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Ewan迷,他的片子我基本都看过,除非没有片源的,这部《燃烧弹》我一直没有看,看名字,以为是说战争的,打战之类的,所以本来没啥兴趣看。
主要实在无聊,于是还是看了一下,电影主要是说反恐的,女主的孩子和丈夫在一场阿森纳球队比赛中不幸遭遇了恐怖袭击,2人同时身亡,然后女主各种不能接受的一个故事。
其中Ewan饰演的角色不是女主的老公(呵呵),他饰演一位记者,与女主在酒吧相遇后,两人就干菜烈火了,于是我们总局把有关镜头就和谐掉了。
这些都不重要,我主要想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女主的心态,其实到现在我都无法理解的。
电影一开始出现的画面,基本都是女主和儿子日常相处的画面,然后一直有回忆去海边的场景。
导演通过这些镜头是要告诉你女主有多爱她的孩子。
女主的丈夫是一个拆弹专家,感觉性格是那种比较孤僻的,和女主感觉不是那种能互相了解对方的人。
然后镜头切换到女主通过自家窗户看到对面的人,这个镜头还特别切给了记者(ewan扮演的)。
之后女主就换上衣服,跑到酒吧里去喝酒了,其实意图也很明显,是去勾搭男人,顺利勾搭上记者。
女主还是有老公孩子的啊,就这样和记者勾搭上了。
之后,阿森纳队比赛,老公和孩子去看球了,记者来找她,她和记者在家里偷情的状况下,在电视里看比赛直播,看到了悲惨一幕的发生,OMG,这个编剧的脑回路我是服气的。
然后跑到现场找儿子老公,之后就再也不理记者了。
又莫名不断的穿插女主给恐怖分子的信件朗读,然后女主各种觉得对不起儿子,一直关闭自己,直到出现了幻觉,这也就算了,幻觉到最后,居然还发觉自己怀孕了 ,电影也没有交代着孩子是谁的。
在说说记者,明明是个花花公子,见到女主就专一了,不但还帮助女主找到了凶手,还一直默默等待着女主,说真的,电影看到最后,真的已经无力看下去了。
我只想知道,编剧到底要表达什么呢,重生?
很强大很人性的主题和架构,一路铺陈下来却让人觉得力不从心叙事和表演都欠火候,用苍白的独白来平庸的推进和呈现主题更是忙中添乱,编导演和观众都无法按照预先的设定抓住悲伧和新生的力量反恐大幕下的人性探讨,这部比较失败,虽然算是UK出品的主旋律命题应景之作,既不煽情,更不冷静。
这个月刚看过《猜火车》和《蓝色情人节》,偶然间发现了这部由两位主角参演的影片。
2007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女儿在英国呆了一个月。
而这部影片正巧拍摄于2007年春。
还记得在伦敦最后一天,希斯罗机场,由于恐怖袭击造势,机场加强了检查,导致我们入关时间被延迟。
朋友委托办理退税事宜也被迫取消。
等我们刚落脚上海,老公从格拉斯哥打来电话说当天因有燃烧的汽车冲入格拉斯哥机场导致该机场被迫关闭。
后来新闻报道说嫌疑人是中东恐怖分子。
本片已经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了,诚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很难给她一个明确的定位,由于编剧把过多的不同类型的段落拼接在一起,没有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使得影片看起来有点乱糟糟。
有些叙事本应该更完整和深入,却被导演喊卡了,也让我的兴致戛然而止,just kill my half-cocked desire。
an identity crisis?
study of guilt and grief?
conspiracy thriller?
可能是因为本剧导演和主演都是母亲的缘故,影片中母爱的光芒万丈的确给人印象深刻。
当米歇尔在与嫌疑犯母子对话中警醒后飞奔到寓所到游乐场寻找孩子的情形的确打动了我。
伊万可能就不是个配角的料,看片前的期待在影片之初就破灭了。
关于兔子先生,女儿三岁前有个枕头宝贝,天天拿着嗅,无枕不睡,直到最后面目全非。
她说那上面有一种牛奶味道,很好闻。
那年夏天,我们就抱着一岁的女儿闻着她的枕头宝贝辗转于英格兰苏格兰的火车地铁公交车轮船。
如果这部影片还有点意思的话,那就是她让我想起了曾经在UK的日子。
一见到到米歇尔,我就想起万芳的那首——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米歇尔去沙滩得知真相回到城市的那段一段,拍摄的非常好,那感觉,就像一个身处多年的城市的另一面,好似凌晨四五点,熟悉而又陌生。
一种茫然把握不住却又知道什么在哪的虚空的感觉。
影子写手的伊万迈克格雷格因为揭露而死亡,燃烧里面他会怎么样呢——没死啊。。
有些意外囧
片子配乐+画面都很美。
整体感觉比较流畅。
只是,题材比较一般,剧情也比较老套。
女主演技还不错,不夸张,真实、内敛。
不过结尾处,孩子是谁的?
