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砂糖,而去看了这部《beck摇滚新乐团》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感觉日本的摇滚电影有一股热血沸腾的力量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把音乐的魅力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你的心也跟着躁动起来。
此时的砂糖还没完全褪去青涩,还是少年的样子。
他演的孤僻少年小雄,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摇滚乐中无法自拔,因着自己的热爱而加入了乐队。
因为音乐而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了梦想而挥洒汗水和泪流满面,一切都是青春最好的样子,是我们每一个青涩的梦最初的样子。
音乐不仅可以治愈一个人的心,也可以振奋一个人的心。
当电影的最后响起oasis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那一刻时,有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它唤起了我对青春的所有回忆。
当电吉它被刷响的那一刻,当电音在琴弦中震颤的瞬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泪水。
那个模糊的影像,就是舞台上的他们,原来梦想是可以这样的触手可及,这才是真正的青春啊!
人不痴狂枉少年,我们的青春,又有多少个像这样能够亲眼见证梦想实现的瞬间?
你的青春是否也曾有梦?
你又是否为你的梦想而执着过心碎过?
也许现在的我们都活成了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但你的心是否还保持着年少时的不羁?
如果你的心中有梦,你应该看看这部电影,它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是最幸福的事情。
如果你的梦想已死,你更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去重拾自己的梦想吧,哪怕会遍体鳞伤,但那样值得。
稻妻,日文中“闪电”的汉字写法。
作为spitz的死忠来写BECK的观后感,非spitz粉的还是不入为好。
写下这行字的时候,刚刚看完BECK的结尾,五个人,一个台子,头上十来盏灯光,底下逾万的人海。
摇滚这个东西,没有日晒雨淋,就好像川菜里少了花椒一样——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偏执的美学癖以及好吃的四川人的感受罢了。
我想BECK应该是一部很讨喜的电影,感觉不为摇滚来看的可以为帅哥来看,不为帅哥和摇滚来看的可以把它当作正正宗宗的日式青春电影来看,总之,一开始只是为佐藤健的造型而奔来的我,结果在开篇数分钟内被水弟向经理一行人彻底秒到了:水灵灵的眼睛,深深的双眼皮,素敌的少年笑容什么的……啧啧。
不过作为一个没有看过漫画原作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似乎胃口太大,想要涵盖的元素太多了些。
少年间嬉笑怒骂拳脚相向一边嘴角流血一边眼里冒泪的热乎乎的友情有了,少女与少年间天桥上轻轻踮脚一吻帅情敌使坏删来电记录什么的酸酸的纯爱也有了,一号男猪脚说“是你改变了我平淡无奇的生活”,于是二号男猪脚脑海中闪现当初和哥们儿立下的豪言壮语要“总有一天,Rock the stage给你看!
”,然后一段意外上传的视频又牵出幕后大Boss之类的……太散了,以致于不知道,最关键的关键词,“音乐”,或者说“摇滚”,对于这部片子,以及这几个少年,究竟是什么意义。
另外BECK的命运似乎都放在小BOSS和大BOSS手里,私以为很不符实际,也很消极被动。
这也是我认为《乐与路》做得比较成功的原因。
女孩拿起吉他上台唱歌,就是为了恋人,没什么好丢脸,也没什么好自豪。
凭着一股隔世的眷恋,唱一首豪气的哀歌,不求成名不求回报,唱后各自收拾回家,继续做哥们儿死党。
内核收得很拢。
可惜看完还是删了。
但话说回来,BECK仍然很有亮点,所以我舍不得删,并且还会重看。
BECK的镜头有几个很有feel,大略就是只露人物的半张脸,很端正工整地摆在画面的左边或右边,于是就有了种留白的悬置感,叙事性和抒情性都到达满血状态,只等电吉他战栗的音响点燃空气就行了。
正是有这样的画面美感,所以片中对小雄的消音处理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了。
我承认刚看的时候很不爽,很焦躁,很狂暴,但是到后来却越来越轻松:不用和别家乐队比较,甚至不用和电影中乐队创作的其它歌曲比较。
因为“无”,反而释放了最大的想象态,反倒激发了电影这种艺术手法用视觉来触碰听觉极致享受的潜力,类似的不也还有《香水》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之类,用视觉听觉来魅惑观众鼻子舌头的电影么。
不过捏吐个槽,苦了演员了啊……水弟属于挤眉弄眼派,砂糖就不停地干瞪眼,向井理面瘫状……这个,有点无奈啊。
话归正题。
如果套用OTAKU的话,作为spitz粉,要看三遍BECK:一是观赏用,二是截图用,三是考证用。
之所以对BECK有共鸣,还是因为这几个和spitz共有的关键词:邂逅。
意义。
摇滚。
吉他的三轮叔基本上属于说大白话的类型,然而在他讲起spitz组队的那会儿时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他说“初见正宗的时候,总觉得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
好像以前认识似的,所以很快我们就打成一片了。
有种什么东西要开始的预感。
”我在屏幕这边泪眼汪汪,三轮叔啊你叫我作什么表情才好?
