对不起元首的伟大偏执狂性格。
但是片中对德国人的另一处调戏却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
三个德国军官签完投降书吃饭,一派古典普鲁士贵族风范,对葡萄酒挑三拣四,结果人家甩过来三个冰淇淋,几个土老帽都没吃过。
这也是导演对德国二战败因的总结。
草莓冰淇淋,不是什么俄国货色,倒是美国物质文化的代表。
德国人成天秀民族优越感,玩精神原子弹,物质上却干不过西方,生生被美国的制造业给压死了。
我准备先把导演那个“露骨说教”的错误手法说完---因为实在太多,再说我都烦了。
最露骨之处就是“疯圣”坦克手最后一次露面,说白虎过多少年都还会出来,老子一定要灭了他。
这是俄国人对二战后德国赤裸裸的不信任,总是害怕有一天德国复仇主义,德国的战车还会卷土重来。
这一段的话没啥意思,最后玩消失更没意思,但是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国军人行军的镜头,却是十分NB。
看过兄弟连的倒数第二集吗,美国将军看着长长的德国战俘队伍感慨说,这支军队,即使战败投降了,也是带着傲气行军。
白虎中的这个长镜头就是“带着傲气行军”的最佳诠释。
俄国人害怕德国人的尚武传统,真是害怕到骨子里去了,理解得多么深刻!
说到“疯圣”,这是俄国神秘主义的深厚传统。
俄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些民间草根,外表半疯狂状态,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质,其实是行走于人间的圣人,是来带领俄国人民干大事业的,相当于圣经中的弥赛亚。
从俄国人受到萨满教跳大神的影响开始,这种传统就流行于俄罗斯民间,小疯圣不计其数,影响巨大的大疯圣有普加乔夫,拉斯普京。
甚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也会在大战前抓一把土闻闻,然后跟手下说自己对战役的预测,手下敬若神明。
白虎中的小强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疯圣。
导演干脆就把他上升为俄罗斯的战魂了。
90%烧伤满血复活---俄国1941年被德国那样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条好汉。
他满脸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过啥混账事不记得,只记得被白虎爆过菊。
名字不重要(姓俄还是姓苏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过什么水平,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战车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说,俄国已经中亚化,不算欧洲文明了吗,于是坦克三人组中干脆弄个中亚人(一张标准蒙古脸),取个标准俄国名字,老子就这样你咋地?
泥泞小村子里的坦克战,导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后路上那坑,俄国战神掉进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让起火的白虎给跑了。
苏联在二战分赃会议中,一直建议给德国最严厉的惩罚,摧毁工业基础变成农业国。
结果西方列强吸取一战的教训,不以惩罚为宗旨,而是扶持德国重建。
这大概就是那个坑了。
其实俄国的主张,是部分实现了的,日耳曼精神的两大发源地之一东普鲁士(另一个是巴伐利亚),战后被俄波全部瓜分,东德被苏联挟持几十年,要不是冷战开始,苏联需要东德做社会主义优越性样本,说不定真给农业化了呢。
现在两德统一,德国一跃为欧洲领袖,像导演这样的大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怎能不深沉,忧郁和神秘喃?
解读到此结束,顺便说两句技术流军迷的视点(其实这是电影的细枝末节)。
片中的德国坦克,全是俄国坦克底盘改装的,白虎的底盘是JS-2。
炮是真的虎式88炮。
炮塔和车身装甲,估计就是简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带前护板,虎式绝对没有那个形状的。
白虎那个射速是来搞笑的,看到白虎连发打小强的时候,如果你是军迷你就该明白这不是一部二战片了。
片中的苏联装备,倒是货真价实,那一排Su-152,其他哪个国家也拿不出来。
装备制服上的小细节,十分用心。
情报军官拿的冲锋枪是德国MP-40,这是事实,二战后期苏联军方十分欣赏MP-40,把缴获的枪发给一些军官和精锐部队作为护身近战武器。
情报军官穿的迷彩是美国货,这也是事实,4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效仿德国大规模生产迷彩军服,并供应苏联了。
称之为战争电影实在勉强,其人物场面道具都不值得称道,而节奏缓慢画面灰白,倒是这个电影用有点魔幻的情节和静静的细节表达了一种对战争似悲凉又似希望的看法,有特殊的味道让我琢磨。
电影末尾,未死的希特勒发表了一段长篇大论“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所以有了酷暑 严寒 风暴 阳光。
同理,在人民 国家之间,将会有一个长期的斗争,对于那些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天堂里的民族,他们早该被淘汰了。
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都要感谢战争,战争再自然 再正常不过了!
