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天空中被拉长了的云缓慢的移动我喜欢麦穗被风撩动相互摩挲时发出的声音我喜欢光线透过窗子的缝隙照在木地板上的几何形状我喜欢水滴击打在树枝上的声音我喜欢受尽委屈但是无力申辩的眼神我喜欢透过模模糊糊的玻璃看着恍恍惚惚的人影我喜欢黑暗中微弱的灯光下微微颔首诡谲的笑容我喜欢不经意间抬头看到的风云变化
我知道官方给Robert的定义是一个懦夫,他只敢在背后偷袭Jesse James,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顾及道义,不顾感情。
可是这样的人又真的是懦夫么?
我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我也想通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我在思考,如果你为了所谓的道义,你为了所谓的名声,所谓的道德价值观,限制了你的想法,禁锢了你的意图,那又算不算懦夫呢?
就像我的朋友,为了爱,为了自私吧,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死皮赖脸,厚颜无耻追逐一个女生。
尽管对方一再拒绝他,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没有选择强硬的方式,他只是不停的在她周围打转,不停的让自己出现在她的生活之中。
一开始,我也是挺不屑于他的做法,我觉得很下尊严,根本他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他们适不适合,根本没有去考虑他们将来的事情。
但是我慢慢也开始觉得他是勇敢的,他其实也值得尊敬,他可以放下所有,可以不顾世态的看法,只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很不理性,可是,他却真实的活在当下。
对于他的选择,至少我自己是没有勇气像他一样自私。
有时候那些足够自私的人,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所以Robert呢?
以我的观念,不应该用懦弱来形容他所做的事,不应该用懦弱来评价他的决定。
只能说他做的对还是错吧。
于他自己而言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他自己勇敢的决定。
Coldplay的主唱Chris Martin在一次采访中漏出他对妻子的前男友是Brad Pitt仍是耿耿于怀,前两天在家看了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我想可以理解那种心情。
在这部片里饰演的是无数次被诠解的Jesse James形象,内敛地表现出其凶残,忧郁,多疑,神经质,情绪波动以及在家庭生活中亲子之爱等等多层面的性格,固然是被浪漫化了,但最后他被杀一幕,从容不迫的气度,酷得可与阿兰德隆在le samurai中媲美。
如果我是那个乐队的主唱,我也会有unsecure的感觉呢。
其实除了主要演员,其他演员都有非常到位的表演。
也要归功于导演言简意赅的执导。
片中有很多场合是表面不露声色,底下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气势,一切又在不言中。
寥寥几笔嫂子与Dick在厕所的调情,有风度地勾画出风骚小妇人的形象。
这是一部非常优雅俊美的电影, 同事向我赞到该片的画面,看了时候果然是被摄影迷到,光影的运用,构图取景都是费了很大心思,比如开始大劫火车一段,火车的蒸汽与车头的强烈的射灯,林间的阴影投在带着面具的盗贼身上,这些elements的组合可以产生出多少有趣和难忘的画面出来。
我隐隐感到蒸汽车头的那个镜头有点向火车进站致敬的意思。
(maybe)西部片本来好像是有些过气的genre, 近来似乎有复兴的气势,出了不少优秀制作,更是在奥斯卡大显风光,不过那种男人性格,之间的友情,生死的命运从来是一个主线,由此而引申出来其他类型和题材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genre一直是生生不息的。
个人感觉现代的西部片摒弃或减弱了以往的英雄主义,近而更加侧重与性格深层,孤独,脆弱,甚至有存在主义的意思,Jesse James的故事有如‘che'一样,在西方已经是渗透到pop culture的程度了。
此片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话锋一转,重点放在另一边,扣入到当前的celebrity culture,无名小卒的15 minutes of fame,悲凉的感觉。
最后提一下score, Nick Cave和Warren Wallis和这种片子是完美的配合,结尾本人客串酒店流浪歌手,唱的是Ballad of Jesse James。
