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谁说过看电影时很私人的事 我也这么觉得 看到 男主角有一天开着车和他的妻子出去玩时 我很喜欢 那一段 他和她在打架 呵呵那不是真正的打架 是另一种对她说爱的语言 那时和妹妹 总是你打我我 打你 打得每一下我都好幸福 好开心 真是好好玩 可有一次 我们玩得太凶了在路上也打来打去 不小心她扭了下脚 我好难受。。
不过幸好没事。。。
他们还是两个大孩子 很可爱
-⋯⋯⋯⋯⋯⋯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
达内兄弟在 1999 年戛纳电影节凭《罗塞塔》一鸣惊人拿下金棕榈奖后,整个影坛都为他们独特的创作美学所震撼,而更令人吃惊的是相隔六年后,他们再一次摘取戛纳金棕榈,正式跻身“双金棕榈俱乐部”。
巧合的是,当年的竞赛评审主席同样来自这个高不可攀的“俱乐部”,他便是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
作为 90 年代叱咤影坛的库斯图里卡,肯定见识过风格迥异的无数作品,他之所以亲自提携这两兄弟晋升“双金棕榈俱乐部”,很可能是被他们精湛的技艺与朴实的美学所征服。
达内兄弟一向擅长以纪录片般的镜头,揭示出众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捕捉到人物成长的弧度轨迹,以及人性中的善恶。
然而,他们的作品从不依赖说教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达内的第二部金棕榈影片《孩子》虽说同样延续了一贯的纪实性摄影风格,但相比起《罗塞塔》那种紧贴人物、躁动不安的晃动镜头,《孩子》的摄影机运动趋向缓和,减少了咄咄逼人的特写镜头,反而多了不少中远景画面,让观众能以全知的视角去观察这对年轻情侣的日常生活状态。
镜头捕捉了不少两人嬉笑打闹、互相追逐的画面,突出身为父母的二人实则依然是思想未成熟的“孩子”状态。
当然,片名明确指向了男主角,他是个街头小混混,靠非法交易、盗窃抢劫而勉强过活,面对自己的新生儿,尚未准备好做父亲,一心想如何把婴儿卖掉赚钱。
父子关系的主题在达内的作品里屡次出现,从《一诺千金》到《单车少年》,导演往往以儿子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种貌似温情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却一反常态,以不负责的父亲作为焦点,还原出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
自处女秀《一诺千金》后,杰瑞米·雷乃第二次与达内合作,将一个未婚爸爸演绎得入木三分。
之后他还出现在《单车少年》《罗娜尔的沉默》《无名女孩》中,成为达内的御用演员,真实诠释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达内的御用男星杰瑞米·雷乃尽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故事,但是导演不动声色地剥除掉人物身上的阶级标签,使人的自身属性更为突出,这种手法无疑使作品与传统的现实批判叙事保持着距离。
于是,在这部为达内摘取第二支金棕榈的影片里,未成年犯罪、贩卖婴儿等社会问题渐渐退居次席,而男孩成长的轨迹却浮出水面。
前半段看出他是一个无责任感的男孩,小偷小摸、懒于工作,总想不劳而获,甚至卖掉亲生骨肉也出于无知,而在赎回婴儿的过程中渐渐流露出他对自己骨肉的关心,更在高潮一幕展示出他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些细节的累积勾画出一个孩子向成年人转变的历程。
与《一诺千金》和《罗赛塔》如出一辙,导演大胆省略了所有的心理分析镜头,完全聚焦在人物动作上。
这种招牌式的“行动现实主义”风格使人物处于急速行进的节奏里,仅在关键的场景里留下一些提示,给观众细细揣摩的时刻。
比如男主角在等待卖家时,一跃而起在街头墙上留下鞋印,在卖婴儿的废置房间里等待时的焦急表情,以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小同伴从水中背到小木屋,脱去对方袜子替其揉搓取暖的一幕。
这些不太起眼的细节实则隐藏着人物内心转变的痕迹,极其高明的人物塑造。
▲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近年来,贩卖婴儿的社会新闻成为了不少导演的灵感源泉,从河濑直美的《晨曦将至》到是枝裕和的《婴儿转运站》,均采用夸张巧合的情节来制造戏剧张力。
而在这部现实风格的作品里,达内兄弟免不了加入一些情节剧的设计,从主角卖掉婴儿到赎回,再到骑车抢劫后亡命逃跑的高潮。
然而,其高超之处在于,往往在情节要落入到庸俗的套路之前,却出其不意地收回来。
这暗示了达内兄弟主动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手法,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取得绝佳的掌控力,让作品流露出生活本来的面目,相信这才是《孩子》能够征服一众评审而夺下第二座金棕榈奖的砝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长时间没看电影的缘故所以有点饥不择食,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都一律觉得很喜欢。
