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男二(名字没记住)浓烈的台腔我是真的分分钟出戏,看在是此片唯一算得上的颜值担当(不想吐槽男一的发型。。
)的份上,暂且当纯情小电影看了。
名字取得可真好听,推理推到一脸懵,女主怎么就突然发现密室了呢??
密码还专门给她设计的一样全是数学题。。
还有,男二不是摩的小混混吗,卧槽跟变态学霸打架都打不赢??
简直毁了我对小混混最后的“好感”。
可能导演真的在很认真的埋伏笔,不过思想程度也太低了点吧,全是肉眼可见的推理,除了“概率杀人”四个人毫无神秘感之言。
然后那个推理社也挺牛逼的,社长不仅长相不一般还人缘关系贼好,转身就是一找猫的大美人,还随身带着全校的通勤录,小声bb一句我这种下等人脑洞真跟不上ok?
最后还是说下,结尾挺好的,有人性剖析有推理含义的升华,就两星,不能再多了。
我也觉得米卡卡才是幕后推手,米卡卡是如何得知老周是伪造数据后而留在图书馆做管理员?
如何快速找到老周出勤时间表?
这里说明他对所有人的人物资料都在掌握之中。
所有资料在掌握之中,在幕后高推就可以了。
还有米卡卡是这影片中脑力值最高的一位,夏早安给米卡卡打了一刻电话的时间里可以计算出李小崇会在哪个位置被什么车撞死?
要知道秦一凡要靠电脑大数据计算才得出的概率杀人,还要靠手下帮助拖延大货车才得出结果。
米卡卡在一个电话时间里就计算出来,可想而知他的脑力值有多少?
最后米卡卡名利双收,这也是我觉得他才是幕后推手的原因。
看完了推理笔记,忽然很想道个歉,因为看之前我就说过有些后悔,这是一部我一个人看完了片尾字幕,直到警告出完的电影。
也许期待太低,得到的惊喜会更多。
小学看的推理笔记,现在印象早已经模糊,只依稀记得刚入腐没多久的自己吃过什么cp,但看到出电影,总要来支持一下,也许这就是所谓情怀?谁知道呢。
这部电影对原作改编力度不少,至少我印象里的主角团,不是没有出场就是大变了样子,当然也可能是我记错了。
用数学和物理来看世界,和主视点人物夏早安的人设恰好契合,又跟推理紧密相连,特效也做得恰到好处,一点也不突兀。
推理层层递进,逻辑不说紧凑,但也足够能自圆其说。
最后结局的小颠覆也给了一种细思恐极的新思路新视角,虽然脑洞的确太大,但也不算太不着边际。
人物是有成长的,但是夏早安的成长线有些尬,缺少一定的铺垫,问题的本身在换心脏这个设定上。
一方面,有很多关于这颗心脏本来拥有者记忆对夏早安影响的描述,另一方面,编剧和导演又好像希望夏早安的成长是她自己本身去推动的,两者交叠,难免有些混乱,不过也不算错,只是我个人看法。
过度西化的校园环境有点出戏,甚至降低了整部片子的,怎么说,格调吧,结合表演,让这部片子变得有些“偶像剧”化。
环境在中国,却有些不接地气,难以让多数人产生共鸣感。
配音指导是姜广涛老师,那我就不逼逼了,只是女主的表演和台词有时候对不上。
逻辑上还是存在一些漏洞,反派人设逃不开女频文的套路。
虽然有动机、有解释,但是不够“圆”。
汪铎的角色是个很纯粹的高精分子,社会进化论也对他的思维做出了一定暗示,行为由思维引导,没毛病,但是如果有一些圆形化的细节,会不会更好?最后,一点私心,米卡卡,你变了。
电影如果不是预算和演技的问题,我想这部电影会是国产推理剧的巅峰。
因为电影貌似给力一个开放的结局,这次主要想来说说对案情的分析。
米卡卡是的推理笔记记录了整个案子的所有关键证据。
整个案件从电影最终的结局看真正受益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米卡卡,他凭借这个案件改编的小说出书出名挣钱,并且让推理社火了。
另一个是女主,她不但获得了匹配的心脏还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
从推理的角度看,如果整个案件的凶手足够聪明,实行的是一次完美的犯罪的话,那么真正的凶手应该是夏早安或者米卡卡中的一个。
其他都不过是他们完美犯罪的棋子。
个人感觉应该是米卡卡!
