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2

Inside Out 2,玩转脑朋友2(港),脑筋急转弯2(台)

主演:艾米·波勒,玛雅·霍克,肯辛顿·托尔曼,莉萨·拉皮拉,托尼·海尔,刘易斯·布莱克,菲利丝·史密斯,阿尤·艾德维利,莉莉玛,格蕾丝·陆,苏梅亚·努里丁-格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剧照

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3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4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5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6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7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8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19头脑特工队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头脑特工队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了刚步入青春期的小女孩莱莉脑海中的复杂情绪进行的一场奇妙冒险。在她的大脑总部,正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拆迁,为意想不到的新情绪腾出空间。一直以来配合默契的情绪小伙伴乐乐(艾米·波勒 Amy Poehler 配音)、忧忧(菲利丝·史密斯 Phyllis Smith 配音)、怒怒(刘易斯·布莱克 Lewis Black 配音)、怕怕(托尼·海尔 Tony Hale 配音)和厌厌(莉萨·拉皮拉 Liza Lapira 配音),在新情绪焦焦的突然到来时变得不知所措,并且她看起来不是孤身一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分手,不分手魔鬼山历险记街头霸王:春丽传奇杰克和露丝的情歌陨石恶梦交响尸人梦麻辣追杀令同学麦娜丝八戒降魔2万妖之王救命FAKEMOTION-唯一的愿望-小子为我杀人启哲在某处爱情故事相棒第1季谁都渴望遇见你好时光,坏时光圣纳西斯金装律师第三季爆肝工程师的异世界狂想曲杜拉拉升职记卡夫卡的陋居听我的电波吧食人鱼非婚家族野蛮囧妃2:迷雾重重悲伤恋歌脱身

 长篇影评

 1 ) Could've been brilliant

240615@西单首影Onyx厅(剧透警告 spoil alert)

Joy开始散发出颗粒,我喊出了oh shit,想起先前铺垫的对白“人长大了快乐就会消失”,开始起鸡皮,我以为她要沙化消失,然后跟新人格和控制台合为一体,就像第一部里和Bing Bong说再见一样。

我的泪腺:RED ALERT!!!并没有这样,而是大团圆。

我的泪腺:false alarm.第一幕和第二幕好看,好多心理学创意和点子让人或者惊呼真绝,或者捧腹大笑。

Sarcasm rift, brain storm etc. 以青春期友谊关系为叙述重点,因篇幅限制,未能展开一些其它青春期议题。

比方说恋爱关系,短片《莱利的初次约会》里的男孩,在电影中仅被提及带过。

第三幕,一定是有被迪士尼/皮克斯当权保守派毙掉的版本。

成片版本的第三幕有两大缺点。

一,非常偷懒,外部环境的交互过于简单,仅仅是一场冰球训练赛,承载效果不好;二,非常保守,简单的危机,简单的解决,第二集里青春期的成长,比少年时期的成长更加容易且代价更小吗?

没有割舍和分离,人怎么能够成长呢?

This is a good sequel that could've been as brilliant as the first installment. Just get me a cup of anxitea for my orange brain.

 2 ) 你藏在心底的情绪和渴望,最终变成了“焦虑”

距离上一部口碑爆表的《头脑特工队》,过去了九年,主角莱莉在续作中长大了几岁,进入了十三岁青春期。

而她大脑中的情绪,除了原本的乐乐、忧忧、怕怕、厌厌和怒怒,也在青春期的荷尔蒙中,萌生了更复杂的情绪——焦焦、慕慕、尬尬和丧丧。

在这部《头脑特工队2》中,焦焦作为焦虑的代表,向乐乐发起进攻,争夺莱莉大脑的指挥权,甚至轻而易举将以乐乐为首的情绪五人组,彻底赶出大脑总部。

焦焦一度劫持了莱莉的大脑,让她处于被焦虑支配的可怕状态。

为什么初来乍到的焦焦,有这么大的能量?

我作为一个日常焦虑星人,焦虑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在这部电影中,识别出了三种焦焦的能量来源。

而这些喂养“焦虑”的丰美养料,我敢肯定,不仅存在于莱莉和我的大脑,也曾经劫持过你的情绪。

1、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情绪在影片开头,莱莉在冰球比赛大获全胜,赢得了冰球训练营的三天集训机会。

乐乐作为莱莉的主导情绪,在处理这段记忆时,留下莱莉和朋友默契配合的美好回忆,对于她被教练处罚的糟糕回忆,却用弹射机扔到大脑意识的深处。

然而,根据EFT情绪聚焦疗法的观点,负面的情绪能量会堵塞在身体的能量系统中,当人试图压抑这些情绪时,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积累在身体中,导致身体的紧张和不适,进而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压抑越多,焦虑越大。

最终情绪爆发时,人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体验。

莱莉脑中这些堆积如山的糟糕回忆,深藏在潜意识河流的尽头,永远不会消失,只是暂时被压抑。

正因如此,当她在冰球训练营的比赛中被教练罚下场,由于触发了被压抑的相似情景,引发了近乎失控的焦虑大爆发。

2、焦虑来源于身份的缺失莱莉即将升上高中,但和两个最好的朋友都不同校。

她在即将失去旧身份时,极度渴望在新的环境中拥有一席之地,摆在她面前最好的机会,就是加入梦寐以求的火焰冰球队。

因此,莱莉为了赢得冰球队长小娜的认可,不惜抛弃曾经的朋友,放弃自己的原本好恶,彻底改变自我意识。

莱莉的这种焦虑和渴望,相信大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经历过,并对此感同身受。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提到,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拥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这种渴求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原因。

而且,人们往往认为拥有精英身份就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和价值,而实际成就和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引发身份的严重焦虑。

更重要的是,这种对于身份的焦虑,也来源于真实自我和表象自我之间的差距。

因此,当莱莉为了迎合小娜,当着好友的面,诋毁嘲讽她们热爱的乐团时,莱莉的身份焦虑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进一步加重了。

3、焦虑来源于成长的渴望莱莉在电影中的挑战,除了人际关系,另外就是冰球水平了。

当莱莉的意识中,产生了完全由焦虑而生的自我认知,只会重复一个理念:“我还不够好。

”因此,她在被焦焦控制时,会凌晨起床练习冰球,这个过程充满苛求和惩罚,的确进步显著。

事实上,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叶克斯-道森定律”,也就是说,在智力活动的效率和焦虑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对应关系,表现为“倒U型”曲线。

