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死亡最近的时候是爷爷去世的时候,大概有六七年没见了,面容模糊,最后一面也没见过。
火葬,印象中也没有遗容瞻仰。
大学开始,我回想起这段血缘,有些可惜,与爷爷奶奶一辈的疏远让我们缺少一种对死亡的敬畏,对岁月的珍重。
六尺之下中有不少关于性、毒品甚至乱伦的描写,对于有些精神洁癖的我而言,有时会觉得天哪怎么能这样。
但这不影响我对这部剧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谢。
没有看这部片前,我对死亡的想象停留在失去所有喜怒哀乐所有想法所有回忆的恐惧中。
这部剧让我看到剧中人物面对死亡的混乱无助,看到他们对已故之人的想象,看到剧中人物一生的终结。
我们有一样的畏惧,有一样的挣扎。
当Ruth让女儿去尽情地做自己时,当Nate说他害怕所以错过了很多时,当把一切都安排得紧紧有条的David哭着说你为什么不能明白我就是没有办法坚强起来时。
一切猝不及防,但也没有变得更糟,大家都在走向终结。
英文网站中把这部剧贴上comedy的标签,这部演绎最沉重的话题的剧,却给了我一种力量。
看到剧中写着生死日期的一幕幕,也觉得有些释然了。
要好好活着,在还拥有的时候紧紧地抱住它,感受它,见到了他们一生的挣扎所以才更加地希望自己充满勇气,别留下遗憾,在能爱的时候用力去爱,不要放弃。
博尔赫斯说,肉体只是时光,不断流逝的时光。
我真的爱这些时光,爱每一个能够真切感受生命的日子。
如果你喜欢American Beauty式的黑色幽默和脑洞大开,千万不要错过Six Feet Under。
关于该剧的译名,最常见到的是“六尺之下”、“六尺风云”,必须要指出无论从字面还是从剧情内容,怎么都不应译作“六尺之下”,应该是“掘地六尺”才对啊!
继American Beauty的成功之后,Allan Ball担任核心创作者、制作人、导演、编剧再次创造出AB的放大加强版——Six Feet Under。
可以说Allan Ball不仅把所有AB的元素都再现在Six Feet Under中,而且进一步加细化以及增加更多的噱头,最重要的是把“死”这个话题作为头等主题,两部作品的不同在于:AB一开头就说男主死了,而这剧并没有,是通过一种绵延和逐层铺垫的方式将男主引上黄泉路。
既然以“死”为主、几乎每集开头都死人,那么让我们先来看下5季63集囊括多少种死法(意外死居多)。
S1E1男主爸吸烟引起的撞车死E2传销骗子泳池跳水死E3工人被巨型面包机绞死E4黑帮枪击死E5猫引起的艳星洗澡死E6老夫妇睡觉死、伤心过度死E7士兵为国捐躯死E8乐极生悲死(一女的一边听着i will survive,一边探出了limo天窗,正high着就被路牌撞死了…)E9儿童玩枪死E10无聊唠叨男子被老婆用平底锅打死E11婴儿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E12搞基少年被激进路人打死E13无辜富婆被高尔夫球误打死S2E1恐怖片女星嗑药死E2运动男跑步死E3正常病死E4老死E5吃饭噎死(独居的中老年妇女在家不幸吃饭被噎死,死后一周才被物管发现,虽然她早已为自己的葬礼拟好了计划,但她想邀请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各种原因不能来,她想请的神父也不能来主持葬礼,连她想做的开棺都不能做到,因为尸体腐烂多天已经无法重建。
不知这算不算最凄凉的逝者。
)E6酒醉坠海死E7窒息性自慰死E8“圣诞老人”撞车死E9无辜路人被高空抛物砸死E10心脏病突发死E11被病房室友谋害死E12rico邻居老太太烫发时死E13犹太胰腺癌患者死S3E2枪杀前同事后枪手自尽死E3女子被朋友吓得撞车死E4突发性心肌炎E5廿五年前车祸荒野死E6整容鼻流血死E7brenda爹胃癌死E8世外daddy死E9抑郁女为情自杀死E10蜜蜂叮过敏死E11,超市被劫匪枪击死,地震触电死,健身房跑步死E12杀人犯被处死E13被蓝冰砸死,lisa死S4E1嗑药high过头跳楼死E2幻觉见到上帝后撞车死E3过度兴奋头撞地死E4被闪电劈死E5浴缸摔死E6被盗贼枪击死E7癌症死E8自然老死E9被书架砸死E10酒醉+被踢死E11一家四口车祸死E12被电梯夹死S5E1被误推死E2被自己的车碾压死E3自杀死E4寿终正厕E5糖尿病死E6坠崖死E7猝死E8滚轴被车撞死E9被野生美洲豹袭击死;nate死E10nate葬礼E11安乐死E12所有人都会死all ppl will die一集一入殓的死者,本以为会讲逝者故事,但并没有,中心还是围绕殡葬之家的生活而展开,神秘老爸、控制狂老妈、感性帅大哥、基佬二哥、叛逆小妹,各有各的纠结痛苦与人生不可承受之轻,戏里他们以为自己活得压抑,戏外我原本也以为这会是个压抑的戏,可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者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有意思,除了S3有压抑感之外,其余几季基本没有,反而在几近绝望的主人公们之中看到一线光明。
这么特别的题材,拍遍各行业的TVB为啥不抄这个创意呢?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的中国情结杠杠的,中国跳棋出现了、茉莉花也响起来了,还有对话中关于中医等等我大天朝国粹的讨论。
其余好玩之处是老白老婆、艾伦秀乱入了!