蓝切火车劫案之前,杰西·詹姆斯的兄长站在铁轨上,背诵了一首诗:“……充斥了我的双眼/我的灵魂、我的每个部分/病入膏肓,毫无救赎可言/根深蒂固,植入我的心田……”影片故意省略了第一行诗句的前几个词语,那其实是“自恋的罪愆”。
这几句隐含全片主题的诗出自莎士比亚的第62首十四行诗,仿佛是导演和编剧为观众埋下的一个暗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宿命故事。
而将因狂妄而生的镂骨铭心的天命感这一母题表现至极致的文学作品正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
《麦克白》是一个叛徒及暴君因恐惧和疯狂走向灭亡的故事。
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因为听信三女巫的预言,在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的怂恿下,杀死了在自己家里做客的国王邓肯并代其自立,为了掩人耳目和防人夺位,杀死了自己昔日的战友班柯,同时因为恐惧和歉疚而越发疯狂和迷信,最终被复仇而来的贵族麦克德夫杀死。
麦克白无疑是个反面人物,这个人物不顾宾主及亲戚之谊杀死睡梦中的老国王,又残杀妇女和儿童,实行恐怖统治,但他仍然是文学史上最出色最让人感概的角色之一,因为他身上除了极端的残暴和极端的懦弱之外,还有一些庄严甚至光辉的东西,后者让他自信自己是受了“天命”之人,在发现“天命”抛弃自己时俯首就死。
同时,这是一个早叔本华几世纪看透了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的角色,可以透视到自己并非生活的主导,而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伶人,在喧哗的幕前和寂静的幕后之间无意义地穿行。
我没读过杰西·詹姆斯及罗伯特·福特的传记,不知道这位在美国南方享有崇高地位的侠盗在去世前的一两年间是否越发乖戾多疑,越发迷信疯狂,也不知道杀死他的Robert Ford在行凶之后十年间是否重复了杰西的毁灭,一边装作并不在乎命运和天意的模样,一边用纸牌占卜自己的人生。
我想,疯狂、迷信甚至演戏这些被影片不断强调的母题,或许正说明导演有意让自己的作品踏上莎士比亚悲剧的轨道。
诚然,《神枪手之死》的三个主要角色(杰西,罗伯特,查尔斯)中,没有一个达到了麦克白的复杂程度,但是这三个人物共同肩负起了麦克白的人格,三人就像一个三位一体的麦克白,罗伯特杀死杰西那一刻就像是杀死一部分自己,就像一场漫长自杀的开端,在那之后兄弟两人不得不承担起这一复杂人格中原本属于杰西的那部分,无论是查尔斯自杀前的两年,还是罗伯特被杀前的十年,都是在等待死亡带来解脱。
年轻的罗伯特·福特是本片的中心人物,他幼稚、狂妄,一心想着获得荣誉,相信自己与众不同。
他崇拜杰西,跟随偶像的脚步成为另一个侠盗英雄也好,杀死杰西为民除害也好,他希望获得跟杰西一样的荣耀,然而这个二十岁的青年从没想过,一旦他获得了名声,之后将如何伴随着这种名声生活。
这就像麦克白夫妇,他们被加冕的梦想冲昏了头脑,不择手段地抢到了王位,却不知道如何头戴王冠生活下去,既不会治国,也没有继承人,更没有享受过权力带来的快感,夺位的目的似乎只有反叛强权。
而《神枪手之死》中有一个经典片段:罗伯特躺在杰西的床上,重复着杰西的动作,想象着自己是杰西,34岁,肋上有两个疤痕,左手中指上断了一节。
可这一切都是杰西·詹姆斯的表象,杰西在17年的劫匪生涯后有着怎样孤独撕裂的内心,如何过着有名望的一家之主和罪犯的双重生活,这些沉重的事实罗伯特想不到,他想到死亡,却想不到人生。
在向杰西开枪前,这个少年一直顶着一张缺乏内容的脸,他不恨杰西,就算恨,也只是恨自己的偶像不过是个平凡人,他没有自己的哥哥查尔斯那样纠结的情感——一方面无比害怕乖戾狠毒的杰西,一方面又对即将背叛他而不安。
罗伯特和弑君前的麦克白一样,仍然是个天真的人,不清楚自己暴行的意义,不知道自己追逐的所谓荣耀将与阴影相伴。
杰西·詹姆斯是三个角色中最接近麦克白的一个:他是个多疑的暴君。
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中心,强迫自己不信任的福特兄弟留在自己身边,不得私自交谈,闯到老搭档的家里杀死对方(和福特兄弟在他自己家里杀掉他一样,都是对宾主之谊的背叛)。
但是根据剪报对他的描写,很久以前(大概是詹姆斯兄弟帮派刚组成的时候,即十几年前),杰西是个有一双清澈灵活眼睛、性格开朗冲动、却又野心勃勃的少年,结合杰西兄长弗兰克念的莎士比亚诗歌,和弗兰克最终因为害怕杰西的暴戾而离开他的事实,我推测,少年杰西类似少年罗伯特,都是一心想获得荣耀的单纯男孩,为了出名而抢劫杀人,人杀多了才慢慢懂得了世故,逐渐会为自己的罪孽和对同伴的不信任而心神不宁,因为发现如今会对无辜的列车员开枪的自己和少年时代心向往之的侠义英雄形象——也是民间为自己塑造的光辉形象——渐行渐远而寝食难安。
此时的杰西已经不再天真,他身上满是成年人的疲惫,对着结冰的湖面喃喃地说“当你触及到死亡的边缘时就不会怕死,你宁愿死掉,也不想醒来收拾残局”——这是一个清醒者对浑浑噩噩的世界做的独白。
