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夜里,没有流泪。
一口气看完了影片,黑白胶片在技术下恢复色彩,一切人一切行为在银幕前似乎表明这是电影,但又都真实得让人开始感到窒息和恐慌。
零零碎碎的回忆拼凑出属于真实史实的深切回忆。
即便有欢笑和庆典,和平年月无从感知的恐惧还在彩色画面中无数面庞中升起,又在庆祝的黑白画面滑入谷底。
在结束后的生活中,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信息,普通士兵似乎参与在其中,却又对很多事情毫不理解。
这部影片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我自己不是走进别人的生活,那画面黑白彩色再落入黑白,似乘着小舟,滑进了过往战争年月后,很顺利的,脱身而出。
很多片段中,一下子将生与死夹杂在一块总会令人不知所措。
思想像被绞死在了战壕前面铁丝网里。
血肉模糊的景象伴着恶臭穿越到现代,那时的炮火声停息了多久?
和平的时代真已到来?
《追风筝的人》里的描写开始顺着藤蔓向上攀爬着,影片中更多的是士兵,但对战争,我依然绝望。
当经历填满身体时,一切又都有了不同的态度。
苍老回忆录像被彩色颜料沾染的画笔,深深的,一声不响的在我心中划下一道。
愿着和平永驻,我庆幸着,也默默祈祷。
回望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8.72018 / 英国 新西兰 /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 彼得·杰克逊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
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
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
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
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
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
”,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
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摄影术令时间永恒。
” 这个是安德烈·巴赞说过的很多话之一,我是在《贾想2》里看到的。
去年冬天我在沙面美术馆里熬的那一个月里就已经玩看了《贾想1》,或许是怕承担太多,《贾想2》迟迟不敢翻开第一页,这周三在课堂上看完《海上传奇》后,回去翻了翻,感受良多。
我对纪录片的了解不多。
记得大一的时候,广州图书馆新开了一个纪录片影像馆,邀请了湖南的张以庆做开幕嘉宾,我一个人跑过去把他连类似学生作业的作品加到一块七八个片子全看了,说实话一天看完一个导演的全部作品是个很不好的事情。
有幸的是在几个小时的展映以及聊天后,确实得到一些感触。
例如,在题材方面《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与动物的情感,关注边缘人物等等,确实给予我一个观众上的极大社会反思的苗头以及感动这个很廉价的词汇。
但是看到后面的一些影片后,我感觉又回到了《丹麦交响曲》或者《土耳其暸望塔》的方向,又回到了摄影以及剪辑的层面,与上个世纪初期影像方的什么城市猎奇影像记录类似,而到了最后一部《君紫檀》,他找来了大量的文艺工作者,然后运用了诸多拍摄手法,虽有表达一种年近过百,虽有成果却不拜君王不拜相的落寞感,与其早年作品相比,保守以及繁复,颇有衣冠富贵的老者喝着龙井重叙当年之勇的感觉,他还是怕老的。
彼得·杰克逊能拍出这样的一个东西其实蛮让我意外的,这个“意外”指的是纪录片的形式,他要是拍一个《波兰闪电战》或者《西西里防线》倒是符合我对他的印象。
但是站在创作者的立场,创作究竟是以个人为基座的建筑,还是回应公共领域的生产。
对于历史的阐述,罗兰·巴特说过:“公共历史是一种不可经验的虚构,真实存在的只是无数(由个人存在测度的)小历史的鸣响和嘈杂的和声。
”导演的祖父在1910~1919年于英军服役,这一段小历史我觉得可能是导演拍这个片子的关键,自己的家人对于某一事件的参与,往往能给予这个家庭以至于家族参与感,有些人在吃饭时喜欢聊自己的父母,以至于祖辈,亦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个人的基座上,导演采用大量战时纪实影像、图片以及战后采访去构建了无数个小历史,这个就是这个影片的元素,然而每个元素的拼接依旧是按照时间逻辑顺序、插叙、倒叙、正反打、台词以及一些经典蒙太奇,然后加以声效以及音乐进行渲染。
这些给予我一种商业片的感觉,我不喜欢这个词,嗯,给予我更轻松、更迎合的视听享受,我更喜欢这个表述方式。
这一种倾向(更轻松、更迎合的视听享受)其实BBC纪录片也做过很多,他们拍动物世界(没记名字,大概题材)时,会利用动物去塑造故事,例如小象和它的爸爸妈妈、小鹦鹉的长大、猴子家族诸如此类,也有自己编的故事,然后用大量的视频剪辑去营造一个“一分钟营救”的故事,观众反应厚爱,且受众极广。
嗯,我并不是说这样是虚假的,他们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元素都是真的,只不过是导演的戏法,借别人的嘴将自己的话罢了,可能是一个可乐故事,也可能一番肺腑之言。
影片的主打点还是战后反思以及反战,这个题材其实很主流,有很多影片通过不同的视点去表达这个思想,我比较喜欢萨姆·门德斯的《锅盖头》,因为他把战争拍的很无聊,能在这种题材影片中把战争拍得很无聊是需要勇气以及大智慧的。
在国内的大多数抗战影片中还在去描述战争的光荣胜利或者战争的惨烈不忘国耻,每一次战争的影片的热门都会带起国人对于其他国家极端的怨恨。
怎么说呢,最近有一部《1950他们正年轻》的影片,讲抗美援朝的,看了一下朋友的点评,感觉还是在圈子里讲故事,有空我去看看。
颛桥万达9号厅(上映3D版),8.18.2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加缪1,开篇画面由小到大,和结束图像由大变小,很明显的隐喻历史在某一时刻或许能向我们缓缓走进,但注定又会悄无声息地退至岁月长河的无边黑洞。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记忆来不及填满多余旁人的悲欢离合2,我很赞赏敬佩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虔诚,也无比高兴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首度公布(甚至修复上色)的黑白珍贵影像(与旁白的契合度如此之高,剪辑功力!
