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是太期待了,在网上搜索很久,还用流量看了…话说林中木屋是有点阴森,总感觉会有什么事发生………………………………………………………………………………………………………………………………………………………………………………………………………………………………………………………………
观后:看片名,《魔屋》应该是一部恐怖影片,但看其内容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暴力片。
因其情节的骇人和画面的血腥,早在40年前它就是一部非常出名的经典大片,还被列为世界十大禁片。
现在看的是根据原版改拍的新版,虽没原版的惊悚,却也足够残暴,一对为女复仇的父母,由守法本份良民突变为疯狂复仇天神,对施暴歹徒实施了加倍的惩罚,如水槽电绞双手,微波炉烤爆头颅,麻醉瘫痪全身等,让人无法相信复仇的力量如此之大,天使和魔鬼也就一纸之隔。
从头看到尾,一点不惊悚,心脏都没剧烈跳的。
杀人手法除去最后的微波炉,其他很正常。
想看杀人的,看看《血之期中考试》,最后看得人还挺酸楚,比这个好看。
没看过WES CRAVEN大名鼎鼎的原版,看这部09年版也是冲着翻拍自WES CRAVEN成名作的名号。
看早期WES CRAVEN的电影可以发现,他很喜欢将普通人拉入一个极端恐惧惊悚血腥的世界,让观众目睹着他们被蹂躏折磨屠杀,然后在电影后半部分让某个不起眼的角色突然爆发奋起反抗,然后坏人成了被猎杀被折磨的对象,加上血腥暴力的镜头将观众的情绪推向至高点。
如果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这些电影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而是以血腥暴力来让观众在惊恐恶心之余仍然大呼过瘾感到爽。
所以请不要再说“这也叫恐怖片?!
”“一点也不恐怖”等话,因为你完全会错电影的意图,你只是恰好不好这口饭而已了。
澄清过后,说回这部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如果事前不知道原作的导演是谁,我想在看后都能猜到。
整部电影都能看到WES CRAVEN的伎俩,尽管它是翻拍的。
在并不算精彩的开场后,电影冷静的描述一家人去度假,其中17岁喜欢游泳的女儿想要外出,母亲担心等等琐碎事件。
在《隔山有眼》中,我们同样首先看到的是去度假的一大家人小吵小闹。
这一段目的在于拉近电影跟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们不过是跟他们一样的普通人。
而这一段同样让我想起了迈克尔·哈内克的《FUNNY GAMES》。
后来罪犯由17岁女儿遇见的陌生男孩JUSTIN引出来,于是“折磨”桥段开始上演。
这部分极其压抑,主角们惨遭凌辱迫害,一方面显示了坏人的邪恶变态,主角的弱小悲惨,另一方面让观众酝酿着压抑,等待喷发的情绪。
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中,这部分应该说是及格的。
三个罪犯绝对够“恶”,强奸折磨谋杀都不落下。
但缺点是不够“强”,数次让两个小女生逃脱,比起《隔山有眼》中的变异人差远了。
剧情的张力也因此被减弱不少。
三个罪犯后来因为暴风雨住进了17岁女儿她家。
罪犯不知眼前善良热情的夫妇就是他们刚刚杀掉的女孩的父母。
而母亲和父亲当然不知他们已经引狼入室。
不过后来他们的女儿“爬”了回来,男孩JUSTIN留下线索,他们终于得知那三个陌生人的真面目。
于是自卫与为女儿报仇,双重力量激起了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兽性,俗套,但屡试不爽!