全剧最后6分钟,非常特别的交叉蒙太奇,当下与未来重叠,汽车在奔驰,人生在快进, 最终人们会一个接一个地与世界告别,everybody’s waiting — Death.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回避地有这样的一天,也在等待这一天。
并不令人难过,只是无言以对。
存了好几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点看的《六尺之下》最后一集今天忽然想看完它其实这个剧我看了三遍了,时间大概拉长了前后有近二十年之久,只是一直没看过最后一季然后也就知道今天可能得说点什么终于有一集的开头是生而不是死了,尽管也是无比挣扎的走进了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逐渐挣扎出nate离去的伤痛然后,就是一定要给每个人一个结局…伴着carol一路开车去“纽约”的路上,走完了各自的人生,这些人早就成了我生活中的朋友,亲人,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走”。
carol也就这样,一路死,一路生,这也不就是这一整部剧了么但生死其实也只是这部剧的节奏罢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毫不重要,第一集时,生死就早已在那埋好了,反倒是最无悬念的事情,就像生命起点终点本身。
反倒是每个人的迷茫,选择,挣扎,爱,恐惧,欲望,全部的全部的都给你一路走着过来,让我好像过了多几重人生一般,好像讲了个死的故事,却给你好几个人生慷慨的不行
什么是死亡?
一具停止呼吸的身体,一个无法思考的大脑,一副埋藏在六尺之下的棺材。
死亡是什么?
失去一生挚爱的伴侣,情同手足的兄妹,无话不谈的朋友。
美剧《六尺之下》第一季中,我看到的第一次死亡,是一家之主Fisher 先生在用殡葬车运送尸体时被公交车撞死。
接着,这个浓墨重彩的黑色幽默铺垫了整个剧集。
Fisher家有3个孩子,长期漂泊在外、生性自由的长子Nate,弟弟David是个善良、固执的同志,妹妹Claire 继承了母亲Ruth的敏感和神经质。
三个从小生长在殡葬家庭的孩子,似乎或多或少存在着感情上的缺失,使这幢名为Fisher&Son的房子显得格外阴郁和沉重。
这种阴郁和沉重或许还来自于房子里每天进进出出的尸体,房主的工作便是为尸体修复、整容,举行葬礼。
在这里,悲伤的、压抑的、怒吼的、失声痛哭的人们无处不在,Fisher的儿子们要做的,便是处理这些“日常工作”。
还记得Nate总爱在清晨的小路上奔跑,仿佛能把每天葬礼上所见到的悲伤甩在身后。
从小漂泊在外,当父亲死后被迫接手他发誓一辈子不想干的殡葬行业。
然而事业不顺,感情生活更是一塌糊涂,未婚妻性瘾大发,与不同的男人上床;第一任妻子惨死在海里,留下才出生不久的女儿;女儿3岁时,自己终因天生的脑部遗传病复发身亡。
虽然Nate每天面对死亡,面对失去亲友的人们,但他同样惧怕死亡,可终逃不过这一劫。
Claire是我最喜欢的女孩,她单纯、善良、叛逆,并且敏感,她对待感情总是站在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第一任男友吸毒、抢劫、杀人,第二个是双性恋,第三个是女同性恋……Claire说:“为什么整个州最不靠谱的人都能被我爱上?
”在这个家庭中,她又是不被理解的,她与家族殡葬产业Fisher&Son无关,却每天都要生活在这个满是死人的房子里,自己的梦想也被更年期的母亲拒之门外。
在Fisher家族,仿佛所有的人性缺陷和疾苦都被无情放大,每个人都是神经质,一触即发!
这幢房子的外墙也刷着冷色调的油漆,房子里,你可以看到人性的淡漠,看到失去家人后的绝望,看到争吵、背叛,当然也有感动。
在这里,死亡是那么平常的琐事,悲伤变得家常便饭,处理尸体也不过是使用针线和防腐剂那样简单。
但这能掩盖Fisher家人们的痛苦吗?