在焦虑水平较低时,人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导致认知速度较慢。

随着焦虑水平的适度增加,人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警觉性,从而加速认知过程。

然而,当焦虑水平过高时,人会感到过度紧张、心烦意乱,导致注意力涣散,从而降低认知速度。

正如电影中,焦焦在处理一般难度的问题时,表现还不错,总能克服难关。

但在决定能否加入火焰冰球队的关键选拔中,莱莉被抓狂的焦焦控制,屡屡失误,几乎在极度焦虑中崩溃。

终极的解决办法,其实早就藏在了影片开头。

那些堆积如山的不良情绪记忆,最终化为滚滚浪潮,将乐乐他们送回到大脑总部。

而这些原本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从潜意识中浮现,重新回到意识层面,由此缓解了焦虑。

这昭示了直面不良情绪,才是化解失控焦虑的最佳办法。

显而易见,当焦虑降低了,莱莉找回打冰球的纯粹乐趣,重新恢复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自然也进一步缓解了身份缺失带来的焦虑。

难道焦虑就一无是处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主题是接纳悲伤,因为悲伤是我们为了感受爱而付出的代价;那么,这一部的主题就是接纳焦虑,因为焦虑是我们为了成长和适应环境而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感谢大脑中不多不少的焦焦,帮助远古时代的我们学会石斧和弓箭,学会应对剑齿虎和猛犸象,也帮助今天的我成长为更好的我。

 3 ) 我额外谈点国内票房不及国外的问题

Extra, Extra, Read All About It!

相比前作,皮克斯的创意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层次,思考人生与青春期成长、自信心的重要性,多元化的心理才是人真实的成长心理,并不是只分好的和坏的。

最喜欢“头脑风暴”那段的创意,还真的是好点子灯泡💡刮起来的具象化风暴。

手绘梦的场景,有一个小细节,制作公司皮克斯作为乔布斯曾经执掌的苹果公司子公司,本片甚至设计了一段扔椅子杂碎大屏幕的片段,当然很明显是致敬苹果公司Mac电脑的经典广告“1984”。

另外,说点额外的话。

关于本片的中国大陆地区票房,跟全球其他地区票房差别很大的现象。

我向来不认同所谓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人的审美就是分层次的。

作品之间就是有较好的,以及比较不那么好的。

要不然“比较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有的人喜欢一些糟粕文化,主动摒弃一些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作品,那就是你审美有问题。

虽然我不喜欢冯小刚这个人,但是国人当中,有很多人确实就是冯小刚口中的“有什么样的垃圾观众,就有什么样的垃圾作品”。

一些人不喜欢《头脑特工队》系列这种带点思考的系列作品,反而喜欢、追捧一些纯粹搞笑的国产喜剧,或者骗取廉价泪水或短时间感官刺激的作品,那就是审美有问题的。

Olvídalo.

 4 ) 我们的青春期

«头脑特工队2»这片看得太有感悟了,关于电影本身bug什么的就不想谈了,展开讨论讨论里面对于青春期的描绘。

对于青春期来临的莱利来说脑中多了“焦焦”“慕慕”“尬尬”“丧丧”四个情绪,现实中也将面临新生活的重新出发与友情功利的抉择。

看着电影的我们都会明确的知道选择友情那条路是最正确的,也就是永远乐观保持开心,但身处社会中的我们也是明确的就选择了急功近利而破坏身边情与缘关系的那一条路。

当我们大多从懵懂单纯的校园状态走向尔虞我诈的社会实践当中,我们会为了少做一点工作,多获一点工资,或总想捧大腿,选择做一些很卑微的事情,很违心但能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玩乐。

如果遵从内心或许永远只能是不得翻身的打工一族!

但至少在已经被工作消磨殆尽了有关梦与爱情感的我们,能在这短暂的一个半小时中找到曾经的那一份念想!

羡慕嫉妒国外的青春,她们是真的拥有挥洒汗水释放激情的时刻,而我们身处压抑的空间,只能日益的比较打拼,适当的放松都是一种奢侈,哪还有对于最美好时光的怀念记忆呢?

为什么我们大多都是关于恋爱的青春回忆呢,在一个除了埋头苦干就别无它事的环境,恋爱是为数不多特殊的一种情感释放与表达,工厂、校园多是如此场所。

而我们逝去的本该拥有的友情、热血、怒气在一次次的打压中完全被掐灭了苗,只能致使一些人走向偏颇的极端。

童年是最为怀念的,因为里面包含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被打骂是经常经历的,尽管有着后怕的担忧还是会继续干着一些蠢蛋的事情,因为痛会被遗忘在脑后,而乐才是正面的最终归宿。

想起在田地偷菜啃土、满山满山的跑不见人、偷躲在窗外偷看的电视,那些时光总感觉过不完不过瘾、也没觉得有比国外的童年往事差多少。

我们怀旧童年不是在唱衰念坏,只是那自在无愁的感觉再也不会出现!

 5 ) 头脑特工队2中有多少心理学彩蛋?

· 压抑在电影中,那根发射导管很像是压抑机制,Joy用它把不愉快的记忆压抑到脑后,Anxiety也用它把自我信念进行压抑,导致Joy和其他情绪不得不开启寻找信念之旅。

压抑是由情绪主导的,像焦虑、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会导致压抑,而像快乐这样的正性情绪也可能导致压抑,这被称为toxic positivity。

我想到曾经很火的“积极心理学”,现在被证明可能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人的记忆和感受并没有实体,因此它也无法被消除或者真正“藏起来”,而人的痛苦是复杂的,很多痛苦里面也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这些重要的东西被压抑,我们会感觉心很空,好像缺失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感觉不到,甚至是无意义感。

· 情绪的隔离影片中有个经典的场景,Anxiety把Joy、Sad、Angry等一票情绪统统塞进一个玻璃罐里,拉到保险库里关起来。

与压抑机制不同,这看起来更像是情绪的隔离。

现实中,情绪的隔离通常是“全或无”的方式,比如,如果一个人隔离了自己的悲伤,那么大概率ta的快乐或其他的情绪也会感受不到了。

人要隔离情绪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养育者非常脆弱,无法承受自己的情绪,或者总是把孩子的情绪视为威胁,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会把这些情绪视作危险,进而进行隔离。

