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电影,看看豆瓣,只见首页的评论区有这样一条短评:“……总体观感不错,可能比中途岛还略好一点。
向自由世界的战士们致敬!
另外短评区也真实反映了当前豆瓣评分已经沦为意识形态挂帅的秀场”。
看到以上短评就笑了,还特么的“自由世界的战士”,还特么向澳军致敬?!
你了解越南战争吗?
你看过几部战争片?
你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别跟我说电影别扯郑智,电影不扯郑智还拍来干嘛?
难听的话我就不骂了,会有人帮我骂的。
可见,如果豆瓣评分没有带上意识形态,这些西方电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澳军乃至澳大利亚向来把自己归为西方代表“猪油、皿煮、正义”的一员,向来是英美的跟屁虫,说难听点就是走狗。
别说以前了,近几年的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哪次没有辣鸡澳军的身影?
而你等青年,竟然将澳军称赞为“自由世界的战士”,真是可喜可贺。
本人浸淫战争片多年,看过的战争片绝对不比在座各位看的少。
此片从战争场面、剧情推进方面来看,确实能给个及格分,但意识形态注定了我们无法给此片高分。
导演也深知自己没水平刻画北越军队的真实战斗力,所以把北越军队描绘成只会“万岁冲锋”的傻瓜之余,用了多处镜头描绘了澳军士兵“惨遭”击中的飙血细节,以此来给全世界的观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
另外,在最后那次防御战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澳军已经陷入绝境,军官哈利沾上血丝的脸庞眼神坚毅,只见他拿着手枪毅然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北越士兵……倘若你是一名极为细心的战争片爱好者,你可以明白这其实是在“致敬”《拯救大兵瑞恩》的场景。
然而这就尴尬了,拯救大兵无疑是一战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但你澳军跟着“联军”打的仗却绝对无法称为一场正义战争。
这样的致敬,看起来平和光鲜,但在意识形态的另一面,其实只会给自己招黑。
如图所示,多么熟悉的场景!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澳大利亚和越南,这俩国家实在难以让人喜欢。
一个冲在五眼联盟恶心我兔的最前面,一个是白眼狼。
稍微了解点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瞎掺和,哪哪都有他。
另一个中国17万人和它并肩作战,结果他反过来咬我们,这就是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危机:龙潭之战讲的就是澳大利亚的一队兵,在龙潭这个地方和越南兵陷入了战争。
开头影片打出字幕,这些娃娃兵平均年龄不足20岁就被派往战场,大多没有战斗经验。
然后就是无厘头的打牌,执勤喝啤酒,放空枪,抗拒命令。
还来了一个叫帕蒂的女明星来劳军,在军营里面开起了演唱会,结果好了,越南军在龙潭这个地方部下重军,准备把这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的南越支持者包饺子。
危机:龙潭之战表达了澳大利亚官兵在越南的土地上怎样英勇奋战。
当阵地失守,官兵要求向他所在的连地炮击,这有点中国式的“向我开炮”的感觉。
后面还有抗拒撤出命令,为了救出被围困的兄弟搞不明白,救出其他兄弟固然重要,难道军队的命令就不重要了。
这是要传达出一种为了不落下一个兄弟,可以抗拒命令的价值观吗。
影片虽然以澳大利亚人的视角拍摄,其实也蛮适合越南人观看,看看土澳怎么在自己的土地上残杀自己的同胞。
别整那些光鲜亮丽的理由,你没事跑人家土地上耀武扬威,揍你是理所应当。
战争场面很激烈,结果只死了18名澳大利亚兵。
只能说凭借火力优势,土澳用108人顶住了越南2000多人的进攻。
抛去意识形态的东西,这部电影还是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欣赏,战争是极其残酷,迫不得已,谁都不希望寄希望于战争解决问题。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ご公衆號ご:凉心评本文版权归作者 凉心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看完这部电影,才体会到战场上,不放弃落下的战友,不放弃被围困的部队,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承诺。
任何人、部队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救他们就是救自己。
职业军队为guo而战,guo对炮灰怎么样,炮灰就打得怎么样。
澳新军团还是挺能打的,一战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二战有一点关系。
700万人口,动员guo家5%人口的军队上战场,还是蛮恐怖的。
战斗力彪悍,不愧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红脖子后代。
看影评的时候黑鹰坠落的字样吸引了我,我绝对是对黑鹰着迷至深。
实际看完,有种向其致敬的感觉,尤其是士兵在召唤炮手向我开炮的片段,不亚于我大国的爱国影片。
