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Bear is the forefather, Lisu live in the mountain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ith the ancestor's bless. You can't live without your father , forefather and grandpa. They'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family and " life".LandMountain god will tell you that " All lands need plowing". However, the land is not free,the bride price is too high to afford(why?), every family has some debt(the castles), but castles had been eaten by bears gradually,so men can't afford " lands". Rich - the standard about " life"Some standards and rich guys from outside came in, Lisu feel like that they have so little money that can't bear the " life". And the government puts,"to make village accessible to tourists by infrastructure ,your life will be much better. " When and How, standards about life has been changed?Destiny"Like spring breeze brings out buds." Everything has its position and destiny in the Lisu belief. But are there really something destined to happen? Undeniably,there are also some causal reasons to make life what it is. The bears eat fruits , unfortunately with some "bad guys" poaching and stealing trees to satisfy some foreigner's needs , the fruits for bears became less and less ,and the forefather came into the village to find something to eat. After many times "bad guy - rich guy - bear "loop, the family became poorer and poorer ,lead to such " destiny" to sell Jini.LifeAccording to
又是一部看完之后,需要静下来想上一天的电影。
看名字似是爱情电影,看介绍却发现是讲深山里一个少数民族故事的,看电影才知道,原来真的免不了俗的以爱情为引线。
在一个文艺的电影院,一个人数很少的厅里,看一部几乎没有任何宣传推广的文艺片,是需要带一点文艺的情绪的。
于是翻查了下关于傈僳族的一些资料。
果然,在电影中,前15分钟,仿佛纪录片一般,讲述傈僳族的婚礼,簸箕饭,爱喝酒的习俗等等。
然后故事慢慢展开。
年轻的男主角因为爸爸和哥哥都外出没消息,可能要娶自己的大嫂。
喜欢的姑娘,却不得不被逼嫁给一无是处却有钱的酒鬼。
男主角的爷爷是村里的老祖,村里时代以熊为祖先,认为熊咬人,是因为人犯了错,甚至要遮面,没脸见人。
熊下山,要献上山羊给它吃,熊伤了人,伤了农田,卑微的补偿,只能算是村民活该。
政府保护熊的生态环境,却要赶走村民,他们不关心村民死活,只关心熊。
熊咬死了人,却还要见尸体才能赔偿。
村里盼着修桥,哪怕迎来旅游客也可以让村民生活好起来,却又遭到环保者的反对,连与外界的沟通都直接被打断。
只剩那孤零零的一根钢索,从树木茂密的树林里穿过怒江,成为与现代社会唯一的联系。
都是习俗害人,这混蛋的老祖宗,这该死的习俗,这迂腐的观念。
最信奉熊祖宗的老祖,每日剥下一颗老玉米放进筒里,玉米装满,他将离世。
于是小孙女悄悄偷走玉米,只因想留下老祖的岁月,只因舍不得离开。
如此慈祥,仿佛不谙世事的老祖,带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崇拜,要让叔嫂成亲,坐看熊吃光了村民的生活,执守自己的观念,于是造就了一切的悲剧。
一切,都是混蛋的老祖宗害的啊。
然而,面对这样的原生态,反而有了一些敬畏。
当最后终于搬家时,老祖侧身看着住了一辈子的家乡,为熊腾出山林的家乡,抽着大烟,轻轻的叹气,大山里再不会青烟袅袅了。
熊,难道比人还重要吗?
这混蛋的老祖宗啊。
看这样的片子,不阴暗不冷漠,看着男女主角淳朴无比的笑脸,会觉得真实得好可爱,看到小姑娘扑在老祖的怀里哭着希望老祖不要死的时候,觉得无比动容,看到他们干农活的时候,对唱着淳朴的山歌,觉得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多好啊。
但是,最终熊,贫穷,观念,政府,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家园,他们的生活,甚至,生命。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文艺片了(题材非常好、但是在拍摄手法上它着实有点糙);坦率地讲,在看到十分钟左右的时候,我都有种想要关掉电脑的冲动,真的是太不讲究了。
那些叽里咕噜听不清的少数民族语言、不断摇晃着的眩晕镜头、以及写实式的打光(如果有灯光的话)........反正整体上观看这部影片,真有种八十年代的感觉(影片是2010年前后制作并上映),而且会让人感觉有种阴暗的压抑感。
这个故事描写的是位于西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该人口聚集区处于山上黑熊的生活势力范围,加之自然天堑(怒江)阻碍了他们拓展已经狭小不堪的土地资源,所以长久以来,村民始终都是在和黑熊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
在片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黑熊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且也会经常看到黑熊扰乱村民的正常生活,并伤害他们的家禽。
影片以开始,是村民(木扒)的婚礼,我们看到木扒的妻子实际上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江这边,可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想的,非得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山沟沟里,难道仅仅是为了那十五头牛吗?
