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人在给默杀贡献票房啊,哦是我这个大冤种,错了,下次不会了。
可能看默杀的人分两种:一种是被预告片暴力悬疑恐怖惊悚吸引的,另一种是我这样就想看看有多烂的。
首先导演编剧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放弃这种华人在东南亚的设定呢?
东南亚不是你们做法外狂徒的理由。
其次,也请放过女性。
默杀在看之前我就听说了业内朋友的repo说全片充斥着各种虐女场面。
简言之就是集齐所有暴力“大众”元素,包含但不限于虐杀,性侵,家暴,霸凌,偷拍等,拍了一个四不像的短剧:抹黑东南亚,暴力虐女占比大,导演你用的红色颜料比异形还多吧!
艺术的表现手法对于所谓“大尺度”的定义也不应该就是各种低级的暴力。
关于这种丝毫没有逻辑感的剧情我已经骂不动了。
还在走一些很低级的套路,什么都是闪回,都是上帝视角去打开人物的记忆,人物做事情就是快准狠的暴力动物,没有一个角色在用脑子做事!
导演编剧在用一种很新的方式拍悬疑,那就是人物闪回记忆自曝。
我们通过王传君角色的记忆闪回看到了他女儿遭受的虐待,通过上帝视角闪回看偷拍狂的记忆,李小姐也是闪回了n个记忆片段,到最后还得给你闪回一下继父怎么死的这种上帝视角铁链开大。
这些东西放在悬疑片里还叫悬疑片吗?
不是。
片子里连正统一条警察破案的主线都没有,全靠上帝视角看各种角色的回忆来推动剧情发展,所以最后就出现了一种碎片式的,短剧式的,抽象式的建构。
片里的每一次暴力片段,意在拍的很像那种画报拍摄,刻意摆拍力求一种每一帧截出来都是一张“愤怒的照片”,“暴力的缩影”即视感。
但其实这是最无用的。
演员表演的差也就差在这里,赖演员,更赖导演编剧摄影。
很多人可能觉得王传君张钧甯王圣迪演的好棒,但我说演的差吧,倒也不至于。
但其实想一下,给你抹的全身脏兮兮,被雨淋个透湿,再来各种红色颜料加持,浓厚的阴雨天滤镜一套,手持镜头抖两下,你来愤怒的吼几嗓子,配个情绪给到满的bgm。
哈!
就成了片里看到的样子。
虽然这么说会被骂,但我认为我们不需要默杀这种电影。
不是艺术,可能从某种意义上商业成功了,但我觉得也是可悲和可笑的。
我来看之前就知道很烂,但是想这片还能有八亿多的票房,那我得作为从业人员,学习一下他的营销。
营销人员显然就是打着十八禁,大尺度等噱头,反复喂给你大尺度片段,告诉你“这是你一般看不到的东西”。
不过也要谢谢默杀,让我知道在觉得什么东西太烂的时候、要大胆开麦表达我的想法。
片子本身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整体的美术、画面,那种东南亚的湿热感做得很好,扑面而来的黏糊、肮脏;压抑和惊悚的氛围做得还是合格的;年轻演员王圣迪表演很出色,黄明昊也有些令人惊讶地服帖,而蔡明老师不愧是老艺术家,在这么个严肃压抑的片子里一句话就能立住人设、逗笑观众,确实功力深厚;剧情逻辑方面,没有戏耍到观众,但是基本的悬疑点、逻辑线、反转设置都是在线的,整体故事逻辑也是通顺的。
尺度方面,因为环境原因,可以说是非常极限了。
成年人为了复仇杀死未成年,在我们的社会环境里是很敏感的。
许多犯罪电影最后往往是一句字幕交代坏人被判刑结束,更何况是未成年犯罪。
血浆、残肢,这些都是之前国产电影很少见的。
片尾曲用福禄寿的歌确实是神来之笔,很贴合主题和气氛,但是选择用这种有非常大负面新闻的艺人组合,确实也是足够有魄力,换成别的项目可能就宁愿损失一些效果也要规避这样的风险。
不过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同样很明显张钧甯和王传君的表演有些用力过猛了,虽然可以解释为受到刺激变得神经质,但张已经掩饰了那么多年,还跟昨天刚出事一样神经质,别人怎么可能不怀疑。
吴镇宇的表演,说好听的是没有痕迹,很松弛,说不好听的,我以为我在看演员综艺,他训斥人的语气风格跟真人秀里的他一模一样,没有看到人物,而看到的是吴镇宇;徐娇做网红太受追捧了,又是敢说,又是汉服代言人,就是没看到这些年业务能力有什么提升,饰演一个智力障碍的角色,对某些人来讲是展现能力的时候,对她而言可能就是行活。
节奏方面,能看到惊悚片,甚至恐怖片的影子,但是jump scare用太多次了就有些低级了,只会让人觉得导演黔驴技穷,不断重复。
而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慢镜头没有任何作用,在重点线索的部分又很快地略过去了。
如果说是想误导观众,那就应该在选择性叙述的部分多展开一些,而不是只用无意义的慢镜头来误导。
同样的,在悬疑部分,你可以用诱导性叙述,可以用蒙太奇碎片拼接,但是用回忆和特写镜头直接填空就有些取巧了。
剧情方面,能看到导演想加的东西太多了,又是校园霸凌,又是性侵,又是家暴,又是精神疾病,又是腐败,又是人性冷漠,还有方老师为代表的宗教。
东西太多了,导致很多点都漏掉了。
比如方老师的传教,如果是为了人,那么最后方老师替林再福挡刀,说明他还有些良心,但是没有展开;如果是为了表示宗教洗脑,那最后林再福被抓,另一个老师举着书高喊口号,也没有下文了。
李涵在丈夫不在的时候穿得跟平时不一样地花枝招展,然后台词里提到了“不知道他会提前回来”,那她到底是趁着丈夫不在出去鬼混,还是只是因为丈夫不在自己可以做自己,穿得轻松一些,没说明白。
到底是怕他回来发现自己忤逆他,还是怕他对女儿不好所以想提防他,也没说明白。
李涵从发现丈夫提前回来看到自己穿得漂亮,到发现女儿被伤害,到被打,到决定杀人,到发现女儿杀人,再到决心帮忙掩埋,这期间心理应该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从没保护好女儿的内疚自责,到帮女儿处理现场之后的惊弓之鸟,再到过度保护殴打女儿,这也是非常大的转变,这些都没说明白,就显得李涵打女儿莫名其妙,得绕个弯儿,猜一下才能明白。
‘’林在福也是从头到尾都太表面了,没有一个“下定决心”的过程,海啸前后人有什么转变?