影片对局部描写太多了,没有写太多战术方面的内容,所以是细节多了乐反而整个战争的描述弱化了,虽然突出了几个英雄主义精神。
无完美影片,但仅有吸引我的影片。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围点打援不会吗,支援的路上埋点地雷,RPG打飞机就一发。
这是反战还是歌颂澳大利亚跟屁虫的胜利,越军就会一味的冲冲冲连手雷都没有吗,躲了树后面丢手雷,多少澳鬼子炸不死。
叨叨叨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哒哒哒的滴滴滴滴滴滴吃的滴滴滴滴滴滴滴滴滴的,140个字才能评这凑字数都要搞半天,越军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都是一色的苏式装备,还整不过百把个初出茅庐的新兵
下面是网上关于这个战役的机翻中文。
我做了些修改,让语句更加通顺。
(battleoflongtan.com)1966年5月,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6营第一批士兵抵达南越;其余部队也在6月份陆续抵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营的成员们发现自己卷入了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人最大的战役之一。
到1966年8月,虽然,澳大利亚特遣部队只有在Nui Dat基地呆了3个月。
但是,越共对这个桥头堡阵地耿耿于怀,决心尽早铲除澳大利亚军队。
在战斗前几天,无线电信号显示在基地5公里内有强大的越共部队,但巡逻人员什么也没有发现。
第一,起因:这场战斗的催化剂是越共对澳大利亚作战基地Nui Dat的攻击。
攻击发生在1966年8月17日凌晨,越共使用了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
澳大利亚人只是在最近才在Nui Dat建立了基地,他们试图以基地为跳板控制Phuoc Tuy省,这样就可以在该省掌握军事主动权。
虽然这次袭击只造成了有限的破坏,但却让澳大利亚特遣部队指挥官奥利弗·杰克逊准将(Brigadier Oliver Jackson)感到不安。
作为对攻击的回应,澳大利亚皇家团(6RAR)第6营B连受命从基地巡逻以确定越共的炮击位置。
B连完成了这个任务后,8月18日中午被D连取代。
D连一路跟踪越军撤退的卡车轨迹,从迫击炮阵地,进入一个橡胶园,走向被遗弃的龙潭村。
第二,遭遇战:在Nui Dat以东大约4公里处的这个橡胶种植园里,战斗突然发生了。
当D连穿过橡胶种植园时(两个排在前面,一个排在后面),由戈登·夏普中尉指挥的11排在澳大利亚的右翼遇到了一个越军巡逻小队。
经过短暂的交火,敌人引诱11排向东追踪。
澳大利亚人一点也不知道他们即将与敌军的主力部队遭遇。
下午4点刚过,11排在猛烈的火力下被压制在地上无法动弹。
中尉吉奥夫·肯德尔率领10排(在前左位置)奉命支援11排;然而,他的排在提供支援之前也被同样激烈的火力阻挡了。
在D连的两个前进排的后面,连长哈里·史密斯少校带着12排和连部向Nui Dat发出报告,请求支援他那陷入困境的连队。
战斗刚开始,天空就阴沉了下来,下午一场暴雨为橡胶园里的战事,更加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泥雾”的出现加剧了种植园的混乱,降低了能见度,使得双方很难从视觉上识别目标。
这种现象在越南战争期间很常见,当时季风带来的降雨如此之大,以至于地下翻腾的红土溅起50厘米高的水花,把它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弄脏了。
使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通讯中断,10和11排的无线电都被炮火损坏。
由于10排无法支援11排,肯德尔中尉被命令撤出他所在的排,重新回到连部。
此时,中尉大卫·萨本接到命令,从他的12排中调出2个纵队,试图从另一个方向向11排发起救援。
在途中,萨本的队伍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无法到达目标。
下午6点,12排在试图支援11排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越军使用了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的战术,只可惜没有重火力的支援。
如果把这场战斗拖延到夜晚,并且阻止澳军装甲部队。
那么D连就有可能被全歼。
图片来自网络第三,胶着状态:因此,D连现在被敌军分割包围,每个包围圈里的士兵都在遭受越共的攻击。
其中,11排有被歼灭的危险。
在第一次交火后的一个半小时内,28名士兵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前20分钟内受伤。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Nui Dat,澳大利亚基地乱成一团,因为来自龙潭的战报对敌人的估计数量不断增加。
联军炮兵已经向越共开火,目标由D连的前沿观察员确定。
并且向美国请求空中支援,美国人热情地答应提供帮助。
然而,当3架F4幻影战机飞临战区时,它们无法通过厚厚的云层识别地面目标,所有炮弹都偏离了敌人阵地。
只有,来自9中队的两名勇敢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下从树顶高度空投了几箱弹药到D连,以弥补他们的弹药不足。