战争无处不在,而且会一直存在,它没有开始 更没有结束!
生活本就是场战争,万物皆源于此!
”难道,战争的因子真的埋在每一个的骨子和基因里,汇聚成民族和国家的战争意志?
每秒每一分每一年生活里工作中,人类都是在进行着战争?
一百万年前一万年前百年前人类进行着战争,百年后万年后百万年后人类还将进行战争?
血腥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冲突只是战争的高潮,和平时期只是战争的低谷,但战争从未退潮?
在电影中,连战争机器都有了精神——坦克之神,那辆神出鬼没战无不胜杀人无数的白色虎式坦克就是战争机器中渴望暴力杀戮血腥的恶灵所化,当战争兴起血腥遍野这个恶灵便化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嗜人鲜血肆意破坏兴风作浪,而那些被这个恶灵所化的白色虎式杀死的坦克们的怨魂为了阻止这个恶灵,则化入了一个坦克兵的体内,一个身体90%烧伤却奇迹般生还,而身体皮肤又完好如初,却忘了自己姓名的无名氏,我相信,这个士兵早已死掉了,是那些坦克们的幽灵在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和那辆白色虎式轮番较量,并且几乎成功。
但他永远不可能成功,毁灭和止戈是一对双生兄弟!
既然战争不能从人类中消失,渴望血腥的恶灵就不会死,她只是潜藏得更深身到历史长河之中休养生息,静静等待着下一次痛饮鲜血,同样,阻止这个恶灵的魂魄们也不会消散,腥风吹起之时他们自然会重整旗鼓,继续自己追杀恶灵的任务,不管是几十年几百年后那位无名的坦克兵还会活着,不管曾经受了多么重的创伤!
白虎是个幽灵,它不是战争的幽灵,不是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它是俄欧对立的幽灵。
为什么结尾这般突兀,白虎就这么消失了,也没人调查没个交代。
怎么突然就在投降签字上磨叽起来了,然后希特勒也没像史实中那样死了,在接受采访,还以为有后续剧情呢,结果他话说完电影就结束了,这都什么跟什么嘛。
可这不对劲的地方,才是重点。
我们来回顾一下片尾希特勒说了什么。
我们的民族太悠久、太优秀了。
很多人只是把我们对你们的看法隐藏在了心里。
我们战败了,这我知道。
不但战败了,整个欧洲都陷落了。
不过,你能想象到明天会发生什么吗?
人们把所有的罪孽和杀戮,都归罪于悲惨的德国,德国人民不得不承受一切指控。
我要写千万本书。
当然你们也可以创造千万本丑陋的文献,捏造那些所谓的历史记忆。
而我和我的德国,将不得不在世人面前,被当作人类的邪恶之源,就像要下地狱的纵火犯一样。
我们才刚刚鼓起勇气去想想那个我们梦寐以求的欧洲。
我们常常说:"一旦想到,就一定做到。
"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开始的确很痛,但接下来,身体就会更加健康。
难道我们不是在实现每个欧洲人心中那个秘密的梦想吗?
这不正是我们实现过那些胜利的原因吗?
我们了解那些能令他们感到畏惧的东西,例如他们的妻子。
只不过我们表达得更加明确和直接,比如建立一个强大又团结的国家。
我一直爱着犹太人,而我一生都位居着那股黑暗隐晦的东方力量,它来自一个早已不属于欧洲的巨人——俄国。
所以我说:"让我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为了一劳永逸地摆脱它们,我们需要发明什么新东西吗?
