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部网络电影,但电影的架势,可是一点都不小,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优秀网络视听节目扶持作品、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选作品。
虽然是带着对英雄的憧憬点开电影的,但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想到会很燃,没想到这么燃,想到会动人,没想到眼泪从电影开场就没停过。
但,一部以抗美援朝英雄为题材的影片,在年轻观众占据主题的网络平台上映,到底能不能打动新一代观众,我心里没底。
结果!
该片上映不过2小时,就拿下飙升热榜第一,谁说这届年轻观众不爱看我们的特级英雄的故事了?
爱看得很!
要
近些年来,好多优秀的国产影片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真的是演艺界的悲哀,明明导演、演员、剧情都相当出色,可是偏偏票房跟那些所谓的明星参演的平庸之作差之千里。
这种乱象导致了很多优秀的真正的演员没戏演,流量明星在影视圈兴风作浪,各种粗制滥造之作层出不穷。
影视圈要是能像80,90年代那样相对纯粹,有了优秀的作品才会有高回报,相信会有更多导演沉下心提炼作品,也让更多的优秀演员也有机会创作出有形有魂的角色。
作为爱国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和《特级英雄黄继光》真的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同时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该主题作品的艺术呈现,而不是把英雄事迹作为噱头,让我们进电影院看了内心毫无波澜,爱国主义教育的影视作品就应该偏向故事的构架和角色的塑造而不是为了体现某明星的光芒,爱国情怀不应该成为商业烂作的遮羞布。
这是一部近几年来最好的抗美援朝电影,比《金刚川》《长津湖》好一百倍,一千倍。
因为看过了这部电影,我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为何不畏生死,为何能顶着敌人的机枪冲锋。
电影里黄继光告诉我们答案:如果美国鬼子来了,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要挨饿受冻,我怕的是这个。
最朴素,最朴素的语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冲向敌人。
这短短一句话,比什么“我是第XXX个兵”,比什么口号都要深入人心。
只这一句,这部电影就高于此前拍摄的《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因为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谛,让观众了解英雄,明白英雄为何而战。
他们不是为了立功,不是为了杀人,不是为了荣誉,为的是我们这些后辈,能坐在温暖光明的屋子里,能喝着可乐,吃着饼干,在电脑上骂战。
没有大场面,没有高级的电脑特效,没有小鲜肉,没有老戏骨,有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们眼里都有光,他们都有信念。
当战友牺牲了,他们也流泪,但很快就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他们没有迷茫,面对敌人没有怜悯,因为敌人就是敌人,为了新中国,他们必须战斗。
没有多余的文戏,更没有多余的武戏。
面对战争,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教导员李旭,瞬间就没了。
正高兴的收集着敌人弹药,准备返回战壕的赵克春,瞬间就没了。
小梁为了让战友能发射无后座力炮,开枪吸引敌人火力,当战友高兴的看过来时,他满脸是血,已经停止了呼吸。
吴三羊前一刻还在把手榴弹挂到身后,才起身就被打倒,没了。
中弹后,没有鹞子翻身,没有空中转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只像是脚下一滑,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黄继光最后扑向敌人枪口时,身体歪斜着,踉跄着,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为后继战友换取了关键的几秒,让他们能冲上阵地,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一切都非常真实,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我们不是在看戏,而是亲身体现那场战争。
不用那些大导演,不用那些大明星,不是漂亮的脸蛋,不是钢铁超人,不是准确的走位,不是华丽的是武打动作,我们看的是英雄,是真实的英雄,是他们为何而战。
《特级英雄黄继光》满分。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英雄黄继光,小学的时候就有这篇课文,那个时候读过的,哪怕跟大家一样,读得热泪盈眶,可是小时候的我,心里还是会有个一个小小的疑惑,他为什么要去堵枪?
直接打对方不好吗?
可是这个问题,随着翻过的课本书页,丢在脑海不知道哪个角落,积满灰尘,从来没有想过,在今天,这部电影我告诉了我答案,让我重新认识了黄继光。
他还是个孩子啊!
黄继光!
莽撞,鲁莽,一腔热血的年轻人。
刚看名字,还以为又是那种手撕鬼子似的玄幻片,从一个军士迷博主推荐里面看的,他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服装道具,还有那个卡壳的枪。
即使这些我都不懂,但是我也想看一看,这种真实还原的战场是怎么样的。
看多了各种脚不贴地的各种抗战片,抗战偶像片,抗战言情片,抗战神话片,这部影片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冲走了那些污秽。
看之前我还担心过,这种老式昏暗的老片子色调,不知道我能不能坚持的看下来,事实证明,我多想了。
导演对布局的把控,松弛有度,用穿插的回忆介绍人物背景,明暗交替,刚刚好。
看别人爬树
我们爬树还有一个场景,笑死我了,通讯兵传话训练:前方有一个敌营,准备进攻!