然而情绪是很强大的,即使不被意识到,它们也依然存在,还会想方设法地跑出来(就好像电影中情绪们越狱一样),比如说通过身体的不适或生病的方式来表达。

· 潜意识在头脑中,意识是流动的,就像流水一样。

Joy带着大家去寻找被抛到脑后的信念时,需要顺着意识的流动,进入到潜意识的地盘。

这就很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认为,人出现症状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受到了压抑,那些被压抑的部分进入了潜意识,但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而用催眠、自由联想、释梦等方式可以把潜意识中那些被压抑的、不能够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当这些东西浮现到意识中,症状自然会消失。

在影片中,这条意识流似乎是有方向的,是单行线,是从意识进入潜意识唯一的路,这个设定也非常有意思,现实中其实是双向的,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进入前意识和意识,意识中的东西也可能被压抑或者自然地遗忘。

意识流是影片中非常精妙的设计之一,可以看到河流中出现的很多都是和当下相关的东西,比如莱莉饿了,于是潜意识里都是各种披萨汉堡等高热量的东西,但她吃了一口不好吃的能量棒之后,潜意识里出现的东西就变得奇奇怪怪起来,这种联想是非常随意的、不受控制的,比如影片里冒出来一颗西兰花(这里有个彩蛋,西兰花是第一部里莱莉最不爱吃的食物)。

另外,这条意识流是贯穿了整个大脑的,从最边缘一直到最核心的区域,全部都是连通的。

影片后半部,Joy看到巨大的被压抑的记忆之山后,选择把它炸开,然后利用冲击波逆流而上,回到意识中,这导致大量的被压抑的经验被意识到并且最终整合到自我之中,这个过程在电影里是很快发生的,但在现实中可能需要很久很久,可能要数年或者数十年才能达到电影里3分钟达到的效果。

可以说,很多长程的心理咨询就像是在日复一日地慢慢地挖那座记忆之山,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

· 核心信念之战这是我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个场面了!

它简直浓缩了心理学最近30年发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

影片从一开始就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信念”,这个像树一样从意识中生长出来的闪闪发光的东西,一开始的时候好像融合了很多东西,比如自我意识、人格、价值等等,但在我看来它有点像是CBT里的“核心信念”,即我们的头脑中有关我是谁、我和他人的关系的基本假设,它是自动形成的,并且会影响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注意莱莉是一个青少年,因此她的信念还未完全成形,在Joy主导的时候,莱莉的核心信念是“我很棒”,而到了Anxiety主导之后,一系列的焦虑引发的讨好、自我苛责、过度忧思与完美主义的行为导致的核心信念是“我还不够好”。

整个影片的主线很像是围绕着两种不同的核心信念的争夺大战。

最精彩的部分是当Joy把“我还不够好”这个信念拔下来,把“我很棒”这个信念安上去的一瞬间,如果这个影片是在三四十年前拍的,那么故事到这里就结局了,因为核心信念得到了“修正”,这个人就会好起来,这也是第二代行为主义浪潮认知行为疗法的理念,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不良的信念需要被挑战和改变,让良好的信念得以重新建立。

但事实上,莱莉并没有发生变化,她的意识依然在一片混乱中。

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三代行为浪潮的发展,以及其他后现代、多元文化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加入,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想法也好、信念也好,它们是头脑自动生成的,并不受我们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想法都是有功能的,它们是否起作用要看当时的场景,“我还不够好”的想法并不是在所有的场景下都帮倒忙,而“我很棒”也不是在所有的场景下都是有用的,我们不能单纯地用好的、坏的来评判一个信念,无论是什么样的信念,这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所以,影片最感人的地方就在莱莉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信念,这些都来自她不同的经历,但她在整合中最后形成的是“这些都是我”,我接纳所有的自己。

· 价值岛刚开始Joy在介绍内部情况的时候,远处有一些像岛屿一样的区域,有家庭岛、友谊岛、冰球岛等,能看到随着莱莉的成长,过去家庭岛很大,现在家庭岛变得比较小,而友谊岛变得很大,并且还在不断建设中。

这很像ACT里说的价值,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最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下图显示了常见的一些价值)。

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我们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价值是需要我们不断付诸实践,通过实际的行动和体验才能不断被打磨成形的东西。

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价值的引领,而是出于对情绪的回避与控制,比如,在Anxiety主导下,每一个动作都是出自对“未来在高中我会过得很孤独很凄惨”这种恐惧的回避,而在当下做出背弃旧朋友、不敢拿真实的自己去结交新朋友之类的事,离价值越来越远。

正是因为这种远离,才导致了痛苦,以及最后的惊恐发作。

· 惊恐发作当莱莉被裁判罚下场的时候,她出现了过度呼吸、心跳加速、出汗、头脑一片空白、无法思考等反应,这很像是在经历一场惊恐发作,而她的头脑中,焦虑情绪正疯狂运作,过度的焦虑大脑处理不了,产生了危机,导致的结果是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应激了,僵住了。

而当Joy把Anxiety慢慢地带下控制台之后,意味着莱莉的焦虑情绪慢慢消退,但她僵住的状态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里可以用“三脑理论”来解释,这是由美国的神经科学家Paul D. MacLean提出的,他把我们的大脑按照进化的顺序分成了爬虫脑、哺乳动物脑和新皮层,其中爬虫脑又叫“原始脑”,负责掌管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当意识到危险来临,爬虫脑会产生三个基本反应:战、逃、僵。

而哺乳脑又被称为“情绪脑”,它是为了适配哺乳动物的养育与群居生活所产生的,而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更高级的情绪情感,比如爱与尊重的需求都由它控制。

而新皮层是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才有,它控制着认知功能,它是最后发展的脑区,却占有最大的体积和重量,它可以管理和调节其他的脑区活动。

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僵的状态下,情绪不起作用,因为这超出了情绪脑管理的范畴,大脑直接被原始脑控制了,这时候唯一能够起作用的反而是我们的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可以通过灵活地调节注意力来改变这样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在处理应激的时候经常使用的“落地技术”,它的本质是正念。

可以看到莱莉自主地调节注意力到五感上,她看到了阳光落在球场上,试着去触摸身边的东西,深呼吸去感受身体的感觉,去听到朋友们关切的话语,她回到了现实世界,回到了当下。

主线就解读到这里,还有几个我觉得有趣的点:· 头脑风暴笑死,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事实上,“头脑风暴”是组织心理学或管理心理学里会用到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大家一起把头脑中想到的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提出来,不管它们有多离谱。

