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

長いお別れ,甜咖喱之味(港),A Long Goodbye,The Long Good-Bye

主演:苍井优,竹内结子,松原智惠子,山崎努,蒲田优惟人,中村伦也,北村有起哉,杉田雷麟,清水久留巳,仓野章子,不破万作,冈山一,池谷伸枝,藤原季节,小市慢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剧照

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3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4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5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6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7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8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19漫长的告别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老去

人到中年,也经历了一些亲人的去世。

这部电影虽然比较平缓,但却能勾起很多回忆老去,真的是件可怕的事,而很多人,现在却只能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逐渐老去。

看的时候,觉得老夫妻的感情,其实是真的好,一个男人好不好,看他生病后,妻子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

我想到了我的姨婆,快90的时候,得了老年痴呆症,一开始,只是去乡野间到处乱逛,搜寻着野草,一把一把地把扯干枯的草回去,说要烧火。

奶奶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想要草都不可能,大家都是满山地找草,或者等树叶掉落,搜罗回去烧火。

有一次,我回去的时候,姨婆刚好逛到了我们家,她远远地就跟我打招呼,可是,她叫的却是我姑姑的名字,而姑姑在几年前得癌症去世了,我望了一眼奶奶,奶奶说她糊涂了。

有时候感慨奶奶遗传给大家最重要的不只浓眉大眼,而是乐观的心,当年我们都觉得奶奶白发送黑发人,应该非常难熬过去,想不到最后还是奶奶来宽慰我们,说这对姑姑而言,其实更好,是种解脱。

后来,听妈妈说,姨婆被关起来了,在老房子的侧间里,妈妈说人老了,真是可怜,子孙又没空陪伴,不关起来又容易走丢,从此再也没看到她花白的头发,那间房间,几年间,偶尔路过,也没听到有什么声音,只觉得有点昏暗,难以想象里面的场景会是怎样。

再后来,哥哥说她去世了,要回去帮忙。

姨婆的丈夫是爷爷的堂兄,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会经过他们家的院子前,看到他坐在大厅的一角,满头白发,有点驼背地抽着烟,以至于每次劝爸爸戒烟的时候,爸爸都拿他举例子,说他一辈子烟不离手,不也活到快90了。

很奇怪的是,他驼背,满头白发的形象,在我脑海里从小学一直持续到我中年,就好像人老了以后,在某一个点,形象就不会再变了,像幅画一样定格住,永远地挂在大厅。

小学的时候,他还会拄着拐杖到我们后面走动,那时候淘气得很,小孩子们会挖一个洞,在上面架一些树枝,再铺上野草,翘首企盼着他会踩空,而我,在期待又焦急的煎熬中,总是在临到关头的时候,跑过去把坑填满。

他虽然老态龙钟,但是目光矍铄,每天放学的时候,隔着20来米长的院子,都会跟我打招呼,渐渐地,我胆子也开始变大了,也会主动跟他打招呼,有时候爬坡的时候搀扶着他,他也会很开心。

 2 ) 如果能跟所爱之人好好告别,那么死亡或许不那么可怕

如果能跟所爱之人好好告别,那么死亡或许不那么可怕。

换个角度看,阿兹海默症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对于患者与家人都会有肌体与心理的折磨,却也给了我们平静地好好告别的机会。

会咖喱蔬菜都想吃、答对汉字题后自豪、翻来倒去地琢磨小书、在说饼干干后被回应那你不要吃时故意凑前大口快吃,那么看似古板的爸爸竟是戴生日帽的倡导者就不足为怪了,紧抿下弯的嘴角真是倔强可爱又心酸不忍。

7年间,他逐渐忘记引以为傲的汉字,朝夕相伴的妻女,生活多年的家,混沌记忆却依旧让他在错位时空拿三把伞夺门而出去接游乐园的妻女。

虽然记忆会淡化,但家人间的熟悉感不会消失,芙美委屈心意无法相通时覆上额头的手、曜子抬头一眼立马低头的思念时抚摸脖颈的手、麻里痛哭家庭冷漠时面无表情的凝视、对小崇难言青春期以举手示意的回应,他或许淡忘无言,却依旧是家人们陷于情感泥淖时稳定与平复的支撑。