没有交代,让我有点疑惑。
我不知道为什么叫“燃烧弹”,显然,这可不是一个好名字。
你会误以为是一部大场面的制作,至少免不了机场经费追逐战,还有数不清的枪林弹雨。
其实电影里面什么都没有。
只是讲述一位遇难者的母亲。
Michael饰演一位四岁男孩的母亲,电影里开篇铺陈了很久,他们之间难舍难分的母子感情,所以才演变到最后的崩溃,绝望,救赎。
她难以抑制内心的欲望,才与麦格雷发生外遇,在偷欢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震惊整个伦敦的恐怖事件,她的丈夫和儿子都遇难了。
难以原谅自己的不忠和儿子的离去,Michael一直在痛苦中寻求解脱。
替身,寄托,幻觉,都是为了能接近儿子。
“is mammy come with us?
”“i can't come with you now.”这个时候,Michael终于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Michael精湛的表演,就彻底的失败了。
这部电影到底在搞什么飞机,之前是如何做的企划,这个案子居然也能通过,居然也能吸引大腕来参演,至少有三位都是大家可以叫得出名字的明星。
还取了个这么白痴的名字,燃烧弹。
这部片子最大的感受,就好比一个长得像李逵的易装癖,粗枝大叶的婉约派,搞一个那么大的故事,恐怖组织炸体育场,结果着重点放在一位年轻母亲上,这还不够,还在她身上发生了一夜情,最后编剧一咬牙,还让她生了一个小情人的孩子,电影的后半段又让她走向“癫妈”的路子,接近鬼片。
白瞎了Michael的一身好演技。
做不来面面俱到,就老老实实的讲故事,这个片子就应该把悬疑,灾难统统砍掉,做成一部“清洁”或者是“雪莉宝贝”那种独立制作的小成本电影。
什么恐怖组织,还神秘兮兮的追查名单,暗中有什么狗屁阴谋,多余,太低估观众了,难道那么一点点的悬疑我们就会跟着心惊肉跳?
怀着一颗花痴的心,冲着Ewan来看的这个片子。
果真,E没让人失望片名有些误导了我,还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满硝烟战火的动作片没有宏大的场面,却给我绝对不会忘记的震撼影片开始的平淡,女主人公和儿子平淡却幸福的日子,亲情片,注定不温不火女主角紧张,无奈的婚姻生活,迫使她深夜在酒吧,只是想找个人交谈邂逅了。
如此迷人,魅力十足的男人,地球上任何一个正常的女人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女主角,一个懂得爱的漂亮女人一夜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只是这一次,代价是这世界上她最爱的两个人,丈夫和儿子后悔,内疚,悲伤,不愿接受却也无能为力不得不提一下,内位女主角丈夫的同事真的太不地道了,在她最脆弱的时候,提出他龌龊的想法幻觉的出现是因为悲伤,想念到了极致耳边不停出现小Lenny的声音,甚至认为孩子又回到了她身边,她们还像以前那样幸福的平淡着。
而事实是她在自己对着空空的一切母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甚至于不管是谁的孩子,即使是残忍带走1003条生命的凶手的孩子,她也可以为这个孩子挡子弹,即使她知道这个孩子的父亲带走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我本以为女主角没那么坚强,她会追随着丈夫和孩子,从那楼上跳下,然后电影就可以落幕了,一个悲伤的结局可是她没有屈服,看见孩子在楼下问丈夫,"Is mummy coming with us?"孩子的呼喊,以为妈妈会说"yeah,mummy is coming"然后纵身一跃一句"I can't come with you now"让我觉得自己是多么可笑,她还有希望一个小生命的降临为这个故事画上句号,很圆满,女主角的生命重新有了重心,这个世界也重新有了希望至于女主角给本拉登写的那封信,呵呵,愚蠢的,可是很美丽很崇高的思想不屈服的爱,赋予不屈服的灵魂上帝保佑这些灵魂
这个片子下在电脑里很久了,当年下来是因为看了简介以为有点类似惊悚片,结果看了十几分钟,感觉索然无味于是就停手了,因为最近没有啥片子可以看,所以开始翻库存了,就把这个片子找出来了。
片子开始是一段很温馨的母子情,还让我以为是单亲家庭的成长故事。
而后看到了记者男,才发现原来是个熟面孔,才发现原来还是有大牌的。
片子1/3的时候看到了一点香艳场景,不过这个恰恰衬托了内心的失落以后接下来的巨大悲痛。
后面的故事都是很平淡了,当然女猪的演出还是很尽力的,足够展示了怎样才是一个母亲。
这样的片子虽然没什么大场面和特技,不过依然是挺有味道的,特别适合有孩子的人去看去体会,因为不管人有没有钱,不管是母亲在海滩的陪伴还是父亲陪伴孩子去球场,对待孩子的爱那都是一样的,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那个爱的本质是没有不同的。
片中的母亲因为在孩子离去的时候自己在偷情感到愧疚不已,但是如今的现实中,为了所谓的感情,抛家别子的女人亦不在少数,至于搞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的那就自然更多了,不知道是所谓的文化古国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道德呢还是西方国家逐渐的开始注重了家庭概念,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现在的人们追求所谓的人性自由,我看到的知识现象而看不到内在的原因。
当然片中的女人似乎对丈夫也没有任何愧疚感,或许是因为在婚内已经感受不到太多所谓的爱了,这个就是给自己的借口和理由了。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快感的权利,但是追求的过程中要想不伤害别人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看故意还是客观,以及有无愧疚,自己的良心是否安宁罢了。
换言之,就是怎样才算是心安理得的面对另一个人?