我觉得倒也不是,理论上讲,应该是观念和传统思维始终在他们的内心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当木扒结婚了之后,通过剧情的开展我们得知他们过度铺张的宴席让他们负债累累,整个家族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最终这个压力也让木扒不得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当木扒被逮到看守所的时候,他的父亲提着枪喊着闹着要杀熊。
但这就是像主人公的爷爷所说的那句话: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说出来。
如果真是要杀熊,悄无声息的去捕杀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喊出来让大家都听到呢?
实际上,这也说明村民们普遍对于野生黑熊是有巨大的仇恨感,只是苦于黑熊是他们的图腾,且加之长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大家只能忍受着这份苦痛,但是长远来看,这个脆弱的平衡关系迟早还是会被打破的,因为当人的生活都过不下去的时候,什么信仰和图腾,那也只能靠边站。
那个时候,活着才是第一要务。
当木扒的父亲为了救儿子苦于没有钱的时候,村里的那个酒鬼送上来了两万块钱。
没人知道酒鬼的钱到底是哪里来的,但是根据他的嫂子说,这个钱则是她的女儿在外面打工挣下的,只是被这个酒鬼叔叔给骗走了。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类似于片中的酒鬼叔叔,这样的人如今其实在广大农村地区非常之普遍,他们找不到媳妇,也没有什么技能,整天大脑里想的就是谁家的媳妇可以让自己娶回家,我们看这个叔叔,一会想娶他的侄女、一会又想娶他的嫂子,这真的是让人感觉道德沦丧,虽然他可能只是随口一说,但是长此以往,道德是否能够约束住人的冲动行为?
至少我个人是比较存疑的。
当木扒的父亲看着两万块现金摆放在眼前的时候,他紧绷的的心松动了。
因为他知道此刻家里是多么渴望这笔资金,但是他又无比的爱自己的女儿,平日里虽然嘴上说把她卖二十头牛,但是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木扒和他的母亲都是不太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妹妹)往火坑里推。
当妹妹走投无路的时候,去找他的意中人迪阿鲁,可是这个时候的迪阿鲁只能轻轻的甩开吉妮的手,对着大山哭喊着:“爸爸、哥哥,你们快回来.......” 可即便是他的爸爸和父亲还健在,这一切的结果能被改变吗?
似乎这个答案只能看他的爷爷,这个在村里、在家中享受着至高无上尊崇的老爷子,始终默认他的儿子已经死了,他希望这个家能继续维持下去,所以他渴望自己的孙子能认清现实。
在吉妮找完迪阿鲁之后,吉妮的父亲也来找老爷子。
作为老人,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嫁给对他好的人,在这里木扒的父亲体现出了男子气概,他主动的来要求两个孩子结婚,聘礼也不再是自己以前坚称的二十头牛,而是十五头牛即可,但这个传统的固执的老爷子,愣是给拒绝了,一来是家里可能的却没钱了,二来呢,他始终对他的孙子有种宿命般的预判,所以才会有之后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孙子啊,终有一天你会知道,哪个女人才是你该梨的土地。
”当吉妮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想起了迪阿鲁在没收她父亲枪的时候说过的话:如果熊咬死人了,可以获赔四万块。
四万块对于吉妮的家来说就是救命钱。
她不能再等了,相比较于她的意中人,这一刻一个女人仿佛瞬间长大了。
常话说的好:有的人长大不需要经历太多,只需经历一件为钱而困的事情就可以了(我也是深有同感)。
所以她上山了,将自己送入熊口。
可政府不认为吉妮是被熊吃了,因为作为政府来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也是在片中对于客观中立的政府一直以来标榜的一个形象。
它不会顾及到木扒是为了生活才铤而走险,它也不会顾及村民的生活困苦而去修桥筑路,它只会要求人民搬离大山。
可有的民族,如果搬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住进了洋房,他们还是少数民族吗?