不,他们面对死亡,却比任何人都惧怕死亡;他们安抚悲伤的人们,却比任何人都要可悲可泣!
这样阴郁的格调,有种说不出的变态美。
从去年夏天开始看这部美剧,迄今为止已半年有余。
选择这样一个充斥着死亡和压抑的剧情,或多或少与我现在的心态和生活有关。
看着看着,慢慢地发现它渗入了我的生活,由于太过熟悉剧中的人物,看着他们,如同你就在其中,如此真实。
导演把人性的绝望、悲哀、苦难都一层层剥给你看,如此残忍,如此血淋淋!
第五季大结局留了两天舍不得看,酝酿情绪后,选择了这个午夜,最终看到结尾处,随着Sia的《Breathe Me》响起,忍不住泪奔。
也许是压抑了太久太久太久,只有放声大哭才能释放所有的情感。
在Sia沙哑的声音中,Claire离开了这个阴郁的家,身后一片阳光明媚。
从后视镜中看到已经死去的哥哥Nate,依然穿着他清晨奔跑时最爱的运动装,笑着向她挥手,Claire在车中泣不成声……她如此纠结,她离开的是压抑了20多年的家,是不理解自己的母亲,是被感情伤害了无数次的地方,她再也不用看到那些痛哭的失去亲人的人们,她可以去追逐保守的Fisher家族从来不敢追逐的梦想。
这部我看过的最棒的美剧,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新的认识 :当我在时,与我同行;当我去时,不必相送,请让我躺在六尺之下!
最后一集对我来说是一个解脱。
对着个剧有一个复杂的感受,从第一季的非常喜爱,到第四季的受不了,几乎要看不下去了,都是看在对第五季一致的好评的面子上,才看完的;最后几分钟的确是无可救药的催泪,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谁也避免不了,对于无法逃避内心挣扎,在每一天平淡枯燥的痛苦里纠结的人生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
看了幕后特别篇,原来这样的剧,是由一个组的writer来写的,每集由不同的作者写,而且并不由一个人连续写几集,象故事接龙一样,难怪每集的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季总是最好的,看了第一季我几乎要把这个剧列为我评价最高的剧了,黑色幽默是我最爱看的主题,第一季有无数亮点,开头的死者都和故事有一些牵连,也真正影响着角色的生活,启发和刺激角色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然后的情节就渐渐琐碎纠缠起来,除了claire 这条线始终比较丰富,David 在出柜和 keith 确定关系以后的故事也开始牵强起来,到了第四季也有了为写下去而硬扯的故事了。
而Nate的戏始终是最让我觉得磨叽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两个人之间亲密关系的真实写照,应该每个人都会在他的故事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
当然这也是正常的,青少年时期的人生总是有比较大的跌宕起伏,而到了一定年纪,能做的就只是在感情世界的一潭死水里面搅和了。
虽然看似没有什么正面评价,但这几乎已经是如今的我对于虚构作品能给予的最好评价了,更别说里面有数量可观的值得回味的对话,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和嘲弄。
很久没有对一个故事这么投入了,现在看了以后对作者没有失望,不屑,鄙视其中任意一种感觉的的作品不多了。
死亡无疑是这个剧的重要的主题,编剧就是那个American Beauty 的编剧,剧终的特别篇里,他得意地侃侃而谈,但是这个和American Beauty 有很多共同点的剧,因为拉得太长,太多令人看得都要抑郁了的纠结,而冲淡了对人生的嘲弄。
但是没错,死亡是一个解脱,不管每集开头那个倒霉蛋想死还是不想死,他都解脱了,留下来处理麻烦的,是殡葬业者和他们的顾客们。
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看完了五季,63集对于曾经一天看完过40集连续剧的我真漫长,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2011高二的时候看的,当时还没看完一集就觉得无聊乏味就弃剧了,直到一周前剧荒同事推荐说此剧是神剧,真正意义上的神剧,而且早就完结不必苦苦追剧,下完后看完两季的时候给我感觉就是超现实生活,里面的主角们阴郁、不正常、感觉给人一种随时爆发然后破碎的即视感、每个人都在现实与梦想中苦苦纠结寻求平衡、每个人都在不得已的妥协,里面真实的冷漠以及真实的温情,至此到第二季让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第三四五季主角们生活、情感、追求的走向都让我感到剧情厌倦、甚至顿生讨厌,连前两季的剧情铺垫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也让我没有半分同情之感,奈特导致死的原因竟是偷情做爱太兴奋大脑充血旧伤复发颅内出血,如此黑色幽默的死会不会太幽默?
