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完电影的感觉很奇妙,像是旁观了别人的一场鲜活的生命,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为他们的逝去而悲伤,而这些东西,我才花了一个半小时,感觉像是亲身置于那个年代了一样。
我觉得电影给我的感觉说不上来,很多人说画风很治愈什么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治愈度有限,更多的是感觉自己投入进了这个故事,看他们在一起柴米油盐,人生起起伏伏,但是故事没有着重表达哪里,就是很平淡的讲,甚至于里面有战争,战争都没有很残酷,就是这种故事,我就觉得很好。
是真的有一种诠释生活的模样。
本来看到中途我去搜了作者一家人的照片,发现百度上没有,没想到最后电影放了他们一家人的很多老照片,我全拍下来了,会放在最后。
要说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其实我觉得作者的父母就是那个年代很普通的一对夫妻,当然他们能做到不吵架真的已经在普通家庭里不普通了,我的意思是他们没什么钱,干的活儿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也接受不了时代的进步,接受不了新思想,会担心儿子绘画挣不了钱等等,理论上来说就是众生里最普通的那种人。
要说再往深了考虑,那还是有一点点羡慕的,毕竟那个年代在中国要比英国艰难困苦多了,漂亮的房子,花园等等都没有。
很多他们经历的思想纠结,比如引入电器,绘画工作等等,都是上个年代中国才经历的事情,唯有txl合法😂我看这里是同意不了了。
最后去世那里挺难过的,我看有人说让儿子学画画也挺好,会在百年之后把自己画下来😂那前提是你得能做到一个好父母呀,不然画出来的你们一家人是什么样还不一定呢哈哈。
父母的照片
父母结婚
带着孩子
作者小时候吧
同上
出去玩那次
作者
应该是在家里
这张是不是儿子啊
老了
小时候
长大后吧还挺帅的
爸爸和车 爸爸送牛奶的车很还原了。
我们时常会以爱之名绑架所爱之人。
因为天性使然,越是亲近的人,越希望对方的想法和我们一致。
所以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迫使对方去改变,结果致使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这个故事让我对夫妻关系,夫妻与孩子的关系都有了新的认知。
Buggis 夫妇对彼此的爱与包容让他们一起跨过了贫穷,战争与疾病。
所以他们相濡以沫了一辈子,也在他们年轻时的梦中情屋中过了一辈子。
他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先生乐观积极,关心时政,喜欢新鲜的东西,对待事业比较佛系。
太太保守感性,对待生活认真严谨,虽然是家庭主妇,但是在兼职工作中也取得了成就。
先生爱讲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太太不一定感兴趣,也会试着回应。
他们对生活充满仪式感,在战争时期也不忘记庆祝纪念日。
他们很爱自己的孩子,不单是自上而下天然的爱,还有将对方视为独立个体去尊重的爱。
剧中几个小故事体现出Buggis已经两代人的观念差别,很多时候父母虽然不理解,但依然尊重孩子的选择。
最让我感触的是Buggis太太对儿子的太太Jean有精神病的这个事情的回应。
她并没有哀叹儿子倒霉,更没有试图拆散他们,她只是对Jean感到同情,默默的接受了自己不会有孙子的事实。
夫妻也好,母子也好,我们是家人,亦是独立的个体。
人越大,眼越浅。
生老病死固然是人生规律,但当面对时,还是很难过。
电影中,看到两老日渐年迈,有一幕,俩人一起在客厅看电视,爸爸离电视机很近地坐着,而妈妈则躺在沙发上,旁边还有大瓶小瓶的药。
那刻代入感特别强,眼泪开始绷不住,一直哗啦啦到片尾。
年轻时,妈妈是照顾者的角色,年老了成为被照顾的那位。
当妈妈离开后,爸爸用餐时,还是把妈妈的餐具一起拿出来。
让我想起纪录片《人生的果实》里,修一离世后,英子每天还是依旧为丈夫准备餐点。
两个普通英国工人,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工作育儿,简单生活。
他们跟随时代,一起经历过战争,也见证着社会和科技一点点地进步。
看似平凡,也很平淡,但却不失爱,我想,这就是小确幸。
一个男孩用自己的画笔,一笔笔勾画自己父母的故事。
从父亲是一个阳光少年每天活力满满去上班,到镜头刻画母亲在一个上流社会家里做女佣。
每天母亲都在窗前看着父亲的小单车轻快的飞驰而过。
爱情是什么时候萌芽。
有天父亲敲开了母亲主顾的门,送了一束花给母亲,自我介绍,邀约看电影。
一切自然又窝心。
母亲和父亲顺理成章的结婚了。
他们用所有积蓄贷款买了房子。
一开始从一张床,后来到父亲亲手为家里亲手打了各种家具。
画面温馨美好。
到有了baby,到生了baby.父母的爱情,像一本流水账。
却时时刻刻在敲击我的心脏。
明明只是很平常的事情,坐在电脑面前的我,热泪盈眶。
我一直在想,我自己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知道多少呢??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爸妈,你们是怎样开始的?