“经历了海啸失去太多,只想好好和女儿人过日子”这点没写出来,而温暖的部分就是回忆里跟女儿的几段互动,只能说明他爱女儿,不能说明他对其他人也很好,不能说明他珍惜当下的生活,所以后面就只能是他为女儿复仇,而没有体现出“一个失去一切的人对处处逼迫他的外界社会的反抗”,配不上王传君演出来的那么痛苦。
黄明昊的部分更是如此,明明是个偷拍犯罪的人,却没有展开说,那不如用个监控来代替。
“为了保护你呀”是对李涵说的,那他是不是还有些恋熟/恋母情节,喜欢人妻/姐姐?
这部分也没有展开。
而戴国栋之所以砸相机是为了成全一个母亲,也就是说他得作为一个父亲跟李涵共情,但是在最后并没有展开,同样是用回忆片段告诉大家“看我是爱他的”,说服力不够。
林在福线的“船”的意象和最后类似《少年派》的镜头也是意义不明,被海啸伤害过的人竟然还想造船和女儿出海,纸船和千纸鹤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线索,都混在一起没说清楚。
但抛开这些文学性的细节部分来看,仅仅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本片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超出水平线的,给7.2分不算过分。
但是扫了一眼评论,真的好多懂哥懂姐评论不是为了分享思想,而是用来展现优越感的。
一方面言必称希区柯克大卫芬奇,觉得国内影人不行,一方面又觉得国产片每部都必须得有影史留名的质量才行,真不知道到底是觉得行还是不行。
一方面觉得人家好莱坞工业体系完整,一方面又恨不得每部都是符合知识分子口味的小众精品,对大众商品吹毛求疵,丝毫没有意识到中国还有十亿以上可能连“豆瓣”都没听过的消费群体,属实是傲慢至极。
10.4更新已经过了三个月了时不时能收到各种辱骂我的评论和后台私信 都举报了哈 管好你自己 我吐槽我的 又没让你把你的“五星”改成“一星” 我这么权威呢 一定要过来试图扳倒我的理论 真是有点把我当评论标杆儿了——————分割线10.47.4更新 这不是专业影评,只是我的个人向吐槽,没想到会这么多人看(第一次写有这么多阅读量的东西),如果想看专业影评别来看,这就是我心疼我36.9r电影票钱写的吐槽,仅此而已。
——————分割线 7.4开门见山的说一下真是一部鲨臂片子。
不会真的有人还吃“反转x10086”这一套吧?
不会有人是为了片尾曲去花40RMB看电影的吧?
不会有人因为“18岁以下谨慎观看”去看的......对不起是我。
以后哪个国产电影再敢跟我营销一下分级制度试试看呢。
我旁边真的坐了两个1m4的小姑娘看的津津有味,也没害怕,尺度太失败了就别在那分级了。
唯一一部成功的分级电影就是《大护法》。
(大护法是真的血腥看得我坐立不安)OK回到默杀,第一请问导演搞了两个喜剧角色出来是想干什么。
蔡明和那个辅警“尴尬搞笑”真的很让人讨厌(没有骂演员的意思),很让人出戏,这么一部抑郁片搞这些无厘头是想干什么?
在高潮部分还要搞笑是要干什么?
知道有多廉价吗?
演员一个个疯成那样(但是张钧甯真漂亮)是想干什么,王传君口齿不清说台词用力扭曲表情是想干什么,吴镇宇黄明昊。。。
呃他俩长的真像。
演员看似演的好像很认真,什么泥塘子都往里面扑,什么大雨都站在底下淋,哇哦好敬业——实则一点让人看不进去。
徐娇演的智力障碍女孩。。。
不是夹子音跳几下就是残障儿童的。
那几个校园暴力的演员演的我的天哪!
哪里拽过来的临时工,是很让人愤恨,只不过是演技差的让人愤恨。
廉价+1剧情单薄的要死,想拍社会的人情冷漠所以就真的还是沿用了“高层校长串通警局包庇犯罪女儿”这种套路,然后王传君为此,心凉的透透的,哭的死去活来的,不好意思真的没法共情。
这个电影是不是八年前就拍好了,不然为什么如此努力认真的 跟!
不!
上!
时代的节奏?
俗的要命看的沉默,把观众默杀了属于。
还有能不能不要再反转x10086了,真是恶心的像是电影里的经典布景:泥塘子。
反转完是不是期待看到观众惊呼的神情be like:“我的天哪原来是这样!
我真的没有猜到!
导演鬼斧神工!
”滚。
还有整部电影都在一惊一乍装神弄鬼,和片尾曲一样又洗脑又装神弄鬼又讨厌。
以为弄几个jump scare就是惊悚?
弄点血浆就是R18尺度?
弄点不知所云的经文随便念叨念叨就是悬疑?
弄个鸽子撞门上就是“吓得人直哆嗦”?
