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的电影,当天其实也写了感受,只是写的跑了题,写回了我的小时候,平静了两天,重新开始写影推,看完当天也确实过于情绪化,没办法用客观的语言去表达,所以,等两天也好。
《老大不小》经朋友推荐,特意找来看,是一部值得品味的小电影,小制作,属于网大系列,我不太看网大的电影,这是一例外,一来是对朋友的信任,二来这名字有点儿触动,然后是这开头的旋律加映像撬开了这些年北京的点点滴滴。
小人物的故事,平凡普通的生活,为了糊口忍气吞声,有钱人的优越性和底气,没钱人的自卑和要强,实实在在的体现了一把。
怎么都是活,积极乐观再加一些勇气,也可以填饱肚子,小人物亦有小人物的生存法则,小老百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无休止的劳作,只为生存下去,只为糊口,对于这个阶层的人最怕的是没了工作,有时候只要能糊口,只要能活下去,有份工作就干着,累点儿,苦点儿算的了什么。
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歇斯底里的哭是情绪的迸发,面无表情泪腺干涸是对情绪的隐忍。
在成年的世界里,听的歌不再仅仅是旋律,而是把歌词重新演绎。
片子里的一句话,印象很深,有人是靠脸活着,有些人是为脸活着,说不清楚从那个角度触动了我,心里泛酸,眼中含泪,似乎是在揭露社会的劣根性。
“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想到了这几句歌词,大概这就是城市的酸楚,我们的轨迹,在北京这座对于年轻人来说充满了梦想的城市里生活了一季又一季,慢慢的融入,了解,只是始终无法穿越胸膛进入心脏,过去的血气方刚早已被浇灭,只剩下挣扎着的灵魂不曾抛弃,无论生活有多少艰难险阻,也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然后微笑着两手合十。
至于剧情不去多说了,叙述一遍剧情也并没有什么意义,不是专业电影人,讲评过程里的拍摄也没什么能说到点儿上的,看过之后的感受还是可以表达一下的,温情小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痛了,痛着痛着就醉了,就是这样一部小制作,平凡之路。
人生在世烦恼千千万,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剧中的哥哥有担当,有时候挺害怕他在某一瞬间崩溃的,不过弟弟虽不爱表达,但他都懂,经历过那次争吵,弟弟也成长了,兄弟俩相依为命一起生活。
结尾虽然仓促但也算happy ending,还是值得观看的!
讲真,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哥哥,有这样的兄弟,有这样的父亲,有这样的女孩,该是多么幸福呀!
在现今各种都市偶像剧的狂轰滥炸下这种接地气的片子不多见了。
在城市里,除了各种高大上的办公楼,夏装革履职业套装、香车别墅。
更多的是这种城市贫民。
看起来自家的房子值个几百上千万的,然而又不能把房子卖了,所谓纸面上的富豪。
记得妻子告诉我一个认识的北京土著,也是这样的,家里住着四合院,看起来是北京土著又有房子,身家几千万啊,然而依然每个月收入不过数千,家里一套房子住着一家三代,兄弟两个谁也娶不着媳妇儿,地方不够住啊,又不能把房子卖了,因为卖了新房也买不起.....辛酸又无奈。
电影一开头的群像戏,拍的真是蛮不错。
大家都是升斗小民,住在一块儿,连洗个内衣谁都能看见(不过这里有些刻意了,谁会大清早的洗胸罩呢?
)。
公共厕所,公用水槽。
几乎就是个大院儿生活了。
男主一出场贫嘴的到处跟人打招呼,应该是个善良的孩子,在邻里间风评应该不错。
父亲是个善良又隐忍的人。
一身疾病还在起早摸黑的开着出租车,即使撞了的豪车是自己小时候对其有恩的玩伴,但是依然认为该赔偿修车费,毕竟过错在自己。
回家总是偏爱小儿子,这点看的时候我真的挺生气的,看二儿子被惯成啥样子了。
夜里楼顶喂野猫,拿保鲜膜裹脚,看的让人心酸又感动。
知道自己没啥大本事,也不知道哪天就死了,早早计划好了一切,甚至连自己怎么死都计划好了,若不是中途出了意外,大概会真如他自己所说走的干脆利落不进医院。
这位父亲真是挺伟大的,平凡的伟大。
虽然活着很艰难,但是也仍然保持着善良,从未对世界产生怨愤,真的难能可贵。
现实中无数的人在怒吼凭什么他们可以过得好,凭什么自己要又苦又穷!
