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
燈火闌珊,A Light Never Goes Out,消えゆく燈火
导演:曾宪宁
主演:张艾嘉,任达华,蔡思韵,周汉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2
简介:中年丧偶的美香(张艾嘉 饰)自丈夫镳(任达华 饰)去世后一直无眠。一天她在亡夫遗物中拾到一条锁匙,这让她发掘出丈夫的秘密霓虹工场,更在工场碰上丈夫的少年徒弟Leo(周汉宁 饰)。 从Leo口中,她得知镳的未圆遗愿是重建一个已被拆卸的经典霓虹招牌。在Leo帮助下,美香尝试找出招牌背后的故事并学习亲手制作霓虹灯。更在..详细 >
写给香港霓虹灯师傅的一首挽歌,张艾嘉的表演还是让人看着挺舒服的。
做的太普通太俗套了
格局深度都欠缺,可惜了影帝影后。
张艾嘉一如以往地很好地驾驭了美香这个角色,但是故事拍得有点俗套,最后女儿态度转变得很快,结尾似乎理所当然就把遗愿完成了,就连制作的过程也没详细拍出来,从头到尾都没有完整展现出一个灯牌是怎么做好的,就是烧了几根管子,感觉很突然,可惜了张艾嘉的演技,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到特色的霓虹灯,有点浪费了这个题材。今年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应该是Sammi了。
观于鹿特丹电影节第一天。霓虹灯的落幕也象征着曾经的辉煌步入尾章,片尾对奉献终身到霓虹制作的匠人们的致敬也让人动容。
切入点本来挺好的,灯,牌,工厂,也可对应饭戏攻心中的招牌保护计划,那是属于香港的logo,但霓虹的梦幻也让这个故事落进光影虚妄。
白花油到日化由,霓虹灯牌会拆香港未来在哪
是我见过最尬的港片开头,有蛮多刻意和过度煽情的地方,我总是会对现在港片的隐喻感到尴尬,就是觉得这隐喻是非喻不可吗?曾经港片的灵气是在于接地气和生活气,而不是虚空刻意的隐喻,把角色当隐喻工具人似的。但是对于这部片的演绎又有很多喜欢的地方,喜欢这种怅然又温馨结合的氛围,喜欢霓虹灯的画面。(看的时候常常在:“不行这太尬了最多三星”以及“这段不错四星吧”间徘徊,最终为张姐和没出现几分钟的任达华给到四星吧。也许做一部关于霓虹灯的纪录片反倒会更平实动人吧。
直到片尾字幕才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对一个人的怀念牵引至对霓虹灯以及那个年代的怀念和致敬。但整体拍得太中规中矩和无趣了……
最精华的在片尾,真实的师父出现之时。片子很牵强造作,实话实说!
2.5,寻回失去的记忆,霓虹招牌确实是个好的载体,它代表着野蛮生长,代表着不规则,也代表着繁华与生命力,可惜电影本身还是弱了些
在国泰航空从香港回上海的航班上看的(国泰航班上的电影有很多港片),从看张艾嘉演《阿郎的故事》那会算起,30多年过去了。美人沧桑,就像电影的主题,怀念一些被时代抛弃的旧日审美。从20年前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至今,这个世界和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头的霓虹灯不在了,想起谭校长当年的歌词: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爱过的老歌,你能记得的有几首?...记得最后还有,像我这样的朋友。
這個故事本身情節是比較弱的,但是攝影和情懷加分。被蔡思韻的演技折服了,看她好幾個戲了,這部演得真好!袁富华的戏份虽然少,演得也很好,梁雍婷这是看她第三个戏了,演得巨好。
特别特别无聊,时代在进步,可香港人好像只剩下破旧的渔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相比于蓬勃发展兴业长新的沪上、鹏城双子星,已然褪去了神话光环的港岛自然会产生一些落寞的迷思。昨日不可追,今日须臾间,明日犹可为。影片以人喻物由小见大托物言志,于“灯火阑珊”(港岛)的变迁史道明了对于港岛的追思、怀念、迷惘与期盼,整体上感觉像是一篇工工整整的高考作文,可以得高分的那种,匠气高于灵性。“以后全靠你了,招牌老爸保不住了,这个家你一定要保住啊。”浪奔浪流,淘尽世事,时代更迭,顺之者昌。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张艾嘉老了,最后一眼珍宝坊。
很套路的剧情,但是对于港片迷来说,真的很感动
六歲幼稚園畢業非典,計算可得—— 劇情上不想解讀了 那張ps痕跡過於明顯的合照竟然給了兩次真的讓人有點惱火 攝影很好 入股一下Leo好了(。 但是蔡思韻小姐真的三部裡面每一部都是她自己(。 這部裡靠比較肉酸的哭戲突出了有限的重圍(。 還有一句吐槽我一定要加上!! 即係一家人一起整光管搞牌照嗰出! 實在太電視廣告了吧!
只看到无法和解的母女
很怀旧 很怅然 很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