分析如下:推理社很久都招不到人了,而他自己也不过是一个爱好推理的普通人,在这种满是精英的学校中根本不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有一次完美的逆袭,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动机。
夏早安与秦一凡都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夏早安因心脏问题住院,缺少换心供体一事是众人皆知。
他早就知道老周的弱点、污点与秉性,先利用秦一凡的弱点与资源找出心脏供体,替他完成整个犯罪,而自己却躲在暗处在夏早安被质疑后帮助她洗清质疑。
整个犯罪的过程如电影里看到的那样,而米卡卡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对人性和欲望的洞悉。
他看穿了秦一凡对普通人的不屑和自负的心态,看穿了老周辅导夏早安考普林斯顿的目的,知道耻辱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瞬间迸发出来的力量,知道他对自己付出的那么多心血,在最终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知道秦一凡的力伯安在数学和计算方面所能达到的准确度。
他才是真正操盘的那个人,真正的操盘手不一定能算出准确的概率,却能把拥有这些能力的人放在准确的位置上,替他完成完美的犯罪,而他自己最终又能全身而退,名利双收。
真正的变数在于男主的出现,但是男主的第一次出现便被米卡卡变成了推理社的会员,从此整个过程唯一的不确定因素也在米卡卡的监视与可控之下。
真正的控制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断的在周边布局,培养一个“势”,最后,只是顺势的轻轻一推便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米卡卡才是躲在暗处的布局者,而整个案件的所有证据被他锁进了玻璃柜,放在公开的场合展示。
这貌似也是一种隐喻,所有的证据都呈现在大家面前,但是真正的布局者却洋洋得意地在一旁名利双收。
针对每年国产电影的庞大基数而言,国产类型片有四大重灾区:恐怖惊悚,推理悬疑,青春校园,科幻玄幻;也对应着四种毛病:一惊一乍故弄玄虚,生硬粗陋逻辑缺失,不接地气狗血矫情,壳大核小瞎JB设定。
不管是身属一类还是身兼多类,毛病犯的肯定不止一个。
由此催生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片子,比如《女生宿舍》,《校花诡异事件》等等,本片自然不能走前二者那种怪诞的路线。
它有着看似正常的背景设定的壳,看似合理的拉普拉斯假说的核,看似深刻的欲望与爱之心,结果里边填的都是稻草。
推理线反转多但细节少经不起推敲,情感线镜头多铺垫少莫名其妙,价值观架子大内涵空苍白无力。
打个比方,就像说薛定谔的猫是生是死和量子力学没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人类的爱和恨——导演大概就是这么理解推理和数学的。
要非得说有什么优点,那可能是说摄影,尤其是夜景和追逐镜头很清晰,端得四平八稳,不至于让人看不清,也不至于让人头晕。
说到演员呢,陈都灵以及两大连名字都让人懒得记的男主角,信不信郝劭文四岁时候的演技就能吊打他们?