有我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的心情。
天下父母心,虽然都是一样的。
但每一个故事和心。
都值得被铭记,不论怎样的方法都在你我心里。
这部电影和绘本仿佛就是英国版的《平如和美棠》,只不过远没有平如和美棠那么多磨难。
社会背景同二战后的日本很像,每天都充满着蒸蒸日上的生活希望。
随着故事主线的演进,Ernest 家慢慢添置了第一栋用电的房子,第一台干衣滚轮(就是那种把洗完的衣服里的水挤出来的滚轮),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视,第一部电话,第一辆汽车。
家庭这条线则更像是那个年代伦敦平民家庭的缩影。
结婚前Ethel 是名女佣,Ernest 是位工人,支持工党。
儿子Raymond成绩优异,考取了Grammar School (文法学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文法学校在英国社会阶级流动性上做出的贡献,无数平民阶级的孩子就是通过文法学校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虽然成绩优异,但儿子Raymond 却选择了读艺术院校。
母亲Ethel担心儿子以后找不到饭碗,父亲Ernest把担忧藏在心里,嘴巴上只是说hope he will never grow too posh for us。
饶是如此,他们却从来没有干涉过儿子的人生选择。
虽然远不如宫崎骏动画的笔触精致,但鲜艳明亮的彩铅画风却给人以一种苏格兰羊毛尼般的温暖柔软之感。
圣诞档佳片。
闲来无事和小冰聊天,她忽然问我想不想看电影,做了几个选择题,就推荐了《伦敦一家人》。
这是一部我从未见过的画风,也带给我前所未有的体验。
画风很唯美,像彩铅、像水粉、也像油画,总之是很舒服的,轻纱般的、透气(除了战争时期黑云压城的浓墨)。
背景音乐也是舒缓的,从前慢的感觉。
甚至战争时期也有远离硝烟的乡村,一如《邮差先生》中的小城,岁月静好,转眼也就过去了。
伤亡总是有的…但,不常发生。
Ernest总是在看报纸,从中应该可以获得世间的大事。
而我呢,如若早生几十年,没有现在这些媒介,也会悠闲的看报纸,装作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和妻子一起躺在草坪上)时间流逝,正如月光朗照所有人,一家人这样,就很好(●°u°●)」那时还可以对着家人会心安抚地说"there…there…","I know…I know"
《伦敦一家人》这部电影太温暖了,仿佛能暂时治愈我那些特别drama的童年阴影。
Ethel和Ernest这对小夫妻在最合适的时候相遇、相知、相爱,两人一直甜甜蜜蜜,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对问题的看法如何不同。
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平凡生活比那些满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更令人向往。
很多爸妈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仔细想想现在社会的阶级哪有那么容易被打破(除非真的基因变异得到个天才小孩)。
与其散尽不怎么多的家财+拼了命“培养”小孩,倒不如让他们在还能有大量时间玩耍的年纪过得开心些。
在他们试错需要兜底时尽可能做到最好就行,其他的一切就听天由命。
影片中Raymond小时候因为战争需要被送去乡下寄养,Ethel随舍不得但还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照做了。
在儿子决定学看似没什么钱途的艺术,爸爸妈妈心底有异意但并没试图用亲情为令牌让他换个专业。
在孩子找了个精神有问题的对象且未来不能有小孩时,他们没强迫他吃下“为了你好”的毒药,表示支持他的决定。
这样情绪稳定、做事极其“懂事”的爸爸妈妈现实生活中估计打着灯笼都很难找到。
还算新手妈妈的我最近对蹒跚学步的“苏小强”满是担忧,怕他触电、怕他撞伤、怕他吃得不多难以长高长壮。
但先生提醒说,我们做到尽可能babyproof、尽力看着他,其他的也控制不了。