这部分应该是电影的高潮段落。
就像《隔山有眼》后半部分父亲为了抢回女儿疯狂屠杀变异人,《惊声尖叫123》最后雪莉都要很酷的亲手毙掉凶手,观众压抑已久的难受情绪终于得以畅快的发泄。
然而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却在这关键时刻早泄了。
第一个罪犯被两夫妇联手杀死掀起了影片的最高潮,影院中的观众大呼过瘾,并期待着后面的BOSS要怎么死。
没想到,女BOSS一枪被秒,男BOSS跟男主角周旋扭打了半天后结果是草草收场。
观众期待的高潮并不是没有来到,而是早已过去了。
再比较《隔山有眼》后半部分一杀到底的快感,09年版的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差得太远了。
而导演就像心虚似的,在影片最后补上一段微波炉烤“头颅”的戏,实在是画蛇添足。
虽然高潮过早的泄掉了,但泄掉的那一刻仍然很过瘾!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那么喜欢欧美这类血腥暴力“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它们不会像日本恐怖片那样吓得我几个星期睡不着觉,但却能让我在电影院中感受到坐过山车时张开手大叫似的发泄快感。
1。
開頭的一切都拍得很美。。
無論是女主角本身還是屋內的設計。。
2。
我以為他們會向那個兒子報復。
雖然他長得很萌很漂亮。。
性格也不是討厭。。
但始終事件因他而起。。
明知自己家裏這麼危險就別帶人進來啊。。。
3。
不要隨便跟不認識的人走。。。
4。
女主角也太神了吧。。
在水中被射了一槍還能游水回家。。。
5。
話說那個強姦犯的女人在女主被射了一槍後哭什麼呢。。
真這麼喜歡女主一開始放過她不就好了。。。
還有。
雖然她在戲中演惡人。
但我還是真心覺得她頗漂亮的。。
5。
看完伊甸湖再回來看這套。
心情總算舒了點。
惡人就該有惡報。。
电影的英文名觉得很普通《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没能表达电影的主旨,还是翻译过来的不错《杀人不分左右》。
故事也很简单,就是一家三口去渡假,女儿外出遇到一伙杀人如麻的小团伙,遭遇不测,而这伙人又恰巧借宿于他们家,最后上演以爆制爆。
这是一部翻拍电影,旧版是在1972年拍摄,当然我也不会去翻那么旧的帐。
而这次的翻拍荣获2009年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电影在节奏上把握的很不错,控制观众的情绪起伏很到位。
而最为赞赏的还是摄影方面,对于人物表情的特写,长镜头的使用都很容易的把观众的情绪带入电影之中。
庆幸的是,我下载了未分级版,所以一些更为暴力、更为凶残的桥段都收入眼中,也因此更为欣赏导演对于人物刻画,性格把握上的能力,对于此片的印象也会尤为深刻。
电影的前半部算是比较压抑,虽然人在恐惧至极限时会有所爆发,但是死亡还是掌控在别人手里。
而后半部掀起新的高潮,以暴制暴,大快人心,前半部的压抑也有所舒缓。
而电影的结局,也顺其自然的大团圆,如果结尾处还是压抑的话,那我想这电影看的就太不值了,也违背了电影以暴制暴的主旨了。
这部电影的坏人很坏,但是好人更坏,把人家整瘫痪然后再把头放进微波炉里这种做法一般人还是想不到的。
话说他这样应该也算谋杀了吧囧这部惊悚电影情节处理的是最近看到不错的一部,包袱和伏笔虽然不算太多,但是情节却不拖沓,很自然的一点点发展,也没有什么惊悚电影里常见的脑残情节。
影片里的女主角被人给raped了,这个情节多少还是有点震撼的,恐怖片女主角还没怎么地就给人家强奸了我是没有想到的,不过保存了贞洁的那位没有活下来,失去贞洁的反而活下来了,哪个更重要呢?
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遭遇危难的一家人在生死关头没有选择逃亡而是选择了去把敌人都干掉。
我知道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汽艇的钥匙需要他们去找,但是面对歹徒时他们表现得像个杀人老手,很不错。
很长的英文名字,“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原来是70年代同名电影的翻拍,据说当年还是禁片。
中文名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靠谱,楞是给改成了鬼片。
影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讲犯罪过程,后面讲父母发现真相后的复仇。
角色很少,场景单一,全靠表演、灯光、音乐等造气氛。
不过,看多了血浆片,本片里的那些镜头实在是不算什么。
而搏斗的时候,仍然犯了这种类型电影的脑残习惯,歹徒打一拳,然后嘴里开始碎碎念,你讲归讲,手里不要停呀,他不,偏要等人家缓过劲儿再打,这么爱唠叨的坏蛋被人结果是自找的。
结局是亮点,按照一般的想法,警察总会在事后出现,可本片安排了父亲手刃仇人,而且是微波炉爆头,我只想到一个词儿来形容——以暴制暴。
从自卫杀人到主动报仇,思想上的暴力比行为上的暴力更恐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国的手机信号没中国好,别墅别买太偏僻的,毒品千万不要碰,学个游泳、经常锻炼身体关键时刻能保住性命,家里要有个学医的以备不时之需,最后一点,女孩子要自爱。
作为一部当年声名狼藉的“禁片”,《魔屋》当初以暴制暴的噱头,让来自文明社会的医生夫妇在荒无人烟的蛮荒之地充当起复仇天使,制造了一个混乱不堪,目无法纪的世界。
而且其大加放纵的暴力施虐尺度,配合其整体原始质朴的基调着实给人带来不安。
翻拍版的《魔屋》在今天看来除了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质感更圆滑之外,它似乎并没有接过前作的接力棒,使自己重回风口浪尖。
原作刻意放大的人性之恶和私刑报复的震撼力已经被岁月消解了不少,愈发呈现其乏力与悲情的一面。
《魔屋》的故事酷似一个实验,一个考量人在极端情况底下的承受力以及更进一步是无法承受随之而崩溃后所产生的爆发力。
简单来说是一对得知女儿被强暴后的夫妻如何对付和面对误打误撞来到自己家里投宿的凶手(完全酷似《处女泉》)。
同所有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一样,暴风雨之下的郊外度假屋是一个警察和手机信号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更有甚者在《魔屋》当中除了开场之外就再也无像警察那样可笼统地代表法律的执法者出现过。
而且在一开始警察/法律就已经被劫狱的歹徒“杀死”了。
一方面这是要突出夫妻俩初始是处于不得不为之的处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说明司法的软弱无能。
影片虽然没有对司法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但明显司法是有其触及不到的地方,在影片当中它早早就被“杀死”了,很多时候法律还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来进行补充,而当二者同时起作用的时候竟然会出现一些虽已犯法但情有可原的案例。
在诸多的复仇电影当中,主角会完全被视为正义的一方,因为他们绝对就是情有可原,法律甚少会被搬出来打压主角。
而《魔屋》虽已彻底屏蔽了法律的存在,但是在道德的层面上来说,主角的行为也绝对值得商榷,是具有开创性的地方。
影片用一半的篇幅去渲染歹徒的作恶多端,而且从报复行动的一开始,医生夫妇俩还是出于自卫的性质。
但问题就是从他们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决定主动出击开始。
即使到最后医生夫妇俩最有机会可以将歹徒转交给警方的时候,他们反而选择了用私刑去解决---他们将匪首的头颅塞进微波炉,然后接通电源!
