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同志电影,不知道是不是画面够美够开阔(许多同志片狭隘狭窄,眼光近的整个世界里只能看到爱人的身体,想看到故事背景时代特征?
没门。
)、人物够丰满立体(许多同志片人物单调的正如草履虫,的确同志之情值得掬一把同情泪,可是也不用把生活都交代在这爱情的挣扎里吧)、且融入了悬疑的缘故(大部分同志片情节之单一让人想揍人——先学会讲故事再去拍电影好伐啦?!
)、更有,这是个美满的结局。
总之,跟它一比,许多同志片尤其是LES片都只是自怜自艾地抒发小情绪的私人日记,虽然看那形式也是在公众面前发表出来了,不过顶多算是BLOG。
这部才是艺术。
至于作者莎拉沃特斯,难道因为她写的是LES?
她有实力,可是就是没名气。
这点和迈克尔坎宁安相仿。
——好吧别拍我,也许他们很有名气只是我没接触到呢,算我孤陋寡闻还不行?
三集,每集都那么出乎意料佩服佩服啊!
剧情精彩且不说,光是三个女人的情感戏就让人感动不已!
和剧中戏份不多的男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者塑造的女人无论设计了多么恶劣阴谋,最终都向情感臣服了,她们是那么细腻、敏感、善良、多情。
而剧中的男人都肮脏、龌龊、愚蠢、淡漠。
结束的时候,心里很温暖——她们那么宽容,那么情深意重如果世界上的感情都能如此,多好入戏太深的话会改变取向。
小姐和仆人,掉包的姐妹,相爱的女人。
谁在乎这些呢?
繁缛礼节,像这身累赘的华服,何不脱掉它彼此相拥入眠。
道一声"小姐",注定我们的故事将纠结于这叵测的关系命运中。
吻不下去的爱人。
有多少愧疚梗塞在胸口,你只消摸一摸,每寸肌肤都在呼喊你的名字。
你的容貌尚可,可对于我那是比晨曦更可爱,比晚霞更迷人的爱人的脸啊。
我们那卑鄙又可怜的先生。
其实你是绅士也好,工匠之子也无妨。
你是上帝的使者,派来让我们相遇。
但你却被识破那对邪恶的触角。
你给了我自由之躯,以我爱人的自由为代价。
你囚禁我们的灵魂,以此乞得昂贵的身价。
岂知,堂皇的外表也掩饰不了你的铜臭熏天。
终于上帝及时将你召回。
愿你成全的这段姝恋能洗去一切你在世间所造的孽。
还有母亲,我们亲爱的老母亲。
即使你面容在世人看来是多么可恶可憎,上面的每一道皱纹于我都那么亲切,温暖。
只因你把我生,把我弃,又把我寻。
绞架那么卑贱,怎可载下你高贵的头颅。
我的手如此肮脏,怎可抚摸你的脸庞。
我的心如此不孝,怎可接纳你无限的慈爱。
让世人,肮脏龌龊的人们,恣意嘲笑我们。
当我们热烈相爱,他们妒红的双眼将灼烧他们腐烂的心。
道貌岸然的叔叔,你到头来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呀。
这座伊甸园,无论它曾经充斥着什么,从此以后,它将百废俱兴,见证我们爱的生生不息!