其实《孩子》这部电影下载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顶着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光环,我自然不会错过它。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记录片似的拍摄手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既定的欧洲类型片,说句实话,看得多了,这种形式已经没办法给我带来太多新鲜感。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形式却总是能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就像接近一种真实的生活,尽管我清楚那是透过电影镜头加工过的,但我宁愿傻冒地相信那就是某种特别的真实。
小情侣未婚生了一个小孩,他们被家人赶出来,没有生活来源,男子就依靠偷鸡摸狗谋生。
有一天,趁女子排队领取救济金时,男子带着小孩找到一个人贩子,将小孩卖给了别人。
男子揣着钱回去跟女子说明事情,女子当场就晕了过去。
男子害怕女子报警,在女子昏迷中又把小孩赎了回来。
但女子还是报警了,男子用狡辩侥幸讨过刑罚,却仍因此得罪了人贩子。
男子在外面饿得没钱吃饭,回去找女子,女子不肯原谅他。
后来,男子为了还人贩子钱,联通一个小男孩进行飞车抢劫,小男孩不幸被警察逮到。
男子在回家确认女子不可能原谅他之后,他毅然到警察局自首。
最后,女子到监狱看望男子,两人终于抱头痛哭。
是生活磨砺了人,还是人自己制造了悲剧,其实很难说清楚。
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简单明了不是很好吗?
电影看到最后,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单纯指其中的小婴儿,同样指那对小情侣。
他们都是孩子,在生活的巨大淫威下,他们无所适从。
所谓的悲剧,其实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或者多么惨绝人寰的结局,生活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起大落,小小的淡淡的悲剧或许更能让人心生感动,而且产生一种共鸣。
电影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近镜和特写掺杂着少量的中景,电影中的人物和细节总是用一种肆意逼近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一点透不过气的感觉。
全片没有任何配乐,导演所追求的那种原始感带着粗糙的颗粒状物质,其实这和他们之前的几部片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电影结束后还是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小情侣还有生活的希望,男子不过犯了小罪,他会有改过的一天,他们还会很幸福,就像影片开头的时候那样,所以生活仿佛正是如此,时时的绝望中常常带着点点若即若离的美好憧憬。
另外很巧合地,昨天下午又看了一本同样与孩子有关的书,其实跟电影毫无关系,只不过觉得挺有意思,发现在孩子身上好像有做不完的功课。
跟略显艰涩的欧洲电影比起来,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这本书通俗而有趣多了,这是他写给自己的老搭档小S当时未出生的宝宝的,用一种童真的口吻给宝宝讲述许多她即将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事情。
看得出来,蔡康永是个很有爱心的人,那些包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的话语用小孩的口吻说出来,顿时轻松而有趣了起来,其实我发现,我们都是愿意做一个孩子的,没有负担,至少懂得什么叫快乐。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总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和困苦,也许没人能改变时间的决定,更没人能永远做一个孩子。
但是可以让你选择的是,你到底是爱一个世界还是爱一个孩子?
当然,有可能的话,就学学蔡康永,告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的样子,让他们之间能够和平共处。
(完)
趁着洗澡的功夫接着梳理一下本片剧情,也揣摩了一部分人物的动机,想到的有点多,但要写得深刻我也没这么多能力,现在单纯就是短评也放不下,就这么写长评吧!