不。
我们只是简单地让他们认清了,谁才是他们真正的威胁,这就足够了。
因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所以有了酷暑严寒风暴阳光。
在人民国家之间,将会有一个长期的斗争。
对于那些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天堂里的民族,他们早该被淘汰了。
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都要感谢战争。
战争再自然、再正常不过了。
战争无处不在,而且会一直存在。
它没有开始,更没有结束。
生活本就是场战争,万物皆源于此。
这不是希特勒说的话,希特勒在战争结束前夕已经死了;这也不是希特勒想说的话,希特勒本来就是纵火犯,这是电影导演要希特勒说的话,这是电影制作者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欧洲:这个欧洲,倨傲地看着全世界,称霸的野心永不止息;这个欧洲,惊怯地看着俄罗斯,一旦得势便要灭亡俄国;这个欧洲,虚伪狡诈,纳粹兴起时助纣为虐,纳粹灭亡时又脱净罪责。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部电影里,德国元帅对葡萄酒挑三拣四、一幅高贵精致的派头,给一份冰淇淋却蠢得不知所措了。
这不是纳粹分子的做派,也不是纳粹德国的典型,这是容克贵族,这也是英国的贵族、法国的庄园主、意大利的王公,这是俄国人眼里那个阴险狡诈老气横秋高贵倨傲脑满肠肥的欧洲!
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把自己放在中心去认识这个世界。
譬如我国人,对列强之间民族性的区别都分得门儿清,唯独对英法之间不甚了了,盖因列强欺凌我们的步调不同、方式各异,这两国却是常走在一块的——我们在挨打中认识世界。
又譬如大陆人看台湾,不见蓝绿,只见统独,分不清外省人和福佬人,眼里的台湾人是集体在统独之间来回摇摆。
俄国人看欧洲也一样。
他不管你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普法战争洛林阿尔萨斯的恩怨,他记得的是欧洲一有大动静就来组团欺负他:拿破仑战争打来打去欧洲统一了先进了,到最后变成欧洲组团欺负我;克里米亚战争我和奥斯曼打的离你们十万八千里,欧洲还是来组团欺负我;一战结束我们改朝换代谁也不招惹你们到我本土上来组团欺负我,二战前西欧大国祸水东引组团欺负我,纵容德国壮大了带着大半个欧洲组团欺负我。
所以啊,这部电影里看待二战是个什么世界观?
是伟大的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
那斯大林也好不到哪里去,谁在乎啊。
是伟大的苏联战胜了邪恶的第三帝国?
那白虎会被打爆,希特勒会被吊死,然而并没有。
这电影的世界观就是欧洲一直想欺负俄国、一直在欺负俄国,欧洲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俄罗斯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何况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的历史题材文艺都是现实主义文艺。
欧盟时代,欧盟国家拍当年战事绝对不会渲染民族仇恨,战后日本,也不敢渲染美国与日本之间的血海深仇。
而俄国的这部电影,对历史解读得这么阴冷,也绝对不是看三国掉眼泪没事闲的,而是受着现实政治的深刻影响的。
二战之后直到今天俄国和欧洲也依然是对立的。
二战甫一结束,美国的反苏意志并不坚决的时候,是欧洲人叫嚣着铁幕已经拉下,把整个西方世界的矛头对向苏联。
之后的冷战,西半欧洲对苏联是什么态度自不必说,东欧国家也并不配合,正所谓前有铁幕,后有铁托,中有布拉格。
就这样,在对欧洲怀有深深的忌惮和第一之中,苏联的时代过去了。
俄罗斯不会忘记,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时是怎样的坚决;俄罗斯不会忘记,拜托苏联控制的波兰是怎样拥抱西方;俄罗斯不会忘记,那些东欧小国的人哪怕冒着国家动乱分裂的危险,逃脱苏联拥抱欧洲的脚步依然义无反顾;俄罗斯更不会忘记,当俄罗斯忍痛洗掉苏联的蛮横骄傲和本国制度后真诚地试图融入西方,得到的是怎样的羞辱——北约还在、世贸组织还锁着,更别提什么欧盟——"嗬,原来他们要的只不过是搞垮俄罗斯";俄罗斯更不会忘记,在新世纪的这些年,融入西方的幻想破灭之后,他们又是怎么得寸进尺的——欧盟东扩,北约东扩,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格鲁吉亚反水,乌克兰内战……这样一个欧洲,让俄罗斯在心目中很难不描绘出一个幽灵,这个幽灵炮口向东,神出鬼没,一旦欧洲对俄国相对优势,幽灵就会出现,向俄罗斯的土地引燃凶神恶煞的炮火。
显然欧洲对俄威胁的幽灵不过是影片里站在俄罗斯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一种臆想。