最近观赏了一部非常非常棒的电影《指匠情挑》。
05年出品的,居然现在才看到。
套用一个网上的影评说,想想当初犹豫着要不要看,真是后怕啊。
此前以为只有好莱坞出产,奥斯卡认证的才是精品,原来,坊间流传的那句话 -- BBC出品,必属佳品 -- 此言不虚啊. 莎士比亚没做到,去英国的旅游也没做到,在曾经的大英帝国殖民地生活了这么久也没感觉到,但这部影片让我对大不列颠肃然起敬。
《指》剧只是BBC制作的一部电视电影,惊鸿一瞥就让人感受到这个国家历史的积淀,文化的自重,原著作者和电影创作者的才华。
以后有机会,还要到英国去看一下,细细体味她。
吸引众多影迷目光的是本片的主演之一伊莲卡西迪。
这个爱尔兰姑娘,出演此片时才26岁,但她的演技,从小到大我也算阅片无数了,她在此片中的表演在我看来是满分完美。
看了电影后,沉浸在影片中不可自拔,于是又找来中英文的原著看,对影片中的爱恨情仇看的更明白。
于是就更能欣赏伊莲的演技。
一个姐妹说自己看电影的时候不会想着演员的演技什么的,只是看这个故事,而不会想到这是演出来的。
听了她这话我就想什么是好演员,什么是好演技。
我的理解,好的演员就是当她扮演一个角色,会让观众信服地认为她就是那个角色,她的自我已经消融在那个角色里了,带领观众走入这个故事这个情节。
伊莲做到了。
她的每个眼神,每个举动,都展现着莫德的爱与恨。
不是让观众感到她是在刻意地表演莫德的爱与恨,而是感到她就是莫德,莫德在竭力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但她的压抑、她的焦灼、她的欣喜、她的失望却如此真切地传递出来。
影评里大家都对比另一个女主角莎莉。
莎莉也是拿奖到手软的女演员,她无疑是优秀的。
她做到了前两点,就是不让观众觉得她是做作的表演,并且融化在角色中,暂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隔离。
但第三点她没做到,她没有成为萨拉比下的苏。
她没有展现出苏对莫德的复杂情感。
难怪有人说此片可以翻译为《腹黑小姐傻女仆》,莎莉演的就是一个傻傻的一直都很被动的苏。
To be fair, 莎莉的表演可分为三个阶段,以莫德的婚礼为界。
在莫德婚礼之前,莎莉把苏设局骗莫德的违心,对莫德的怜爱,表现得很好;但莫德婚礼之夜把莫德带到绅士面前宣誓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不甘心,相比之下,面纱下的莫德的愤恨莫名,伊莲演的多好啊;然后在婚房,面对莫德炽热的表白,苏的表现只剩下惊恐畏缩了。
第二天早上看到床单上的血迹也不心疼,还跑去给房东大妈说莫德脑子有问题。
这。。。。
不过进了疯人院之后,莎莉把苏的恨演活了。
以前也喜欢过很多演员,自从看了此片,众多俊男美女从此于我如浮云。
当然,伊莲的演技还没有到达殿堂级。
殿堂级的演员,是可以化身无数的。
最经典的就是阿尔帕西诺。
无论是凶狠的毒枭(刀疤脸),深沉的教父(教父),潦倒的导演(西蒙尼),失意的盲军官(女人香),尽职的警察(盗火线),阿尔都精准地抓住了每个角色的精髓,他一个人,在不同的影片里就成为不同的人,截然不同的人。
而伊莲,她对莫德的诠释是完美的,但看她之后的片子,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总是看到莫德的影子。
但她也是天生的演员。
中了莫德的魔之后,又找来伊莲其他作品来看。
看到她18岁时出演的Felicia's Journey,表演也是很到位的。
没有了莫德的复杂,因为她所扮演的少女本不该复杂,就是那样,淡淡的忧伤,清澈的演神。
当然,还是《指》的复杂曲折看着过瘾。
于是晚上开始为伊莲祷告,为她在好莱坞只能扮演尼可基德曼的哑女仆(小岛惊魂)而惋惜连连。
上帝啊,她是你的杰作,请你给她一个可以展示她才华的剧本和角色,给众多EC粉一个过把瘾欣赏她的机会。
直到我在网上看到她的一些访问和生活细节,于是我不再惋惜。
伊莲,噢,她生活地那样行云流水,那样从容,她不是为奥斯卡而演戏,她是出于兴趣,觉得有趣。
银幕下的伊莲也是那样完美和可爱。
看了几个她的访谈,娇小玲珑的她带着有点调皮的笑容,偶尔眯眯眼睛,歪歪嘴角,话语透出智慧与幽默。
不讲话的时候,恬静优雅,若有所思。
当谈起莫德这个角色的时候,她说I've never played a character like her so it was interesting to go to the places that she is in her head。
(我从来没有扮演过像她这样的角色,所以扮演她体会她的生活很有趣。
)当问起她为何出演《夺命岛》中的角色的时候,她也说“I always look for challenges with new roles, with this one, I mean play an American was simply I never done before, so tha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我总是寻找新的角色及其带来的挑战。
而这次扮演一个美国女孩是我没尝试过的,所以很有趣) Interesting,是她总是提到的一个理由。
谈起来怎么入了这行,她的回答也是那样轻松随意 “join a local drama group, went for auditions, and started getting parts, and kept on getting parts, and kept on working and so…” 好吧,我接受以你的才华天赋,居然出演《夺命岛》这样的烂片了。
你觉得有趣了,只是苦了众多EC粉,为了一睹你的明媚容颜而去看不入流的烂片。
后来又在网上看到她的老公,更加为她不值。
挑角色“没追求”就罢了,怎么挑选另一半也这样随意呢,矮矮的,又不帅,也是个演员又没名气。
然而,每一张他们的合影里,不管是出席典礼,还是逛街时被拍到,伊莲站在她既不英俊又没名气的老公旁边,满足地笑着。
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小BB了。
事业与家庭,她都在enjoy. 很开心发现了她,生活中又多了一个人让你去喜爱,去关心,去期待,是很美好的事情。
她的工作态度和生活哲学也很值得学习。
完美如她,生活的这样写意,这样随缘;平凡如我,为什么要为了追求完美一心奔跑而错过路旁许多风景呢?