在影片中,Anxiety为解决融入新团体的难题启动了头脑风暴,脑海中的点子在空中形成风暴,狂乱地飞舞。

我很喜欢这个具象化的场景,最后那个大灯泡也吊足了胃口,当它的秘密被揭开的时候,我真的有种“oh~”既意外又合理的感觉。

· 嘲讽大裂谷这个部分我一开始也有点迷糊,和朋友讨论了一番才有了点思路。

当时的场景是莱莉的偶像无法得到高年级学生的认可,Ennui(丧丧)就跳出来阴阳怪气,说“噢~我最喜欢闪亮少女了🙄🙄🙄”,这时候头脑世界竟然崩塌了,形成了一个大裂谷,裂谷两边的人彼此能听到对方说的每一个字,但是语气全然不同,导致了误会和分歧。

这让我想到的是青春期的叛逆,好像明明心里喜欢,嘴上却死也不说,一说就是“烦死了”“我最讨厌……了”,可能在表面疯狂抗拒,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但背地里却拼命地上网寻找各种蛛丝马迹,激动得夜不能寐,这是很分裂的,我们不但心口不一,脑子里也一会儿左一会儿右,说出来的东西别人永远也猜不透,跟亲近的人也会带着刺,这也很真实。

· Envy慕慕最后一个彩蛋我想来讲讲Envy,所有的情绪里面,只有它是一个非常小的小孩的形象,但它又是后期出来的情绪,这很有意思。

皮克斯设计的每一个形象都精雕细琢,很有深意,比如Anxiety与Fear长得很相似,因为焦虑的本质是恐惧。

而看到Envy的形象,我有了一些大胆的联想。

Envy是非常复杂的情绪,既有爱慕,又有羡慕、嫉妒,这让我想到一个东西叫做“移情”,这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最早是指来访者把自己在早年生活中对某些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但这个概念现在已经泛化了,可以说,生活中很多亲密关系都带着移情的影子。

所以我理解这个长着大大的眼睛,散发着小孩脾气的Envy,很像是那个早年的需要爱的孩子,被一切或温柔或有力量的熟悉味道情不自禁地吸引,它在青春期出现,也意味着我们准备好要走入亲密关系了。

 6 ) 皮克斯又给成年人补了一堂必修课

期待九年的《Inside Out 2》终于上映了,作为一个整天都在胡思乱想的高敏感星人,这个系列“将大脑打开给你看”的大开脑洞可是“骗”了我不少笑声和眼泪。

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能够将我们大脑中那些活跃繁忙的工作状态呈现得如此立体又有趣。

越成熟,越意识到,情绪管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课题。

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面对情绪的起起伏伏。

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的情绪,不去学会如何掌控它们,就只能陷入被情绪掌控的局面。

我曾以为那只是小孩子需要学习的课程,但自己现在都人到中年了,也依旧面临情绪的困扰,并经常见到巨婴式的成年人。

这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从情绪这堂课中毕业过。

那就跟随皮克斯这部动画片,一起来补个课吧。

情绪就是情绪,没有正负之分影视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各种看得见的题材都拍遍了。

但人的大脑(或者说中国人所谓的“心”)里面到底有什么?

每天在发生什么?

我们虽然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文学表达,却没有电影真正把内在呈现出来过。

如若打开,这可是浩瀚如宇宙的一片天地啊。

比起《头脑特工队》,我更喜欢英文原名《Inside Out》,有一种把内在翻出来给你看的赤裸裸。

前几年为了一个艺术项目,我调研过情绪这个议题。

人类的情绪其实十分复杂,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不过是最基本的几种,公认的能够被命名的情绪大约有27种,但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微妙的情绪没有被明确定义,更没有被命名。

而情绪的成因更是极其复杂,与神经系统、激素、外界刺激等各种因素相关,目前应该也没有定论。

而这部动画就很巧妙地避开了脑科学和心理学中复杂的部分,将外显的情绪简化为几个小人,同时也呈现了它们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大脑工作空间。

情绪可以说是习得的。

幼儿只能理解和区分少数几种基本情绪,所以莱莉刚出生时只有快乐,这也是这个乐观开朗的小女孩的主控情绪。

随着她一天天长大,悲伤、恐惧、愤怒、厌恶等其他情绪陆续挤进大脑总部,开始控制她的行为和表现。

而当青春期警报拉响,她开始习得更多复杂情绪,开始变得敏感,这其实也是她情绪变得更加丰富的表现。

掌握更多的情绪并不是坏事,婴儿面对大部分事件只有快乐、悲伤、愤怒等几种反应,而越成熟的人,越会使用不同的情绪去应对各种事件。

达尔文在1872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感情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中表示,情绪帮助动物适应环境,表达情绪和表现动物的身体特点有同样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情绪大多有目的性,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比如,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探索环境,于是发展出“好奇”;为了防止被毒死,人类会吐出不小心吃下的异物,从而产生“恶心”;为了互助和繁衍,我们发展出“爱”;为了重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我们需要“快乐”;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我们需要“愤怒”;为了避免伤害,我们需要“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百万年中无数次自然选择留下的结果,没有全然无用或负面的情绪。

就和我们现在说“垃圾都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一样,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也都是没有被看到价值的情绪。

《Inside Out》系列这一点处理得非常好,它没有试图去解释那些科学家也解释不清的工作原理,只是想呈现给大众,尤其是一直在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想要展现积极面向的现代人:你究竟对你的大脑(还有你孩子的大脑)做了什么!

为什么现代人总是觉得累?

因为我们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以外,还要付出情绪劳动。

什么是情绪劳动?

就是我们为了工作或社会上的要求而压抑或改变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情绪也变成了一种劳动。

在第一集中,由于乐乐一直在压制忧忧,导致莱莉的悲伤情绪无法被表达,从而也无法获得父母的同情和支持,独自承受的莱莉差点离家出走,酿成大祸。

即使是所谓的“正面情绪”,如果被用在不恰当的情境中,也会引起反面效果。

第二集中,当乐乐非要让莱莉在教练面前假装开心时,反而被教练认为在藐视她,从而招致训斥。

剧中这种值得深究的细节非常多,对于情绪敏感星人来说可谓彩蛋不断。

最大的惊喜,来自“自我意识”或许是为了不要让太多的外在因素干扰“情绪”这个主题,编剧给莱莉安排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原生家庭:经济不愁的中产之家,恩爱的父母不仅爱她,也懂得如何爱护和支持她。

但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家的宝贝,也必将面临由于生理和外界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战争。

第二集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莱莉的大脑总部中增加了四位新成员:焦焦(Anxiety,焦虑)、慕慕(Envy,羡慕)、尬尬(Embarrassment,尴尬)和丧丧(Ennui,丧气)。

这四种情绪,想必大家不仅青春期经历过,如今也还时常会见到它们吧?