欧洲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历史上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烽火硝烟,一点也不比与俄国的少。
只不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情到了俄罗斯便有了另一番滋味。
事实上自从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开始,这种隔阂的文化基础就已经奠定了。
欧洲被分割为东方拜占庭文化圈和西方的拉丁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虽然同属欧洲、同在基督教世界,但无论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上,还是在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上,彼此都很难认同。
随着拜占庭帝国的陷落罗斯成为拜占庭文化圈硕果仅存的大国,于是俄罗斯自然也就孤立于欧洲了。
在俄罗斯看来,西方的国家怎么打,那是他们内部的争权夺利,并不下死手,但一旦他们合起伙来面对俄罗斯时,那就免不了带着宗教战争式的残忍了。
诚然俄国和欧洲有着天然的隔阂,诚然俄国的环境从来严酷险恶,然而在那乌克兰内战尚未爆发的2012年,这部电影的思想仍然是颇神经质的了,这当然有着俄罗斯自身的原因。
由于更靠近草原和亚洲,常年受着不同类型文明的多方威胁,生存环境极其复杂,生存下来很是艰难,所以更加警惕和暴戾,也因为地理上的大陆性,国家机器也相对粗壮专横。
这也是俄罗斯人常常被称为"战斗民族"的原因之一——这真的是一个时刻感受到战争威胁时刻准备战斗并在战争中拼死求取生存的民族。
回头看前面我抄录的希特勒在影片结尾说的最后一番话,乍一看就是法西斯主义纳粹的理论,但细看发现少了点理论的理性多了点态度的浪漫——这纯粹是借希特勒的嘴在说战斗民族自己的战争观啊!
今天的俄罗斯,走到了国运的低谷,移植来西式的民主,打造了一个克里斯玛式的领袖。
这样的俄罗斯,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是色厉内荏的,总是要摆出一副非常不好惹的样子才能保障军事和政治的安全,于是这么一部思想极端的电影被俄罗斯拿出来大肆宣传也就自然而然了:"看啊,欧洲人,我们俄罗斯人从未懈怠;看啊,俄罗斯人,幽灵在等待,我们可要时刻准备着。
"可惜身处事外的中国观众似乎绝少有看出各种三昧的,真是可悲可笑啊。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祖国。
她现在是在走上坡路的,自然也不必像俄国那样色厉内荏。
然而我们的近代史是一团糊涂账,我们没算清帐的宿敌甚至不是一个正常国家。
如果我们逼得太紧,日本过激反应怎么办?
要知道我们的宣传面对历史便是一味的勿忘国耻,谈及现实便是空泛的民族自豪——民众被喂养得是那样的盲目愚蠢,成天叫嚣着要一战雪耻却没有一点准备,和歇斯底里的战斗民族相比,我们走到了反面。
另外,这部来自他国的电影也加深了我对历史的一种认识——意识形态永远只是昙花一现,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才是永恒。
在这个意识形态全面退潮民族主义全面回潮的时代,这话显得尤为正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心也从人民经过共和国落到了中华上——扣帽子站队可以休矣!
从剧情角度讲,电影弱爆了,主要是想听听俄语才看的。
历史上斯拉夫人在面对西欧国家时候的某种文化上的自卑感,因为西欧国家总是觉得俄罗斯人是野蛮人,而俄罗斯文化相对西欧国家而言是显得粗糙些。
从德国人对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对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等这些已经占领的国家而言,德国人相对文明些。
对俄罗斯乌克兰南斯拉夫等斯拉夫国家而言则是采取赶尽杀绝的态度就可见一斑,德国人内心里是喜欢巴黎这类有着繁荣文化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羡慕,从巴黎的德国占领军行为就可以看出来,最后撤退的时候基本上是完整的交到盟军手里,而对于俄罗斯的城市则是撤退时就破坏一切,实行的是焦土政策。
所以俄罗斯从来就对西方国家充满不信任感,不仅仅是德国。
至于电影中白虎指的到底是什么,那就见仁见智了。
很多朋友最近看了这部俄罗斯电影《白色虎式》。
从残酷的战场到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的转变也许有些突然,而白色虎式最终的去向也没有交代。
很多人也许看得有些不知所措。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不是一部战争片也不是什么科幻片。