故事的前半段,直到苏被抓去疯人院之前,我都沉浸在一种梦幻又微痛的感受中。
女人间的爱欲应是如此,含蓄又热情,朦胧却狂烈。
两个不谙情事的少女在朝夕相处中情愫暗生。
不用管是谁先动心。
所有心思都隐藏在精致美丽的裙裾下。
她们同眠、拥吻、占有彼此。
一切都如此自然。
那时苏眼中的莫德还是高贵而单纯小兔子,离她越近,苏的负罪感越是强烈。
良心与难以确定的情感使苏在煎熬中摇摆不定,而最终终究是私欲占了上风,金钱的诱惑和被逮捕的恐惧使她坚持着把爱与莫德推向深渊。
然而如果只是这样就太普通了,在我以为苏会在莫德被关起来后再去救她时,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的精彩反转。
而接下来是莫德的故事。
看了其他朋友的影评我知道了,这种多视角叙述的手法叫做反复叙事。
故事里的每段叙述都会推翻前一种叙事中的真相,给我们无穷的惊叹。
“哦我可怜的小姐。
”纯洁无暇的公主一瞬间褪去伪装变成最冷血巫女,苏在惊恐与挣扎中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才是局中央的傻蛋。
天,我也被骗了,我在心里想。
怎么能把自己伪装的这么好呢,哦,莫德,你这个小心机婊。
但她的动机呢?
场景还是那些场景,人物还是那些人物,而呈现给我们的,却已经是事件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莫德的声音单拿出来听并没有多么特别,也没什么起伏的感觉,而在她慢慢叙述自己的故事过程中,那声线却令人觉得颤抖而惊心。
若是说两个人谁弯得更厉害,我想应该是莫德。
本应最快乐最无邪的童年时光,却被亲舅舅的毒药侵蚀得体无完肤。
每字每句、每笔每画。
她镇日接触的都是最肮脏最恶心的色欲。
珍珠蕾丝之下是那美丽娇嫩的双手,它用最娟秀的花体机械地誊写、工作。
它主人的灵魂呢?