这部电影的话,对数学知识感兴趣的话还是值得看的。
里面有很多数学名词。
女主的普通话……有点奇怪……、是我的幻觉么emmm……现在有点反感推理剧里硬生生给加进了感情线。
简直就是莫名其妙。
其中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唯一不能用数学公式算出来的只有爱……人生来就平等,不因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可……我想说的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你所处的环境中的人和事取决于你会不会受到环境中不公的待遇。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最后一句引用我家大佬的话:小时候认为这个世界不公平,现在长大以后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但是不公平是好事,它会激励你去努力奋斗。
如果你生来就被家人或者身边的人认定为一事无成之人,你不能认命。
如果你连走都不走的,成功怎么会向你靠近。
老头如何打过年轻人;老头如何伪装现场以骗过公安;老头为何不设计自己的不在场证明;女主的计算过程如下图,你们自己看吧,据说这是要进普林斯顿的数学天才,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摩擦力以及其他因素她是如何确定的,计算误差竟然也一句没提;胖子协助破案的动机也不明白;学校里这个霸气社团就算是设定为FBI了,可以不追究;结尾高潮处的作案,以60码的速度穿过半条公路,这精度我算了一下,至少的半秒级别啊,就算是学霸,将这作为一种可靠的杀人手段也太匪夷所思了;结尾更是可笑,女主费了整部电影的力气,竟然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凶手?
而且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女主有足够的数据库,而电影中压根没提。
而且这电影是女主自述的,所以我们的线索都是从女主的角度得到的...当然真假难辨。
看之前以为是披着推理外皮的校园爱情偶像剧,没抱啥期待。
看过觉得好过预期。
设定得非常高大上,大学里的高阶层社团、神秘的组织密室、普林斯顿、天才少年、数学推理探案、技能互补的侦探社社长、扫地僧图书馆员……设定越高级难度越高。
不过整体演员、场景硬件还可以,没有显得特别low。
剧情设计上并没有搞成恋爱甜剧,太好了……主角之间的暧昧感情浓度恰当。
李小崇的设定还是很不错的,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没有特别聪明、冲动鲁莽、讲义气,也没有被设定成大帅哥(我指并没有类似什么路人惊叹:啊这个好帅这种)的普通男生。
演技在线,出场就让人觉得,这不是奇怪的搔首弄姿摆酷的偶像甜剧,我(仅代表个人感受)可以看下去。
和女主角之间安排了一些暧昧情节,看得出是有一点是出于男生逗女生,也出于一点心动。
演得很可爱,不油腻不令人讨厌。
两人的结局在最后也比较真实(女生问,以后是否还能见到他,男生没有说话),两人止于暧昧,没有确定什么。
大概就是暗示两人后面该出国学习出国学习,该过普通生活继续过,不是突然就冲破次元壁在一起了。
高级的数学推理:emm 这个点子不错的,但是一是看不懂(如果大家看得懂可能更容易垮,看不懂反而大家可以无脑跟着编剧不提出更多质疑)观众难以投入,看推理剧就缺少了参与的乐趣。
二是天才少女当时的演技感觉还是比较稚嫩,讲出哪些高级的话有点难以令人信服,就比较随意,高级不起来。
结局翻转再翻转:动机还算立得住脚,但是概率杀人,各种环节的衔接还是觉得条件不是那么充足。
整个影片看下来,硬伤不少,但都没有到不能忍受的地步,看到女主在海边抱男主的时候,我已经准备盖棺定论给个6分的评价了,万万没想到最后还有反转,而且看似神反转,实则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硬伤。
发现力伯安秘密,找到概率杀人线索,这是第一重;发现其实不是概率杀人,事故前伊天敬就已经被杀,这是第二重;发现秦一凡利用老周的欲望杀人,这是第三重。
电影到这里,已经完成了一个三重反转的故事,虽有硬伤,但就故事本身来说,还算完整,逻辑也可以自洽,称不上好电影,但给个及格分倒不过分。
但导演的野心显然不止如此,于是有了第四重反转,原来不管老周还是秦一凡,都是被夏早安利用了。
但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夏早安和秦一凡是有区别的,两个人都是天才学霸,但秦一凡有夏早安没有的资源,也就是力伯安。
力伯安在这个电影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存在,秦一凡才能计算出伊天敬74%的死亡概率,才有了一切的起点。
但概率终究是概率,如果没发生,74%和0没有区别,这一点是秦一凡不能接受的,所以才有了他利用老周的欲望,将概率变成必然。
越是周密的计划,越不能容忍不确定性,如果结尾的反转把秦一凡和夏早安归为一类人,这一点对两人就是一样的。
假设这一切都在夏早安的计划里,没有力伯安的她,甚至都不知道伊天敬的存在,如果伊天敬不是赛车手,而且别的职业,概率又不一样,但这些夏早安都无从得知,一个随时都可能死的人,会把希望寄托在如此不确定的事情上吗?