看完五季感慨良多,就浅谈一下我对剧中主角们的见解。
奈特:剧中的男主,家中长子,在我看来他不过是在用生命来诠释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生活纠结、避无可避、得不所望的悲惨一生,他曾经为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离家出走,直到他父亲死后为了责任放弃自己的理想生活回到家中打理他一直嗤之以鼻、甚至厌恶的家族生意,他拥有着所有连续剧里男主带有的光环,只是他是理想主义者,生活从不会温和善待此类人,欧美剧也不会像亚剧一样温和善待此类人,从第一季开始我就在猜测生活会怎样折磨他和他的自我折磨,剧情也没负我所想,整体来说何等悲惨,生命中剧中出现的四个女人,在他15岁夺去他第一次的女人,在最后几集他自己也给出的答案他曾经也爱她,并不如大家所想的夺而是给,也曾想要与她在一起,但理性、教育、舆论的压力告诉他不能够,连争取的想法都不能够;布兰达,和奈特纠缠了整整五季,从最初的甜蜜到最后的黑色幽默,固有的和在滋生的情绪终让这对我最初看好的情侣惨淡收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现实主义者本来是互补的存在,但不要忘了一个大男子主义加上理想主义一加一远远大于二执拗的可怕,所以后来我看到奈特那般导致死亡的原因也只有无奈。
;丽莎,或许在奈特的心中丽莎是特别的吧,她善良、温和、善解人意、从不过多的索取,甘当一个倾听者、相信等待也相信等待能够等待到来,这样的人对于理想主义者的奈特是特别的,甚至说丽莎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她对于他是挚友是知己,我不确定奈特是否是真的爱她还是对她有过多的愧歉;最后一个女人也是导致他死的女人,玛吉,奈特躺在病床上对布兰达说“我们不能再在一起了、我很努力了我们只是不适合、”,如果奈特没有死在他梦中的理想生活中,他一定会抛下已有身孕的布兰达和玛吉重新开始,只是她会不会像布兰达、丽莎那样和奈特一起经历了最初好似你知我、我知你、我爱你、你爱我的理想甜蜜,又让理想主义的奈特回归到最终的平淡以及琐碎还有厌倦和猜疑?
就像最后布兰达对玛吉说的那样“虽然他嘴上说爱你,但实际他根本就不爱你,奈特非常有说服力,他所想的只是有个人能让他感觉到他比实际上要好的多,无论是谁。
”,至此他跟剧里和他有纠葛的女人们善始惨终,理想主义的奈特也在悲惨苦苦纠结追寻中结束了生命,至于之后死后理解为作为灵魂的释怀和最终领悟后的妥协也不过给我一种编剧对奈特的黑色幽默实在太多了,给点正能量吧的即视感。
戴维:家中次子,似乎是因为同志的原因,所以养成了他的性格,温和到柔弱、隐藏、隐藏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哪怕是对的、不想与任何人发生口角总是让自己的生活变成逆来顺受、苦苦压抑、深深癫狂,如果不是遇到同样深爱他的基斯,我觉得他的人生会比奈特更悲惨,所以基斯拯救了他,后来他也同样拯救了基斯,他们是本剧唯一相对稳定、没有过多的不正常冲突一对情侣,或许是因为即使那时的美国同性依旧没有全面合法化,依旧有太多的反对声和不理解以及恐同者的暴力,所以一个情感与大众格格不入的人遇到同样的另一个或许更值得珍惜和谅解,他们用他们的深爱、妥协、宽容、理解一步一步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一切,深爱彼此的伴侣、孩子、大房子,也让这部主角们糜烂、痛苦不堪、背叛和被背叛的情感生活照射进来了真爱的光芒。
布兰达:第一季开始以一个理性、聪明、敏感、坚强、委婉、知进退的形象出现,完全是完美,只是随着剧情的的推进,童年的悲惨生活以至于现在都无法释怀,与弟弟比利的不伦恋虽然苦苦逃避,家人之间的矛盾,顿时让完美变成悲剧,她一直在追求爱的恩宠,但过往生活的惨剧让她每次触碰到爱的时候无法是从而搞砸,她真的那么爱奈特吗?
爱到最后那样的哀求和软弱吗?