)。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90分钟无间断的台词轰炸,以及略显单调的纪录堆积,并不算一部最优秀影片的标志3,由黑白迈入彩色,仿佛让我迷失了时间的坐标与纬度。
那段冲锋夹杂的长段叙事,让我对战争恐怖的底线,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影史上这样赤裸裸的恐惧也是不多见的4,正如那些天真的未满19周岁的孩子们把战争误看做了一场游戏,最无法饶恕到也无可指摘的是那无数的普通百姓将逝去的生命与血腥的战争当做了别人酒足饭饱后的闲言碎语。
不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是他们愿意主动遗忘,只因为这残酷的世界只容得我们拥有小小的时间,来顾及并满足自己那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所以,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战争就像瘟疫,它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坏人性也是一样吧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1914-1918年,英国战士就死了一百万。
这个血淋淋的数字,让我震撼。
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纪录片,记录1914-1918年那些参与过战争的士兵的日常。
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当影片从黑白过渡到彩色,就像从过去过渡到现在一样,历史历历在目,战争存在过,只是现在提及的人很少。
《他们已不再变老》那时候的战争,是残酷的。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男性,但实际上多少15、16、17岁的孩子去参军了,那个时候的我们在干吗?
他们睡在地道里,看着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随时担心自己的生命,前一秒还在身边抽烟的战友下一秒就被子弹穿过胸腔倒下。
刚入伍的士兵那时候战士的生活,是简单而危险的,一方面担心着敌人的炮火,一方面自己也会给自己找乐子。
经常一群英国士兵去偷袭德国士兵,抓来的士兵就带回去,搜刮身上的东西,帮忙做事情。
但,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都是敌人的进攻,德国士兵用光气、芥子气,整个气体迅速弥漫开来,英国士兵们不得不用尿不湿捂住自己的鼻子,不然就会丢失性命。
年轻的英国士兵他们时刻都在面临危险,他们也没有惧怕,也没有退缩,勇敢地面对。
地雷的威力很大,迫击炮的威力更大,机关枪的扫射威力也很大,如果你不注意,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你,600人的军队,一场战争之后,也就只有100人幸存,而且幸存的人中大多数还是负伤的,缺胳膊少腿的、眼睛打瞎的、手骨折等等,什么样的伤都有。
而这些,也都是战场上的常态。
让我对战争有更深入的了解,原来战争真的很残酷,真的是真刀真枪地上。
但,让我涨了知识的是,这些战士在没有战斗的时候,也会找些娱乐,比如上妓院、赌博等。
原来,他们也是普通的男性,也有自己的需求,只是为了战争,为了国家,为了和平,很多就放下了。
但是,这种休闲娱乐让战士的身心至少能得到些许解放。
不得不说,留下来的人是幸运的,真实的炮火,真实的坦克,真实的残酷。
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让我可悲的是,当战争结束之后,普通人却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不明白他们经历的遭遇,而且这些归来的战士还招来排挤,招工都会明确不要这些战士。
为什么?
这些曾经为了这个国家战斗的战士,归来之后却是这样的待遇,你的内心会有多痛心?
和平不是平白无故而来的,而是有人守护,有人用生命换来的,流过的血、失去的生命是不能忘记的。
和平时代,谁还记得那些战士?