当然难免有纰漏了,如果有些什么写得不好的地方欢迎友好指正啦4.5,第五部达内兄弟。
这个人物的成长脉络有些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人生大事》(主要是想起当时和长评区里面某位朋友对三哥将小文送回亲妈那段情节的辩论)。
本片完全可以作为正面教材,告诉我们高明的铺垫和处理相关的细节为何,毫无疑问的是两者的情节铺垫,起承转合之处理简直是天壤之别,说白了就是本作更“让故事里面的人物贴合情节,做符合他们这个年龄和阶层会做的事”,男主本身就是靠着不务正业和小偷小摸过活,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关怀,即便有个女朋友,但他们俩也都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觉得他当爸了会对更小的孩子负责,但另一个终究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迷茫,或许是想逃避,他内心都觉得偷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不重视养育的一切现实,你跟他讲去打工他还当笑话看待,接着不务正业然后继续大花洒,真没钱了倒好,连卖小孩这种常人理解不了的事情都干,但他觉得这些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他只要钱,以为有了钱就能过上很长一段好日子,接着再要一个孩子,我敢说他女友要是原谅他然后再生孩子下来他肯定还会干这种勾当,人之本性使然,只会一直恶性循环。
全程都是基于现实逐渐预设的一个困境,并非是将其揉碎然后告诉观众只看表面如何感动,从而更让人信服男主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当然这种做法对不对就是另当别论了)。
往后的一系列认错、表明决心悔改的情节又是继续深度刻画男主的“孩子”属性了,男主并非坏到极点的人,他真的爱他的女友,他也真决心是和女友一起过日子,只不过生活的窘迫和经历了社会毒打后的他意味着他要负起相应责任,也是男主成长故事的关键转折,使得他不得不接着做这些不务正业的勾当,他并不懂得孰轻孰重,他只知道自己要生存下去,直到抢劫时小弟被抓走,或许他也为着小弟对大哥的信任(之前偷窃时也没缺了小弟的好处,这也是他本质不算坏透的地方),因此在逃跑过后又选择的自首,我会真切觉得他终于成了一个有担当的人。
而这一切,前面都有所铺垫会让我觉得他的动机会有成长转变唤醒良知的余地的,格外真实。
相比低气压的《罗塞塔》,《孩子》的节奏明快了许多,手持的状态也不似前作般凶猛,反而时常刻意拉开距离以制造一种跑神的间离感。
剧作上我们也能看到达内兄弟此前少有的幽默:男主问所有人借电话没有人给予答复;不得不回到母亲住所通风报信,一开门却是陌生的年轻男子;低价卖掉婴儿车的同时,顺便问刚给女友买的新外套能否卖掉,对方开价一欧元;男主等在女主家楼下,看到女主后抱住大腿哭着哀求;拉着未成年的小手下准备抢劫,在路边因为放屁没心没肺地调笑。
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太重要了,正是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你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不存在主线的。
事件的表面逻辑自然是生下孩子——卖掉孩子——找回孩子——被勒索——实施抢劫,但导演无意剖析人物的心理逻辑。
为什么他毫无心理负担离开排队的女友转头就卖掉了孩子?
为什么又瞬间改变了主意跑去找回孩子?
他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可他依然连孩子正眼都没有瞧过一回。
为什么他在抢劫的同伴被抓后又来到警局主动自首?
他是良心发现了吗?
究竟是哪一刻让他良心发现?