准确的说,这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
搞清楚电影中的几个事物或一些情节所象征的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
1.打不死的俄国坦克手夏利波夫数次受重伤又奇迹般地痊愈后继续战斗。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消灭白色虎式。
可以理解为这个俄国坦克手象征的就是俄罗斯民族。
历史上数度被侵略者重创,却又总是能够顽强的战斗到底。
而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寓意的是俄罗斯民族起源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分支东正教却从来不被西方所接纳这一事实。
它既不属于东方也不被西方所承认。
这就是打不死的俄国坦克手夏利波夫,象征俄罗斯民族。
2.白色虎式白色虎式是坦克手的对手,按夏利波夫的话讲是“必须被消灭的”。
白色虎式不是一件凡人的武器,即便是从电影中它的表现来说,它的能力也已经超出了一个重型坦克的范畴。
德军俘虏在谈到白色虎式时也充满着恐惧。
电影中有台词的德军俘虏一共有两人,前者从领章看是一个武装党卫军少尉,后者是一个国防军装甲师师部人员。
其实这两人的台词很有意思,党卫军少尉供称:德国人知道白色虎式的存在,却不知道是谁在操纵它也没有相关资料,并且明确的说这不可能是希特勒的直接负责的计划。
最后他的结论是认为白色虎式代表战无不胜的德意志精神。
国防军俘虏也进一步肯定了白色虎式的存在,而对其详情也是一无所知,并且说德国人也对这个怪物充满恐惧。
而夏利波夫也凭借自己特有的能力或者说是直觉认为:白色虎式里面根本没有人,它是一个幽灵或者说它是一股不为人知的力量。
这种力量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吞噬人的生命,让战争双方的士兵都感到恐惧。
有人认为白色虎式代表的是纳粹极端思想或是战争,我认为这二者其实都很勉强。
其实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纵恐怖的白色虎式?
后面会说到这个。
3.维斯瓦河战役之后白色虎式就再也没有出现和被击毁的四号坦克这个对历史有些了解的话就能想明白,维斯瓦河是西欧的门户,1945年初苏军在维斯瓦-奥德河战役粉碎了德军的抵抗后攻克了柏林。
突破了维斯瓦河一线后,战争的结果变得前所未有的明朗,侵略者已经彻底失败了。
白色虎式的消失就意味着这个。
其实在第二次夏利波夫穷追不舍的击伤白色虎式之后就注定了战争的结局:侵略者失败了,幕后的力量暂时隐退出人们的视线。
这期间有个插曲,夏利波夫的车组在击伤白色虎式之前击毁了一辆四号坦克,可以肯定,四号坦克和白色虎式是一类---它并不是德国装甲兵操纵的。
与其说白色虎式象征着纳粹思想或德国云云,不如说这个被击毁的四号更为贴切。
就如同情节里描写的:这个四号坦克是白色虎式的炮灰 打手。
就如同德国纳粹就是被推到前台来的一个炮灰和打手一样。
4.最末希特勒和神秘人物的对话也许对有的人来说会很晦涩,其实这段对话是帮助观众理解这部电影的。
首先希特勒称赞他的民族,并说很多人只是把我对你们的看法隐藏在心里。
“很多人”是谁?
“你们”又是谁?
我认为很多人指的是世界上普通人或者说希特勒指的是西方世界的人们。
而“你们”当然包括这一段情节里希特勒唯一的听众---那名神秘人物。
注意,这是一群人,他们或者说它们是西方世界秩序的推行者。
也就是当今鼓吹Freedom and democracy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国际利益集团,这些势力无孔不入,他们控制舆论 **禁用词** 操纵玩弄着民意。
民众当然能够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是又不可能摆脱它们,因为它们是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势力,所以人们只能把看法“隐藏在心里”。
而希特勒正是这样势力的一个代言人,他成为了它们将触手伸向东方的马前卒,最后却以失败收场。
而希特勒的失败也让这股势力意识到:东方的民族会反抗,会对他们的利益成威胁。
它们要把战争 动乱等等各种破坏稳定的因素引向东方的世界,而白色虎式就是它们操纵的傀儡!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坦克手夏利波夫清楚白色虎式隐藏了起来,20年 50年甚至100年,并且一定要消灭它的原因。
也许读一读《货币战争》或者马克思的《资本论》再结合一下俄罗斯这20多年来发展的国际环境,观影者会很容易理解这部电影的寓意。
它暗示了究竟是什么人在操纵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和舆论,赞扬了俄罗斯民族不屈的战斗精神,揭示了所谓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本质:那不过是背后利益集团的斗争罢了。
