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二十四城记》的诗意,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是一首城市的视觉之诗——电影结尾香港人中秋赏月的黑白旧照片和吴莺音《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老歌将天水围的诗意推向了顶点。
《天水围的日与夜》照理说,也很可以表现香港天水围的发展历史。
这个元朗著名的“悲情社区”聚居了大量的大陆新娘,单亲家庭和孤寡老人,严重的社会问题让它成为香港人眼里的一块疮疤,更因为林夕的《天水围城》和刘国昌的《围城》将犯罪、自闭、家庭惨案曝于众目。
许鞍华故事中的主体,鲍起静扮演的单身母亲贵姐和陈丽云扮演的孤寡老人梁姨(阿婆),都是天水围的典型性人群,前者是超市女工,儿子没什么天分,常与小混混们一起;后者对孙子的一片深情被前女婿两句话就击得粉碎——这要照悲情剧的模式来,能有多少出人意外的惨剧、冷眼、控诉跟歇斯底里可发挥!
然而许鞍华将这样的天水围悲情人家处理得不卑不亢,琐碎到几乎无形,平淡到几乎无味。
唯一的暖色点缀,是每个段落之间定格镜头所配的短暂背景琴音,那是收敛到极致后闸门突然开放涌出来的暖流,倏然而来,飘乎而去,将情绪烘托到顶点,旋即又回复平静。
《天水围的日与夜》英文名字是“The Way We Are”——我们的生活。
而电影就如同这个平淡的名字一样,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语感叹词,直白、从容、坦然,不谈技巧,只有踏踏实实的叙事。
电影是故事片,可这样的内敛、平静、冷静,却比纪录片还要纪录片,贵姐和阿婆仿佛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出门街口拐角,她们的侧影就会从眼前经过。
比较贾樟柯的真情告白,许鞍华的感情端口在哪里?
许鞍华在采访中说,她最初并没想拍摄天水围这种温情朴素的生活,她本想拍的是2007年天水围母一位亲杀死孩子后自杀的暴力事情。
可在天水围的半年采访过程中,许鞍华逐渐发现,那里的居民们并非过着大众所想象的悲惨畸形生活;他们的确贫困,生活繁琐,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但也同时享受着点滴的生活乐趣,保持着邻里间的温情,维护着家庭间的亲情。
换句话说,当所有的电影都在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切入点时,许鞍华想要表现的,却是“相同”——天水围与香港其他地段市民生活的统一性。
要表现“相同”,要让共性作主角,“不同”就得成为叙事的背景。
于是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在很多次可以“走向歧途”的过程中什么出格的事儿都没干,乖得让人着急,木得令人乍舌;贵姐为了家庭作出的巨大牺牲也没成为剧情发挥的手段,甚至她跟儿子间的关系都比普通家庭看起来冷淡许多,她直呼儿子名姓,对他的升学和择友都鲜有意见,这个单亲妈妈什么都不抱怨,不说也不想,神经线粗得不给人一点可以温情滥情的藉口;就连最有故事的阿婆,前因后果的交代也都少到不能再少,热情三两句就被冷却,同样的,悲情三两句就被化解。
在天水围这个本应天天有故事发生的平台,却什么都没发生,生活照旧,生命如常。
既然要表现“如常”,那么叙事过程与细节表述就丝毫不能煽情,越冷静越收敛,共性才越明显。
但细节上的“无情”与距离感不代表导演对题材的无情,相反,许鞍华对故事主角的感情是相当明显的,贵姐自不必说,她的母亲、兄弟、儿子,还有阿婆对她的态度都是侧面的肯定;就连片中最为冷漠的阿婆前婿,也并非坏人,他不过更护着自己的新家,自己能把握的现实的生活罢了。
许鞍华的叙事过程并没什么价值判断,叙事就是纯粹的叙事,偶尔的抒情瞬间也是针对情绪烘托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抬高某个具体的人物。
她的感情依托并不是某个人物,或者说,其实是这些人物所组成的整体,是全部的天水围,是生活自身。
我特别喜欢《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剧本对贵姐的安排:她独自打工支撑家庭供两弟弟上学,人家发达了,自己却依然孤单的住在天水围拉扯独子;老母亲生病,她总是说“反正他们都去(探病)了”,自己便硬是不去“凑热闹”。
贵姐的淡,正是对生活的坦然,她不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也不觉得自己被冷落被损害。
她眼里的世界,就是一粥一饭一汤,是红烧冬菇,是炒蛋,是八月十五的柚子。
生活的真滋味,不用解构,不用调剂,也不必明示,许鞍华给出一个视角,我自己尝了一口,便已了然。
二十城与天水围: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cwjg.html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少有人走的路》看完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午夜时分,周围的世界一片静谧。
我的心,因为电影里流淌出来的温情浸润,清澈,纯净,温暖。
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灯火渐暗,心里想,山脚下不远处的海,该也是在渐渐安眠?