这句话也可以出自丧失掉威严、天命、家庭和求生欲的麦克白之口:既然无法再享有平凡人生的安宁,面对麦克德夫的剑,放弃抵抗,结束一切恐惧和痛苦进入永久的安眠,比违抗命运继续活下去容易得多。
杰西站在光亮的画框前,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和10年的自己一样愚蠢而得意的罗伯特,我想这一刻他感到的是命运的轮回、骨子里的疲倦,以及迎向解脱的期盼。
最后还有查尔斯·福特,他身上突出体现的是麦克白的恐惧。
查尔斯本身是个没太大野心的人,但是正因为比较无害被暴君杰西留了活口,拴在自己身边,身负杀人和被杀的双重恐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伯特仍未觉醒的恐惧和杰西早已麻木得化为疯狂的恐惧都体现在了二人之间的调和者查尔斯身上。
曾经听过杰西有关自杀那段经验之谈的查尔斯比罗伯特更早体会到了死亡的慰抚:既然无法入睡,就只好等待更甜美深沉的死亡了。
影片把这一点处理得极为精妙:查尔斯本来是睡得着的,无论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幕——罗伯特背叛并枪杀伍德——之前,还是在杰西向他透露自己杀死了同伴之前,查尔斯都在睡觉。
而在这两幕之后,查尔斯变成了一个失眠者:比如在谋杀杰西的前夜,查尔斯泪流满面,躺在床上对自己说“睡吧”。
和麦克白一样,和躺在床上都时刻摸着枪的杰西一样,他被自己的认识剥夺了睡眠,我相信犯下谋杀之后的罗伯特会跟他们一同失眠。
这四个人认识到的是同一件事:尽管自己曾有那样的野心,追求过那般的荣耀,以为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到头来还是不禁要发现,自己只是个“戏子”,不是编剧和导演,会不由自主地落入生活的重重罗网中,所做的一切都无非一步一步地跟随命运为自己谱写的剧本。
可笑,可笑。
“我”是一个个体,我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有自己的愿望,然而我无能为力,我的愿望是命运加在我身上的愿望(叔本华会说是世界意志),我跟亿万个同我一样的渺小个体一样,被命运的洪波推动,完成的不过是从无到有再从有专无这一意志,这样的人生,和虚妄有何分别?
年轻的时候总想有这样的机会追随一位大人物,学习他的说话、工作甚至眼神等细节,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大人物。
遇上大人物是需要缘分和机遇的,不管怎么说鲍伯是个幸运的人,能够追随杰西这样的大人物。
回顾一些名人的成长,相当部分都在从追随名人逐步成长起来的,比如张五常、张维迎、郎咸平,商界比如李一男之于任正非,比如孙宏斌之于柳传志。
现在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想起大一、大二的时候,不想参与所谓竞选之类的活动,只是在大二的时候因为活跃被班长要求担任文体委员。
那个班长很强势,口才好,人品却不如何高,但那时我也只是低头做事,并对他抱有一些所谓正直的幻想,一定程度上我是个追随者。
大三,他胜任学生会一把手,在他的推荐下,我担任班长一职。
李一男大学毕业后加入华为,后提交一份建议书,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从此成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与任正非的关系胜过上下级,更似父子。
孙宏斌从某事业单位辞职后,加入联想,很快便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主管,分管联想北京以外的所有业务。
而柳传志也暗地里把其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说起工作的时候,总是把工资高的、名气大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公务员之类的;进入社会后,谈起工作,总不会忽视给领导当司机这样一个好职位,然后会接上一个领导要离开岗位给司机谋了个好职位之类的故事。
司机要跟随领导出去办事,有很多的时间去接触领导,或者领导会有意无意的问这问那,学习的机会一大把,发挥的机会更是一大把。
而司机为领导办事是不分私事公事的,因此总有很多领导的秘密在司机哪里。
有一天领导要走了或者时间久了,领导要找一个能够信任的人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时,一定不会忘记司机的。
鲍伯通过努力,跟随了杰西一段日子,跟他去酒吧、谈生意、吃饭、生活,注意杰西的说话的语气、待人的方式、看人的神情。
有一天杰西问他:你是想成为我还是想替代我。
大三担任班长第一件事就是班费问题,大二收了班费没做一件事情却已经没有费用了。