74%的概率秦一凡都无法接受,夏早安能接受一个自己完全不清楚的概率吗?
至此,先前可以自洽的逻辑体系崩塌了。
其实这也是近些年来一些质量一般的推理电影的通病,为了反转而反转,结尾强行反转,却忽略了之前剧情的铺垫,使原本还算可以的逻辑体系崩塌,着实可惜。
本子不错 演员台词和剪辑硬伤 早安和崇在密室多机位剪辑都能做到动作不连贯 声画不同。
开头靠gay掩盖尬,仿佛是你终于换了性别我能好好来爱你了。
结局脑洞很显而易见,早安这张脸这个设定可不是白长的,但为何不能好好找个演员现场收个同期声升华一下。
比苏有朋的强…就是做工太粗糙!
陈都灵赏心悦目 最后职员表是不是直接复制了通联单…演员别克车 导演金杯车…哈哈哈哈
本该无限出彩的推理情节却是靠旁白生生念出来的,太平太淡毫无悬疑刺激也就算了,你倒是好好整点气氛呗。全片更像是一出四人恋的偶像剧,台词也是少男少女式的情情爱爱,索性改成恋爱笔记倒是挺切题的,可惜男女主的感情又突兀又硬又糊里糊涂,倒是男主和他兄弟更像一对恋人。
8.0
不喜欢小白
理性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我特别喜欢的题材,汪铎演技亮眼,女主真的不会演戏,而且皮肤好差。
推理的逻辑有一百种 真相只有一个
太俗了
网络电影,差不多就是这样了,还有舍要求
这电影是洗钱的吧?
三个学生半夜在一破社团教室里讨论案情的时候,郝邵文突然回头一推鼠标,就“全校那天的出勤记录都在这儿”我当时就???不过看到中段的时候这片还能闹着玩得让你看不明白也是有点厉害 还有~gay死了!深柜都不是是浅柜,一对同性恋人借尸还魂的奇幻爱情片,3p好刺激啊,郭敬明都不敢拍这种电影
导演张天辉是《追凶者也》编剧,前作《再见北京》。用数学算法进行概率杀人,不知道理科生能不能找出原理漏洞,剧情上还是挺多硬伤,动机不合理,反转也生硬。但是比预想的好,阵容请得比较辣眼睛,绿叶郝邵文大概是最佳童年记忆。秦一凡人设十分日系,看的时候一度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
郝劭文1颗星,金士杰、王刚、于小慧加一起0.5颗星,陈都灵的颜值0.5颗星。
早发现图书馆管理员有问题好伐,加上男主WW口音真的很不推理,奔狗血去了
这个挺好看的呀。为什么评分那么低呢。
推理逻辑有一百种,但真相只有一个,它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19:55~21:25
没看过原著,不过感觉最后女同学的推理很有道理啊~真相确实只有一个,然而什么才是真相?或许就如女同学所言,米卡卡书中所写的就是隐喻啊。影片总体来说,前面演的乱七八糟,演技情节都有点水,结尾蹦出来的路人女的分析神逻辑才是终极亮点啊。
可能因为免费竟然觉得还行
2017/11/24 简直是奥数班的推广片,推理的模式简直就像物理题中计算小车刹车到停止的刹车距离,推理是计算但不仅是计算,显然是摸错点了,还有男主一个又基又中二一个一脸病娇问题儿童实在太跳戏了。结尾有唐人街探案结尾得样子,算是亮点了。
最后反转像唐人街探案
啥推理笔记啊,这明明是数学笔记嘛。另外我觉得陈都灵差点没去成普林斯顿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口音太重,面试教授没听懂。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