好了,就说这么多。
其实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只是说说我的理解罢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这部电影。
至于电影的道具 剧情安排的问题,我认为不必深究,一般人都看得出来白色虎式是斯大林坦克改装的 四号坦克底盘是T44/54/55改装的,为什么T34 85三个人就能玩转,这些都没必要深究。
很久没看苏联战争电影,这个电影本来是想当成《库尔斯克会战》那类的电影看的,最起码也类似《兵临城下》类似的对决。
但看下来感觉发生了好几次变化,因为我看电影之前不喜欢看介绍的。
刚开始是满处都是T-34的残骸,一些人在打扫战场,我以为应该是43年德国最强盛的时候。
里面说那些都被一辆白色的虎式击毁。
我立马感觉这个故事应该是战士苏军不屈不挠组织精兵强将去阻击德国虎式王牌的电影,应该就是坦克版的兵临城下。
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感觉越来越不对,主人公坚信白虎从不可思议的地方撤走了,甚是有点偏激了。
也难怪都说他是神经病,种种迹象表明甚至都从沼泽撤退,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二战时期,就是现在现金坦克,到了欧洲的苔原森林地区,能够不留痕迹快速的从沼泽消失也是不可能的,导演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这时候我就感觉这个片子有种神秘主义色彩了。
接下来得知这个事件背景是在德国将要投降的时期,我就有点明白了。
这是一个手法非常高超的象征主义电影。
那辆白虎导演想要表达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且百打不死的主人公也是个象征的存在。
影片最后十分钟是这个电影的高潮。
甚至上校和主人公每一句对话都阐述哲理。
最后!
当我看到德国战败后,注意!
德国战败后希特勒在接受一个在阴影里的人采访,采访他的人完全在阴暗的角落里,而希特勒却在大厅中央,唯一的明亮的光源把他笼罩。
你们再去看看这段采访,太精彩了,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仅仅是台词了,完全就是人类的哲学问题。
难道二战就是因为有了希特勒或纳粹或日本军国主义这个恶魔才会有的吗?
太沉重太深远了。
我想起一句话:恶魔永远不会被消灭,他只是在等待时机。
最近几年总爱看美国战争片,总觉得美国战争片除了大场面会有很多人生道理。
但我这次看了这部俄罗斯战争片《白虎》,我现在真的对俄罗斯电影刮目相看,他不是在比拼火爆的大场面,真的是把内涵阐述到极致。
我现在非常喜欢俄罗斯和法国电影!
我国现在的导演还在一直玩大场面大制作。
反而我觉得越来越空洞了。。。
最后说一下,《白虎》这个电影有思想的人应该看看,不会让你失望的。
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越来越近,描写二战的战争电影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白虎,也译为《坦克大战》是2012年俄罗斯投拍的二战电影。
然而影片并没有更多的笔墨刻画战争场景,没有多少枪林弹雨的大场面,而是围绕一辆幽灵般神出鬼没的白色虎式坦克和一个犹如坦克之神附体般的苏联士兵之间展开。
在一个无神论国家,苏联的战争英雄却多多少少带着神的光环,一个可以和坦克对话,可以听从天上坦克之神引领的,全身烧伤90%以上还能奇迹自愈的坦克兵,发誓要找到炸毁无数苏联坦克的白色虎式,并k.o它。
两次面对面的交锋,两次各有机会,双方却都没能达成最终目的。
随着二战结束,白虎更加彻底的消失了。
影片最后,在小胡子的谈话中,为了拉拢更多的欧洲国家,他甚至说出了:我一直爱着犹太人。
也再次证明,德国依然视俄国为最大敌人。
代表德国战斗精神的白虎,可能隐藏20年、50年或是100年,有如神助的坦克兵依然警惕着,时刻准备着。
世间的战争从没停止过,无论何时何地。
这样的片子总会有很多YY式的解读之作,一般这种深度YY原作的都是瞎扯,不过这种评论都很有市场,迎合了大众的猎奇心,原作者也乐于见到自己的作品被人这样炒,对自己和作品都有利。
其实这片依旧是反战主题,寓意战争乃天道,非人力所能控。
片中多处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指明人的渺小,或者说绝对不足以完全控制战争,比如多个对伤兵和战场中的阵亡者的镜头表现人肉体的脆弱,德俄双方军人谈到白虎坦克时的恐惧心理说明人的内心脆弱非铁石,还有专门创造的3个德军将领就餐的桥段,3位掌握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可谓是人中之龙了吧,结果街边餐馆,奶油冰淇淋这种平民玩意居然都不知道,可见人的见识终究有限,通过这些说明人力是有限的,对比自然是渺小的,既然人非全知全能,又怎能控制战争这种天之造物?