(虽然后来正宗还是花了三年才去掉你名字后面那个さん^^)不记得是日饭还是主唱说过,spitz是“雨水乐队”,一开始在文化祭的首次登台也是梅雨时节来着,再加上各种音乐节也都聚集在七八月,遇上个暴雨什么的也不奇怪。
最经典的live莫过于雨中演奏的「猫になりたい」,细雨如烟里上万人人头攒动,顶着白毛巾的女孩,沾湿的刘海下有一对猫一般的双眼。
再加上我也曾经站在一场雷雨中等到live的结尾,所以对BECK最后终极live的设定再满意不过。
曾经有一位日饭的repo里写道:「ほんと何も覚えて無くて惜しいんだけど、でもスピッツの前に綺麗な虹が出たんです。
」(虽然什么都记不大清了有点可惜,但是spitz面前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私下感叹这live是有多美啊。
最后随便扯几句日本人的美学观。
如果说美国在世界上传播的一大卖点是Democracy的话,日本贩卖的一大亮点就是「青春」。
无论残酷青春也罢,校园恋曲也罢,他们对这份青色的岁月真是珍惜得不能再珍重。
伴着Moonbeams的乐声回放的镜头里,十有九成都是难堪,都是幼稚,都是老了回头会脸红耳臊的东西,但我们看着就觉得美,因为画漫画的人,拍电影的人觉得、并且知道它美。
最难忘的莫过于村上春树让“鼠”倾吐的一番告白:“‘我喜欢我的懦弱。
痛苦和难堪也喜欢。
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
还有和你喝的啤酒……’鼠咽下话语,说不清啊!
’”说不清啊,也许对摇滚的少年来说,是摇滚让青春逃离平庸;但对我这观影的看客来讲,是青春让摇滚如此不同凡响。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了一部很好看但我并不会称之为完美的漫画,今天我看了这部漫画翻拍的可能更不完美的电影,脑子里全是乱糟糟的事。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太虚幻的故事,当年他就不是我好的那口画风,现在到佐藤健也不是我好的那口男人,甚至连涉及的乐队类型都不是我最好的那口。
但我依然又一次暗暗爽着看完了这个满是奇迹的故事。
十来岁的人,想要个可以同时说出偶然听到得旋律曲名的朋友,想加入一个谈着自己话题别人不懂只能干羡慕的圈子,想哪天一出手发现自己在某个向往不已的领域大有天赋,想有个可以让自己不惜流汗流血真正坚持下去的伟大信念,想有一个可以单单纯纯喜欢着的恋人,想要一段难以想象电视剧版离谱的冒险奇遇,想要一次改变生活的机会或是一个改变人生态度的贵人,想要完全打败自己的对手并且让对方受自己感化,想要很多能够化险为夷的运气、朋友、奇迹……十来岁的时候,我想着这么多这么多,却只带着羡慕、懒惰、自私、怨天尤人和孤注一掷。
许多年以后,我混在喜欢的乐队现场pogo也好,和着几个听歌口味天差地别的朋友在边上吐槽也好,我说服了自己,淡去那些现在说来蛋疼无比的伟大梦想。
现在的我,依然无权评论这种理想主义的好坏。
我没能找到太多能在爱好上步调一致的搭子,但是我有舍不得的一群二货总要一起吃中饭、刷围脖、搓麻将。
我没能在玩贝斯上悟出个屁道道,但是我也有我喜欢、也算有点擅长并且想干下去的活。
我没能碰上什么追车枪战大明星黑社会,但我不愁吃喝还能有点小零钱凹凹造型装装逼,更何况曾经小小的喜欢慢慢的能变成大大的爱。
我的生活平淡轻微跑偏,但至少没让我觉得乏味,甚至觉得自己还有那么点幸运。
“BECK是个让我羡慕的故事!