天水围是最早是香港元朗的围村,上个世纪末董建华担任特首时,推建租屋计划,人口激增,30多万的人口,大多是低收入者和新增移民,因为出了几件伦常案件和凶杀事件,被媒体称为悲情社区,开始出现几部反映该地区悲情的电影。
影片中,鲍起静扮演的中年妇女贵姐,丈夫去世,自己一个在住家附近的超市做水果档,她和一个正在暑期等待会考成绩的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一个单亲家庭,在香港社会,很普遍。
新搬来的邻居阿婆,因为以前做过菜档,也在贵姐打工的超市找到工作,成了贵姐的同事。
两个人渐渐了解,在生活中互相帮衬。
贵姐14岁出来打工养家,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他们后来都成家立业,成了富人,走动很少,但彼此并不是没有感情。
阿婆唯一的女儿去世,女婿带着外孙又婚,和老人联系少,但彼此之间也不是路人,依然有淡淡的伦常感情在牵连,维系。
贵姐的儿子张家安,因为单亲家庭的缘故,和母亲交流较少,内向,讷言,但在家庭亲情的温暖下,渐渐开朗。
三个人,三代人,许鞍华用淡淡的笔触,轻轻勾勒了香港社会平实真实的一面。
影片中,没有什么人是坏人,或者矛盾对立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影片就在一片氤氲着的淡淡的人间温情笼罩下,讲述着人间百姓故事。
万家灯火,日出日落,平平淡淡,人间烟火,不怨不尤,许鞍华的电影,看过几部,印象较深的是《女人四十》。
在网上搜索,有文字这样评价她:作为导演,许鞍华在香港影坛上有着其特立独行的地位。
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令她无论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都挥洒自如。
难得是在商业市场的考虑下,她的多部作品仍渗透着浓浓而共通的作者信息:对过去历史的执迷、对飘泊人间的关怀怜惜、对个人与城市变迁的重视,使她的作品成为香港影坛上,罕有能平衡个人言志与类型取向的极佳示范。
无论是借倾城传奇抒发末世感性,还是罕有地以基层运作故事背景,甚至以重现经典去写民族情,或是淡然低回地作自传,都能得心应手、言之有物。
透过回顾其重要作品,我们在感受许鞍华的电影风格与独特感性之余,亦可细细体味香港人在这幻变年代的百般滋味。
年轻时的照片,很清秀,眼睛很大,很亮,有点像台湾女作家朱天文。
可是后来很男性化。
齐耳短发,皮肤粗糙而眼神凌厉。
她由学院派走上导演的道路,拍片很多而类型各异,是有商业能力,而不忘艺术追求的导演。
她关注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她关注社会现实、政治运动:《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她用记录的语言拍出《去日苦多》寄托家国情怀,又尝试古装武侠片《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甚至鬼片。
她获奖无数,同徐克并列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
或许,许多的青春岁月就这样流逝在她用电影来做梦的深度睡眠中,女人的温柔在这个残酷的行业中被不知不觉的洗去。
一直不知道她的爱情故事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影片中的爱情十分枯涩,“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相对男子的始乱终弃、懦弱、背叛是多次出现的。
”现在的她说,“不再去拍爱情的电影了,都这么大的年纪了”,是不是《女人,四十》中,她那么深刻而真实的探讨着中年女性面临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如喜如悲的生活,是她自己做为一个女人一直思考甚至恐惧的问题,毕竟,她是始终没有结婚的。
“始乱终弃”终归是怨女、才女的文学话语,而现实生活琐碎而点滴的幸福,作为女人的许鞍华又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呢?