大洋彼岸的孝心会愧疚,同居一城的看望却也是在11个月以前,赡养与善终问题缠绕两代人。

(反感的一点:女性为何总以男性为中心,尤其是事事以丈夫为先的母亲,父亲在其实也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的男人)

 3 ) 观后感

因为排片过少所以一拖再拖。

今天早上陪爷爷去医院,看见平时稀里糊涂的他跟以前的部下聊起来特别有兴致,突然就觉得还是很想去看。

刚开始十分钟,优酱得知爸爸的病时隐忍的表情就受不了开始哭了…哭点对我来说几乎是全程,纸巾不够用只好用手臂整体来说是弱化了这个过程中病人和照顾者的一些艰辛时刻或消极的情绪,更强调爱在其中的支持与舒缓作用。

两个女儿和妈妈似乎从未在自己遇到其他烦心事的同时得知爸爸又走丢了或者出了什么事而感到烦躁,反而痴呆的爸爸是她们可以诉苦和依赖的存在,即使他说的话意味不明或者根本不能说。

不过游乐园的部分实在很触动,在那个时刻真的只觉得感动而不会想到给她们又添了麻烦,也是四平八稳的全剧唯一的高光时刻。

孙子说:“外公可能忘记了很多事,但他自己好像也没有很难过。

”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主题也没有让人很难过的感觉。

看这部片也是希望能从中取取经,希望它能教会我怎样去对待这些事。

但它确实还是有些理想化。

以孙子做结尾有点不解,可能是为了点题和呼应前文吧。

前面外公曾说:很多人和事,都感觉离我好远啊。

孙子问:什么很远?

外公:各种事情。

结尾校长告诉孙子:阿兹海默症也被叫做漫长的告别,因为记忆会一点点的衰退,离他们越来越远…不知道孙子当时悟到了什么,可能也想起了以前的对话吧(演技不太行生活里一地鸡毛是常态,如果能从中窥见点阳光就好了。

 4 ) 既是广告又是标语的剧

暗戳戳地发力,大到宣传了东京的两次申奥成功,新干线的发达,小到岩波书店,南国柚子糖。

用并不夸大的手法“夸张”表达了很多大和民族的优点(用夸张并不代表贬义,而是想说明这样zf层面的意味在,当然是为了解决本国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不论输出还是对内每一国zf都是这么干的):重视家庭、重视文化、隐忍温柔、从细微处见真谛、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同样也侧面表达了隐忧: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受自由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不明所以的冷漠、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

以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七年为背景,展开描画了家庭成员外在和内心的变化。

整部剧的缺点在于背着正剧宣传任务的压力所以人物性格设计多少单一,受篇幅的影响,一个家庭的分支关系都必须要照顾,所以夫妻、母女、父女、外孙和祖父、男女朋友等关系不免要刻板化,编剧要连接两次申奥成功之间的光阴,把这些变化编入三代人的角色中。

以小见大是最复杂、最矛盾、最困难的一种编剧手法,更何况是以国家背景去说,这种缩影式是最难用也是最不能要的,因为谁也不能成为代表,谁也不能被代表,一旦进入这种设定,就骑虎难下了,横竖也要按照一种逻辑、一种基调把它编完,应该用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的气力就变得不够用。

整个剧也就变扁平了。

虽然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没被感动,没看哭。

我认为这样的力度已经算是完成度很好的一部电影了,是中国正剧、正能量、主旋律编剧可以参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5 ) 燃烧雨中火焰

2017年夏天,我回合肥参加外公的葬礼。

骑车穿过熟悉的城区,随处捡拾一些散落的记忆光点。

从家门口的城隍庙出发,路过市人民医院,来到逍遥津。

旁边是童年我常去的泳池,曾经它有多深不可测,如今就有多清浅可掬。

一头扎进25摄氏度的水中,摆臂,换气,循环往复,少年记忆便在此时趁虚而入:斜跨肩膀的硕大泳圈,整箱赤豆棒冰,红黄蓝三角旗,图书大厦的冷气,爬树粘到手臂的瓢虫,抽屉里的稿纸和樟脑丸,表哥和我的捉迷藏,迅疾而过的电车,一往无前,一往无前,一往无前。