传到后面,变成了:前方有一个敌人,准备庆功!
😂😂😂这是一个老故事,他讲的很朴素,就是这种用心的朴素,很打动人。
卡壳的枪晚上昏暗的战场,敌我都看不清,这场战太难打了,结果我们是胜利,这胜利是用多少像黄继光这样的年轻人,用命来填的啊!
讨厌战争,战争就是用一条条的人命,去堆积鲜血,遍地熟悉的,不熟悉的,到处散落的尸体,那不是人间,那是地狱。
多的我也不想说了,黄继光,那稚嫩的脸,清澈的眼睛,总让我觉得,他至死的时候,都还是个孩子啊!
他重复过很多次。
我吃过的苦,我们吃过的苦,我们的下一代,不能让他们再吃这样的苦。
现在我们管这叫主旋律,在灰尘洗脸、沐浴鲜血的年代,那却是无数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理想与信仰。
听起来那么近又那么远。
电影的色调并不明亮,大概只有新兵训练才有了些许愉快的旋律。
镜头对准的天空、山地、树林,无一是萧瑟的战场。
战士们奔赴朝鲜,带着“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的豪言壮志。
他们知道这一去九死一生,但为了千千万万子孙后代,此行他们义无反顾。
教导员叫李旭,是个爱护下士却不善言辞的汉子。
他看见每个人的闪光点,把与之最为相配的位置分给大家。
最初不甘于做通讯员一心上前线立战功的热血青年黄继光在李旭的思想教育和特别培训下也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战士。
电影刻画战士们日常的镜头并不多,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坚毅的英雄形象被我们铭记。
有一个长镜头,叙述着营地里的世界,光线暗着,大概是在地底下,音乐声不大,合着战士们念家书的声音。
他们都说,睡得很好,吃得很好,在这里他们非常好。
没有再接上些什么,眼泪就跟着滚下来。
末尾约是个蒙太奇,恍惚间黄继光回到故乡中江。
母亲在院子劳作,风吹拂树梢,水落在染缸,和平安康的模样。
从幻境中清醒,他艰难地站起,其他战士以火力掩护他。
不料想黄继光朝敌人的枪口去了,以单薄的身躯挡下所有子弹。
朝鲜战场上,战士们英勇奋斗,不计其数的人倒下来,更有无数人再冲上去。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到“前仆后继”这成语的含义。
影片结尾是黄妈妈的自述,她语气平稳柔和:“虽然失去了光儿,但收获了千千万万的儿女,希望我的儿女们迎接胜利。
”她被称为“亲爱的妈妈”。
我是个泪腺发达的人,脸上稀里哗啦,心中哭喊着:“这听起来那么近又那么远!
”那一仗,他们若没有打,大概现在我们也处在灰尘洗脸、沐浴鲜血的年代。
一开始看到剧名,我是拒绝的,“黄继光堵枪眼”从小时的课本到c6的荧屏,这个故事太过于熟悉,熟悉到荧幕还没开始就能猜到剧情。
事实我错了,导演的镜头才真正带我走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英雄,知道他是如何从通讯员成长为战斗英雄。
想必导演是做了些功课的,喊话、卡壳、哑炮、震爆内伤、三三制…很多细节让人感觉很真实,也很残酷。
但是有些镜头的尸体假人和伤口妆差欧美还有点意思。
感动、鼓舞、热血沸腾…“黄继光”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部队番号,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抛洒的头颅与热血。
时代在召唤……
看完剧后脑海里久久萦绕着那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当制片方淘梦向我提出这个项目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
难,太难了。
网络电影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要做战争片?
黄继光堵抢眼人尽皆知,结局剧透毫无悬念?
多少年都没见过几部抗美援朝影视,审查前景如何?
……硬着头皮接下以后,看了几个月的史料,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七十年前的史料混杂了真实记录,混乱回忆,宣传材料,文学创作,光是堵抢眼这场战斗的过程,我就整理出11个版本的叙述,各有不同。
这也成为某些人士攻击质疑黄继光的原因。
在经历了许多个激进的创作构想,以及一稿被当面枪毙的剧本后,这个难题逐渐清晰起来。
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因此最终我们捧出来的电影,不能是狂轰滥炸的爆米花,也不能是浓眉大眼的样板戏。
得是我们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在狭窄的创作缝隙中尽力还原的一种真实。
冷静的,克制的,不怼在你鼻子下面的真实。
这片子确实难。
但是你再难,能有多难?