我无法想想有些这样经历的女性还能在成年后正常的爱上一个男性。
十几年的时间里,年轻的她不断接受着男权的倾轧。
那些淫秽的男体、她舅舅对她无尽的限制。
所以她的世界里从没有纯净。
一切都是装出的表象。
苏的出现,于她算是一种拯救。
虽然苏是抱着欺骗而来的,但她作为女性的天真与干净,却不知不觉弥合了莫德心灵上的缺口。
而对苏珊来说,她的性取向只能说有弯的可能。
从小生活在最贫困的街区,她所接触的都是粗鄙下流的人群。
但下流人也有下流人的优点,他们直白而奔放,想要什么的欲望也不加掩饰。
不像所谓的上流人,表面是仁义道德,暗地里男盗女娼。
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苏的性格,加上她生来比较乐天的个性,虽然是个小偷,也没让她变得阴郁。
莫德把自己最好的衣服首饰给苏穿戴,苏珊心里是很开心而感动的。
在谎言还未戳破的日子里,苏珊过着有如富家小姐的生活。
莫德给她的不光是物质,还满足了她作为一个少女拥有的优雅而美丽的梦想。
这种生活是在伦敦贫困区里永远无法触摸到的生活。
莫德的细腻动人,使苏头一次感受到相反于市井中粗鄙下流的、吸引她去关爱的温柔气息。
所以两个人虽然互相欺骗互相利用,但不得不说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互相治愈。
说到对待爱情的态度,莫德似乎比苏珊更加主动烈性。
有可能是压抑的时间太久,遇到了喜欢的人,真的把持不住。
当然也是因为莫德对自己的性取向很有把握,而苏珊却不太敢确定和面对同性之间的爱。
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感情,但爱并不能使她们高尚到舍弃自己最渴求的东西,停止陷害对方的脚步。
这里所描绘的人性是真实而残酷的,我想换做是我,即使内心挣扎负罪,极可能也仍选择欺骗。
所谓环中环,计中计。
故事在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又发生了反转。
萨克斯比大妈的再次出现让整个事件有了颠覆性的变化。
原来两个姑娘都被算计了。
她们的爱恨,她们的挣扎,一切都只是眼前这个老女人棋下的一招。
起初,看着萨克斯比大娘笑得扭曲的脸我直感到反胃。
但直到绅士拖着莫德到腐朽的木门前,看着肮脏泥泞的街道时喊出的“贫穷”,我才能稍稍有些释怀。
很多评论说故事的后半部分变成了狄更斯式的现实主义风格。
没错,如果前半部分的深度还只局限于两位女性关于爱与人性的纠缠,那么后半部分就已经把主人公们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
贵族小姐因未婚怀孕而不得不于流落到伦敦贫民区,以生下绝对不被家族名誉允许的女儿;底层人民因穷困潦倒同意了贵族小姐交换女儿的请求,为了在女儿成人后可以分到的一大笔财富。
在这样异化而充满黑暗的社会,人性最本初的东西都被压抑埋葬了。
所以苏珊的生母会在意识正常清晰的时候被亲父送入精神病院,萨克斯比大妈能忍心把养了二十年的闺女也送进精神病院。
我们不能不直面我们的肮脏,因为这是我们无法剔除的一半灵魂。
不过幸好,我们的另一半还有闪光。
故事里的每个人,做出恶行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报应,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忏悔的表现。
故事的最后,苏回到庄园找到了莫德,藏污纳垢的图书室现在被阳光与微风充满。
少女的裙摆在片刻的迟疑后坚定的跨过了地板上禁锢自由的标志。
珍珠手套也不需要存在了吧。
让所有的欺骗与背叛,都成为过往吧。
现在,我只想要你,只想爱你。
而明天,会是崭新的明天。
“看着我,苏。
看着我。
”影片结束之后,耳边依然回响这句台词。
就这样,莫德和苏纠缠在一起,她们深深相爱,却又必须彼此欺骗。
片子的色调一直是青褐色的,和另外一部Sarah Waters小说改编的电影《南茜的情史》的浓墨重彩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部都是女同题材的作品,《南》更像是一部夸张的音乐剧,颇有些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艳情异史中猎奇的味道;而《指匠情挑》却让人惊讶于其中隐藏的能量,让人看过之后不能释怀。
演员很好,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压足了戏码。
活下去需要有比爱更恶狠狠的力量。
这种力量似乎是没有来由的,是种原始而野蛮的必然性让莫德和苏在备受命运折磨的时候,也从未有过哪怕一丁点自暴自弃的心思。
我觉得很奇妙。
莫德多年被囚禁在她舅舅的豪宅里,从十岁开始每日为他的色情书籍做目录。
她从儿童时开始就一丝不苟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她不能脱掉自己的手套,从未向任何人敞开过心灵,从来没有被爱过。