伴以对未来的期待,时间有如万花筒惊奇尽展,又在我伸手时消失眼前,来不及吞咽个中滋味,秒针已拨向下一刻度,只剩水花堆叠起的无穷泡沫。

太阳就要落山,浮光点染水面,像光阴融化后流动的霜糖。

物理课本里说,这些光来自1.5亿公里之外8分钟以前的太阳。

这样的8分钟于我有无数个,它们不曾停顿地扑面飞过,旋即消泯在空无水面,不必费力打捞,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只剩鼻腔弥留的氯水气息渺远又真切。

外公是长辈口中二十世纪中叶青年的成长范本,从长草间的乡村考到复旦大学读中文,毕业后成为新闻记者,满世界奔波写稿。

直到晚年身染脑梗,父母将他接到北京调养。

有天他挥挥手喊住我,“炜炜,我想不起来了”,他说话时嘴唇哆嗦,喃喃自语地问,“我现在是在合肥还是哪里,怎么会到这里来的?

”那之后,他被确诊阿兹海默症,脑海中的时空方位在五年中逐渐丧失。

很多次吃完晚饭,他会去门口伫立良久,从裤兜里摸钥匙,要去找远在扬州的亲戚串门。

我们如常搀扶他回房间,告诉他此刻正身处1000公里外的北京。

人生最后那些年,他的全部空间感被压缩成一张小小的纸片,写着姓名和家庭住址,塞进外套口袋,以防走失。

中野量太在电影《漫长的告别》呈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

影片开头,苍井优饰演的小女儿芙美发现,父亲因为脑萎缩竟然不认识她了,一场漫长离别就此展开,那之后的七年里,父亲的记忆被一点点剥落,先是忘掉汉字的写法,然后忘掉自己的婚姻,最后忘掉住过35年的家。

他总是长时间面对墙壁茫然无措,偶尔叹一口气,说,“一切的人事物都远去了”。

当记忆被抛诸脑后,每一天的世界都比昨天更陌生,唯有夺门出门的念头越发强烈,他无数次腋下夹着雨伞离开,可没人知道他要去哪。

太多时候,潜意识将他推进陌生的街道,像放逐一颗孤形吊影的游魂。

电影由此抛给我们的,是尖刺般所寄无物的乡愁情绪。

当人们在时间桎梏中无处委身,想要尽力抓住些什么,却只有空无一物。

不等大脑机能完全衰退,虚无的蔓草早已肆虐横行。

从妹妹优酱鼻青脸肿的爱情、姐姐结子支离破碎的婚姻,到母亲祈求不要离开、父亲却反复动身寻找的家,这样的情绪贯穿始终,如同拷问:倘若怀旧无法带我们回到过去,记忆是终究徒劳的吗?

当所有痕迹都将在洪流里消逝,凭吊是于事无补的吗?

电影里的父亲又一次离家出走了。

他乘电车来到游乐场,一言不发地站在旋转木马旁,准备接记忆里幼年的女儿们回家。

那一年他四十岁,撑起伞像栎树将雨幕温柔遮挡,他想到往昔很多事,孤单地笑了。

在此,电影终于交代他试图寻找的“家”的谜底,而我也终于明白,同样的一个雨天,为什么外公掏出口袋里的纸片,念到上面陌生的名字和地址,颤抖着哭了。

当意识的闸门逐渐失灵,人难免会手足无措,但在历史站台彻底坍塌前,他会毫不犹豫地走向前去,颠簸返回蒙尘的雨夜。

他一生挂念的全部,就寄付在撑起雨伞的轻轻一瞬。

在那场永劫回归的暴雨里,他一再投入着本真的存在。

看过《寻梦环游记》的人,会记得亡灵世界的一幕,埃克托去找好友奇查隆借吉他,发现他在床上颓然摇晃,直到被风撕成了金色的粉末。

即便在现实彼岸,亡灵仍然根植于在世者的记忆,而奇查隆的消失,是被世界彻底遗忘的结果。

当与他人的最后一点儿关联被切断,灵魂成为纯粹陌生的孤岛,身份也就失去了仅存的根据。

在记忆消泯、通道闭合之前,这份羁绊得想办法延续下去。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让小男孩回到现世,给祖母哼唱那首父亲写给她的歌:Remember me,Though I have to travel far.Each time you hear a sad guitar,Know that I'm with you the only way that I can be.在这里,歌词中的“与你同在”无疑出自一种虚构性的宽慰口吻,我们也很难说清让人流泪的究竟是对逝者的眷恋,还是虚构本身所催生的伤怀情绪。