(PS:丧丧不仅拥有法语名,连外形举止都和法国人一模一样,还操一口流利的法语,法国人真的会谢哈哈哈)沿袭第一集的传统,这四种情绪在本剧中也同样各有功用,对莱莉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实在是第一集珠玉在前,熟悉了它的模式和套路,第二集的前一小时略显无聊。

直到焦焦悉心培养的第二个自我养成,它说出的那句带着哭腔的话彻底震撼了我:I’m not good enough.(我不够好)焦焦这个无敌卷王,劳心劳力,培养出了一个既不快乐、也不自信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每一种情绪都深爱着莱莉,都想让她拥有美好的人生,即使委屈或牺牲自己都无所谓。

但乐乐和焦焦费尽心力培养出来的自我,都有一个致命问题:过于单一片面。

相较而言,乐乐培养出来的“I’m a good person”似乎比焦焦培养出来的“I’m not good enough”要好很多,这应该也是大部分父母的愿望。

但单一的自我是容易被摧毁的。

在电影中,看似是情绪小人摧毁了“自我”,但在实际生活中,明明是我们自己,在一次次纠结彷徨后做出的违心决定摧毁了它啊!

和情绪一样,没有绝对正面的自我,也没有绝对负面的自我。

我们可以是坚强的、软弱的、正直的、虚伪的、善良的、残忍的、雄心勃勃的、自我贬低的、乐于助人的、落井下石的……我们共享人类的所有优点和所有缺点,只是成分不同而已。

摧毁—重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只有一次次打破自我,在废墟上重生,成长才会发生。

也唯有那个不断被升级、被修正、粗粗壮壮、疤痕累累的“自我”,才能抵御外界的冲击和自我的背叛。

这个从“情绪”到“自我”的升级,才是本集的高潮。

而下一集(如果有的话),我期待的是“自我”对“情绪”的反攻、再到和平共处。

到目前为止,莱莉都仿佛一个被情绪小人操纵的机器人。

但随着她的自我意识的萌发,我很期待她能够成长为掌控情绪和人生的成人。

这堂青少年的必修课,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毕业啊。

 7 ) 承认吧,作为东亚小孩,有些地方忍不住翻白眼

相比于第一集的感动,第二集失望的人很多,感觉第一集的情境作为东亚人比较能共情,在什么都懵懂的童年,发现父母不再可以完全信任和依靠,发现悲伤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集情节偏于刻意制造冲突,一个青春期的按钮一来,就全盘推翻原本的性格,青春期不是一夜之间的吧,然后硬生生把主角逼到惊恐发作,然后又突然想通,就这么好了,这算是纯粹为了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情服务了。

没有人可以上一秒惊恐发作快要无法呼吸了,下一秒脑子里突然筋搭对了,又破涕为笑,马上可以投入下一节比赛的。

不过相对于太过于服务剧情的这些bug,还是有优秀的地方的,形象的解释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一个又一个小的事件叠加,其实就是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神经回路,最后形成一个思维定式,在主角生出“我不够好”的这个回路的时候,其实我有点想翻白眼,好想问,你爸妈每天说那么多我们爱你,我们支持你,我们以你为骄傲,都是白说了吗?

在外面两天就能马上改变信念?

你让从小就被父母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好”;“你总是不让人省心”;“你想想不欺负别人为什么总欺负你”,如此之类三天两头随意说的,从小到大没有说过我们爱你的,稍微大一点了就没有肢体亲密比如拥抱,甚至没有只是拍拍头之类的,我们这些东亚小孩怎么活下来的?

你们这些娇气的美国小孩,都不用挫折教育,只要两天没有父母给你爱的确认,就立马崩塌啦?

主角最后接受了自己所有的情绪,也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全盘接受而不是对不好的部分选择视而不见想办法压抑或者回避,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这个方法是很正确的。

虽然转变不可能象拍电影那样戏剧化。

这个过程,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是需要学习很多关于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知识,各种心理为什么会形成,了解意识和潜意识,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再刻意地做很多练习,尝试各种可能有帮助的方法,从开始的“道理都懂但是就是过不好”,慢慢到情绪起来了可以觉察并自己分析,到后来可以用各种方式化解,不被情绪所驾驭,再到想办法改变自己的一些有问题的脑回路,再到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好的脑回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脑子里的小人打打闹闹,把你的坏思维定式咔嚓一下掰下来,你就能立马长出好的回路来。

虽然有那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但是能获得很多人的好评,我想还是因为被焦虑所驱使,压抑其他的正常情绪,是现在大多数人的日常,谁都记得自己脑子里复盘再复盘的失眠夜。

 8 ) 情绪・心理学・自我边界 一些易被忽视的主题

借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和个人生活体验,我总结了一些电影想告诉我们但其他影评不太提及的侧面:1、集体生活总是核心事件的触发场景第一集的核心事件是搬家和转校,因为莱利从明尼苏达搬到圣弗朗西斯科,导致没法一下子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结果12岁的她甚至在Joy和Sadness不在总部(被厌恶、愤怒、恐惧支配的情况下),差一点作出了离家出走的决定。

其实‘外来者’的这个标签第二部也是有的,譬如将错就错了整个第二部的“密歇根”这个绰号,只是5小只不再对这个标签过激反应,也是一个莱利逐渐学会掌控情绪的象征(但也仅仅是对于地域标签而已)。

《Insideout》系列虽然描写的是莱利的成长,但聚焦这的时间段还是倾向于描绘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的 ,这也契合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所描述的第五阶段,在人1318岁(一说是1319岁)时,青少年期的关键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危机。

这里的危机指的是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定位,以及无法成功整合各种角色和体验,阻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认为结束角色混乱的成功征兆是“忠诚”:指使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他人保持坚定的品质。

而莱利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所有的记忆,坦诚面对自己构筑新的自我,通过首先对自己‘忠诚’,再外化成对朋友的‘忠诚’。