(鸽子哪来的),所有的“悬疑”元素也都是八年前大家的最爱。
廉价+1最后别在那强调“沉默的人都是共犯”这个主题了,人的冷漠不是靠不给她台词让她赶紧走过场来表现的。
电影倒是更像演员没给够钱所以不愿多说台词的一种“沉默”,谢谢。
最后全剧组给王圣迪磕一个吧,没有这个小姑娘你们这个电影就是诈骗。
丢不丢人啊一帮影视圈老油条靠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拯救。
王圣迪太牛逼了,好牛逼的小孩儿姐。
又到了吐槽环节:1、霸凌团队的演技好做作,简直看不下去。
2、导演为什么这么爱怼脸拍慢镜头,不像任何一个熟悉的国内导演的习惯,不知道哪学来的。
3、为什么总怼着物品拍,就算有伏笔或者推动剧情那也别怼着拍吧,给我一种游戏里拾取到了一个物品然后鼠标摁着还能旋转的那种画面。
4、反复出现的白鸽,还有那个体育场巨大无比发光发亮的鸽子,有点无语到,象征的东西不多,删掉其实也不影响电影,这样的话硬加这么多白鸽就有点故作高深。
5、那本真理也有点尬,和白鸽一个道理,如果电影本身优秀,那这种可以锦上添花,电影本身不行,只能是屎上雕花。
6、开头就能猜到惯用套路肯定不是母亲杀的那几个人,但是营造的悬疑感太重,感觉多数人上来都能猜到但是导演还要藏起来,逗小孩呢。
7、钥匙掉地上正常不都弯腰捡,为啥男主还想趴下捡,为了营造即将被发现有点刻意了。
8、怎么人走了钥匙还放桌上,怎么女主随随便便就跑出警局了,怎么一堆人随随便便冲上楼顶了。
9、体育场出现尸体后,学校里不应该朝一个方向把人疏散走吗,怎么所有人都在无方向乱跑,非常无序,像AI生成视频。
10、电影里的元素太多,特别是结尾,短时间内又融合了家暴恋童,而且又是孩子杀了父亲,给人一种渴望营销让任何角度都有东西可讲的感觉。
11、金桔树下埋了他爸我确实没有想,又或许因为这个不重要所以我根本没去想,所以最后揭示的时候也没什么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一部好的反转电影最后揭示真相的高潮不应该是解释整部电影的主线逻辑吗,但是这部电影最后一个高潮揭示了他爸早就被埋在金桔树下了,但是这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啊,难道默杀是指他爸被默杀掉了吗?
这部电影给人感受到的重点不应该是霸凌和复仇吗
柯汶利最近执导的第二部犯罪、悬疑“利”作《默杀》已于院线上映。
在这部影片中他延续了以往凌厉和悬念丛生的影像风格,并将其进化升级。
于是这么一部剧情跌宕起伏、全员演技炸裂、适合在大银幕观影的类型片标杆就出现了。
文:发条辰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早在柯汶利在台北读硕士时,一则新闻令其难忘,大致内容是有个妈妈下班后发现女儿没有回家,通过监控得知女儿已回到自家大楼,而且底楼的门已关上,且女孩并没有再走出去。
于是,这个妈妈层层户户去问邻居,排查到一户人比较奇怪时,她强行闯入,在男人的床下发现一排排的垃圾袋,在其中有女儿的尸体。
后来记者采访这栋楼的居民,问他们是否听到动静?
答案是女孩遇害时的动静非常大,好多邻居都有听到,但是他们觉得这是别人家的事,居然没有一个人选择报警,更没有人告诉这个妈妈。
柯汶利在采访中说:“我觉得凶手当然很可恶、很残忍,但是我觉得,真正的元凶是沉默的这一群人,集体的沉默是会杀人的。
”就这样虽然他没有全部把现实事件照搬,但“沉默是会杀人的”这一概念他一直记在心里。
就这样柯汶利的长片首作于2018年4月开机,40天后拍摄部分杀青。
此时他也接到了远在大陆的导演陈思诚的橄榄枝(陈思诚在看过他的短片《自由人》后立马邀请其加入自己的团队),于是他接连拍摄了《唐人街探案》的网剧和电影《误杀》,这两个项目也都是陈思诚庞大的商业版图必不可缺的部分。
在这段时间柯汶利只能暂时放下《默杀》的创作,直至2022年下半年柯汶利回归《默杀》的创作后才完成所有摄制,并于2023年在台北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展映。
观众的反馈很好一切也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是原本去年暑期档就会上映的《默杀》却因为主角黄建玮被卷入台湾MeToo运动而遭到大陆等地区的抵制而被迫换角重拍。
由于《误杀》的成功让柯汶利成为首位在中国票房破亿的马来西亚导演,资方也看中了柯汶利的潜质,于是这部大陆翻拍版很快推进并于2024年2月在柯汶利的家乡马来西亚槟城拍摄,7月便与观众见面。
与柯汶利合作的制片人也在采访中提到这是他拍摄最快的一部电影。
选角方面听闻要翻拍,柯汶利女友张钧甯立刻成为了女主角(原版由尹馨出演)母亲的不二人选,王传君和吴镇宇相继填补了男性角色的空白。
在王圣迪、徐娇和黄明昊的加持,可以说演员阵容相比22年的版本得到了极大的升级。
《默杀》的故事发生在2006年太平洋某岛的一个虚构城市——都马市。
影片的开始由张钧甯饰演的李涵在女子学校作校工,在工作结束后顺便接无法说话的女儿小彤一起回家。
可此时在校园的角落小彤正在被一个女孩团体霸凌,她被粘在墙上的模样犹如耶稣被吊起,确实柯汶利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的宗教元素。
也是从此刻开始电影的色调变得灰暗,整个影片传递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李涵在看到小彤被霸凌的这一幕后便执意要求校长重新把小彤转回特助班…奇怪的是,在小彤被粘在墙上的当晚和第二天霸凌她的女生团体就一个接着一个的被杀害。
当晚她们来到了学校旁边的古堡,此处柯汶利对镜头的设计活脱像一部惊悚片,宗教的神性元素比如蜡烛、占卜的出现让影片显得更加肃穆。
一个“雨夜屠夫”装扮的人趁着大雨和夜色将其杀害,即使没来赴约的人也在第二天的下雨天被杀害后藏尸于学校的礼堂内。
在影片的前1/3,柯汶利用这个潮湿的地区特性和无止境的下雨构建了一个悬疑感很重的案件。
究竟是谁杀掉了这些女生?
为什么李涵看到自己的孩子被霸凌而不报警?
小彤被霸凌团伙要求归还的视频究竟是什么?