苏从小生活在贼窝里,非常贫穷,肮脏,从没受过教育,内心却有种纯洁的活力。
她的这种活力吸引了莫德;这种活力在她进了疯人院,体会过人所能可能达到的邪恶之后也未曾衰竭。
影片的节奏感很好,主要人物之间的对手戏都堪称典范,结尾的对白让人难忘。
不可多得。
指匠情佻,在LES的片名里提到了手指,总给人情色的意味。
但是这个中文名字翻译无比的贴切,在我知道女主角的苏是一个小偷之后。
看过电影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几场血脉喷张的情欲戏。
第一场是莫德扮天真的去询问苏,如何和男人洞房等等。
苏就温柔缠绵的给了莫德一个吻。
我看维多利亚三部曲,只有这部的感情戏最打动我的心。
也许是演员的演技太好,两个人之间自然的感情流露,情节的起承转合,都给她们的感情发展起了很好的铺垫。
不同于南茜情史里,更倾向于迷恋的混淆的,不够确定的,有时甚至是紧紧为了欲望的做爱。
苏和莫德之间的感情更接近纯洁的爱情。
虽然在之前,她们在对对方演戏,都试图让彼此相信,自己的目的就是,没有目的。
两个人都想让对方放下心房,即使是这样的互相做戏,猜测。
我觉得仍没有阻断她们的感情,她们的感情之路就像在另一个时空里生根发芽,当然不是在现实世界,不是在床上,不是做爱的过程中。
而是在她们的脑海里,她们一边在现实中为了生存而较量,一方面,却在心里反复的一遍一遍的确认自己对对方的爱。
就好像她们越痛苦,事态变化的越严重,她们都发现自己去思考的前提是,我爱她。
但是如何如何。
第二场戏就是在莫德要和绅士去洞房之前,她对苏充满了渴望的拥吻,她颤抖着说,吻我,我无法感觉他,让我感觉到你的手指在我的身体里。
莫德非常自然的舔了苏的手指,然后拿它靠近自己的身体。
让人感受到,她们对彼此是如此的渴望。
真心的觉得当相爱的人干柴烈火的时刻就是这个样子的,毫无做作的感觉。
在这之前,苏在心里想:如果莫德说她爱我,我就会救她。
我总是会有办法。
莫德在之后说:我算计了她又如何,她本来也是要来骗我的。
她们责怪对方没有回应自己的爱,于是现实生活中的误会都继续进行着。
只是她们的感情更倾向于单纯的互相吸引,如果能跳脱一些的现实去看的话。
总之,指匠情挑整个看下来,我都觉得电影是无比美好的。
即使经历了越狱,被骗,还有种种的生离死别。
电影还是给我一种非常小清新的感觉。
也许只因为最后,电影给了一个近似完美的结局,让一切的不幸都显的如此单薄了。
dvd文件的画质很糊,再加上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视频修复,所以技术并不熟练。
修复参数并没有设置太高,所以画质提升其实不是很大,但也因此避免了ai的痕迹过重的弊端,修复出来的视频我已看完了,保留了原版那种朦胧的质感的同时提升清晰度反而让油画般的电影画面更加有美感。
修复后的文件和dvd原版文件都放在链接里了:【超级会员V2】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指匠情挑200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6IykHTev1uzIsVJsp5PEzA?pwd=c6g8提取码:c6g8
《指匠情挑》(
它有多好看?
豆瓣44878人评价,得分8.9。
我自己给了它五星。
一部8.9的神剧很难去定义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迷你剧。
历史剧?
它的作者莎拉·沃特斯(Sarah Waters)拥有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博士学位,非常注重背景考证,许多写作的灵感来自于她博士论文写作时的研究。
她的许多作品都以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指匠情挑》也不例外。
BBC在拍摄时,对原著做了细致的还原,对当时疯人院、贫民窟的种种刻画细致而考据,把它当历史剧看也不为过。
同性剧?
当然,在它的诸多标签中,「同性」可能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标签。
但这部剧对同性感情的刻画却尤其独特和细腻,这一点我们之后再说。
悬疑剧?
毫无疑问,它担得上这个称号。
每一集,都有合乎逻辑却又出人意料的反转。
我始终记得我第一次看这部剧时,看到第一集最后,深呼吸了好几次,完全说不出话。
我甚至感到无法动笔为它写一篇影评,因为它就像个构造精致的迷宫,一环一卡都紧紧连着,我必须小心翼翼地用只言片语展示它的片段。
必须要非常小心,因为一旦我对它说的过多,它精致的构造就会因为缺少神秘这一层保护而坍塌。
所以,借着这篇影评,我想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而尽量不触动它的关键情节)——为什么一个女孩儿会爱上另一个女孩儿?
