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没有看懂,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无神论的国家跟西方国家没有共同话语。
2.我们说信仰的力量往往说处在纷扰的世界中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3.这种平静被说成是成功的因素。
所有有很多人寻求禅的意境。
4.但,这只是普通人的一管之见。
5.看到教堂的人被屠杀的一幕我差点流泪。
因为我是个基督徒,我看到的不是平民被屠杀,我看到的是自己的弟兄姊妹被杀戮。
6.电影拍的不完美,但是拍出了真情。
战争+剧情+人性+信念+种族,人性的趋恶倾向在特殊环境里表露无遗,只有信念让人向善。
故事是好故事,可惜内函太多主次不分明,内容太乱没能安排好,重剪!
看了很久的战争片了,第一次觉得即使没有血腥哭泣的场面也一样可以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那个孩子的出现有点格格不入,不太真实,他让我想到天使或是神灵下凡。
战争的残酷在于前一秒还活生生和你亲吻相拥的人在下一秒就可能成为冷冰冰的尸体。
那个圣安娜的头像和那个孩子,都是奇迹,是战争中人们给自己的一个希望。
很喜欢这几个演员的表演,很感动,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战争片了。
没有过多主流战争片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但是却更能引人入胜,看完之后也很感叹,人物内心感觉很细腻很真实,比轰隆隆的炮声更能震撼人心
《圣安娜奇迹》是一部反应二战的影片,虽然公映于2008年,在国内并无上线,但如今在网络片库还是能够看到,即侥幸又幸运。
影片海报这部二战影片非常有特色,归类来看很难找到同类,既不是战争记录,又不是揭示希特勒残暴,更不是表现人类生存光辉的战争类影片。
该片的出发点是描写战争中的人性在哪里,将近180分钟的长篇,讲述了战争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人性,的确是一部非常罕见的二战剧情片。
敌人并不可怕,叛徒最无耻影片主人公是一个犹太小男孩,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残暴经历中,小男孩一路躲避和逃亡,遇到的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妇女或母亲,都在不能自保中放弃了小男孩的庇护。
就是最残暴的集体屠杀中,却是德军醒悟战士救出了小男孩,在跟随4人美军大兵躲难中,他又逢凶化吉,直到战争胜利绝处逢生。
一颗圣安娜女神雕塑头像拯救着人性影片首先没有把小男孩的逃亡,俗套的演绎成逢凶化吉之剧情,也没有把小男孩推进凄惨蹂躏至极的地步,更没有宣扬人间温暖式的救赎故事……相反影片视角非常人性化,犹太小男孩不满十岁,一路逃亡一路学习,一路自救一路感恩,他学会了劳作,懂得了伪装,就连在纳粹面前不能脱裤子,他都身经百战似的从容,他潜意识明辨着基督给自己带来的生命之光……
胳膊被截肢后众人对他的抚慰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当代快节奏生活中,最能给现代人带来灵魂慰藉的,电影以其强烈画面感和时间短的剧情演绎,让背负沉重负担的现代人,立马来一次大汗淋漓的救赎。
该片自始至终让人透不过气来,小男孩的坎坷命运在不可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与生死抗争,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惨死的迹象,每一分每一秒又都有生的希望……就是周围好心人也面临着生死危机,就是富有家庭也面临瞬间政治迫害……社会就是这样复杂,人性就是这样现实。
《圣安娜的奇迹》告诉观众,勇往直前的生活吧,奇迹会出现的!
写于2011年08月23日,网易博客@从前有座山近三个小时长的史诗般战争电影,原以为会是枪林弹雨,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结果发现此般激烈血腥的场面很少,甚至我反倒觉得有点像剧情片了。
黑人导演或许是个虔诚的宗教徒,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极其浓烈的宗教色彩,从序幕的十字架飞天,到情节中的十字架,不断出现的上帝耶稣,再到闭幕的吻着十字架。
第一次发现在美国电影中会出现意大利语,德语的大量对白,而且交织在一起,更有现实感更贴近于那个战争年代所该发生的故事。
最有印象的当属圣安娜教堂前大屠杀的场景,尽管牧师一再央求纳粹军官放过那些群众,他甘愿受死,可是纳粹实在可恶至极,机关枪的扫射,平民纷纷倒在血泊之中,幸存的女婴,还在哭哭啼啼着喊妈妈,纳粹官兵拿起刺刀,一下便将女婴扼杀了,如此残忍,叫人有种哭的冲动,咬牙切齿,恨不得把他们一个个枪毙了!
黑人导演,黑人演员,很引人注目的阵容。
电影发生在二战时代。
黑人们在美国在他们的国家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买冰淇淋的那一幕,老板的刁横野蛮,当众羞辱,以及那种极其鲜明的对比,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被奉为上宾,而作为出生入死的战士,他们反倒要像小猪喂食一样蹲在槽里吃?
而且最后还被上司训斥一句,还不快滚回基地!
说起那时,内心真的很受触动,肤色不同,却总是遭人凌辱,有啥道理?
这群混蛋,种族歧视主义者的混球!
然而让人拍手称赞的是,黑人士兵回去途中心里不爽拿着枪回到商店,要求一样的待遇,并且痛斥了老板,狠骂,臭骂。
那时,真爱死这般热血的黑人战士了!
紧接着,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整部电影展示了他们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以及人性的善良,尽管他们知道就算战争胜利回到祖国还是会被那些白人嘲笑讽刺看不起,还是得过着不公平的生活,但他们始终遵守军纪,听从命令,而且勇敢地闯过了德军的防备线。
尽管最后只有一个人存活下来,这依然可歌可泣!
