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怪事,一种是前作不行坚持续作,越拍越烂。
另一种是前作不错开始作妖,不明所以。
《入侵日》大概就属于后面一种情况。
科幻加灾难的组合也不是没有,再套上禁言的设定,确实是让《寂静之地》系列拿到良好口碑的前置条件。
无论是主打亲情牌还是在难度上设置婴儿这样的地狱级难度,都算是不错的情节设定。
如果正常发挥下去,可以打出科幻灾难➕爱情,科幻灾难➕友情,科幻灾难➕悬疑,科幻灾难➕英雄等等各种组合。
但是,这次纽约等来的是科幻灾难➕文艺,这种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诡异情节。
甚至都不能算得上有情节。
灰蓝色的色调特别符合我对于纽约冬天的想象,而女主靠在公车车窗上的镜头甚至让我想起了《小丑》。
可惜的是美术和摄影的努力并没有多大意义。
松散的故事结构和无处不在的抑郁气质,除了让观众打瞌睡之外并没有什么多大的作用。
然而最让人生气的事,瞌睡也打不安稳,刚要睡着,导演就会突然找一只怪物来吓你一下。
类似恐怖片那种最基本的吓人手法。
简单粗暴,跟男女主忧郁的文艺气质完全不搭。
所以整部片子看完了,你会感觉,没有看到什么东西,也没睡个好觉。
于是跟我一样,沉默,在今晚的扭腰(纽约)。
很出乎意料。
竟然是一部小清新恐怖片。
这个系列的特色就是,主创已经不再把焦点放在怪兽身上。
外星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目的是什么,都无关紧要,这些问题在老派的恐怖片里已经说得够多了。
寂静之地的设定是专门为影院而生,逼着你离开家里的电脑电视,来影院体验一把顶级音效,屏幕内外的寂静达到了联通的效果。
为了把视听体验提升到极致,故事就是最大限度的做减法。
每一部的主角就那么一两个,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大背景下讲述一小段非常具体的逃生。
主角的人生就在逃生过程中慢慢揭开,每一部都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没想到这部是个文艺女青年。
住在纽约的黑人女诗人——这位黑人女演员在美国观众的语境里绝对是个个性美人——穿搭是橘色毛线帽配明黄色针织衫,挎着白色帆布小包,上面印有“I❤️NY”字样,牵着一只小猫走在被毁坏的静谧城市里。
这简直是美国ins网红穿越进末日废土的桥段嘛!
哪怕世界坍塌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跨越整个城市去吃她心心念念的披萨。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是:我要吃到世界上最后一块披萨。
我们可以嗤之以鼻,可以不买账,但不管怎么说,导演的想法已经传达到了:一整个灾难,一整个外星怪兽入侵,不过成为了女诗人清新生活的小小注脚。
电影的目标受众很清楚,就是针对这一批想要发疯的都市文艺青年。
女主贴止痛贴都贴得那么小资,身患绝症也不忘记尊严,让我们记住了芬太尼这个品牌,就算是植入广告也毫不突兀,因为各种商标和品牌就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经评论区提醒芬太尼是一种药,不是个品牌,还是个麻醉效果的药物,好吧我没用过,但我觉得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在末日背景下电影给这个细节那么多描写,就是很小资,或者说,过于生活化。
很多药不离身的美国人看着应该会更有代入感吧)还有那只猫,那只永远不叫的猫,从她一出场我就知道,哪怕女主角死了她都不会死,因为猫咪最大!
所以这部电影是因为极其精准地拍出了特定受众的需求才值得一看,否则其他地方都是乏善可陈。
我想到了那部讲抑郁症的《talk to me》,把恐怖、末日、怪兽的元素混搭进网红ins风人性小品中,貌似是美国小成本惊悚片的新潮流。
所以想看的观众一定要辨认一下自己是否是目标受众!
要是怀着升级打怪的传统需求去看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大失所望。
《寂静之地:入侵日》,豆瓣给出的评分是5.8,我给7分!