还是像奈特死后以灵魂状态在电梯里对她说的那样“你从来没有爱过我,也从来没有爱过其他人,你爱比利,你只不过把我、把他们来替代比利、取代比利而已”,我们总会被相同的人所吸引,这是不可控的,同样悲惨共同经历的童年、同样的血缘、同样的卷发、相似的面孔、如果要说这世上最懂布兰达不可否认一定是比利,如果说这世上能够让比利不依靠药物像正常人一样那么也唯有布兰达,愿天下有情人是兄弟姐妹,呵…。
茹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像很多人一样慢慢迷失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定位为家庭主妇,眼中只有丈夫和孩子,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一切,所以当听闻丈夫死去的那一刻歇斯底里嚎叫,很长时间陷入迷惘以及再一次迷失之中,丈夫死去、孩子都已长大在远离自己的生活,感觉自己完全没有价值了,不稳定的爆发自己自怜自艾,慢慢把自己变成不正常,虽然慢慢调整以及适应,让她慢慢走向所谓的快乐、所谓的幸福,丈夫死后她与四个人交往过,可是都是以正常和不正常结束,或许她是怕了,怕又一次迷失,也或许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不一定要男女之爱来陪伴,一个或几个有着同样的经历的知己陪伴谈谈心、狂欢、没有牵制随心的旅行会更好。
克莱尔:她像所有我们这个同龄人,青春期的叛逆,到发现自己的价值,然后想追求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生活就是这样,你或许有能力、够努力但不一定就能成功,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等待关注、渴望关注,希望有人懂得自己,那个或许自己也没太懂得的自己,所以我也能够理解她和所有欣赏她的人上床交往,谁不想和欣赏自己懂得自己的人在一起,只是生活里并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她一次次受伤然后一次次自己懂得,自我救赎,最后她开着车前往纽约去寻找自己的梦想,我不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但当人坚定了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追寻的就是成功。
当最后的几分钟里面主角们的人生都尘埃落定,戴维和基斯结婚了,克莱尔和Jeb结婚了,然后所有的人都一个个死去,成功的让这部关于生死的电视剧完美落幕,终成神剧!
Six Feet Under season 5的promo(宣传短片)言简意赅地呈现最后一季的情节发展以及戏中角色的生存姿态。
在Sia的Breathe Me的渲染下,极具象征性隐喻意味的画面令人泪流满面惊心动魄。
在Promo里,所有人物都在延伸于无垠荒芜大地的公路上驾车。
Promo继续采用在剧中常用的展示人物意识图像的超现实手法,两旁荒凉寂静,一棵树孤独地站在风中,各人沿途却见各自追忆或企望的景象。
年迈的Ruth调频的残旧汽车的电台发出沙哑模糊的声音,身旁坐着抑郁症的George。
其实Ruth也在试图调频自己垂暮的年华。
Nate对身旁坐着笑容天真烂漫的女儿Maya微笑。
Federico坐在车里沉默郁闷地驾驶,妻子Venessa冷漠地望着窗外的孤单电线杆和落寞鸦群,婚姻出现裂痕。
David身旁的爱人Keith在熟睡。
Brenda停了深红色的车唏嘘叹息,她的生活有太多的形而上的思想挣扎和精神冲突。
Ruth突然看到路边遗弃着5年前丈夫Nathaniel驾驶的浅绿色旧灵车。
David带着惊诧与窗外的站在警车旁一身警察装束的Keith彼此相觑。
Claire的车驶到十字路口,迷惘地张望,而Sia唱着:help,I lost myself again。
Claire对自己的生命指向总是如此困惑,她在大结局里说根本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Federico看见窗外一辆豪华闪亮的黑车驶过,里面,自己和Venessa正甜蜜幸福地聊天。
Nate看见窗外20岁时hitchhike的自己做出请求搭便车的手势。
那时他是一个如此无忧无虑的少年。
40岁的他如此怀念那段自由快活的时光。
George疯癫般地打开车门冲了出去,Ruth哀怨怅惘地望着他。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走到车外驻足,极目远眺。
众人眼前是明亮的太阳散发着充沛的光和热。
阳光洒在他们的面庞上,他们露出欣快的笑容。
Federico和Venessa相视而笑。
David和Keith手拉手。
Ruth偎依着George。
Claire豁然开朗神情舒展。
Brenda重新启动了汽车。
各人又走进车里继续在人生路上驾驶。
世间风景如此苍凉,宇宙中我们如此孤立。
携着亲眷我们各自奔走在尘世路上。
个中难免遇到各种苦闷困顿:孤独,不安,焦虑,抑郁,青春期的迷茫,中年危机,夫妻不和……然而彷徨困惑回忆停滞之后,生命依旧前行。
SFU所述说的,亦只是一个殡葬业家庭Fisher family里一些有各自生活烦恼的平常人的平常事以及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现实主义地描画当代美国社会的样态和各式各样的人:吸毒,精神病,同性恋,妓女,乱伦,自杀……每集开头都是一个凡人的或荒诞或惯常的死,然后他的形象出现在Fisher家人的视野引发他们对生和死的思考。
导演Alan Ball成功地塑造人物,剧集同也是由Alan Ball执导的颇具文艺性的99年奥斯卡获奖电影American Beauty一样,达到了的使观众受启迪进而珍惜生活的积极目的。
promo的最后一幕是,Claire驾着另一辆开篷跑车在一直延展到天边的公路上驱驰,内心明净,凉快的风簌簌掠过发梢。
promo的结末因此显得基调亮朗,与season V finale大结局里时间快进主要人物陆续死去所营造的苍茫深沉形成剧烈反差。
这是部可以让人痛快地大哭一场的剧,不仅是出于感动或者悲伤。
还有,你可能会因为把注意力都放在思考剧中人物的精神活动而对物质的东西产生厌烦。
我想,可能这就是当抽象的生活被具体展开,完全呈现在你面前时的感受。
即使这是别人的生活,与你毫无关系,你却也不时地能发现有那么一些似曾相识。
渐渐地,你会想,这他妈的讲的不就是我的生活吗?