当他们的孩子走进工厂,当他们的牛羊圈养进专业的畜牧基地,他们是步入了一个新的牢笼还是获得了自己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这个答案是有点模棱两可的,不过,让这些人搬离大山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
对于有些民族来说,只有在她们依存的土地上,她的歌才会有灵魂,她的一言不合就飙歌才不会被认为是异类,她的图腾也才会被尊重、她的孩子也才能有所传承,即便那片土地属于贫瘠之地、凶险之地、没有金钱之地,那也无妨,因为至少那片土地曾孕育出了一个少数族群的文化。
这个当年与《派饭》、《透析》一样很想找来看,但没有渠道。
如今终于看到,另两部还是没有着落。
但坦白说,除了国产主旋律惯有的套路,以及对所谓原生态的展现,看头并不足,甚至远不如《图雅的婚事》。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记得有一部反映鄂伦春这个狩猎民族的电影,明显更深刻。
其实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都是故事,都是题材,如何能游走在审查的红线之上又跳脱出固有的叙事模式,讲出为广大观众以至普世都喜欢看的故事,才是编剧导演们要潜心考量的。
像日本电影《哪啊哪啊身去村》、《小森林》,泰国电影《教师日记》,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季春奶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路子。
其实《天狗》、《愤怒的光荣》这个方向也是可以的。
不要老是来一个老外或者港澳台海外侨胞又或大城市的采风、寻亲闯入者,与当地男或女主来一段异地恋;又或者是《花腰新娘》、《碧罗雪山》这种,局限于本地男女的恋爱故事。
除了猎奇,我们还需要点什么,如果仅仅是猎奇,看纪录片就可以了。
该片以爱情为主线,家庭、族群、国家、宗教都在这个小社会中交叉上演。
其实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物后,才发现他们的立体与丰满,所以决定单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这部电影。
全片90分钟,除去迪阿鲁和吉妮两位主角外,还有百岁老人多利拔、吉妮的哥哥木扒和爸爸、阿达等4、5个个性鲜明的配角,加上一些边角人物、群众演员等应该有15个左右。
整个人物关系总结起来,其实是1个物种(熊)+3个家族+1群政府之间的爱恨情仇,利益纷争。
熊是类似于图腾之类的东西,作为村里的祖先,为人们敬畏和尊重,全片实际出现过3次,第1次是迪阿鲁在村口偶遇,第2次是阿达盗红豆杉时,第3次是吉妮寻死时。
喜欢第1和3次的熊镜头,迪阿鲁碰到了一只饥饿的熊,却用装死躲过一劫;吉妮看到3只玩耍的熊时脸上的笑容,那一掌下去的结局因嘴角的笑容让人更加心碎。
第2次至今有疑惑,其实有被误导,以为阿达最后是去卖熊胆了,可能导演是暗合熊会惩罚坏人这一爷爷的思想?
迪阿鲁的家族中爷爷是村内权威级的人物,爷爷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从无数个苞谷中发现少了代表一年时光的苞谷粒,爷爷在解决村内纷争的时候运用的是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充满了自然的哲学,虽然导演从剧情需要或自我角度等方面,削弱了爷爷的魅力与感染力,但一个族群中,这样的人是平衡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支点,虽然他也有缺点,虽然他固执,虽然他也有做错的时候,但他德高望重,是族群的灵魂人物。
吉妮,对你,爷爷内心一定充满了内疚。
爷爷是有原则的人,百年的岁月在爷爷的拐杖和宽大的脚趾间流淌,迪阿鲁该犁的地也许是吉妮,但爷爷觉得还可以等等,爷爷不想要家庭散掉,如果迪阿鲁的哥哥死掉,那迪阿鲁就该去犁他的嫂子,这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族的延续。
迪阿鲁是爷爷的接班人,按照理想的轨道,如果村子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迪阿鲁会运用和爷爷一样的智慧去保护村民,敬畏祖先。
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只有一条滑索与外界相连,迪阿鲁也在更多的与社会接触,并带来了镜子、梳子等外界产品,迪阿鲁的心中是年轻的声音,关于祖先的疑问,对传统的无力反抗,对政府补贴的无力。
迪阿鲁是善良的,他更多的在接受社会给予的;迪阿鲁是温顺的,他在家族的权威下放弃自己爱的女孩;迪阿鲁也是聪明和强壮的,他有面对熊的沉着冷静和对待无赖阿达的强硬。
迪阿鲁代表了我们这个国家中千千万万的青年男子,他们流着传统的血液,在现代的光怪陆离中艰难的决策,时代的变迁,促使一代人滚滚向前,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习俗究竟能否在另一个地方得到传承?
