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柴塔尼亚·塔姆哈尼
主演:阿迪亚·莫达克,阿伦·德拉维德,苏米特拉·贝夫,迪皮卡·比德·巴格瓦,基兰·亚德诺普维特,阿比舍克·卡拉,内拉·赫德卡,马卡兰德·穆孔德,克里斯蒂·班纳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马拉地语,印地语年份:2020
简介:沙拉德·内拉尔卡毕生致力于成为一名印度古典音乐歌手,并努力遵循前辈们、大师和父亲的传统理念和教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沙拉德开始怀疑他所追求的卓越是否真的现实。详细 >
导演自嗨作品,5星给美术,可怕的节奏,拉着进度条选择性飘过,属于院线票房不可能有的影片。(2021·5·15 6.9/522 5星12.1% 4星35% 3星42.3% 2星9.2%)【IMDb7.2/2K 】
这么好的电影剧本,台词精雕细琢,和传统印度电影刻板印象完全不同。
天啦撸 竟然在纽约电影节看到了这么完美的作品。厚重深沉,又暗潮汹涌。非常纯粹
喜欢看国外电影,这部觉得还行,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接受
765
B / 那一段不断复现的配乐试图包蕴的不仅是无数“声音”的即时变化,更是情绪与记忆的杂多。因而是重复且外释的。向前的推镜则反过来向内收聚,试图将舞台从平面上采掘出来,也将人物的状态精确锚定。令人宽慰的是,不论主要人物及其立场还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瓦解,这些喟叹中隐含着的讥诮回音,都没有让叙述的距离过分波动,从而阻止了固化立场的形成。回头一看,《百鸟朝凤》拍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坚持和妥协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界限应该是什么?冲突展现,暂时还没答案,回头看看评论
像一把射出的箭,保持着均匀的速度与力度,但缺少正中靶心的时刻,箭手(摄影机)的心如止水也弱化了起伏。关于艺术的不合时宜,单个段落能听到信仰碎裂的声响,段落间则更偏向于不断施重的意志瓦解,靠突现的幽默和介质的变化消解愁苦,但显然不够顺滑。
少有的拍得非常安静的印度影片,故事并未有紧张冲突,只是关于印度古代音乐传承之事,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且讲述得不徐不疾。
沉闷的80分钟后,才有点意思,片尾曲好听。
一个文青挣扎的历史,三星是太拖沓了
塔姆哈尼在前作《法庭》中就用细腻、冷峻的寓言手法描绘了孟买的割裂与奇幻,《学徒》走得更远,在对学徒的少年、青年、中年的记叙故事中,古典音乐本身逐渐变得越来越虚无起来,在经历了偶像的坍塌和信仰的压抑之后,学徒必须学会的不是追求艺术的至臻,而是如何与世俗的不完美和解,他在无数的窗与门的构图中成为了一个可怜又可悲的灵魂,舞台似乎如这个世界般残酷,他只能在边角的阴影中望向老师,在印度的文化中追求苦行是达到圣贤境界的唯一途径,但事实是精神的剥削无处不在,学徒嫉妒通过电视选秀一夜成名的庸俗者,但老师睡去时他是否在内心涌起了他已经死去的窃喜呢?在被传统与信仰绑架的追寻者最终找到了自由了吗?塔姆哈尼的悲观在于你无法逃离这些禁锢,定义自我的意义永远都是伪命题,放弃与失去早已注定,因为你也是这个牢笼的一部分
其实是一出颇为伟大的悲剧,无人问津却使命使然的孤独承受,如同整部电影的叙事轨迹和速度,那样不合时宜——平庸中的痛苦修行。影像里感知到作为“人”而真正存在的“你一生的故事”,却无法获得温存,甚至找不到出路,却仍然那样隐忍克制。在这个国家里“拉格”的命运,折射出对某种或许绝望却要向前的无关恐惧只在信念的悲感精神的需要,对印度的音乐如此,对世界的电影同样如此。
也太好看了,观察式的镜头,娓娓道来
以从容平静的日常节奏,掀开印度社会中当代及传统文化的矛盾。
3.5,导演完全可控的方面已经很优秀了,观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些叙事情境中,演员们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出现了若干个“王小帅情境”。
充斥着大量的印度古典乐,很容易让人stone,不过这不是一个愉快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甚至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冗长沉闷的。但对于修行者倒是有几分莫名的熟悉。在传统音乐门徒制下的苦行者和所处的现代价值的矛盾中,有天赋的毕竟是少数,能坚持这条路的也毕竟是少数,作为一个既没有天赋又想坚持传统的学生则常处于迷茫失望,其实平庸学生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保留传播延续了传统,只是可能很多人一生放不下自己的“普通”罢了
重复的单调段落制造延沓感,一定程度上在寻找远离开口阐释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但冗余无可避免。