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
——看过老兵们的回忆,再实际在山上跑过,模拟过,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
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太可怕了,太令人生厌了,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
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是鏖战四十三天的战役里,“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恰好我这人认真,喜欢认死理,这种真实成为了每一步的准则。
工作盘里的部分资料黄继光是通信员,不是战斗员——那我们就描写通信员的成长和训练。
黄继光和妈妈有信件存世——那就尽量使用,捏合到故事里。
战役爆发当天,黄继光应该不在受攻击的两个高地上——那我们就假设他前一天跟随参谋长回到了后方的团部,于是接受了建立通信的任务。
所涉及阵地,时间,地点,都和真实战史不能冲突。
19日反攻,黄继光应该跟着参谋长作为二梯队在后方,一开始不参与六连的进攻——那我们就不瞎给他加戏,只让他看着战友们逐渐凋零。
战斗过程里需要许多桥段和细节填充——那就从老兵回忆录里找,和军事指导聊,没有实据的不写。
上甘岭前线没有记录有女兵——那就不写女兵。
别的片子写了,哪怕老电影《上甘岭》写了,我们也不写。
……
真实的上甘岭阵地至于制作时的阵地,坑道,服装,枪械,军事动作,战斗过程等等,其他主创已有更详细的分享,核心思路都是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看。
总之就是能真就真,真不了也得在真实框架里,弄得尽量真。
这一思路当时一定逼得各部门主创背着我叫苦。
明明影视城里有现成的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山挖?
害的灯光吊车要开到山上,摄影师要在晚上扛着机器在山脊上奔跑?
拍美军弄点绿衣服就行,为什么OD3的绿不行一定要OD7的绿?
为什么连防弹衣和头盔罩子都要现做?
抗日的枪也是枪为什么还要找型号对的枪?
假枪让演员哆嗦一下,后期加枪火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真枪?
拍了挺多战争戏了,为什么拿枪的姿势还要听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军事指导教?
总共就拍二十几天,居然开机前还要军训?
网络电影好多人手机看,为啥还要做5.1声道?
……就一定要。
我经验浅薄,也不知道其他导演是怎样拍戏的,预算问题全部扔给我信任的制片人。
遇到困难了,要不了了,就跟大家撒娇,就一定要嘛!
然后大家就真的顶着压力,给我努力要来了。
等到开机后,所有人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都说:“真香”。
我也在每个镜头拍摄时摩拳擦掌,喊着“来来来我们再香一个!
”全然忘记了当初拒绝项目时候的高冷。
我们挖的阵地而这不光是因为各部门的努力,还因为监视器里有一批愿意一起吃土的优秀演员。
三个年轻人打头,诸多老手压阵。
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
洪洋和刘思博,他们作为黄继光的羽翼,让两个鲜少被歌颂的战士,在片中同样熠熠生辉。
刘之冰老师,武强老师,刘一江老师,牛北壬老师,李田野老师,李晓川老师。
不论文戏武戏,不管等待多久,都是说来就来,出手就有,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
还有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只有一天的戏,没有几句台词,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
可惜因为健康问题没有在首映时见到她,我很挂念,希望她早日康复。
当然还有我们的跟组演员和武行兄弟,因为剧组穷,他们演完我军演美军,山上死完山下活,任劳任怨,死去活来。
最后着重说扮演黄继光的刘家祎。
他当时才刚上大学,比黄继光牺牲时的二十一岁还要小。
一开始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声音“拒绝”的,觉得他太年轻,太鲜肉。
但当他剃掉头发,穿上军装,对镜头投来那稚嫩清澈但又坚强的眼神时,所有人都“真香”了。
他是年轻,但他用天赋和态度扛起了这部电影。
他对得起黄继光。
杀青我们当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山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疫情;因为同题材大剧组同期拍摄导致的物资和外籍演员匮乏;多部门超预算;动作演员受伤;漫长的审查;无奈的删减;……片子里清晰可见的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我知道,全剧组所有人,都已经做到最好。
我没法在一篇文字里回忆所有的细节,对所有人表达感谢,我这人害羞又别扭,最不擅长这个了。
从2020年春天接触项目至今已经两年多,许多人来来去去,如今终于完成上线。
只希望所有贡献过力量的人,能为之骄傲。
然后当我们再度相聚,能够一起奔向更远大的梦想。
分镜师石鑫的分镜制作角度,真的榨得一滴都没有了。
观众凡有不满,不管是嫌慢,嫌晃,还是觉得结构不佳,故事不精,看点不足,手法不对的,都是我才能不足的责任,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再努力精进。
我的分镜我知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到片名的时候,你们也是拒绝的。
“特级英雄”这四个字,在如今似乎是个陌生的概念。
我也不例外。
我们熟悉的是“超级英雄”,或者“宇宙英雄”,为他们在银幕上无数次拯救世界叫好甚至感动。
很多人甚至真的就看错成了“超级英雄黄继光”,连网上的盗版资源的英文标题也写成了“Superhero Huangjiguang”. 当然最让我难过的,是说一看到这奇怪的四个字,就决定不看的人。
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有空来看看吧。
可能是香的哈哈。
开饭开饭
国内近几年最好的战争片!