事实上,以道德立场的轻浮转变呈现道德困境往往是走不通的。
达内兄弟貌似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并忽视男主的行为动机,任由其粗暴地改变道德立场,但这一切实际上与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一样,根本无关道德。
通过男主细微的小动作我们即看出端倪:卖掉孩子前用鞋沾泥巴愤怒地踢墙,仿佛这样就可以洗刷罪恶;不顾女主的愤怒一走进房间就躺倒在床上,想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被殴打后哭到涕泪横飞,第二天又继续嬉笑如常。
男主才是未长大的孩子,他的行为逻辑无关道德,仅仅来源于身体的本能和脆弱的心智,而女主恐怕是比男主更加不成熟的孩子,竟傻到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
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简单地呈现某些属于人物的恶意,却又不简单地依靠最易被忽略的细节,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那些恶意。
结尾女主去监狱看望男主,两人顶着额头痛哭,与开头两人租车兜风时相拥着欢笑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
一次完美的原景重现,境遇天差地别,但情感却殊途同归,那些最快乐的时刻与最痛苦的时刻其实并无二致。
忘了说,最幽默的部分其实是男主推着空空如也的婴儿车在街上行走的画面,在片尾去警局自首之前,他也是这样推着作案工具摩托车独自走在人群之中的,依然狼狈,却不再茫然。
所以你还关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首吗?
好像并不重要了。
观看法国影片《孩子》,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直白而又浓烈的一股青春气息。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影片,让观众得以最直观的心灵震撼。
《孩子》便是又一部运用了此手法的佳作,一对普通恋人和他们的新生儿足以烘出至冷至暖的人性写照。
痴迷于影片中的狂热至极。
男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迷人又可爱的痞子,骨子里深深的街痞气质实在令人着迷。
她的女朋友索尼娅青春、活力,成为了母亲后阳光而又温和,就像一株散发淡淡香味的百合,你知它的普通却不得不沉醉。
在索尼娅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吉米之后,竟发现布鲁诺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陌生人,怒火之中竟没有无家可归的绝望,而是果断踏上寻找布鲁诺的行程。
就是这样干净而果断,没有丝毫压抑没有抱怨,就那样直白而默默地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需要我的爱人。
倘若没有青春的支撑与供血,应是发疯般的大骂而毫无气质形象可言了吧。
爱他们似深似浅的相爱,如水般平淡却又时而畅流奔腾。
索尼娅在找到布鲁诺的之后,让人原本以为的哭闹并没有,而是厮打与拥抱,爱与爱的交缠。
你与我不见,我便追到你见为止,我紧紧抓透你的骨骼,你离开不了。
义无反顾的爱情无幽怨无哀叹的爱情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发生,蓬勃的青春跳动便是溢满的纯情的爱。
相见,相爱,相怜。
布鲁诺最后的钱也要给索尼娅买一件和他一样的夹克,便想,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儿。
最后的钱也要置备一辆婴儿车,租用一辆跑车,带着亲爱的女子和可爱的儿子于蓝天下驰骋,多么耀眼,让人牙痒痒的羡慕,你便感慨这就是青春啊,一杯烈酒一首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原以为的甜蜜与惹火的爱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们都懂的,爱情离不开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物质,即使我们是这么不愿意承认,即使我们始终相信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在一起。
可是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啊,流淌着的黑暗之源便有可能是那光然无一物的枝干。