又知道许鞍华是如男人般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的,烟雾缭绕的她,显得有点寂寞。
再去看许鞍华的照片,又觉得她的大眼睛中她的无光的脸上透着些许沧海桑田的味道,或许许多的人生她已经在电影中经历过了,在人们的眼中,在她自己的心目中,生活和电影,有时已经分不清楚,许多事业中的女性,不也有着许鞍华那同样的痛快和苦楚么?
扮演贵姐的鲍起静,出身于电影世家,父亲鲍方。
看过她扮演的几部电影,感觉不温不火,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人物行为的拿捏,都非常自然老道。
儿子家安的扮演着,是许鞍华从几百个孩子中选出来的,几经波折,才答应演电影,虽然略带青涩,但很真实,自然。
影片没有回避悲情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淡漠,交流的隔阂,父母兄妹儿女之间的隔阂,孤身老人的漫漫长夜,万家灯火下城市的逼仄,人如蝼蚁般的被压抑,都在影片中出现,但在底子里,总有一股温暖,温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真诚,对人的尊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曾经在香港小住过几日,除了像一般的大陆客流连市井之外,还通过朋友的介绍,深入访问过香港两个平凡真实的家庭。
一个是香港大学附近坚尼地城的一户人家,居住的环境那个,几乎和电影里阿婆住的完全一样,我至今不能忘记当时看见一家那么多人挤住在一起的内心的震惊。
另一户是黄大仙的殷实的中产家庭。
两户人家的比较,让我看到了香港普通人在怎样坚韧勤奋地生活着。
联想最近一直在追着看的电视剧《珠光宝气》,我就想,这是香港社会的两面,一面是珠光宝气,一面是平凡的坚韧和温情。
张家安,一个与母亲住在天水围的应届会考生,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一起相依为命,比较听从母亲的话,成绩也不算优秀但为人很普通。
而张母虽然是单亲母亲,但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努力将儿子养大,并积极工作——她在一家超级市场的生果档当售货员,敬业乐业。
在她年少时她把努力工作赚来的钱供两个弟弟到国外读书,而与弟弟们之间虽然平时很少来往,但感情深厚。
梁欢,年轻时曾经在市区里卖生果,后来落叶归根回到天水围社区,与张母住在同一栋大厦,并与张母之间成为了朋友。
张家安、张母,以及梁欢,就像香港的大部分同一个时代的人一样,过着平凡而似乎刻板的日常生活,也在那平淡的日子里折射出淡淡的人情味,流露出天水围的温情一面片子秉承导演一贯的作风,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是张家安和张母琐碎的日常,这种最真实,最平凡的感情最能打动人吧,也是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个单亲家庭,妈妈认真工作,给人正能量,儿子乖巧听话!
在我的标准里电影分为看得下去的和看不下去的两种看的下去的也分两种 烂的和好的商业片假使是烂的 若看的下去到也好 起码是个消遣而文艺片就不同了一部坏的文艺片是很难看得下去的 看下去到成了自己的负担我眼中的文艺片最需要的就是表达人文关怀一部好的文艺片一定是表达出了这样的关怀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天水围的日与夜时我会有那么强烈和平淡的感动我不是许鞍华的影迷也没看过几部她的电影而这部电影倒激起了我对她其他作品的兴趣这部通篇没有什么戏剧起伏 没有任何铺成的平淡如水的电影却让我从头到尾 精神很集中的看完 没有煽情更没有不必要的烂情然而那种平淡就好像把我也吸进了电影之中和他们一起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鸡蛋青菜 过节吃个冬菇孩子母亲 同他们平凡人生已经是最好的奖励也许有了这样的质疑 生活真的那么简单吗然后生活给出了答案 生活就是那么平淡无奇而又充满感动的
如果你的母亲是长女。
她不起眼,人到中年的她不习惯打扮,她的穿着只求舒适就好,甚至不介意衣服是从姐妹那里甚至女儿那里得来的。
她做着平凡的工作,也许这辈子始终赚不了大钱,但保持温饱还是可以的。
所以在家庭聚会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自己驾车去的可能,当然也永远不必为找停车位而烦恼。
虽然每次聚会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但你总不会因此而自卑。