T/P/H一直以来,我们对女同性恋者都有一些偏见和刻板印象。
可能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影响,当我们第一次知道身边的某个朋友是les时,我们的第一个念头是给她贴一个标签:“她是T/P/H?
”T,一般指恋人关系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俗称「攻」;P,指恋人关系中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俗称「受」;H,指恋人关系中角色可T可P。
听上去很像角色扮演是不是?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遇见的大部分T,特别是我们第一眼就觉得“嗯,这个人一定是个T”的那种类型,ta们是因为性别自我认同为男性(trans)而表现出这样与传统性别不同的外表、行为、喜好。
可以用这样一个图来表示:
并非所有trans都是Les,也并非所有les都是trans。
否则,我们一定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如果女孩儿只是喜欢一个像男生的女孩儿,她们为什么要喜欢女生?
喜欢男生岂不是更好?
不仅是在les群体中有这样刻板印象的问题,在所有同志人群中都有这样的问题。
这种刻板印象是这么深刻,以至于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给一对同志伴侣贴上攻与受的标签,却忽略了其中的逻辑问题:如果在同志人群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性别交往模式,ta们为什么就不能爱上异性呢?
所以有人会认为,现在的大部分同性恋特别是青少年同志人群只是在进行角色扮演,ta们只是为了追求吸引人眼球的效果——ta们并不是真的喜欢同性。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的一个同志朋友是这样点评这些对同志人群的意淫的:“就好比你很难想象,会有异性恋的情侣在公众场合大谈特谈ta们昨天是传教士体位还是女上位一样,我们(同志群体)之间其实不会很区分这些。
攻和受只是床上为了方便而做的区分,平时的生活里,我们根本不会区分这些的。
”我爱你,以我本来的性别爱着你如果你看完《指匠情挑》,原先的刻板印象大概更加会被削弱。
莫德,一个矜持的大家闺秀,纯真,可爱。
苏,一个充满野性的贫民窟女孩,奔放,热情。
就算是剧情怎样反转,你也不能否认,这的的确确就是两个有鲜明个性的女孩,其中没有丝毫模仿男性的作为,你看到的就是两个女孩的爱。
为什么苏会爱上莫德?
为什么莫德会爱上苏?
这是真正的爱情,怀着阴谋,怀着欺骗,但情之所起,却无可控制。
很有趣的是,在这部剧里,几乎没有正面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打算,在命运把谜底揭开之前,大家互相欺骗——但只有在这两个女孩身上,你能看到一些独特的东西。
那是一种怜悯。
苏怜悯莫德,在苏的眼里,莫德空有家财,身边所有人却都在算计她,而她只能在自己这个卑微的女佣这里才能得到一点点温暖;而莫德怜悯苏,苏以为自己能够依靠的那些人,全都在算计她,她已经身陷泥潭而不自知。
在这里,随着剧情线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两个人的命运有了令人惊奇的重合。
她们都承受着生活的龌龊,却都在努力地挣脱。
这种感情,既是怜悯,又是一种共情。
她们的相爱是如此顺理成章,不是为了猎奇,不是对外表的迷恋,而是因为理解。
《柔软》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所以她们相爱,因为互相呼吸到命运的艰难。
更因为,在面对命运的艰难后,还必须要坚韧地继续走下去。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怎么会不互相怜爱?
为什么女孩儿会爱上女孩儿?