“入侵日”将“寂静之声”的镜头从乡村摇到繁华的纽约,在这里上演了一出世界将灭未灭、人类将亡未亡的新旧世界交替的噩梦,但在明灭之间,我仿若看到了一种比死亡更长久的永生、比活着更清澈的希冀,所以,我愿把《入侵日》称作温暖的惊悚片。
“纽约的平均噪音水平是90分贝,类似于持续性的尖叫”,这是Samira耳中的纽约;“这个地方都是屎,这个地方闻着像屎”...这是Samira对纽约一家临终病人疗养院的形容;可以看出,在癌症的折磨下,她对这个世界厌倦,每日吃药、打针不过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但究竟为了什么,或许她自己都不知道,因为生命的终点就在不远处向她招手,她只能以不care的方式被迫前进。
不明生物的入侵,让纽约在一日之间化作废墟,这种生物虽然怕水、视力还差,但听力异常发达且行动迅速,Samira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在躲避这种生物的猎杀。
直到遇见了无助的Eric,她渐渐的从一名本能求生者,变为行动上的引领者,或许起初有些尴尬、有些拘束,但作为劫后余生的人类,他们逐渐显露出的人性暖意,在极短的时间内融化了彼此,Eric倾听Samira的心事,Samira带着Eric坚强的活着。
他们路过书店,捡起散落的书籍,摩挲着纸张,指尖传来薄薄的暖意;他们来到Samira父亲曾演奏过的小店,黑白琴键也有了绚丽的生命色;一盒披萨、一杯洋酒,两人体味到了在繁华纽约未曾抵达的妙境。
一艘“诺亚方舟”驶来,Samira为Eric趟开道路,让他和她的猫咪一起,活下去;望着远去的方舟,Samira转身走上街头,提着录音机,带着耳机,在无人的纽约街道,迎着阳光,洒脱的拔下耳机,音乐透过音响涌出,怪物落下,Samira倔强的看着前方,仿佛眼前已有了天堂的模样。
或许“入侵日”惊悚感弱了些,又或许它的故事也不那么新鲜,但当这种偏弱的惊悚感和不那么新鲜的故事,被一种温暖的生命感调和,却呈现出一种醒世的斑斓感,究竟是无声的末日可怕,还是没有存在感的生命可怕,我选择后者。
想到寂静之地这个点子的人真的是Fucking genius!电影院内基本听不到观众发出的任何声音,这几乎是一部强制性的,能让人不自觉的去屏息凝神的电影。
影片结束后的反应完全就是:终于可以自然呼吸了(  ̄▽ ̄)σ一般惊悚片大部分吓人桥段都是可预见的,《寂静之地》则是有种防不胜防。
大气儿喘一口都可能丧命的设定,导致影片出现任何突然的高分贝声响都令人心惊担颤一瞬,更何况是影院。
气氛营造不能说拉满,但是足够沉浸。
惊悚的基本工作做的还是可以。
最大槽点还是这是一部小清新的惊悚片……一个将死之人和一个莫名其妙加入但是完美共情女主 温柔的法学生。。
男主写的非常草率,不太get到男主最开始选择一味跟随女主的动机,后面就稀里糊涂的搞了一出共情所以同行的戏码了。
好在男主表演感染力没得说,生动、有一定信服度,算得上是演技弥补一部分剧本漏洞了。
所以总结 前半部分惊悚后半部分文艺。
看得出导演是温情boy,但是大部分观众不会买账些许过度的治愈融入进惊悚 灾难片……我个人喜欢里面做的宏观叙事,但还是建议做好为文戏 煽情失望的准备。
【平台宣传“世界末日 也要吸猫”也真是醉了,但这部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救猫咪”编剧法😓,已经是惊悚片了,大可不必搞这些做平衡☞】
《寂静之地》第三部
也可以叫《癌症患者的愿望清单》。