搬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自然,而人终究要被集中在水泥混凝土的森林中独自存活?
有些时候,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屈歪了某些自然规律?
如果说爷爷是主流与高贵信念的代表,那吉妮的爸爸就是平凡人的典型形象,他有利己的狡黠与朴实的快乐,他是全片的亮点人物,但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很多笑点都来自吉妮的爸爸。
他虽然珍惜自己的财产,但他知错,会贡献自己的羊给祖先,他有敬畏心;在常规纠纷的处理上,服从族群决定,背了牛肉回来,虽然埋怨媳妇,在木扒拿钱出来后,又可爱的不去卖牛,让大家把肉全部吃掉;在儿子身陷囹圄时,虽然痛苦,但依然毫无悬念的要牺牲掉自己女儿的幸福,当然,不否认他是善良的,他也曾试图让吉妮和迪阿鲁在一起,也硬着头皮作为女方家去男方家提亲,但是要15头牛呢,爷爷是个每天坐在火盆前的人哦,爷爷可能真的是有心无力的。
吉妮的爸爸结局很惨,由一个儿女绕膝的幸福老人变成了孤独的人,他最后抚琴独唱那段让人黯然泪下。
木扒作为他的儿子,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谓“言传身教”,木扒身上有更为严重的自私性格,算是片中的反角之一,不招人待见。
木扒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性,他与迪阿鲁不同,迪阿鲁是家中的二子,较之更温顺一些。
木扒很会利用自己的男权优势,对妻子和妹妹的各种辱骂都理直气壮,在老婆怀孕后才态度缓和起来。
木扒安于男权至上带来的特权。
吉妮,善良、美丽、勇敢的女孩把主角放在最后写,隔了几天再品味,虽然是个悲剧,发现吉妮传递的永远都是向上的精神。
在一个族群里,她遵循传统,用自己的技能承担家庭的责任,这个时候,她是好女儿和好妹妹,似乎要沿着既定的轨道走下去;在与迪阿鲁对唱山歌时,她是敢爱敢恨的姑娘,她确定自己的爱情,拒绝不爱的人,并最终坚持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吉妮在无法改变传统的时候,毅然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她心里,那是对得起爸爸、哥哥和自己的一条好路。
吉妮有反传统的心,但以她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这所有的状况和复杂关系。
吉妮似乎有很多选择,而只有这一条是真正听从自己内心的。
虽然最后发生变动,4万元钱也不一定能拿到,但是吉妮的微笑永远的留在了大山里。
爷爷、爸爸、迪阿鲁.......你们所有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都没有吉妮勇敢,也许吉妮的死是无为的,但她对每个人的触动是一生的,愧疚也好,后悔也好,在吉妮的微笑中,活着的人需要好好把握生活。
完
很美的名字。
没看见雪山。
2010年收藏在豆瓣想看的电影里边,这中间,问过影院,找遍网络,询问过卖碟的摊贩,都无所获。
昨天偶然看见别人转发的微博,得知今天影院有一场,毫不犹豫地下班去看。
起初还忍不住吃货的坏毛病小心翼翼磕着瓜子,直到身心都沉浸到故事里边,也感觉到影厅里异乎寻常的安静,自觉地停了下来。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村,有稻田,有朴实的村民,有黑熊出没,通往村外的交通工具是长长的滑索。
日落黄昏的光线掠过的,是美到令人窒息的原始风景。
比那更美的,是他们朴素却完满的情感。
15头牛娶来的媳妇,起初的高声使唤甚至嫌弃,到后来怜惜、心生爱意,到摸摸媳妇凸起的肚子上山干活一路上的欢天喜地;两心相映的人儿在田地里对着歌谣,却因为不得老祖宗的许可,不能结为夫妻;一边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一边是人生存的需要,如何权衡。
不是人杀死了熊,就是熊把人从祖祖辈辈生活的乡村赶走。
搬迁,从来人们愿意过吗?