之后警察的介入和小彤的神秘失踪让故事的走向更加扑朔迷离,李涵根据楼道内打斗的痕迹一口咬定住在旁边的由王传君饰演的林在福绑架了小彤。
他是小彤的好朋友惠君的父亲,几天前惠君意外从高处坠亡,因为所有的目击证人都认定是自杀所以这个案件不了了之。
但是后来我们都知道惠君并不是意外身亡而是长期遭受校园霸凌而死,小彤还有林在福所在教会的老师傅方觉众(由金士杰饰演)是为数不多的目击证人,但是都因为霸凌人父亲的身份地位而保持沉默。
李涵单打独斗地闯进林在福的房间,幸好林在福被蔡明饰演的徐妈打岔引走。
就在她和警方接着寻找林在福的踪迹时,李涵意外发现了在隔壁楼层经常偷拍自己一家的男子吴望(由黄明昊饰演),他不仅拍下了林在福绑架小彤的视频,还有过去李涵对小彤的严厉苛责甚至打骂以及五年前她们一家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当这个秘密彻底揭开的时候,小彤也已经逃出生天而“自由“了。
柯汶利是一个极其会营造情绪高潮的导演,早在拍摄《误杀》的时候柯汶利接受采访时就说:“到这个点一定要下雨,雨水滴落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世界是静止的,拍升格(慢镜头)的话,没有雨水衬托就没有意义,把握这些氛围很重要。
”在这部影片中他更是将“雨”这个“道具”运用到极致,在每一次角色发生心态上的变化以及表现出挣扎的行为时,雨滴就好像就映射着他们矛盾的内心。
角色们在倾盆大雨中发泄、哭诉也更能让观众共情角色的痛苦。
除了利用高效的视听语言和道具配合外,《默杀》在剧作上的设计也颇为重要。
人物本身的经历造就的性格和所做的事产生的悬念都很完整。
故事并未参照原新闻,而是相对借鉴了主题,所以人物的前史和自身发生的事情都要自己创造,柯汶利很好地给每个角色都设计了自己的难言之隐并让他们时刻处于无法真正面对真相、无法真正寻求解脱的困境之中。
林在福在整部影片中一直在寻找杀害自己女儿惠君的人并想法设法地搞清楚那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在他完成了所有复仇后他也因此失去了某种接着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他一直在与自己的良知在做斗争,直到最后他还是决定救下方觉众。
李涵五年前隐瞒了一个巨大的秘密,在这五年间她对女儿小彤的施压和过度保护甚至变成了一种病态的爱,另外一个主要角色是吴镇宇饰演的警探戴国栋,虽然他的戏份不如前两位但是柯汶利依然给了他一个完整的人物线,同样身为父母的他也在最后的结尾真正理解了李涵的做法。
可以看出《默杀》中的每个角色都处于一个疯狂的临界点,他们癫狂也时刻相信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他们不断地陷入暴力、掌控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这种观感便像《涉过愤怒的海》般压抑。
柯汶利在这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超现实的小船、白鸽的镜头,各种颜色的霓虹灯预示和警告人物的命运,“我是在保护你”等台词的暗示…柯汶利用完整的故事和自己完备的视听风格为我们带来对于“沉默杀人“的思考。
今年暑期档可谓是话题度颇高,七月初,柯汶利执导的第二部犯罪、悬疑作品《默杀》截止采访日已获12.25亿票房。
这一部《默杀》引入了“沉默杀人”这个创作概念,并延续了柯汶利导演以往凌厉的影像风格。
早在2018年,柯汶利就完成了他的长片首作《默杀》的拍摄,在这之后参与了《唐人街探案》的网剧拍摄,并完成了电影《误杀》。
2023年,《默杀》在台北电影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新风单元做展映。
但因为2018版《默杀》男主黄建玮卷入台湾“ME TOO"运动而遭大陆等地的抵制换角重拍。
2024年2月,大陆翻拍版《默杀》在马来西亚滨城开拍,七月登陆今年暑期档与观众见面。
我开始好奇这位首位在中国票房过亿的马来西亚导演,我想知道他创作的根源在哪里,也想知道他未来的方向在何处,为什么会提出“沉默杀人”的概念。
带着看完《默杀》的种种情绪与好奇,我和导演约定线上见面,聊聊《默杀》,也聊聊柯汶利自己。
采访/编辑:王晨宇剪辑∶猴听听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采访正文--
柯汶利,出生于马来西亚,硕士就读于台北艺术大学。
2014年执导个人首部短片《自由人》入围奥斯卡金像奖实景短片奖、第五十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短片奖。
2019年执导电影《误杀》,2024携《默杀》登陆中国大陆暑期档。
Q:从2018年到2024年您参与了很多不同作品的创作,包括《误杀》的拍摄,这些经验有给到导演对于《默杀》创作上的哪些启发呢?
柯汶利:我觉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在制作层面吧。
其实《默杀》这部电影在《误杀》之前,我就开始写了这个剧本,拍完《误杀》后自己也在制作层面上有了很大进步。
在台北艺术大学念硕士班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技巧上及于故事上的表达,都不是特别成熟。
《误杀》的拍摄对我导演生涯的进程有所提升。
再到这一部《默杀》的拍摄,我会更好的统筹摄影,美术,音乐等等元素,会更多的使用这些多元复合的工种去帮助我说故事。
Q:我们从您的作品中看到您对“校园霸凌”这个社会议题的关注,这次在《默杀》中您仍就这个题材展开创作,对一个社会议题长达六年的持续性关注让您对于“校园霸凌”这个议题有了哪些新思考呢?
柯汶利:在我学生时期校园霸凌就屡见不鲜了,我也是校园霸凌受害者。
那个时期的我身材比较矮小,是个好面子的男生,遇到校园霸凌后我就把自己藏起来因为小时候的我会认为被霸凌后很没面子。
当时还不知道这就叫“校园霸凌”。
所以不会选择让父母、师长知道。
校园霸凌其实是个世界性问题。
我站在导演的视角,用《默杀》这部电影把这件事说出来,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理解到原来这个叫校园霸凌,原来这些事情是不对的。
当我们、我们的同学、朋友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
当我长大之后开始做电影,我觉得是时候可以把这个议题放进来这个故事,而且我觉得对于这个主题来说是有加成的作用。
Q:我一直对您关于“沉默是能杀人”的访谈印象深刻,这也成为了您创作《默杀》的创作动机和母题,您在这个过程里对“沉默是能杀人”这个概念又是怎么在一个新的语境下进行运用的呢?
柯汶利:在我念硕士的时候,有一则社会新闻对我冲击很大:有个妈妈下班后发现女儿没有回家,通过监控得知女儿已回到自家大楼,且女孩并没有再走出去。
于是,这个妈妈层层户户去问邻居,排查到一户人比较奇怪时,她强行闯入,在男人的床下发现一排排的垃圾袋,在其中有女儿的尸体。
后来记者采访这栋楼的居民,问他们是否听到动静?