”对于一个装逼惯犯说出这句得是多大的勇气。
但是,我不曾后悔我现在的一切,奇迹只要相信就好了。
回到电影,对于水岛能驾驭龙介到这程度我已经很欣慰了,千叶无功无过,小雄的成长感能在短短的电影里感觉到一点已经很不错了不苛求,还有热血高校牧濑穿越我囧,阿樱到更加萌了,阿平……不提了……这是个悲剧……为毛哪里都欺负贝斯手……关于那个梦,这点巨大修改也是个悲剧……可能原本队员梦到那个无数摇滚传奇人物太过梦幻,变成音乐节上演出俗气不少,也实在不少,这必然使“未来传奇乐队”的形象瞬间降到“音乐节人气乐队”的层次,我心理落差无法接受,至少还是有很多看官是奔着看梦幻的乐队奇迹去的吧……关于消音,这点处理开始有点失望,后来想来也是理智之举,漫画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不论是怎样的声音,也是众口难调的吧,与其让大家接受残酷的现实,不如虚掉也罢。
我不期待能有改变世界的巨大奇迹发生在我身上,我也不后悔我一路走来选择以及拥有的一切,但我始终相信奇迹,至少一部Beck就能让我想起太多过去的故事,最后还能哼几句Don't Look Back in Anger,这或许也是奇迹。
看过漫画和动画的朋友们想必对这部描写有关青春和乐团的电影期待很久,就像我一样,我期待着コユキ或者是真帆唱MOON ON THE WATER的场景,期待他们在the dying breed 的日本巡演上震撼的歌声。
当然,我总是要对比原作和电影的差别,这样先入为主的感觉,或许让你对这部电影有所失望,但是当你真正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场景在电影里并不是最重要的。
当然,那些场景加入的时候,或许更饱满,或许就不是这 一部电影能容纳下的了。
关于几个主要角色竜介: 之前看宣传的时候,心里很郁闷,觉得竜介这个角色让水嶋去演,长相上大概不是我想要的,因为竜介那种很酷的样子,在宣传画里是看不到的。
但是当影片结束之后,我想我已经忽略了演员本身是谁,水嶋还是把竜介这个对于吉他的收放自如感做的很好。
コユキ佐藤健来演コユキ,我没法评论,我觉得很好,(我想剧透)从开始的向竜介请教要学琴的时候,到最终登台在STAGE 3演唱时,我在想,是佐藤不会唱歌么,为什么动画里最震撼的嗓音却从始至终没有在电影里出现,而与the dying breed合唱的时候只是音乐和英文字母打在屏幕上,这样的方式,我有些纳闷,到现在还未理解,我是多么期待那几首经典的曲子出现。
(コユキ唱歌时都是没有人声的。
)千葉桐谷健太是个人才,只要有他的剧,我多数有被他所感动,无论是《热血高校》还是《ROOKIES》,桐谷健太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千葉在苦恼没有与团员们看到同样的梦而郁闷的时候,冲回曾经战斗的说唱舞台的时候,却被说:这不是你呆的地方。
我想千葉已经是做好了选择,STAGE 3的逃开,到最后终于看到闪电般的梦境,那才是千葉真正的回归,看着这一幕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不是因为音乐,而是因为执着。
サク一个不太起眼却又无法被埋没的角色,与漫画里的形象真是ピッタリ,第一次上手排练的时候,他的鼓声确实更要张弛有度。
平他的存在确实有一个乐队里贝斯手存在感觉在里面。
包括性格,他并不张扬,但又与鼓手两个人控制整个节奏,他是第三个回到STAGE 3的人,正也说明了平在整个乐队中起到的是一个后援的作用,强大的维系了音乐整体的结构。
真帆戏份不是很重,但是贯穿了他对コユキ的感情,没有真帆的歌喉和演出的画面,在电影里并不显得欠缺,毕竟在漫画和动画里 真帆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只是感情上的线索罢了。
叫BECK的狗你丫戏份太少了,我还期待你吃蝴蝶呢。
至于H大叔游泳教学的情节只好在动画里看了,电影是没有的,荣二这个与竜介演对手戏的角色,嘛。。
已经被我忽略了。