于是怨愤世界,报复社会的人不在少数。
男主算是遗传了他父亲的优良品质,贫嘴但善良,即使富豪朋友愿意慷慨解囊,依然亲兄弟明算账,不肯欠人一分钱。
明明富豪朋友愿意给他更轻松又钱多的工作,却拒辞不受,要去自力更生,不愿受嗟来之食。
父亲死时好像是没哭过,我还奇怪为何还是会嬉皮笑脸的呢。
原来只是藏得深罢了,因为自己还有个弟弟要照顾,他必须坚强的活着,甚至得抑制自己的失父之痛。
那句“这炸酱吃一口少一口”还真是典型的中国式感情表达。
他几乎变成了他父亲,担起了家里的一切,对待这样的弟弟,我怕是早发火了,哪里做得到他这样,好在结果不错。
这个小硕一直看的我挺生气,这孩子怎么如此的不懂事,像是个被惯坏的孩子,他的不满与愤恨初看是对自己出身和现状的不满,看到最后才发现这孩子其实是对自己不满,所以逃避。
看这孩子挺可恶吧,但是也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坏事,譬如打架斗殴,譬如偷东西与自己父兄打架之类的。
看起来和这个三口之家的另外两位好似不是一家人一样,其实他们是一样的,他们都具有善良和正直的品性。
结尾的反转有些刻意了,前面缺少铺垫,感觉有些突兀。
小民们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若是和许多人比,那自然是活在阴沟里的臭虫一般。
然而有些东西没的选,譬如出生在哪里,有什么智商,有什么的家世背景。
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选的,比如如何面对这些,是用愤恨的心去看,还是以一种积极善良的心去对待这些呢?
看到有个评论“有的人靠脸吃饭,有的人为脸活着”,有些小感触。
今年是我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有了自己的小宝贝。
以前是被父母希冀成为有出息的人,能为他们长脸的人。
但是现在转换了身份,对我的小宝贝没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尤其是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令人感到悲痛和可惜。
生命太过脆弱,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在生命面前,一切都苍白无力,渺小不足以道。
因为疫情,高考时间改到了今天,祝各位高考学子都能超长发挥,取得优异的成绩,给自己和父母长脸,不负韶华。
最后带个小心愿,2020,大家都顺顺利利。
通过剧中小人物身上发生的诸多时间及现代社会对于金钱、欲望等诱惑而依旧保持初心并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勤苦的工作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传播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对生活、社会及自己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肯定。
讲述了老北京人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体现亲情、友情及爱情最真挚的一面。
通过剧中小人物身上发生的诸多时间及现代社会对于金钱、欲望等诱惑而依旧保持初心并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勤苦的工作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传播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对生活、社会及自己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肯定。
讲述了老北京人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体现亲情、友情及爱情最真挚的一面。
通过剧中小人物身上发生的诸多时间及现代社会对于金钱、欲望等诱惑而依旧保持初心并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勤苦的工作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传播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对生活、社会及自己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肯定。
讲述了老北京人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体现亲情、友情及爱情最真挚的一面。
通过剧中小人物身上发生的诸多时间及现代社会对于金钱、欲望等诱惑而依旧保持初心并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勤苦的工作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传播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对生活、社会及自己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肯定。
讲述了老北京人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体现亲情、友情及爱情最真挚的一面。
通过剧中小人物身上发生的诸多时间及现代社会对于金钱、欲望等诱惑而依旧保持初心并积极努力通过各种勤苦的工作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传播小人物也有大能量,对生活、社会及自己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和肯定。
讲述了老北京人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体现亲情、友情及爱情最真挚的一面。
特别值得看的一个电影、感动情节多。
准备好纸巾。
电影讲的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自己身体不行还是为了两个儿子拼命的挣钱,父亲最后还是败给了病痛走啦。
留下两个儿子,小儿子性格孤僻叛逆成分,在学校和同学经常性的打架,不爱学习。
经常惹事情让他哥哥为他收拾烂摊子。
大儿子哥哥性格活泼什么一天都在拼命的工作,照顾弟弟供弟弟上学。
弟弟最后也明白了哥哥的辛苦,写下之前为什么会经常打架事情出来。
原来弟弟的心是不坏的,他都明白哥哥为他做的一切。
努力的学习参加高考。
其实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触是父亲和兄弟之间的情。
在一个不会怎么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爱通常都是沉默的,可心里都清楚的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
只要打开自己会表达的爱。
哥哥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家人对我们自己的爱。
国产电影从好变成更好,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路途,但是从好变差,变得更差,这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实现。
观众是有记忆的,观众的记忆可以对眼下上映的电影进行评论评价。