于是便与他沟通,希望他能私下简单说明,只要我们能够解释就OK了,毕竟此事可大可小。
三次,私下沟通的结果是他完全不理我;后与班委会沟通后,告知班主任,希望通过班主任施压,然后私下处理,结果是他找我装可怜或是恐吓;最后开班会,他当众解释,当然他的名声扫地。
从此他对我记恨于心,在学生会一把手的位置为难了我很多次。
这辈子都不会成为朋友了。
2000年李一男响应任正非创业的号召,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创建港湾网络,并逐步发展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回到华为,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
期间的恩恩怨怨好比电视剧。
在李一男回到华为后虽然身居要职,却基本上被架空了,无法参加关键决策。
直到最近出任百度CTO。
李一男与任正非的种种事情目前还无法洞悉全部,只知道二人性格相似,当年李一男要离开华为时,任正非极力挽留,收购港湾也是又爱又恨。
1990年,孙宏斌分公司开到了全国,而个人越来越张扬,与李一男一样不懂为人处事,且一手把控分公司的权利,分公司与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柳传志从香港赶回北京,希望通过沟通缓和矛盾。
孙宏斌年少得志,没有选择柳传志,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最后被判入狱四年。
司机也有翅膀硬的时候,也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也会惹是生非,而他手里也总有领导那么些私事,也可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出任要职,……鲍伯背叛了杰西,因为杰西太高大,因为鲍伯希望被赞赏被欢呼获得荣誉,遇上鲍伯背叛了杰西,枪杀了杰西。
若干年后,鲍伯开始忏悔,开始怀念,……被枪杀。
历史总在出演,今天的故事总能在昨天的日记里找到相似的脉络。
我还年轻,还在渴望遇到一个大人物,跟随其左右,然后发迹。
哎,可能去给领导当司机比较现实:先要买辆车,然后靠个驾照,然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能给大人物当司机了,然后学习,然后某一天领导说这个项目你去做吧,然后某一天撂倒领导。
===========================================================个人思考:一、追随者1、别人都说,跟个好领导很重要,能追随一个大人物是很幸运的,但还是要分别是非;2、能力固然重要,情商更重要,一则避免张狂,二则避免心理变态——生活在大人物的阴影下;3、目光长远些。
二、大人物1、在破格提拔和揠苗助长间找到平衡点,能力也许够了,但沟通、团队精神在管理中同样重要——现在对骨干的培养有时候用到折腾的方法:突然降职锻炼其稳定的心理素质;2、接班人培养是一件长久的事情,需要多方考察,给予发挥的平台,也给予磨砺的机会;3、在团队内部做好愿景管理,保证团队活力;4、如果要做英雄,死的时候要刻骨铭心具有流传的效果;如果从商,走的时候低调洒脱些。
几天前了,在一场酒后的夜晚,也就是听见隔壁邻居的声响的那个深夜。
左右是睡不着,索性就看影碟。
《刺杀神枪侠》,布拉德.皮特在威尼斯获奖的那个。
影片的开头就是我喜欢的那种感觉。
男声低沉的旁白,夕阳西下的红日,泛黄的麦田中,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叫杰西詹姆斯的神枪侠盗出场,左手抚弄着过膝的麦穗。
恍惚间,场景像极了《角斗士》中马克西姆斯将军回乡,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在微风当中哗哗作响。
神枪侠在夕阳的苍凉里,在美国的西部,一脸的阴郁和悲伤。
角斗士里的大将军,在辉煌的午后,志得意满的回乡,喜悦仿佛将墩壮的身躯轻盈了许多。
布拉德.皮特与鲁塞尔.克劳,两位英雄的演绎者。
其实,在这个季节的银幕上,这两位爷,真还有的拼。
《决战犹马镇》,这是去年圣诞档,另一个西部片的重镇。
克劳在其中以一个深受爱戴的匪首面目出现,不过表现平平。
相比而言,皮特这次的角色讨巧的多。
落魄英雄,多赚了些许眼泪。
说实话,节奏,确实是慢了些。
之前,我并没有看剧情简介之类的东西。
所以,我的本意不过是想用些快意恩仇的畅快,来转移一下我酒后盈余的兴奋。
看来,我失算了。
我不住地问一旁瞌睡的老婆,怎么样,能看下去吧。
什么意思,就你品位高?
老婆气极而笑。
其实,我的想法是,有人不耐春困,我又何妨做怜香惜玉的绅士。
好吧,触怒了淑女,只好继续装高雅。
真正的刺杀情节,迟迟无迹可循,更多的是沉默呆滞,琐碎的闲聊,莫名其妙的狂笑。
太多的细节,在光影中流淌,没有惊奇。
然而,很多感觉都是在影片结束时回溯到的。
杰西詹姆斯牵着马踏冰而行的时候,回头问,你想过自杀吗?