没那么夸张花哨 ,!
,,,,,,,,,,,,,,,,, ……………………………………………,,,,,,,,,,,,,,,,,,,,,,,,,,,,,,, ,,,,,,..........,,,,,,,,,,,,,,,,,,,,,,,,, ,,,,,,,,,,
一看这个名字还以为是什么主旋律爱国片,出乎意料,没有过度煽情,剧本真的不错,没有乱七八糟的情节,人物形象也比较正常。主演的演技说不上好,但起码不出戏。
这种英雄片其实不太好拍,一般很难挖掘出新的内容,还不能过于高大上,以免有说教嫌疑。好在这部影片拍得比较平实、自然,演员表演也挺朴素、真实,全片的色调感不错,很有年代感。故事当然还可以写得更好,看得出编剧尽力了。吐槽一下,片尾的歌曲真的一般般。
尽管作为网络电影预算很有限,但本片已经在较低预算里做到了几乎最好可能的完成度。战术动作、武器的使用较真实,已有网友做详细分析。一线连队通信员的切入点也好,人物的成长拍得好。立意也好,比很多大制作更真心。
英雄加一星。
不糊弄观众的好电影。剧情两条线:一是过去,二是战场。隔了两周来评论,还能记得主角青涩的脸庞,以及清澈的眼神。
别整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国内好好地拍个故事,多好,不难看
2.5 红色电影,沾我弟光了
每看一分钟电影,黄继光的生命就流失一分钟,直到最后牺牲,唉,英雄该被铭记,我们也要记住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看电影
网大的制作规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场面简陋,但是最终效果还可以,剧组还是很有诚意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不过整部影片还是有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老毛病,人物太过于样板了,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比较套路,导致故事比较过时。另外网大是不是怕观众看不懂啊,疯狂加字幕解释剧情和人物……
好看的主旋律,一场注定的命运奔赴。
烂到难以想象:1.传话练习,做这个训练是因为同志们来自天南海北,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大家都说地方话,口音差异巨大,可影片中说普通话却让黄继光闹出“前方发现敌军一人,准备庆功”这样的笑话,导演是故意我们的丑化战斗英雄吗2.爬杆训练,好,作为穷苦出身的黄继光就算从小没爬过树,你把他拍的像个树袋熊一样抱着杆子不动是什么回事3.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称“母亲大人”?先不要说黄继光的出身不会这么称呼,就他是个四川人,这符合他的用语习惯吗!还有无数细节,不管后面有多热血,让我感动的是黄继光这个人,但电影,可谓恶心垃圾到极点。
平心而论,确实还不错。
主旋律这么拍不就挺好的嘛,他们都是英雄。
英雄十星,电影不及格
演技差、剧情差,看得人犯困
从名字就知道结局的电影,但还是很震撼,很触动。看完只有两个感想:一,感谢先辈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日和平安稳的生活。二,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3.5,朴实但在近几年主旋律里相对最好的了,可惜一脉相承的煽情bgm,每一个牺牲在战场上的人都是英雄
光线,场景,演员,道具,服装,没有很简陋的一眼“这不行”廉价感,但是这片的节奏和故事线不行,导演把精心准备的片段拼成被奇怪的乐章,就好像一个新手从ppt示范案例中黏贴各种元素拼成杂乱的ppt,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谁也不和谁融合,观感上抓不住观众,比mv差劲
三分只给英雄。影片的质量,最多给5分。结构、桥段设计都是50-60年代战争片的套路。表面上看,细节很到位,服化道抖不错,但是仔细看都是槽点不合理。很多桥段都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让看客根本不能共情。所谓的感动,其实是各位看客自我感动,而不是被电影感动到。
超人在世,振金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