因此,好的电影会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地位,同样的,烂片也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虽然国产电影近几年大有回光之势,然而事实上这种回光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我们主动寻求改变的,而是观众开始变得更加理智了。
不好就是不好,我会用脚投票。
国产电影自从开始进入烂片时代后,就有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慢慢的脱离实际。
最典型的例子就在于电影的着眼点已经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而是一种形而上的幻象。
我们幻想着自己是商业巨头孩子,幻想着自己是一个只有理想没有丝毫实际的青年,甚至与我们幻想着刚一毕业就能年薪百万。
我们幻想着我们的幻想,然而现实却依旧在身边,从影片中展现出来的“现实”却非常不多见。
国产电影在不接地气这个问题上犯了很多的错误,电影人们误认为自己想到的就是大家想到的,但是却不知道真正的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想。
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一个普通人怎么想的故事,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接地气的故事,然而朝着这个方向开始走了以后,这个故事的势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老大不小》说的就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三十而立的哥哥,正值青春期的弟弟以及身患绝症离世的父亲的普通生活。
这个住在北京大杂院的一家三口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然而父亲的患病离世却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哥哥被公司辞退只能送外卖,当代驾身兼数职。
而弟弟原本就是同父异母,不但这样,他刚刚处于青春期,非常叛逆,且整天惹是生非。
父亲走后,家里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哥哥身上,作为长子,作为一家之主,哥哥究竟该怎么活下去,这是影片所要展示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这个故事的优点在于将我们的视线慢慢的拉回到了一个平均值,一个距离我们实际生活稍微近了一些的地方,这是让很多人觉得亲近的举动。
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太多了,他们在资本的指导下,渐渐地让自己的审美以及品味脱离了实际。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作品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
甚至于将普通人变得“不普通”。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生活水平上的拔高,然而事实上,我们从电影中所看到的以及从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落差如果太大的话,对于作品本身以及对于观众而言都是失败的。
好的作品吸引观众用的是真心,烂片则喜欢给原本就孱弱的内涵包裹上一层华丽的外衣,然而真正去除了这样的外衣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败絮其中的现实。
因此,烂片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三十而立》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吗?
显然,这样的电影距离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还有不小的路要走。
然而正是这样的电影开了一个好头。
原本属于普通人的世界依旧是很有发掘价值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几十年前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什么受欢迎,原因无外乎那样的影视作品是契合实际的,是真正让观众有共鸣的。
张大民的世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到的世界,马云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知道的人不多,知道了也跟普通人没多大关联。
普通人最喜欢的自然是自己身边发生着的故事,自己可以看到的故事,你营造出来一种架空了的现实,那不叫现实。
当然,文艺片还是有存在的理由的。
但故事片的发掘点,对于国产电影而言,可以更加接地气一点。
向往美好的生活自然是每个人都愿意的,但是向往的同时还是需要我们的影视从业者看看现实生活的周围。
高楼林立的都市顶层生活可以有,但这样的生活不应该囊括全部。
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能出现,然后让观众们用自己的观影感受选择答案。
这才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影视市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
当资本冲击一个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本身就会变得十分的浮躁。
这种浮躁表现在职业素质上就会发生偏离。
流水化真的作业使得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的实际生活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而真正的需要开掘的其他方向却一再地被人们忽视。
最终,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大都没有灵魂,这种没有灵魂的感觉就是将普通人的生活挡在门外,甚至于彻底的割裂。
因此,我们的国产电影才会显得那么不伦不类。
我不能说本片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但起码他让人看到了不同点,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可以让人动容的,关键看电影人怎么看。
……你好,再见
很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感觉浪费了自己的1小时50分钟,中间一度想退出,又想看看主角最后有什么成长。
很遗憾,成长是没有的,整个剧情就是一个平,平淡且平平无奇。
开篇一个长镜头,展现老北京胡同巷弄邻里生活,后面是父亲去世、男主被辞退、决定送外卖的铺垫。
编剧试图传达父亲和老同学不随身份、地位和时间改变的情谊,没有血缘关系的男主和弟弟的兄弟情,男主和富二代同学互帮互助的情谊,男主女主的爱情等等,但每样都没表达好。
原本很期待的富二代帮兄弟打脸,富婆出场帮助主角逆袭的情节完全没有出现,反而写得极为降智。
本来打架斗殴轻伤给个医药费就行,富二代兄弟大手一挥硬要赔10万,这叫打脸吗?