她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她一定是个安分守己乐于助人的人。
虽然不是所有的长女都要为供弟妹读书而放弃自己的学业,但在照顾弟妹方面,她的确是尽心尽力。
所以,当你跟她讨论高科技的时候,她不怎么明白,对于电脑她终究没有你在行,科学知识懂的没有你多,但在做人的方面你永远逊于她。
她烧得一手好菜。
你们家的餐桌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什么名贵的食材,但每道菜都是她精心琢磨的,营养和味道方面从来都不输人。
她可能跟她的母亲有心结。
也许是埋怨年轻的时候,但她从来都恪守孝道。
母亲病了,她终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
尽管可能会有争吵,但她们一定是最了解对方的人。
她不修边幅素面朝天,但她细腻,她知道她的家人最需要什么,为了家人她会放弃很多。
她在人群中普通,但她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重要的人。
很凑巧的,在母亲节的这天看了这部电影。
而我的母亲,也是家中的长女。
这部生活气息浓厚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
虽然他们的故事在香港,可是跟我们的并没有不同。
戏剧里的生活并非都是灯红酒绿花前月下,我们的生活永远在柴米油盐中。
从一开始,我的注意点就在鲍起静饰演的人物身上。
她跟我的母亲,真的有太多相似了。
她们都平凡,但她们都能温和的过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曾经尝试很矫情的写母亲,那时像个套路,写争吵与和好的,自以为那就是好文章。
现在的我,不能说是老了,但更喜欢这些平淡细腻动人的东西了。
母亲之于我们的,就像是片中的配乐的吉他声,那么轻却又恰到好处,生命里看似轻,却又重的让我们无所适从。
影片中穿插了一些女工辛勤工作的黑白照片,应该是反映了天水围的底层劳动妇女的艰辛。
女主角宽姐就是早早辍学,供养弟弟们完成学业,让弟弟摆脱了天水围第一代移民的贫苦的生活。
弟弟们离开了天水围社区,也没有断绝和姐姐的联系,忘记姐姐的恩情,准备资助宽姐的儿子到国外留学。
女主角宽姐一家母慈子孝、兄弟和睦、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场景,更加反忖出阿婆一个人无人奉养的凄凉晚景,但是正因为宽姐的大爱改变了阿婆本该悲凉人生的命运轨迹。
在中秋之夜,宽姐放弃了和母亲、弟弟们团圆的机会,带着儿子阿安和阿婆一起过了一个团圆节,给予阿婆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给了阿婆最需要的家庭的温暖,让我们感到浓浓的人情味。
影片没有炫目的视听效果,放弃了所有的煽情段落细节,用最简单的手法,叙述了香港天水围社区的普通民众的故事,涉及到学生成长问题、单亲家庭、孤寡老人养老等问题,本片并没有将这个香港媒体所描述的悲情社区天水围扩大化,而是在整体上给人们的感觉是平淡不失感动,有着淡淡的人情味的温情故事。
让我们懂得了最平淡刻板的生活却能带给我们最美的感受,最真实的感动永远源自最平凡的生活。
光是看影片的名字和导演许鞍华,这部影片在心里就大致有了一个轮廓。
许讲故事的方式是温和的,含蓄的。
看她的电影就象和邻家阿婆唠嗑,听的舒服也没什么负担,东拉西扯家长里短间就把事给说了。
可回头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平淡无奇的桥段搭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看许的电影,我乐于从细节处咀嚼,这些细节在影片里时而重复,时而叠加,时而融合,影片带来的情绪随之渐渐丰满。
几点影片中的细节和感想与大家分享:1) 贵姐的晚饭贵姐做晚饭几乎总是两个菜,一个蔬菜,一个蛋系列,不是炒蛋就是炖蛋。
贵在一次买鸡蛋的时候,和阿婆提到妈妈教自己鸡蛋怎么做都有营养,很好的和这个细节进行了呼应。
贵姐和阿安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在影片里大量重复,东方人重家,家庭的凝聚又往往以饮食为中心,这样的处理不言而喻。
在影片的中段,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饭桌上有两次加菜。
一次是阿婆送的冬菇,一次是前一天聚餐后打包的乳鸽。
如果大家眼睛够尖的话,还可以留意到桌上有一个碗里还盛着上一餐剩下的一只冬菇!