王家卫说当你不能再拥有时,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正如Coco记得父亲将她高高托举的兴奋,优酱也并未忘记父亲伞下的余温。

那些生命初始体验的集合体,就是我们世界的起点和来历,我们也因此淌入他人记忆的支流,在彼此温情交错中看清自身。

记忆无法将我们带回旧日的温床,但洪流也没能真的掳走我们的感受,别怕,当脑海中的相框被重新擦亮,那是一切未曾消散的确证。

导演中野量太显然不满足将告别的落脚点置于纯粹煽情,反之,他在《漫长的告别》里揉入了丰盛的笑料。

在同学葬礼的一幕中,认知失调的父亲突然在静默人群里大声问道“中村已经去世了吗?

”,让女儿不得不将他难堪地领走,边走不忘挥手高喊“得分!

获胜选手是中村”,仿佛区区癌症只是老同学的一次发球失误,下次比赛他会扳回一城的。

同为苍井优主演的《家族之苦2》,我们能找到类似的戏谑式解构:同学留宿家中意外身故,老爸却没心没肺地在棺木里塞满他生前爱吃的银杏果,火化一瞬间,银杏噼啪作响,原本庄严的告别就这样变成荒诞不经的喜宴。

回到电影所提出的问题。

告别只能是伤感的么,沉痛一定比坦然更真实么?

面对那些终将瓦解的结尾,你会选择长歌当哭还是嬉笑面对?

唯一确知的是,我们都需要以这样孤独的方式摸索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而无论戏谑或是挂念,那便是我们与过往最本真的关联了。

外公葬礼的前一晚,我彻夜剪辑着他生平的照片,想象追悼时播放的场景。

记不清最终我怎样走出殡仪馆的大门,只知道工作人员要来收走投影的幕布,我们只能匆匆告别,我也该勇敢地走进盛夏的阳光里,走到淮河路尽头的小卖部,去吃一根赤豆棒冰,尽管常常买给我的人已经不在了。

在电影最后的告别式,优酱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她坐在父亲插满肺气管的病床旁,挣扎着屏住呼吸,父亲弥留的伤感快要让她放声哭出来了,忽然她决定抬起头,擦去脸颊上半干的泪痕,“那就来过生日吧”,声音里重燃着热忱和乐观。

彩色三角帽在镜头前飞旋,这是父亲提议下他们一贯的庆生仪式。

在这样的告别式里,青灰的往昔和银白的未来短兵相接,敲击出轻盈如许的节拍。

时间并不理所应当给我们答案,但长大后的我或多或少习惯,凤梨罐头是因为会过期才叫人留恋,伊瓜苏是因为奔流即逝才值得投注深情,下午三点的1分钟陪伴正因为太短,才值得向屈指可数的未来庆祝此刻的同在,正如每一次微笑相逢的照面。

2019年生日的前几天,我去香港看影展,路过文华东方酒店的侧干道。

碰巧是愚人节,酒店大门如往常宽阔通畅,门外的另一侧却挤满了雏菊、玫瑰和吊唁的人群。

他们大多安静,有人低头在哭,有人弯腰捡起掉落地上的花束。

最让我惊讶的是有很多信,挂在花圈上,写着无法送达的抬头和注定没有回复的落款,在追怀张国荣已被视作刻奇的今天,这种意念仍然以一种无须辩白的方式进行着,而它所承载的思绪,像烟火燃烧,跳升,直插向蔚蓝而空荒的24楼上空。