然后,你会对自己说,不,我的生活不是这样的,我的生活从没有这么歇斯底里过。
可是我不愿意去粉饰生活,掩饰它的棱角,直到它看起来亲切可人。
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生活中的不快乐。
为什么要努力维持生活的美好外表。
为什么要去做一个control freak。
为什么情愿被control freak控制。
为什么不能更真实地去生活。
为什么不能说出自己的意见,做自己想做的事。
哪怕是歇斯底里,也是一种活着的证明,不是吗?
看到Nate在医院离世的那场戏,觉得his life is finished sooo unfinished,实在可惜得很。
Nate无愧为本剧头号悲情人物。
之前每当他决心要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某人的死亡而无法继续下去。
也许就是这所有发生的一连串不幸让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要往哪里走。
死后的Nate轻描淡写地说,"I spent my whole life being scared. Scared of not being ready, of not being right, of not being who I should be. And where did it get me?" 我想很多人如果要在临死前总结自己的一生,大概都会这样感慨,只是不见得会说出来罢了。
也许不到那一刻,我们不会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自己。
这是有多么的不幸呢!
当谈论生命/生活的哲学意义时,人们总是有很多话说。
其实生活也许并没有那么深奥,其实也许只是人们想得太多。
我说,生活是不确定的;如果它有规律的话,那就是无规律可寻。
也许这样想很cynical。
因为在很多所谓“乐观”的人看来,生活是可以把握的;上帝是公平的,付出就会有收获。
可是,我却更赞同Maggie说的:"I know that if you think life's a vending machine where you put in virtue and take out happiness, then you're going to be disappointed."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比如每集开头的一个死亡。
面对“有趣”的生活,不如坦然地承认"Life is pain. Get used to it"。
习惯了,才有勇气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才可以走得下去。
我很喜欢Lauren Ambrose演的Claire。
她是那种忠于自己感觉的人,虽然生活并没有因为这让她觉得好过。
相比家里的其他人,她还不用承担那么多的责任。
她去了艺校,做了一个连自己都说不大清意义何在的成功作品,然后发现艺术家和艺校不过就是那么回事,和想像的完全不同。
后来她找了个坐办公室的零时工作。
相比她做过的一系列疯狂的事,这简直无聊透了。
连当初鼓励她学习艺术的姨妈Sarah也说,也许你就是这样了。
我暗地里希望编剧会让她就这么安定下来,重新了解自己。
可是编剧比我乐观,让Claire继续去追寻梦想,还终于碰见了Todd这个靠谱的男人。
可能是要结局了的原因吧。
这家的老妈Ruth也是十分纠结。
她想被人爱,也知道作为一个control freak是无法爱别人也无法被人爱的,可是她翻来覆去地就是改变不了。
相比之下,David的生活要好些,只是一直隐隐地因为被迫接手家族产业而没有实现自己理想而郁闷(我觉得同性恋的身份并没有对他有太大的影响,周围的同性恋貌似也都活得蛮开心的)。
剧里最超脱的人要数Sarah和Bettina了,她们住的小屋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喝喝小酒,(抽抽大麻),聊聊天,说说理想,尽管这些不靠谱的理想第二天酒醒了就会忘掉。
还有Brenda,Billy一家。
只能感慨出生在一个心理医生之家的小孩童年会有多么大的阴影⋯⋯相信每个仔细看完这部剧的人多少都会得到些关于生活的细微触动和启发,其中演员近乎完美的演技和强大的台词帮助不小。
我很喜欢今天FB上的这句quote:"If we live our lives the right way, then every single thing we do becomes a work of art." - Claire