不管那个人是自己法律上该忠实的人还是所谓的情人。
影片推荐指数:四星,看着那沙滩上母子相戏的画面,值得在多加一星,特别适合有孩子的人去观看。
一个出轨的母亲,因为一场恐怖袭击,陷入无尽的悔恨和愧疚,虽然对丈夫没有太多的感情,却始终无法忘记自己可爱的儿子。
不过最后在新的生命面前得到了重生。
我们无法体验到对恐怖袭击的恐惧,但能感受到她对儿子刻骨铭心的怀念。
天下每一位父母,每一位亲人,面对在恐怖袭击中遇难的至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也是在对拉登诉说一个普通的母亲对恐怖主义的感受。
失去至亲的人的痛苦,需要多久才能够抚平伤口,意外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很幸运30年来一直很平安,还要更加的珍惜亲人恋人,每每失去都是突如其来措手不及,看了这部片子很压抑,内心受片子影响开始郁闷,心底里有抹淡淡的忧伤,人是脆弱的同时又是强大的。
当失去身边一切亲人时,再坚强的心也无法忍受,心低的痛苦和肉体的痛苦同时出现时,也许不会感觉到肉体的痛。
一个人精神是最重要的,活出精气神,珍惜你的亲人和朋友,相遇就是缘分,只希望我的家人朋友们能平安。
很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动乱年代,能够和平的生活,能吃饱穿暖,一些小小的精神追求还能够实现,真的很满足。
情节有点交代的模糊
完全莫名其妙一片,年内看过最烂|| MD,就算再喜欢你的街拍,也不喜欢你的戏,选的什么角嘛|| 海滩那两场戏八成是同一天拍的,衣服也不换(没理由因为想念儿子穿得一模一样)
比较有前瞻性的电影,构思大胆,爱恨交织,有人性的剖析,政治立场比较生硬。简直就是巴黎恐怖袭击的球场版本,要知道正是由于一名安检人员的仔细其中一名伊斯兰分子才没有进入法德友谊赛的法兰西大球场。但还是不得不提醒一句,本·拉登是阿森纳球迷,他的爪牙们最可能去的地方是斯坦福桥。。。
2009-09-19 看过。拔高,矫情。
some damages never heal
新年伊始选错了部电影,阿弥陀佛。题材沉重却被拍的很一般,尤其对结局的刻意不认可。冲着伊万看,结果他是打酱油的,不过有亮点。好吧,热爱生命、珍爱生命
真爱生命 远离阿森纳
你的幻觉在哪里
最后女主角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也许是想表达出来不管任何灾难都会过去,人总是要迎接新的未来。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美好总会来的。小男孩很可爱……母子温情不错。
剧情一般,但米歇尔威廉姆斯那段挑逗床戏拍得非常撩人,算是范例之一
演技出色。
poor London
MW颜值平平,酷爱露出
Rebuild.reborn and no surrender.Got it, Osama?
糟糕的生活曾经让你一筹莫展,然而,当糟糕的生活不复存在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糟糕的生活也是一种恩赐。
完全没搞明白导演要表达什么意思……各种线索也太分散了。白瞎了我家Ewan
ewan,你为什么要接这部戏?
重
影片节奏古怪得很,而且完完全全地暴露了女导演的软和脚踩西瓜皮式的所谓唯美意识流。但女主用一封给Osama bin Laden的情书,就轻轻松松打倒了美国人煽情煽掉十八桶眼泪的高大全被迫害妄想症。Michelle Williams让MM和Ewan都炮灰了,还差点pedophilia了——怨妇生猛,生人勿近。PS:那场sex scene真没有那么生猛的必要,难道是为了纪念Ewan猜火车时代和球赛共同进行的sex scene?
英国式的吹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