如果没有战士,就没有和平。
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讲述了一战时期,完全没有战争经验的英国男孩们,经历生死考验,在战争结束后平添了许多困惑。
故事的主体部分以时间线展开,叙事结构上首尾呼应。
虽然是一部以整个群体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没有细节上的人物塑造;但如果把整个主线提炼出来,也能构成一部精彩的剧情片。
区别在于,这部纪录片的视角能够更好的,让观众脱离个例,从群体出发思考战争对他们的意义。
作为一部回顾历史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在表现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全片的旁白,尽数是出自形形色色的经历了这场战事的英国人。
不同人的采访语录,剪辑在一起诉说同一件事,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曾经共同经历的那段时空的真实感。
而画面,则全部采用过去保留下的残存影像,用静态的照片还原成视频,以及那个年代的画报、漫画。
时代感突出。
影片对于故事的几个部分也做了用心的设计。
开始,以小的窗口画面慢慢靠近。
画面内容是行军中的英国士兵,旁白是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这一部分是总结,告诉观众将要讲述的内容。
当画面铺展开至全屏,影像缓慢的渐变直至全白。
大面积的白色在心理上给人足够的震撼,这是对全片的定调。
当新兵们行军至前线,变现手法开始有了变化。
黑白影像变成彩色,出现了环境音,以及模拟出的画面中士兵的对话。
画面生动是目的是增强代入感,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死的资料,而是曾经真实存在的生命。
随着战事进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英国士兵们对德军阵地发起突袭。
这是真实历史中制胜的一战,大概是因为没有影像资料,导演采用了黑白的素描画来还原战场。
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部分越来越突出。
那些被英军俘虏的德国士兵,与英军相处融洽。
他们有着共同的困惑——这场战争意义何在?
战事结束,士兵们脱下军装,返回家乡。
画面也回到了黑白影像,以窗口的形式逐渐远去。
旁白继续讲述着他们内心的困惑——退伍的士兵们难以融入社会。
影片有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
英德宣布开战时,两国的两只足球队正在一起进行友好的联谊。
英国的足球队员接收到开战的消息,内心纠结。
上一刻还亲密的朋友,这一刻成了敌对关系。
他内心短暂的萌生出用刀刺杀对方的想法,然后又很快安慰自己:管他的呢,明天才算正式开战。
这一处细节是片头结束后的一场戏,表达已经呼之欲出。
在战争进行中,英军的一支八人小队偷袭德军战壕。
一位英国士兵击中了德军士兵,那位看起来只有十八岁的德国小伙子奄奄一息。
英国士兵给他喝了随身带的酒,德国士兵道谢,称赞酒很不错。
这一刻的两个人,他们的肉身不属于灵魂。
战场上发生的一切是荒诞的。
友好的德国狙击手会故意失手。
有被俘虏的德国士兵提醒英军,残忍的普鲁士人(德国北部民族)即将接替战场。
几乎没有人想要战争。
影片结尾,一位士兵回忆,他终于回到家,回到温暖的床上。
第二天,他的母亲发现,他在地板上熟睡。
这是战争留给他的印记,他曾经远离文明。
“我只能说,这是我生命中的高点,就像孩提时,初次去玩耍的时候。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项你必须完成的责任。
”“说喜欢战争那是骗人的,但能得到内心的善良和温暖的感觉,感觉自己是有用之人。
”“你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在入伍前,你的母亲打理一切,之后你必须,自己煮饭、织袜子、缝扣子之类的。
”“我完全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妻子或女友,一无所有,没有懊悔,没有恐惧……一旦能存活下来,就无所畏惧了。
”“所有壕沟都有名字,像是皮卡迪利广场和摄政街,好让你知道去哪里喝水,还有哪个部分最容易被狙击手盯上。
”“我正和隔壁坑的老兄说话,听见‘噗’地一声,他的头就爆了,他刚好站在狙击手的视线上。
”“实在太累,也只能站着睡,我有好几次都这样。
”“水都装在2加仑的汽油桶内,因为洗不干净,所以会喝到汽油。
”“你深知自己的性命,掌握在别人手上,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你们的紧密团结。
”“你所能依靠的就是眼前的同袍,其他的你毫无依恃。
”“我们两个攻击连队,都不清楚攻击发起后该做什么。
纳威尔连长认为,如果给每个排一颗足球,踢出去后,让大家跟着球就好了。
那应该很有帮助,大家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我的左手一阵剧痛,好像被棍子打到,接着就看到手上有个大洞。
”“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舔舐上唇的味道,鼻内满是臭味和死亡,文明的外表已然消逝。
”“德国士兵一般来说都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有个大海报写着:“西线战场自1918年11月11日11时起,全线停止敌对行动”。
我们彼此问着“今天是几号?
