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露奶的漂亮女人,露得自然且深刻,正如这电影对战争的描述的。
想想身边所发生的,我们与这漂亮女人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还他妈想个毛呀,洗干净下半身,让XX来得更猛烈些吧!
朱莉那种人是爱国的?
她是甘愿顶着小三的名号的人,她可以跟老爹决裂的人,需要向谁谄媚?
她需要吗?
朱莉反复强调这部剧只是一个背景为战争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不是指责塞族人过失,只是男主角的身份是塞族人,以此为线。
剧中也通过将军之口指出是穆斯林先挑起战争,也说穆斯林是先杀害他的母亲兄长血洗村庄的恶人,说了克林顿说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只是为了挽回自己在本土的地位,在片尾字幕上谴责了国际组织干预的不果断。
还要怎样?恐怕说有失偏颇的人,和说她谄媚的人,只是想借此炫耀卖弄自己对历史的熟悉。
屠杀婴儿虐奸妇女赤裸裸怎么了,你接受不了,它们真实残忍的发生过,存在历史之中,有人经受了。
你却不愿看不愿相信只能接受迂回的表达?
这片子和爱国没丝毫关系。
最后历史是谁来维和就是谁。
怎么不想想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做的,去当地生活了多久,稿子改了多少回,制作了多少版本给幸存的遇难者,问了多少赛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
第一部片能做成这样,算是不错的。
不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穆斯林,只是为了人们少受战争伤害。
她客观的讲着故事,谴责了所有人,也替所有人都说着自己的苦衷,既然你们这么敏感,那么很多大片里华裔都扮着奇怪的角色,你们也愤怒吧。
但这代表的是当时当地人的普遍心态,很让人难受但是客观。
不是刻意的,是自然流露的。
中情局的婊子?
她要是做特工,整天满世界贫困乱的地方跑,死的机会太多了。
她努力的,是让人们反战而已。
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拍这样的电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她得克制着努力表现的客观平淡。
但是毫无疑问,朱莉站在女性视角,她着重着性暴力,爱情的艰难,艺术的毁灭。
老女人脱光。
婴儿被杀,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的身边也有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加考虑就把孩子从楼上丢下来?
我想不到。
或许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加约束会越扩越大,不带人性的享受放纵肆意的快感。
每个人都给自己做坏事找个听上去并不坏的理由,那个因为老婆怀孕很快有小孩满脸娇羞幸福的大兵说,我们是为了他们才这样做的,为了将来小孩不用打仗。
看看,自己不是坏,无奈自己其实是为了别人。
说朱莉不懂做饭,火候很慢?
节奏缓慢,阐释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变化。
起初的无奈不解,立场为难但坚定,到不相信动摇,到习惯杀人,到最终愤怒的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
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为了他去杀掉手下,去抵抗父亲,拿回她姐姐的画,在自己随时丧命时打电话给厨师,给女人自己还活着的暗号。
他是个真心爱着女人的男人,他是塞族千万不愿战争的男人中一个,他也是屠杀穆斯林的纵容手下的魔鬼,他是一颗棋子。
他再多压力也还是爱着她,但最后发现她背叛了他,一切都没有了,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他杀了她。
只是电影没解释他为什么没自杀。
电影是细致的。
真正惊恐时,都是无声处理。
说着妈妈是塞族人自己却是穆斯林的大兵,想念食物的画面。
那个平时冷血提到母亲被杀的落寞神情的塞族将军。
和平年代的甜蜜约会中突然掉落的炮弹。。
人道主义的红十字会的车被袭。
被抓的年轻女人为了活命主动配合抢答自己会缝纫做饭,居民面无表情的跨着邻居崩裂的脑浆去签字,承诺永久离开自己的房子。
问每一个被抓的人,战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画画,面包店的伙计。。
这不是记录片,朱莉在仔细的讲一个爱情故事 ,她的态度是谨慎的尊重历史的。
安朱丽娜朱莉当导演的消息真的让我意外了一下,不过想想这个性感女神一贯令人吃惊的个性,也就没什么了。
战争爱情一向是很讨巧的题材,但导演好一部成功的战争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朱莉,能把快被人遗忘的波黑战争导演成这样,也不错了。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打5分(10分制)。
但因为是朱莉亲自编剧亲自导演,加上电影对波黑战争挖掘的深度,摄影、表演等多个方面,这部电影可以打7.5分,波黑战争一向无人问津,朱莉能靠自己让人们对波黑战争重新思考,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暴力镜头适可而止,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炫技卖弄,《血与蜜之地》一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这个故事,尽量客观地看待这场战争,还原战争真相。