这叫弱智行为…编剧还试图抛梗加秀一波兄弟情,安排莫名其妙背上十万欠债的男主感激涕零地说这钱一定还你,活着的时候还不完,死了烧纸接着还,男二接,我们的孩子以后还当兄弟…怨种兄弟代代传…这脑残剧情,男主都想跪下说栓Q…富婆出现只是为了请男主吃一顿烧烤,顺带让女主吃个醋,就不能安排个投资指点逆袭吗?
在男主和弟弟两个人比嗓门的一顿争吵输出之后,弟弟一夜之间长了嘴,会写信解释打架的原因了,这就是剧情的力量吗?
真是十分神奇。
故事的最后,男主依然送着外卖,弟弟洗心革面用功学习,男主问女主要不要看电影,随后相视一笑,抱着在院子里转圈圈…当然优点也是有的,首尾呼应,该有的铺垫、隐喻、泪点、抛梗也都有,如果只把它定位成一个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平淡故事,也算是一部合格的影片,毕竟普通人的生活哪来那么多打脸逆袭,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很好,加上激情写影评的功夫,这部电影一共浪费了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就此别过。
更像是年轻导演的毕业设计篇,小成本影片,给个三星作为鼓励。
故事的本线就是一对居住在胡同大杂院里的兄弟俩在父亲去世后的生活状态。
哥哥从原来混日子状态变成努力赚钱养家,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弟弟从不懂事变得逐渐理解哥哥,重新回到乐观的生活态度。
如果能在讲故事的方式上和一些细节处理上更专业一点,也可以把一个平凡的小故事讲的引人入胜的。
简单说说影片的某些不足,希望能抛砖引玉吧。
首先,影片的风格前后有点不大统一。
影片开始展现的北京老城区胡同里的生活状态,用略显浮夸的沟通方式配合一段rap,营造的感觉是有点偏轻喜剧氛围。
但是很快父亲的生病去世,让影片氛围变得有些沉重。
后半截哥哥努力谋生弟弟感情变化,又让人觉得是偏现实风格的。
很难给影片整体确定一个风格走向。
其次,对剧中配角人物的设定不是特别的准确。
按剧情场景和道具看,整个故事应该发生在20152019这段年份里。
胡同大杂院里开出租的可能还有,但很少很少了,北京绝大部分出租司机都来自于远郊区的农民。
像巧儿那样的家庭,在胡同大杂院里更是几乎绝迹了。
巧儿也是20几岁的样子,父母应该在50多岁,属于上世纪6575一代出生的。
北京那一代出生的,除了个别所在家庭条件实在不太好和受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的,赶上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处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普遍积累了一些家底,很多早早就在新的楼房小区买房置业了。
剧中巧儿的父母一看就不是条件太差的,依然还全家住在没有卫生间的胡同大杂院里,有点出戏。
如果放在9000年胡同居民尚未大规模外迁的社会背景下,反而会比较贴近实际一些。
再有,就是对一些老梗的运用上缺乏创新。
生活窘迫的出租司机追尾R级别豪车,失去至亲的痛彻心扉时候有大雨的烘托,有钱人家的少爷摆出玩世不恭的样子,豪车就要搭配妖艳的姐姐,等等。
这些都是被无脑编剧们用烂大街的梗。
有时候,同样的梗换个有趣点的思路就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比如《我是余欢水》里对某些老梗的运用。
很多成名的导演编剧在呈现经典之作前,都是一步步从稚嫩青涩状态走过来的。
对年轻的创作团队,可以给与更多的包容与鼓励。
好在国内影剧市场的包容性足够大,将来是走用心创作精益求精的路线,还是走那种靠流量脑残吸粉的路线,无论怎么选择,都各有各的造化。
这一半的分必须要给,该煽情得确实煽情,该催泪的地儿也确实让你流泪,但是这难免让观众有些被动,你可知这眼泪不是自然而然流下来的,是导演费劲巴力地一个又一个老套剧情给你逼出来的。
所以,另外5分着实需要导演再次打磨,打磨什么呢?
下面说说。
打眼一看,靓仔小鲜肉,早早地就抓住了你眼球,导演很是明智,这也是年轻导演喜欢干的事,剧情不好演员来凑嘛。
又一查便知这算是个不上线的年轻女导演,拉一帮养眼的鲜肉来撑场无可非议,但是,这样难免会削弱现实性、真实性与故事性。
哥哥演技足够,弟弟那一副大长脸从头拉到尾,比他那鞋底都长,你不禁想让他换个表情,换句说话的方式,甚至在多说几句话,我直接会关掉这个电影,极大地缺乏人物张力。
其实也是这部电影的整体败笔,人物特征打磨不够,可以说跟正常院线电影相差甚远,完全不上纲上线!