不得不承认的是,女性也许更能从女性身上,汲取到温暖和理解。
所以,故事的最后,苏仍然回来找莫德,眼神里仍然是眷恋;而莫德则抚摸着手下的书,说,“这些都说的是……我有多想要你,我有多爱你。
”(文/ 河狸,做不了战斗的海狸,也是一条油光水亮的河狸。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
偶得奇书,又观电影,爱恨情仇,善恶美丑,历历在目情不自已,诗不成情,却为心声,聊以自慰,权作谈资室中奇花颇似兰 半演端庄半掩帘宁愿花谢飞天外 不想香损谁人怜再有莲花出淤泥 老梅从旁风雨拦莲质本洁今未洁 梅蕊本寒更胜寒莲未开花梅未醒 却把莲花换与兰难道莲贱兰却贵 难道莲兰皆为钱虽是玲珑心算尽 莲自芳菲兰自艳莲为幽兰遮阳久 兰为清莲吐蕊鲜一时莲幻一时兰 脉脉两花蒂暗联可叹莲花惜出泥 可惜兰花想飞天可叹出泥又入泥 可惜飞天不识天可叹入泥香已损 可惜识天心已残本想残红无可续 峰回路转竟随缘淤泥也有助莲日 出水却是心未寒老梅也曾护兰蕊 入梦才知泪已干原来兰莲本一处 一盆又向一盆搬想来春水融冰去 一丛三枝待冬完谁料突折幽兰蕊 却道刺血老梅残血痕虽拭天未晴 风刀霜剑谁可担竟是风雪敲寒蕊 霜姿摇摇才成艳成艳可叹能几时 化泥护花梦春难 哎夫春来桃李全为子 兰莲并蒂遭世怨世怨怨世自难醒 全为结子也笑谈笑谈谈笑白驹过 百年谁人真相怜莲梦兰魂三更近 掩卷长思一声叹
导演没有整体考虑整部作品的节奏,导致剧情有明显的切割感,人物表演总有种英国戏剧的感觉,好做作……看完第一集觉得如果结局没有在一起会很遗憾,看到最后一集发现在一起了才是真的奇葩,比燃烧女子的肖像差远了,另外,les能不能拍得激烈一点啊!这么不温不火的有什么好看的!头疼
不愧是老牌资本主义大国,我被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牛逼震撼了...
评分再高看不进去系列
美好细腻的维多利亚风情,不在于什么地方最好,而像一架完美的马车,流畅自然地行驶在石头砌的路上,没有一丝噪音。
两个女主的颜值我不喜欢。
看完小说马上赶来看电影,不知为何评分如此之高。电影配乐几乎就是零分!看小说时我觉得Sue应该是个很机灵也很美丽的模样,结果演员倒是将Sue的农家女呆滞演的相当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有关同性题材的电影都如此受追捧,两星里一星给影片最后两人重逢的美好和电影增加的有关Mrs. Sucksby loved you的部分
为毛看完了让我想到《雷雨》= =!~ 很戏剧化~也许过于戏剧化~ 大概是版本问题~剪辑很渣~不过LES总是那么美好~ 攻受转变很微妙~ = =OK 我承认看的时候~这是我最关注的部分了~ 对了~ 用光很有爱~
故事性很丰富 只是觉得没有多么吸引人
评分虚高,NND
BBC拍来拍去就是那么几个演员
这满篇的字,说的是我如何想要你,我如何爱你。
以前我总以为我只喜欢一个女人,现在虽然也不是爱所有女人,但我确实爱女人!撇去这剧比狄更斯小说还要扭曲的情节和违和感强烈的人物性格,那两段H看得我是。。啊\(//∇//)\
呀,不错.
2005.07
骗中骗 worksmith!
全剧并没有感受到女主之间的感情,甚至觉得她们都过于懦弱,她们几乎没为彼此做过任何事情,这是爱情吗?很多没必要的情节和处理。最终的结局处理跟韩版对比起来真的无法理解,韩版的小姐毁掉了禁锢她的环境与女仆一起获得了新生,而这版的两个人都分别回到了自己的原生状态,甚至小姐继续以写色情书为生,女仆在精神病院受了那么多罪,最终莫名其妙原谅了小姐,真是无力啊
时隔多日,终在情感沉寂麻木之后,识获一部让我深切感受到影像魅力的作品。纵使此精彩绝伦的故事里蕴藏的大多是「腹黑、欺瞒、阴险狡诈、为钱财抛弃道德人性」等负能量,但其出色的情节编排还是诱导我在心悸之下一步步去捋清这弥天骗局的来龙去脉。很庆幸最后设置的是「恶有恶报」「温馨美好」的结局!
本以为会是一段虐恋,但是在阴谋和刻意的悲剧设计下整个故事失去了神采,结局有点仓促。
小白兔怎么斗得过大野狼。剧透毁电影呀!
又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