2) 贵姐和母亲贵和母亲之间一直存在着些许心结,这在影片一开始贵母做寿的那一幕就有所交代。
在贵母不耐烦的催促开饭的时候,安慰她的是老三的媳妇,贵坐的一直同贵母有段距离,即使是离开麻将桌的时候。
很明显,早年的辍学养家几乎让贵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贵母显然对此深感愧疚,麻将桌上的兴高采烈和贵独坐一边的沉默自然也看在眼里,也许催促开饭与此有关。
后来贵母入院,贵一直推托前去看望,导致贵母和阿安独自诉说家史的时候,情感小宇宙爆发,进而出现老照片煽情,我在一边感慨人生的时候一边却想到了朱军。
(远了,远了。。。
)当贵终于前去医院探母的时候,贵母说完远房亲戚的一桩杂事,淡淡来了句:“做人好难,是吧?
”贵淡淡回了句:“有那么难吗。
”这一幕,贵母和贵的表情都很微妙。
3) 贵姐和阿安阿安没有昵称,老妈永远叫他张家安,这个其实很有讲究。
贵不给阿安压力,也从不呵斥,但我觉的喜欢直呼自己儿子全名的母亲,总带着希望他自立自强的期待。
而阿安对母亲所有的要求都只有一个字:“哦。
”阿安找出老爸偏小的旧牛仔裤,贵提到安父喜欢穿紧身的衣服,相信安父死时阿安应该很小。
贵带出去丢弃,垃圾桶边,情感小宇宙爆发,这是片里第二处对感情比较直白的陈述。
4) 贵姐和阿婆阿婆是城市里孤独老人的缩影,贵的热情积极与之对比鲜明。
初次认识的时候打招呼,贵说:“阿婆!
”回曰:“贵姐。
”两处语气截然不同很有意思。
出电梯时,贵说:“BYE!
”根本就没回应。
这样的情形出现了三次后逐渐改善。
阿婆女儿早逝,亲情的缺失是其孤独的根源,而贵与母亲之间的心结好像也不容易释怀。
影片结局的中秋之夜,贵推托不回家团聚,却同邻居阿婆一起共渡,此刻她们各自感情的需求得到了一种和谐的弥补。
(再次出现老照片。。。
)5) 大小舅舅贵的两个弟弟生活状况都不错,不过也许是贵的沉默,一开始他们略显张扬的态度让我产生了白眼狼的错觉。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安同大舅电梯厅里的对话证明了他们对贵的牺牲心存感激。
这让人觉的很真实。
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说话及行事方式,人嘛,想要象某些影视作品里的反派那样做到良心的完全泯灭其实比做好人还难!
大舅刚出场的时候以光头示人,按照阿安正在放暑假推断应在七,八月份。
在最后一次出场时已临近中秋,头顶出现短发。
许导演着实细心啊。。。
呵呵。
6) MISS 徐陈玉莲的客串让我颇感意外,毕竟许久不见她露面。
白驹过隙,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小龙女这次在大婶头的妆容下,还真得抖擞下精神才认的出呢。
最后想提提女主角鲍起静,片中表现无懈可击,不必累述。
只是总觉的她似乎有些眼熟,之后拜会谷歌大神,才知道她出身世家,其父正是鲍方。
一姐の香港电影漫游获金像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及东京电影节亚洲电影奖的《天水围的日与夜(The Way We Are)》,是许鞍华导演的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2008年在香港放映,影院场次安排极少,至今没在大陆地区上映。
天水围接连爆发多起惨绝人寰的社会负面新闻,媒体更是对当地造成恶劣影响。
许鞍华拍摄《天水围的日与夜》(鲍起静、梁进龙、陈丽云主演),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天水围的生活,故事平淡无奇却倍感温馨。
之后许鞍华又推出同样发生在天水围的电影:犯罪题材的《天水围的夜与雾(Night and Fog)》,由任达华与张静初主演,将真实案件搬上银幕。
1... 围城《天水围的日与夜》电影取景地点:天水围。
天水围诸多社会问题,林夕有感而创作《天水·围城》,李克勤演唱。
此曲一出,就因歌词中“气候太凉,像残酷得天生等天养”犀利批判社会阴暗面的负面内容遭到香港民众投诉。
“人静便心凉”表面自嘲,实则彻底自暴自弃的怨言,更是透露深深的无助之感。
李克勤《天水·围城》另有一句“无车票又怎去觅去路”也道出了天水围与世隔绝、交通不便的地理局限性,这里距离香港市中心区遥远,交通工具只有小巴、出租车和轻轨,出门走20分钟才能到达地铁站,所以标题有钱钟书《围城》的概念。
“尺地寸金”是整个香港的行情。
可以说这首歌几乎每一句词都是有人文背景的。
一姐因为听过李克勤《天水·围城》,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深受震撼,于是只身前往香港天水围一探究竟。
一姐亲眼所见的天水围,究竟是符合林夕笔下凄凉、压抑的气氛,还是更贴近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生活气息?