一个翻拍动画的电影,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之前的DMC的真人电影,别说有多失望了,动漫DMC是神作。
动漫BECK也是。
BECK 真人电影,能做到不全被动画里的音乐所限制,已经很让我吃惊了。
不能全用动画里的歌,虽说有点小小的遗憾,但也许有其原因吧。
PS片尾曲说是用绿洲的don't look back in anger 为了这首歌曲去看电影的同学们,我认为它只是个片尾曲而已,它与片子本身的意义相比较,已经被我忽略掉了。
与之前《告白》里出现的radiohead 的Last Flowers 的存在感比起来,有点不足,但是BECK本身是个讲有关摇滚乐团的故事,绿洲的音乐结尾,算是很华丽的。
洋洋洒洒喷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喜欢BECK 的朋友们,一定要看这部真人版电影,或许不是你所期待的,但是会给你带来你所没期待的惊喜或是感动。
本人是小菜鸟,不会写观后感,大家别说脏话批评我就OK 。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著名漫改,只觉得卡司吸引结果很好看,惨绿青春,热血摇滚。
剧情很老套,具天赋的素人加入乐队,受欢迎,挫折,分裂,恶劣条件下完胜,几乎每一部少年漫画都这路数。
然,百看不厌,为着那些必然会的发生。
145分钟看来轻松愉快好不冗长,堤幸彦果然还是值得期待,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消音。
据说是原著人要求,但蓝色背景激扬音乐下全体痴迷时搞消音,实在是,且还打了字幕。。。。。。
不是不遗憾的演员看来和漫画很像,两位瞪眼男,一个弹吉他意外地有腔调,另一位出演中二生毫无违和感,由内而外的呆滞少年气彻底把我击沉。
桐谷健太演最好。
其他两位存在感太弱,忽略
剛剛終於看了BECK,是老毛病又犯而閒置許久的片子。
年少時動畫看過一集,在當下感覺有點悶,就給關了。
看之前多少知道BECK是在講甚麼的,少年、成長、青春、樂團,大概就是這幾套;看之後,才想要給他多幾筆:信念、執著、熱情,還有搖滾樂之所以歷久不衰的一個重點:渾身顫抖。
google來漫畫原作要求小雄歌聲消音,我覺得這是好的,在劇裡不斷不斷被重複神化的聲音,總是不可隨便凡俗輕薄;這不是在說佐藤健歌藝不好,只是讓聽者各自帶入心中的"神聲",也未免是壞事。
千葉的處境很微妙,微妙的就像放克猴寶貝的那位DJ,似是可有可無,在重要歌曲上總無他的戲份,每次上MS就只看他在後面手舞足蹈令人尷尬。
我現在還找不到放克猴寶貝的那位"千葉"的必要意義(因為我不是LIVE眾吧),但BECK的千葉的存在意義至少有點眉目:革命是這樣的嘛,在暴動之前總是需要有人先喲喝一下才有人去衝撞警察。
看到阿櫻打鼓我有點心痛/慟,痛在怎麼停了這個東西,慟在現在真他X的想敲敲鼓。
龍介就是個執著到扭曲的非常識人。
這種人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命運坎坷,但偶有媲美中樂透頭獎般的絕佳機遇;能把握的,就出頭了。
BECK最後最後在偽富士搖滾節,全團忽然像嗑藥般揮灑得淋漓盡致(連千葉這只舉手的人都熱淚盈眶了),觀眾如蒙受感召,每個人都彷彿掌握了甚麼繼續存活的勇氣。
這時我也看得入迷了,好像在看什麼名團的真實LIVE,即使沒有VOCAL,那種氛圍、那種力量,就是能讓你的心被打動;那瞬間,很多事都豁然開朗了。
額外一說,片尾是OASIS,在還不知道典故時,我想這接得真好。
还记得最开始看BECK的动漫时,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一个铁哥们组了一个乐队,是他带我进入了摇滚的世界,带我去看的第一次演出我永远记得是痛仰,第一次音乐节是张冠李戴,第一次去看他们排练,第一次听到架子鼓和贝斯的声音在我耳边炸开,现在依然让我兴奋不已。
感谢丁丁,是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另一种声音,让我在苦闷不已的生命中总是保持着毁灭世界与重建世界的决心,谢谢!