他向罗伯特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
”一切都无所不知,一切都意味深长。
罗伯特,正是那个实施刺杀的叛徒,杰希狂热的膜拜者。
一个卑琐的乡下小子,带着一顶破礼帽,满嘴口音的说话,露出一口的黄牙。
不着调,但是坚持。
从小就收集有关杰希传奇的漫画。
以后跟随行走,在杰希坐过的椅子上沉思,在杰希睡过的床上体味,在沐浴的杰希背后窥视。
对这样一个狂热的Fans,杰希坐在浴盆里,冷冷的问他,你是想变的像我,还是想取代我?
退隐之后的杰希,以前的大盗身份依旧与他如影随形。
他失眠着,一边杀死可能背叛自己的同伙,一边又在半夜把同伙叫醒,诉说自己的痛苦自省。
一个多疑狂躁的英雄,还是英雄吗? 希杰半真半假的在与罗波特兄弟嬉闹,故作欢快的笑声苍白的在房间回荡。
洞察秋毫的眼神在狂笑中,显出无限悲凉。
今后,帅哥皮特可以宣称自己是演技派了。
同样悲凉的还有罗伯特。
当追随偶像的快乐被恐惧替代的时候,追星还会是快乐吗?
他说:背叛,只是因为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为了生存。
也有人说,情深不寿,爱重成仇。
刺杀的一幕,这是最叫我心折的一个桥段。
皮特与罗伯特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他的哥哥可是大名鼎鼎的,饰演过《珍珠港》的本.阿弗莱克)之间的飙戏,平分秋色。
镜头一直在追随着罗伯特的眼神:杰希手中的报纸,同伙招供的内容,杰希发现报纸…直到杰希手里搅动咖啡的汤匙突然停滞,我们仿佛听见了罗伯特的心跳在那一刻的坠落。
杰希来到窗口,看着院子里,女儿稚嫩的声音在读书,刚才嬉戏时脱落的小靴子斜躺在雪地上。
出人意料的,这个一生警觉的巨盗,突然就自己卸下了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
或许,他在沉默中等待着的,上膛的枪栓声响,会帮助他解决困局。
“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
”在早些时候,希杰就对罗伯特做了怜悯的成全。
命运的结局,仿佛一切都是来自杰希的自导自演。
当他盯着画框玻璃上映着的,那两个正对着自己后背的枪口,脸上流露的那是一种什么表情?
明知是宿命,雄螳螂在最后看到在噬咬自己脑袋的,母螳螂的牙齿时,又在想什么?
不是绝望。
绝望是在之前,悲伤之后。
杰希的妻子悲恸在问罗伯特:福特,是你做的吗?
罗伯特在麻木的重复支吾。
正如,在之后重复着几百场的演出:我就是这样杀死了杰西詹姆斯。
终于,台下的声音在喊,懦夫!
罗伯特的所有努力,就在于希望成为跟杰希一样的英雄。
杀死神枪侠,就会成为下一个神枪侠吗?
“他们没有为我鼓掌。
”罗伯特在对女友倾诉着,满心惶恐,满脸的哀伤。
其实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向杰希开枪。
人们只知道,杰希是个英雄,杰希像个英雄一样的倒下,而罗伯特只是个在背后向英雄开枪的懦夫。
说实话,我倒觉得罗伯特并没有那么可卑。
虽说罗伯特的动机可疑,也像是有着噬父情结。
不过要说杰希,却也就是个罪大恶极的惯匪,政府拿他无能为力,罗伯特杀了他,再怎么也算是弃暗投明,替天行道吧?
设下机关擒虎豹, 撒下香饵钓金鳌。
虽说背后开枪是有些不太光明正大,却也总算是以除害为要。
枪声响起,一条生命转瞬即逝。
有的人在枪响之后美名传扬,有的人却只能继续孤独抑郁。
旁白在继续:博比(罗伯特的昵称?
)不会得到任何的颂扬,杂货店不会贩卖他遗体的照片,……手枪会点火,爱乐.梅会尖叫,罗伯特福特只会倒在地上看着天花板……随着干瘪老头,杰希的一个无名崇拜者的一声断喝和枪响,罗伯特猝然倒地,面容安详。
死亡,是不是也叫他解脱许多?