久不能忘的,是她找到熊窝时鼓起勇气平复了害怕恐惧后那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动人心魄。
面对死神,她笑了,因为他说,她一笑,他就会更开心;因为他说,如果熊吃了人,政府赔4万;因为她要钱救即将为人父的哥哥,而她死也不愿意嫁给那个捧着一扎两万块钱整天缠着她爸将她许配给他的男人。
真的哭起来,是听她爸爸弹着小琴蹲在昏暗的陋屋里哽咽着唱:吉妮啊,我的女儿,你回来吧,回来爸爸的怀抱,我再也不逼你嫁人了……哭得脸皱成一团。
抽纸巾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人感慨说,年轻真好啊,不用压抑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叹自己表达不能青春不再。
有人发微博说,“简单的片子,充满了各种真实厚重的爱。
身心得到了滋养一般,感谢《碧罗雪山》”。
也曾环顾影院,这样一部不如贺岁/佳节大片欢乐,又没有大制作片子的惊心动魄,且没有一位明星的电影竟也满场。
在座的人,我想大都一样,有知,善感。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
祝酒歌不漂亮的傈僳男女昏暗木房里的火塘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这些都挺真实的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平实客观的镜头语言,好像又一次的《蜂蜜》体验之旅。
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有一个先天的优势,那就是贴近自然,将镜头放置于最朴实的农民生活之中,展示这片土地上人类最简单的生存模式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或许是远离浮华社会的世俗污秽,这类影片纯洁而美丽;或许是反应人类普遍的质朴的生存问题,这类片子真诚而动人。
本片的故事发生地点是云南西北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的人们崇拜熊,认熊为祖。
阿迪鲁是村里的组长,年轻聪明,深受村民喜爱,吉尼则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懂事热情。
两位年轻人萌生爱意,但是迫于现实的种种困境未能在一起。
但这不仅仅只是反应少数民族少男少女的爱情片,更多是表达一种人的生存困境和宗法信仰的冲突。
熊、野兽与崇拜。
熊是村人的崇拜,被推上祖宗的高位。
在有两千年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祖宗是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
因此,村民们不能杀熊,同时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亵渎祖宗,将对熊的崇拜融于个人的生活和信仰中,起初阿迪鲁对收购山货的贩子杀熊想法的激动态度就说明了他维护祖宗也就是维护个人尊严的出发点。
但是,熊或者村民眼中的祖宗却极大地损害了村民的利益,攻击牲畜和人、毁坏作物,更严重迫使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
片中刚开始不久,阿迪鲁村头偶遇熊和熊进村的戏有趣生动地表现了人与熊的冲突,“熊来了”喊声四起,各家各户关门闭窗,鸡猪乱串,一排鬼子进村景象。
人们一方面畏惧熊,同时又深知打熊是一种违法行为。
于是人熊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第一次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熊人人因怕敬而远之,它只是动物属性,而不能反抗熊的破坏却是因为熊是受保护的,保护的正是这动物属性的熊。
村民们供奉的祖宗却一再地伤害村民,文化信仰上熊是受他们保护的,可是当两者发生摩擦时,谁来关注这个村民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于是政府的经济补偿和扶持政策成为他们重要的保障。
阿迪鲁、吉尼、爱情。
好看的片子在人物形象上能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过程,明显的标志就是改变。
阿迪鲁的身上就有这种改变,从最初的敬熊奉熊到最后的杀熊恨熊,对熊的思想态度因所经历之事而扭转,如不满因熊受损的经济补偿、说服爷爷搬迁受挫、担心吉尼因熊攻击而失踪等等。
吉尼是喜欢阿迪鲁的,漂亮能干的她被村里的光棍惦记着。
她的坚强勇敢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的责任,她愿意牺牲自己去救哥哥,临走前海不忘还给阿迪鲁买给她的镜子,那个从山上俯瞰阿迪鲁家的全景镜头可以被视为吉尼的主观视角镜头,像是充满深情的凝望和留恋。
阿迪鲁和吉尼是这里纯朴的少男少女,在经历重重生存困境之后都开始褪去稚气的外皮,但是年轻的身体又难以支撑偌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阿迪鲁嘶吼和吉尼赴死前平静的梳妆镜头,画面语言一动一静,赋予两位主人公以成年长大的深刻涵义。
合理是表象,冲突是内核。
搬迁村子有很多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如村子闭塞交通不便、新住地方便生活管理、熊的活动对村子带来的影响等等。
世代人们都以熊为伴生活了很多年,他们也猎熊,只是现在枪被收,同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不准伤害熊。
有些人们很难接受这种所谓的保护,尤其是当他们的生存利益遭受侵害的时候更加激进。
三坡大哥就是片中的典型,当他面对因熊致贫日子而走投无路时,愤怒地拿出藏起来的猎枪,对着村民大喊要去杀熊,幸好被阿迪鲁制止。
我们要问,到底是熊命值钱还是人命值钱?