区别于第一部的恐怖片类型,延续了第二部灾难片风格,略带一点文艺的讲述纽约城怪物降临的一段故事。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第三部讲的是一位身患癌症万念俱灰的黑人女诗人,在临终关怀机构参与种种无聊又逃脱不开的活动。
某天坐大巴车到城里看演出遭遇了DAY1的怪物降临。
她之所以参与的唯一执念是她要吃到披萨。
怪物和前两部差不多,随流星一样坠落地球,引发小爆炸的同时直接开启杀戮模式。
一般在这种丧尸、怪兽、外星人突然坠落人间的最初一段时间,人们是很难有逃生可能的,基本上是扫射一样的第一批清除。
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和躲。
于是女主和照顾她的男护士成功活下来,也和其他人一样get到怪物的特性是没有视觉及拥有超强听觉。
这时军队依旧有战斗能力,通过广播告诉幸存者此物能听不能飞怕水,同时炸毁了桥梁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的隔离。
广播此时也还有效,告诉大家向南到码头有船接可以离开。
这里其实是比较符合政府管理秩序的,依赖于个人的生存能力再提供可靠的帮助。
然后的套路和第二部略像,就是跑、躲、意外出声、追。
比较出彩的两段一是唐人街大家静默向码头走,但人越多行动的微噪声就变成了大响动。
尤其是拖旅行箱和轮椅这样划过地面的声音。
于是引发了大杀戮,成群怪物从摩天大楼上攀附而下,随意虐杀慌乱奔跑的人群。
(这设定有点集体降智,就非得跟清兵押解似的一起走,相当于把自己的安全交到别人手里,啊不嘴里)当然这也解释了之前两部大多人赤脚行走及撒沙子和水声掩护的血的教训。
第二段是女主捡的容易恐慌发作的英国男主,为女主找药带回猫时发现的怪物巢穴,似乎他们吃的是一种像毛蛋一样的东西。
但是既然你不吃人你光杀是图个啥,蚕茧毛蛋是咋来的也不解释一下。
根据我近期的感受,极限灾难发生时,大部分人不会同情心泛滥。
抓猫实在多余。
这一部与前两部的不同是在这个逃难过程中刻画了女主癌症晚期病人的心态,本来觉得时日无多,但几年后又是一年,再是半年,还有几个月,几天,几小时,甚至几秒,却不是现在。
这是一种结局既定但人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哀伤。
等死和求生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是一样的,灾难带给她的是惊吓和伤痛,但不改变的是死前对生命中铭记的美好的不忘却。
绝症不是病人的错,但这样的最终章往往定义了“失败”的人生,仿佛人没有一个好的结尾,那过程中有再多意义也不作数了。
男主帮助她完成了遗愿清单,回到父亲演奏过乐曲的酒吧,吃到了披萨,重温回忆的美好。
最后,在虚弱的女主的帮助下,男主冲出栈道,游上救生船。
女主拎着收音机插着耳机,喧闹的纽约只剩风声呜咽,鳞次栉比的高楼破败凌乱,玻璃幕墙映出的是现代文明的消亡。
直到最后她拔出耳机线,一阵吟唱回荡,怪物轰然降临身后…影片结束。
总体评分3.8分,套路有点多,人物虽然刻画的还行,但有些关系线没有逻辑。
Jump scare有点多,在电影院会被吓到,灯光亮的瞬间所有人一起起身离开,着急回归没有怪物的世界。
作为《寂静之地》的前篇,紧张刺激程度确实不如前两部,世界末日和身患癌症哪一个更让人崩溃,没看懂男主出来为什么跟着女主,还帮女主,是不是这只猫以前是他的陪伴宠物,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猫咪经常和他亲昵!
这只猫无疑是全片主角,从头到尾一直毫无波澜的精神状态,面对世界末日,面对怪物突然窜出,猫咪连叫都没叫,还在怪物面前蹦迪,真的是羡慕!