”然后有人说今天就是11月11日!
“我的一个同伴死了,返乡之后,我先去探望他母亲。
如果她有平底锅的话,一定会打我,因为她儿子死了,而我还活着,她非常的痛苦。
”“我所知道的战士都有相同的经验,我们是脱离平民的族群,你只能说给同袍听,他们都了解,说给平民听,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
当年轻的士兵好奇地笑脸面对镜头时,那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切感袭击了你。
电影里演员面对镜头会让人出戏,所谓第三面墙不能打破,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他们在演戏。
所以,不管我们看过多少部关于战争的影视剧,我们也只能无限接近战争,何况还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战争片来搅局。
一战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热兵器的战争,所以对于没有参加过的人是根本无法想象战争的残酷,就算是亲人也无法完全理解。
战争隔阂了退伍军人与其他人的距离。
当我们看完这部用现代技术修复的100年前胶卷拍下的画面跟照片串成的纪录片,我们耳朵听到的是根据一战亲历者讲述回忆的经历跟感受,以及在前线那轰隆隆不绝于耳的枪炮声,我们看到战场真实的样子,也仅仅是窥得了战争的一隅。
历经战争的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战后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也不会真正理解。
但是当他们有人说出,希望永远永远也不会再有战争,我们知道那是真的。
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
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
虎!
虎!
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
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
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
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
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
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
NO WAR!
PEACE&LOVE!!!
不再变老真是个浪漫的说法。无法变老的一大群人,也许尚未熬到激情退却、想象破灭的那天,就已被定格在十几二十岁的年龄。回忆这段过往的人,全都老着声音,在共鸣者越来越少的当下,讲着比战争还残酷的私人故事。纪录片叫人发毛的地方,除了不再需要扮演的尸体大量横陈,还有那些给轰鸣的想象力添油加醋的口述细节,观影时,那痛苦与煎熬就如虱子一样爬满身躯。头一回强烈感受到那些被战争吸干的年轻人在战后重返生活,要面对多么严峻的就业压力,而一腔被磨损的豪情再没人想要倾听,又该多么寂寥与拧巴。(除了裸戏,还删了什么?)
也许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部电影,但对我来讲确实无感。
叙事手法单调,口述形式持续90分钟,不是什么好纪录片。且全程一口气都不让喘,丝毫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或发酵情感的空间。
Propaganda
2014-2018 一战黑白纪录片,20岁以下的小伙子,不知道战争的残酷,好玩凑热闹。
【北影节】口述英国视角一战史。以一群一战老兵的口述串联起来,时间顺序讲述宣战、参军、战斗、总攻等一些节点性史实。但是角度还是比较单一,老兵们的叙述口吻都比较一致。。真正值得赞赏的是技术突破的不可能,修复历史资料,活用老照片,完美复现了可怖的战场,血肉模糊,尸横遍野,非常直观,非常珍贵。
不是在电影院看的3D,体验差了很多,不如《1917》震撼
哈哈哈
类似浮生一日,不喜欢这种。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BJIFF/01 让我们平日讨论战争片时所用的亲战、反战等词语都无意义,真实的影像太有力了,让人意外的是旁白的语调基本都是欢快活泼的(除了有一处略有啜泣),果然喜剧是悲剧的最好载体。进入战场画幅比变宽、黑白变彩色那段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是在电影院观看,我可能会拖着进度条反复来好几次!但对3D的使用存疑,PJ果然是一个视觉系导演。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没看简介以为是部分场景现拍,修复技术确实让人穿越了时空,拉近了距离,加上扎实流畅的叙事,出色的音效,限制级画面,对当代人有了更为真实的震慑,不过访谈内容一直铺满也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特别是要看字幕又要关注画面,另外在信息层面没有什么补充,大概是这类题材被拍得够多了吧
一战二战谁掀起来的
比较枯燥的一个记录片吧,看的昏昏沉沉的,不是我的菜
开篇老兵旁白和以往战争纪录片/电影大不一样,言辞里各种欢快乐观,就像一群急于冲进玩具屋的小朋友,结尾旁白平满满无奈平淡,中间...地狱图景一点不为过,英国佬真面对死亡也不忘幽默... 应该强制让“动辄就叫嚣打仗/核平的家伙”完整观看此片100遍。
勉强三星吧,也就央视纪录片的水平,的确把黑白上色很有意义,但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没啥意思。
大量史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战,日常与战场无缝衔接,日常就是战场,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士兵归国后却成为“无价值”之人令人唏嘘。
三星半,普通人难以想象战争的残酷
讲述一群年轻人扛枪上战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