答案是女孩遇害时的动静非常大,好多邻居都有听到,但是他们觉得这是别人家的事,居然没有一个人选择报警,更没有人告诉这个妈妈。
当然,凶手很可恶,但我觉得这些邻居也有问题,因为他们有机会可以救这女孩。
甚至这个女孩可能可以不用死。
但他们却没有伸出援手去帮忙这个母亲。
我为这段遭遇感到心痛。
然后就觉得如果有机会,我就要讲一个“沉默杀人”的故事。
所以这个电影的主题还是讲沉默这件事情。
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可能在高速公路上遇到车祸,你我是不是可以下车停在马路边,放个三角锥,叫救护车。
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身为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我一直希望《默杀》这个故事是可以有一些正面的输出吧。
Q: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受到了很多情绪,有恐惧、愤怒等等,也看到了您对营造情绪高潮的得心应手,想问问导演在片子的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确定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并且完成情绪的递进的呢?
柯汶利:我习惯在写剧本的时候,从角色出发,比如林在福(王传君饰)的那一条线,我会在想如何把复仇的情绪做到最高点。
我希望笔下这些人物都有多面性。
因为我觉得身为人,都会有复杂性,都会有善恶两面。
比方说林在福这个角色,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很悲惨。
这样的设定可以让观众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引起强烈的共情。
观众也会被引导向去思考这个角色情绪的根源在何处。
我经常会在创作的时候反复问自己为什么,通过因果关系去推我应该传递给观众什么样的情绪,首先我得让自己也进入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完成情绪的递进。
Q:我一直对您作品的试听语言风格特别感兴趣,观众也一直对您作品的场景搭建与选择包括分镜的构思好评如潮,比如在东南亚取景地的选择以及杀人过程环境的选择,想问问您在创作时的创作习惯是什么样的。
柯汶利:创作习惯上我放在首位的是气氛,如何营造气氛对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观众沉浸在电影里。
营造气氛其实很多导演都知道做,但既营造气氛又切合主题,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难的。
我通过角色反推场景,角色就是我的设计师。
我会思考:这个饱受欺凌的女孩会如何结束生命。
因为在创作惯性里,我们一般会把坠亡的场景放在室外,在学校里面,你可能会先想到停车场、操场、花圃。
《默杀》这个故事很重要的是,我想让这个事件“被”看到。
但是他必须是有一个主体去笼罩着他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有穹顶的室内空间。
这个秘密是不能直接摊开在阳光底下的。
它必须得经过一层一层的设计。
所以我会从林在福的经历反推他的作案方式:应该也要一样的效果,因为他也要霸凌他女儿的凶手尝到一样的滋味。
Q雨,作为一个环境与声效,在《误杀》、《默杀》中都反复出现,我也一直非常喜欢您对“雨”这个道具的极致使用,您对雨的掌控也对氛围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想请您聊聊关于雨这个道具您的使用心得。
柯汶利:首先,细心的观众应该会发现我们在“雨水”这个道具上用了渐进的手法。
因为这个故事是从一滴水再到一场雨的。
开头的水滴落在鼓的上面,形成了初步的声音,随着故事的进展,雨就变成渐进式的,越下越大。
随着故事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它的雨是越下越大。
最后雨过天晴故事结束。
雨实际上是贯穿这部电影的一个线索,我们也借助雨,完成了由点到面,以小见大的创作。
所以雨水可以帮助我讲述故事。
从主题的呈现出发,将故事笼罩在一场东南亚的雨水中,主人公身体淋着雨,心里也下着雨,戏里戏外都帮助我们塑造了很强的气氛。
这种道具的使用是有利于这种悬疑类型电影的创作的。
Q:您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影像风格与类型化,影像风格时特别深入人心,想请导演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聊聊有哪些作品对您的风格化、类型化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柯汶利:我会在工作之余看大量的作品,我举几个例子,我特别喜欢《少年派》,因为这是个有大格局的故事,而且也是以小见大,给观众留白思考的空间很多。
还有《亡命驾驶》,我很喜欢瑞恩·高斯林这个演员,他演技非常好,人也长的帅(笑)。
还有像诺兰导演、杜琪峰导演的片子也是我的心头好,总的来说,我会更偏向于逻辑性强的电影。
东野圭吾的小说也是我经常会看的,这些作品里的逻辑性、因果关系、创作母题都对我自己产生了影响。
Q:我们看到《默杀》里的演员有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金世杰等老牌的演员、也有像王圣迪、黄明昊等年轻演员,这部片子里演员的对手戏处理的相当有张力,和这些不同类型的演员合作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帮助呢,以及在演员把控这个纬度上您是如何做的呢?
柯汶利:我在选好演员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塑形。
要帮他们“做反差”,我要让角色打破观众对他们的固有认知。
比如黄明昊是唱跳歌手,把我就要让他更“脏”一点,让他剃头,改变肤色。
像是传君和钧甯本身也是可塑性很强的演员,所以我们就在角色外形、服装等等的不同维度去做反差,先把角色立住。
我会习惯先将角色个体都处理好以后,再把他们集合到我们设计好的空间里,再进入剧本里的角色关系,会产生不错的化学反应。
这次回到我的家乡马来西亚创作,也有利于我做演员的统筹。
这部电影的角色其实也有多元。
在马来西亚,民族也有多样性,比如华人,他有分福建人,他有广东人,他有客家人,他有闽南人,所以我们能在这部电影里安排很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角色相继出现,也为我们的片子带来了很强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基础上,演员首先也会相信这个虚构出来的地方能出现不同种族的交汇,演员相信以后,我们的导演组也会相信,继而观众也能相信。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也更好的完成了演员的把控,这才有了大家看到的各种充满张力的老少对手戏。
Q:就悬疑类型电影的创作,可以请您站在创作者的角度上给到年轻导演一些以往的创作经验与建议吗?
柯汶利:首先我自己也并非前辈,也是站在经验分享的角度和大家聊聊。
第一个还是要回归内容本身,这个很好理解。
第二个是主题,其实我在创作生涯中的决策、方向都离不开核心的主题,微观来看:我们所做灯光设计、音乐设计、音效设计,角色设定等一系列工作都不会偏离核心主题。
第三个我建议创作者们经常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很多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是在这个场景发生这件事?
这个镜头为什么这样设计?