看了一个小时,无聊,无聊中的无聊。
都不用想,能一刀不剪在中国上映的肯定是典型的pg13。
血腥猎奇表现极其克制,恐怖也谈不上,顶多是惊悚。
集体逃亡的大场面非常之少。
整部电影既想压制成本,又想起可能的展现出大场面前两部我都看过,第二部还是和室友在电影院看的。
无聊中的无聊,说实话,觉得恐怖惊悚的也就只能是中国那些巨婴观众了。
第一部,第二部的场面说实话都不算大,都是聚焦于家庭或者少数人在末日来临,怪物横行的世界中生存的故事。
第三部本以为能看到更多宏大的场面,比如灾难之初政府军队对应对怪物做出的反应,以及多视角展现城市居民是如何求生。
但第三部仍然聚焦于少数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由末日发生后个人琐碎的故事拼接成了整部电影。
这种质量如果放在电视剧,漫画中倒是还好,作为电影确实有点诚意不足了。
是和韩国的《寂静》比起来还是要强那么一点点的,但也仅限是强了那么一点点。
因为毕竟这部电影有极少数的大场面:城市被破坏或者人群逃亡时的混乱等等。
电影本身一个半小时体量并不算大本,以为会很紧张,很刺激,很紧凑,讲述的就是众人在面临怪物末日的时候如何生存,如何求生,如何奋力开辟生存道路的故事,没想到来一波小高潮之后,紧接着就是男女主又臭又长的文戏线。
看这种怪兽片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抱着一个想看末日,灾难,科幻,惊悚,爽片儿的心态来的,如果你总是这么搞文戏来压缩电影成本,那么确实难以收获好评。
如果这部电影当成一部文艺片儿,那么他还行,但是当成一部科幻惊悚片儿,那么他非常不值得观看。
典型的把末日爆发出人们的反应,拍的精彩的电影我只列举两部,一部是2013年的美国电影《末日之战》,另一部是2013年的韩国电影《流感》,这两部电影都是非常成功制作十分精良的商业片。
而这两部电影在故事模式上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以普通人的视角再加上政府军方的视角来共同应对这场灾难,既有恢宏壮阔的大场面,又有惊心动魄的小场面。
多视角,多方面结合,那么他拍出来确实精彩,同时不要搞一些磨磨唧唧,又臭又长的感情线。
也不要用大量无聊的文戏来填充电影的时间,直接给观众来一点儿实实在在的视觉刺激。
那么它就是一部好的科幻灾难电影。
这里是404影评,我是罗夏。
《寂静之地》如果作为怪兽片或者灾难片,几乎一无是处。
这部分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只说一点,怪物是没有视觉只依靠声音捕猎的非智能生物,那么利用噪音把它们吸引到一起,一颗导弹不就搞定了吗?
所以这个故事作为怪兽片在逻辑上就不成立。
其他逻辑漏洞还有不会叫的猫咪,以及不讲道理的主角光环。
电影从一开始就强调故事发生在纽约,纽约的城市噪音是90分贝。
那么这个故事的两个核心麦格芬就是纽约和声音。
也就是说这是发生在纽约的灾难故事,电影的看点就是极限环境下纽约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有在纽约是成立的,在别的城市就不行。
就像《布拉格之恋》就像《咖啡公社》。
关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主创们是有一些设计的。
两位主角一个得绝症的诗人,一个学法律的留学生,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吃披萨,他们养猫,关键时刻舍命救猫等等这些都是基于纽约人的属性设计的。
但作为资深影迷,我觉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设定不是独属于纽约的,任何大城市都可以成立。
而且这样的设定十分的廉价,甚至过于文艺和矫情。
记得木心先生讲过一个纽约人的故事,一位流浪汉的地铁票掉进了地铁轨道,一群等车的眼睁睁看着他把毛衣拆了,粘上口香糖,吧车票沾了回来,没有人帮他,但成功的那一刻整个地铁站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才是一个好的纽约故事。
影片的片名叫《寂静之地》,故事最核心的麦格芬就是声音,声音设计本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着力点,甚至它应该成为一部用声音讲故事的电影。
噪音九十分贝的纽约市,忽然被迫安静下来,这时必然会听到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例如风声、水声等等。
但影片的声音设计同样乏善可陈,虽然也有利用温泉和雷声掩护声音的设计,基本沦为制造悬疑,惊吓观众的工具。
这种纯生理的惊吓是最低级的手段,也是所有惊悚片里用烂的招数。
影片以一个得了癌症的年轻诗人作为切入点,本身是个很好的选择,它让故事有了扎实的现实基础,但这个设定主创没有执行到底,怪兽出现之后癌症的设定就剩下止痛贴了。