导演就是借用德俄恩仇来阐述战争无情,什么白虎坦克,日耳曼神话天堂,苏联坦克手,乃至各个民族的各种史诗各种战神,这些都是人们面对无法控制的战争时臆想出的精神寄托,无论你是美国人,俄国人,德国人,还是中国人,日本人,无论你打着什么旗号,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解放人类,开疆拓土,战争之后,你要么是个死人,要么是个身心重创无法癒合的凄惨之人,谁也无法改变。
甚至有人认为导演作为俄罗斯人,在影片中赞扬本民族的战斗精神,或者说鼓吹俄罗斯民族永远与德意志民族斗争,这些观点太偏执了。
如果导演要贬德意志,为什么要把希特勒升进日耳曼神话中英勇作战的阵亡战士才能进入的瓦尔基里亚?
这其实是以虚幻来破虚幻,要知道,那本身就是神话,是虚无的,一个活着无法获胜的人死后进入胜利者的天堂?
这些都是渺小人类面对战争苦果无法释怀而编造的疗伤膏。
满血复活的战士,阴魂一般的重型坦克,人们面对战争面对死亡时的巨大恐惧让他们相信有这些东西存在。
战争结束,这些东西随之灰飞烟灭,战局再起,新一代的这些神话也会出现。
来篇流水账。
对于影片孰优孰劣,基本赞同豆瓣 @曼斯.雷德 的 【你需要稍微懂得一点德意志和俄罗斯】文中所述。
至于电影本身,是更偏于作者电影,还是部被军迷津津乐道细节充沛的钢铁洪流片,大抵是不用太认真。
我的观点向来是:苏俄的战争电影,永远是要场面有场面,要细节有细节,要深度有深度,要反思有反思,甩天朝几条阿尔巴特大街。
同行敬兄对影片对声音细节的表现和完全用镜头来推进情节的部分赞不绝口。
据大能分析,从姓氏上看,导演是亚美尼亚人,其父是个戈尔巴乔夫分子。
不过这都不影响导演用瓦格纳渲染白虎幽灵般的神威,继而恨恨滴说战争永远都不会结束。
诚然,从当年的超级大国,沦落为金砖的一砖,且还不是打头阵的板砖,俄国人的心理,在究竟是向西还是向东,或往南还是往北的纠结中,略见失衡。
比如2008年商业与说教结合完美的【我们来自未来/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2009年的捉襟见肘的向中国抛媚眼的【道/Путь 】,史料从不会缺失,类型可以各种尝试,但对神圣的卫国战争,绝不允许任何军国主义那些鼠目寸光得了便宜卖乖之流肆意诋毁。
最想说的就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极其山寨感,糊弄其事。
放映俄罗斯电影,且还有主创与观众的见面会,连个好的俄语翻译都不找,而英语翻译也让人无语。
一个年轻的男主持人,在翻译观众提问“影片末尾希特勒说的话是否是导演想说的”(这问题也够二的了)后,自作主张加了“密斯脱阿道夫希特勒”,而且还一个劲的“密斯脱”——嚓,尔怎么不说“我的元首希特勒”啊。
又观众问“是否采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主持和女翻译都把两个关键词翻译不上来,导演干听了半响,只好来了一句,像我常挂在嘴边的:Sorry ,my English is not good...原来想问的问题,被一个奋勇的男观众抢着问了。
估计至少也是个军事爱好者之类,对罗刹和德意志的死磕史不陌生的——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对吧?
其实提问并不是真的想问什么,主要是表达关注和热情,或至少是告诉导演,俺看懂了,俺心里想的跟您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终于在见面会结束前抢到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嗯,当仁不让了。
于是说,“导演您好!
我很喜欢看俄罗斯电影,也很喜欢您的《白虎》。
我们中俄两国曾有过相同的历史,我想问您,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二战结束后又过了半个多世纪,您这样来表现德国(好吧应该加上法西斯)在战争中的行径,同样也适用于表达我们中国人对日本的情绪。
”话毕,竟听见观众席有若干掌声。
但主持人几乎求饶了,翻译得磕磕绊绊,观众席中也有忍不住大声提示的,最后,居然是一位金发娜塔莎(我心里强烈的肯定这么漂亮必须是熊家的姑娘)自告奋勇说:“我懂英文也懂俄文,可否让我把这位观众的话翻译给导演听?