下午晚些时候,增援D连的任务获得批准。
首先,B连(他们之前的任务是返回Nui Dat基地)被命令掉头去找D连。
第二,批准第三装甲运兵车分队前往D连支援。
随后十辆装甲运兵车载着B连离开了Nui Dat。
在途中,装甲运兵车与一群企图从侧翼包抄澳军阵地的越共发生了一次小冲突。
随后,部队重新集结,朝龙潭方向快速前进。
第四,撤退11排幸存的13名成员终于在傍晚前,冲出敌人的包围,并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向12排靠拢。
半小时后,趁着暂时的平静,11、12排得以与其余的部队重新集结,在战斗中首次巩固了D连的阵地。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D连遭遇了无情的人海冲锋。
幸运的是,他们占据的是一个反斜面阵地,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保护,使他们免受步枪和机关枪的射击,这些子弹大多安全地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越军的冲锋异常坚决,他们愿意用勇气证明,即使遭遇重大伤亡也愿意继续进攻。
晚上7点夜幕降临,橡胶园一片漆黑,D连的增援终于赶到。
他们的50口径重机枪扫射橡胶园,驱散了进攻的越军。
龙潭之战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一些D连成员希望立即回到11排阵地以寻找幸存者,但是,指挥B连增援的中校科林•汤森德,仍然决定把澳大利亚部队撤退到橡胶种植园西边,优先疏散周围的伤员。
澳军很沮丧,认为他们遭受了惨败。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战斗的结果逐渐明朗。
简而言之,一个由108人组成的澳大利亚步兵连在与两个越共部队的意外遭遇中幸存了下来,这两个越共部队后来被确定为275越共主力团和D445营,其中与澳作战的人数可能多达1000人。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平铺直述式的战争场面还原,个体在战争中是多么微不足道,战火面前唯有战友情值得信任。
冲锋的战士才是战场的灵魂,久经沙场的将军往往最怕死。
枪是政治的工具,枪本身并无对错。
军人也是如此。
西方的越战片充满了对自己的夸大其词,同时也把越南士兵描写的过于愚蠢。
从1964年到1972年,澳大利亚先后派遣了15542名义务兵和26395名志愿兵在越南参战。
在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的伤亡率约为九分之一,在整个战争中共有474人阵亡,4307人受伤。
1973年1月23日,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越南战争停火,澳大利亚也宣布撤回所有在越南的澳军,退出越南战争。
一场持久战.可惜拍的不好看.从头到尾剧情都太平了.战争场面也拍的有点假.一炮炸翻一跟头也是特么的可以..
比好莱坞拍的战争片差不少
太扁平,没有张力,跟我们的战狼有的一拼
澳洲王成大战越南僵尸。。。
越战已经很遥远,想当年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和天与地,越战三部曲,经典震反思,再看这部如搞笑神剧。
看评论区感觉豆瓣真的变臭了。
打的还是很精彩的,战争场面很多,虽然有点单调了,但看的很爽,反战就最后有一点,总体不错
类似《血战钢锯岭》,枪战激烈,其他的一般吧。
战斗场面设计得极差,以至于就是双方开枪,双方死人,一方呼叫支援另一方死人的轮流展现,个人的英勇和指挥系统的存在完全没体现。前后方的沟通上应有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整体情况的交待也没有。实在是不会拍战争片啊。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棒的战争片了!!电影拍得不错,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战士们点赞!!
战斗的画面虽然只着重拍了澳军,还是把战斗的残酷表现的很不错。平地的扫射稍微抬头甚至不抬头也可能被击中,只要受伤就基本失去战斗力,没有强大的后援就只能靠人海(越军),战斗就是各种意外不断…总体还不错
大垃圾片子,想看的朋友看看《拯救瑞恩大兵》《血战钢锯岭》《狂怒》,知道什么是战争片,那种残酷窒息惧怕的士兵。这个片子拍成喜剧片,开玩笑的片子,最多能给4分。
这个组织纪律下能打成这样,真是牛皮
特效一般,但是慢镜头用的还可以,音乐也不错
美国狗腿子他爹打谁他就打谁
流水账一样的平铺直述、士兵们的插科打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绝望,战争不是打鸡血,没有赢家。
越战大丛林,打了快俩小时双方加起来伤的多,死的少
真是特别野蛮、傲慢、奴性——说是献给牺牲的所有人,但每一帧都在献给自己人。把代理人战争的侵略性完全架空,零星表现些苍白无力的“人性”,骨子里还是觉得不管是否正当,以少胜多才是最牛逼的。技术再好有什么用?恶心
战斗剧情突突突很精彩,画画拍摄也很棒可以给四星。不过很多Bug,尤其最后那一幕澳军都没子弹快拼刺刀了,可来的越南人怎么抱着机枪跑步不打的?太过艺术渲染了不好。另外最后那个十字架真是澳大利亚立在越南的?
虽不是经典,但可以一看。就吐槽一个地方,越南士兵冲锋时如果不打算开枪,可以把枪扔掉,这样可以跑的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