电影一直试图告诉家长和教师学校/社团等任何同龄人聚集的环境对于青少年的重要程度,是远超想象乃至可以轻易超越原生家庭对她而言的重要性的。

两部电影完美契合了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第四和第五阶段2、首次出现的驱动型情绪虽然五小只的确也是长期存在的,估计之后也会一直存在(这个看莱利的爸妈的脑子就知道),但言归正传,Joy、Anger、Sadness、Fear、Disgust,这5种情绪只能解决非常临时的需求,他们都服从大脑瞬发性的本能诉求,可以说是神经递质驱动的典型条件反射式的原始情绪,很少受理性约束,也因此,Joy和Sadness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会更可贵(我个人真的有被Joy那句:难道成长意味着要忘却快乐给戳到,皮克斯编剧太懂做人了);

第一部 “妈妈”脑子里面的5小只与原始的5小只相较,第二部出现的新4小只、基本都服务于长期情绪驱动,你或许佷难保持1整天佷Joy,但是我相信你我都可以保持一整天的Anxiety,为什么他们能有如此长的续航,其实抛开电影的拟人化,我们可以剖析下这些情绪的构成,简单地来说,何为焦虑:我们担心某些幻象成真,因此想象自己身处某些糟糕的场景中,并假定一系列的‘不怎么做’就会发生的条件捆绑,因此光Anxiety这个情绪,就复合了厌恶、愤怒、恐惧等多种‘负面’情绪在预测裹挟下的产物;与之相呼应的,Envy则是融合了焦虑(自我催促)、快乐(自我实现)两种情绪,而有那么多情绪交替作用,就形成了一种长驱的、无限接近理性的“欲望”。

电影中我们看到基本整个大脑中控台基本都是Anxiety和Envy在掌控,也因此这些情绪才会更‘成年化’、更复合、用Anxiety自己的话来说他们是更‘高级’的情绪,这其实是没错的。

3、青少年善恶意识和自我边界鉴于最近的观影影响,其实我在看第一部的时候有点联想中岛哲也的《告白》,包括近期的一些社会性事件让坊间去相信‘青少年无善恶意识’的说法;而在看第二部的时候,我想的《蓝色监狱》,莱利自私时候的打球那个冲劲简直情绪既视感MAX。

在善恶观念方面,莱利是个会做错事,但总恰恰在最关键的时刻悬崖勒马、控制自己避免错上加错的女孩,这种‘恰好止损’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尤为重要的隐性主题——“自我边界意识(sense of self-boundaries)”再写的直白一些,我认为电影已经把“怎么算自私、怎么算道德无感、怎么算自私得恰到好处”用核心危机渲染了出来,就差糊在我们脸上了。

自我边界意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没有框架(边界)自然就没有内容(精神),因为焦虑野蛮生长的自我,任之发展就会失控。

清晰的自我边界约束的不仅是行为、更多是指从人格底层约束自己的‘理念’,帮助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是自我边界的表征。

边界模糊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越界,难以停止不道德行为。

如果套用让·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阿判断分为:他律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和自律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

在自律道德阶段,青少年开始理解道德规则的相对性和灵活性,并能够根据内在标准评估自己的行为;自我边界意识在这一阶段起到了帮助个体辨别何时应当调整行为以符合道德标准的作用。

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4、谈谈情绪和生理如果要用彻底科学的解说、所有的情绪都是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的结果,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特定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效应。

和电影强行关联的话、我们常说的多巴胺对应Envy的产生、内啡肽对应Joy、去甲肾上腺素对应Anger等...但是电影采用情绪拟人化,主要还是基于一种艺术的、感性的表现,可以理解为电影想传达人内心的爱可以掌控自我、情绪是受人格控制、而非情绪主宰人格的主宾关系。

仔细想想,电影把我们冲动时的那种杀意和失控用脑内小人表达出来,看起来轻描淡写、但结合离家出走、偷看老师笔记这种事情,在那个年纪已经不算是“小过错”了,还挺细思恐极的…要这不是一部全年龄电影,按照这个延长线恐怕会有更糟糕的展开...不过对与成年观众来说是否可以在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反向用“我脑子里不过是几个小人在争吵”来反向平衡自己的情绪呢?

想象或许一时间的上头和长期的负面掌控也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Big deal了,制作组还是很懂趣味授业的嘛

如果要把脑子用科学的方式拟人化,神经介质可能就长这样了一些个人观影体验:上个周末陪妻女温习完第一作,小朋友被5小只的表演逗得咯咯笑,我没想到自己二刷被曾经无感的冰棒搅动了内心深处遗忘的记忆...看第二部时,一旁的小哥脱下眼镜发出哽咽,我也好几次通过拧自己大腿不让自己的Sadness掌控大脑,看完我才想起来自己差点忘了,拟人化可是皮克斯的当家本领在我内心《INSIDEOUT》一直不输《TOY STORY》系列的,如今总算实至名归,内心可以Joy一晚上了~强烈推荐二刷准备

 9 ) 凝视深渊,也仰望苍穹

爱自己。

接纳自我。

拥抱所有的经历与情绪。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段经历也构成独一无二的你。

多么老生常谈的鸡汤,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听得让人耳朵生了茧。

可是经过皮克斯妙手再创作,这些道理又变得顺耳起来,唤起久违的感动。

上一次看《头脑特工队》已经是九年前的事了,大学毕业不久,学历不错,工作顺遂,意气风发。

待到第二部上映,已近中年,身体、意志力连同整个大环境都呈下坠趋势,焦虑烦闷取代轻松自在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头脑特工队2》在这个时间点上映,如同给烈阳下走累了的人一杯冰饮,它无法让沙漠变绿洲,却也足够解渴,让人休整一下身心,强打起精神,再跋涉上一段距离。

对于儿童来说,《头脑特工队》系列是很好的科普电影。

不同的情绪被拟人化成性格各异的小人,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转化为别开生面的奇幻历险。

经历如何形塑性格,情绪又如何影响决策,种种因果,在这场冒险中被解释得清楚明白。

对于成年人来说,《头脑特工队》更像一次心灵按摩,力度适中,穴位精准,有疗愈身心之功效。

那些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小人,各司其职,协同作业,帮你抵御风险,探索一条更适合你的成长路径。

他们是你的战友和伙伴,偶尔犯错,却忠诚不渝;有时走偏,却有着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

也正因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听着这些小人喋喋不休,并不会产生被说教的不适感,反而像是看着一群被我们忽略已久的朋友,心里泛起一阵温情。