现在来说说电影,其实电影和动漫比起来最大的问题也最不是问题的是小雄的声音,我特别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也希望有种声音可以净化灵魂,真是矛盾。
草,算了。
管他妈的呢。
我动漫里喜欢的真帆啊!
whatever花瓶就花瓶吧,优质的贝斯手啊,丁丁你真是和他一妈生的,都是俩贝斯手而且还长这么像。
最令人吃惊的是千叶,大爷的!
你演的太好了!
本色出演吗!!!
其实最不令人吃惊的是龙介,太贴近动漫了。
BECK在音乐节上场的时候我好像闻到了XXX的味道,那是你妈每次POGO的味道啊!!!
大叔PO的很嗨啊!!!!
泳装MM也很嗨啊!!!!
我他妈要去迷笛啊!!!!!
凌晨两点零四分,终于看完了BECK。
看过动漫的BECK,但是不想说他们的联系,现在所说的,只是BECK。
一部电影。
关于梦想谁没有过梦想。
不论是不切实际,突发奇想,还是遥不可及。
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形状。
但就是那一瞬间,也许就能支撑一生。
这就是梦想。
关于消音摇滚乐一定要有人声么。
所谓音乐,难道不是用乐器来表达的情感么。
音乐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么。
计数器冲到9999的声音。
观众涌来的脚步声。
观众的欢呼声。
每个人回忆的画面依次出现。
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一切。
小雄在唱,虽然只是口型,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有什么关系呢。
他在唱,你在听。
这是音乐的力量。
就只是感受就好了。
不去要求其他。
关于BEATLES 关于OASIS真的很突然,当DON'T LOOK BACK IN ANGER响起。
众所周知,前奏是借鉴IMAGINE而来。
用经典成就经典,能成为经典的不多。
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情感太多丰富吧。
就这么流泪了。
当IMAGINE的前奏响起。
当DON'T LOOK BACK IN ANGER响起。
泪流满面。
--以上是与电影有关的---IT'S OVER关于小雄 关于我大概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
不知道为什么对小雄的成功那么感动。
十几岁的我,只是缺少了一把吉他。
惨淡的高中,IT'S OVER 。
还不算晚。
就去做吧。
只为了,不让遗憾继续。
民谣还是摇滚。
其实内心很清楚。
木吉他,电吉他。
其实并不重要。
相信,音乐是改变一切的力量。
DON'T LOOK BACK IN ANGER , I HEARD YOU SAY .---E N D
三星半隔了几年又把这片子刷了一遍还是只想夸佐藤健---如果不是当年水弟人气绝顶这片子无论上看下看竖看横看佐藤健都是这部电影的魂很难想象,他拍这部片子之前只在两部电影里面酱油过(分别是gemon和rookies剧场版)但是整部电影里面那种强烈的奋斗共鸣感那份撑起电影的朴实表演(虽然那时候和今年的他比确实有差距)如此的吸人眼球也难怪导演很喜欢他给他的镜头远比名义上的男主多之后又马上演了导演的圈套然后再之后,佐藤健就连续主演了7本电影(非单馆系cult片类)3本浪客剑心,4本东宝类型几乎没有重复25岁就单抗了将近150亿日元的票房所以今年回过头来再看beck能力真的就已经体现在那里了回过头来再说影片消音败笔很多人都吐槽了我还有二点一是进度太赶,原作漫画内容丰富,后期故事一直见得在赶情节,人物间关系展开略显急促,颇可惜二是给水弟戏份太多了,大概他是一番吧,必须要在高潮部分增加他的戏份,但他的部分让我觉得是脱离于整体的,融不进去,也感染不了人所以明年的食梦者,集英社漫画家的梦想与苦劳由更加成熟的佐藤健来演绎想不期待都难