影片只是以客观地视角去表现,我们没有从中看到任何暗藏结论性的镜头。
想来历经三年大影节,却从未借此机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实属不该,于是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实现这一“第一”。
本来只是来看电影的,没想到结束了还有导演见面环节,可惜这导演,非但没有解除疑问,反而让人更疑惑了。
首先是主持人很令人崩溃,问些我现在都想不起来的问题,不过因了他的介绍,知道了导演是刘杰,拍过《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我也就只听过这部电影,根本没看过,貌似是李保田主演的)。
想提一句的是今天的观众真的很有素质,看完影片鼓掌不说,经常还对导演掌声予以鼓励,特别是当他说道自己站在这里腰杆子很直,确信作品相当真实的时候。
接下来雷到我的就来了,不知怎么起的,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有部同名小说,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里面有个不办事的村长,村民想要搬出大山,他硬是阻拦,可是后来写剧本,不知怎么就成了五朵金花的故事了……”(笑……)让我一下质疑起我的理解能力加鉴赏力来了,本来觉得这部影片不错的,反应出很多问题,难道,村长的故事更好、更吸引人?
现在的这个成品只是五朵金花?
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电影是他拍的吗?
晕!
可是,这导演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有人问他想在电影中表达什么,他答道:“对我来说,其实更关注的是观众对作品的看法,作为导演,我想表达的并不重要。
”又如,当有人质疑他的作品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显得很关切,询问具体是哪个地方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我也很关注真实”。
这片适合自己安安静静的看,有点闷,但是对于村民们过江溜索的镜头记忆深刻,宗教与法律,落后的村庄与现代社会的交集,志愿者不是来帮我们的吗?他们不是帮我们,他们是帮熊,最后村民搬家,老妪看着天空,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冲突现状
披着民族和雪山乡村的外衣讲情感故事,把背景放在男女都市圈子也丝毫不违和,顶多就是再加上点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思想,题材过于普遍,囿于本质的东西,大山脚下与世隔绝的原生态、清澈干净的面庞也没有能再给电影加分
有诚意,有相对完整的故事结构,指挥一群不懂汉语的演员本色表演到这样的程度,导戏的艰难可想而知,值回票价。但是冲突虽然出现在合适的时候,但是冲突本身写得不够好,情绪还没有被调动起来,女主角就做出了极端的选择,缺乏合理性。剪得稍微有点急,即使廖庆松挂名了也不行。林强的音乐很平庸。
熊、村民、政府,环境保护、爱情、传统文化,各种东西交织在一起,让人理不清头绪。确实是好电影,让人无法评论
看完之后紧接着看到韩寒在厦大的演讲,提到了文化审查。这正是我对这部片子唯一一点小小的遗憾,果然作为处女作不能像期待中一样把意蕴做得更深一些。女主角的微笑和化妆时沉默的侧脸让我迫不及待以后在电脑上看的时候迅速按下F5
如果这样的中国电影我还不给五颗星……刘杰第三部作品,各方面都越发老辣,尤其是剧作方面,给人一种有很多想说的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没有愤怒声讨却把村庄、政府与自然三方的矛盾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摄影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在碧罗雪山这种处处是美景的地方,你能感受到的只有人物的背脊。
这导演的品味也太低了,视听完全失败,没有一场戏经得住看的,故事和情绪完全通过台词说出来。真是又低级又功利。
人和熊同框是实拍吗?
拍得很做作,演得也很做作。配乐是林强。
讲了无数遍的故事披着少数民族的外衣再讲一遍【电影资料馆】
强势文化入侵,政府劝村民搬迁,依稀跟《敖鲁雅古》异曲同工。很好奇刘杰导演究竟是如何把这些演员调教得如此细腻。
张力出来了。挺好!
那老头儿能急死我.....
今年在大屏幕看過最好得國產電影.
原生态电影,拍给外国人看的…拍的还行,画面漂亮,就是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当旅游片看吧…
纪剧不分的影片(纪录片、剧情片),片头颇为凌乱,剧情捏合不够,展示的多层次糊作一团——非常糟糕的架构尝试,大概也只是那个规矩不强时代的产物吧。所幸的是,中后段抓住了叙事节奏,表意回温,表情贴切,戛然而止又回味悠长。有实验性质,有内含蕴藉,广西长出了一批好作品呀。7+
20110723,第六届先锋光芒闭幕片。导演说:得不到的爱才是最美的。
@MOMA with np
意外地觉得很好看呢= =
女孩咧嘴一笑,影院便沉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