青春在奔腾可是未至成熟,看着那可爱的孩子竟也会有坏念头。
布鲁诺在与索尼娅等待教堂洗礼之时卖掉了自己的小小的孩子吉米,他有希望又似无力的说“:索尼娅,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孩子的。
”那一刻,没有崩溃没有决绝的叹息,我只是感慨青春这个毒药啊,迷幻至极。
我没有绝望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希望。
你放下的是责任,放不下的是希望。
你总有一天会成熟。
影片愈是到了最后就愈是挥洒着感动。
布鲁诺在同伙的少年被抓之时选择了自首,他说是我干的放过那个孩子。
他狂敲着房门他疯狂地喊着索尼娅我知道错了。
他一定要换回自己的孩子他哄着吉米轻轻入睡。
他总有一天会成熟,他在这一天成熟。
感动。
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与索尼娅抱头痛哭。
我像个孩子般的笑了,青春的痕迹的过重,但不痛。
两个其实都才是年轻的孩子所以其中的那个年轻的父亲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出生的孩子对自己来说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他眼里这个孩子只是用来交换金钱的一个工具 他的脸上从来都不曾流露出父亲的温柔 他跟孩子的母亲说反正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 可是 孩子的母亲听到消息后马上倒下了不是那种带有音乐的煽情似的倒下 而是就那么直愣愣的让人毫无防备的倒下因为失去孩子的痛苦也是这样迎面而来 她怎么也无法想像一个父亲能卖了自己的孩子!!于是那个男生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他开始慌张并马上找回了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终于看到了他的妈妈 一个对他漠不关心的女人我可以想像 这样的一个男生他的家庭环境是怎么样的 也许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 他的妈妈周旋于不同的男人之间 根本没有管他的时间 所以 他对于自己的孩子 才会这么淡漠但是 他并不是个坏蛋 所以在和他一起抢包的男孩子被抓了之后 他进了警察局把所有的罪责都担在了自己的身上 影片的结尾 孩子的母亲来看他 问他想要一杯咖啡吗? 他点头 拿着咖啡的手 渐渐的温暖他终于开始哭泣 伤心的哭泣 最后 两个人抱头痛哭 他们承受的比同龄人多了太多 影片没有给出后来事情可能的发展 导演说之所以会创作一个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一天 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子 推着婴儿车 独自一人 于是在想孩子的父亲呢??于是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可能的故事无望的社会 无望的家庭 只有孩子才是希望
剛寫完我對電影"Candy"(愛.糖針)的觀後感, 然後到這篇都是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的電影"The Child"(半熟爸爸), 很相似的電影, 因為都是由兩個年輕演員擔綱主角, 面對的都是愛與責任的問題, 頗有意思的題材."The Child"(L'enfant)是一齣比利時電影, 由兩兄弟Jean-Pierre Dardenne及Luc Dardenne執導. "The Child"是男女主角倆的嬰孩, 亦比喻男主角Bruno, 一個還未成長的大男孩. 為了金錢, 他不惜背著女友Sonia, 把嬰孩賣掉, 說他們可以再生一個.全片差不多都是飾演男主角的Jeremie Renier的戲份, 佔了百分之七十, 很真很自然, 就像二十出頭還頹廢的雙失年青人, 抱著自己的嬰兒, 推著嬰孩手推車, 終日只想怎樣不上班也可以過活, 偷竊搶劫成了他的謀生方法, 更和其他更年幼的男孩一起去幹活.飾演女主角Sonia的Deborah Francois有一雙獨特的眼睛, 有那份迷茫, 天真和楚楚可憐的目光, 但又頗迷人, 是可用眼睛說話的女孩, 聽說是首次在大銀幕演出, 確實不俗, 值得嘉許.都是邊緣人物的角色, 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是年青, 貧窮, 絕望的一群. 雖然電影可能沒有"Candy"的豐富, 但給我的感覺是, 兩個年輕演員頗能撐得住整套劇, 演技自然而不誇張, 很真很感人.最感動的一幕是Sonia到監獄探望Bruno時, 二人無奈對望, 懊悔難過, 而Sonia選擇寬恕Bruno, 當他倆互擁哭泣時, 觀眾都為之動容.