抑或是许鞍华的另一部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肃杀的黑暗风格呢?
2... 边城(1)天水围的地理位置天水围并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比较大的住宅区、居民区,有许多楼房成排耸立,轻轨列车穿插其中。
轻轨铁路,简直就是文艺小清新们的拍照圣地啊。
一姐在天水围的树荫下走着,阳光明媚,鸽子麻雀在地上不知道忙着啄食什么,感觉日子多么的惬意啊!
李克勤那首交响乐元素的《天水围城》太过激烈,显然不适合此刻踏上天水围的心情了,反而是孙燕姿的《On The Road》(钢琴演奏的纯音乐版《真的》)最接近这种轻松快乐。
走着走着,云好清澈,舍不得放开,手心里的温热。
抬头看看蓝天白云,看看细碎繁茂的树干枝叶,满满的都是风景。
梁婆婆走过的这条路,一姐也走过。
开头的路也很美好。
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轻轨,蔓延整个天水围,仿佛这个小城流淌着生命力的经脉。
敬告:拍照的时候请务必留意红绿灯,注意安全哦。
天水围在香港新界元朗区,距离旺角较远,距离中环更远,属于香港郊区,一般来香港旅游都不会去天水围,就是香港本地人也不太愿意去天水围,天水围的居民因为车费和路途的限制,也不常出天水围。
天水围地铁站出口。
出天水围地铁站,走下右手边的天桥,向左转就是天水围居民区。
天水围沿路可以看到天耀邨、天泽邨、天恩邨等居民楼小区。
每个小区都是成排的楼房。
路途较长,快速行走至尽头至少需要二十分钟,风景怡人,不但适合拍照也适合休闲散步,要不是因为媒体渲染,完全看不出这里发生过恶性案件。
站在这里望着列车驰过,有一种坐在火车上的异乡漂泊感。
远远的,楼房林立就如巍峨群山。
(2)天水围的分布及结构鸟语花香的天水围是一个慢节奏的世外桃源。
公租房与私人住宅,贫民窟与豪宅,全都长得一模一样。
同内地一样,能住进公租房的都是生活失去保障的最底层的人,政府保障他们的住房问题。
曾经这里的人口大多数是穷苦的劳动工人,不断有大陆人移民此地,通过与港人联姻的方式。
天水围里有社区、公园、教堂、中小学校、幼儿园、运动场、大商场、小超市、菜市场、车站……似乎颇能自给自足。
故与其说与世隔绝,不如说是世外桃源。
李克勤的《天水、围城》,林夕填词形容“围住了升学”、“围住了收获”、“围住了血汗”的天水围是“自成一国”,毫不夸张。
如果赶上一个天气晴朗的时候去天水围散步,心情只会更好。
你不会觉得这里的悲情。
3... 孤城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戏剧化的起伏转折,只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挣扎和无能为力的温情。
看的过程中一边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一边对照自己联想到自己如何经历老年生活。
贵姐和安仔母子相依为命的生活,梁婆婆晚年的孤单生活,高度还原平凡人的生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不矫饰,不煽情,平淡道来,一层一层,直至剥到生活最深处的真情。
梁婆婆起初对贵姐的出现略有冷淡的抗拒、梁婆婆买牛肉嫌太多吃不完、贵姐买油送油,梁婆婆送冬菇,生活的点点滴滴,道不尽人情冷暖,其中的精打细算、柴米油盐,邻里之间的照应,都在许鞍华的镜头下展露,重要的就是一个人情味儿。
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其实和我们的并无差别。
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和隔阂还是很重的,不轻易和人凑近乎。
从前隔壁左右的,吃个饭都在一起,现在邻里不相往来,可能2046永远没见到过2047长什么样子,2045可能已经换了两个新房客。
香港作家黄碧云,专攻犯罪心理学,写过多部揭露人性阴暗面的作品,她曾为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写过一篇观后感,用更为细微、琐碎的语言风格讲述这部电影。
黄碧云评《天水围的日与夜》:Reflection of Life在孤独与贫乏之中,就是那么多。
回到家。
洗菜。
切牛肉。
开炉。
下油。
炒牛肉。
菜心。
炒好。
吃饭。
吃完饭。
洗碗。
生活不过是这么一回事。
吃一餐,独自坐着,夜了。
再吃另一餐。
着了光管灯。
下午的菜心牛肉,再吃一遍。
再坐着。
身后有窗。
那是天水围。
香港任何一个屋村不言寂寞悲哀的,重复单调的生活。
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天水围中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有孤寡老人,面对养老和临终问题;有穷人,有劳动者,负担养家职责;有年轻人,他们又是渴望走出围城还是留在围城找份工作?