”——哎呦,姑娘您简直是神仙妹妹!
我差点喜极而泣了。
于是就请她翻译……姑娘用好听的俄文说了很长一段,导演遂很赞同很肯定地说了“Yes!
”终于我可以放出大招,准备了好久的“思罢喜罢,达瓦里希!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见面会结束。
快走几步,没来得及追导演,只追上那位娜塔莎,再次表示感谢,并说我只是一普通观众,对电影节的细节做不到位感到很遗憾,谢谢她把我的意思都转达给导演。
姑娘大力赞同我,同样对主持和翻译的不专业表示遗憾和些微的愤慨。
我问您是俄国人吗,她说是的。
——啊,一个说流利中文的熊家美女是多么美妙啊。
果断合影。
电梯间里,居然有操着京片子的大妈说你看吧他们还安排了托呢问小日本什么的。
……
这战争片一点也不热闹,基本就是普京主义的宣称片。
俄国人是百折不饶的,与中国人眼中的北极熊形象想法,俄国人一般在欧洲面前自视为容易受欺负的。
所以他们的英雄经常是松松垮垮,但真有事就爆发的那种人。
俄国是没有朋友的,西方人为了打希特勒可以暂时结盟,但他们事后又会勾结在一起。
所以大家要团结在大帝周围。
所以,这就是一步俄宣部出的电影。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是白虎依然存在,它只是隐藏起来,等待50年、100年,最终还是会出现。
看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本来是冲着坦克对撸看的,结果却是个充满象征色彩的伪战争片...还是有很多在逻辑上让人费解的事情,比如为啥围猎白虎的时候那堆坦克歼击车没上呢...PS 3D效果的莫斯科电影制品厂片头还是让我小感动了一下
乍一看是兵临城下狙击手的坦克升级版,实际上是二战苏德两国角力的政治寓言。
本来以为是不错的战争片,结果不知道它到底要讲什么。。。
我用就是战神,你用就是纳啐;战神要进食,纳啐来买单。至于进步,不进步不行啊,请别用某国做标准,别人是混世界级的。
电影节奏很慢,啰啰嗦嗦讲了二战期间两台代表苏俄和德国的两台坦克的对决。导演在讲故事的同时赋予双方坦克和驾手以神秘魔幻意味的寓言,令人意犹未止。看了豆瓣上的各式影评,感觉有点解读过度了。
表示后面是说战争不息?地球上始终有巨人?
二战题材,俄国人一拍,就没美国人什么事了。最近几年最好的战争片,看完更觉得战马这叫一个狗血幼稚兼保守啊…隆重推荐德国俘虏排队经过的段落,牛逼。
挺喜欢这部战争片,有些意味在里面,白虎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真的是有一种震慑感,这辆坦克每次出场都有一种诡异感,战斗场面没那么炫酷,有些单一,不过也是有些戏剧化
摄影特别美好,在宗教和战争两个层面表现的都不错,重伤痊愈并且打不死的坦克兵(复活神迹)大战虎式坦克(白色死神),全片着力渲染战火和坦克冲撞的蛮力,宛如传道。但结尾有点泄气,“虎式在人群里”一类台词又落在了对纳粹思想的警醒上,这个就俗套了。作为宗教战争题材来看的话,本片拍的很好
给3星都勉强了。前面各种铺垫撒出去,最后却太监了,白虎到底是怎么回事,估计编剧自己都没法圆谎,so给了这么一个无语的结尾。所有看到剧终的观众应该都有索赔的权利,索赔被浪费的时间!
战斗场面如毛熊的特色,简单粗暴,但是看着坦克在泥地里驰骋却莫名让人热血上头。剧情则是完全让人没有代入感。看到结尾你才发现,刚开头以为是战争片坦克战,最后讲的其实是所谓精神意志。
呵呵,好烂的片子!
虎式开挂了..
牛逼片,接塔爷地气之作。白虎的幽灵源自人类与生俱来的恶。最后一段来自法西斯的辩解,未尝不可以用来解释二战的缘由。超五星推荐。特别是在看了俄式好莱坞《八月八日》这样的垃圾之作后。
导演恨不得把心窝子都掏出来。
看完影评才真明白了.....我擦 第一次觉得镜头语言真TM深奥
战斗场面好静态
竞争-战争。吵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