千禧年的“热情”演唱会,在他用沙哑嗓音唱《共同渡过》之前,早已数度哽咽。

时隔多年后的传记中记载,那会是他最后一场演出的终曲:曾在我的失意天疑问究竟为何生但你驱使我担起灰暗勇敢去面迎人生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我想到那只无脚鸟,曾经我觉得时间就算不挥霍也要溜走,无脚鸟应当不停飞,去掠过昨日与未来的永恒分野。

现在的我会说,长河总会奔流向前,那些共同落脚之地或许才是永恒的堡垒。

无论如何,在一次次留恋与憧憬中,我们都完成了各自的道路。

假如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你和朋友一起看了部好电影,那就举酒碰杯吧,趁大雨将我们的存在洗刷殆尽前,时间会绽出这一瞬酣畅的,永不褪色的火焰。

2021年4月1日

 6 ) 1352吧那就

好像最近接触的事物都是关于一些老年人的问题,可能也是经历着一些不得已的离别。

不管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是(消失的名字)还是今天下午火车上的(漫长的告别)似乎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人似乎永远没有办法逃避面对这类问题,而大概需要自己面对这些生老病死的时候,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吧。

所谓活着并不是单纯地呼吸,心脏跳动,也不是脑电波,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留下礼物。

我们无法避免的都会死去,问题是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像我们的父母,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子女的存在是证明他们来过这个世界最好的证据。

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梵高,贝多芬一类的人,不是金庸,古龙。

更不是给这个世界留下多么丰厚遗产的先人古辈。

死亡真的是人生的终极课题,那些失去亲人的人,真心能放下的又要多少,大概余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回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

当我们第一次相见相识的时候就已经在告别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个世界很小,小到转身就能再遇见,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一别就是永别。

夏天也彻底告别了,响彻夜空的也从夏蝉变成了蝈蝈,还没来的及跟夏蝉说明年再见呀。

夏蝉也没来得及跟我说,来生再会,这个夏天结束的太突然了,就在一场雨之后。

当我们还在一起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每一次的离别都要好好的道别。

记忆是奇怪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发现的小时候的记慢慢变得模糊,就像昨天晚上的梦,睡一觉,知道自己做了梦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完整的梦境,只剩下一堆碎片随意的拼凑着。

那些患有记忆缺失的人,活在了另一个他们自己拼凑的世界里,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里,他们都在慢慢老去。

我们这个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年轻的我们甚至都感觉到无法紧跟住这个时代飞速的变化,就是移动通讯2G到5G的变化,3G时代似乎只有短短几年就消失不见,按键机到智能机的变化,到如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是加上了火箭推进器,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并不是友好,再加上遇上后疫情时代,这个去哪都要看健康码的特殊时期,不要说出远门了,就是本市内搭乘公交去走亲访友都做不到。

回到外公身边上班之后我也是愈发的感觉他们正在用我不能理解的速度老去,而子女都远在他乡,同村里似乎也看不见说有同龄人。

亲情不是每天一通电话一个视频就可以维护的,老年人的生活还是需要更多的陪伴,热闹。

每一个人都会老去,每一个人都会被世界遗忘。

我们能做的是记得那些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我们相拥或者握手,我们再见或者不见,其实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在遇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们会离别。

因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哪怕相聚时光很短,但我们依然会因为明天的再见感到开心。

最好的道别不是再见,而是明天见。

关于生死关于离别,看似离我们很远,但猝不及防的时候,很难让人接受,所以漫长的告别无疑是最体面,最优雅的方式。

如果我的人生进入倒计时,我会一一拜访老友,故交,大家聚一聚聊聊从前的辉煌,谈谈年轻的莽撞,然后再拥抱,挥手,像夏天的蝉,在雨来临前,唱响人生最后的乐章。

曲终,人散,茶未凉。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我而辉煌,但我也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他们凋零,至少还有人会去缅怀。

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并不重要,有人活在我的记忆和梦里,我也会用一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