我们又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想想也是, Que sera, sera。
只要他能天天快乐、健康成长、未来收支平衡就代表我们当父母是成功的,没必要奢求其他。
如果孩子找着了想为之奋斗的东西,只要合法,不管我们觉得多荒诞都应该像Ethel和Ernest那样对其予以支持,这是我们当父母该做的。
只要他们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很棒,何必追求飞黄腾达。
养孩子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公益,没必要给他们灌输自己牺牲多少,需要未来多少的回报。
因为生孩子这个决定是我们擅自做的,孩子没有过选择权,我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如果纯粹为了个人利益,养孩子不如多投资自己的事业,这样等老了不能自理可以雇专业人士来照顾自己,可以去条件更好些的养老院。
思考许久觉得人成熟(长大)的标志可能就是内心更加强大,我们懂得永远有人比自己过得好,这是既成事实何必为此焦虑呢。
如果有人向我们贩卖焦虑,他们要不是为了刷一波自己参与度,要不是为了pua来更好操控我们,也可能是为了卖货。
焦虑对我们本身一点好处也没有,不如就当一个屁把它放了。
【8.3】1、动漫人物的纪录片,一个温暖的故事2、把故事放在二战的背景下,展现英国一对夫妻的生活。
把很多历史事件通过男主喜欢关注政治事件给展示出来,我不太喜欢这种,明明应该是旁白的东西,让主角用嘴巴说出来,融合得又不好3、历史事件流水账,看不出来大多数的历史事件对角色的生活有什么大的影响4、男主是温暖的,他是一个送牛奶的,女主是小女人的,不关心政治,但她朴素的观点有时候却正好直击要害,他们的儿子是正常的,就像是很多普通英国人那样5、男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电影里反映出来的6、画面来说,亮色调就是黄色白色,暗色调就是黑色灰色7、男主很有忧患意识,提前修筑防空洞、做了一个铁笼子8、剧情比较平铺直叙,特别是人生后半段,主要就是以情动人。
女主老年痴呆,一个一个死去
Raymond Briggs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插画家,被英国人称为“圣诞老人” “圣诞节之王”,大约都是因为他的画作。
我心中对他的认识也不过是"the Snowman",每年圣诞节的时候真的是不夸张地说,电视台都会放snowman的系列。
直到看了《伦敦一家人》,我才知道,原来老爷子今年已有84了,而电影中他父母相识的年代1928年距今,已有整整90年。
电影是根据作家1998年出版的绘图本改编。
影片基本没有什么drama,只是淡淡地讲着自己父母的故事,从1928到1971。
20年代的伦敦温布尔登连排屋才卖不到900镑,人们还花着基尼,送奶工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生孩子还在家里。
父母只是普通的英国working class,他们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和艰难的日子。
父亲虽然不会赚大钱,可是心灵手巧,家里的手工杂事全部承担,母亲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Raymond在自己的绘图本里面,寄托了自己对父母深深的怀念,对往日的追忆。
好像不记得父亲在电影中对母亲说过我爱你,但在1971年母亲去世后,父亲也随之而去。
电影中提到的Raymond患有精神分裂的妻子Jean也在1973年死于白血病。
电影的最后配着Ryamond父母的照片,两人一看就是那种很老派的英国人,照片里的他们笑得非常开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很多人对这本书/部电影的谈论都有关埃塞尔和欧内斯特的爱情,但我更喜欢他们的生活。
我听到过最多的有关于婚姻的话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爱情就变成亲情了",听到这句话我总在想,这么说,你要开始一段新的爱情了吗 ?