其他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差别。
男主基本就是个没头没尾第五工具人,人物背景和作用还不如那只猫。
他的出现也许就是为了编不下去的故事续命而已。
本片是《寂静之地》的前传,以一位癌症患者的视角讲述了依靠声音猎杀人类的怪物“死亡天使”刚刚入侵地球时发生的故事。
女主角的猫演得很好,戏份也很多,成功吸引了爱猫人士的注意,甚至可以说,本片给了猫这么多戏份,就是为了吸引爱猫人士。
我一直不太喜欢《寂静之地》这个IP的创意,因为它的世界观设定有很多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对怪物的设定也并不高明,还有很多情节上的逻辑硬伤,这个系列唯一的优点恐怕就是它的声音设计了,但是,本片成功通过一只猫的表演,以及身患癌症的女主角在完成了回家吃披萨的夙愿后坦然赴死的行为,赢得了我的一丝好感。
(PS:本片的导演不是《寂静之地》系列的原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而是迈克尔·萨诺斯基,迈克尔·萨诺斯基应该是一个很喜欢宠物的人吧,他的上一部电影是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救猪行动》,而这一次他又让露皮塔·尼永奥演了个“救猫行动”。
)
《寂静之地:入侵日》是电影《寂静之地1》和《寂静之地2》的前传,讲述的是“无声末日”第一天, 发生在纽约的事情。
一大批丑陋的怪物从天而降,它们没有视觉,只有听觉,有着远超地球生物的残暴杀伤力,任何一点非自然的声音都会被它们捕捉到,进而猎杀制造声音的人。
惊慌失措的人类,在无数的死亡之后,才发现这一规律,才开始保持安静。
地球变成了寂静之地。
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Samira是一个癌症晚期患者。
她本身是缺乏求生意志的,独自在郊外的疗养所等死,进城也只是因为想吃披萨。
想吃披萨促使Samira做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所有人都走向了码头,想要乘船撤离,因为怪物不会游泳,水面是安全的。
无数受创的人,走出避难建筑,走向码头,只有Samira逆着人流,走向了她的披萨。
在集体奔赴码头的过程中,虽然人类尽量保持了安静,但那是数以千计的人,很难不发出声音,人群再一次被怪物集体围攻。
Samira逃过了一劫,弄伤了脚,也认识了恐慌症患者Eric。
自始至终没有发出声音的猫咪,是Samira最完美的队友,它为Samira引来了Eric,它跟着Samira数次死里逃生,它陪伴Eric去药店找药救Samira,减轻她的疼痛。
两人约定,吃到披萨之前不准死。
Samira是一个诗人,她注定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痛苦和绝望,癌症更是放大了她的感受。
在我看来,一意孤行去吃一块披萨的行为,就是她想要写的最后一首诗,是她想要完成的对父亲的最后一次怀念。
她始终怀念着弹奏优美钢琴的父亲,带她吃披萨的父亲,和她一样患癌并去世的父亲。
她借着雨声狂吼狂叫,因为心中有太多的愤懑和悲伤。
Samira引开了岸边的怪物,船上的人停下来拉Eric上船,这首人性的赞歌让我倍感欣慰。
Eric穿着Samira的黄毛衣,抱着Samira的猫,开始了新的生活,而Samira也在《feeling good》中获得了新生。
在没有观众的舞台表演,在无声的世界狂吼,在失序的社会写诗,这本身就是对命运的抵抗,即使微渺无力,也是人性的光辉。
得忽略豆瓣评论!什么玩意儿!看不懂电影+没有耐心的就别看电影了,直接看1分钟解说得了。最绝望的一刻是:男主说this is not the plan,女主沉默了,她的结局本来就是这个plan,没有alien也是这个plan...这是何等的绝望...也许这一刻,能吃上一口披萨就足够了。Day One不是关于幸存者攻略,而是关于Sam的最后时刻...
眼睁睁看着一个还不错的科幻点子被反复拍,最后拍成了烂片
反灾难片。这片子比我校学生作业还要稚嫩,说是去吃披萨,就真的只是去吃披萨,女主真的不是小学生吗?
【补标】如果以泪水作为衡量我对电影喜爱程度的标准,本片就是我的年度电影了。雨夜念诗和吃披萨那里都哭了,临近结尾那个小高潮也哭了点,更别提I‘m feeling good那个结尾,平地一惊雷。本片的低分其实是被寂静之地ip束缚着的临终关怀电影,如果抛开这个ip放在其他末世环境,路人观感会好很多。反正对我来说,当时没什么期待的进场竟然迎来了年度院线惊喜(20240707),着实意外。有趣的是正好两个月后在香港影院会经历另一个层面的惊喜(《完美物质》 20240907)。90
前期铺垫不够,主角的内心戏不足以在中期展现她的性格,有一种很莫名其妙的感觉,曾经一度喜欢看黑人为主角的电影,但这电影我觉得主角给白人比较好,真是浪费我的电影票钱!