两个无奈的男人,最后都是以同样无奈的人生结局收场。
在最后,说个令人不解的事。
饰演罗伯特的卡西阿弗莱特在影片中表现的光彩,实在是要比皮特炫目。
而威尼斯电影节把影帝给了皮特之后,却吝啬的连一个安慰的男配角都不肯给他。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仅仅有实力,还是很不够的。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西·詹姆斯,是美国西部传奇的残影,也是人性黑洞的具象。
当兄长弗兰克离去,他的权威失去最后一道锚点,暴戾与多疑如野火燎原。
昔日领袖沦为阴鸷的暴君,用枪口丈量忠诚,以死亡测试背叛。
他不再是“侠盗”,而是一个困在自我神化牢笼中的困兽,用恐惧维系摇摇欲坠的权力图腾。
卡西·阿弗莱克与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福特兄弟,是这场精神绞杀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罗伯特(卡西饰)的崇拜如孩童仰望星辰,却在近距离凝视后窥见杰西的腐朽内核。
他怯懦的瞳孔里翻滚着野心与幻灭,最终将弑神行为包装成“正义的处决”。
查理(山姆饰)的笑声里藏着恐惧的颤音,兄弟情义与自保本能撕扯着他,成为悲剧链条上沉默的齿轮。
两人的表演如刀锋相抵:一个用神经质的低语剖开卑微者的扭曲,一个以克制的肢体演绎旁观者的溃败。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摒弃了西部片的快意恩仇,让镜头浸透阴郁的诗意。
雪原上疾驰的火车溅起金色火星,像杰西正在熄灭的荣光;烛光中晃动的面孔如同鬼魅,隐喻集体信仰的崩塌。
没有英雄与恶棍,只有权力异化下的人性雪崩——当崇拜者被迫成为刽子手,弑神者亦被时代献祭。
这是一场关于“凝视”的死亡寓言。
杰西渴望被神话凝视,却在追随者的眼中看见自己腐烂的倒影;罗伯特渴望被杰西凝视,却在扣动扳机后沦为被唾弃的“懦夫”。
枪声响起时,暴君与弑君者同坠深渊,唯余荒原的风声嘲笑人类对意义的徒劳追逐。
电影最后半小时里懦夫罗伯福特被杀与杰西詹姆斯的被杀如此相像而所享受的待遇大相径庭,充满了讽刺,也许杰西的死亡只是他自己的愿望,而给了罗伯福特一个实现的机会而已。
罗伯用杰西詹姆斯送给他的崭新的枪杀死了杰西,杰西把枪放下说怕邻居看见,他怎么会怕,他带着孩子走在路上大摇大摆的,腰间别着一把枪。
他去擦画,因为觉得画上有灰尘,他怎么会在意。
没人因为罗伯杀死而杰西而欢呼,有人愿意花钱花时间开留恋惦记杰西,有人冲进来把罗伯杀死,没人在意这些。
罗伯更像一个罪犯,杀死了“英雄”。
杰西不是被罗伯杀死的,是注定的,他自己是倦了,他在画里看到罗伯举枪上膛,眼里竟没闪过一丝情感,一点波动。
两个小时四十分钟的观影,皮特的演技深刻入骨,勿需多言。
多虑猜疑,喜怒无常是他最直接的表现,任何人跟他在一起都如履薄冰,他的眼神能望穿一切,一个笑容,一刻的沉寂,下一秒都会拔出腰间的左轮。
整场电影杰西其实也只杀了一个手下,但皮特诠释和表现的杰西(包括一些镜头和配乐),将这个江洋大盗表现的如忧郁的鬼魅一般,让人拍案叫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美片流行叫全名。
在奥斯卡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无所依中,演员和旁白们就开始操着弥漫着牛屎味道的西部腔,跩头跩脑的叫人家的全名,名字的叫法此刻似乎变成了比服装道具场景更好的时代背景指南。
无独有偶,懦夫罗伯特福特行刺杰西詹姆斯。
看看吧,片子还没开始,名字就开始卖范儿。
这部电影拗口的名字里,提供了一种貌似简洁明快的判断,杰西是英雄,罗伯特是懦夫。
然而如果真的用这种直读法去看待本片,未免就太过乏味了。
看到很多豆友都对这部片子多有评论,我搁笔多年,有些不同的观感,胡乱抛砖,娱人自娱。
此杰西并非英雄,彼罗伯特也非懦夫。
布拉德皮特是一个姜文式的演员,帅,有型,霸气十足。
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扭下屁股就能在四周画一个摄人心魄的气场。
从燃情岁月到搏击会,他扮演过很多各种类型的英雄。
加上大名鼎鼎的杰西詹姆斯本身就是历史上南方罗宾汉式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可能先入为主的认为,皮特扮演的杰西就是一个英雄。
与此相对的,凯西。
阿弗莱克扮演的罗伯特,还没出场,就被冠以懦夫的前缀。
整部影片中便活在杰西强大的阴影下。
他从小处处崇拜杰西,模仿杰西,甚至在斗胆杀了偶像杰西以后,还没能走出这样的阴影,被人嘲笑,被人刺杀,被人遗忘。
那些认定了杰西和罗伯特英雄/狗熊身份的同学多半是没有耐心看完全片的。
因为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就已经了解到你想了解的全部内容了,再花两个多小时去看正片,无异于谋财害命,自我屠杀。
而那些认真看完全片,由衷的感慨杰西英雄迟暮,罗伯特从小读英雄爱英雄学英雄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同学,不由得让我想起葛优老师在某部电视剧里摸着曾明哇亮的脑袋瓜说出的一句台词: 英雄那,那就不是一般人!