第一部讲述的是莱莉的童年。

欢乐、厌恶、忧伤、愤怒与恐惧五种基础情绪分工明确,护卫着莱莉平安长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乐乐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主导地位。

这种分工象征着一个普通女孩的童年应有的样子:纯粹明澈,爱憎分明,欢乐与明媚是生活的主基调。

第二部与第一部的衔接非常流畅,莱莉进入了青春期,她将面临更复杂的成长环境,也将体会到更复杂多变的情绪,因此也顺理成章引入了新的角色。

编剧对莱莉青春期的处理实在称得上精妙。

太多太多的文艺作品中,青春期都被描述成混沌、叛逆与难以解释的冲动。

但《头脑特工队2》却以科学的精神和平等的姿态,尝试将这个复杂的成长阶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电影中,青春期性格的转变被比喻成大脑总控中心的扩容,那些更复杂微妙的情绪,则是这个总控中心雇佣的新员工。

在皮克斯的世界里,青春期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是我们大脑系统的一次升级,带领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对这个世界更深入的探索。

伤春悲秋不是矫情,冲动易怒也不是叛逆,这些变化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总控台变得更高级了,能够更敏锐地接受和反馈各种信息。

进入青春期的莱莉,逐渐脱离父母,进入新的集体,因此也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同。

父母的形象不再完美,自我的认知尚不清晰,她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偶像,通过模仿她,获得她的认可,从而完成自我成长的蜕变。

严厉的教练和优秀的小娜学姐,成为了莱莉这个阶段的新偶像。

在寻求这两位优秀女性偶像认同的过程中,焦虑逐渐取代快乐,占领了大脑的主控中心。

如果无法被自己崇拜的人认可怎么办?

如果无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怎么办?

因为害怕不被接纳,所以干脆与过去的自己做了切割,旧朋友也好,出生地也好,统统否认掉。

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干脆幻想出千百种严重的后果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错。

莱莉,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朝着想要的那个未来拼命奔跑,但距离目标越近,快乐反而变得遥远。

于是我们又努力寻找快乐的感觉,埋掉不好的记忆,忘掉痛楚的体验,可是快乐并没有回来,情感却日渐变得麻木。

我们的身体被焦虑感驱动着,直到变成不知如何停下来的陀螺。

在意识的最深处,童年时那个快乐积极的自我,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自我不断地拉扯,直到经历一次情绪的决堤——电影中这个过程被具像化为记忆矿山的崩塌,才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比拼。

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本就是一脉相承;优秀的我,与不完美的我,也只是一体两面。

刻意埋葬掉那些不成功的经历和记忆,只会让自我变得割裂,从而迷失在成长的漩涡里。

当乐乐抱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记忆球说道:“也许人长大了就是这样,不会那么快乐。

”故事内外的人仿佛都松了一口气。

就像你不必非要让自己变得完美一样,你也不必非要让自己一直保持快乐。

金色,绿色,蓝色,红色,橙色……各种颜色的记忆球堆积成了缤纷的山丘。

快乐,钦慕,忧虑,愤懑,焦虑……各种各样的情绪构成了鲜活的自我。

不要去回避和抵抗他们,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我们大脑深处的一位忠实朋友,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保护着我们,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很期待能看到《头脑特工队》系列的第三部、第四部。

莱莉会进入大学,毕业后再进入职场,可能会恋爱结婚生子,也可能不会。

她的大脑总控台会完成一次又一次扩容升级,她还会经历迷茫、困惑和绝望。

但是没有关系,快乐和希望总会恰逢其时地回到控制台,让生活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

随着年龄增长,怀旧奶奶占据主导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

届时可能还会有“遗憾”与“欣慰”两位新朋友,伴随在怀旧奶奶左右。

直到品尝过世间百味,回望走过的路,或许终于可以感慨一句:我曾在低谷,也会抵达顶峰;我凝视过深渊,也依然可以仰望苍穹。

 10 ) 是的我知道答案我也知道它有多难

《头脑特工队2》观后感是:有人看电影,有人照镜子,有人照着镜子号啕大哭。

嗯,我就是那个大哭的。

现在每个人都会说:爱自己是最重要的;爱人不如爱己;你要爱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没有别人不重要自己爱自己最重要……诸如此类吧。

这些话多么正确,永远不出错,对谁说都能彰显出自己的领悟多么成熟,多么独立。

可是问问自己,直面自己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爱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

甚至,大多数人连爱自己的前提都做不到:真正了解自己。

不只是了解自己的美好、善良、聪明、勇敢、无私等等好的一面,还有自己的浅薄、愚蠢、幼稚、自私、阴暗等等不好的一面。

了解真正的自己,接受所有的好与不好,并且不在自己内心去批判它,不以世俗标准去衡量它,不为它们分好坏,真心接纳它们客观存在。

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更多的人,会在各种各样的时刻,讨厌自己吧。

——《头脑特工队2》延续了前作设定,但我们的主人公莱利迎来了13岁的teenage,于是头脑总部里多了几位更为复杂的情绪小伙伴:焦虑、嫉妒、尴尬、无聊。

焦虑一来就掌控全局,拔掉由快乐主导成长出的“我是一个好人”人格,将原本的几个“简单的”情绪驱逐出境。

然后一步步引导莱利全新的人格成长,以为是为她规划未来,人格却失控成为“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于是焦虑也失控了。

莱利即将崩溃。

当然最终被驱逐的情绪们都回来了,大家拯救了危机,快乐和焦虑也都明白了,它们无权决定莱利成为怎么样的人,无权筛选怎样的回忆成为有影响力的部分。

最终,莱利崭新的人格长大,她千姿百态,有自信的也有自卑的,有勇敢的也有怯懦的,有善良的也有阴暗的,她成为真正的她。

情绪们拥抱着她那棵五彩斑斓的人格树,说,“我们爱莱利的每一面”。

我在荧幕前暴风哭泣。

——渴望被爱的人啊,每一天都在期待,这世上有人能够无条件爱你,爱真正的完整的全部的你,永远无条件站在你身边,永远不会离开你。

然而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

唯有学会真正爱自己,才能明白——能够做到爱自己的每一面,永远爱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为什么哭呢。

因为我知道这是正确的答案。

我也知道,这有多难。

——ps:影院现在不准备3d眼镜,也不售卖,而是搞了个租赁机器,这算不算也不太合法啊?