活着,为自己,为别人,为了道别。

 7 ) 我错过了爷爷的葬礼

我人生里最爱的人,在我意识到他会离开的那天,每一次相见我都在跟他告别,后来那段日子,我不羞于拥抱和表达爱,我总是摸摸他的头,拥着他,跟他说:“等我回来。

”可惜真正告别的那天我不在。

电影中最打动人的片段是外公摸曜子的头,还有外公一言不发的看着麻里,虽然什么都忘了,可是我还记得我爱你。

 8 )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

平平淡淡,却代入感极强的一部电影树叶子书签,三把伞,柚子糖,回家的方向,挥手,游乐园.....我很感叹电影里两个女儿和母亲对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照顾,担忧和爱。

我很心痛我自己的爷爷没有接收到这样的爱与关怀我想以后我的父母和我也会老去,也会用漫长或者快速的方式跟我们告别。

然而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啊一边在和亲人、爱人、和自己告别,一边要继续往前走太好哭了这部电影,第一次被触动到,是开始忘事的父亲说“近些日子,感觉人和事都离得好远”,外孙说,离得远会寂寞吧。

会很寂寞吧?

当你开始忘记你曾经的经历,你身边的人,仿佛这些事情和人都不属于你的。

甚至是记忆,都是陌生的。

第二次哭了,是因为父亲说:”是时候了我想把曜子你正式介绍给我父母你会和我一起回去的吧“”好“哭的稀里哗啦的,即使在不断的忘记事情,我仍然记得踏上这趟列车,是为了带你去见我的父母。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第三次在游乐场的时候真的要爆哭,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想起了以前去接妻子和女儿的事请带着三把伞来游乐园接她们。

笑得像个孩子,家人永远都是守护在身后的灯塔啊!

”人们把老年痴呆症成为 漫长的告别,病人的记忆会一点点消失,直到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

 9 ) 观《漫长的告别》有感

从患老年痴呆到死亡,七年的时间,家人们见证了他变得越来越苍老、记忆越来越模糊的过程。

而对本人来说,也会感觉到与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真的是“漫长的告别”。

电影中途几度泣不成声,因为我的姥姥于年初去世了,所以现在对亲人离世比较敏感。

电影中的父亲,应该一直是可靠的存在吧,芙美和麻里生活中遇到过不去的坎儿,都喜欢找父亲谈心。

父亲也特别看重家庭,老年痴呆后,一直记得芙美感冒了,记得要去游乐场送伞。

电影中一直在下雨,与父亲手中总是拿着三把伞相呼应,同时给人一种悲伤的氛围。

一直出现的用作书签的黄色树叶,暗示着人将迟暮、暗示着别离,影片最后的绿色树叶,代表着未来。

我感觉电影的主题在说告别,但其实一直在讲“爱”。

爱让人脆弱(所爱之人的离开、所爱之人的“遥远”都让人心痛不已),爱让彼此亲密、幸福(东一家、麻美与丈夫),爱让人坚强和振作(母亲手术后仍去找父亲,麻里回国前与丈夫的对话)但是,芙美的事业线和小崇的故事让我有点没太看懂的感觉,所以打了四星。

 10 ) “悠悠地来”

“芙美,你变了”“是吗,变成什么样子了?

”“变得像家人了”“哈哈哈哈什么意思”“感觉特别可靠”“哈哈哈没有,跟妈妈比还差得远呢”。

Seven years? it’s certainly a long time, a long goodbye, they called dementia a long goodbye, one by one their memory disappear, day by day they get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until…画面清淡如水,整洁舒适。

剧中并没有将老年痴呆悲伤化,二女儿陪着老年痴呆的父亲参加中村叔叔的葬礼、父亲在岸边走丢、父亲带着对以前的记忆,独自外出去公园给女儿们送雨伞,都没有被悲伤充斥,反而很美好很安宁。

但又于无形中有沉重和无力感。

影片后期让人落泪的地方却有很多,而艺术依旧还是将现实稍微美化了,以一种视觉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演绎芸芸众生。

以老年痴呆的父亲为主线,同时穿插着大女儿的夫妻问题、大女儿与儿子的沟通、外孙与姥爷、二女儿的爱情、二女儿的事业等等,虽一笔带过,但是让整个情节故事立体丰盈,成为一个家庭。