黑人士兵一方面是国内备受欺压的现实和德军炮火的轰击,另一方面是意大利圣安娜小村庄人们的热情,尽管一开始还是有些摩擦,但后来渐渐的缓和,让他们找到了温暖与慰藉,他们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阶级的障碍,创造了这么一个展现人类博爱的力量与勇敢的英雄主义的奇迹。
除了个别略带说教痕迹的处理有点“雷”,整个片子感觉还好。
宣传文案中把这部电影和《拯救大兵赖恩》相提并论有点夸张了,只能说故事有点像,但在战争场面的表现、细节处理手法风格以及中心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尽管其中有不少闪耀人性光辉之处,可是过多笔墨纠缠在种族和宗教问题上,显得心胸狭隘了点。
倒是片子结尾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安全谨慎可以防范风险,可同时也扼杀了奇迹。
我们喜欢并歌颂奇迹,可现实中却不得不在谨慎和冒险中摆荡,挣扎着寻找一条“既...又...”的路线。
看完之后,突然想起了前一阵在主流媒体上很流行的一个词“政治正确”,大概是指在发表公众言论时要注意用词,不能伤害任何一个你“可能的”听众的“可能的”感情。
如果延伸到电影这块,我想《圣安娜奇迹》可以作为一个“政治正确”的代表了。
影片中至少可以整理出三条线索意大利 - 托斯卡纳 - 战争中矛盾的人性二战 - 黑人士兵 - 种族歧视 天主教 - 信仰 - 救赎每条线索都足以支撑起一部电影的躯干,李同学却成功的把它们塞到一个躯壳里!
虽然手法不怎么高明 镜头处理和情节上远离完美;虽然视点失焦 哪条线索都没有充分展示。
就单纯在电影角度来看,这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个成功的作品。
但有这么多人捧,自然有它的理由,那就是“政治正确”导演是个黑人,是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电影/西方电影中少有的关注了意大利裔和黑人两个受歧视的种族 - 他们在大部分西方电影中都是被丑化的,在社会生活中是被歧视的对于这两个种族宗教情结的回归 - 在这经济危机的年代,回归主的怀抱才是普世价值,才是最后的救赎之道多么政治正确啊你看尽管我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我也不是给了一个政治正确的评价?
整部影片只注意到勒俩个场景 一个是4个黑人士兵返头杀回那家酒馆 另一个是那位意大利MM的父亲为勒争取女儿和自己的生存希望而高喊"我是纳粹主义者"这俩处的心理诠释都让我很失望- -李 你到底要表现的是什么呢? 是突出意大利人民的肤色论吗 还是让我以意大利人民的此种懦弱来凸显你的全片引线?在MTIME的影评说这些黑人士兵在这个意大利的小村庄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我看就一个找着勒 然而那却是放纵自己民族意识的慰藉 如果李是想让我们借此片而深思黑人饱受白人的歧视之实 那么我让他失望勒- -黑人大个儿简单的几笔甚至让我无法想想他的行为多么单纯 然后就直接就被其他伏笔带过队长的十字架也不晓得是什么的寄托- -希望不只是宗教的寄托 因为这会让影片诠释的对黑人的不平等更加淡出镜头"愿主宽恕他们,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勒什么"这是那位意大利的神甫轻声的祷告 诠释勒战争 也是几个场景中让我最震撼之处5分 OVER
随便买了一些碟,居然在the hurt locker中发现装的是MIRACLE AT ST.ANNA。
这可真是神迹呀。
先是写实,然后奇迹坦然而来,上帝保佑黑战士在这场战争中不死,安排他的后半孑然一人,安排他遇见那意大利叛徒,用德国军官的鲁格手枪替所有的亡灵报仇。
但是枉死的那数百名村民呢?
这是什么奇迹呀?
看来我还是幼稚。
剧情太凌乱了。。啥都想说啥都没说清楚
冗长拖沓 完全不记得还有囧瑟夫···
镜头剪辑加分,倒序插叙,结尾太装
画风明明可以变成安全带广告的真是太可惜了。
同是上帝的子民,为何要有战争,为何要自相残杀,为什么要有种族歧视?看了三遍,第一遍没看懂,第三遍结尾猛地感动内牛了。20150220音乐好听。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
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不想要这么浅显地被告知
挺乱的,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侧重点不明,主线不清,只能图个黑人视角的新鲜感
缺少Spike·Lee的灵气,有点命题作文的味道了~
非常完美
最后的屠杀模糊了一切,只剩下疯狂、惶恐跟鲜血。那把鲁格手枪保养的可真好呀。
一般般罢了
有些场景震撼人心,但作为一部电影而言,导演应该可以处理的更好,譬如整个故事的紧凑度上。。
2做作
里面的黑人演员长得很相似啊,我老是分不清谁是谁!!
居然撑了差不多三小时,看得我发晕。用不用啊?
特别不好看。对黑人歧视的情节表现不深刻,大叔和小朋友的友情也看不明白。
好,非常好
lara演电台诱降的女人==
战争的残酷怎么止死亡这么简单,各种矛盾参合在一起宗教人性种族个钟亲叛别离,故事里的线虽然很多但是却没有让人看不懂,角色塑造也很有趣特别是胖子黑大兵,小细节略欠缺整个故事倒还是可以;看完电影感觉原著很值得一读。那个先死的孩子来接那个小男孩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记住这一切这就是我们的童年