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说出这样一句话等等。
通过这种逻辑链和因果关系的构建,我们拍出来的作品才更有说服力,说服自己也说服自己的同事,最后说服观众。
特别是这种悬疑类电影的创作,非常关键。
都说“沉默是金”,在电影《默杀》中,沉默成了杀人的利器、让凶手逍遥法外的帮凶。
惠君(徐娇饰)被杀时,所有人都保持沉默,让凶手得以继续作恶;小彤(王圣迪饰)被霸凌时,所有人又都保持沉默,让霸凌者有恃无恐;李涵(张钧甯饰)被家暴两年、小彤被母亲李涵家暴整栋楼的人都知道,但都事不关己保持沉默……这些帮凶、看客之所以保持沉默,好像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其中哪怕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也许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
家暴、幼女性侵、校园霸凌、跟踪偷拍、冷眼旁观、ptsd......一场失踪案却连锁引发一系列陈年旧案,呈现了包罗万象的社会之恶。
整部电影其实悬疑部分很少,更多的是在惊悚、犯罪上,盘凶基本毫无难度,我认为故事的重心其实是在还原人物关系上,全程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展现的了人性的复杂和阴暗,好像全员恶人,但又好像有自己的坚持。
首先是疯爸疯妈组合,林在福作为受害者的父亲其实是人物线最简单的一个,就是个要为女儿复仇的形象,虽然要复仇但也有内心的底线,不会乱杀无辜之人,也会为方老师打电话想叫救护车;李涵作为一个母亲,人物刻画的要更为复杂一些,愿意为女儿杀人甚至为她顶罪,但却常年家暴她控制她,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心已经疯狂的母亲形象,但对女儿的爱却也毋庸置疑。
徐妈代表了世上大多数看客的形象,沉默的原因只是“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但她也会将房子低价租给在福、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捐款捐物。
方老师,一个被无数人相信而被捧上“神坛”的帮凶,向大众传播着善,自己却行着恶,但也会不顾生命会为别人挡住危险。
天真而残忍、良善却也罪恶。
王圣迪饰演的小彤,是本片的灵魂、幕后大boss,也是我认为演技最好的,一个典型的黑化恶女形象,电影也主要是围绕她的复仇所展开的,这个9岁被继父性侵而杀人的女孩,常年被母亲控制、家暴,被要求不能说话,从小就被当成哑巴所歧视,身边唯一的纯白就是好友惠君,但好友却被杀害了,凶手却逍遥法外并且还对她进行了霸凌。
小彤与在福一起设计了一切,对4名凶手、对她又爱又恨的母亲、对所有知情却保持沉默的帮凶开展了复仇和惩罚。
这里面我比较可惜的是结尾彩蛋处,如果小彤能是唱着歌然后露出一个纯白无辜的笑,反而会让我觉得更有反转。
这部电影简直展现了所有的人性之恶,将背景设定在东南亚那边,以暴制暴嘎嘎乱杀的复仇确实爽感拉满,估计也有不少观众疑惑为什么不报警,这可能是作为长在红旗下、生活在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的我们发出疑问的底气。
当你生活在一个“沉默”之地,可能真的只能自己保护自己,更反衬我们国家的安全,政府、司法系统、信访,国家给了老百姓多渠道的保护,虽然有阳光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伴着黑暗,但至少我们是生活在阳光下的。
总的来说,电影复仇情节爽嗨,剧情层层反转、伏笔满满,人物内心复杂都刻画的很好,导演个人风格很鲜明,诡秘氛围营造的很出彩(这点对不看恐怖片的我不太友好,尤其是配乐),看完之后和朋友各种讨论剧情,黄明昊那个角色其实我有些疑问,所以有二刷倾向。
暗黑的影像质感和全员疯批的设定直逼今年另一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但整体完成度和质量却更拉胯。
影片前半段一惊一乍,过度依赖“Jump Scare”,给人以劣质惊悚片的观感;后半段不注重逻辑,无休止的回忆和慢镜头,将悬疑片排成了MV的浮夸拼接。
把故事背景设定在东南亚,尺度上的束缚要少了许多。
内地版《彷徨之刃》不敢直面拍摄的校园霸凌场景,《默杀》里却进行了全方位的慢镜头展示,深刻地揭露了霸凌者的恶劣行径,此点值得肯定。
但问题也很严重,电影仅一味地展示霸凌场面,而缺少对霸凌者与被霸凌者的刻画,致使霸凌场面的呈现更像是为追求大银幕的视觉冲击,而非真的想探究事情背后的缘由。
毕竟,其中一位霸凌者的母亲还只是一名普通摊贩。
与上述对霸凌事件缺乏前后真相及原因的揭示类似,其他话题,诸如家庭暴力、虐待、变态偷窥狂、xing侵幼女等,也是将众多夺人眼球的刺激元素生硬地塞进这部电影,却未进行深入剖析,未给出深度的思考与解读。
在大银幕上展示这些内地电影不能讨论的禁忌话题,确实很劲爆,但只追求浮光掠影的视觉冲击,其用意也不言自明。
电影最后的真相揭示也很牵强的,反转依靠偷拍直接呈现,没有反转电影应有的通透感。
结合本片监制之前的作品,更像是一种惯用套路,为了追求反转带来的爽感,强行安排反转,全然不顾剧情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物设定的合理性,逻辑方面也存在许多硬伤。
一个跟踪拍摄至少五年的变态,竟然能逃过爱女心切家长的察觉与报警;在家中对女儿家暴毫不避讳(声响响彻整栋楼、不拉窗帘等),那其在外面展现的爱女心切又有何意义?
等等,还有许多情节都缺乏后续交待,不清不楚的。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想不到拉胯的2024年暑期档,被这部电影拔了头筹。
果然流量比质量更重要,只要吃透了流量密码。
反转是有很多,我也不管你转的硬不硬,但是你到底要讲什么?
!我第1次看到一个悬疑片,他竟然是讲悬疑,是讲反转,没一个核心主题。
你是要讲校园暴力吗?
还是你想要讲家庭暴力,还是性侵儿童,还是偷拍狂还是高官受贿,老师传教,表里不一。
还有这个冷漠的世界,出事了就发传单,还没一个人想理,还要把传单接过来当你的面丢掉。
东南亚乱成一锅粥了,大家趁热吃吧。
你可以猎奇,但是你一定要往我嘴里面塞这么多东西,就这些东西去掉了对剧情有什么影响吗,对校园暴力,然后复仇反杀,以及小女孩最后的"超级反转",有什么联系吗!最恶心的就是那个彩蛋,你要升华,能不能关心一下死者,或者call一下你的主题,我觉得王传君最后和女儿在那个船上就可以当彩蛋,你一定要搞这种生硬的反转,转个没完了?