可惜,这个答案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令人遗憾。
其实,罗伯特就是杰西,杰西就是罗伯特,他们两个除却都有牧师的父亲,相同的身高以及相同的中间一个兄弟的名字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
比如对金钱和声望的贪婪,比如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变得紧张猜疑嗜杀,比如他们在杀人的时候都无法正视对面的眼睛开枪。。。
比如。。。
慢着,用搏击俱乐部的谜底来解释这部电影,似乎有很多硬伤。
比如杰西的老辣和干练是罗伯特不具备的,比如杰西的最后放弃抵抗束手待毙的姿态和颤抖着开枪的罗伯特形成了英雄和懦夫的巨大反差,比如杰西身后有无数的人关注而罗伯特则只能靠贩卖他和杰西不得不说的故事来扬名。
这一切,如何自圆其说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风气已不同。
英雄并没有迟暮,只是时代已经不需要英雄。
苟全性命于南北乱世的杰西詹姆斯,已经很难再扒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腾的骏马了。
使他放弃这无本买卖的并不是年迈的身体状况。
当统一逐渐被各方接受,战乱远离人民的时候,绿林好汉很快就要不吃香了。
杰西詹姆斯的算盘和当年杜老板的差不多,干一票赶紧消失,颐养天年去鸟~可惜天公不遂人愿,金盆洗手的杰西夜夜梦见蒙德公,天天被教育“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于是四处走访当年的狐朋狗友,看见人家露出点蛛丝马迹便疑心人家要害他,接着便做出些背后放黑枪这样不上路子坏名声的事情。
花开两朵,各表一只。
这边正当杰西为了铲除后患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
罗伯特却因为英雄退伍而产生了长足的失落。
因为既然没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打砸抢暴动,那么自己天天在英雄身边耳濡目染,等待有一天取而代之成就一番功名霸业的机会也打了蛋花汤了。
在跟随英雄变成英雄的希望破灭以后,杀死比尔(哦不对,偶像)来成为英雄似乎就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于是,在那个芳草莹莹的下午,罗伯特扣动了班机,这是他第二次杀人。
和第一次毫不犹豫的抬手瞄准命中一样,他再次显示了作为一个英雄必须有的沉稳的心理和好枪法。
单从这点上说,他那个一直嘲笑他的哥哥就完全要靠边站。
罗伯特杀死了杰西,他幻想着自己终于成为了新时代的英雄。
可惜,那个人民群众对英雄喜闻乐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英雄的不可模仿性并不在于他出生时天上有万道霞光地上有紫气千条,而在于属于他的英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杀死了杰西的罗伯特在短暂的高潮之后失落的发现,成为英雄的旧梦只有通过在舞台这个虚拟的世界才能重温。
他一次又一次的射杀杰西八百多趟,直到审美疲劳的观众在台下嘘声四起臭鸡蛋西红柿乱飞。
更有卖唱为生的流浪艺人拿他这个活着的英雄开涮,四处用半真半假的民谣招摇撞骗,坏他名声。
(窃以为这一段正是点题的高潮潮潮潮潮潮潮潮~~~~啊)罗伯特最终被人射杀了,他到死也没有成为杰西一样脍炙人口的英雄,杀他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也同样不可能沾上这位尸体身价五万美元的英雄半点光。
到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讨论杰西为什么放弃抵抗从容就义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他即便不死,到此刻也必然落得一个无不同的下场。
说得玄一点,他早就看透并放下的这个英雄梦,被罗伯特信心满怀的捡起,如获至宝的捧在掌心,再被一阵时代的微风吹的无影无踪。
写到这里,再把大热老无所依拿出来做个陪村吧。
其实愚以为,此两部电影有着完全撞车的主旋律。
所表达的都是对特定社会/社会阶段的纪实性回顾。
刺杀一片的优点在于,虽然片中多次出现光线全灭的黑暗场景,但是导演并未将自己对于英雄的个人怀念凌驾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上,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结束了,对于怀有英雄梦的天才来说,这是噩耗,对于渴望安宁生活的百姓来说,这是福音,噩耗也好,福音也罢,都不因谁的好恶而有所转变。