三星半。北印度传统歌唱流派的传承发展问题?年轻人、父亲以及童年回忆类似三线并行,但处理得有些混乱,甚至只有父亲线有尾,另两条线莫名消失。前一个半小时全靠令人宁静的音乐撑着,最后有了点看头,有种量变到质变的味道。半星给带来宁静舒适的拉格音乐。
时间线的设计和介质的切换都是极佳的妙笔,一部音乐非常难听却有物哀之思的音乐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导演自嗨作品,5星给美术,可怕的节奏,拉着进度条选择性飘过,属于院线票房不可能有的影片。(2021·5·15 6.9/522 5星12.1% 4星35% 3星42.3% 2星9.2%)【IMDb7.2/2K 】
这么好的电影剧本,台词精雕细琢,和传统印度电影刻板印象完全不同。
天啦撸 竟然在纽约电影节看到了这么完美的作品。厚重深沉,又暗潮汹涌。非常纯粹
喜欢看国外电影,这部觉得还行,有不足的地方,可以接受
765
B / 那一段不断复现的配乐试图包蕴的不仅是无数“声音”的即时变化,更是情绪与记忆的杂多。因而是重复且外释的。向前的推镜则反过来向内收聚,试图将舞台从平面上采掘出来,也将人物的状态精确锚定。令人宽慰的是,不论主要人物及其立场还是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瓦解,这些喟叹中隐含着的讥诮回音,都没有让叙述的距离过分波动,从而阻止了固化立场的形成。回头一看,《百鸟朝凤》拍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坚持和妥协之间,梦想与现实之间,界限应该是什么?冲突展现,暂时还没答案,回头看看评论
像一把射出的箭,保持着均匀的速度与力度,但缺少正中靶心的时刻,箭手(摄影机)的心如止水也弱化了起伏。关于艺术的不合时宜,单个段落能听到信仰碎裂的声响,段落间则更偏向于不断施重的意志瓦解,靠突现的幽默和介质的变化消解愁苦,但显然不够顺滑。
少有的拍得非常安静的印度影片,故事并未有紧张冲突,只是关于印度古代音乐传承之事,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且讲述得不徐不疾。
沉闷的80分钟后,才有点意思,片尾曲好听。
一个文青挣扎的历史,三星是太拖沓了
塔姆哈尼在前作《法庭》中就用细腻、冷峻的寓言手法描绘了孟买的割裂与奇幻,《学徒》走得更远,在对学徒的少年、青年、中年的记叙故事中,古典音乐本身逐渐变得越来越虚无起来,在经历了偶像的坍塌和信仰的压抑之后,学徒必须学会的不是追求艺术的至臻,而是如何与世俗的不完美和解,他在无数的窗与门的构图中成为了一个可怜又可悲的灵魂,舞台似乎如这个世界般残酷,他只能在边角的阴影中望向老师,在印度的文化中追求苦行是达到圣贤境界的唯一途径,但事实是精神的剥削无处不在,学徒嫉妒通过电视选秀一夜成名的庸俗者,但老师睡去时他是否在内心涌起了他已经死去的窃喜呢?在被传统与信仰绑架的追寻者最终找到了自由了吗?塔姆哈尼的悲观在于你无法逃离这些禁锢,定义自我的意义永远都是伪命题,放弃与失去早已注定,因为你也是这个牢笼的一部分
其实是一出颇为伟大的悲剧,无人问津却使命使然的孤独承受,如同整部电影的叙事轨迹和速度,那样不合时宜——平庸中的痛苦修行。影像里感知到作为“人”而真正存在的“你一生的故事”,却无法获得温存,甚至找不到出路,却仍然那样隐忍克制。在这个国家里“拉格”的命运,折射出对某种或许绝望却要向前的无关恐惧只在信念的悲感精神的需要,对印度的音乐如此,对世界的电影同样如此。
也太好看了,观察式的镜头,娓娓道来
以从容平静的日常节奏,掀开印度社会中当代及传统文化的矛盾。
3.5,导演完全可控的方面已经很优秀了,观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些叙事情境中,演员们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以至于出现了若干个“王小帅情境”。
充斥着大量的印度古典乐,很容易让人stone,不过这不是一个愉快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甚至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冗长沉闷的。但对于修行者倒是有几分莫名的熟悉。在传统音乐门徒制下的苦行者和所处的现代价值的矛盾中,有天赋的毕竟是少数,能坚持这条路的也毕竟是少数,作为一个既没有天赋又想坚持传统的学生则常处于迷茫失望,其实平庸学生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保留传播延续了传统,只是可能很多人一生放不下自己的“普通”罢了
重复的单调段落制造延沓感,一定程度上在寻找远离开口阐释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但冗余无可避免。
三星半。北印度传统歌唱流派的传承发展问题?年轻人、父亲以及童年回忆类似三线并行,但处理得有些混乱,甚至只有父亲线有尾,另两条线莫名消失。前一个半小时全靠令人宁静的音乐撑着,最后有了点看头,有种量变到质变的味道。半星给带来宁静舒适的拉格音乐。
时间线的设计和介质的切换都是极佳的妙笔,一部音乐非常难听却有物哀之思的音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