有氛围感,有情绪张力的悬疑片。
导演柯汶利以其独有的视角和具有风格性的镜头语言,将我们带入了一场惊险却不惹人恐慌的犯罪悬疑探真之旅。
不同于传统犯罪片的直白暴力或是平铺直叙,《默杀》中故事的呈现方式,自带一种阴雨天在家中被窝里,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悬疑故事那般的阴湿感和诡谲感,只是,这些阴湿和诡谲都止步于落雨的窗外,屏幕上的故事,和作为观众的我们保持着一段足以共情,但是又不具有危险性的安全距离。
电影聚焦于发生在学校、家庭这类熟人场所中的暴力行为,以此为切入口,我们看到在东南亚湿热的雨季里,几乎一切让人恐慌,乃至让人产生窒息感的事件都发生在雨里:女学生小彤成为同学们欺凌的对象;发狂的母亲寻找着的女儿;被包裹在垃圾堆中的尸体,和从空中坠下的鸽子。
各种带有象征性的画面,结合着雨季潮湿泥泞的环境,与接连发生的数桩案件一起,巧妙地融合着诡秘氛围与猎奇风格,构建着既刺激又引人深思的叙事空间。
影片开篇和结尾,都出现了大海上一叶孤舟的画面,单说这蓝天白云和粉色霞光呼应的画面,是《少年派》同款的平静壮美,几乎不像是一个悬疑片的开场。
可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才会恍悟到,头尾呼应,预示着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海上孤舟这般,夹杂着孤独、绝望与救赎的故事。
电影中这种亦真亦幻的表征式的呼应还有很多,特别是影片中的不少表达都自带诗意的奇幻元素,如小彤在礼堂中看到的巨大鸽子幻影、林在福跳楼前抬头一望的太阳等,这些超现实的呈现增强了影片视觉上的观赏性,也给观众留下更多玩味的空间,单就画面的绮丽程度来说,已经值回票价,电影的片中和片尾配乐更是惊艳得人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此外,电影有不少细节的表征对剧情的线索起到暗示的作用,比如象征和平的鸽子从天空落下坠死,呼应着从校园庆典上礼堂中悬空坠落的女尸的这一案件。
而小彤的画作,校工随口说的那句“小福最近还不错”,在剧情的中段再回头来看,都已经跟观众伏笔了剧情的走向。
独特的画面美学和叙事结构随着剧情的深入,画面的色调逐渐加深,校园霸凌、凶手视角的沉浸式杀人现场、无辜者直面碎尸等等,一系列虽已在画面上极端克制,但是依旧极具冲击力的场景逐一展开。
只是,可以看出导演并没有拿视觉刺激当作卖点,也并不着力在追求画面的感官刺激。
而是通过画面色调的丝滑过度,和诸多热门犯罪元素的展现来深刻挖掘人性中阴暗潮湿的角落,真正地去探讨沉默者与暴力犯罪者之间的关系。
要达到这个目的,电影的叙事策略是极为考究的,这就包括多线叙事和我们刚才提到的多层次的隐喻设计。
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把一个叙事上极为复杂的故事讲得极具情绪张力,案件的惊爆感和叙事的丝滑融合在一起,并未引导我们深入推理,也并非执着于犯罪诡计的设计和揭秘,而是让观众跟随着主角的脚步走,在紧凑的剧情中不忘加入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小幽默来调剂情绪,随着主角渐渐揭开真相,观众也会被不断引导去思考“沉默”这一主题之后的含义。
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都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沉默,而这种沉默最终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力量。
林在福的复仇,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人恩怨,更是站在了沉默的对面,对整个社会沉默氛围的一种控诉和反抗。
黑化大女主的觉醒。
在人物塑造方面上,《默杀》中张钧甯饰演的女主角李涵,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她既是暴力的施予者,家暴女儿的母亲;同时也是险些失去女儿的受害者;她既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又在痛苦与扭曲中迷失了自我。
影片由点到面,通过李涵的故事线,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变化与人性挣扎。
李涵对女儿的暴力行为,虽然源于她自身经历的创伤和PTSD,但这种行为本身却是对女儿更深层次的伤害。
然而,李涵并非一个完全负面的角色。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能够逐渐看到她身上隐藏的近乎神性的母爱,与面对女儿时候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李涵为了保护女儿而认下自己没有犯下的罪,那句“我只是个母亲”“我求你放过她”的呐喊,简直是摄人心魄级别的震撼。
李涵诠释着“沉默”背后的复杂情感与人性光辉,也可以说,她的故事线,是对电影片名最好最全面的诠释。
总的来说,《默杀》是一部集诡秘氛围、猎奇风格、深刻主题于一体的优秀犯罪悬疑片。
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在犯罪发生的时候,你是会选择沉默,还是会冒险抗争呢?