再看看战争本身,它对人类的伤害已经不止是破坏财产、危害性命,还让人变得像野兽一样,让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出来,让爱人朋友分离,朱莉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深度真的很不易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
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
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
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
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
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
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
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PS,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
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亲吻着姐姐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上街去酒吧和心爱的人跳一支舞,暖意融融的幸福节奏总是缓慢慵懒的,慢的一起看的老公禁不住打了个哈欠,说这片子有点闷,不巧,话音刚落,一声炮响,幸福支离破碎,战争开始,此后我们怔怔的没再多对讲过一句话。
有时,沉默就像正在空中飞着的榴弹,其实是很急于找一颗敏感且易产生共鸣的心,落地炸开花的。
看来,安吉丽娜朱丽的导演处女作,你很难给她打上女人出品的标签。
艾尔嘉是一位美丽、羞涩的画家。
她和独自带着孩子的姐姐生活在一起。
她的相恋中人是一位警官。
在一次甜蜜的约会中,一声巨响炸碎了他们的美梦,两人从血泊中爬出忙着救人,可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事故,而是战争的硝烟,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救赎之路。
种族的血洗,让昨日还在同一条街上和睦相处的近邻成了今日的仇敌。
身为波斯尼亚人的艾尔嘉和姐姐一家在恐惧中度日如年伺机逃离,最终还是未逃脱厄运,成了塞军的阶下囚。
就在塞军士兵要对她进行兽性强暴时,一只手摁住了她。
她为我所有!
一个熟悉男子的声音在耳边,是身着戎装的丹尼尔。
艾尔嘉躲过了一劫,可她是否真正躲过了这场战争的劫难?
丹尼尔又能庇护她多久?
她是否能信任他的庇护?
此时的丹尼尔正挣扎于种族间的宿仇与自己的良知间。
作为塞军统治者的后代,父亲要求他不忘塞族历史的辉煌与伤痛,忠于自己的族裔,对波斯尼亚人格杀勿论。
而丹尼尔在那些久远深重的种族宿仇下,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一个个一起长大的人,他无法理解怎能无视这一切去单单燃烧仇恨。
可已经爆发了的血腥,打破了他心中所有的平衡,他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将所有的生活置于战斗与种族之后。
战争不相信爱情的故事,就在他们两人的种种纠结中徐徐展开。
最终,这两个人之间的情愫、两个种族间的杀戮,被放到更大的一个平台上去拷问人性、揭开战争留给人类最深的痛。。。。。
(芷宁写于2012年4月1日)在得知安吉丽娜·朱莉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定为战争片时,就感到不妙,战争片是不好把握的影片类型,没有一定的智识积淀和掌控功力是很难将其呈现得让大部分观众“心悦诚服”的,有时候,连最起码的看上去顺眼都很难做到,这次朱莉真的给自己挑了个硬骨头。
虽然敢于挑战有难度的敏感战争题材影片的精神可嘉,但不可否认的是,朱莉的首部剧情长片《血与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拍得较为稚嫩,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叙事手法单调,情节推进缺乏流畅感,人物塑造单薄扁平,感情表现突兀刻意,缺失了必要的循序渐进和起承转合,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朱莉触及上世纪90年代初波黑战争所持的立场有失公允客观,这点从片中塞族高官军二代和穆族平民文艺女这样的人物设定上,就可见一斑。
虽说,“战争首先牺牲的是真相”(by海勒姆·约翰逊),再者,“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by莱布尼兹),但相对客观理性的解读应该是受欢迎的。
当然,波斯尼亚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执导的影片《格巴维察》可以从一方的视角入手,因为她所触及的是本民族的伤痛,但倘若作为所谓的“第三方”也单向再现,还有点缺乏平视的嫌疑,则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这个“第三方”不可避免地带着西方的视角和理念。