生活与年岁在逐渐转变,从身边的人与事中,体会到落地的感觉。

以前觉得什么事情都是飘着的,我行我素,但又自我挣扎。

实际上生活的主线还是家庭,总要回归到一房一瓦,柴米油盐,才觉得是在活着。

“悠悠地来”

 短评

“我多希望,我们能像你和妈妈一样” 雨天去游乐园接女儿的故事、妈妈低着头找爸爸床位、工作日白天下雨飞机晚点都来接你、爷孙俩视频里的隔空挥手、病房里戴起生日帽…都是既温馨又泪目的瞬间。“他们管老年痴呆,叫漫长的告别。他们渐渐失去记忆,一点点离开…”只要他想活着,那就开心的活着。长达7年的告别,苦中作乐,生活的酸楚变幻成家人的幸福。“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无法胜过他的家人”

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到好友的短评:“大靓在旁边哭了笑,笑了哭”,瞬间被戳。家人的羁绊,大概就是想在你身边,一直陪伴吧。

10分钟前
  • 固力果guriko
  • 推荐

确实够“漫长”......

13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阿兹海默患者逐渐失去一切,同时周围的人逐渐失去患者”是家庭题材作品中最容易陈词滥调、也最容易展示人类情感的类型之一,本片精准的抓住了那些陈词滥调的部分,搭配粗糙的人物塑造,以非常做作的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不疼不痒的理想主义鸡汤故事。

17分钟前
  • ccycc
  • 较差

奔着苍井优去的 结果戏份不太多 日本的父权思想本来厚重 但在好的作品里还能湮没在一片温情里 到了这种刻板平白的作品里 暴露得让人不忍细看 为了照顾丈夫宁可瞎掉一只眼的妻子 独自一人一趟趟回日本因为丈夫愿意接机就感动得哭泣的大女儿 被离过婚的男人抛弃觉得人生失败得要哭泣的二女儿

19分钟前
  • ...
  • 很差

避重就轻

24分钟前
  • 阿稚
  • 还行

摆拍无法让我感动。那种人生如浮尘一般的渺小和失落感有一点触动到我,但很快就被鸡毛掸子一般的正面力量掸落了。永远闪着光的不是人性,而是人设,

2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大人们演技赛高。竹子姐姐什么时候都那么可爱。。高中生的选角太谜。。虽然觉得最后那样结尾是有点败了但挥手告别那刻还是忍不住被感动到……

31分钟前
  • 好养活
  • 推荐

本以为是个五星种子,看下来还是比较平淡的。

32分钟前
  • 神户酩人
  • 还行

套路化的日本电影,矫情溢出屏幕

35分钟前
  • 天亮了
  • 较差

褪色的红叶与新生的绿叶。季节流转间,不变的是家族的爱与羁绊。游乐园的戏份太好哭了😭😭见面会导演现场夸山崎努老先生和优酱还行ww

38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真的很 漫。 长。。。。。。。。。。。。

40分钟前
  • 放射海
  • 较差

因为竹内结子再刷。你那治愈的笑容,为何不能抚慰自己心灵的内伤呢?

45分钟前
  • hsihsia
  • 力荐

就是哪个地方有点涩,说不上来。而且这个最后的结尾……同去的老公跟我说:你记住了,如果是我到最后这样了,一定给我把管拔了。

47分钟前
  • simonfaye
  • 较差

诶同一个导演,【滚烫的爱】挺真诚变态有张力的,这啥呀这是,赝品是枝裕和?!

52分钟前
  • 一个弗兰克
  • 较差

片中的阿兹海默老人,让我想起了爷爷,他也在最后的时光里慢慢忘记了身边的人,脑海里的记忆如倒放的电影,直到生命在片头定格。希望我们老去时,身边的世界也可以对我们温柔以待。

5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多摩市真好听。东京申奥那一段有点小感动,个人的感情和国家的命运交汇在一起的感觉。

58分钟前
  • Vince♫
  • 还行

好想这样温暖地度过春夏秋,好抵御冬天的冷。

6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だいじょうぶ。忘れることは、悲しいだけじゃない。

1小时前
  • HeKu
  • 力荐

皇马般的阵容,但是谁都不抢戏,可以说是标准的日式商业片了。清水久留巳太元气了!

1小时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