绝对是这几年尺度最大的国产片。特写人头,锤杀施暴者,基督受难,刺杀罪犯,复仇的快感酣畅淋漓。难怪之前原版电影不过审。知情者袖手旁观,掌权者互相勾结,伪善者道貌岸然,对人性幽暗刻画入骨。后半段节奏如果能把握更好些就更棒,比较多线并进的叙事也算一种尝试,总体值得暑期档的期待。也希望国产电影尺度可以越来越开放一些,类型片玩出更多营养。
有可取的地方,如加害者、受害者、旁观者、偷窥者几个立场和视点的转换和补充叙事,视听体系上有一种宗教受难剧的风格。但全片都在用力过猛和逻辑崩坏的状态下暴走,王传君和张钧甯非生活状态下的情感流露和宣泄太多了,看着很累,也不打动人,很失败的表演调度。觉得这不属于东南亚平行宇宙电影,而是一部由中港台演员出演的马来西亚电影,但这里蔡明、阿如那、邢佳栋等显得特别乱入。
谋士以身入局。观影感受:太爽了
好消息:有彩蛋;坏消息:彩蛋是减分项。有时不得不说,当法律保护不了弱者时,除了以暴制暴,真的还有其他选项吗。
一惊一乍,故弄玄虚,真相全靠回忆。可劲儿堆砌“奇观”,全片没一个正常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坏b烂事都塞进去。阅片量和这片的好看程度成反比。全片120分钟不如蔡明3分钟戏份给我的乐子大。
作为近期首部校园霸凌施暴者被团灭的电影,还是很有里程碑意义的,不光有校园霸凌,还有继父侵犯女童,权力掩盖真相,统统都是社会极端问题,值得深思
拍得并不好,拍得充满匠气、刻意、讨巧,缺乏电影的真诚,跟之前一样的风格,就是大拼盘。不过,我依旧想夸夸它的好,至少从“尺度”上来说,这是一部全片黑色调的国产片,并不是什么全员坏人,就是把生活中遇事后的丑恶嘴脸都拍出来了,校园霸凌的严重性,不一定是事件本身,而是周围的不作为,为什么会不作为,是因为那流传千年的儒表。伪善是最邪恶的道德面具。
剧本多次强行反转,内核是基邪原罪。开头结尾,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背后坠亡变入水是受洗重生,嗜血保罗父亲造方舟、行旧约复仇,新约方老师滥好人打另一边脸挡锤头,无辜女儿如移鼠般头戴荆棘冠坠落凡间,哑巴诺亚第三次放出将会衔回橄榄枝的鸽子,全程下雨因为末日审判的洪水,纯粹就是基邪的扭曲三观——新约口称神爱世人,可世人却皆因移鼠被钉死时保持沉默所以有原罪,英文名叫 a place called silence,中文还不如意译成《失乐园》或《伊甸园》……个人非常讨厌中国导演拍基邪原罪片,纯粹贩剑。不过这片导演是马来华,生活在浸会华文学校环境里,已经够惨了,可以理解。但即便如此,导演女友(女主张钧甯)台词功底实在太差,句句念台词,越用情越出戏……最后,王传君歹直A4扣一星,不用谢。
7.5分,大家认可的是马来西亚版而不是国内翻拍版,虽然都是同一个导演拍的。。。虽然以前有些导演翻拍自己的作品,但这次翻拍却显得尤为古怪。没看过马来西亚版,虽然翻拍过后的作品分数低是正常情况,但偏见也狭杂了不少。美国一些水平很低的悬疑片如《豺狼计划》《八面埋伏》都7分+了,那我觉得《默杀》至少拿个7分并不过分。
所有人都在很用力的演一个很用力的故事于是就成了一个用力过猛的电影反而蔡明老师的松弛感成为了本片最有价值的部分
看完只能说比《误杀》更转折、更虐心、更暗黑。其实我看《黑暗荣耀》已够过瘾,没想到这部更加生猛!和其他霸凌题材一样,电影没有对霸凌给出解药,只是让我们纵观一系列的恶果,解气的同时又令人深思。觉悟之书、铁锤、千纸鹤、白鸽,各种象征意义,让人不得不承认,人类终究向善,因果报应不虚
超雄父母不要养小孩
柯汶利导演自己翻拍自己,基本没踩什么大坑。但这个文本的嵌套反转太多太厚了,还没有那种优秀悬疑片里的仅靠一个核心叙事诡计就能四两拨千斤的境界,免不了要铺满各种情绪来达到所谓的张力。虽然惊喜不多,但整体观感是流畅充实的。个人评分:7.0/10
相比問世之後尚可多次修訂再版的文字作品,電影似乎是門總會留下遺憾的藝術。聽說過增補、重剪乃至重新調色的(如王家衛),《默殺》則更加決絕:乾脆重拍!由於影片男主角(飾演隨同少女完成復仇計劃的校工)自身涉入性侵案件,嚴重影響了影片在立場表達上的可信程度,加之大陸資方的影響和在大陸上映的尺度需要,導演竟重新拍攝了自己的處女作!並且由於演員班底和拍攝、製作條件的改進,大陸特供版在視聽上較之初版全面升級,實際上初版在類型技術方面就已經比較成熟。作為敘述看似複雜、但情節(動機)簡單的復仇爽片,加之對slasher film這種類型興趣一般,片子本身我是沒什麼感覺。倒是導演的這種顯然“不夠藝術家”的操作,讓我聯想到一位友鄰前不久的一條廣播:“講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到飯。”激光IMAX 2D版,24年7月6日0時於寰映昌平合生匯。
看得我头疼。
悬疑还行,惊悚到位,知道导演的用意,都是默杀,但不得不感谢剪辑师救了这部很杂很乱故事(有点非线性的感觉)。是真的用老公种的金桔。不得不说,这个结尾能过审是个奇迹。
这片最大失败之处在于一开篇就能够猜出谁是罪有应得的被害者、谁是助纣为虐的旁观者、谁是复仇心切的凶手,以及每个人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各站了什么位置。老套的犯罪动机,庸常的犯罪手法,土黄色的滤镜,整个故事在氛围上即不够绝望,又不够疯狂,还不如《涉过愤怒的海》颠的好看。每次看校园霸凌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反思当年被霸凌的事,这一次的感受是心疼妈妈当年需要干预女儿被霸凌的事,而爸爸在这件事上依然是缺席的。小彤勇敢,但是我们不能硬性要求每个被霸凌的人极其家属勇敢。只是因暴力握起的拳头不在此时,也会在彼时以拳头的形式挥舞出去。暴力会催生出更多暴力,叫人绝望的是很多时候人在暴力面前感受到的若不以暴力回复暴力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会被毁灭。
不会拍恐怖片可以不拍,悬疑没有必要一定带恐怖气氛你又不是希区柯克;不会选演员可以试着选长的不那么好看的;不会调动感情可以去看斯皮尔伯格卡梅隆。整部片子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无论是永不停雨的场景还是一直反转的剧情,但即使这样也属国内偏上乘的本子了。
真烂片,烂到扑街那种,看完引起生理不适,真的想吐
看到评分我笑了,现在的人都这么苛刻了吗?很久没看过这么爽的片子了,尤其最后结尾警察竟然毁了证据成全罪犯,真的可以说是最大诚意和尺度了(虽然最后还是为了过审受到了处罚),最后字幕看到有陈思诚参与时,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剧(人品不论,陈导才华我着实欣赏)。演员们演技都很在线,节奏紧凑,又很意难平,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太好,坏人受到了惩罚,好人也成了坏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来自失败的家庭教育,没有教养好孩子,养出恶魔,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的人生,可恨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