【本人只会感性地与剧本交流】 所有我对青春的幻想都已经出现在这个故事里了。
对刻意保护下的学校生活感到枯燥,对无奈的欺凌中生存感到无耻。
当阳光劈在那张100*80的正方形木料画桌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幻想原来已经只存在重复。
当旁边桌的同学提前完成设计,而自己连续通宵都只能乞讨个及格。
当下床的同学已经带着女友去梦幻双人游时,我用那十只磨掉皮的指尖都弹不出一曲。
雄的所有都是从梯子上抱起BECK开始,从认识BECK到龙介(电吉),从龙介的电吉认识樱井裕志(架子鼓),之后是平义行(贝司),千叶恒美(主音),组成了存在同一个幻想的乐队BECK。
甚至存在了本人幻想的极端,用自己的音乐笼罩命运中的伴侣(南真帆,Moon Beams)归根,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在梯子上报下BECK的勇气开始,有那样的想法就应该有那样的行为。
不喜欢世俗的校园,就已经不理会世俗的袖手旁观。
皮肉的痛会完全消退的。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幻想的追求,但疯狂用尽平凡的人物与画面去诉说这个的故事,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产生了一个幻想,一个可以将幻想变现实的幻想。
当我看回截图时,我才发现原来现实中确确实实存在了那个幻想中的背影、、、、一个小女人带给我的现实中的背影 Mr.children【见本人的相册】
从头到尾听不见小雄的歌声.......灵魂没有了......出于对原作的喜欢...只能给2星了
五星电影 因为主唱消音 扣掉一星 导演精神病 白瞎这么好的原作动画片啦~!
虽然完成度不高 但是还是有很多闪光点 另 消音是硬伤
时间比较长,与其他摇滚热血电影不同的是,主唱的声音都没有,不让听啊~
熟人好多~
挺卷毛主唱和鼓手
直到他们自费出专辑那里怎一个酣畅淋漓,少年借由摇滚找到了人生意义、友情和爱情!但是后面除了音乐季live都不怎么样。
叙事那么的出色完整 结果居然消音 导演二呀
始终不知道砂糖唱了啥有点可惜。。。
看在帅哥们的份上
没看过漫画版,看这个电影版看得真要命,乱七八糟的剧情。还好日本的摇滚情结还在那里。
看完之后觉得水岛宏好美腻!!!!!!佐藤这娃真是超老相的。剧情和奇怪的英语忽略就好了。
没有人触电身亡真是太好了呐
关于小雄一开口就消音的问题,大致上我是能理解导演良苦用心的,毕竟这是被真人化后大家最瞩目的问题,能达到那种夸张效果的声音在人间毕竟不好寻找,消音也是无奈的选择,只是真的很希望在最后的最后还是能有震撼的人心的声音出现,除此之外,电影各方面的完成度都很高,向井理露的很多……
堤导啊,这部终于回魂啦~燃啊燃~!!
里面的泉学姐真tm像芙蓉姐姐啊。。。从长相到S形身材。。。
求求乃们了!不要在翻拍动漫了行么
断背吗?还是无法接受大和民族的摇滚
组建自己摇滚乐队的青春之梦的渴望在此刻达到新的顶峰
Please don't put your life in the hands Of a rock and roll band ,Who'll throw it all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