而且这明显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用极为毒辣的方式去置人于死地。
正如前面所说的“实验”,当女儿受凌虐一事已超出父母承受范围的时候,人在那一刻会变得不可理喻和不可思议,完全可以罔顾杀人的罪名和卸下所谓道德的包袱,呈现一种近乎返祖的嗜血。
新版《魔屋》并没有在前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观众的视觉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反复遭受践踏的今天,影片已经失去了当初那般震撼,似是还停留在70年代。
而且新版中女儿的死里逃生已经大大冲淡了原有的冲击力和绝望感,至少可预知一家人会有可能恢复平静,而并非久久无法散去的绝望余音。
我相信影片所要表现的不是同期《稻草狗》那种狗急跳墙,兔子也咬人的正当防卫,而是要制造一种施暴者和受害者身份上的转变---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变成了被鱼肉的对象,斯文有礼的医生成为了光鲜表面下的刽子手。
至于这帮歹徒实在是太强悍,战斗力太旺盛,而使得这种换位迟迟没有展现出来,心理铺垫的时间太长了,直至结局医生才有精心策划轰掉人家脑袋的行为。
如果可以及早出现双方形势上的重大反差,给予医生夫妇更大的主动权的话,对于人性拷问的力度会更强,而且可能会更黑色,更cult,不过这样的话还是很70年代,毕竟有《发条橙》坐镇。
PS:70年代之处真是暴力“多发期”,1971年有老版《魔屋》和大名鼎鼎的《发条橙》,1972年有暴力美学大师的《稻草狗》(听闻《稻草狗》也要翻拍)。
起初以为灵异的,拷来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
非常写实的杀人片子,说是真是题材拍摄也不质疑。
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让人很信服,而且情节大体上不属于无厘头。
就是儿子的心理描写稍稍有些不太接受,不过也是可以理解的。
女儿和父亲都是超冷静型的,很佩服。
期待导演继续努力,继续自己的作风。
x
真是完完全全的爛片一部.
找不到72年那个版本,就看了这部翻拍。传说中的反虐,完全不解气
看得最爽的一部电影!
血腥逆袭
竟然还挺好看的!看的我很紧张。。。
好文艺清新自然的恐怖片
杀人不分左右也可以被翻拍……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呀~
让你没事去湖边度假,让你没事跟陌生人进屋,好吧,结局不算坏,因为你是游泳健将,你爸是外科大夫,这部片子和伊甸湖和funny game是一个路数,但比那两部来说没那么绝望和崩溃,还有种以暴制暴的快感,但同样的片子的深度和cult意味就弱了
导演有品味,用《dirge》做片尾曲~~~
剧情抓人,悬念扣人,10分钟后开始紧张,一直持续到片尾结束⋯⋯
杀人不分左右的翻拍片,气氛营造的不错。最后的暴力对峙,编得有点牵强。片尾曲Death In Vegas乐队的Dirge让人耳前一亮。
They hurt u ,so let them pay
比老版好
翻拍的电影,口味比较重,看起来还行吧
微波炉转脑袋 大爱呀!!要的就是这么暴力!!
很黄很暴力,但是很好看~IF BAD PEOPLE HURT SOMEONE YOU LOVE.HOW FAR WOULD YOU GO TO HURT THEM BACK!
要是能再血腥点就好了,我喜欢
全方面仿制干尸屋,就小女娃那腰身有看头
三星半,还行,也没有太血腥。医学和游泳都是生存技能,掌握点看来很有必要。坏蛋的儿子真让人着急,你倒是早点觉悟反抗啊…有些镜头很棒,原来微波炉还有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