再注意一下它上映的时间节点,7月7,你知道了吧,高考呀,所以不用想,里面必定有些高考的那些烂梗,确实有!
有就有吧,弟弟把老爷子气个半死,前半段又是搬迁又是存款,我以为是一部家庭伦理剧,谁曾想,后半段改头换面,杂糅进来比较狗血的青春偶像剧,又是贫家女跟富家小姐对峙,又是弟弟高考前大家斗殴,还有那兄弟情义浓厚哥哥给他打补丁,联系一下现实想想,可能发生在中国高考前吗,一边是弟弟天天闹事,一边是哥哥好声好气,让在看哥哥弟弟们发出“我怎么没有这样哥哥”的呼声,为什么呢?
因为现实中确实不多见,甚至不可能,所以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社会,犯了比较要命的错误,不合常理。
同时也不知道导演开头讲北京胡同那些事的用意是什么,中国人在搬迁之前一定是重土难迁的那种沉重和压抑,但是在这里面我看不到,还是该恋爱恋爱,该游荡游荡,以至于看完以后,会让观众(比如我)有一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呢?
最后,结尾更是,我把它说成泼了一盆脏水一点也不为过,都是干净的水。
一股脑把之前意犹未尽的东西全都甩了出来,很明显是这位青年导演对于电影的不熟悉,这样做容易噎着观众,又是爆料弟弟哥哥不是亲生的,又是弟弟给哥哥写信认错,在配上那段rap,还有一股浓浓的MV味道,这是何苦呢?
其实,这个节点能够上映这样一部网剧实属不易,还是质量相对较高的。
不得不说还有诸多不足,比如对白声音,始终让我产生声画分立的错觉,大概是没有进行同期录音的缘故,后期配音也有些鲁莽,而且有些声音细节还没有加。
当然好的地方也有,整体让你感觉很流畅,更舒适,影片色调处理的挺好,镜头组接以及运镜流畅,也算是奥给力了。
总之还是要鼓励为主嘛,这是电影圈乃至整个文艺圈对文青常说的话,我也就跟一句,期待佳作,这部影片已经过了半分。
叙事过于平淡
需要静下心来看,确实不错,泪目了
好看!缺点挺多 开头介绍演员工作人员和倒尿壶的长镜头可以合起来 免得分了两段配乐太累赘。节奏也不好 段与段接得流水账似的 导演比较新手吧。然而确实用心拍出来的 作为观众还是轻易感受得到这份诚意。像邱磊对巧巧说樱桃齁甜不吃 却在晚上悄悄问弟弟你吃过樱桃吗?这是一份怯怯又伟大的爱。像老范说我死了你还没还完就烧给我当还了 我看到一份了随传随到毫无保留对人好的兄弟情。邱磊说爸死了后他没流过泪 却用一个磕头代表了所有对父亲的尊爱。白天送外卖晚上做代驾 在感受浓厚京味儿之余我觉得电影更是在告诉我们 人啊总要努力生活并且好好爱身边的人。PS 这个弟弟居然是新说唱的ice?认不出来!
前半段不错,后面不知道为啥,觉得有点不太真实。
这部电影不是商业片 需要静下心来观赏 没有反转没有狗血剧情 但是有我敬佩的简单快乐 那是人类复杂阴暗的最后避难所。
父亲,同胞竞争议题,男性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才开始认同自己的男性力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缺爱,然后开始接受爱,才开始真正踏实生活。
小人物的小故事,还是很贴近现实的
难得见到如此写实北京生活状态的网络电影。主打温情小感动的路子。直到我看着看着看到接近结尾,突然发觉了兄弟基友大三角的味道(这俩CP要是能多挖掘一点,感觉情感戏还能更丰富更有看点)
这有头无尾的
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
7.19自虐
还不错,感动
挺烂的
小老北京的乐观
电影电视妖魔化,难的有这么良心作品,强行反转确实太突然。三星半
平凡人的朴素悲欢。
??高分的评论 你是没事吧
故事没有新意,看似讲清楚了但其实很多转折点过于突兀。连续剧的质感。演员是没有问题的(原本就是为了观摩杨长青的演技看的&想知道开头“ICE像你”那段杨长青笑场NG了几次
平凡有些感动
老大不小的,拍这玩意,看这玩意,一个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