据说,朱莉的创作初衷是再现被战争改变了的人性和人生。
于是,她花了127分钟呈现了片中人被战争改变了的人生,可对战争中人性的异变却表现得不足,似乎从一开始,她剧本中的塞族就是强势而残酷的。
但除却这些问题之外,值得肯定的是,朱莉凭借这段在波黑战争中本不可能发生的“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表达出了人类情感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虚无,再浓烈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庞大的怪兽面前都是柔弱无助到不堪一击的,枪炮和玫瑰,本就是两种氛围下的产物,如果放在一处,要么光彩耀眼,要么灰飞烟灭。
许是叙事结构不够均衡之故,片中诸多需要表现内心世界的戏都被处理成缺省状态,其中很多场戏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连贯性,显得用错了方向又使错了力,这直接导致最后的“爱情不敌战争”的悲情戏份显得疲软而无力,达不到应有的观影效果。
不过可以看出,朱莉的此次出手准备地很认真,最起码态度是诚恳的,她甚至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版本,英语版和波斯尼亚语版。
似乎对于这部立意片面缺乏章法又火候不够的影片,观众过于苛求的原因是基于一定的观影期望值,而且金球奖的提名又拔高了这个期待值。
客观地说,作为导演处女作,朱莉应该算是及格了,至少影片拍得很有耐心,不少场面很有力度,情感方面也有尚可的表达,如姐姐莱拉抱着死去婴儿的尸体仰头悲恸的戏份,竟给人一种“天问”之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316690_d.html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自制的这部影片,并没有超出预期很正常,本来她就是个主流明星,虽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觉悟和众多慈善义举,但终究和简·方达 Jane Fonda、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这样激进的政治型人物还是不同的。
所以她从剧本创作就跳脱不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意识和女性特有的柔软气质,不然即便她是朱莉也很难弄到投拍的资金。
作为导演,她的处女作还是交出了合格答卷。
很传统的叙事,虽然剧情略显拖沓,但至少还算面面俱到,不少场面的基本掌控看不出来出自女人之手,情感方面也还有感人之处。
对于她以后可能的编导作品还是值得期待的。
波黑战争,种族战争里的爱情,却难以在仇恨的子弹中存活
这世界从来没有好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坏的和平。
有待提高啊
挺好的
叙事手法再现波黑战争。两颗星给朱莉,身为演员的她能拍出如此的故事实属不易了。
垃圾 自大的普通美国人被蒙蔽在自己国家政府政治利益下对塞尔维亚这个伟大民族和整个巴尔干半岛的愚蠢偏见或者是导演对自己国家的一恶心的谄媚
弱弱的说不太了解历史。纯当一部爱情电影来看,题材是喜欢的,但拍得不怎么样~
Jolie’s kinky fantasy...
这个电影拍的冷静而有张力,全然看不到执导的朱莉是第一次拍剧情长片,而且还是这么一个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主题。唯一让人可以喘息的爱情片段还被强压在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不平等关系中。是啊,国际组织真是形同虚设。女人总是最苦难的那部分。
朱莉的导演处女作不给力~
有点失望~
不是娜姐的话我不会坚持看完…而感想就是我们处在多么简单的恋爱环境下…肤色种族信仰☭派成分性别不同都没有关系…你要打败的就是高CPI…PS:我觉得整场波黑战争的矛盾映射在中国的话也许只是长江三角洲的一场地域贴攻击罢了…愿战争亡灵安息…
水准一般,好多镜头太啰嗦了,好演员未必是好导演。
真心不如《十三钗》,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感觉用力过猛,而且全片都是英语啊,怎么能选送外语片?以小见大想描述波黑战争,通过爱情衬托战争的无奈和人性的泯灭,可是故事苍白无力,人物性格单薄,感情的铺垫也太弱,尤其是女主和几人商量的间谍戏,总觉得是过家家。两星吧。
五星,就为了那些给金陵十三拆打五星而给此片一星的80后文艺二逼男女们
朱莉姐的转型第一步还是踩得挺坚实的!
有机会可以让张柏芝拍一部关于发生在早年美国土地上,英国皇室移民而来的王子和印第安酋长之间断背爱情的故事.一定要有床戏,而且王子是受.
新导演的毛病朱莉都犯了~自从她抢走JA的老公,我对她毫无好感!剪辑的问题,前后段落缺失,感情描绘的毫无头绪,最搞笑是女主角间谍活动的毫无铺垫。所有的剧情都会被猜测到,一点惊喜也没有。女主角演技奇差,似乎一直游走在外部。最后男主角竟然向北约投降,真是显示了美帝国主义导演的自我优越感!
朱莉想要展现战争残酷维护塞黑和平的精神值得尊敬,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太烂了,尤其还和《战马》连着看。战争戏不是说杀孩子强奸妇女就能拍好的,加油吧
真是一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