超乎意料的好,选择癌症晚期的中年人做主角,区别于其他怪兽片的漫漫逃生路,故事的走向变成了逆着人潮的行走的怪物“公路片”。猫咪、诗集、酒馆、爵士乐,以及打雷时的尖叫,文艺气质浓厚。
大银幕Dolby版。一星半,其中半星是给奶牛猫咪的。这是城市噪音污染的警示教育宣传片吗??大写的平庸,比卡拉辛斯基的那两部差远了,更是碰不到第二部的皮毛。面对更加开放的、充满机遇的城市空间,本以为会借此展开空间叙事,并通过场面调度开掘空间深度,结果却只是最为偷懒地沿用了正传既成的世界运行规则与核心概念的安置。整部影片相当于《寂静之地2》在序幕中早已完成的,对入侵日当天进行回述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加长版本,实则连扩容作用都够不上。本片完全是一部伪起源电影。
都市废土,表演了得,惊悚不多,置景不错
去掉少数几处jumpscare就是一部临终关怀文艺片,只人物和故事设定来说我还比较喜欢这一部的,无性缘+用feeling good结尾好评。bug太多,不愧是主角团,这么作都不死,而且这只奶牛猫长得太好看情绪又过于稳定了吧(嫉妒)
本来以为是纯粹大烂片,结果是末世遗愿单。吃不上家族正宗意式披萨,不能像爸爸那样弹钢琴,但是吃到了游客版纽约披萨,给猫猫找到了好下家们,给爸爸祖传的姜黄毛衣找到了新主人。将死之人所以无所畏惧,这个视角和前两作拼死保护家族的紧张感完全不一样,挺温情的讲实话。
打造声音恐怖的系列卖点仍旧在的。我比较欣赏入侵日的设定,一个身患绝症的人为什么要求生。生活是痛苦的,相比肉体的痛苦,外星恐怖生物带来的恐惧压抑更加痛苦。然后在雨夜里大喊,拔掉耳麦赴死都是在表达对恐惧的反抗。不会比正剧系列里跟外星生物斗智斗勇差。
3.5,很惊讶整体气质与导演之前那部Pig其实一脉相承,都是寻找一种私人慰藉。而这个系列虽然看起来很高概念、依赖特效,但其实一直都是“小格局”的“小故事”。不过都2024年了还在借用9/11的iconography未免有些太过时了
为以女性为主角的无性缘叙事和猫咪加一分。我宁愿相信怪物在某一天会真实存在,也不愿意相信猫猫会那么乖(so jealous🥺)。结尾听到Feeling good泪目了,因为想起当年看的《使女的故事》。
遗憾肯定是有的,有种成本不中不着的拧巴感,所谓“第一日”也只是个背景概念,没有充分展开,特别是没有和前两部的玩儿法打差异化,观众已经疲了啊,对怪物没有新鲜感的情况下恶意jump scare只会惹人烦的!!!不过约瑟夫·奎恩是真的好,也就他能让我相信这断壁残垣下还留有一丝略带荒诞感的浪漫,一个人与一个世界走向终结的结合还蛮有意思的(其他的真的没什么了,真的很希望看到《异形2》之于《异形》的风格变化,给我搞个以残存军队为背景的反攻,之间穿插前传多好!怪物的背景信息,是生物兵器还是什么,求求了,如果有续集,千万别再像这部一样重复一遍了!!!)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那个喊了一嗓子就被卷走的女滴。。。其余死不足惜。。。看得昏昏欲睡。。。
末日吃披萨指南
露皮塔演的太好,影片后半段渐入佳境,最后有点伤感。其实本片可以看成是一部默片,你可以把怪兽看成任何不让你痛快说话的事物。
猫好!没想到是借静地的世界观写的(稍微算是)公路片故事 也因为主题的偏移让惊险程度略微弱化了 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观众预期不同影响评分 文戏写得很浪漫 不懂的人永别了 猫好!!!
对比前作的家庭齐心,显然两个陌生人的互助更能打动人,虽然女主的披萨执念和男主的莫名动机刻画得有些模糊,但在噤声末世里二人互动产生的人性光辉和希望信念比重复设定的怪物大战好看不知道多少倍,尤其结尾feeling good音乐一起电影戛然而止把情绪一下子升华到顶点。
如果是前作粉,这部可以不看。场面调度是有,情感浓度是有,但是沦为寻常的 jump scare,奔着设定来的就会失望。猫猫演技太棒,猫党一定要来看,最好带着自己家猫看看别人家的猫怎么那么懂事那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