一个看起来很好的坏人 一个应该快乐的却从不曾快乐的人 如果让我给Nate 写 墓志铭 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为什么要让Nate先醒来 对布兰达说了那些话 然后才死去 最后也要让他成为坏人 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而不是 让布兰达想着 他还在努力 的人 他和布兰达的爱那么热烈 结果失败了 他认为萨拉是温柔聪明的知己 结果失败了 最后 他认为 玛姬是个deeply kind的人 其实他们的结局应该还是失败 有些人也许注定孤独 注定漂泊 但他们表面看起来完美 所以他们总是能遇到一个相投的人 但就像布兰达最后说的 他个自恋狂 没有能力对什么事什么人负责 最开始的时候 我最喜欢NATE 因为他温柔 长得帅 人善良 但是最后的时候 最讨厌的就是他 虽然看起来完美 但是 只适合观望 就像个艺术品 如果和他做朋友 一面之交 那是很好的 但是 如果要想和他一起走下去 真的会崩溃 他自我感觉良好 人人都这么觉得 他不觉得自己有问题 因为他一直希望所有人开心 因此做着可能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但是 内心还是会有怨气 时间长了 他就会把怨气发泄出来 “我做所有事 只是因为想让你们开心 甚至 违背我自己的意愿 你们还是不满意 ” 我认为 nate的问题 在于 把自己定位得太完美 而实际上不是的 所以 当他用高标准约束自己做了很多自己真正不想做的 真正内心是不开心的 有怨气的 这种不平衡 导致对他人的不满 对关系的不满 最终导致破裂 所以当关系进行到一定程度 就会结束 就像一个必然的过程 然而 自己却难以认识到问题所在 他认为 我看到有夫妇可以和平相处的 我和你不行 因为我们不同 但却从不思考 其实是自己的原因所以 不同的人 不同的关系 实际上以同一原因结束 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你不是一个无私的人 也不要逼自己成为一个无私的人 看似奉献 只不过会伤害更多人 自己也会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要忠于内心 要接受自己 欺骗总是不好的 不管你有怎样的缺点 如果你肯主动亮出来 总会有人包容你 一个潇洒真实的人 谁都喜欢 看完第十集补充:看完这集就像刚刚参加完nate的葬礼一样 必须哭了 我一向如此 代入感太强 然后就觉得 I'm so mean 刚刚说的都是nate 让我思考的 为人方式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 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世界上都有人爱着我们 -至少是我们的家人因此 不管一个人是怎样的(额 当然 除了那种……) 都值得尊重 因为 这世界上有爱着他的人 他们不希望他被人随意judge 或侮辱nate 走好
茹丝·奥康纳·费舍(Ruth O'Connor Fisher)茹丝·费舍1946年生于帕萨迪纳,周三在格伦戴尔的Good Samaritan医院逝世。
1963年她从帕萨迪纳高中毕业,之后在家里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20年前在托班加峡谷开设了“四爪”宠物寄养所。
她身后留下了知心伴侣乔治·西布利、妹妹莎拉·奥康纳、居住在洛杉矶的儿子大卫·费舍、居住在纽约城的女儿克莱尔·费舍。
茹丝珍爱的四个孙辈也会想念她:玛雅·费舍、薇拉·切诺维、以及安东尼和杜雷尔·查尔斯-费舍。
遗体瞻仰仪式将于3月15日星期六下午2点在洛杉矶西25街2302号费舍父子殡仪馆举行。
基斯·德韦恩·查尔斯(Keith Dwayne Charles)查尔斯保安公司创始人基斯·查尔斯1968年出生于圣地亚哥,周二上午工作时突然离世。
基斯是西点军校学生,1989年毕业拿到了犯罪学学位。
他作为洛杉矶警察局的一员为这座城市服务了9年,之后投身安保行业。
他身后留下了挚爱的丈夫大卫·费舍、爱子杜雷尔和安东尼·查尔斯-费舍,孙子马修、妹妹凯拉·查尔斯及居住在卡尔斯巴德的外甥女泰勒·伯努瓦。
他的父母、曾居住在圣地亚哥的罗德里克和露西尔·查尔斯已先于他离世。
悼念仪式将于2月18日星期日下午2点在洛杉矶西25街2302号费舍父子殡仪馆举行。
大卫·詹姆斯·费舍(David James Fisher)生于1969年1月20日,卒于回声公园,享年75岁。
40多年来他都是洛杉矶费舍父子殡仪馆骄傲的所有者和运营者。
2034年退休之后,他参加了当地剧院的许多演出,包括魏尔和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以及在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扮演埃伯尼泽·斯克鲁奇。
大卫身后留下了他的伴侣拉乌尔·马丁内斯、深爱的儿子杜雷尔和安东尼·查尔斯-费舍、妹妹克莱尔·费舍以及三个爱孙马修、基斯和凯蒂。
谢绝献花,款项请捐给南加利福尼亚歌剧协会。
赫克托·费德里科·迪亚兹(Hector Federico Diaz)和妻子在波多黎各度假时逝世,享年75岁。
费德里科1997年毕业于塞浦路斯学院,获得殡仪学学位。
他担任了数年的遗体修复师,之后成为25街费舍和迪亚兹殡仪馆的联合所有人。
2005年,费德里科在好莱坞德隆普雷大道开办迪亚兹家庭殡仪馆,为社区服务了35年后退休。
他的父母、曾居住在洛杉矶的毛利西奥和莉拉·迪亚兹已先于他离世。
他与挚爱的妻子瓦妮莎结婚54年,身后留下了爱子胡里奥和奥古斯托,以及三个孙辈:艾米莉、塞莱斯蒂娜和文森特。
悼念仪式将于2月16日星期六上午11点在迪亚兹家庭殡仪馆举行。
葬礼弥撒将于次日早上9:30在安特沃特村的圣保罗天主教堂举行。