写这篇东西貌似晚了两年,一直想看来着,却也没有特为寻找,回家时附近的音像店无意看到便买来看了。
L'enfant, 05年Cannes金棕榈奖,比利时,Fabrizio Rongione和Deborah Francois主演。
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背景音乐,完全是真实的场景录音,朴素却很真实感人。
故事叙述的很细致,好像平铺直叙却拍摄的很巧妙,能吸引人看下去的并不是什么美丽的画面,而是那份故事的真实感。
主人公Bruno是个20来岁的小混混,终日靠各种合法救济或者偷盗度日,女友Sonia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Bruno完全没有做父亲的准备,瞒着Sonia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Sonia知道后晕倒在地被送进了医院,Bruno只能拿着钱换回了孩子,却被人贩讨要双倍的损失,Sonia也因此不再理睬Bruno。
Bruno无奈再度偷抢时被抓。
影片一开始Bruno和Sonia刚有了孩子,两人在草地上如同两只小兽般厮打嬉戏在一起的场景令人觉得无比真实而自然,仿佛这对年轻的父母还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起名为L'enfant的原因吧。
Bruno一定也是爱这个孩子的,却没有过多的思考就将婴儿卖了,这种举动完全是一种孩子气的行为,Sonia对Bruno的祈求原谅置之不理也是孩子气的表现,他们显然只是无奈步入社会却都稚气未脱。
孩子总是在第一次犯错之前不知道错的,孩子没有错,错的是环境,这仿佛有点行为主义的论调。
导演也许想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他看待这个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状态的无奈感和同情,同时反击那些对孩子漠不关心而造成的未成年犯罪的大人们。
影片中出现了一次Bruno的母亲,她改嫁了别人,对儿子的生存状态也完全置之不理。
同样跟着Bruno从事一些小偷小摸行为的14岁小男孩Steve家庭也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和谐因素,导演虽然没有交代,但是家庭并不贫困的Steve为什么会跟着Bruno从事非法交易不由得令人思考。
影片结尾,Sonia到监狱探视Bruno,Bruno喝了一口咖啡抽泣起来,Sonia眼眶里也滑落了眼泪,两人簇拥着面对面的开始哭泣,看到这时,突然意识到Bruno虽然是个小混混做着一些不三不四的事情却一点不令人讨厌,而能博得观众的同情,应该完全是出于他身上的那股令人怜悯的孩子气吧。
Sonia最终还是原谅了Bruno,就如同打闹后重归于好的孩子们。
真实是最容易打动人也最容易震撼到人心的。
导演没有用任何一首类似商业片中激情澎湃的交响曲,没有一个大场面,而是用最朴实的画面最真实的声音博得了05年Cannes评委的一致赞赏,赢在那股孩子般的真实。
由衷的为达顿兄弟喝彩。
孩子!
年轻的代价
。。
比《罗塞塔》差几倍不止,以想象力著称的库斯图里卡把金棕榈给这部也是挺匪夷所思的
混小子的故事,讲得太精彩。以常情写故事,会有极佳的观影体验。比如母子之间的关系。
真要比的话,我还是喜欢罗塞塔一点……
朴实
该片是如何金棕榈的?!我已经不懂这个世界了!
忘记是什么时候看的了
3.5 / 達內兄弟似乎一直不炫技而是傾向於好好說故事,兩次轉折兩次救贖的機會,把道德與良善內化在角色行為裡面,情緒溫吞卻流長,結尾的宣洩亦達到核心欲傳達的本質,以金棕櫚獎來說稍嫌過輕
最后的回转缺乏支撑
社会问题型现实主义,看了开头就能知道大概是什么样子
难见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手持,与男主的玩世不恭恰好形成双向强化张弛,同时对孩子的多重含义做出比喻指涉,即存在母与子,“父”与“子”两方角力拉扯,争先演算出与走、生与死的生活奥义,最终在父与母的协约下逐渐归向平和——最后一刻的相拥而泣是两人灵魂共振,是成长的莅临,是闪闪发光的达内时刻。
87/100,达内兄弟,动作即一切,叙事、力量、情绪全都藏在里面了。似低空高速飞行,掠过芸芸众生。
在摄影机与角色之间的空隙,作为观众的我们该填补些什么?这就是达内兄弟做到的。缺席的家庭和社会,后者只是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才登场,索尼娅对于布鲁诺是近乎母亲的角色,结尾的用力恰到好处。导演在创作上的拿捏炉火纯青,看过的最好的现实主义电影。
7/10 谁还不是个….
平平无奇。最后的自首也是像想一出是一出。
无业小混混的悲惨生活。转卖孩子的无良中介。三星半
B. 达内版的“青春疼痛”情节剧。每个角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孩子”,但达内似乎无意追索“男人至死是少年”的病因,而是一如既往地遮掉来龙去脉展示结果。几组“父”“子”关系的对照或许暗示着某种责任习得的路径,但其中语调的nuance仍旧被扔给了观众自行解读:不长大的孩子,不在场的父亲,其中几分是讽刺,几分是同情?2023.1.15 百丽宫
故事片如果拍得这么简陋的话,不如直接看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