欧内斯特和埃塞尔的爱情并没有被生活变成亲情,因为他们爱着彼此,即使激情归于平淡;两个人从政治立场到生活喜好完全不同,但他们总是在包容彼此,埃塞尔是个保守和讲究的妇人,把房间布置得很温馨,客厅的小花瓶里总是插鲜花,欧内斯特则像永远都不会长大的人,那怕老了也会逗妻子开心,也会叫妻子"sweety"在妻子生产的时候他急忙回家问埃塞尔怎么了,完全没过问孩子;他们经历了战火,把儿子(雷蒙德)送到了乡下,他们晚上睡在自制的防炸铁笼里,他们房子的也在轰炸中差点被摧毁,但他们依然会去乡下陪伴儿子,他们没有因为战乱而变得消沉低迷,依然乐观积极地生活。
战争总会离我们而去,就像温斯顿·丘吉尔说的"欧洲将重获自由,世间万民将重新踏上阳光普照的广袤大地"可怕的战火远离了大不列颠岛,他们接回了儿子 一家人又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后来他们的儿子从文法学校里辍学,去读了当时在人们看起来并不入流的艺术学院,但他的父母依然会因为他拿到了证书而感到骄傲,他们的儿子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婚他们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儿子很幸福。
也许上帝有太多的苦难要处理,所以没有顾忌到埃塞尔,晚年的她因为阿尔兹海默症遗忘了丈夫,但是欧内斯特还是会推着她走过他们年轻时走过的地方,帮助她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点滴。
就像公祷书里说的那样"直至死亡将我们分开",71年时,埃塞尔进一步离开了欧内斯特,但他依然会摆放妻子的餐具,也许出于太思念妻子在同一年他也离开了人世,他们在天堂又相聚了。
看完他们的故事之后,总觉得结局太过悲伤,但是转念一想,这又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Ethel太可爱了吧!
1928到1971的伦敦普通家庭,只操心家庭琐事的妈妈与能干乐观的爸爸。还可以作为BBC的广告看。手绘风格的画面很好看,不过伦敦空气是不是画得太好了?仅靠男的送牛奶就可以买得起大房子新汽车生孩子,羡慕…
流水账,意识形态太强烈了,英国人看了更有共鸣吧
温情动人,有太多会心一笑的场景。和在英国时的伙伴一起去看,场里碰到了两拨也是在英国见过的朋友。我爱伦敦。
人生可以平淡,但故事不能这么平淡。
庭有梨树,吾儿战后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悲喜起落、聚散离合,至少世间仍有余温
sweet,warm and sad
画面优美,情节舒适。人生能够一起看细水长流,才是最大的幸福。
等到风景都看透,还会有谁陪我看细水长流
他父母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多特别,但就是这样简单普通的生活和经历,娓娓道来,刻骨铭心。
流水账,不太喜欢
看不下去,没有什么意思,给脑残人看的。
等到风雨都看透 陪我看细水长流。
父母的一生,单纯又美好。
没有特意的煽情,只有最真实朴实无华的人生……讲述的是两位相爱的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生命尽头的故事,同时他们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真的很喜欢这部动画的画风,很温馨很小清新
父母爱情编年史,温情脉脉细水长流。以上世纪一个伦敦普通家庭的生活映射波澜壮阔的二战历程。手绘线条精美无比,细节刻画尤其出色。将父母的性格特色、待人接物、相处模式以及政见之争润物细无声般地融入日常里,短短90分钟仿佛见证了老夫妇的一世眷念。一辈子太长也太短,转眼暮白首,故人已逝添离愁。
彩铅手绘的画风很可爱,流水账式的记叙了平凡夫妇朴实琐碎的一生,可看看这“吓人”的高分,说明我们的观众其实并不刁钻,只是需要被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瞎编乱造的故事打动。
互不搭调又无比合拍的一生,细水长流。
细水流长,走过来他们的一生。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