布兰达·切诺维(Brenda Chenowith)布兰达·切诺维生于1969年7月19日,逝于家中,享年82岁。
她获得了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位,以及南加州大学人类行为理论博士学位。
她著有数本关于天才儿童在家庭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书籍。
她被认为是该研究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还在南加大社会工作学科开设了数门课程。
她创新了研究方法,确证了非常规的人类行为与胎儿时期和酒精接触有关。
儿童时代的布兰达是加雷斯·费恩伯格博士所著的《夏洛特光明与黑暗》一书的研究对象。
她挚爱的孩子玛雅·费舍、薇拉·切诺维、弗里斯特·内森松,恩爱的丈夫丹尼尔·内森松,居住在马里布的弟弟威廉·切诺维都会深切地怀念她。
私人安葬仪式将于3月9日星期三在深溪自然保护区举行。
谢绝献花,款项请捐给您选择的慈善团体。
克莱尔·西蒙妮·费舍(Claire Simone Fisher)(1983-2085)生于1983年3月13日,2085年2月11日逝于曼哈顿。
克莱尔在洛杉矶长大,曾在LAC艺术学院学习。
她作为广告和时尚摄影师及图片记者工作了近50年,为华盛顿邮报杂志、W和The Face创作了数幅令人难忘的封面。
克莱尔经常在纽约和伦敦的画廊展出其作品,在该领域几乎所有人都转向数码扫描和计算机成像的时代,她依然坚持用银来处理照片。
2018年克莱尔以教师身份开始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教授摄影,并于2028年获得终身教职。
她挚爱的丈夫泰德·费尔维尔已先于她离世。
翻译:飞羽原文:http://www.hbo.com/six-feet-under/episodes/5/63-everyones-waiting/article/obituary.html
庆幸死之前看过这部剧
I spent my whole life to be scared. scared I'm not good enough. scared I'm not ready. scared I'm not the one I wanted to be...
最后众人在告别的晚宴上为离世的Nate举起酒杯。当下的moment是属于他的,他站身桌外,含笑望着仍活着的亲人们同样含笑怀缅这一刻。他的头顶定格有光,尽管肉身并不在场。之后的尾声大悲喜大寂灭,苍凉克制哀伤。只是时间早晚,并无侥幸缺席,总有一天团圆六尺之下,你我重逢相望。
leave me...
这就是我想要的结局
最后一季看得我好想哭啊~
神作,最后终于能够释然,你们的生与死,你们的痛苦欢乐,终于有了一个结局,如此便是最完美的结局。
神剧,不可复制。
最优剧作
在微风中轻柔地飘过。其实生活的道理足够简单:活着就是忍耐,活着就是受罪。你拼命地忍着,直到忍不住了笑出声来,笑中带泪。
perfect
THE END.....演员太TMD会演了 结局太TMD感人了
美剧最恶心人的地方在于,它们只有两种结局:1.烂尾 2.腰斩从来就没有人想过“这部剧该如何结束”这个问题,总想着榨干这部剧最后一滴油水╮(╯_╰ )╭
就这么结束了。。。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开始看这部神剧。一开始剧情并不吸引我,而有的单集质量一般的时候,都有点想弃剧,但是聪第一季的后半部分开始就开始被深深地吸引,才感到这部剧的精粹是在点滴之处,每一集开头的死亡,除了最后最后一集,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剧中的人物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演绎得入微生动。最后大结局和第十集都让我泪奔。我想我会时不时地看看大结局,提醒自己生命得以维持的美好。一周之内看了三季,越想看,就越舍不得看完。HBO最佳神剧,至今。没有之一。
时光,亲情,爱情,友情,命运,梦想,以及永恒不变的生与死亡。我将永远记得这样一部伟大的剧集,感谢你带给我的那些感动,人生路上,多一点勇气,少一点畏缩。
神剧。。。
还行。但不是那种想看第二遍的剧
(201511040000)Nate: Claire, you wanna know a secret? I spent my whole life being scared. Scared of not being ready, of not being right, of not being who I should be. And where did it get me?
Finale我暴哭,太美了。一开始以为是幻想,然后意识到不是的,是她还未知的所有人的生命摊开讲完。每集开头是一个死亡,直到最后是一个出生。"Stop listening to the static.""You can't take a picture of this. It's already gone."还有小孩说他想当消防员啊但是...以及不得不说爸爸是迷人得多的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