象形之下,老无所依则无处不透露出科恩兄弟对于社会的兽性回归,秩序不存的种种不满,在不满之外,又似乎无法摆脱暴力美学的解决之道。
从镜头和配乐来说,刺杀也完全不输给老无所依。
如果真要说作为欣赏电影和参与评奖的不利之处的话,我列举几个因素如下:1.皮特星光太耀眼,妨碍主题。
2.故事在英美文化圈太耳熟能详,做颠覆性解读难度太大。
3.叙事诗式的描述方法已经如同旧日的英雄一样,不容于世了。
给剧情片培养的三分钟要看一个包袱,五分钟没有刺激场面就打瞌睡的观众已经很难有心情看到最后的高潮了。。。。
刺杀这部电影,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和小金人擦肩而过。
但是因其戏内扎实的功底,深邃而值得玩味的旋律,必将成为在未来站得住脚的佳片之一。
(想想关山飞度吧。。。。。
)晚3:25,于卫老家2米长的大床上。
My love said she would marry only meand Jove himself could not make her carefor what women say to lovers,you'll agreeOne write on running water or on air.这是团伙中的某人在那次对他们其中所有人都影响深远的抢劫行动之前吟出的诗句。
诗句总是显得深长悠远,和这个片子一样,片长有些恐怖,平淡无奇的旁白,时而穿插着回忆,这就是上映之前让人期待,上映后则反响寥寥的刺杀神枪侠。
似乎在努力营造一种史诗一般的氛围,让人有点想起燃情岁月,其实除了James和Frank,其他的同伙充其量都不过是些胆小的小混混,即便这个Bob也是一样,最后杀死James时,也不过是在他擦拭一幅画的玻璃的时候,从背后偷偷的开枪而已。
难怪要被人人唾弃。
影片的音乐确实要赞一个,把这种悲壮的气氛营造的很成功,大家都知道他终将一死,可惜不是战死在与人决斗中,而是死在同伴来自背后的按枪。
影片最后交代Bob的结局都用了近20分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至少告诉我们,大侠就是大侠,无论怎么死的都有人去膜拜,而叛徒,死了之后则是无人问津,被人遗忘。
这种因为一个小事而牵扯出许多复仇的故事,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最后想了想,似乎有点美国往事的影子,至少,他们都很长……
★★★☆
@2024-05-31 22:08:12
优美如诗歌,漫长如史诗,这个故事似乎发生在很久以前了,仿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听别人讲起的从前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不可一世的神枪手,有英雄的毁灭。它有一个少有的由两个人名组成的片名,一个是人尽皆知的国王,他猜忌、多疑又不可一世,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疲于探索;另一个是想代替他的男孩,而他则丑陋、懦弱、没有主见,他不知道自己该有什么却又固执地追求,他们至死都没变。
看完心情很复杂。160分钟慢慢撕磨人心,每一帧影像都是精心雕琢的,箭在弦上的气氛从第一秒就开始凝结,是为了等待枪响后头撞碎镜框的瞬间,还是最后一秒迟迟都没有响起的枪声?无名小卒终究无名。OST增色不少。anyway,新年前,神枪手终于死了。
罗伯是除害的英雄
好多未来的大明星,故事太长,又没吸引力,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讲什么。
英雄没有正邪之分
演技不错
还好还好
摄影很好,配乐很好 有NC~
我不想再看这类人物传记类的电影了。。虽然布拉德皮特还是很帅
8.6 与其说是西部片,不如说是发生在西部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传记,碎片化的叙事配上旁白消解了剧情,常见的“背叛”元素随着悠长的节奏被拉的很深,没有荣耀,没有爽快,满是悔恨与迷茫。Casey演的太绝,每一个表情都道出了bob ford 这个coward的细腻心思,或是迷恋,或是愤慨,或是失望。狄金斯的摄影有多美就不用我多夸了。
伴君如伴虎。
斯科特兄弟参与制片
节奏缓慢,犯困N次,后半小时才有看点
★★★★☆:令人轻易着迷的摄影和配乐,皮特在草丛中忧郁的眼神就像落日余晖中的一首诗歌
It's getting better as it approaching the end...the post-assasination storyline eventually drew my attention
好酒!
故事和人物不知所谓,纵使旁白、节奏、摄影和配乐如此诗意
Do you wanna be like me, or wanna b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