 短评

7.2

8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实在看不下去,所有细节都感觉太公式化

12分钟前
  • 苏霍壹
  • 较差

太吵太套路了,毫无新鲜感并在一团混乱中看了个寂寞

13分钟前
  • 蝴蝶飞噜
  • 较差

太失望了

14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较差

哎呀妈呀,焦焦同学一直操控,最后产生的意识是我不够好的时候,一下子把我的眼泪看出来了,新加入的这个情绪。让角色更多元更丰富了,对比起第1季来说,我觉得成功的接住了,并且让这个系列更有趣了,也突出了长大的感觉,我觉得很成功!非常推荐所有无法识别自己情绪,无法断定自己感受的小伙伴来看!这个片子真的非常经典!

19分钟前
  • 小川叔
  • 力荐

6.5,到了第二部换了导演,就慢慢变成流水线了,继承和扩展设定的代价就是想象力的掉档的下滑,第一部像冰棒这种令人赞叹的设计(这概念被卡拉辛斯基抄过去拍真人电影了),第二部已经完全没有了。简单情绪向复杂进阶就只是简单的小人数量的增加,信念之树最后的转折基本就是沿袭了第一部(可以说是照搬),第一部毕竟设定是小孩用这么直给的转折方式尚且可以接受,第二部讲的是青春期少女,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和情绪变化,显然没有电影里面呈现那么简单,青春期最关键的性萌动,电影完全忽略了(当然你不能指望一个合家欢PG级的动画片讲性)。只能当做一个合格合家欢动画来看,第一部绝妙的想象力和高概念,第二部是完全没有让我满足的。还有这个政治正确啊,非要跟集龙珠一样搞各种少数族裔女生大荟萃,干嘛哪,这是?

21分钟前
  • мая
  • 还行

3.5 主题有关心理学中的情绪,人格。其他方面,作为Pixar电影坦率说我觉得乏善可陈。

24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一方面是同样的设定再看一遍不觉得新鲜了,另一方面是剧本无法像上一部刻画忧忧一样刻画新角色焦焦,以至于我看完片子都仍然很讨厌这个角色。可能主创们也很讨厌焦虑情绪吧。

29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还行

看到最后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人是复杂的,信念和自我的构成要素不是单元的,莱莉结尾的独白和透过窗户射进来的阳光,让我明白,其实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时刻完成重塑的。所以我还是搞不懂最后是由joy来操盘,她是整个大脑的leader,不应该是所有情绪一起吗?这也正是从第一部到这一部一直贯彻的理念。(虽然比起第一部想象力和动人处少一些,但结尾让我想起了高考那段时间,可能在观影中的笑与泪才让我头脑中的那些小人短暂出来。)

33分钟前
  • Camcault
  • 力荐

皮克斯要不要考虑在东亚开心理咨询机构

36分钟前
  • Terry
  • 力荐

结构中规中矩 新加入的角色除了anxiety 完成度并不高

38分钟前
  • ChingYew
  • 较差

单独拿出来也还算凑合,皮克斯整体水平下滑太严重了。皮克斯现在太缺少原创了,都是续集(原创也难看),故事平庸无趣,套用上一部模板,还没有上一部深刻。青春期的东西甚至不如上一部,这部太浅薄了。而且厌厌的眉毛总穿模。有的角色(慕慕丧丧)删了吧也没问题,啥作用没有。

39分钟前
  • 人间烟火
  • 还行

可能是比较好的青春期孩子父母的科普

40分钟前
  • cookie.z
  • 还行

跟前作水准差不多,要说起来的话还缺少了前作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然后角色也一下子加太多了,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长内一一着墨(ps.突然发现前作我才给了三星,那就这部也三星吧

43分钟前
  • Whtvr
  • 还行

拍得太棒了,有个细节,尬尬发现忧忧后为什么会帮她躲起来?因为尴尬情绪的产生本身就很善良,而且尴尬情绪的第一反应就是回避真正的问题、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还有是因为尴尬情绪天然就会和忧郁情绪更加亲近吧,太真实了

48分钟前
  • 还在飘
  • 力荐

The happy one, the anxious one, the sad one, the scared one, the best one and the worst one, every single bit of these makes who I am.

49分钟前
  • 巧克力面包
  • 力荐

也不错,但远没有第一部好。相比于首作全方位色彩斑斓的绽放,本作无论是头脑中的冒险还是现实中的生活都感觉有点坍缩。这一部更出色的是光影和细节质感,几年沉淀,技术应该有这样的发展和呈现。焦焦作为青春期新角色登场,焦虑也的确是一个新的广泛出现并迅速蔓延的社会情绪,似乎第一部上映时周围还没有这么此起彼伏地讨论这个名词。焦焦对乐乐说“你考虑的是她的现在,而我考虑的是她的未来”令人若有所思。成长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必须逾越的山岭。“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却找不到方向”成长的代价是伤痛的,过程是不完美的,我们可能会告别一个又一个的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快乐,甚至可能会告别我们自己,但希望结果是我们能笑着回忆的。也许成长就是会做许多我们并不喜欢的事,但开始做喜欢的事的时候,能够做自己的时候,就尽情快乐吧。

52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小女孩青春期的一点纠结,格局太小了,唯一有点思想的就是接纳完整的自己?过于无聊,幸亏只有90分钟,哪吒看两三个小时都感觉意犹未尽。没法理解为什么会登顶动画片票房,哪吒虽然也有不少瑕疵,但比这个亮点多太多了。

54分钟前
  • lxs913
  • 较差

记忆形成观念,观念形成自我认知和价值,皮克斯的具象化太牛逼了,叙事效率高到离谱

59分钟前
  • WildFire
  • 力荐

真的大失望 inside out可以说是最爱的皮克斯之一 告别童年的那段小象足够让人哭得不行。皮克斯最让人上瘾的地方是他可以把复杂的生活 简单可爱化 把情绪变成五个迥异的软乎乎。第二部不可避免的要成长 要复杂 有些东西太正确了 正确的有点无聊 焦虑为了保护 我们经历一切成为自己。感觉这个系列可以在Disney plus做那种心理短片 我还是愿意看的。放在电影 要讲那么多的情绪 新的几个真的没有塑造的很好 主角们历险又开始新时代好莱坞的无聊。虽然新角色的形象真的很有趣 很好。但真的不想再看一个现实主义的无聊心灵鸡汤了 这种绝对正确与否的东西在被讨论真的有点太无聊了。inside out变成了青春变形记 好难过 好失望

1小时前
  • Terrence.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