……梁婆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搬来天水围生活,没有亲友投靠,在超市找了份工作养活自己,精简度日。
黄碧云这段文字便是写她。
老人的处境是如此悲苦,不知所剩时日,凄凄不知所终。
4... 伤城梁婆婆还有一个女婿和外孙。
梁婆婆想去探望孙子阿杰,贵姐陪同坐车前往。
一路颠簸,在餐厅见到了女婿。
梁婆婆拿出准备好的金链子和金戒指,嘱咐分别送给外孙和女婿。
然而女婿拒收礼品,推脱便要走。
老人没能见到孙子。
阿婆希望尽最后一点力气给亲人好处,换来更深的心寒与失落。
在回去的车上,阿婆将礼物交给身旁的贵姐。
阿婆颤巍巍的声音,发自肺腑地告诉贵姐“我做鬼都会保佑安仔读书好”。
她已经想到了自己的逝去。
贵姐不由得紧紧地挽住了老人的胳膊。
《天水围的日与夜》是用温情掩藏了悲情,正如我行走在天水围,只见阳光普照,绿树成荫,天空蔚蓝,一缕祥云。
PS一个题外话:心理危机干预与健康心理学。
人的心理有几个状态:正常心理、异常心理,而正常人亦会出现不健康心理,比如苦闷、压力大、悲伤。
人总有遇到不顺,总有绝望的时候。
遇到问题多想想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遇到不幸大可哭一场或者找人倾诉以宣泄出来,最严重的出现类似抑郁的感觉或希死心理,更要善于自我调节,任何时候,好好活下去才能战胜困难。
这个世界上谁没有烦恼,谁没有压力,必要好好爱护自己,和家人朋友和睦相处,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
天无绝人之路,好人一生平安。
天水围地图指引
生活还在继续,别人有别人的福祸,我亦有自己的去路。
天水围有那么多轨道和方向,哪一趟车通往幸福。
一姐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天水围。
■片名:《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许鞍华■上映日期:2008年7月14日(中国香港)■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天水围并非充斥着无处诉说的悲苦与哀愁,跟香港其他地方乃至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相比,那里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
天水围的负面信息之多,可以从刘国昌的《围。
城》里窥见痕迹。
旁人便是对社会报道了解无多,也能通过电影明白得七八分。
有反必有正,许鞍华这部新片就是从波澜不惊的生活场景入手,讲述同住一幢居民楼里的两个残缺家庭由陌生到亲近,共同走过那个与往年一样的夏天。
两个家庭一是贵姐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她平时在超市工作。
另一边的阿婆是独居老人,女儿离去后与女婿外甥的关系疏远。
如果足够细心去留意回顾,你会发现《天水围的日与夜》从一个夏日清晨开始,到一个明月夜结束,日与夜恰好就是形式上的一天。
片头是没有开发前的天水围,黑白色调的泥滩鱼塘,画外有着阵阵的鸟叫潮骚。
就在这片土地上,几十层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万人口在此聚集生活。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时间起止没有任何明示,直到故事过了大半程,观众才明白影片开始于暑期某天,结束于中秋节。
类似隔离空间、屏障视线的手法在片中反复运用,就比方开场外婆的寿宴酒席,中间贵姐和家安与舅舅们在外吃饭,如何大快朵颐都被直接略去,不留任何枝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贵姐家里饭桌上总摆放一蛋一菜,母子二人正坐着吃饭,不时发几句评价或者扯点家常。
阿婆与他们家有着近似情景,加上买菜、做菜、吃饭等段落,通俗上可以称为“吃”的内容占去影片很大篇幅。
沙田之旅是为数不多有出现在外吃饭的场景,阿婆女婿拒绝了她的好意,在尴尬和匆忙中结束了饭局。
归来的车上,阿婆送礼,平素节俭的她是先拿出两样东西,再掏出三件东西,叫观众体味出世间的冷暖滋味。
一包贮存的冬菇,从撕去价格标签到送人时的你推我让,做成简单菜肴吃了还不只一顿,后面还有再次挑选冬菇的场景。
小地方上影片可以说是巨细靡遗,冬菇之缘算是有始有终,买报、徐老师等内容也不例外。
伴随电影还有着许多大小悬念,比如初看这少年怎么成天无所事事宅家里睡懒觉,习惯性回答“哦”是不是母子关系不佳,催着开席吃饭、打麻将的客气劲是不是家族关系暗藏玄机。
导演有意留下一系列问号,再通过不经意的答案点提来解开,观众得以恍然大悟。
强调天水围不仅是来自标题的突出,假设是表现普通香港人酱醋油盐的生活,那叫《日与夜》都无妨。
但有着天水围的假设前提,两个家庭的一切都要跟有意出现的空镜头挂钩,镜头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天水围住宅区建筑的昼夜景象。
越到了后半程,观众才恍然大悟,麻将桌上的情况原来可以看做贵姐一直让着弟妹,外婆这位从小看到大的老人也看在眼里,所以催着赶紧吃饭。
她们关系没有不和,相反是母女同心。
受过帮助的弟弟们没有忘记姐姐的恩情,小到月饼大到家安听到的那些话,确实能够叫人释然。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多数人物无一例外都散发着一名叫人情味的东西,唯一不那么搭调的阿婆女婿一家恰恰不住在天水围。
母子亲情、家族关系更是电影要表现的重中之重,其中贵姐的牺牲无疑是有代表性的。
《天水围的日与夜》尝试了大胆地插入黑白老照片的部分,由外婆病床上的感慨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参加亲戚丧礼也有跳出戏外的内容。
贵姐的昨天与今天,进而是家庭与家族,最后是一整个天水围的过去与现在,由单一个体上升到时代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对比。
贵姐对生活没有多余的埋怨,却不是三缄其口的忍耐型。
她保持着平凡底层对待生活的坦然顺命,再多苦难也真放得下,默默付出亦是值得。
对儿子、对亲人、对阿婆,宽容与善心尤其难能可贵。
由贵姐自身所触发的过去记忆,更表明许鞍华的目光从天水围放到了整个香港。
明月千里寄相思,人生但求皎月般圆满,如有残缺破损,也是常事。
自当迎难而上,寻得豁然达观。
对于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因为太多而不知该从何说起,也许再从什么技术方面说就落了下乘,片子的英文名叫the way we are,这是部中国电影,应该用中文做主,但是考虑到外国人的接受能力,也许导演在英文名上直接倾吐了心声,我愿意将它的英文名翻译成我们的生活,而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正是我们的生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小诗被我拿来做了标题,我确实是这样感觉的,生活平淡,但导演还是让我感到了阵阵感动和力量,每一个镜头都充满张力,让人欲罢不能,导演选择这样拍,拍这个,既有魄力又有本事,令人佩服。
片子里大概出现了五次至七次吃饭的场面,我没有细数,但是每次一都能感觉到导演透过片子传递给我们的温情。
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回到生活本身,有时候一味的超越显得并不必要,这部作品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
也许因为导演是女性的原因,我有好几次对片子中会出现一种向更深更远的探索的期满,但最终都没有实现,不过这些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片子的欣赏
真的寡淡到瞌睡来,是我的错,不懂欣赏。
一直在吃饭,不知道要讲什么
生活就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
我还是喜欢故事性强的影片,人太浮躁
草蛇灰线
平淡、平淡、还是他妈的平淡
为什么就是对许鞍华不感冒呢?
“女性主义电影”标签泛滥于项目书之前的杰作
万家灯火
想到宫崎骏的那部回忆点点滴滴 都是平淡中见生活真谛
太白开水
完全看不懂。
说不出的苦
"the way we are"
09年看的时候,我活得像张家安;16年重看,我已经活得像阿婆;愿多年后再重温,我会活得像贵姐。
怎么有做作的感觉......
不想买房,不想买车,哪来这么多悲苦。。。拯救社会不需要每天加班、做兼职,只要每天有时间陪家人吃饭聊天就好了~
还行
the way life is
真理并不是作为真理,而是作为善让人所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